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体的体积范文

2023-09-20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1篇

设计理念

1.探究学习。强调学生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在探究中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

2.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充分发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通过学生交流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习目的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课本43页“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2)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2篇

一、本节课的亮点

1、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课前我就在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更有效,课堂开始,我用课件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平面图形的世界跨到了立体图形的世界,经历了这样一个依靠讲授无法达到的效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我想: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确实是其他传统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这样的题目既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比较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不足

1、学生表述特征时欠完整简练,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训练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

2、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3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二册圆柱的体积(P36例4,练习八1—2题)。

二、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2.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借助观察、操作和实物演示,发展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关键:借助直观

三、学法引导

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五、教具准备:圆柱教具、计算机、CAI课件、实物展台、投影。

六、学具准备:实物圆柱体、长方体水槽、 橡皮泥制作的圆柱、小刀、直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际操作,探求新知。

1、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

2、你们的大胆猜测正确吗?请各小组利用不同的学习材料,合作想办法加以验证。

3、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说:

(1)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2)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4)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4、课件演示圆柱体分、切、拼成近似长方体动画过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5、思考回答:要求圆柱体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三)、新知内化,形成技能。

1、 教学P36例4:(屏幕显示)一个圆柱形的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理解题意,尝试练习。 (2)展示自己的解答方法

(3)比较两种方法。说说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4)想一想:如果已经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小结:题目中的计量单位不一致时,首先要统一单位;最后答案必须要用体积单位。

2、练一练: P37“做一做”第一题。

3、抢答:练习八第一题。

4、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3厘米,高8厘米。 (2)底面周长628毫米,高2厘米。

5、发展练习

一个圆柱形玻璃鱼缸,里面装水,水面高35分米,鱼缸里放入一块石头后,水面升高到45分米,如果这个鱼缸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四)总结评价 片断一:

1、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教师拿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玻璃杯,拿出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准备投入玻璃杯中。

师:同学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将圆柱形的物体投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水面上升一些。

生:圆柱形的物体挤掉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圆柱体占有一定空间。

师:我们通常把这个空间叫体积。

生:我发现上升的水的体积和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发现得都很精彩,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圆柱的体积。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圆柱的体积。

2、比较大小、创设求圆柱体积的情景。

教师又拿出一个圆柱。(底面略小而高长一些,体积相差不多)

师: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比较大一些?

生:第一个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第二个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他们都是猜的。第一个圆柱它虽然高一些,但底面小一些;第二个圆柱虽然底面大一些,它是的高矮了一些。无法准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组讨论)

生:准备半杯水,将第一个圆柱物体浸没水中,作好标志,再把第二个圆柱物体浸没水中,作个标志,哪个水面上升的高一些,哪个圆柱的体积就比较大。

师:这个方法好。如果要准确地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讨论)

生:要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后就好解决了。

教学反思:

以前,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一直认为掌握计算公式最重要。所以基本是先通过练习复习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再复习圆柱的特征,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入手,引出圆柱的体积也可以通过公式来计算。在强化训练下,学生对计算公式固然掌握得很好。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望却在枯燥的计算中慢慢丧失。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我深切地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学数学,才会把数学学得更好。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三步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抱着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态度,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课程资源。一是在感知体积的概念时,我通过做圆柱放入水的实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用生活经验感知体积的存在;二是在猜想体积公式时,学生一般的经验是如果一个圆柱高(底面)不变,底面(高)越大体积越大,学生自然地就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想到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底面和高有密切的联系。

片断二:

师:你们的大胆猜测正确吗?请各小组利用不同的学习材料,合作想办法加以验证。

(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 生:我将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

生:我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

生:我将圆柱体铁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铁块的体积。

生:我比较过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圆柱的体积真等于圆柱底面面积乘圆柱的高。

生:对„„(大多数的学生非常激动)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我为你们的发现而自豪。下面请同学们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说(课件)

(1)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2)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4)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3、课件演示圆柱体分、切、拼成近似长方体动画过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4篇

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我采用启发---掌握模式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实物比较、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微观世界中,探究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阿佛加德罗定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启发---掌握模式的核心是启发,教师“启”得越成功,学生“发”得越主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越活泼,学生的掌握就越成功。为此我尽量做到启发的语言有严密的逻辑性、明确的指向性、一定的情趣性和可接受性,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发展学生感知的敏锐性和目的性,记忆的选择性和持久性,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恰当的提问、实物投影、多媒体运用、形象比喻和对比分析等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鼓励,层层深入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学生个体的特点,使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计算、观看投影和媒体、讨论等手段,让学生进行探究,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充分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分层次地启发,精讲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点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最后选择适量有针对性、有梯度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价,启发学生思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巩固新知识。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5篇

