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14

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姚磊(1994-),男,江苏盱眙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跨境电商、英美文学;朱婧(1985-),女,江苏淮安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李晨(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二语习得。

英语翻译不能局限在语句的解释上,更不能过度强调语法或语音的规范性,要注重体现译文与原文在意思与风格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英语翻译教学要打破常规,创建更加現代和多元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对英语翻译理论和主要翻译方法进行深层次理解,并能扎实掌握不同的翻译策略,使他们能辩证思考文本风格、语言结构转换的各种问题,真正将知识与理论活学活用,而不被既定的规则和要求所限制。组织学生对英语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文化的创新,都要做到破法不悖法,即活学活用、自主创新,不是虚构捏造,要有科学根据和依据。秉承这一思想,师生要协同推进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

英语翻译教学不是指导学生对字词语句进行逐一翻译,而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风格,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在对不同文本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需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不同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应用的意义。但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会因文化预设而产生错误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另外,学生会受到母语思维和语感的影响,不能翻译出原文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师经验与意志优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并以自身的经验与意志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虽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利于全面展现教学问题和结果。尤其是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他们的理论能力,不能验证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目前,整个教育系统内出现教师经验与意志优先的教学现状,导致英语课堂上出现教师越位、学生缺位的问题,无法高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三)教学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现阶段,英语教师仍以传统封闭课堂为主要阵地系统传授与讲解理论知识,普遍缺乏扩充实践训练内容的意识,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无法获得显著的提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家要求各学校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能局限在知识的讲解,要注重培养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劳育等素养。但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机制与观念的影响,无法快速转变教学观念与思想,出现教学模式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现状。

二、英语教学中主要翻译方法的剖析

(一)直接音译方法

在中国特定的语境和文化氛围下,教师在实际开展英语翻译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对原文进行语言转化。翻译中国特色的词语时,要采用直接音译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味和意蕴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例如,对中国钱币单位进行翻译时,应尽量选择类似拼音的英语翻译方式,即元(yuan)、角(jiao)、分(fen),以更加精准和具有中国特色地表达相关词汇的意义和概念。对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密切联系的一些词汇进行英语翻译时,也可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如饺子可翻译成“dumpling”,但随着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更多官方平台会以“jiao zi”替代原本的英语词汇,这样更有助于弘扬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基于词语进行翻译的方法

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英语翻译,更能完整和直接地展现原文意思和语言风格。但面对特殊或专业性较强的术语,采用直译的方式,会导致译文缺乏专业性和精准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词语对翻译的内容进行解释与补充,确保读者更加有效地阅读和理解。保留原文结构和态度的基础上,能够适当融入补充词汇进行英语翻译。尤其在翻译中国特色文物或历史遗址的过程中,应采用“直意+词语补充”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翻译,保证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

(三)译音翻译方法

译音翻译方法主要是将原文的重要意思正确地表示出来,并不要求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教师在向学生讲授音译方法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了解不同语义在不同场景中出现的差异性,并使学生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理论建立正确和深刻的认识。译音翻译方法的使用,更能鲜明地展现出英语和中文的不同语言文化特点和生态文化的差异性,有助于凸显本土语言的鲜明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翻译方法,正确理解译音翻译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四)联系上下文翻译方法

在特殊和复杂的语境中,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英语翻译。可以利用语义再生的方式,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文学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英译汉、汉译英的不同语境中进行灵活切换,由此真正感受到语言转换的难点,并能直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建不同特点的语言应用场景,令他们对书面翻译和口语翻译建立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翻译不同体裁的文本,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多样化的英语翻译方法,且能联系上下文,对直译翻译和音译翻译进行有效的结合与切换。

三、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信息对等

无论是选择直接音译的方法,还是采用联系上下文对特殊文本进行翻译的方法,都必须以信息对等的翻译策略为主,要给予原文语言最大的尊重。要将原文信息完整地加以表达和语言转换,保证阅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但教师要明确信息对等翻译策略仅是一种理想中的理念,不能在实践工作中完全得以展现。完全不改动原文存在极大的难度,甚至某些特殊题材的文章,若直接进行翻译,将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辩证地思考和使用信息对等翻译策略,要根据翻译文本的性质和体裁,选择是否全部或部分保持原文的信息。

(二)含义对等

对英语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要对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风土人情建立正确的认识,而后在信息对等的前提下,对文本内容进行英语翻译。保证翻译文本关键内容表达的精准性,不因被转换语言风格后而产生理解歧义。要精准提炼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思想内涵,利用准确和精炼的语言进行翻译与表述,保证文中的内容和意思准确表达出来。秉承含义对等的理念和原则,组织学生对不同的文本进行语言转换,并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和质量。

(三)风格对等

翻译文本的性质和体裁不同,有着各自独特的行文风格,会在语言表达和精神传达方面有特定的要求。教师在实际开展英语翻译教学活动过程中,應采用风格对等的翻译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剖析原文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并成为原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沟通媒介,进而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无论是翻译商务信函,还是对固定格式的法律文书进行翻译,都要秉承风格对等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内容分析,并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精准传达文本意思,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要真正体现翻译成果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翻译后的中文文本风格要与原文的风格保持一致,且不能随意引用不确定的论据,要真正保证文章结构与意思表达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四、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从母语思维和英语思维思考翻译文本的转换思路与方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英美文化科学地融入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积累,能够客观和理性地进行文化对比,并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理解。要通过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根据既定的语境和翻译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教师要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不断颠覆常规的教学流程,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理论教学进行前置。即依托虚拟的在线教育平台,组织学生提前预习和学习翻译的基本理论、技巧和方法,并能从网络视听资源中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不同领域的文化,保证学生持续获取优质信息,并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对英语翻译形成新的视角与认知。在此基础上,聚焦传统课堂,组织学生从跨文化视角对文本进行英语翻译,而后由教师进行专业化的点评与客观评价,使学生明确了解自身在翻译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同时,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指出他们受母语思维的干扰而产生的对其他国家政策和文化理解偏颇等问题,继而使学生真正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在对英语翻译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采集和整理不同领域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进行提升。学生既要了解英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扎实掌握翻译方法与技巧,并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才会真正提升。

