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2024-07-14

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开始普及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系统。相比过去人工纸质加Office Excel的管理方法,在规范性和效率性上有了显著地提升。然而,当前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与其他系统兼容性差,管理系统使用复杂,管理系统逻辑性与权限等相关问题。本文将对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应用做出一些说明,并对应用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做出探讨,并对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工作建议。

关键词:高校 人事管理系统 应用 改进

一、引言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复杂且琐碎,通常情况下涵盖教师岗,实验岗和管理岗等多种人事类型。在之前的工作中,人事管理大多依赖于纸质文件,人事管理纸质文件包括人员报道相关文件原件及复印件、人员身份认证文件及其他个人信息相关文件。各种文件需要分类存放在档案室不同的分类文件夹中。不论是保存、查阅、修订,还是后期的整理都会造成巨大的工作量和文件丢失或损毁的隐患,因此,人事管理系统电子化、数字化是客观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二、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简介

高效人事管理系统针对传统高校人事信息化易用差、功能简单、严重滞后高校的快速发展的现状,是一个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全面涵盖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业务功能。系统不仅覆盖高校的人事、师资、薪酬管理等基础业务,还覆盖了高校的人才管理、考核管理、申报管理、招聘竞聘等基础业务。

三、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优点

1.查询数据快捷。人事管理系统,整合了组织机构与岗位管理、岗位聘任管理、人事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管理、劳资管理、师资管理、绩效考核系统、招聘管理、报表管理和教职工自助等多个模块的信息。人事管理中,纸质文件的作用在于留底保存和查对证明,然而在日常工作中,纸质档案的应用极其不便。运用Office Excel的各种人员信息登记,并不能够将各模块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也无法将所有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人事管理系统则可以在一个窗口界面下,查找不同的类型信息。

2.利于统计数据。人事管理系统当中,需要各类信息进行排序筛选时,可以自动按照各种需要顺序和类型进行筛选排序。例如人员部门、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称信息、在校状态等,均可任意按照时间排序、学历筛选、职称筛选等进行排序和统计。

3.回溯数据变更。人事管理系统当中信息更改,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权限而定。通常情况下,由具有权限的操作人员对需要修改的信息进行修改,修改后信息会覆盖之前信息。系统中可以记录此项修改信息之前一次的信息,及修改人员的相关信息,对信息修改可以做到追查回溯。

四、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不足

1.依赖人工更新难以避免错误。人事管理系统的信息更新,需要有权限的使用人员进行信息的录入和修改,对于各类信息的输入,通常情况下由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同岗位的人员只有一人。因此录入每类信息的人员也仅有一人,知晓相关信息的人员也仅有此人,如果在录入过程中信息有误或者产生其他问题,系统无法识别错误,其他人员也无法发现其中错误。

2.人员个人信息难以保证质量。人事管理系统中,有部分信息需要人员自己填写,包括家庭成员信息、学习经历、科研经历、工作经历、获奖经历等所有个人信息,此类信息的录入均需个人在终端上登录个人主页进行。由于高校当中人员众多,一般情况下有1500~2000人之间,每年新进人员和退休人员一共在100人~200人之间,且人员进入和退休分布在一年各个时段,并不集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信息的录入,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无法收到监督和控制。

3.难以覆盖所有信息情况。人事管理系统并没有世界通用的某个系统,我国采用的大多是国内软件开发商开发的相关软件, 国内软件在学科设置上,按照的是GB/T 13745-9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进行划分的。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引进了大量的海外毕业博士和硕士,国外毕业人员的研究方向或与国内一致,或与国内接近但不一致,甚至国内根本没有对应专业。因此,难以找到国外毕业人员的毕业专业,只能找接近的填写,但这样又造成了信息的不准确。

4.系统使用权限与效率难匹配。人事管理系统牵扯面广,涉及不同部门多个岗位,因此,各个部门及各级人员都有各自的权限范围对应自己的工作内容。录入不同的信息需要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录入,还需要各种不同权限的人员对相应的操作做出确认、许可等确定。但由于实际工作中人事管理系统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权限高的工作人员难以分开太多精力在人事管理系统的确认上,对于系统的操作会造成延迟,或交给权限低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五、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改进

1.人事管理系统的维护。按照人事管理系统最初的设想,长期的使用可以积累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电子化的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但是,这一切的设想都需要建立在人事管理数据的准确性上,日常的录入和数据的更新都需要定期去做,这就对系统的维护产生了较高的要求。系统的维护难度要低,数据的录入能够更简单,是今后重要的方向。

2.人事管理系统数据的保存。人事管理系统数字化、电子化之后,所有数据都在电脑中,那么这些数据就面临着电脑系统崩溃或中毒、管理系统出错或数据丢失等情况。因此,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需要定期额外保存备份,以防万一。

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人事系统管理数据实时备份或每周备份,由于實际工作内容繁杂及工作优先级问题,难以做到。每月备份一次是最佳选择。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会有每月高峰波谷的小周期,在每月工作相对轻松的几天中,对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备份,且将备份数据与使用数据进行核查,保证数据准确性。

3.人事管理系统的升级。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事工作还会出现新趋势和新变化,对人事管理内容也可能发生改变。人事管理系统需要能够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增加功能或做出相应变化。这时,就要求人事管理系统在现在就留出将来升级的接口和相应准备,以求将来在功能增加和改变时可以平稳过渡,尽量减少数据的不兼容和软件的不兼容,降低高校的使用成本。

六、结语

高校人事管理是高校能够面向21世纪发展的重要后勤保障,科学合理、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手段和系统是当前乃至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的必然要求。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在其中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会用能用好人事管理系统,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找到并发现新的问题,能够让人事管理系统不断升级改进,可以让人事管理系统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数字档案与纸质档案比较浅析[J].兰台世界,2014,2014(23)(86-87).

[2]李克勋.教职工信息系统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25(4)(27-30).

[3]耿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015(17)(48-48).

[4]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3745-9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M].1993.

