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案例教学成为我国在教育改革实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知识。基于此,针对案例开发的教育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教育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能力,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育学;教师;教育;实践知识

教育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开发,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案例来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目的。案例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般包括案例的开发、案例讨论以及案例的总结这三个教学过程,并且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进一步提高了教育学教学中教师的实践知识能力。

一、关于案例的开发和选编与教育教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必须具有丰富的案例资源,以此奠定案例教学的基础。作为教育案例,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某些事情进行描述、反思并丰富知识结构。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进行叙述,然后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原则再进行描述,这种描述过程是教育案例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它还能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由此可以得出,教育影响力的体现是通过教育案例的实践性选择来实现的。

案例的开发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某些场景进行分析、判断来为教师创造一个虚拟的真实场景,通过案例,教师会很好地把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间的关联,缩短其差距。在大量的教学资料中,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比较与分析,选出适合教学的案例,再对其进行整理、讨论,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加上,在案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从教育理论的传授者,变成案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学教师定位较高,对中小学的实际工作经验会比较缺乏,但是通过对一线教学资料的整理,并加以概括、推断、理解,使之成为多元化的教育案例,能够很好地拓宽案例资源开发的范围。

对于案例的开发,其最基本的思路就是为了能够挖掘课程中的资源,以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价值,教师在通过教育案例的开发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在案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元素通过案例知识的形式展现出来。教育学教师必须不断地搜集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案例素材来开发新的教学案例,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关于案例的分析过程和讨论过程与教育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来共同分析在教育案例中发现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共同完成虚拟真实场景的教育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来体验教学案例情境的一种教育方式,课程的本身不可能是静止的,它是随着课程中的相关因素不断变化的。目前,随着课程的不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环境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课程目标,但总体的课程意识是不会改变的。紧密地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把课堂改革成为动态的方式是实现教育不断改革的价值所在,对于其带来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对于教师而言应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研究教学方法,以此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情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可能服从于单纯的普遍性的教学规则。在不确定性的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要求教师敏锐地感知并调节其教学模式。生成性的教课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但要言传身教,而且在教课的过程中还能进一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前,要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适宜的教学模式,只有做好了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另外,在教育教学案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创新性、不确定性和模糊异常性,这样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新颖,面对模糊和不确定性,学生会充分地发挥其能力去解答,给其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因此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获取真实的教育体验机会,才能够更好地得到具体的实践性知识。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主要来源就是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情景,教师在这种复杂的教学情景中,能够拿出合理的教学策略,然后将其运用到多变的教学情景中,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对我国教育实践知识最好的解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用生命的起点来形容,那么对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讨论则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共同生长的良好教育实践活动[1]。另外,在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充分发挥其长项,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以此来促进其成长,还有就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当中,对于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教育理论知识来培养学生,还要用艺术的形成来完成教学过程,在遇到不确定的案例讨论时,教师必须面对这种问题,然后做出各种确切的情境模式,在这种模式教学中,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实现智慧的交锋,这样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案例讨论才能够断续开展下去。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言对话能力,从对话中提高学生发掘问题的能力,让案例讨论的过程能够持续进行,保证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是对教育实践知识的最好补充。

三、关于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评价总结与教育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案例总结对于教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它的总结过程一般情况下是针对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其讨论的结论及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总结,然后在进一步的研讨中有意识地扩展教育实践知识,教师在案例总结中,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实践知识的提高[2]。

1滠驸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许久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表层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知识之后的问题从来不去关注。对于我国一再强调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情感、态度等目标,从来没有去实现,这就说明了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缺少科学教学的评介标准体系。案例教学能够把学生的开放意识、创造意识以及思考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设立固定的标准答案,对于在案例讨论中得出的结果,教师要做出全面的评析,然后在评价与评析后,指出案例中的理论原理、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演讲结束后,做出书面的总结报告,继而对于在演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赶紧纠正,要特别注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要的是教育的持续发展。所以,这也要求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以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的模式,不只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注重学生的实践知识。

2篠成案例总结的反思精神

做好案例总结后的反思工作,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自我剖析与反省后,进一步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拥有个人的教学思想,养成良好的反思行为[3]。其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中的具体细节进行表达描述,然后对自己的教学行动和思维方式进行再一次的反思,以此来发现其中的不足,在反思过程中要自问一些问题,比如:我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那么做等,以此来更好地改善教育方法。另外,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描述,然后对教学过程再加以分析和评价,本来就存在着反思因素,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还要注重对相关案例进行系统的讨论和分析等工作,这种讨论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反思的有效结合,切实地提升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性和精神境界,还进一步促进了其专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看出教育实践知识对于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案例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教育专业素质,也增强了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能力,同时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1,(5).

