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合理分析的重要前提,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合理地分析,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及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有效地实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途径

一、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是党政企开展一切工作的“主动脉”。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不可避免地会使诸多思想产生火花,而思想碰撞的重要表现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否定和错误认识。但是,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对于一项事物都不能一概而定,而是要结合实际进行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如此。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双重挑战和压力,因此,只有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实现。那么,如何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呢?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思想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向人民群众传播国家的政策及方针,通过宣传来加强民众凝聚力。因此,培养群众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只有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顺利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

如上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精神层面,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思想引导来实现物质的积累,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即能否通过思想引导有效地实现物质积累。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进而激发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倾向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物质财富的积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性必须要以政治内容的正确性为前提,如果没有政治内容的正确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不能有效实现,甚至还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途径

(一)丰富和发展主体的需要

主体内在需要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因此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实现,就要着眼于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两个方面。就客体而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主体则是受教育者本身,而只有满足了主体需要,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功能,加强理论指导

满足主体需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功能却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功能也要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不断实现现代化。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没有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基本上是空谈。价值只能体现在实践的结果中,实践活动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尺度,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只能通过实践来表现,可以说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实践不能盲目进行,要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同时还要保证实践的质量。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更加人性化。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进行针对性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体现适应不同阶层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合理。二是要结合广大群众生活实际,面向群众,面向基层。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四是以环境为依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环境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优质的社会环境包括优质的物质环境和优质的精神环境,而精神环境是创造物质环境的思想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着重强调精神环境的优化。因为,优质的精神环境更能将国家政策与群众道德倾向结合起来,从而为群众创造优质的物质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在内容上满足主体需要,在管理上也要满足主体需要。管理往往需要建立民主、公平、规范的管理制度,而民主、公平、规范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建立良性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管理机制必然会导致不良思想倾向的产生。

(五)依托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需要在文化中吸取精华,可以说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因为文化的形成必然包含着价值观的形成,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需的精神营养品。例如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吸收进去,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反哺于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互为载体,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祥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内江科技,2006(2).

[2]邓耀,田秀兰.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3]张寿.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教学价值的系统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6(1).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榜样教育法是主要以教育为目的,为接受教育的对象选择符合其身心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的榜样,从而使接受教育对象学习其榜样的良好思想品德。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自觉学习性,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关键词:榜样教育;思想政治;政治教育

【分类号】G633.2

一、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受教育者清楚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应该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去发展去学习,不断完善自我。通过榜样的事迹能更好地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得到激励向榜样学习良好的品质。

1、榜样教育法能够引导受教育者的具体行为

榜样教育法要比传统的教育方法“鲜活”,因为榜样教育法是教育者为被教育者塑造一个鲜活的榜样,将榜样的优良行为具体化,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受教育者,在被教育者眼里可以看到的积极信息要比书本上来得要生动,而且容易理解。榜样为被教育者带来的是一个参考的作用,榜样是被教育者的目标参照的方向,受教育者受到榜样的影響从而不断矫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

2、榜样教育法从情感上感染受教育者

人的思想里头最丰富而又最复杂的无非就是感情,积极的感情作用能帮助人类的学习。榜样教育法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能从情感上感染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一种寄理于情的高深境界。思想政治的学习无非就是在思想上提高政治的觉悟,提升自身的品德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行为。个人思想的觉悟需要的是引导,而最好的引导无非就是感情的带领,对榜样的崇拜感情。榜样的事迹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是一种认同,情感会影响一个的人价值观。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正是一种激发受教育者感情的引导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得到榜样带来深刻的启发,努力向榜样目标靠拢。榜样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德,也就慢慢地深入了被教育者的思想中,慢慢被深化学习。

3、榜样教育法能够激励受教育者付诸行动

受教育者的行为受到榜样的影响,在行为学上分析,人的行为往往和人类的模仿性有着很大的联系。榜样的作用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一个参照对象去供其模仿学习。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上榜样具有高尚的行为品质,对受教育者有着长效性的积极影响,受教育者在榜样的影响下在行为上得到积极的向导。赞誉和称赞是推动人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榜样其高尚的品德受到了公众的赞誉。受教育者会得到一个启示,只要模仿学习榜样身上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就会得到赞誉。从而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之下,会从榜样身上学习到优良的品格,产生学习的动机,并付诸于行动。这正是榜样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的意义。

二、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积极的,能引起受教育者反思的,促使受教育者行动的一个过程。所以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效果。要体现榜样教育显著的效果,就要必须把握住受教育者主体性这个重点,使榜样的积极影响最大化,成为受教育者追求的对象。