(二)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深度融入英语翻译教学

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深度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语言风格和知识积累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不应以教师的意志和经验为中心,要在英语翻译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框架和认知架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与扩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文化认知选择翻译文本,并引导他们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进行科学转换。同时,采用信息对称、含义对等的翻译策略,要求学生在原文内容完全保留的情况下进行英语翻译,由此对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教师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度融入英语翻译教学,依据学生的意愿和诉求,选择不同的英语翻译策略和方法,继而能根据他们的具体问题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规范化和系统化讲授英语翻译理论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确保他们真正形成良好的英语翻译技能,并能根据翻译文本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地选择翻译方法。相较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切实强化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重要。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

(三)拓展和丰富英语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场景

英语翻译教学既有极强的理论性,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需保证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场景中真正了解和掌握知识重点、难点。教师要拓展和丰富英语翻译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场景,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训练,并使他们对直接音译方法、译音翻译方法的使用技巧建立正确的认识。例如,教师可模仿职场交际的场景,对学生的口语翻译技能进行训练,保证他们能在特定的交流语境中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利用不同的场景,使学生对不同翻译方法的应用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方法的差异性形成正确的理解,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针对学生书面翻译能力的提升,可选择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科技类书籍等文本组织学生进行翻译,由此真正看到对不同领域文本进行翻译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对英语翻译形成高层次认知和多维度视角后,会自觉地深入学习和了解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进而逐渐形成极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职场竞争优势。

总之,教师要对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动态升级和优化,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与场景中获得多重学习体验和感受。既要讲解重要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形成深刻的认识,继而更加精准和灵活地进行英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廖丹.高职英语教学中数字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教育观察,2020(10):92-93.

[2]张励亢.探究中专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有效策略[J].福建茶叶,2019(8):137-138.

[3]郑晓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J].高教学刊,2019(1):93-95.

[4]王晓琪.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17(5):224-225.

[5]彭新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88-89.

[6]夏光.浅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344-345.

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重要性与现状,并对如何促进该实训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 重要性 现状 改革

如今,高职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高职教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有些课程的改革方面依然有些滞后,需要引起更多更广泛的关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便位列其中。

一、翻译实训课的重要性

实训课作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来说自然非常重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实训课程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杨国祥、丁钢总结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其中即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同时,高职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人也称高职教育为就业教育。因此,尽快缩短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周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比如实训课,就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翻译课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操练和训练,就容易偏于理论而失去其应有的实践性意义。相反,只有通过大量的笔译和口译实操,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做好翻译所必需的方法、技巧,如笔译中长句的断句技巧、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互变、增词译法、减词译法,口译中的顺译技巧、焊接技巧、拆句技巧、合句技巧、耽搁翻译、预判技巧等,才能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快地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现状

尽管翻译实训课非常重要,但是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目前却表现出发展极其不均衡的状况。

1.就重视程度而言,一些院校非常重视,不仅开设了翻译实训课,有些还专门建立了翻译实训室。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不重视或不够重视翻译实训课的建设,只是在翻译课中加一些练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财力、物力等方面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则在于主观上不够重视,有些院校则根本不设置翻译课和翻译实训课。

2.在开设了翻译实训课的院校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师资问题。

教授翻译实训课的教师必须有翻译知识背景,要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方法等,同时最好有商务实践背景。现实情况却是,有些院校的商务翻译实训课是由纯语言学背景而无翻译背景的教师来教授的,有些则由有实践经验但缺乏必需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的教师任教。结果自然都无法令人满意。

(2)翻译实训课的课时不足。

有些院校也开设翻译实训课,但课时却严重不足,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均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缺乏好的翻译实训课教材。

教材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训教材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文字材料、实训教学软件、实训教学音像材料等。

市面上缺乏此类翻译实训课教材,因此在教授翻译实训课时只能选择一些翻译教程为教材。如此一来,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4)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缺乏或数量不足。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对于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亦是如此。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院校根本没有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5)校企联合、产学研开展不够。

在实训教学中,校企联合、产学研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笔者较为详尽的调查,这一块的现状总体也无法令人满意。

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

翻译作为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而言,其作用显而易见。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更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据笔者较为详实的调查,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近几年的毕业生有55%左右从事翻译工作或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工作。笔者这几年也一直跟踪该系毕业生的情况,给相当多的毕业生修改过翻译任务,归纳了他们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广告的翻译、商务信函的翻译、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的商务翻译实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资料和数据支持。以下探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问题。

1.重视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翻译能力为语言的基本五大技能之一,实训课又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因此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我院应用外语系已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在总结为期一周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认为通过这一周的实训课,所学的知识几乎超越一学期的翻译课。这其中当然有夸张的成分,并且我们的实训课是在翻译课上完以后开始的,自然离不开翻译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方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训课的重要作用。

2.认真制定实训教学文件,开发实训教材。

教学文件和教材对于教学活动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其制定和开发。笔者认为,应当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让委员们参与到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实训教材的开发中来。同时,还应当邀请其他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人士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教学文件和开发出的教材才能在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做好翻译实训课的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尽皆知。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训课的教学工作,一定要重视师资和师资培训问题。

(1)可以输送有商务背景但无翻译背景的教师去相关院校培训翻译的相关知识。

(2)可以输送有翻译背景但无商务背景的教师去相关院校培养商务知识。

(3)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其他企业界人士前来授课。

4.重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

离开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实训课势必很难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加快建设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建立了口译实训室,效果令人满意。

很多教师在进行翻译口译实训的时候,将学生带到交易会或展会的现场,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5.校企联合。

随着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笔译和口译人才。在这种大环境下,校企联合培训翻译人才越来越有必要。校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翻译实训,如到企业现场进行口译实训、联合办班等。

6.课时。

在课时上也要给予翻译实训课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一定要开独立的翻译实训课,并且要给予足够的课时。翻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足够的练习和实践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学好翻译。

7.我们的探索和实践。

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一直在摸索翻译教学问题。2005级之前没有单设翻译实训课,只是强调课堂上实践和练习的重要性。从2005级开始,我们设置了独立的翻译实训课,命名为应用翻译实践,为期一周(26学时)。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开始上课之前专门选定了几个重点单元进行练习、实践和讲评。根据我系几年内对毕业生真实而详尽的跟踪调查和笔者这几年帮毕业生修改的翻译任务,笔者最终选定了几个重点单元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和实践:广告翻译、商务信函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公司简介翻译等。在实训的过程中,笔者先讲解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然后是学生大量地练习,接着笔者结合学生的练习进行评讲,并进一步补充相关的技巧、方法等。以广告翻译为例,笔者以常见的广告翻译例子引入,强调广告翻译的重要性。然后以PPT课件介绍广告的特点、广告英语的特点和广告翻译注意事项。随后,笔者给出一些广告案例让学生翻译。最后,笔者进行点评,并补充广告翻译的方法、技巧等。在最后的实训测评时,笔者将以前的毕业生让笔者翻译或校对的广告拿出来让学生翻译,学生基本上都能较好地翻译出来。

