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范文

2024-06-24

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范文第1篇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

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

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范文第2篇

社会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们调研组一行深入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村,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在收集汇总相关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设立农业局、林业局,并成立了农科所、果树研究所、良种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学会、种子学会、植保学会、食用菌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等涉农学会。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每个乡镇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经管站、畜牧水产站、经作站、水利工作站合并组建,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每个乡镇(除水南镇外)设立林业站,实行林业局与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全县现有农林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其中大学本科25人、大专34人、中专11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40人。从2005年2月起,对全县138个村选聘配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411人,其中农业136人,林业139人,畜牧水产业136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5家(惠民食用菌公司、恒鑫木业公司、腾荣达制浆公司、黄潭蔬菜加工厂、菌草灵芝公司),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初步认定了烟草公司、威山牧业公司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三是组建了一批中介组织。自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成立了早芋协会、柑桔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等专业协会27个,其中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市级中介组织。四是涌现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经纪人,他们都是当地的“能人”,主要从事笋竹、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将乐县龙得宝农资有限公司为主渠道,该公司以11个基层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营销服务网络。此外,我县其它单位或个人从事肥料、农药经营的有53家,从事兽药和饲料经营的有45家,从事菌种和原辅材料经营的有25家,从事种子经营的有60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我县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个体协会贷款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产前服务:创办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做到每月编发一期信息刊物,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产后服务:培植了黄潭蔬菜加工厂、惠民公司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产中服务:随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搞好农业155服务。从2001年6月县农业155服务中心成立,并开通“969155”免费服务热线以来,农业155服务中心共接受农民电话咨询2000余人次、来访咨询500余人次,提供现场指导180余人次,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认真抓好“将乐农业155”服务网站的建设,加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编和发布。二是开展“村会协作”活动。到目前,县食用菌学会、茶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已与31个村(场)或种植大户建立了村会协作关系。三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证培训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县农民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此外,我县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农艺师在行动”、“双培”、“联户扶农”、“创大户”、“农技干部与农民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范文第3篇

一、主要做法

土地托管服务开始于供销合作社的探索,一些无力耕种或者劳动力不足的农户将承包土地以全托或者半托方式委托给供销合作社,由其提供“保姆式”“菜单式”服务,土地产出归农户所有,供销社收取服务费用。在具体操作中,供销合作社以乡镇基层社为载体,采取领办合作社或者服务队、加强与村“两委”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和模式,逐步建立了由政府引导、供销社主导、多方参与,以提供多功能服务为重点,以“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为品牌的土地托管服务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经验。按带动模式分,济宁市的土地托管服务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优势服务项目带动型。以优势服务项目为切入点,逐步扩大托管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嘉祥县农家人种植合作社,从传统农资经营入手,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种肥同播为切入点,变卖商品为卖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开展了宽幅精播、深耕疏松、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环节服务。目前,该合作社建有专业化的农机队、植保队,拥有中小型设备360台套,大型深耕疏松机械4台,实现土地托管面积3万亩,种肥同播面积2万亩,累计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深耕疏松项目4.5万亩。嘉祥县天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为种粮大户服务为切入点,开展订单农业,服务内容从最初的提供化肥、农药、玉米良种发展至为小麦、玉米种植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培训、粮食收储、烘干、销售等系列化托管服务,服务面积4万亩。该合作社去年投资新上烘干设备,为种粮大户烘干玉米4000吨,形成了以粮食烘干、销售为主要内容的托管服务主体。

(二)农民合作社带动型。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发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各项托管服务。梁山县黑虎庙供销社联合村“两委”,广泛吸收农户、种粮大户成立了富源粮食种植合作社、东菊小麦种植合作社、众邦农机合作社,并组织区域内13个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黑虎庙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发挥合作制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机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服务链条,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推进服务规模化创造条件。具体运作方式是:村“两委”负责整合土地,化零为整,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每年每亩土地支付村民800斤小麦(或按市场价折合成现金),扣除生产和管理成本后的纯收益部分,按约定比例,部分交给村“两委”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公益事业,部分留到合作社作为风险补偿准备和扩大再生产,其余部分由合作社成员内部分红。目前该社土地托管服务面积6000余亩,其中全托管1700余亩。