[5]向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武欢(1990.08—)女。籍贯:山西交城。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实习研究员。

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教学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

在原有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的决策、设计与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权责,学校主要是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去保证法定课程的全面实施。前者通常被称为“学校课程行政”,后者被称为“学校教学管理”。而在国家、地方与学校权力共享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了出来。

“学校课程管理”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但由于人们对“学校课程”概念的理解歧义丛生,因而导致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说也莫衷一是。“学校课程”从语义上看会产生两种内涵不尽相同的理解:一是指各个学校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具有学校个性色彩的课程。即将“学校课程”视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校定课程”,专指“学校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授权自主建构的课程,主要是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二是指只要是在学校中实施、由学校来管理的课程都属于学校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以“学校”为载体的,都要通过学校才能付诸实施的,这就使其外延显著区别于前者。即“学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且指校定课程、校本课程乃至潜隐课程,它们都是学校课程管理直接作用的对象。

“学校课程管理”的提出,意味着学校具有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重权责。理查兹把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区分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的三种类型[2]。管理的目的取向不同,导致学校课程管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也会呈现出殊异的意蕴。若“为顺从而管理”,则学校课程管理因与过往的“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异同而近乎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若“为成果而管理”,则学校主体性的发挥纯粹是为了达成上级的评估指标,也没有走出过往的“教学管理”的视阈;只有“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学校才真正成为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态势。

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提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并予以界说。其中,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hgt)两种成分;只有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才是完整的定义。[3]因此,在界说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时,既要回答“学校课程管理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实然与必然问题,又要进一步回答学校课程管理应该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应然”问题。前者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后者则是研究的重点与目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应当综合不同层面和维度立体地去把握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

1.就管理地位与角色而言,较之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突出强调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而非上级法定课程的“从属者”与“被动执行者”。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中,课程实施即教学,即学校必须忠实实施法定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愈是接近法定课程的意图,课程实施的效果愈好。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课程实施即变革,其蕴涵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因为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法定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或“再改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自主地研发和管理课程,学校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得到了合理发挥。

2.就管理的对象与内容而言,较之以往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由只是对上级法定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的管理,转变为从课程研制、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全程管理与全面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内,学校只是上级法定课程的教学者,缺乏参与课程研发与评估的权力与责任,“教学管理”的内容与对象因而被局限于对教师和学生执行上级课程活动情况的管理之中,至于课程的研制与评价的权力则处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掌控中。尽管每个教师对所教课程的理解及对教材的领会都会有一定差异,而且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做出不同的“改编”,但整体而言,教师的教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创见性”不仅极其微小,而且其原初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大多也是为了预定课程计划中“外控任务”的完成。究其实质,仍未跳出“为顺从而管理”或“为成果而管理”的巢穴。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学校不仅是上级法定课程的教学者,而且明确被赋予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主体权责。可见,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与内容大大扩展了。

3.就管理的价值与功能而言,较之过去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不是机械地对上级法定课程的“顺从”,或仅仅局限于“外控目标”的完成,而是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与自身的具体实际,积极主动地研制、实施与管理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和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在教学管理的视阈内,教学是一个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线性演化过程,教学及其管理的评估标准是看“教学过程与预设规定”的“吻合程度”,而学校的具体实际和特点则往往被忽略了,这不仅造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课程格局,而且也形成了“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行政和管理是从学校上司的外部提供驱动力”的错误观念和陈规陋习。此种意义下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防教师的”(teacher—proof),这不仅使得教师丧失(deskilling)了应有的课程研发技能,而且使教学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了的课程材料,可能会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负效应。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上级颁行的课程计划不仅应当富有弹性,而且学校自己也会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在与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互动中,制定自身的课程发展战略,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

总之,“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考虑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的不只是为了预定目标与任务的完成,而是在与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互动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与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学校课程管理虽然主要是学校课程组织及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发生在学校场所或学校层级中的各类课程进行的管理,但是基于国家、社会、家庭或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方的课程权益在这里既矛盾冲突又互融共生的特点,学校课程管理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对发生在学校里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利益与矛盾的揭示与解释,实质上也是国家课程行政管理乃至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折射与反映。

富兰(M.Fullan)等课程专家概括出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4]:得过且过(muddling)取向;适应或改编(adaption)取向;忠实或精确(fidelity)实施的取向,或称程序化(programmed)取向。在严格意义上的“忠实、精确或程序化”取向中,课程材料具体规定了教师必须指导、讲解和要做的每一件事,以及学生需要作出的各种反应,学校和教师近乎没有任何改动的余地。教师所做的,不过是执行他人的目的与计划,从事他人提出的活动。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失去对工作的支配更容易引起异化和失落感的了。[5]而在“适应与改编”的课程取向中,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拥有了课程研制、实施与评价的主体权责。事实上,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统编教材,教育工作者往往习惯于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并根据教材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本文特别强调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主体内容与主体价值取向,无论是对我国的课程理论建设还是课程改革实践而言,都是十分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这有助于转变“把课程管理只视作是政府的事情”,“学校纯粹是上级课程政策的从属与附庸”的观念与行为[6]。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课程”的建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4—88.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20.

[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4.

[4]Fullan,M. and Pomfret,A.,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7,Vol.47,No.3.

[5]阿普尔著.施良方译.2000年的课程:张力与可能性.载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与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黄葳.论地方对高中课程的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5(1):12—15.

