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异化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3

目的异化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异化;道德异化;道德生态

上海城市交通执法大队“钓鱼”执法,因触及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而遭舆论质疑。“钓鱼事件”使敏感而善良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和失望,引发了广泛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在这个人欲望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时代,我们时刻体味到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即出现了道德异化。

一、道德异化及其表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的解读和阐述。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有四层含义: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批判,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也不只是物质水平上的丰裕,更重要的是异化的克服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出现,使人真正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精髓。基于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揭露了人的异化现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和精神领域出现异于本质价值的现象,即道德异化的出现。所谓道德异化是指道德现状异于道德期许的程度,表明道德实际效果与道德本真过程的偏差。善是人的道德欲求,人在从善中实现人的幸福,体现人之为人的本质。道德异化却促使人追求恶,追求与人本质力量对立的一面。道德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道德功利性。在当今的社会中,那种轻视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的价值、把功利和效果当作一切的人随处可见。譬如,路边有人病倒,过路人普遍的态度是视而不见,偶尔有道德良知者前去帮助,还会引来人们的冷嘲热諷。更有甚者,救人者不但不会被当作恩人对待,有些反而被被救者及其家属反咬一口,把一切责任全推到救人者身上。这种道德的功利性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及其普遍。

其次,道德工具性。在道德基础建立在外在功利性上,隐藏着道德工具化,道德成为经济的工具成为人们的手段。道德的工具性导致道德的消解和沉沦,道德失范,人心变坏,人际冷漠,社会公序破坏。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过度的物质化使人出现了主体意识的模糊,在社会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是非混乱、缺乏社会公德心、个人行为失范及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

再次,道德权威的丧失。所谓权威,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 [1]。《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权威定义为“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由此可以认为,权威在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具有支配作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实践中形成的令人信服的威望。那么可以这样定义:“道德权威是能使人信服和遵从,并在一定范围内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的精神权威。”[2] 道德如同法律一样具有权威性,道德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道德权威比法律权威影响更大,调节的范围更广。道德权威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道德出现严重滑坡,道德权威丧失。

最后,道德与人性的偏离。人性的内在要求必然导致道德的产生和存在,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必然使人性得到提升并趋于完善。道德依存于人性,人性又离不开道德。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性是道德生成的根基。道德必须符合人性,同时道德又在不断提升人性,在帮助人们不断克服人性中的动物性的过程中提升着人性。一味地强调人性,忽略道德,导致道德与人性的偏离,最后失去的将是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建构和重塑。

二、道德异化归因分析

造成道德异化的存在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积累,既有历史因素的延伸,也有现实因素的直接作用。

首先,经济发展期的物欲膨胀。在商品经济下,利益欲望的强烈驱动以及竞争手段的引用,一些人的物欲主义就膨胀起来,这是道德异化的基本诱因。中国市场导向的改革在给中国经济注入强劲活力的同时,空前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物质欲望和意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在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不但人成了物、商品、货币、资本、机器和技术的奴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于被变形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变得晦暗不明了。”[3] 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道德的原则的坚持力度就会减弱,对道德方向的把握难免发生偏移,对道德行为更加不能实施。道德异化的问题以铁的必然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感到困惑和惘然。

其次,传统道德规范缺失和新的道德规范建构的相对滞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旧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慢慢的消解了,并逐步丧失了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调控功能。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造成社会道德领域的真空。“无德可依”是当今社会道德异化的关键因素。在旧道德规范体系被批判和否定,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无法建立的这个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是盲目而混乱的,从而表现出对新旧道德规范的困惑和迷惘。在这种困惑中,不可避免就有很多人超越于旧的伦理规范之上来行事,并出现大量的越轨行为,即道德异化的出现。“中国目前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无序的状况,整个社会缺乏基本的道德共识和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人们在不同社会领域、社会场所和社会群体中,各自分别按照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道德准则行事 [4]。

再次,道德教育欠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当前由于市场经济中负面因素对大众思想的不良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各种思潮对产生冲击等因素,使道德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经受着现代的理念的冲击,在现代人道德观念迷茫时,引导道德走向的道德教育却被人们所忽略,出现其实效性低下,与生活世界的离异,过于形式化等特点。道德教育的欠缺直接影响人们道德的水平,出现了普遍的道德异化。

最后,现代法制的不健全。法律不能裁判道德,但法律裁判不道德的行为某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肯定建立在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上。法律不健全的结果是违法的人和事不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和追究,社会公平公正难以体现,其负面影响就是推行了一种反面示范效应:触犯了法律都无所谓,道德规范更不在话下。

三、消除道德异化,构建道德生态

所谓生态原本是生物学概念,借用来表示社会道德在社会资源总系统中与其他社会资源形式之间的生生不息的有序性联系以及社会道德生活样式的多样性。根据道德资源发挥作用的适应性原则,我们把社会道德与社会资源的其他形式之间的适应状态即道德资源在社会生活层面以及个体道德层面的作用状况称作道德生态 [5]。道德生态是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消除道德异化,构建道德生态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正确树立人们的价值观是消除道德异化的内在根基

正确树立人们的价值观关键在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能够纠正人的非正常的竞争手段,培养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确的经营观。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不但不会使心灵得到满足,反而会更加虚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短暂的物欲横流过后只有更深的精神空虚。拜金主义是一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要彻底根除它,就要在全社会树立高尚的价值追求,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劳动观,克服资本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

(二)以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健全道德规范是消除道德异化的主要渠道

道德异化问题主要是社会不公正导致法制缺失或者说法制缺失导致社会不公正引起的。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越多,人们的仁爱之心丧失越快,剩下的只是恶,只是道德异化。一个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正的社会,道德异化严重的社会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这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以公平为标准构建道德规范是解决当前道德异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公平公正构建道德规范,能以此服人,有利于消除人们的不公平感,减少社会争端,实现道德回归,相对整个社会及社会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道德异化。道德和法制体系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保障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三)道德教育是消除道德异化的主要途径

道德教育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和个人人格的重要途径。加强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由于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蒙蔽双眼,做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严重背离道德原则,从而导致道德规范受到冲击,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出现道德异化。因此,加強道德教育,应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到社会、经济、环境、行政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伦理道德教育都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道德的继承,将民族文化的传统道德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行为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髓,强化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准,实现道德回归,建设全社会共有的精神家园。

社会道德异化必将影响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社会无序,人们的生活将会杂乱无章。消除道德异化,构建道德生态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道德生态的构建,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而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社会要和谐,道德环境必须首先和谐。在经济大环境下,各行行业和各部门的道德行为遵循公俗民俗,重建社会道德信仰,道德环境和谐稳定,使社会得到了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连法,黄长军.简明应用哲学辞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2002.

[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哲学研究,1997,(1).

[5]陈贵玲.当前中国道德生态及道德资源涵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1).(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科普教育循环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学校素质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