(三)龙头企业带动型。依托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提供物资、技术、订单和加工、销售、服务等,为土地托管提供支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及品牌培育、基地建设一条龙服务。曲阜市陵城、姚村、息陬、吴村、小雪、尼山六个乡镇依托康利源面粉公司对托管土地实施订单种植,发展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生产的粮食由康利源收储加工,既确保了企业原料供应,实现了产加销对接,又解决了农民卖粮贱、增收难的问题。此外,还依托曲阜市双联农资公司为农户开展配方施肥、种肥同播、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机械作业等系列化服务,节省农户种植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部门协作型。农业、科技、水利、农机、粮食、供销社等部门协调配合,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我市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工作的意见》,共同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充分发挥各部门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技术人才资源、组织经营网络优势,形成支持农业、服务农业的合力。微山县马坡镇农机、粮食、供销社加强联合与合作,以领办的农资供应专业合作社、旭泽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获得60万元喷药、飞防、植保等农业机械实物补贴;与粮食部门合作,解决了托管土地粮食销售问题,依托现有粮库加以改造提升,新建镇域为农服务中心,与种粮大户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托管面积达到3000亩。

(五)社村共建型。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的优势,与村“两委”密切配合,共同组织领办合作社,构建基层供销社+村级党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模式,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实现利益共赢。鱼台王鲁供销社投资30万元与王鲁村“两委”联合成立了广丰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村党支部负责组织协调,供销社提供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与社员签订托管协议,提供统一选种、统一整地、统一插秧、统一收获、统一化肥直供,免费稻草打捆等服务。合作社以低于市场20%-50%的价格为社员提供各个环节的服务。目前,王鲁村实现土地托管面积5000亩,其中全托管面积400亩,防蝇育秧1000亩,机插秧1000亩,水稻机收5000亩,带动全镇机插秧面积1万亩。

二、主要成效

土地托管,是济宁市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有益尝试。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引领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轨道;通过发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破解了“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难题,推进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取得了以社会化服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托管,有利于打破原来的沟垄背,实现土地连方成片,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3%-15%;有利于改良土壤,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实施种子二次包衣、种苗无菌化培植、测土配方、种肥同播、宽幅精播等科学种田措施,每亩每年可增产约100-120斤;有利于推进生资联采直供、机播机收、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等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每亩可减少10%的农资、电力、用水等种植成本;有利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包袱”,节省来回返乡时间和费用,间接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从调研和测算的数据来看,托管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增收近200元。另外,农民还可以分享二三产业增值利润和务工收入。二是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土地托管,充分尊重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抑制了规模经营主体为追逐高额利润,而改变农地用途,或改变粮田用途的冲动。土地托管,整合了土地资源,改良了土壤,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大面积使用,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地”;土地托管,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和“三品一标”质量安全体系创建等,做到“藏粮于技”;土地托管,规范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使农民更加注重粮食品质,促进了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密切了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农业,多数以村“两委”为依托。村“两委”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农民参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帮助托管组织协调整合分散的土地、农机资源等,帮助农户监督、评估土地托管实施情况,密切了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四是探索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途径。土地托管,把农民在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组织起来,引导支持其组建或加入合作社,发育了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土地托管,把农业生产与现有的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对接或发展自己的加工流通企业,推进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推进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范文第4篇

1.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常见的名词,其使用渗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里所指的信息是消息、情报、知识、资料的总称,即通过某种方式可以被传递、传播、传达,可以被感受的声音、图像、文件、图表特征,并以某些特定的事实、主题或事件相联系的消息、情报、知识。

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劳动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服务农业生产的各部门、组织、行会、团体等组成,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开发农业生产的新科技,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服务综合系统。由于自然资源享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因素差异,不同国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3. 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农产品流通是自农产品生产后,通过商品交换手段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全部过程。现代农业服务的流通服务功能是指各种流通性的服务组织在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中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4.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是为发展农村经济筹集和管理资金、抵抗农业风险、执行经济补偿职能的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功能就在于通过直接服务和支持服务两条渠道得以实现的。从本质上来讲,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实质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金融组织结构方面所需要建立的一系列金融制度。所谓直接服务渠道,就是金融部门通过发放农业信贷对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服务。