[2]李静.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对话教学模式初探[J].沧桑,2012,(2).

[3]林忠章.面对新课程,教育学教师可以做些什么[J].新课程,2011,(11).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新媒体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革以及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使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已成为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和媒介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归纳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从宏观-环境与制度、中观-媒介素养基石、微观-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层面提出了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

一、 新媒体与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学界对其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影响最为广泛:“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媒介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具有认知的、情感的、美学的和道德的维度;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个连续统一体没有上限和下限,每个人都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占据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基于他们有关媒介的综合眼界的能力。虽然其定义表述不一,但更多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内容基本形成共识:对媒介的特点及其中特定问题的认知、了解媒介内容的影响因素、辩证看待与运用媒介内容、利用与改善媒介。

二、 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

领导干部是社会不同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公共治理方面的主要信息源。当作为信源时,他们是媒介的使用者;当作为受众时,他们是信息的采集者;同时,他们还是媒介的管理者,也是被报道和监督的对象。被监督者和管理者是媒介沟通中领导干部有别于普通公民的角色差异,由于其承担的特殊角色和责任,其媒介素养有着特殊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正确认识媒介,包括媒介的功能、特点、传播规律等;准确理解媒介的各种信息;正确与媒介进行沟通,认真履行媒体管理职能;利用媒介提高执政水平,如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布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和舆论监督等。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懂网、用网、驭网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和使用新媒介的知识和技能,善于利用新媒体去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要在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去选择判断信息、去理解诠释信息、去研判和评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二是对新媒介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要积极培养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的能力,要主动借助新媒体发出主流声音,加强与媒体打交道、与社会公众双向沟通的频次和能力,要巧妙地向媒体和公众借力、借道、借光,积极引导主流舆论,整合社会民意,通过有效的媒介运作和媒体公关来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三是新媒介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等。2013年3月,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官员应有正确的’网络观’”再次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带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主动触网、学网、懂网、用网。既要克服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时回避、遮掩的鸵鸟心态,主动回应网上关切;又要善于运用网络,营造绿色和谐的网络生态。

三、 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分层现象严重

每个人都在媒介素养这个连续统一体上占据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基于他们有关媒介的综合眼界的能力。一个人眼界的能力,基于其知识结构的数量和質量,知识结构的质量则基于一个人的技能和经验的水平。因为人们的技能和经验差别很大,所以他们在知识结构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差异,其媒介素养水平也就千差万别。这本是正常现象,但目前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却出现波峰波谷巨变趋势,分层现象严重:少数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较高,比如拥有2078万粉丝的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有1030万粉丝的浙江省委前组织部长蔡奇、云南红河州宣传部长伍皓、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等,他们能积极、主动、灵活运用微博进行问政,对事件及时反应,与网友直接沟通;大部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意识态度层面到位,但在行为层面和实践层面落实不足;极少数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很低甚至缺失,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官员雷言雷语事件、对敢于揭露事情真相的记者进行跨省追捕事件、微博直播开房事件等无一不反映出这一现状。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呈现出极化趋势,一个人的不当言行就可能将政府陷于舆论的深渊,这对提升新媒体治理社会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显然是不利的。

(二)对自身与媒体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对媒介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传播环境、传播事业、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认知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以网络传播、电脑传播、手机传播等多种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传授关系、传播理念、传播规律。新媒体中的舆论也呈现出丰富性、互动性、即时性、民意表达真实性、匿名性、冲突性、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群体性、难控性等特点。但部分领导干部对这些熟视无睹,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信息传播环境,习惯于唯我独尊,习惯于异口同声,而不习惯新媒体环境,不习惯放低姿态,不习惯多个舆论场。他们对新媒介本身属性和功能不了解,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传播理念、传播规律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充分。