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决定企业盈亏的最直接因素一是产品的价格二是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产品价格的高低是不依企业意志为转移的,除少数垄断行业外,一般情况下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因此,能否取得成本优势就成了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鞍钢附属企业公司是改革开放初期适应大批回城下乡青年就业安置的需要成立的集团型厂办集体企业,主要从事钢材深加工、工业性作业、为钢铁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等传统产业的生产。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样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老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在对外招投标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产品缺乏成本优势,往往因为几元钱的价格之差就与大量合同失之交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成本管理这个老话题成为全公司上下亟待解决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新课题。为此,我厂从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入手,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基础管理和消耗控制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我们把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列入了全公司的重点工作议程。按照科学规范和从严管理、细化管理的要求,对各生产单位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首先对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必要的整顿,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内容、强化控制措施。将生产成本的分析、预测和生产成本的预算管理纳入各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范围,对主要产品和重点生产项目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与核算,力求使每一项成本费用都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成本核算及时准确,真实反映每一项产品和生产(作业)项目的物资消耗及成本费用的真实水平。

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消耗、压缩生产费用,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把降低单位成本或百元产值的成本费用率,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列入各业务部门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在积极推进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从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着力抓好经营管理方式转变这一关键环节,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建立健全与本单位生产特点相适应、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

生产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单纯依靠个别部门和少数人抓难以取得实效。首先,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始终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对广大职工普遍开展增收节支降耗教育活动,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发动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进行必要的整合,建立强有力的成本管理工作体系。其中包括组织领导体系、生产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物资消耗与成本费用控制体系、成本信息的采集传递及信息反馈体系、成本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日常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规范。重点解决好生产消耗及费用控制关键环节的管理缺位问题。

(二)大力推进管理方式的转变,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实现生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针对一些基层单位存在的以包代管、成本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消耗记录不规范等现象,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把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消耗控制切实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杜绝在收入实现后倒装成本、人为调整消耗指标的错误做法,严格按预算和定额控制消耗、按目标压缩成本,注意从根本上解决物资消耗的粗放管理现象。强化生产成本的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对每一项成本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把车间、厂部及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统一衔接起来,明确分工,落实成本管理流程各环节的日常工作责任,做到每个部门(车间)都有明确的职责、每个岗位都有具体的指标、每项成本消耗都在严格控制之中。通过考核促进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建立增收节支降耗持续深入开展的长效机制。

(三)贯彻生产成本三级管理责任制

公司对各单位的生产成本管理负总责,公司计财部、生产安全部、销售管理部、组织人事部、技术部等业务部室按分工分别对全公司的成本核算、成本预算、物资(含能源动力)消耗、人工成本、定额管理等负责。分口对生产成本的业务管理实施监督、指导与考核。按照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原则,把降低成本、压缩费用的目标列入各单位的主要考核指标。明确各基层单位厂长(经理)是本单位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成本管理及成本指标负全责。财务负责人、生产厂长等分管领导对日常成本核算及定额管理、消耗控制等负主要责任。财会、生产、劳资、供应、技术、设备等部门负责人,对成本核算、原燃材料消耗、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指标负直接管理责任。车间(工段)是生产成本预算和消耗定额的具体执行部门,车间主任和工段长对工序成本负直接责任,将物资消耗和成本费用水平的高低与基层企业的工资总额及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工人的收入直接挂钩。

二、加强生产过程的物资管理与消耗控制

各种原燃材料的消耗是生产成本的主体,杜绝浪费、合理控制消耗是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强化原燃材料消耗的计划管理和过程控制

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全部纳入计划管理范围,实行年预算月计划管理。月份消耗计划是执行计划,根据月份产品品种、产量计划及单位消耗定额制订。车间按月消耗计划办理领料手续并负责投料控制。每个生产车间都建立材料领用消耗台账,并责成专人逐日或按生产批次对领、投料情况进行登记。每一笔投料都必须按规定的方式进行计量并在当班生产记录(或工作票)上做好记录。每月月末车间根据消耗台账出具月份消耗报表。采购部门依据消耗计划并综合考虑库存情况和资金条件,制订月份采购计划。

(二)严格出入库管理,杜绝物资领用的不规范现象

对物资的出入库业务实行流程化管理。要求物资的领用和出入库必须完备手续,规范填写、及时传递各种单据,杜绝压票现象,确保单账相符账实相符。所有出入库物资都必须按法定计量单位或公允的方式进行计量,为准确核算生产成本,及时反映各车间、各种产品的消耗创造必要条件。外委加工的材料和零部件,在外委加工完成后用于储备或延后使用的,将外委加工费计入材料和零部件成本,登入实物保管明细台账,重新办理入库。财会部门在存货总分类账户的库存材料科目项下设立“外委加工材料和零部件”三级明细科目,专门用于核算此类业务,以保证生产成本数据的准确完整。

(三)加强残次品及边角料的管理和剩余原材料(备品备件)的退库管理

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残次品或在入库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明原因并在车间(工段)当班生产记录上据实登记。人为因素造成的移交有关部门实施责任追究或问责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一次使用产生的边角料必须办理缴库手续,由供应部门统一回收集中存放。建立边角料实物台账,对回收的边角料进行分捡按类别登记上账。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在二次领用时按正常程序办理出库手续,没有再利用价值的边角料由厂部统一处理。涉及对外转让的必须规范操作,正常办理检斤出库手续。对车间已经领出,因故没有耗用的原材料或其他剩余物资,均及时办理退库手续。退库物资的再领用必须列入物资消耗计划。隐瞒藏匿剩余物资,应退库不退库私自处理的,按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予以严格查处。

(四)不断深化细化定额管理,严格按定额组织生产

公司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定额管理办法,规定下属企业可直接选用同行业先进定额标准,或选用本企业最佳平均单耗水平作为初始定额标准,也可综合采用技术测定法、统计分析法、经验确定法等方法予以测定。各种物资的消耗定额每年修订一次,通过修订剔除不合理因素,使其不断趋向先进合理。新产品新项目在投产准备阶段就落实定额管理措施,先采取理论计算扣除合理损耗的方法制定初始消耗定额,初始消耗定额的试行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在试行期限内随生产工艺的调整优化及时进行修改。

(五)坚持月盘点制度和月物资消耗分析考核制度

车间主任、工段长亲自掌握各项产品的消耗指标和当班的投料控制,并对原材料的正确使用负责。车间材料员对领用材料物资的维护保管及消耗台账的日常登记、实物发放负责。依据消耗台账对各班组的实际消耗量、结存量进行核对,按生产批次(单件生产的按件)及时统计计算该批(件)产品的消耗。如有剩余材料和边角料,及时登记办理退库或缴库手续。

每月月末由各单位财务负责人牵头、分管生产和供应的厂级领导参加,组织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及车间对全厂结存物资进行盘点。根据盘点检查结果由供应部门出具盘点表和当月物资消耗分析考核材料。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由相关部门进行月份绩效考核。针对月盘点检查出的问题,按业务分工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和部门责任、列入次月成本管理考核内容。