5.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范文第5篇

卫辉市水利局

关于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根据《新乡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新办文„2010‟56号)的要求,卫辉市水利局决定成立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领导机构,并制订以下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争创全省文明单位为契机,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局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建立与“新农村、新水利”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1

为目标,以解决当前社会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以规范和谐的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数字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手段、以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为支撑、以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为保障和以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为统领的社会服务管理“五大体系”,力争在新时期为水利工作的发展实现新突破。

三、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田振东

副组长:李道鸿闻喜明

成员:王建中李建华火炜张春华王全芳

张开琴连胜李海霞

四、工作内容

1、构建数字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是以“一个网络、多个平台、集成应用”的思路,成立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按照新农村、新水利发展的宏伟思路,建立乡、村上下对应的数据库和电子图层,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的指挥高度、组织协调、监督评价功能,对辖区内的责任主体管理标准化和考核评价标准化。三是充分水利局帮农、爱农、护农的作用,做群众的贴心人,用爱心、诚心、热心积极协调各种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与群众的“润滑剂”作用,通过服务找差距,通过服务促管理。四是建立通报制度。利用公示栏及内部办公网,每月通报各情况。建立奖励制度。根

据每周月报及季度汇总的情况,对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等级评定,优秀的予以奖励,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建立例会制度。通过月例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问题,交流工作,探究方法,使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有提升。

2、构建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工作体系

(1)推行矛盾多元调解工作模式,努力实现“四个完善”,打造立体司法调解格局。

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形成一直素质过硬的调解队伍。目前松西社区已经成立了居民事务协调委员会,使每一位人民调解员均具备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始终坚持“以防为主”,努力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的发生。

(2)完善重点地区动态排查整治和联合执法的工作模式。定期排查确定治安重点整治地区和整治工作重点,

3、构建规范和谐的管理体系

(1)加强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公环境,重新合理布局,充实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以政府服务、便利服务、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打造服务圈;全面满足群众各方面生活需求。通过协会式管理模式,吸纳服务商,开展定时上门、预约、代办等各方面服务。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整合地区教育资源,联合外部

教育资源,加强对工作者的针对性培训,并通过岗位技能大赛评选岗位能手,优秀人才到街道挂职锻炼,提升工作站位水平。二是加强对新大学生的培养锻炼和实际能力培训,使他们的优势充分发挥,成为工作的新骨干。三是加强与本市和外地优秀工作者的交流学习,促进水利工作者的理念更新,眼界开阔,能力增强。

4、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

(1)健全社会动员网络。构建分层分类、条块结合的立体社会动员网络,单位、个人参与,投入地区社会建设共同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及分会的作用,更多的处理地区社会建设重点、难点问题为纽带,构建地区性社会动员网络。

(2)培育社会动员载体。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枢纽型”组织为依载体,加快完成志愿者组织机构的调整,进一步深化志愿者分类管理,开展志愿者之星、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评选活动,调动单位职工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5、构建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1)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新体系。加强“两新”组织党建,积极探索规模以下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有效形式,不断深化社会工作党委各项工作。

(2)深化党建工作新机制。规范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推行党建考评机制,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深化党务公开,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切实加强机关和退休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3)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表率作用、党组织在社会群体中的旗帜作用,形成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五、实施阶段

(一)研究部署阶段(2010年9月中旬)

学习研讨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完成《卫辉市水利局关于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意见》,确定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任务,结合部门职责,做好任务分解。

(二)重点突破阶段(2010年9月下旬)。召开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部署工作任务。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动员、社区建设和社会领域党建等领域的探索创新取得初步成效,培育一批勇于创新的典型。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按照“五大体系”和“五大突破”创新的要求,按专题分别进行经验的提升和总结,形成水利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工作经验。

(四)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3月开始)。认真总结提升前一阶段各类典型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水利局全面推开。

卫辉市水利局

农业社会化服务方案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组织性质出发,在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市场交易成本、内部交易成本、潜在绩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不完善的市场阻碍了组织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单个农户为基础的分散式生产阻碍了组织内部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地区的收入差异形成了组织潜在绩效边界差异的必要条件,而地方保护主义下分割的市场使收入差异成为组织潜在绩效边界差异的充要条件。最后,本文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组织;市场交易成本;内部交易成本;潜在绩效