(三)媒体使用意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一是对新媒体技术不熟悉,不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新技术,只满足于一般新闻信息的读取或网络游戏的娱乐,对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体传播方式还有些陌生,或对其抱有否定和抵触情绪,或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二是不能灵活运用多种媒介搜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导致信息不灵,与公众的沟通不畅,以致处于被动地位,延误时机。三是对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能力不够。信息的高速增长与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产生,它们会弱化人的思考、蛊惑民众、扰乱社会秩序。领导干部对此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在新兴媒体中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识别、判断和反思能力。四是不善于主动借助新媒体表达意见,传播态度。

(四)媒体应对态度不端正,应对方法不恰当

尊重与重视媒体是媒介素养中不可或缺的态度与道德成分,也是领导干部个人素养与风度的体现。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应对媒体的正确态度,缺乏与媒体沟通的经验和技巧。他们往往会出现敌视媒体、轻视媒体、忽视媒体、畏惧媒体、滥用媒体、逃避媒体的态度,采取躲、推、踢、送、告等方法去应对媒体,或封锁消息,或弄虚作假,或者一味否认,或姗姗来迟,或自相矛盾,或出言不逊,或回避矛盾,或警力过度等等,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出现“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那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采访前能否先溝通下”等不当言辞了。这难免给公众造成政府对不重视民意,一味打压封堵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与思想认识不到位、官本位思想严重、个人修养不高、责任态度缺位、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有关。

四、 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健全相应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媒介环境

信任是任何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新媒体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如若政府公信力丧失殆尽,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再高也无济于事。当然,政府的公信力与其基本主体——领导干部的形象是相辅相成的。不得不说目前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较大程度上与官员的贪腐、滥用权力、不恰当决策有关。如果政府官员形象良好了,百姓自然相信,自然能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反之,如果政府公信力高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领导干部的执政也就容易了。

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二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直接路径。三是建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长效机制。我国自2003年全面推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举办过各种专题培训,以提升他们应对和运用媒体的能力。但媒介素养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的事。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院长董关鹏认为,“每个单位如果只有发言人懂得跟媒体打交道,这是件悲哀的事情。只有决策者具备媒介素养之后,在信息沟通方面,才会依照新闻规律来作出决策。”因此,应建立面向所有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培训长效机制,促进其媒介素养的持续提升。

(二)中观层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夯实媒介素养三大基石

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知识结构和技能。个人定位由目标和动机构成。知识结构是存在于个人记忆中的经过精细建构的一套有组织的信息。它为我们理解新的媒介信息提供了语境。技能是人们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工具,与媒介素养最相关的技能就是分析、评价、分类、归纳、演绎、综合和提炼。这些技能不是媒介素养任务所独有的,媒介素养的挑战不在于如何获得这些技能,而是在面对媒介信息时,如何更好的运用每一项技能。一个人的定位与其价值取向有关,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技能经验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故我们将其置于中观层面。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和充实已有知识、积累更多经验、夯实三大基石、提高个人修养,才有助于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微观层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教育培训是解决现存问题、提升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最直接的方式。一是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在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中开设相关课程,全面铺开媒介素养培训,在解决了“面”上问题之后,再通过开办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专题培训班等方式解决“点”上的问题,重点提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分工的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二是加大媒介素养专业化培训力度。目前社会上有众多针对新闻发言人、基层官员的培训机构或培训班,但乱象较多。可喜的是,2013年4月1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合建立的首个“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成立,并在5月份迎来了第一批学员。三是在学校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为后备干部培养奠定基础。在具体培训中,我们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秉承“技术是偏方,人本是正道”的培训理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媒介素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在新媒体环境中能了解、掌握、利用媒介的人,更要帮助人们成为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好地传递他们的思想,更好地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新媒体的变化日新月异,非智者不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仁者追求的“正道”。新媒体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是仁智之士。在培训中,我们不能仅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成为工具和技术的奴隶,偏废了人与社会的发展。

坚持分级分类的培训形式。一是培训环境的分类,即常态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与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媒介素养。二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注重媒介使用技能的提升,后者更注重媒体应对与沟通技巧的积累。二是培训对象的分级分类,即根据地域特点、干部级别、工作分工、媒介素养基础等进行区分。如东部和西部、省市和乡镇、宣传部门和非宣传部门、新闻发言人与一般领导干部的区分。三是培训目标与内容分级分类。培训对象不同,其需求就不同,对应的目标与内容也不一样。故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零基础开始模式,而应将内容按难易程度分为几个档次,比如初级、中级、高级或普及型与提高型。