在此期间,笔者还用商务英语翻译中级证书的原题进行了一次测试。在讲解试卷的过程中,用实例讲解了常见的翻译技巧,如长句的断句、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等等,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笔者同样重视口译实训,补充了口译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等,如什么是同传、连传、交传、顺译、焊接等。然后进行大量的口译练习。

通过这一周的实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练习和实践,很多学生因此对翻译产生兴趣并选定翻译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是,我们的翻译实训课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课时不足。作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程之一的翻译实训课,26学时是严重不足的。如有可能,应给予更多的学时。(2)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不足。这也是我系面临但最近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在考虑并联系,尝试能否到广交会现场进行口译实训教学。(3)师资不足。我系翻译教师依然严重不足。

四、小结

在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需求量逐年增加的今天,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商务翻译实训课,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冯克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9.

[3]严美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8.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定位 翻译能力培养 翻译能力评估

[作者简介]袁翠(1968- ),女,安徽宿州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高职英语教学。(广东 珠海 51909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型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7JT094)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转型新阶段,这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作为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专业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紧密相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专业和将来职业环境下的双语信息沟通能力密切相关,使学生具备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的基本翻译能力。

一、高职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定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已成为翻译领域内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国外的哈提姆和梅森(Hatim&Mason)、皮姆(Anthony Pym)、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克里斯蒂娜·莎弗纳(Christina Schaffner)、贝弗利·艾达 (Beverly Adab)以及国内的文军、苗菊、穆雷、王树槐等,都对“翻译能力”的概念及涵盖内容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者们大都把“翻译能力”看成是语言转换及交际能力,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对象定位在本科及以上层次,针对高职学习者应具备“翻译能力”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原因在于,高职学生英语知识水平相对薄弱,有些学校尚未开设翻译课等。对“翻译能力”一词进行精确检索,2000~2008年近十年间,网上搜索到的文章有629篇;而输入“高职翻译能力”,网上搜索到的文章仅有48篇,其中真正谈及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文章不过20篇,且研究内容多是从强调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从课程改革、语言文化知识学习、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谈高职翻译教学;针对高职学习者翻译能力应如何定位的研究却鲜有提及,偶尔也只是在前面学者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以作为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如于志明在“论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能力的综合培养”中把高职“翻译能力”解释为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因素,并对这六个方面做简单的概念解释,不能看出高职学习者与本科学习者在翻译能力定位上的差别。

长期以来,高职翻译教学并没有适应高职教育的翻译理论指导体系,教学中没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基本上是把它定位在本科低层次上,沿用本科翻译教学理论,缺乏职业针对性,开设的课程和选择的教材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既达不到本科的英语水平,又掌握不了工作中必要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从业能力。

在国家倡导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形势下,高职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得以彰显。高职翻译是一种结合行业的双语信息交流能力,它包括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某专业知识的路径、变译能力、表达能力、翻译策略和方法。被培养者应能够利用有限的语言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翻译能力尽快适应工作。目前广东省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的基层岗位,如外贸业务员、跟单员、报关员、外贸单证操作员、一般涉外企业的秘书、宾馆酒店的服务员以及导游等。因此,高职学习者具备的翻译能力应与本科生有本质的区别,高职翻译能力的培养应关注译者的有限能力选择有效的翻译方法,注重初级交流的目的。笔者认为,除具备必要的商务、旅游、外贸等专业知识能力外,高职学习者具备的翻译能力应包括基本的双语信息交流能力、从事初级翻译工作的机械转换能力、灵活处理翻译问题的变译能力以及对工具书及电子资源的使用能力。

1.双语信息的交流能力。主要指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的能力,是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提升。其中“语言能力”主要是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交际能力”则是对某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在恰当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目前,高职毕业生使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场合主要是酒店接待与服务、旅行社导游、涉外商务电话、涉外商务面谈、外商电子邮件、传真的处理等,双语信息的交流能力即满足其岗位工作需要的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但由于高职毕业生英语交际能力总体比较薄弱,双语信息的交流能力还是一种比较有限的、机械式的语言交际。

2.从事初级翻译工作的转换能力和灵活处理翻译问题的变译能力。高职翻译是应用英语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实际工作中学生接触到的文本大都是报价、协议、商务合同、信函和导游词等特定应用型文本的翻译,在翻译教学中已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只需按照所学内容进行灵活转换。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能力涵盖的是双语信息的交流能力以及从事初级翻译工作的机械转换能力。

但从工作性质来说,翻译是一种任务性或流程性的工具,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和目的,属于应用翻译。在应用翻译中,功能主义的指导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贾文波认为,作为功能主义的主流学派,“目的论”对应用翻译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可以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可以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钟书能也持类似观点,认为目的论虽然不能作为综合性原则推动翻译研究,但对非文学体裁的产品说明书等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功能主义理论的提出为探讨高职应用翻译教学提供了坚实、客观的理论基础。功能主义强调译文要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提出,从理论上诠释了变译现象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为各种形式的翻译变体绝不是任意而为之,而是在特定目的指导下产生的。能够利用各种翻译变体灵活处理翻译问题的变译能力,为高职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直接影响着高职翻译教学的策略、内容和方法。

变译,又称“非完整性翻译”,最早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是译者为了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和目的而有意识地变译原作,其评价标准是特定读者满意与否。变译的长处在于翻译所要传输的是信息内容,受制于信息的形式,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上,它能提供一整套变通的方法、开发的方法。变译能力对高职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它对应用型文本的信息提取上,能够使翻译者根据翻译委托者的意图,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文本并不决定用全译还是变译,起决定作用的是交流目的。在工作中翻译者知道翻译委托者需要什么信息,如果委托者没有明示翻译要求,他们也可以根据原文与相关工作的关系判断交流目的,从而进行有选择的翻译,使读者获得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提高单位信息含量。