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难理解要注视受教育者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受教育者,所追求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榜样的选择要与受教育者需要追求的目标相符。从需求关系理论可以知道,有需要才会产生追求的心理。不同的受教育者对于榜样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果榜样的选择不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那么榜样是起不到任何的引导性作用。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教育者合理选择榜样的先决条件。教育者应该与受教育者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做好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工作。

2、从引导上使受教育者付诸行动

使用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通常都会从受教育者如何认知榜样的高尚品德的方面入手,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会使教育者陷入一个误区,过于重视受教育者“知”字的领域,而往往忽略了重要的最终目的,使受教育者付诸于行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使受教育者最终以行动从实践上进行根本的改变。过于侧重于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受教育者付诸行动,最终还是无法达到榜样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导致受教育者在榜样教育中出现听起来很感动,想起来很激动,做起来没行动的怪现象。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教育者付诸行动呢?首先从受教育者在对榜样的认知上入手这是没有错的,任何教育都是现在认知上慢慢延伸到实践上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也是,认识作为一种理论,在受教育者在对榜样的深层的认知之后就会发生质变,榜样的形象会深入受教育者的思想当中,产生模仿学习的欲望。

这个时候就是从引导中使受教育者付诸行动的最佳时机,教育者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实践的条件,并且对受教育者进行指导。例如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等,这些活动都能使受教育者从榜样身上的认知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上强化了榜样教育对受教育者带来的直接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了优良思想品德的言行。

结语

榜样教育法在中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自觉学习性,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榜样教育对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申来津,盛宇华.榜样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有效性规律[J].社会科学家,2009( 1) .

作者简介:李伟威,女,生于1983年1月,中共党员,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制药工程系,辅导员,实习研究员,毕业于吉林大学,工学学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

[

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通常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等同的概念,或者说是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概念。这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现实状况的需要性有着特殊的、密切的联系。然而,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教育形式。现在,不少人都在谈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很大的成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谈思想道德教育,其中大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二者混为一谈,结果使人不知其所谈的是思想道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种教育的内容、目标和目的各不相同。从它们的逻辑关系上看,并非有着绝对的、必然的联系。从教育对象上看,都是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主。思想道德教育的更高层次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两种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教育的性质。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属于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但却不是两种同一的教育。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会是趋同,而是各有侧重。

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关键是在道德和政治两个词的含义上,两者不能互通和替代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在有些报刊上仍把这两种概念混在一起使用呢?例如,把一本书的正标题写为“大学德育”,而副标题却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不难看出,这本书谈得是两个问题,把这两个问题强行并列在一起,来说明一个问题,得出一个结论,结果往往是不能自圆其说,自相矛盾。这种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同一种教育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地理解这两种教育的内涵。说到底,还是个没有把德育或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理清的问题。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因为二者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有联系的。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89年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两段话很好地论述了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明了以道德教育作为基础,经过这种基础性的教育,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思想道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不等于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如果把这两种教育等同在一起,就等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在进行教育时,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当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一致时,良好的思想道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政治观念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奠定基础。当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不到一致时,如果只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却没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追求,只求做个好人,实际上就是不关心政治,逐渐使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退化。如果不讲政治,不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这种情况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只有政治信念,而缺乏起码的做人的准则,这就同过去那种政治挂帅、政治高于一切等把政治绝对化、极端化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做是把一个自然人改造成政治人的片面式、教条式的教育。因此,在这种要求下,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怎样理解和认识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关系的问题,必须以党的指导方针为基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把握问题的本质。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青少年儿童抓起,“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这就指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和任务,要解决的是如何做一个有良好品质,道德高尚的人和如何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态度的问题。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号召:“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这段话充分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规定。在我国现阶段,削弱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仍需加强,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进一步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理论。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美好理想境界的光明大道,而美好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

我们所说的“有理想”指的就是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意识形态,解决的是方向和动力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意识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改造、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信念。而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把它当作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等的解释和说明,更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协调人际关系,搞统一战线的温和的说教。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革命觉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1989年,邓小平说十年来我们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所说的教育,既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也不是思想道德的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前几年出现的信仰危机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价值失落就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失落,自由主义泛滥就是对西方思潮的抵制的弱化。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能有丝毫的削弱,更不能以其他内容为主的教育代替、冲击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所讲的“有道德”指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等多个方面的养成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过去是重政治、轻道德,导致了人们对政治的厌烦,一谈及政治问题,似乎就是做样子,走形式,把它看成是一种说教或模式化传统教育,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道德、轻政治。似乎讲道德比讲政治更切合实际,认为传统道德学说是医治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灵丹妙药,甚至把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部学说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活水源头。这种以小生产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适应封建专制政治而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其中渗透着大量的等级尊卑、三纲伦常、愚民礼教等腐朽思想的儒家伦理道德,怎么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文化精神呢?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同样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体现共产主义的方向性和先进性,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对我国的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加工和转换,将其精华吸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体系中,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21世纪中国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它们各自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必须同时加强,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使其各自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既不能以一方面代替另一方面,也不能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完整地完成教育的任务,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根本保证。(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人们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而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两者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而合理性的表现便在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真理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找理性,价值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道义的基础,两者的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提供了新的阐释,也有力的推动了教育实践的进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也不断走上了至高点。历史和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但对其研究却很少有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们“应然”的活动,要做到满足社会的期待,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一、真理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找理性