建立模块化、积木式的培训内容体系。 通过培训,我们希望领导干部有重视媒介素养的意识,能正确认识媒体特性和媒介环境,掌握信息传播策略和新媒介使用技能,正确、全面理解并鉴别媒介信息,有效地使用媒介信息,学会与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诚信沟通,进而形成良好的反应能力、舆情辨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执政能力。我们的培训应围绕这些目标建立一个持续更新的内容体系。可考虑分为态度意识(如服务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知识技能(如各种新媒介的功能特性与使用方法)、过程方法(如如何应对记者、如何筛选评估信息、如何面对负面报道、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情感与价值观(如媒体使用的伦理道德)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置相应的课程,每门课程设置不同的难度,条件具备时可将部分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和多媒体教材。培训时教师可根据对象的不同需求在内容体系中选择合适的课程,学员也能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满足培训教师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运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一是根据课程需要和不同对象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媒体沟通技巧类课程,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是很好的形式。二是虚实结合的培训方式。领导干部不可能长时间参加面授培训,故可采用网络远程教学的“虚”方式与实际面对面培训的“实”方式相结合。可通过实时网络远程教学,也可以提供优质网络课程以供随时自学。利用网络学习本身就是新媒体的运用过程,运用新媒体学习新媒体不愧为一种内化的好方式。

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价与运用。培训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执政能力和促进个人发展。针对培训本身可建立一个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效果进行评估。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对个体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评估和认定。在运用上可将评估结果用于前述的干部考核、媒介考评与干部选聘结合制度。

正如詹姆斯·波特比喻的一样,媒介像天气一样始终存在我们周围,并有着多种表现形式。面对不能摆脱的媒介,最好的方法就是正视它、运用它为我们服务,这对领导干部来讲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胡 越

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我国教育培训领域里,案例教学法已较为普遍地出现于中小学、中高职院校、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高校的法学、工商管理类、医学类、公用政策类的课程教学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运用现状

案例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存在和运用出现于美国的哈佛大学,最初由19世纪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提出,之后,商学院院长建立了完整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开始在课程中引入大量企业主管来教授企业经营经验,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还将有价值的企业经营经营发展成教材,并在课堂上以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以此促使学生在商业经营上获得分析和决策的能力。之后,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哈佛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步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特色”和“哈佛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有效载体,其自身特点带来的“务实”、“管用”深受学员青睐,同时也因为其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效果明显被越来越多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所采用。但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除了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其他省市级党校在案例教学上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案例教学运用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广泛性、普遍性上还远远不够。

二、当前在干部培训中加快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本身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贴近基层”和“务实管用”的指导原则,因为它将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短短的教学课程里,能够为学员处理实务操作提供相应的“参照系数”,可以被视为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中央对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式创新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并就案例教学在干部能力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也作出了相应要求。

1.案例教学是符合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形势的现实需求。《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指出,从事教育培训机构应探索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形成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培训模式。《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也首次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作为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还明确强调,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大案例教学比重,2015年前省级以上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案例课程占能力培训课程的比例不低于30%。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中央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创新中的明确指示,对于案例教学的研究及组织实施工作必须加快步伐。

2.案例教学是教育培训对象的内在诉求。当前,基层干部队伍正逐渐呈现出年轻化、高知化、专业化的趋势,其在工作中面临的又都涉及到一些颇具典型性颇具争议性的现实问题,持续变化着的形势、政策,日益复杂的工作现状使他们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技能储备,提高实务操作本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近几年,笔者一直在做培训需求调研,也亲身参与了培训班次带队领导的专题访谈,并就案例教学的探索实施征求了意见建议。在访谈过程中,有一半带队领导表示希望能够开展案例式教学,尤其是诸如科级以上干部、大学生村官、青干班等培训班次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度上提出了更多期待。