三、细化制造费用管理,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制造费用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日常控制,我们将制造费用分解成了16个具体指标,即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交通补贴与通勤费、折旧、燃料动力费(水、电、蒸汽、燃料)、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劳保用品、防暑降温费、保健费)、车辆养路费、低值易耗品、修理费、厂内运输费、设计资料费、化验检验费、租赁费、车间取暖费、其他间接费支出。按业务属性归口由各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分项控制。

(一)生产车间发生的燃料动力费(水、电、蒸汽、燃料)、机物料消耗、厂内运输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等,日常管理与控制由生产(设备)部门负责,化验检验费的管理与控制由技术质量部门负责

车间管理人员和车间非生产人员的工资费用由劳动工资部门负责管理,根据月份生产成本指标完成情况和成本指标完成情况核发。

财会部门对各单位及各车间的折旧费、车间管理人员福利费、交通补贴与通勤费、车辆养路费、设计资料费、租赁费、车间取暖费、其他间接费支出实行限额控制,同时负责制造费用的会计核算与总额控制。

(二)完善部门职能,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系统的作用

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系统的作用,是落实生产成本三级管理责任制、保证日常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强化基层财会、生产、供应、销售、劳资、设备等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能,树立其成本控制权威。对车间现场的能源机物料消耗实行量化控制,负责费用消耗定额的制定以及制造费用年月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有关业务部门设立专人负责车间现场能源机物料消耗的日常监控以及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向本单位财会部门和公司主管部门报送费用消耗资料。基层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成本管理专题分析会,总结月份原材料消耗及制造费用各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安排次月工作任务和目标。

四、认真抓好直接人工费的规范管理与合理控制

直接人工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直接人工费的管理与控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相对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

在推进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全公司自下而上,对生产岗位设置及劳动定员进行了重新核定,对生产一线岗位进行了优化配置。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彻底摒弃过去安置型做法,贯彻效率优先原则,力求做到人员精干、布局合理,定员和生产规模相适应。主体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岗位全面实行竞争上岗,通过优胜劣汰把本企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生产一线,在主体生产车间要做到不养一个闲人,没有一个懒人。

全面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完善人工费量化考核标准。劳动定额是事先制订的人工成本摊销标准和劳动效率考核标准,也是合理分配工资、准确核算人工成本的依据。特别强调,凡是生产作业量可计算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岗位都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客观可比性与可核查性。

针对一些单位工资分配与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果挂钩不够直接,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普遍偏高等问题,我们将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将个人收入与生产成本和劳动效率直接挂钩,引导广大职工人人关心节支降耗,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增加个人收入、相对降低成本中的人工费比例。凡是能够按量考核的生产岗位,都争取实行计件工资制,在完成劳动定额的基础上,按产量和生产作业记录(或工时记录)中登记的每一生产工人完成的实际工作量乘以单位工资含量(计件单价)计算个人计件工资;对连续作业、需要多人协作配合完成的生产加工任务,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按集体完成的产量和作业量及额定的人工费标准计提工资,再根据每个人的技能和贡献进行分配。对降低生产成本作出直接贡献的,按节约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节约奖,与计件工资一并计入职工应发工资,增强每个职工对完成任务、降低成本的责任性。

五、规范生产成本核算,提高成本信息质量

生产成本信息是否完整准确,是一个企业成本综合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正确评价成本管理各环节工作的主要依据。采购供应、生产组织、原燃材料消耗、设备的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最终都要反映到产品成本上。在抓好生产过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全面提高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水平,是企业领导尤其是广大财会人员的重要职责。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和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又很复杂的工作。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对生产成本的列支范围、核算的程序方法、费用摊销方式等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求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对本单位的生产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强制规范,以保证成本核算质量。重点把握并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原则及要求

以产品定价为目的,就要以产品的全部成本和单位综合成本为核算对象,生产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生产环节的消耗水平,为加强生产过程的消耗管理与控制提供依据。因此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范围只限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即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是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发生的成本费用,不属于生产成本核算范围。我们强调,在成本核算时坚持贯彻合法性原则,成本列支范围符合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坚持贯彻可靠性原则,对各部门及各工艺环节提供的成本数据进行认真审核,保证采用的成本数据真实可靠、与客观实际相符;坚持贯彻分期核算原则,生产成本的核算期应与会计的核算期间相一致逐期进行,真实反映某种产品(作业)一定期间的生产成本;坚持贯彻配比原则,做到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应;坚持贯彻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生产中消耗的原燃材料、动力等按实际成本计价;坚持贯彻一致性原则,各期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必须规范统一,保证各期生产成本核算的口径一致、方法连贯、相互可比;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在核算中对生产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重点关注力求精确,对次要的琐碎项目则从简处理,以利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

(二)正确把握不同生产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式

产品(作业)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特点及产品类型不同成本核算方式也不同。把生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本企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合理确定成本核算的适用方式,正确选择核算方法是保证核算质量的前提。一些基层单位由于生产波动性较大,生产组织形式往往不够稳定,成本管理不规范,成本核算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单位生产工艺的不同特点,将全公司主要生产经营项目大体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装配式生产,二是连续式生产,三是工程、工业性作业、修理修配服务等生产类型。针对不同生产类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产成本管理流程和生产成本核算方式,要求各单位在对原有生产项目进行必要的梳理,然后对号入座,选用与本单位生产特点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根本上扭转了生产成本不规范不统一的状况。