一切事物要想被人们所认同和认可,一定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向人们昭明价值体系和设定行为规范的善教,也应然如此,而遵循真理尺度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题中之义,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尺度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谐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而来,又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在本质上有着丰富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本国国情,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将思想政治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善于分析时间过程中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之药,对准被教育者问题之症,收到理想的疗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教育者心理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设定教育内容,利用教育方法,营造教育环境,并要时刻的进行教育内容的审视和矫正工作,让其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期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则就表现在,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不断的追求真理、探索、创新,培育符合社会期待的时代新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人的思想打交道的实践活动,从动态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过程,其内在的系统复杂多样,而只有实现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才能最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面临两难的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做的便是要引领做出一个“善”的抉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内部的和谐统一性。富勒提出人的道德有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人必须要做到的,而愿望的道德则是代表着“至善”,而在让座风波中,要求让座的人就把愿望的道德当成义务的道德。这就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各要素要实现和谐统一,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引领教育者追求崇高,但也应把握两者的度,不可过犹不及,丢失和谐。

二、价值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道义基础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含义即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同理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善教不应只单纯的追求对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更应为追求人们的快乐和幸福而奋斗,从而变成人们内心所自觉遵守的信仰。逻辑上而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的程度直接关乎到思想政治教育从“应然”到“实然”的转换程度,从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情况。

(一)形而上:对受教育者合理的情感诉求予以确认

对受教育者合理的情感诉求予以确认,这是從源头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其实我们可以从和法律的对比上得到更深刻的把握。从动态论来看,法律是法律创制、法律适用、到法律遵守的过程,而法律要成为一种善治,则其前提法的质量要过硬即需是良法。中国一直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的法治也得到了中国人民极大的赞同,一个极大的原因便是中国的法律对公民的情感予以确认,这极大的增进了人民对于法律的价值认同,降低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并使得两者在价值上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法律建设道德建设最大程度的统一。这就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对受教育者的合理的情感诉求予以确认,才能取得满意的社会效果。

(二)形而下:社会效果满足社会期待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立善心,启善行、建善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形而上的源头和过程的合理,还要求形而下的结果的合理。虽然我们在过程和源头上都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差异,并不一定带来合理性的社会效果。

社会是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股东”,加之价值判断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会因人们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实践经验等差异而做出不同的评价,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用此来断定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是否在质和量上促进了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这个标准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只有满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才算合理,所培养出的人才也一定是忠于党并热衷于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建设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之自身所承担的任务之重,要求其必须做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不仅要在源头上保证其合理性,在实践过程中,评价体系中更要保证其合理性,一个活动教育活动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合理性,才可能成为“善教”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从而全面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在如何做到其合理性的行为路径上还要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刘云林.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8.

[4]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坚持理论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青年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和主体性教育基本精神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理论灌输中发挥青年学生主体性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大学生;主体性

一、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1.灌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宁在《怎么办?》等著作中系统地提出了“灌输论”思想。列宁认为,工人运动必须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1] 列宁强调,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灌输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自觉地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坚持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必须“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并且要通过“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 [2]。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公民及其他群众。” [3] 1955年,在谈到我国农村合作社的政治工作时,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斷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进了《党章》和《宪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进入法制化轨道。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灌输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正是由于我党长期不懈地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理论,才唤起亿万群众的觉悟,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变成了现实,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2.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第3条);“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第53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灌输,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前景。

3.灌输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占领统驭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当前,伴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和国际范围内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纷然杂陈。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是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最激烈的场所。青年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处于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高校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然趁虚而入占领阵地,势必造成大学生群体思想混乱,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教育过程的规律性。教育过程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双边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能动地认识和改变受教育者身心的过程。第二,它是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在这里,受教育者是积极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及其施加的影响则成为受教育者认识活动的客体。第三,它是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矛盾运动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自我教育、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己思想的过程。实施教育、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三个过程地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者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统一 [5]。