3.案例教学是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寻求跨越突破的必然要求。在案例教学方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最具代表性。除了具有专门的教学实验与案例开发中心进行案例库的研发与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形成了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各占三分之一的教学格局。由于案例教学既符合中央对于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必须“贴近基层”、“务实管用”的指导原则,又能够充分发挥其注重能力培养、以问题为中心及开放式结局等教学特点,有利于营造研究型、探索型、争辩型的开放学习氛围,有助于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且具备一定特色的教育培训品牌。因此,各大干部培训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特色与实效,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三、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相关对策建议

《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强调要在干部培训工作中加大对于案例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而基层干部实务操作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这个群体非常适合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因此,积极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讲台探索并推广实施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1.围绕需求,整合资源,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案例库。编写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持续做好案例编写的需求调研。可以采取基层一线调研下发问卷、组织培训学员座谈、专题采访培训带队等多种形式,针对村和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别的培训群体,搜集需求信息,以此确立符合不同对象群体特点的案例编写方向,增强案例开发编写的现实效用性。努力研发具有特色的案例集。可以优先选择“城乡一体化”“村级集体经济”“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模式与经验”“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等基层干部普遍关心关注的课程模块作为案例编写开发的首批方向。

2.严格考评,动态管理,遴选优秀案例进入课堂。要使案例教学体现出它的效用与价值,就必须首先确保进入教育培训课堂的案例是经典的、优秀的案例。大力推进案例招投标。重视案例自产,除课题申报之外,干部教育培训学院应面向教科研人员公开进行案例招标,实施优胜劣汰。对于已经中标的案例,也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最初的申报、立项,到考核、结项,实施全程实时跟踪的动态项目管理。加大项目资助,加大激励奖励。加大舆论引导与政策扶持的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奖励制度,逐步引导青年教科研人员主动投身案例开发。对于成功设立的项目,要加大项目资助力度,并通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分期分批给予资助的形式,实时监督进程,促推青年教师不断积累、开发好案例。建立科学的评审与评估机制。成立以外部专家、授课教师、学员代表为主体的案例开发评审小组,形成科学而有效的优秀案例“准出”机制,严格淘汰不合格案例,确保优质案例进入课堂,确保能够运用到基层干部培训课堂中的案例顺应形势发展、契合培训需求、体现学院特色、受到学员认可。

3.组建团队,加强培养,打造一支能够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在案例教学开展过程中,师资是关键。组建专业的教科研团队。建立专门的案例教学教科研团队,依靠团队力量来编写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流程,储备教学经验,尽快培养一批与案例教学相匹配的专业师资队伍。与此同时,持之以恒地开展教学前试讲内容,教学中评估效果,教学后反馈意见等教学考评活动,督促案例教学的教师能长期、专注于案例教学形式及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创造条件弥补教科研人员基层一线工作经验的缺失。支持并选派青年骨干教科研人员赴村、社区、街道等基层一线实地调研甚至长期挂职,真正对接基层事务工作,了解基层工作重难点,深度把握基层干部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用3-5年的时间培养起专业的师资队伍。

4.分步实施,分级试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按照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认识、掌握与操作熟练程度来逐步推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截取一个时段进行尝试。在传统的授课式教学过程中,设置15-20分钟的案例教学时间,下发案例资料让学员分析、讨论、争辩,最大限度地调度学员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促使他们就某个主题深入思考、碰撞观点、寻找对策。在分步探索实施的基础上,逐步总结案例教学中的相关技巧与实践经验,待运行较为成熟后再将案例教学扩展至整堂课程。在培训对象中选取典型先行探索。可以依据基层干部群体的培训类别、培训主题、工作实际,分别设立相应的案例教学模块,如在村书记培训班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在社区培训班设立“社区管理”,在中青年干部、科级干部、县处级干部培训班上开设“公共危机应对与突发事件处理”,“危机公关中的媒体应对”等。

5.主动引导,优化流程,充分调动参训学员投身案例教学的兴趣和热情。要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实现,还必须充分调动起参训学员的热情。做好先期预热。可以在教学中事先下发研讨背景、相关案例、研讨流程等基本资料,使学员提前进入状态。也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预先组织一场专题研讨,让学员提前进入一个特定的研讨情境,初步形成观点,为相关的研讨、争辩打下基础。精细化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涉及到很多环节,很多细节。如教师如何展开案例情景,发放课件什么时候恰当,课堂热身采取什么形式,怎样巧妙安排研讨,如何促成观点纷争,教师怎样对学员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升,如何形成最终的对策建议,这些都需要精心设计安排。探索建立音像资料库。音像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很重要,但适用于案例教学的音像并不仅仅是宣传片,还可以是包含反映困境的电视节目、视频资料。可以依托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先试背景,组织案例教学开发团队赴基层一线采访典型人物、及时跟踪录播热点事件等,多渠道建立、积累有学院特色的音像库。