(三)认真把握成本核算要素,确保成本核算过程规范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类型,其成本核算的组成要素基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项目及成本明细账的设置、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分配标准、在产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划分、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等。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成本核算就不可能正常进行,结果也不可能准确。在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成本核算组成要素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各单位对原有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凡是工作缺项的都要完善起来,凡是不规范的都要尽快规范,切实做到成本核算程序规范过程完整。各种核算方法虽然适用的具体生产类型不同,但都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组成要素之上,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对象、生产费用的归集及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的确定、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划分等四个方面有所不同。其中正确选择成本核算对象是搞好成本核算的核心环节,成本核算对象是指为计算产品成本而确定的归集生产费用的各个对象,是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分配生产费用和计算生产成本的基本依据。由于成本核算对象是成本承担者,从一般意义上讲,成本计算的对象最终总是产品。为了满足中间控制需要,适应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目的,具体成本核算对象往往不同。单件或成批生产的装配式产品,生产是按订单或批别组织的,要求计算每张订单或每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的订单或批别就是其成本核算对象。在大批大量连续生产方式下,每道工序都有半成品,如果需要对工序成本进行考核,就要以每道工序的半成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没有中间工序或没有半成品(或虽然有半成品和在产品,但数量不大价值也比较低)的连续生产,就应考虑把产成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就我公司多数单位而言,一般把每种产品或每批产品或某一订单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按对象计算生产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某些规格不同,但性能、结构、工艺过程和耗用原材料基本相同的产品,将其并为一类,按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各种规格产品的成本;生产量很小的次要产品(作业)或零星产品(作业)也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其总成本然后再按一定比例确定各单项成本。实物量难以计量的生产项目,其单位成本可以按百元产值成本的方式计算。在具体操作时,首先划清主要产品(项目)和次要产品(项目)的界限,从产品(项目)的工艺特点和生产组织方式出发,合理确定本单位生产成本核算对象。在确定不同生产项目的具体成本核算对象时,要防止一刀切,注意针对性和适用性,按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确定相应的成本分配方式和计算程序。

(四)正确选择会计方法,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产品类型、生产方式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成本核算对象作为成本核算的核心,是由产品类型、生产方式和管理需要决定的,所有成本核算业务都要围绕成本核算对象展开。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具体核算方法就不同。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及方式,为了便于公司实施统一管理,我们确定了成本核算的三种主要方法:一是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品种法;二是以产品批次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分批法;三是以产品生产步骤(或工序)为成本核算对象的分步法。要求各单位从本单位生产特点和强化成本管理的需要出发,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选用或组合选用最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生产类型不同,需要有多种成本核算对象的单位,允许同时选用多种成本计算方法。对于有联产品和副产品的生产项目,如煤化工产品则采用分类法等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计算成本。在选用生产成本具体核算方法时,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增强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形成一套稳定的日常管理模式与成本核算运行方式,以利这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五)抓好日常基础管理,确保成本核算资料完整准确

产品成本一经发生就具有客观性,要准确反映产品(作业)的消耗水平和成本状况,不仅采用的成本核算会计方法要正确,最重要的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必须及时完整准确。只要生产连续运行,消耗的管理控制工作及成本核算业务就必须与其同步进行不能停止,生产现场的数据采集和资料传递就不能中断。因此,抓好日常基础工作,保证基础数据来源稳定及时准确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成本核算结果最后出自于财会部门,但反映的却是企业各环节各部门的综合管理素质。在现实工作中,生产成本的业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既有区别又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业务管理是否到位,不仅直接关系成本管理与消耗控制能否有效开展,对成本的会计核算质量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某些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之所以比较被动,往往和一些业务工作与成本管理脱节有很大关系。实际工作中一提到成本,有的业务人员甚至是一些领导往往错误地认为是财会部门的事,不能够把成本管理真正纳入各部门的正常职能,使得许多环节的成本管理严重缺位、必要的成本数据严重缺失,致使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树立全员成本意识,明确成本管理的部门分工与责任,建立健全日常工作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我们全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之所以取得一定成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明确了成本管理的部门责任和任务,分兵把口狠抓生产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放手,真正把加强生产成本管理、规范生产成本核算的具体措施落到了实处,对加快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务管理 责任心 教务人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1],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专业方向逐步分化以及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日趋复杂化。而高校教务管理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学校的教与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如何提高现代高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就成为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话虽简单却蕴含了人对待事物的积极态度和其必然的结果,即对待事物要有责任心,做事情时要能够细心,这样无论什么事都一定能做好。教务人员作为教务管理众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其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责任心将直接影响到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形象。从这个层面看,提高教务人员的责任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笔者从事教学管理多年,欲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分析现有部分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原因,提出通过培育或提升教务人员责任心来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1 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表现

责任心一般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作为高校教务人员,其责任心应该主要体现在教务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其一是在做事之前要想到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好应对准备;其二是做事的过程中要尽快控制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坏的结果出现;其三是出了问题要勇于积极承担责任。现代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务人员的责任心必须贯穿于教务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

高校教务人员责任心强烈与否对教务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有部分教务人员存在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强的现象,具体在工作中的表现为:被动地接受上级交待的各项教务管理工作,即使自己知道某些规定或流程不合理,也不愿意提出建议或想办法去改变,只是简单地沿袭老办法去完成;领导安排多人负责的工作就变成“齐抓共管没人管”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责问到多人就变成了“法不责众”;面对教师或学生的服务只停留在表层,能敷衍就敷衍,能拖就拖,即使做也只做硬性規定内的工作,对超出职责范围或职责范围边缘的工作能推就推,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提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口号;对学生的服务态度更甚于对教师,责任心缺失的教务人员面对学生的求助,不详细聆听不耐心解答不给予真心帮助,以“把学生打发走别让他再来烦我”为原则,典型的“门难进,脸难看”作风。

2 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成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呢?针对现有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种种表现,笔者经过多方面调查发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2.1 教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是造成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专业方向逐步分化以及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从而使得教务人员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繁琐紧张的日常工作加上教学评估、相对教师来说偏低的薪资待遇和地位、难于进一步提升的发展前景以及外界大环境下的物价房价上涨而造成的生活负担等等使得他们被压的喘不过气来,整天处于局促、紧张和困惑之中,工作的热情和工作士气逐步被消磨掉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职业倦怠[2]。

2.2 教务管理流程不清分工不明是造成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客观原因

尽管现代教务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信息化、规范化,但并没从根本上或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务管理理念,而传统的教务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校校区多、规模大、专业细化的特点,造成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学部在很多教务管理工作的分工不明确、流程不合理,新形势下的新工作新问题无人管或齐抓共管,最终出现互相推诿的不负责任现象。