2.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环境的宽松和宽容使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逐渐浮现。可以说,现代社会完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受教育者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选择,使他们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显得日益困难 [6]。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中,教育者往往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略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视学生为“容器”,把教育简单地等同知识的灌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成为学习和发展的自觉主人。

3.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万能论”使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无限夸大,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期望过高,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脱离实际的泛化状态,理论灌输收效并不十分显著。在理论灌输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大革新。在目标上,将从单纯强调社会需要、过分强调政治素质的提高到促进个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在内容上,将由过分注重经典理论向既注重经典又着重其运用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既开展抽象理论的灌输又关注当前生活世界的转变;在方式方法上,彻底改变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知识传授、将学生一定程度物化的单向度、说教式的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生动而活泼,易于被理解和掌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中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地变革,建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的灌输体系。

1.灌输的目标要围绕发展,促进成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的目的在于启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激发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豪感和主动性,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大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因此,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首先必须着眼于为青年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服务,才能实现它的根本目的。当今时代,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内在迫切需要,这是其投身社会建设的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学生心里去,必须着眼于青年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牢牢体现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服务,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一致,变外在要求为内在动力,使理论灌输不流于形式。

2.灌输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其运用和发展的最新成果,突出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内容。要突出强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灌输。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动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世情、国情,敢于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普遍关注而又容易引发思想分歧的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地、及时地、有说服力地回答;还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切实帮助大学生化解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灌输的思想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得新时期的灌输既有科学性、又具人文关怀,从而发挥实效性。

3.灌输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适应当今青年学生发展、成才和就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拓宽理论灌输的途径,丰富灌输的手段。高校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灌输主阵地功能,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培养,使他们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种宣传鼓动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艺术化,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提高理论灌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665.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4.

[5]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33-135.

[6]张越.试论现代德育方法论的建构[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4):143-145.

(责任编辑/ 陈鹤)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基金项目:依托地方红色资源 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唐立红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编号:2021Fsllx111

摘要:地方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传承价值。然而,近百年来受到多元文化的侵扰,地方红色资源的传承无疑受到了很大冲击。近年来,地方红色资源再次受到重视和追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地方红色资源,不仅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含金量,还有利于地方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发扬。本文将探讨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途径。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职;思政教育

一、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满足新时代红色资源的学习需求

红色资源的学习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目标。红色资源的学习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在进行红色资源的学习创新时可以积极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对地方的红色資源有全面的认知。高职院校将地方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进行融合,积极地进行红色资源的学习的创新,结合地方红色资源以文化创新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引导,使地方红色资源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此同时在进行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中可以与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学习红色资源中的红色精神。在整个过程中,与新时代对学生的思想要求相同。在红色资源的挖掘过程中,还可以消除学生的不良思想。由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积极地进行红色资源的学习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红色资源的学习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红色资源中蕴含了艰苦朴素、热爱祖国、自我奉献的优秀传统美德。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学习中,充分发掘红色资源,让学生通过红色资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引导作用,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红色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缺乏局限性,无法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结合地方红色资源以及思想政治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导致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让学生无法了解到思想政治的未来发展以及市场中对于思想政治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另外,由于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导致学习与生活的比重严重失调,最终影响了思想政治的人才培养。

2.红色资源发掘不足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地方红色资源发掘不足影响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在高职院校的地方红色资源利用上,大多以革命的素材为主,局限于大公无私、吃苦耐劳的精神,内容以及红色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发掘不足,内容陈旧。另外,在进行红色资源的发掘过程中,缺乏对特色文化的挖掘,内容千篇一律,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

三、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途径

1.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创新,以国家对青少年的发展目标为例,开展以地方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目标,明确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政治素养。例如,高职院校通过发掘地方红色资源,对地方的历史纪念馆、红色遗址、烈士陵园等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红色资源的发展以及所包含的内涵,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此外,通过开展以“告慰烈士”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进入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教师对学生讲解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

2.扩大红色资源教学资源,加强红色资源分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评价来达到对红色资源深刻解析的效果。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地,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自省自纠,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进行地方红色资源的利用时,课堂应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习始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学生学习从这基点起步,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获得成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学中红色资源渗透,需要扩大红色资源教学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对红色资源进行收集,让学生了解因保护国家、保护人民牺牲的军人、消防员的事迹。教师对红色资源进行分类,总结红色资源中所包含的精神,有效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红色资源深入效果更好,让思想政治教学深入红色资源方式更加规范。

结语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任重道远,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地方的红色资源,对地方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由此,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对地方红色资源进行搜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让中国一代更比一代强。

参考文献:

[1]雷元媛.红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71-74.

[2]汪俊仁.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2).65-66.

[3]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32-135.

上一篇:校企合作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