(作者单位: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

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学前教育学》是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幼师专业学生通往幼师这条道路上必须要学习的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幼师专业学生可以了解到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他们将来走上幼师工作岗位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之后,只是掌握了一些理论,并不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学前教育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实践能力;策略

一、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学》是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它是教学改革的先头兵,如果一方面喊着改革,一方面却仍沿用旧的教材内容,那么改革必然会受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从改革课程内容入手,要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实践部分的比重。

(一)根据岗位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不应该偏离幼师这个工作岗位的特点。要认识到虽然当前学前教育学坚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这样的主线,但是其和实践还是有区别的。必须要不断的考察幼师岗位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重新整合和设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根据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充实教学内容。要想进一步培养幼师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优化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坚持知识精讲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要合理的分配学前教育学中各部分内容的比重,在学前教育学中要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一部分要囊括学前教育学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儿童发展理论等知识。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包括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师观。这是学生学习该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学习完这部分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即幼儿教育目标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将来幼儿教育工作的方向,幼儿教育工作的目标,幼儿教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这部分知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将来的岗位目标。此外,还要着重增加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实现幼儿教学的目标来进行的,在这部分内容中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有效的利用幼儿园环境开展幼儿活动,怎样进行家园合作,怎样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和区角活动等等。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技能。

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和优化,来突出对幼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为了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欲望和实践兴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在乐学想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实践能力训练应该包括对教学活动分析能力的训练,对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的训练和对教学活动综合驾驭能力的训练。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 ,训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分析能力。

对教学活动的分析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展示某些教学活动,让幼师专业的学生分析这些教学活动是否得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教学活动分析能力意义重大。

1、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慎重。案例并不是随手拈来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几个问题:要考虑案例的真实性,要考虑案例与理论的一致性,要考虑案例的吸引性。只有案例是真实的,才能反映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具备实际意义,只有案例和理论是一致的,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用理论联系实际,而只有案例具有一定的吸引性,才能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能力训练。例如在学习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知识时,教师引入了发生在幼儿园的案例,给幼师专业的血色灰姑娘展示了发生在幼儿园里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观察幼儿园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画面。这种直观性案例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我们仍然以上述案例为例,在学生欣赏完案例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两两一组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分析结果也不同。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分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发现哪些分析是正确的,是结合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的。让学生利用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知识来完成对小朋友之间冲突和友谊的分析。这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儿童的行为是非常有益的。

(二)模拟岗位教学情境,训练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

模拟岗位教学情境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最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较为逼真的教学情境中,这种实践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训练学生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例如可以创设让学生布置幼儿园小班班级环境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对幼儿的了解,恰当的对班级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例如可以创设让学生设计幼儿智力游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出一些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智力游戏,并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还可以创设一些数学、艺术等的教育场景,让学生设计教案、设计教学活动的步骤。通过这些模拟的岗位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幼儿教育工作,让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会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岗位见习和实习活动,训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综合驾驭能力。

对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幼儿岗位,了解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必须要让他们到真实的岗位上去锻炼。因此,在学前教育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见习实践的结合。在一个阶段的理论学习之后,学校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去,由他们来组织和完成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学任课教师到现场对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跟踪,并如实记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教学筹备、教学过程等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通过这种实习和见习环节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前岗位适应能力,能够提高他们对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

三、改革考评体系,强调实践能力考核

在学前教育学该门课程的考评中,要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要把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实习或见习环节的表现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要合理分配学前教育学理论部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采取定量评价和实践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考核方法。同时,在考核中可以增加岗位实践技能考核的内容,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设计一个主题游戏,可以是幼儿区角活动设计,可以是幼儿故事活动设计,可以是幼儿园废旧材料利用设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实践考核主题作出相应的设计。通过增加这一岗位技能考核,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学课程开设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师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幼儿,以便于他们将来能够更从容的面对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明确这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多是靠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新时期,幼教改革工作也在不断的推进,学前教育学改革必须要响应幼教改革的号召,加快改革步伐,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甘波.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新思路[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2]宋静,刘迎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4)