2.3 有效评价的缺乏推动教务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的形成

教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的、繁琐的,看不到具体有形的成果。因此,很难对教务人员进行明确客观的评价。不少高校对教务人员的考核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流于形式,其考核过程很多是仅凭主管领导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考核[3],即使是集体考核也是主观打分,这种缺乏有效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准确体现教务管理工作绩效的实际状况,甚至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一对于教务人员来说干好干坏都一样;其二是干的多不如多巴结领导笼络人心获利大,最终造成人浮于事。

2.4 部分领导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从而造成“上行下效”

领导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势必对下属的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试想如果一个领导都不愿意担负责任,如何能让他的下属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员工。而现实情况中,部分领导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在工作中仅仅起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将上级的命令传达给下级安排下级去做,自己做“甩手掌柜”不监督不过问,有功争功,有过将过一脚踢给下属,下属何来努力工作的动力?下属又怎么能有责任心?

3 如何提高教务人员责任心从而提升教务管理水平

责任心缺失或责任心不足在高校教务管理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鉴于其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巨大影响,高校作为组织机构,应当对教务人员的这种状态做出反应,以使高校教务管理更高效更顺畅。我们针对其成因探讨解决办法如下,希望能对高教教务管理工作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3.1 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高校组织应认清现代高等教育与以往的不同,把握现代高等教育特点,全面梳理优化教务管理工作流程,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每个关键点都应做出严格细致的规定。流程优化完成后,详细明确每个教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这样教务人员的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按照工作流程完成本职工作,员工自然可以尽职尽责。

3.2 加强教育和培训,让教务人员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

责任心不是说有就马上有的,而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是需要学校、学院以及教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务人员的责任心通过明确岗位职责来硬性约束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势必出现新的问题,同时工作流程梳理并不能全面覆盖到每个细节,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让每个教务人员热爱学校对学校有信心,激发教务人员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热爱和忠诚,才能使教务人员忠于本职工作,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完成处于“职责边缘”或异常的新问题。其次,还要给教务人员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现代教学管理手段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技能。

3.3 建立客观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没有考核没有监督,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高校组织需引进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教务处为牵头开展教务管理系统的评估和评奖工作,开展教务处或教务人员之间的岗位争优。对能力强、富有责任心、业务水平高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能力突出者给予晋升机会,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奖必有罚,对工作懈怠的教务人员给予批评,让教务人员的责任心在工作期间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不敢出现丝毫松懈。

3.4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改善工作方式,减轻工作压力

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方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需要。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稳定、高效、經济地运行,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程序化”已成为必然。高校组织必须加强教务信息化的探索和实践,优化校院之间或学院内的教务管理流程。同时鼓励教务人员聘用学生助管,将简单的重复性的文字录入工作以及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上传下达工作交由学生助管来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可减轻教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关键性的工作。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也可以使教务人员得到最直接最真实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信息反馈。

3.5 对教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历史原因,教务管理系统的准入门槛较低,所以教务人员的构成较为复杂,基本上由学校子弟、人才家属和留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等三大类组成[2]。对于学历较低的年长的教务人员来说,他们都习惯了日复一日重复默默无闻的工作,然而对年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说,教务管理岗位前途一片渺茫:学术无望,行政受阻。人都是生活在希望里,有目标才能有动力。高校组织应该为教务人员建立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内部培训或个别沟通,对服务满一定年限,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转岗或晋升,明确其人生道路发展的方向,这样教务人员的责任心才能增强,工作才能有动力。

3.6 领导以身作则

“欲正人先正己”,领导作为组织或部门的一把手,不能以身作则就谈不上去领导和管理别人。高校组织在选拔或提升员工时,需将责任心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领导具有极高的责任心,才能有效带动教务人员积极努力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4bee009581b6bd97f19ea51.html,2009-11-19.

[2] 谢万杰.高校教务人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4):121~122.

[3] 如何提高员工的责任心[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b7e55a7f524ccbff1218462.html.

[4] 宋静,张毕西.虚拟咨询在多校区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45,55.

[5] 穆琳.提高教务人员素质,提升教务管理水平[J].天津教育,2007(10):40~41.

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精益物流;优化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24

1 引 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其经营活动实质上是对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与信息流的有效控制与管理过程。企业物流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所需一切物流(原料、燃料、备品备件、辅助材料等)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应管理。而供应物流是制造企业物流的核心部分和关键环节,是企业物流系统中独立性较强的子系统,与企业生产系统、财务系统、技术系统等各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资源市场、运输市场、其他企业的供应物流部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企业都存在着供应物流的问题,特别是大型生产企业或巨型生产企业,其供应物流的问题更为突出,资源消耗更加巨大。

企业物流成本是除了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成本项目,一般占总成本30%~40%,而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省15%~30%的物流成本,并大大减少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物流时间平均占生产和销售过程的90%。向物流要效益潜力巨大,物流成为企业在增长困境压力下,挖潜增效,提升利润的重要源泉。

2 Y电机厂生产物流现状和存在问题

Y电机厂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中国北车股份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机车牵引电传动装置设计制造基地。年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十二五”末期,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150亿元。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再加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制造业出口遇到了寒冬。为了解决制造业利润率逐步降低的难题,提高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物流领域。

Y电机厂物流成本价格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成本管理、价格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物流库房管理等。现阶段,Y电机厂在供应链物流营销管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为:厂内物流的优化;向风电、石油钻井机械等次级市场上游和下游拓展,建立分销点;建立物流中心。为Y电机厂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提升基础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为同行做出表率,实现制造业的逆势发展。尽管Y电机厂在全厂范围内实行财务物流一体化系统(BOM)管理,然而其间仍有不少突出问题:

(1)现代物流意识缺乏。生产物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的物流定位与发展战略不明确。

(2)企业未对生产物流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物流格局不清晰,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

(3)物流活动被分散在各个部门,且信息功能存在壁垒,存在信息孤岛。

(4)物流基础设施及装备不先进,仓库空间浪费,回收物流基本没有,物流效率不高。生产物流成本较高,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缺乏。