丁家中心校 李红梅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圆柱的体积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 ,是学生在掌握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土豆体积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进一步落实圆柱体积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利用圆柱形容器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操作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的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土豆、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 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的立体图形,你们会计算他们的体积吗?(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2) 出示土豆,它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老师先来讲一个故事,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1、师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边讲边用课件演示 :《乌鸦喝水》 问: 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实践探究、精讲点拨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测量土豆体积的方法。(方案一:取水,测量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这样,就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了圆柱的体积。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有效的方法来测量土豆的体积。

4、讨论土豆体积的计算方法

小结:用底面积乘上升的水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1)方法一:土豆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1)方法二:土豆的体积=现在的体积-原来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 比较、等活动,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5,出示例题: (师生共同完成)

四、分层练习,生生过关 (1)

五、拓展延伸 优化提升

1、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 (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3)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乒乓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从测量鱼缸的容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测量不规则木块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培养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要活学活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出示:数学万花筒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6篇

菜籽湾小学 马成彪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两个圆柱形容器、一个圆锥形容器、一些沙土、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或v=sh)

2、我们又认识了圆锥,关于圆锥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生: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

师:看来,同学们的求知欲望都特别强,这一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导入。

老师这有一个圆锥形的物体(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锥),根据以前的知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它的体积?学生想办法,汇报:如可以把它放入一个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内,看上升后水的体积也就是这个圆锥形物体的体积等答案。教师听学生汇报后说: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打麦场有一个很大的圆锥形麦堆,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学生回答:不行。看来,我们还要寻找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

三、探索新知。

1、让学生猜想。

师:我们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要探索圆锥的体积请大家猜想:

(1)圆锥的体积和谁的体积有关系?

(2)你怎么发现圆锥和圆柱的关系?(生:它们都有一个圆面和曲面)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圆柱的圆锥的关系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2、研究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1)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与它们的底面积和高有关,那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什么有关系?(底面积、高)好,下面我们就借助圆柱先研究它们的底面积和高。

2)让学生拿两个圆柱分别和圆锥比一比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3)汇报

生:我发现这个圆柱和这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问:你怎样得到的。学生演示给大家看,之后教师说:这个圆柱和这个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生:我发现这个圆柱和这个圆锥的高相等,但底面积不相等也就是它们两个是等高不等底。(生把圆柱和圆锥举起来让同学们看看) 生:我发现这个圆柱和这个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也就是它们两个不等底不等高(生把圆柱和圆锥举起来让同学们看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得出: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四种情况。

3、研究体积之间的关系

(1)让学生说说自己想选哪组进行实验才能找到它们体积的关系,为什么?

学生回答:选等底等高的这一组。如果有学生选其它几组,让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不可以?

教师:看来,我们要想研究圆锥的体积,必须寻找和它关系最密切的圆柱来研究。 (2)选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借助沙土进行实验。 实验前老师提问:①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②在实验时,你应该注意什么?③在呆会儿的实验中,请同学们边实验边思考,二者体积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你是怎么做的,得出什么结论?

生:我先把圆锥形的容器盛满沙土,再往圆柱形容器里面到,结果到了三次到满,我得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生:我先把圆柱形的容器盛满沙土,再往圆锥形容器里面到,结果到了三次到完,我得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教师: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5)学生选另外三种情况中的一组进行反向验证,汇报。 生:我选的是等高不等底的这一组,结果我到了三次还没到满。(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生:我选的是不等底不等高的这一组,结果我到了十次才到满。(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生:我选的是等底不等高的这一组,结果我到了一次就到满了。(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实验,再次证明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板书) (6)课件演示:操作的过程。

(7)学生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1/3或v=1/3sh 师问:为什么乘1/3,底面积和高是谁的底面积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必须得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投影出示):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做。

(3)汇报。教师指导学生的计算方法。

5、教学例2。

(1)投影出示一个圆锥形的小麦堆,师:测得小麦堆的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00千克,要想求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还需知道什么条件

(2)老师想知道小麦堆的底面直径,你可用什么方法测量? 生:可以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麦堆两侧,测量出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小麦堆的底面直径。

生:可以用绳子在底圆周围围一圈量出小麦堆的周长,再算出直径。

(3)如果底面直径是4米,让学生解答。 (4)汇报,说思路。

小节:同学们不仅会进行测量,而且还会求体积,这才是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

四、巩固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8厘米,求圆锥的体积? (2)、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

12、56厘米,高是8厘米,求圆锥的体积?

2、判断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2)、 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1。( )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圆锥的体积

上一篇:初中生物实验范文下一篇:征文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