[3]李敏.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2、通过专题式教研提高园本教研实效性

3、学前教育手工课程设计与实践

4、教学行为适宜性的反思

5、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6、男幼儿教师在困境中的自我专业发展

7、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优质资源库建设研究

8、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写作问题的检视与解决

9、以纲要引领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0、突破思维定势 审视教育看点

11、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探究

1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13、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调查研究

14、微课承载家园共育的新思路

15、整合教育资源 扩展教育空间

16、利用园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7、浅谈“90后”生物及食品类专业高职生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

18、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19、浅谈民办幼儿园教师一日活动管理现状

20、《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总目录(上旬刊)

21、如何“做”好教育教学论文

22、跟进: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应有之义

23、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效益

24、反思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的路径

25、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6、试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研训模式

27、曹海永:阅读,教师身份与儿童立场的统一

28、教育公平视域下西部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分析与思考

29、案例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探讨

30、快乐童年在游戏中飞扬

31、让专业阅读浸润教师的专业成长

32、部分国家职教教学内容改革新动向及对我国职教课程改革新启示

33、以信息技术优化幼儿教育

34、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究

35、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36、互动式设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37、“奠基未来”,提升教育软实力

38、良师 益友 人梯

39、关注幼儿园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提升

40、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改革

41、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探索

42、基于优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技术课中的构建与实施

43、课题研究使课堂教学更灵动

44、农村骨干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的实践

45、让创客文化陪伴孩子成长

46、《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课题研究

47、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48、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49、教育部:八举措做好新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法学案例教学法借助精选案例开展教学,强调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参与式自主学习,重在培养法律技能和法律思维。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真实审判观摩、典型案例专题辩论会及诊所式法律教育等。法律高职教育应重视运用法学案例教学法,但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针对性使用,才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法法律高职教育法律技能培养

[作者简介]吴琼华(1972- ),女,重庆人,陕西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律教育。(陕西西安710068)

法学教育历来重视案例教学,法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新兴法律教育,更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针对性和创新性,以实现法学案例教学法与法律高职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充分认识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和形式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精心选择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相关法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法律技能、领会法律精神、形成法律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在本质上不同于传统法学教育中的例证教学,它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性,以及相关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随着法学案例教学法的不断发展,法学案例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总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课堂讨论分析式。即在教室集中分析案例,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分发言,教师仅做引导性讲解或归纳总结。这是实践中使用最多也较易采用的一种形式。

2.模拟法庭分析式。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角色,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原型,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结束时教师给予点评与讲解。这种形式筹备耗时较长,需多方人员配合以及各种教学资源辅助。这是学生自主参与度较高的一种形式。

3.真实审判观摩分析式。即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或观看审判录像,观察真实案件的审判过程,审判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是对交通保障或多媒体教学资源有特殊需求的一种形式。

4.典型案例专题辩论会分析式。即采选热点案例,组织学生对相关典型问题展开专题辩论,最后由教师作针对性点评与讲解。这也是筹备耗时较长的一种形式。

5.诊所式法律教育分析式。即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案件的办理,让其逐步熟悉法律实务程序,掌握法律技能,并树立职业责任意识。这一形式要求校方开办类似法律诊所的产学研机构,通过面向社会提供法律咨询并承接案件来实施。这是教学周期较长,对教师的实务能力要求很高的一种形式。

二、准确把握法律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法学案例教学法给法学教育带来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它不再始终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不再单纯强调知识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导,强调自主参与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方法,这也是对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的传承。法律高职教育特别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理应加强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但因其内在特殊性,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

1.法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法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法院和检察院书记员、律师助理、社会法律工作者及中小企业法律顾问等为职业定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前述基层法律职业更强调文书写作和沟通协调服务等能力,对逻辑思辨、综合分析和法律原则把握等能力的要求则明显低于法官等高层法律职业。法学案例很早就被运用于法学本科教育,强调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像“法官、检察官、律师那样思考”。然而,这一理念不能照搬到法律高职教育中。以模拟法庭这一形式为例,法学本科教育最常采用,实施中特别注重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角色的训练,对于法庭书记员角色,则不是特别重视。多数情况是书记员只进行开庭前的法庭纪律宣读,庭审中的记录则象征性进行。这一情况在法律高职教育的模拟法庭教学中应尽力避免。