如第101届广交会期间,曾有毕业生被某公司聘为临时翻译。老板要求她把一份长达16页A4纸的外商采购玩具意向书用半天时间翻译出来。因为时间紧迫,如果是独立工作,全译是不可能的,她急忙向老师请教。在粗略看完原文后,我们发现意向书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产品介绍、产品说明以及相关的销售条款。其中有些法律条款确实难懂,但凭借工作经验,我们告诉她老板在这种情况下只关心对方的价格、付款条件和交货方式及违约处罚,只要把这些关键的部分用一些行业套话翻出来就可以了。于是按照老师的吩咐,学生按时完成了翻译任务,分门别类地以最小的篇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得到了老板的赞赏。公司的翻译工作通常是资料量大而周期短,初级翻译工作者往往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翻译工作。因此,变译策略的灵活应用满足了应用翻译的时限性、目的性、利益性的要求,能够体现学习者翻译能力。

3.翻译工具的使用能力。近年来,翻译工具在翻译实践中越来越凸显出其现实意义。对于运用翻译工具来辅助完成翻译工作的能力,国内外学者们也作过一些探讨。Holmes于1972年就在其设计的翻译研究框架中提出了应用翻译研究,包括译者培训、翻译辅助和翻译批评。葛建平也认为,翻译能力并不只涉及运用语言本身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包含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工具来协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可见,如何熟练的运用翻译工具开展翻译工作也应该被列入被培养者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范畴。高职毕业生是基层工作者,语言的交际能力和转换能力较为有限。因此,在高职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使用翻译工具,是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翻译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翻译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中网络资源、常用电子工具(万维网的搜索引擎、金山词霸、海词在线词典、译典通等)以及简单的翻译语料库和翻译软件的使用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完成翻译任务,提高翻译能力。

二、基于真实情景中的高职应用翻译能力培养

克里斯蒂娜·莎弗纳和贝弗利·艾达在他们所编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一书中曾对欧洲高校翻译教学研究领域内的两大发展趋势作了描述,认为翻译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越来越重视采用“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基拉里也认为,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利于学习者积极发挥其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而,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真实情境是翻译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借鉴国外翻译教学的经验,应采用以模拟真实工作情景和顶岗实习实训为特色的高职翻译教学模式,突出翻译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增强学习者职业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衔接校内理论和技能教育与企业实际应用的桥梁。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英语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基于真实情景下的翻译教学。在实际工作情境下体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更容易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另外,由于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翻译教学应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因素相结合,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使翻译学习者掌握职业翻译技能。

情景模拟教学法强调在课堂上构建真实翻译项目情景,较全面地包含了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修订者、译文使用者和译者等,其中前三者均可由教师在课堂上模拟扮演。这种教学法缩小了课堂翻译活动和职业翻译实践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校外实训则是将翻译教学完全置身于真实项目翻译情景当中,翻译过程涉及学习者各种人际交往能力和以满足翻译委托者为目标,以客户为导向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翻译教学真实化、翻译课堂社会化。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笔者拟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寻求翻译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高职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接待、商务洽谈、宴会翻译、报价、标识、商标、广告、商务信函、公司介绍、协议、标书、商务合同等应用型文本的翻译。根据高职翻译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时,应注重翻译文本的选择。高职翻译教学应重案例分析,理论以实用为度,培养翻译技巧。翻译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职翻译教学的文本均应采用接近真实翻译项目的翻译素材。教师可利用自己的企业资源以及带领学生校外实习时所积累的真实项目资料,布置给学生,自己充当组织者和质量审核者的角色。文本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贴近学生就业岗位,学习者在练习翻译时能真切地体会职业译者的翻译过程,积累翻译经验。

2.教会学生利用各种翻译工具。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电子翻译工具。教师可根据待译文本的内容,在教学前引导学生去搜索与翻译项目相关的背景资料。收集相关主题的平行文本,了解源译语的语言规范差异;同时引导学生针对一些旅游景点简介、公司简介、商务合同的翻译等,套用一些常规句型进行仿译。

3.坚持课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真实场景浸泡式翻译教学。在课堂上讲授特定文本,先以做示范进行针对性分析,讲授合同翻译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和行业套话,然后给出合同翻译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翻译,具体开展形式为个人单独翻译、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通过各种讨论修改译文。由于高职学生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较弱,即便学习者对其翻译进行过修改,也依然难免翻译错误。因此,教师对于学习者的一些错误务必要给出指导性建议并帮其改正。

另外,由于翻译课是在三年级开设,而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级已开始不定期地进行校外实习,这为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翻译教学提供了有利平台,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一线指导。如学生在旅行社实习,在介绍鳄鱼岛游览项目时曾把“Cockfighting”作为一项娱乐活动介绍给了外国游客,文化的误译使学生大受指责。学生受到批评觉得很委屈,便向笔者倾诉,笔者建议把“斗鸡”一词省去不译。再如,在珠海御温泉的宣传资料中,有这样的描述:木温泉中放入白松浸泡,泉水吸收松木精华,强肝健脾,加快体内五气循环。原文把“体内五气”译为“five kinds of air inside the body”学生告诉笔者此处“air”的翻译明显属文化误译,并引经据典“五气”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八卦”“五行”“气功”等,在英语中均找不到对应词,因此请教笔者是否可用音译“qi”来翻译。由此可见,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不仅深刻地理解知识,而且可以成功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三、高职应用翻译能力评估

翻译能力评估是翻译能力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反映了翻译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也有利于规范学习者的翻译行为,使学习者在培养其翻译能力的同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主动性。高职翻译教学属于教学翻译范畴,对受试者翻译能力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受试者基本的双语转换能力。评估以满足客户、行业企业要求为标准,注重初级交流的目的。把实践教学、企业(客户)评估纳入翻译能力的评估范畴,注重实施多元化动态评估,使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评估时机多元化,以增强翻译能力评估的客观性、有效性。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为全面评估学生,评估内容可涵盖商务英语沟通、商务信函与合同翻译、外贸业务洽谈、旅游接待、导游词等多种文本的翻译,以保证学生翻译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评价方式多元化。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自评与互评、实习实训活动、期中和期末测验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保证学习者翻译能力评估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评价时机多元化。强调对学生进行翻译过程评价,即评价时机多元化。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采取动态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被视为一个过程。知识体系处于变动状态,因而翻译教学应更加关注教学过程评估。观察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度以及发言的深度等做出评价,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找出差距,有的放矢地开展英语学习,提高翻译能力。

4.把企业评估纳入翻译能力评估范畴。对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学生胜任翻译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因此,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由企业对学生的实际应用翻译能力、工作态度和表现出的职业化水准等给予评价。

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探讨如何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开展高职应用翻译研究,如何定位高职翻译能力及其培养与评估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高职应用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葛建平,范祥涛.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J].上海翻译,2008(1).