总体而言,Y电机厂的生产物流,从时间上看,制约了企业的准时化生产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从生产成本上看,管理费用和物流费用居高不下,从而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进行整合和优化,对企业物流进行流程再造,进行一场生产物流变革是非常有必要。

3 精益物流下原生产物流系统模型

精益生产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以及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精益思想诞生后,物流管理学家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借鉴,并与供应链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精益物流的新概念。它由精益生产的概念而来,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叠加在一起,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而价值链中必然涉及价值增值环节,增加有用的增值环节,淘汰效率低下的不增值过程是必然趋势。

精益物流的实质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尽量消灭价值链中的一切浪费,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并获得较高效益。精益生产物流是精益物流在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根据精益生产的理论要求组织生产物流,实现生产物流的无等待、连续性流动,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它是实现精益物流的基础。其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

4 精益物流模型下物流系统优化策略

根据本文提出的物流模型,结合Y电机厂的实际情况,本文结合运作层的重点,即组织结构优化与业务流程优化,对原制度下的物资处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进行了相关调整,使得整个过程更符合精益管理思想。

Y电机厂物资处负责供应业务操作岗位包括:供应计划管理、综合资金管理、一次能源管理、物资保管、设备管理、物资司磅、定额管理、计算机管理、原材料托收、采购管理、物资价格管理、物资监视、采购调度、提货、提运、包装发运、物资交库、包装容器管理、呆滞积压物资处理、会计、销售出纳、回收保管、原材料节约管理、物资统计、资料管理。这些岗位涵盖了物资从供应商移动到生产现场的过程中所有的业务操作岗位,各岗位人员共同完成物资的计划、采购、发放及节约工作。一方面,由于部门过多、业务流程过于繁琐,各子部门之间无形中增加了通信环节,在物流中会有一些重复环节,增加了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在重要环节缺少监管容易出现真空地带,为突发事件追查责任带来不便。

在对Y电机厂供应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建立能够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的、以更简单的业务流程进行供应管理的组织结构。

(1)将供应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直接由供应处经理管理,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代替金字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以利于决策信息的流通。

(2)将运输公司纳入供应管理处,由供应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运输进行管理,对自有运输车队进行统一调配、规划、集成使用,充分利用企业的自有资源,将采购、库存和运输连成一体,打破公司间的壁垒,覆盖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大规模供应链的重组,从而使企业得到益处。

(3)将价格组更改为供应成本核算部,将原来单纯的对原材料价格的管理和监控、付款票据的管理更改为管理包括供应物流所有环节的成本核算,在保持各部门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对成本严格控制。

(4)原来的综合管理组更改为供应物流管理部,提高工作人员的物流管理意识。经过重组后,Y电机厂的物资供应组织结构和供应业务流程分别如图2、图3所示。

(1)在经过组织结构调整后,把原来的运输公司调整到物资处,由物资处对运输业务进行统一规划,虽然省去了原有的申请汽车运输的流程,但是物资处对运输管理流程进行统一管理,应对供应物流中运输业务流程细化,增加对运输模式、运输承运人和运输路线的决策。

(2)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使供应链企业获得长远的收益,重组后增加了对供应商选择、考核工作,将原来的合同管理一季度一次的到货数量、日期检查更改为对供应商的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产品质量、交货期、交货量、工作质量、价格、进货费用水平、配合度。

(3)物流利润的潜力挖掘需要企业对物流成本核算细化。

(4)供应链管理使原来由预测推动的供应链向由需求拉动的供应链转变,因此,在计划管理中加强需求信息的传递和反应能力,在减少预测工作的同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预测工作由原来的财务处一年一次的储备资金定额分配更改为由销售处进行产品需求预测。

(5)将原来的材料核销平衡工作手工操作改变为由消耗定额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定额员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生产现场考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

5 结论与反思

Y电机厂作为中国一家主要生产铁路机车用电机企业,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可靠性,但绝不能忽略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保守估计,若其物流成本在销售成本中占30%,每减少一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资金300万元,可见对企业物流的优化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Y电机厂而言,系统化、社会化、专业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宏观目标,未来几年里企业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发展趋势是:①企业物流协同化趋势。即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改变原来独立决策的局面,形成相互协调、共同决策、共同安排的新局面。②物资管理的集约化趋势,即企业通过相似业务的共同动作形成一定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③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企业物资管理的集约化和企业物资管理的协同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④构建企业自己的物流中心将是企业物流发展的最终方向。物流中心是前3个企业物流发展趋势的综合体。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2][美]詹姆斯·P·沃麦克,等.改变世界的机器[M].沈希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目标 财务管理 课程教学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财务管理的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讲,财务管理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实践的基本能力,因此本科阶段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更侧重于财务实务。但对不同的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及会计类专业,除了财务实务以外,学生应该对财务学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掌握,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讲授财务实务的同时,对各种财务理论有一定的介绍,但由于学时的限制及学生基础知识的局限,在本科阶段不可能对各种财务理论进行系统的讲授,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以财务目标为主线,围绕财务管理的目标,展开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讲授,深化财务管理教学。

一、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起点

任何理论都有其研究的起点,理论研究的起点往往也是理论教学的起点。目前关于财务理论研究的起点主要有财务本质起点论、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四种观点(王化成,2000),这四种关于财务理论起点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财务理论界对究竟采用何种观点仍存在着分歧。财务本质论只是从质的规定性上将财务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相区别,解决财务理论基本概念等纯理论的问题。而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的教学应该以指导财务管理的实践为目的,因此财务本质论不宜作为财务管理教学的起点;本金起点论是对财务本质起点论的一种发展,它只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对财务理论的本质进行分析,也不能解决财务管理实践的具体问题;假设起点论以假设为前提展开财务理论的研究,但假设只是理论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并不能直接体现财务管理的目的,因此也不宜作为财务管理教学的起点。只有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起点,突出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作用,才能体现财务理论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围绕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的教学,这样既可以保证财务管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实践的能力为主,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财务理论知识。