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都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却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发展非均衡。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3年我国已形成的农业产业组织已有9.4万个,其中东部占45.2%,中部地区占31.2%,西部地区占23.6%,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这种地区非均衡发展所体现的其实是交易成本的和潜在绩效的不同。本文试用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结合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产业组织性质出发,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交易成本,并指出不同市场总需求影响下的潜在绩效,进而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途径进行讨论。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与交易成本、潜在绩效

农业产业化组织是通过市场实现农业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的市场经济主体,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微观主体,它向上连接市场,向下联系农民。在性质上,无论是以法人还是非法人形式存在的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即:“市场+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农工商联合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都是一系列要素合约的组合,并且它们是不完备的,可以与产品市场合约进行替代。因而,农业产业化组织是在各种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属于企业的范畴,但其又表现出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即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成本是以单个农户的分散生产为基础的。这决定了在运用交易成本和企业绩效对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分析时,应该结合其特殊性。

根据科斯的观点,企业无论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企业和市场的相互替代则取决于这两种成本的比较。科斯认为,价格是不确定的、未知的,要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将未知变为已知,市场主体是要付出代价的。则企业运用市场的交易成本表现为: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即获得可靠市场信息的成本;实现交易成功的成本,即谈判和履行交易的成本。在科斯看来,市场当事人之间存在冲突,为克服冲突就要谈判、缔约并求助于法律,因而建立有效联系就要支付费用。则企业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的成本表现为:与各组织内参与者签定契约的成本,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协调和监督成本。因此,可以说这两种交易成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内部制约着企业的绩效水平。

根据新古典经济消费理论,个人的消费取决于收入,并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客观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但从绝对数量上看,高收入者的消费量比低收入者的消费量水平要高。在考虑产品无差异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就决定了对企业产品总需求的市场大小,对产品的总需求的市场大小就决定了企业能达到的潜在最大绩效水平。因此,由收入不同引起的产品需求市场差别就在外部形成了对企业绩效的制约,处于大市场中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大,处于狭小市场中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机会小。

二、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交易成本分析

1.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市场交易成本。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组织性质决定了其在向上连接市场、进行经营活动时,要受到价格机制的制约,因而会产生市场交易成本,并且这种交易费用从微观上制约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市场交易费用具体表现在:第一,信息成本,即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关于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技术等价格分布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交易对象(买者和卖者)并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所必须付出的一定成本。第二,谈判、订立合约成本。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组织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根据合同进行生产。在合同签订时,首先是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争取确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真实价格。然后是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议定。还有对交货时间、地点、交易方式及其他事项的议定。这些过程的进行,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花费一定的成本。第三,保障交易成功的成本,即运输成本,是指组织直接面对市场所承担的农产品运输费用。第四,发生纠纷时解决纠纷的成本,即组织与市场的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纠纷时,为解决纠纷所必须发生的成本。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一书中,认为市场是一系列完备的产品契约组合。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备的。那么就正如诺斯所说:“如果一种制度安排还存在潜在利润的话,就意味着这种制度安排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在不完备的市场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就不能在完备市场所能提供的最低市场交易成本下运行。并且由于东部地区先开放、中西部地区后开放的事实,即市场的完备程度是存在地区差异。因此有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所面临的市场完备程度是不相同的结论。据资料显示,2000年东、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综合指数平均得分分别是7116、5147、4171,东部最高,西部最低。那么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而言,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的组织的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成本,谈判、订立合约成本,发生纠纷时解决纠纷的成本就要比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的组织低。同时,由于我国的整体交通设施状况的良好程度也表现为从东到西递减的状况,故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市场交易的运输成本也更低。因此,在整体上我国不完善的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提供的最低可能的交易成本是远远高于完善的市场所提供的,并且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面临着比中、西部地区组织低的交易成本。

2.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成本。农业产业化组织具有的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在向下联系农民、组织生产活动时会产生与农民的交易成本,而这种成本可以看作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成本。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形式多为以个体农户进行的分散式生产,那么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成本和一般性企业是有区别的。那么作为生产要素合约而存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其内部协调交易成本表现为:第一,信息成本,即农业产业化组织寻找、获取关于组织参与者——农户的各类农产品分布和质量的信息,所必须付出的一定成