[2]于志明.论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能力的综合培养[J].科教文汇,2008(9).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翻译理论与务实丛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钟书能,李英垣.翻译方法新视野——翻译是互文意境中的篇章连贯重构[J].中国翻译,2004(2).

[5]胡蓉.变译理论在企业科技翻译中的应用与发展[J].江西冶金,2005(3).

[6]何克抗. 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一)[J].四川教育,2001(1).

[7]Hymes D .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Pride J B,Holmes J. 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C]. Baltimore:Penguin,1972.

[8]Holmes,James S.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9]Kiraly D.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Manchester,UK:St.Jerome Publishing,2000.

[10]Schaffner C,Adab 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M]. Philadelphia:J. Benjamins Pub. Co.,2000.

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学生译者ICT能力的内涵,主要包含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旨在培养学生译者ICT能力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然后运用该教学模式指导翻译教学实验,并辅以问卷、翻译日志、观察和访谈四种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最后结合过程与文本评估方式考量学生获取的ICT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译者的ICT能力,同时其五大构成要素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信息能力居首,技术能力次之,交流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并列第三,策略能力居第四。此外,译者译文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ICT能力;“翻译实验室”模式;ICT能力评估;译文质量

1 引言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发轫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教学经历起步、探索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ICT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技术化社会需求,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关注的话题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如何将ICT应用于翻译教学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国内学者主要从师生角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测评、学习模式、信息素养等方面探讨ICT翻译教学(杨柳,2005;段自力,2008;任大玲,2013),而国外学者则主要探讨ICT翻译教学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经验(Kiraly,2000;Austermuhl,2001;Pym,2003,2006,2012)。尽管国内外ICT翻译教学研究成果已付梓出版,但其理论与实证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ICT能力内涵、培养模式及评估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和工具较单一,研究思路侧重结果,对过程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这一领域的内容或手段都有待拓展。基于此,本文建构了培养信息社会翻译人才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并采用翻译日志法(Translation diary),辅以问卷、观察和访谈,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收集相关定性、定量数据,以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译者ICT能力的内涵;(2)培养学生译者ICT能力的“翻译实验室”模式构成;(3)“翻译实验室”模式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对学生译者ICT能力的影响。

2 译者ICT能力

ICT能力也称TT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信息能力,隶属于翻译能力的工具能力等,指能恰当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讯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检索、评估、整理和传递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5)。本文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对ICT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参考了Molina&Sales(2008)的译者信息能力模式(INFOLITRANS),重新界定了译者ICT能力的构成要素。

2.1 译者ICT能力的构成要素

各国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译者ICT能力的内涵,其中Molina等(2008:413-437)的译者信息能力模型(INFOLITRANS)最具影响力。该模型将译者信息能力分成知识、技术、资源和过程四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认知(cognitive)、信息数字(informational-digit-a1)、交流(communicative)及策略(strategic)四大能力,各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上,基于译者信息能力模型并结合ETS等对ICT能力的定义,立足本国翻译教学国情,本文重新界定了译者ICT能力内涵,认为ICT能力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图1所示,在ICT能力五要素中,信息能力是译者ICT能力中最为基础的成分,指对翻译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整合、加工、传递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与翻译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档处理技术等。交流能力指与同事、客户、主题专家的远程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策略能力作为ICT能力的认知要素,是联系其他能力的关键能力,它包括理解能力(确定翻译问题)、问题分析能力(分析、综合及激发技能知识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决策能力(评估、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监控能力(调控整个ICT工具使用过程)。最后,道德和法律意识是ICT能力中的职业知识能力,贯穿整个ICT使用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真实度及准确度、资料和信息的保密度以及知识产权等意识。

2.2 译者ICT能力培养

译者ICT能力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简单应用以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倡导建立网络教室环境,教师通过主机和学生分机互动,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完成翻译任务(Kiraly,2000;Massey,2005;Pym,2003,2012)。此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熟悉职业译者的工作环境和模式,为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CAT)主要对学生进行网上资源和翻译软件的培训,并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CAT练习,该教学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教学内容较枯燥,学生缺少真实的翻译实践活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利用平行语料库的平台和检索工具,能帮助学生译者提高表达能力,减少译文错误(王克非,2004:27-31),但个人自建小型语料库存在一定困难,并且语料库翻译教学在语料处理、检索方式以及与翻译授课内容结合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综合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考虑本土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提出了适应科技翻译教学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2.3 译者ICT能力评估

国内针对ICT能力评价考核的直接研究较少,实证研究则更为少有,而仅有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间接评价,缺少基于现实场景的直接行为评价。国内关于ICT能力实证性评价多基于问卷调查,在评估学生处理实际ICT问题时的信度和效度尚有待提高。国外较具影响力的ICT能力评估体系是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ICT能力考试系统——iSkillsTM(ETS,2008),该系统以ICT任务为考试内容,每一任务涉及一个或多个ICT技巧,对用户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进行统计核算。该系统最终形成一系列评价报告,包括总体任务表现反馈报告、个人成绩报告、个人信息数据等。作为翻译能力的次能力,ICT能力的评估需关注翻译结果以及翻译认知过程(王湘玲、胡珍铭,2013;王湘玲、陈罗霞,2013)。因此,本文根据ETS关于学生行为表现及成果的ICT能力评估项,结合翻译教学过程评估法,采取过程和译文质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译者的ICT能力。

3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译实验室”(Translation lab)教学模式兼具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和语言实验室(Language lab)的主要特征,强调ICT的应用,旨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新型翻译人才。