二、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财务管理目标

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起点,首先就要对财务管理的目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尽管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多元化,但现代财务理论普通接受的观点是以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標。财务管理课程对财务目标的分析一般从对利润目标的批判开始,逐步引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其依据是利润目标忽略资金的时间价值及风险价值,而且利润目标不考虑投入的大小,容易造成盲目的投资,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可以实现投资与收益的匹配,减少盲目投资,但仍然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解决上述缺陷,因此应该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除1-上述提到的目标以外,财务管理的目标还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但大多数的财务管理教材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只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且股东财富还受到企业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也不应作为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究竟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是否合理,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分析,通过对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也有助学生对其他财务理论的理解。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财务管理的目标起始于投资者效用的最大化,作为投资者将资本投资于企业,其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减少现时的消费以换取未来的消费,以实现自身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在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假设之下,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投资规模,以满足投资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需要。但是,由于不同投资者的偏好不同,投资者会要求不同的投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投资者对同一企业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因此不存在最大化的企业价值,也不存在最大化的股东财富。引入借贷市场会使上述情况发生改变,如果存在一个借贷利率唯一的借贷市场,授资者除了进行投资以外,还可以在借贷市场上进行资金的借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投资风险,企业只需要选择投资规模使其边际的投资收益率等于借贷利率就可以使所有的投资者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此时所有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是一致的,企业只需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就可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而且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与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也是一致的。在考虑投资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一定的投资组合以使收益与风险配比,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同样在没有无风险借贷的情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影响其对投资组合的选择,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其对同一企业要求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同,此时也不存在投资者对企业价值一致的判断,因此最大化的企业价值也不存在。在引入无风险借贷的情况下,无风险收益率与市场组台的连线构成资本市场线,投资者通过选择投资于市场组合,并通过无风险借或贷,就会实现资本市场线上的任意一点,由于资本市场线上的点所代表的投资收益——方差组合在相同风险下收益高于不存在无风险借贷情况下投资可行集内的所有点,因此这种投资组合将会使投资者的效用水平提高。最终是不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如何,都会选择投资于市场组合,并通过无风险借贷最终选择资本市场线上的一点,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此时,不同投资者对风险的定价趋于一致,即对同风险水平的投资,不同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相同,企业的价值只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及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企业只需要最大化其价值就可以使投资者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再次转化为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有其经济学理论基础,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理的,但这里的企业价值是指的企业对投资者的价值,在没有引入其他融资方式的情况下,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等同于股东财富最大化。

三、围绕财务管理目标、展开财务理论教学

除了明确将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教学的起点以及从经济学角度把握财务管理目标外,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结合对财务实务的讲授,围绕着财务管理的目标对相关的财务理论进行介绍,可以在不突破现有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使学生对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满足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高层次需要。

1.针对投资决策方法的教学,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前提分析投资决策方法的选择。

投资决策是财务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的财务决策方法包括投

资回收期法、帐面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指数法、净现值法等。关于如何评判投资决策方法的科学性,财务学中有三条标准,但对于刚刚接收财务学知识的本科学生来讲,很难对这三条标准有深刻的理解,以财務管理的目标为基础,对这三条标准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此问胚的理解。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出发,可以直接得出前两条标准,首先投资项目产生的所有现金流都会对企业的价值变化产生影响,因此投资决策方法应该考虑项目寿命周期内的所有现金流量,其次投资项目引起的企业价值的变化是指企业现时价值的变化,因此所有的现金流量都应该以合适的折现率折为现值后相加。对于第三条标准投资决策方法应该从互斥的项目中选出最佳的项目,也应该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角度来分析,当存在互斥的项目时,应该选择对企业价值贡献最大的项目,也就是企业对互斥项目的选择应该以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为标准。通过对这三条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净现值法最能体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由此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净现值法才是最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2.基于对企业财务目标的经济学分析,讨论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是对项目或资产估值的一项重要指标,净现值的微小变动就会导致资产估值出现较大变化,因此折现率的确定在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确定折现率,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需要对折现率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从对财务目标的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折现率本质上是投资者放弃现时消费以取得未来消费所要求的回报率,因此折现率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项目或资产要求的报酬率。在无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授资于无风险资产要求的回报率就是借贷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因此对无风险资产估值采用的折现率应该是无风险利率。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由于所有的投资者都会通过投资于市场组合和无风险资产而选择资本市场线上的一点,所以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取决于三个部分,即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收益率及资产风险与市场组合风险的比值,由此可以得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因此确定折现率首选的方法应该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由于无风险利率和市场组合的回报率及风险可以通过公开的数据获得,所以风险资产的折现率主要取决于资产的风险,这也是关于折现率教学的重点。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出发,确定折现率时考虑的资产风险应该是投资者所实际承担的资产风险,对干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资产来讲,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分散资产的个别风险,而只承担系统风险。但对不能公开交易的资产,投资者除了承担资产的系统风险外,还应该承担部分或全部个别风险。因此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折现率的确定应该针对投资者及资产的具体情况,考虑资产风险风险的不同部分,由此可以从理论上对折现率的确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3.以财务管理目标为主线,分析融资理论的发展

企业的融资理论是财务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融资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但融资理论的发展是以融资方式对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的影响来进行的。融资理论的起点是MM的价值无关论,在MM理论的假设成立的前提下,企业的筹资方式不影响企业的价值,也不影响股东的价值,因此从企业的财务目标来看,企业可以不考虑具体的筹资方式。放松MM的理论假设,会从两个方面对投资者的价值产生影响,一是在企业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得到的部分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是融资引起企业价值发生变化。融资的税收理论从融资方式对企业纳税额的影响角度分析了融资对投资者价值的影响。破产及财务困境理论从企业发生破产或遇到财务困境时产生的额外成本角度分析了融资对公司总价值的影响,代理理论从代理冲突引起的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了融资方式对企业总价值及股权投资者价值的影响,信号理论则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决策者以现有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有关融资理论的教学应该主要围绕融资方式对股东价值的影响来展开,在教学中围绕着各种融资方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展开对融资理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融资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加深学生对融资实务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企业的财务目标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围绕财务目标,深化财务管理课程的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目标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耐相关财务理论的理解,在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教师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