本。第二,与农户谈判、签订合约的成本,主要是双方对农产品讨价还价,确定价格,然后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的议定及交货时间、地点、方式和其他事宜的议定所花费的成本。第三,收购运输农产品的成本。第四,与农户发生纠纷而产生的解决纠纷而发生的费用。由于土地分散生产经营,使得具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成本会因为其内部交易次数的增加而产生高额的内部协调成本。日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农户的市场经济观念、文化水平、守信状况的差异及基于区域运输条件的内部运输成本差异,便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交易成本的地区差异。这样,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成本上,仍然表现为从东到西递增的趋势。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分析

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组织性质出发,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也就是在一定收入下,对产品的最大需求时,农业产业化组织所能达到的最大利润下对应的组织最大绩效水平。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假使没有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下,可以说由收入决定的产品的需求市场大小,就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边界。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产品一般在质量、品种上都优于单个农户所生产的产品,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含量,那么可以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产品为正常商品甚至奢侈品。因此收入的变动将会使消费者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产品需求同向变动。这样就可以用下图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进行说明: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变,商品的价格也不变,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对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如A1图,图收入增加就表示需求曲线AB将移动到A1B1,也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产品的总需求增加,那么农业产业化组织就有更大的利润机会。在图上就表示为在AB需求线上任一点在区域AOB内连接的矩形面积小于A1B2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在区域A1OB1内连接的矩形面积。因此,可以说收入的高低所决定的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边界。但对于一个国家区域间的收入差异,这只能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潜在绩效边界的必要条件,因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产品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销售,从而不受这个边界的限制。

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按照东、中、西的区域划分,2003年,东部为18931元,中部为8292元,西部为6466元。这明显表现为从东到西的递减趋势,因而这种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便提供了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潜在绩效边界差异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各地方政府的市场经济意识还没有真正的完全形成,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下形成的多种市场地方保护措施,如工商、税务的行政审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外产业化组织的交易成本,从而阻碍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跨区域经营。因此间接使收入的地区差异成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边界差异的充分必要条件。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从以上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有:一是从外部创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节约交易成本的微观环境,使其能在更低的可能交易成本下生产、经营;二是从宏观上改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的地区差异,扩大其所面临的潜在绩效边界,使得农业产业化组织具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建立更完善的市场体系,提供更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市场的不完备性,使得农业产业化组织所能达到的最低市场交易成本并非最小,因此应着力培养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组织能以更小的市场交易成本运行。这包括:一是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市场,重点推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的发育,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对各生产要素的稳定需求。二是加快完善各级产品市场,发展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为骨干,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保障农业产业化组织产品的销售渠道的畅通。三是在发育和完善批发市场过程中,要制定规范的市场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消除身份歧视,消除所有制限制,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平等竞争,防止农业产业化组织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四是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资本市场、资金市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降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资金成本,满足其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

2.促进农户之间的横向合作,提供更低的内部交易成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模式,不仅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形成,而且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成本的节约。对此,应该加强引导农户之间的多种横向合作,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是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组织不再是和分散单个的农户进行多次小额交易,而是与代表农户经济共同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一次大额交易。由于交易次数与交易成本成正比的关系,从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将大大的节约产业化组织的内部交易成本。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对于促进农户市场经济意识的形成、整体素质的提高、守信状况的改善都有很好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使组织内部的谈判、监督和解决纠纷成本得到节约。

3.打破不合理的地区市场保护,形成统一的市场。地区市场保护主义导致了地区收入差异成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潜在绩效边界差异,使农业产业化组织面临不同的生存和发展上限,因而应该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组织跨区域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跨区域经营,一是应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政府提供的各项社会化服务。注意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信息服务,帮助农组织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驾驶市场的能力。二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工商、税务等行政审批程序中的阻碍区域外农业产业化组织产品销售和经营的条款,形成真正统一的市场,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4.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产品的出口,扩大产品的需求市场。上述分析是在假使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额就有了快速的增长,从而我国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在局限于国内。同时,WTO的加入为我国的商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那么对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同样就不在局限于国内市场,为此,抓住国际贸易提供的市场机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产业化组织的产品的出口,则成为了突破组织潜在绩效边界,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李 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农业学术研讨会心得范文下一篇:农行二次贷款怎么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