3.1 教学模式构建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Pym(2012)提出的机器翻译辅助教学基本原则和特点以及Kiraly(2005)的项目式翻译教学法。Pym作为机器翻译辅助教学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摸索,指出机器辅助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把握教师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完成翻译任务;翻译过程的自我分析;小组合作式学习;专家合作指导。Pym虽总结了机器翻译教学的原则,但未给出具体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未进行实证数据分析。Kiraly项目式翻译教学提倡将真实翻译项目引进翻译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项目,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本文认为项目式翻译教学与机器翻译辅助教学结合可将二者优势最大化发挥,鉴于此,本文将项目式翻译教学应用于信息化翻译教学,结合机器辅助翻译教学基本原则,构建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译实验室”模式适应于语言能力较强且具备一定翻译基础知识的高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或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科技翻译教学。该教学模式以项目为驱动,翻译问题(Translation problems)为中心,采取文理合作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译者的ICT能力。本文倡导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见图2: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以真实翻译项目为教学材料,ICT为教学工具,以培养适应信息科技社会的新型翻译人才为教学目标。该模式强调合作式、问题导向性学习。如图2可见,ICT作为联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室内外资源的基本工具,在“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对ICT能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如下:首先,真实翻译项目包含大量主题知识,学生必须利用ICT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筛选、评估、整合,其ICT能力的信息能力会随之增强;其次,“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翻译软件及电子工具职业化的操作练习机会,使得其ICT能力中的技术能力逐渐提高;再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促进了ICT能力中的交流能力;然后,“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以翻译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不断运用ICT解决翻译问题,促进了ICT能力中的策略能力的提高;同时,“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外部资源(客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网络资源等)具有无限拓展性,与教室内部资源相辅相成。“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与客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及网络资源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学生译者ICT能力中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的提高。此外,“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最后,文理生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两科学生优势互补,优化教学资源,最大化拓展学生的能力。

3.2 教学步骤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可分成三大步骤:译前准备、初稿形成、修改评估。第一步(第1周)为译前准备阶段,包括实验室设备准备、项目承接、主题知识及翻译软件培训等活动。在此期间举办翻译软件及项目相关的主题知识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ICT及主题知识。第二步(第2-13周)即翻译初稿形成,期间每周举行一次讨论会,对任务分配、项目进度、翻译问题等进行讨论,并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翻译项目指导工作。同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翻译日志,描述和解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记录的重点在于“遇到什么翻译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一阶段重点在于锻炼学生ICT应用能力、策略能力、自我监控以及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能力。第三步(第14-16周)即译后修改及评估,主要包括译文修改、编辑、校对、排版及评估工作。此阶段学生依据客户及专家的反馈信息修改译文,最终形成定稿。在此期间,学生以日志的形式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过程、解决方案及译文修改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总结能力。此外,各翻译小组以PPT形式汇报翻译过程中的疑难点、心得体会并进行翻译经验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点评、指导。教学程序图如下所示:

3.3 教学评估

“翻译实验室”教学评估能直接反映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翻译行为,为ICT能力培养指明方向。“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采取由教师、学生、专家、客户组成的多元评估体系,综合考虑翻译过程和文本质量来评估学生译者的ICT能力。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评估方式能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策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苗菊,2007:49)。教师评估学生的ICT能力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直接观察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二是研究学生记录的翻译日志,系统地对学生译文进行纵向分析,从而发现其自我提高的轨迹。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自身的翻译意识变化程度、ICT熟练程度等。自评可使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从而不断改善自我。客户和专家对译文的客观评价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也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4 教学实验

本实验设计基于“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为期16周,旨在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索其对ICT能力培养及译文质量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本文按照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当地高校MTI笔译学生5名和机械工程专业学生2名为研究对象。7名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4岁,均无任何翻译项目实践经验。其中MTI笔译学生均已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其一通过了CATFI二级考试,除学校开设的笔译课程外尚未接受其他的翻译培训;而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均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汉双语能力。

4.2 研究设计

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选取包含大量科技信息的航空航天领域翻译项目作为教学材料。该项目难度适中,包含多个ICT任务,能有效体现学生ICT策略及水平。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翻译日志,描述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以及决策过程。同时,使用摄像机记录整个翻译过程,以便客观获取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实验的前中后期,要求学生认真填写ICT能力调查问卷,据此评价其ICT能力水平。最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其认知心理过程和ICT能力的变化。

4.3 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实验综合使用翻译日志、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对学生的ICT能力进行研究,四种方法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保证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翻译日志能提供翻译过程中的大量真实可靠的自省性信息,教师可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因材施教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ETS的iSkillsTM(2008)设计的ICT能力调查问卷,有效补充学生的日志记录信息的缺失和偏差。该问卷采用Likert量表进行定量分析,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共5级,分数越高表明对该项的认同度越强。使用摄像机记录翻译过程,能客观地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日志和问卷相辅相成。在测后访谈中,学生自由表达对本次项目的感想并回答相关访谈问题。此外,在项目中期和后期使用科技翻译质量调查问卷来评估学生译文,以辅助翻译过程评估。该问卷基于Gile(1995)和Darwish(1999)的科技翻译质量评估标准,由专家和客户填写。

根据以上四种研究方法,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示例参见表1:

5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分别收集了学生的翻译过程及文本质量相关数据,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5.1 基于过程的ICT能力评估

(1) ICT能力总体分析

首先根据翻译日志及观察可知,学生译者的ICT能力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证明了“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ICT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项目前期,学生搜索信息渠道单一,且资料搜索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呈现出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等特点。其搜索信息的方式局限于百度和校园电子图书馆,且搜索的信息多为中文资料,缺乏权威性。通过访谈得知,此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紧张和压力感,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对航空航天知识不甚了解,且初次使用ICT完成真实翻译项目,因此在背景知识搜索及整理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佳。在项目中期,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获取相关信息的速度及效率提高、应用翻译技术工具的种类增多、沟通交流参与度增大、道德意识增强等。其中,MTI学生注重平行文本和权威信息的搜索,多采用如NASA官网的权威文献做参考;而机械专业的学生则倾向使用有道词典或Google翻译软件,但倾向使用权威网站,如专利网、Google图片对翻译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后访谈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专家的指导、主题知识的深入及ICT实践的操练使得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增强。在项目后期,大多数学生在信息准确性、权威性及翻译技术熟练度等方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进步,其中有学生系统地总结了各种搜索渠道及方式,也有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平行文本库,这都显示了学生策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此外,学生们还表现较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具体体现在对译文的检查、校对及信息的溯源、核对等方面。除ICT能力外,学生的主题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也均获得了提高。

(2) ICT能力各要素分析

根据学生译者ICT能力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以及访谈发现,“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对ICT能力各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ICT能力各要素测评数据整理如下:

从图4可知,通过“翻译实验室”教学,译者ICT能力的五大要素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最大的要素是信息能力,均值差为1.32;技术能力次之,均值差为1.19;交流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并列第三,均值差均为1.07;策略能力居第四,均值差为0.86。首先,根据访谈得知,该翻译项目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多义词现象及跨学科知识,学生必须不断使用ICT获取相关信息,解决翻译问题。因此,学生信息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具体体现在:信息源增多;搜索渠道增多;获取信息更权威;信息类型增多;信息传递更高效;信息评估意识增强。此发现与Raido(2011:57-77)关于学生译者网络搜索技能培训的实证研究结果相似。其次,经观察和访谈发现,技术能力提高体现在:翻译技术工具的种类增多、使用翻译工具的熟练度增强、文本处理工具熟练度增强等。再次,根据访谈可知,文理合作学习、会议讨论、专家指导及网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而签订翻译合同及保密协议加强了学生的译者道德法律意识。最后,虽然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较之于上述四要素,策略能力提高幅度最小。这是由于策略能力是ICT能力中的认知因素,需长期大量的实践才能达到专业水平(expertise)。

5.2 基于文本的译文质量评估

通过收集中期和后期学生译文质量问卷所得数据可知,学生译文总体质量在后期得到明显提高。在译文质量的十个评估参数中,“全文术语翻译准确连贯”、“译文排版符合规范”和“译文表达精确”提高幅度位列前三,而“语法正确”、“译文拼写和标点正确”和“文体翻译正确”提高幅度最小。不同时期的译文质量评估数据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学生在“全文术语翻译准确连贯”方面取得的进步最大。根据访谈及观察可知,在项目初始阶段,术语翻译是学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这是由于他们不熟悉专业知识和ICT工具。随着项目进行,学生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策略能力不断增强,在后期能比较熟练地处理原文中的术语。此外,根据主题专家的指导,学生在后期认真修改校对译文,进一步保证了术语准确和连贯。其次,学生在“译文排版符合规范”方面取得较大进步,这是由于学生早、中期的工作重心在各自的翻译任务上,对译文排版问题不够重视。随着与客户、专家深入交流,他们逐步意识到排版的重要性,后期着重处理排版问题,技术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再次,学生在“信息表达精确”方面进步也较大。在项目的早、中期,学生仅能模糊地处理相对复杂的专业知识,然而随着学生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和策略能力提高,后期的译文严谨度和精细度提高了,信息表达也更加精确。相比其他评估参数,取得进步最小的三项为:“语法正确”、“译文拼写和标点正确”和“文体翻译正确”。这是由于,一方面此三项因素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该能力主要在传统课堂中培养,并非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前已经具备较扎实的相关能力。

6 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ICT能力和翻译质量的提高,对ICT能力的五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高至低依次为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道德法律意识、策略能力。此外,研究发现,通过“翻译实验室”教学,学生的主题知识、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及心理抗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仍需指出的是,本文仅为一探索性研究,考虑到实验研究在样本数量、区域、学生水平、实验环境等方面的局限性,还需要不断完善研究设计、扩大实验数据规模,才能进一步提高具体研究结论的代表性。未来研究可从文理科学生的差异性和两科学生的分工合作模式等方面发展,以期完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根据“翻译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的依据和分类,分析了“翻译作坊”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步骤,以期为高职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商务英语;翻译实训教学;“翻译作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对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一门外语的复合型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商务英语翻译》是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和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商务文本翻译能力和素养,其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当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翻译课程虽然一直被归类于实践实训课程,但仍是以翻译理论学习为主,结果导致翻译教学与学习者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趋加大,经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立即满足专门行业和专门技术领域翻译需求。因此,加强英语翻译课的实训教学是刻不容缓的。“翻译作坊”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几名译者凑集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们相互交流,通过合作来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积极建构有特色的翻译教学模式,应将“翻译作坊”引入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堂中。

一、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上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翻译课,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课教材匮乏。

适合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材选择少之又少。目前市场上的翻译教材,不是理论性太强,文章难度偏深,就是教学内容偏重于某些专业范畴。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教材难求,不少高职院校都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水平自编教材。

2.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传统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高职英语教学培养的是能够掌握翻译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人,但现在高职院校里英语教师的“满堂灌”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倾听者和旁观者。

3.实训课课时不足。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经,但教师常常遇到实训课课时不足的尴尬,在讲授理论和技巧后,需要实践的重要部分难以有效完成。

4.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商务翻译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系统的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商务实践能力或者接受过系统的商务实践培训,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训教学课程中满足这两方面要求的教师很少。

5.学生不熟悉商务词汇和文化背景。

高职学生大多数入学时英语词汇量少,商务词汇积累少,对英语文化背景不了解,在实训课上遇到的困难较大,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训任务。

二、“翻译作坊”教学模式的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context)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和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翻译作坊”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注重翻译过程,而不单注重翻译的最终结果。

2.实训教学的要求。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只有处于主体地位才能收到良好的实训效果。“翻译作坊”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间协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具有鲜明的主体实践性。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三、“翻译作坊”实训教学模式

“翻译作坊”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模拟商业性的翻译中心,要求全班按每3~5个学生为一组组合成不同的“翻译作坊”,由学生对其所在作坊命名,教师下达翻译任务,在介绍完相关翻译理论和方法后,所有的“翻译作坊”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翻译作品,最后由教师评论各个“翻译作坊”的任务完成的情况,并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表现优秀的“翻译作坊”给予积分作为奖励,积分将作为学期末的考评指标之一。

1.“翻译作坊”模式的分类。

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学条件,“翻译作坊”可以分为网络环境模式和非网络环境模式。网络环境下的“翻译作坊”是在多媒体教室中,即由学生电脑、教师主机、服务器和控制台通过通讯线路和教室网络软件连接起来的小型局域网,组成不同的“翻译作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络交流和讨论,发送邮件,教师可以通过主机讲课,发放相关翻译理论资料或下达翻译任务,提供网址和电子书等参考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讨论,或在网上布置、收发和批改学生的作业。网络环境下,“翻译作坊”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扩展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使学生翻译学习更便捷、更深入。非网络环境模式是指在普通教室中,学生分为不同“翻译作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习的方式。

2.“翻译作坊”模式的实施。

“翻译作坊”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任务设计、分析与讨论、讲评与总结。以下,笔者以商标翻译为例,对“翻译作坊”模式的实施步骤进行介绍。

(1)任务设计。

首先,任务的提出必须具有主动性。任务提出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它将决定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与传统的翻译课教学相比,“翻译作坊”模式是在竞争机制下,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主动学习,通过同辈或教师的帮助进行比较和深入的学习,最终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学习者不断主动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学生是课堂中的主动实践者、探索者和发现者。其次,任务要具有综合性。根据社会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教师需精心设计“翻译作坊”任务的内容,注意融合学习的新旧知识点。比如在商标翻译中,笔者设计的任务是要求对五组商标(“白翎”钢笔White Feather Pen;OPIUM 男用香水;Johnson & Johnson 强生;“轻身减肥片Obesity-reducing Tablets;OMO “奥妙”洗衣粉)的译文作出判断,辨别译文优劣并说出理由。任务中,利用一些熟悉的商标名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至于其他商标,需结合旧知识进行分析,有一定的挑战性。

(2)分析与讨论。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商务英语翻译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介绍商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引导学生考虑各种因素,如语音语义、文化习俗和联想意境等,提示学生可查阅词典、电子词典或相关背景的书籍,从不同角度分析译文的优劣。在讨论中,笔者通常会到每个作坊进行探访,适度引导,必要时给予帮助。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由小组长总结发言。

(3)讲评与总结。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对每个“翻译作坊”总结发言做出评价,如各作坊的优点和缺点各在哪里,哪些译文可以加以揣摩和进行润色,还有没有更好的译文等。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修正相关知识点,强化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讲解中,笔者重点突出商标翻译需要注意的三大原则:(1)慎重选词,把握联想意义。例如“轻身减肥片”Obesity-reducing Tablets中obesity指的患肥胖症的人服用的。(2)注意文化差异,避免不良含义。(3)商标翻译要遵循“取吉求利,迎合消费心理”。

“翻译作坊”是商务英语翻译实训教学中的一种实践性、参与性和协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能强化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能够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

[2]梁志坚.翻译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翻译作坊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6,(5).

[3]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4]朱慧芬. WORKSHOP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责任编辑赖俊辰

翻译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其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重要性

引言

翻译是英语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却一直被忽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在提及词义的辨别与选词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在词义上有差异很大,几乎没有词义完全对应的词,因此,翻译时要仔细辨别每个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然后按照译入语的习惯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在翻译中,是时候仔细确定每一个单词的确切含义,然后在特定的语境中,用最恰当的词来表达适当的意思。学生在做翻译时往往是按照字面意思生搬硬套,逐字逐句翻译,不注意词与词之间搭配、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以及中西文化差异,所译出的句子很生硬、可读性差。这说明学生翻译能力较差,不能灵活地运用原语和译入语。同时,这也说明在翻译方面,学生缺乏技能和策略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且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对大学生进行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因而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综合能力,其中,翻译技能培养必不可少。实施切实有效的翻译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根据大学英语教材的顺序,阅读通常是综合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则放在后面,因此翻译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受考试的影响,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阅读、听力、写作等都是考试内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然,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考试试题更偏向于主观题,翻译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但是,由于平时教学中对翻译有所忽略,所以学生的翻译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翻译作业可读性差。所以,加大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

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与翻译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习得翻译技巧与方法,使得他们做翻译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学生通过进行大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练习而获得英语和汉语知识;通过两种语言间互译的过程,学生不但能熟练地掌握汉语的思维与表达,而且进一步了解熟悉如何用英语进行思考,进而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我们知道,要想做好翻译,首先得读懂原语,清楚原语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进而根据译入语的习惯,选择恰当的词汇与方式进行表达。

首先提到的是“听”的能力的培养。听力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能力息息相关,当对学生进行视听说课程教学时,学生对听力材料能正确地理解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理解其实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在听与输出信息的过程中,翻译过程随之产生。可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听力材料,进而解决解答听力问题。

英语中“说”的能力培养与翻译能力培养也分不开。“说”,顾名思义,我们要表达出观点或想法,那么当说话人产生说的想法和点子之后,构思如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也是属于翻译的过程。因此,口译的能力既包含说,也包括译,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重点,翻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思想表达的明确性。从英语考研的题型,我们可以看出阅读部分有一节的内容是英译汉,这就说明读与译都是高校考察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内容,同等重要,两者都不容忽视,而要互相促进,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写作方面,从词语、短语、句子、段落、再到整篇文章的完成,都离不开翻译的技巧与方法。虽然我们提倡在写作时运用英语思维来构思与写作,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们,他们可能会先用汉语理出写作提纲,进而展开作文的写作。写作过程中,翻译能力与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助于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在大学英语中进行恰当的翻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中的一些长难句,进而准确地理解整篇文章

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费尽心思用英语给学生解读某个词汇或是长难句,花了很大功夫之后才发现学生一片迷茫、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将通过借助母语的翻译和解读,对文章充分的理解。例如,《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 One》中,“…so everything was all set for 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 wife except that when I popp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英语解读为 “All arrangement were made for a lawyer and his wife to take me as their adopted child as soon as I had come into this world, saying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rather than a boy”. 这句话中涉及到三个关键表达,“set up for, except that, pop out”, 当我们用英语解释这个句子时,新的词汇又会出现,学生们就会变得模糊和迷惑,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正确地使用中文翻译为“于是,她(作者生母)安排好了一切,只要我一出生,就把我交给一位律师和他的妻子收养。但是,我出生之后,他们在最后一刻决定他们还是想要一个女孩”,那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很容易的就能理解句子,进而准确地理解影响整个段落。

三、翻译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许多学生翻译句子很生硬,不能准确表达源语含义。有的学生抱怨说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认识,却不能完全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句子的含义,这其中文化背景知识起了主导作用。因此,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而且要把大量的中西文化元素添加进去。《英译汉教程》把翻译定义为“In the cultural approach, translation is regarded not only as a transfer of linguistic signs, but also as a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i.e. Translation is 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不光是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之间的转换,并且是文化之间的 “交流”; “翻译不但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但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刻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不断地比较和对比把两种文化,因为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在各自的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都是相当的。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这显然是正确的,但是,不掌握语言当中的文化的话,没有人能够真正掌握地掌握一门语言。”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老师要增强学生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

四、提高大学生翻译水平适应时代的需求

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如果没有翻译,那么中国没有办法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其他国家也无法了解中国。就学生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需要从事各自的工作,他们不仅要学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而且还要将信息传达给别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英語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总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要求,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对阅读中长难句的理解;促进大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老师,应该高度重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同步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俞理明.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现代教师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资产管理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