2.法律高职教育的学生素质具有特殊性。客观地讲,法律高职学生在整体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上要低于法律本科生。法学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突出学生主导,为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尤其是学生能有效配合。这种配合的有效性不能单凭参与的热情,更要凭借参与的能力来实现。仍以模拟法庭教学实施为例,法官作为整个法庭的指挥者,只有具备较高法律素质,才能实现对庭审过程的有效掌控。在这一点上,以笔者多年法律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大多数法律高职学生很难达到要求。因此,如果在法律高职教育中运用模拟法庭这一教学形式,就有必要由相关教师扮演法官、检察官角色甚至律师角色,由学生扮演书记员、律师、一般公民代理人及律师助理等角色,这样,既能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又能准确地实现对学生的职业角色塑造。

三、努力探寻法学案例教学法与法律高职教育有效结合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了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和形式以及法律高职教育的内在特殊性后,可知既要在法律高职教育中实施推广法学案例教学法,又不能完全照搬其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具体模式。笔者结合在法律高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探索实践,指出将法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法律高职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法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开展一堂有效的法学案例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是前提,即准备结合哪些知识点来启发学生思考,准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职业能力。对此,教师必须依据法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合同法》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往往选择有益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知识点来设计安排案例教学,如合同的订立程序、合同的效力判定及合同的保全制度等。同时,在每一堂案例教学中都明确要培养的具体职业能力,如逻辑思辨能力、辩论能力或文书写作能力(合同起草)等。实践证明,只有在清晰的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师生才能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方向。

2.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选定法学案例教学的形式。案例教学形式的选取要做到务实,切忌只图花哨,关键是要与教学目的相一致。例如,课堂讨论是最易开展的案例教学形式,它既适用于实体法课程,也适用于程序法课程,一般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准备,就能达到特定教学目的。鉴于法律高职教育学时的局限性,只要课堂讨论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就不宜采用其他虽有较大“热效应”却占时较长的案例教学形式。只有需要训练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时,才考虑采用其他更为复杂的案例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可采取“经济”做法,如可以通过一堂案例教学,实现多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各任课教师之间的指导合作,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最大效用地运用一种案例教学形式。运用真实模拟审判观摩开展案例教学时,就可以由相关实体法课程教师和程序法课程教师共同参与指导;运用模拟法庭分析式时,就应尽可能实现更多课程的结合,如相关实体法课程、程序法课程、文书写作课程、速录课程、职业礼仪课程和职业态度精神课程等。这样一堂综合案例教学,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组成点评团,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和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启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针对具体的法学案例教学形式选编案例。确定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后,选编与特定目的和形式相对应的案例是重中之重。所有活动都要围绕案例展开,案例在内容上是否具有典型性,以及能否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就成为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案例一般可取自典型司法判例或社会热点法律事件,教师最好能建立案例库以方便选择。有观点认为,法学案例教学的案例应力求真实,最好不要人为改动,尽量还原真实生活情景。笔者认为,在法律高职教育中,受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的限制,一些特别复杂的判例和特别深刻的社会法律事件,不一定适合以真实还原的方式直接运用到法律高职教育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特点选编案例,适当删减,做到难易适当、有的放矢。必要时,教师可策划一些易于操作的设计型案例。笔者在《合同法》的案例教学实施中,在运用课堂讨论的案例教学形式时,就通过学生模拟生活情景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建议学生根据情景起草合同,再引导学生彼此审查合同,最后组织大家展开对合同起草行为和审查行为的讨论分析。这就是一种设计型案例,在实施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4.针对学生特点搞好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组织在法学案例教学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如适当的激励手段、必要的竞争规则等。总体看来,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下列问题:学生是否成为讨论主体;是否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是否能提出许多补充性或挑战性问题;讨论过程是否活泼;讨论是否存在一个高水平的活跃期;讨论问题是否具有连贯性及讨论是否在学生意犹未尽时结束等。总之,教学活动的现场组织一定要体现出活泼有序的特点。

5.针对教学活动现场情况做好关键性教学点评。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案例选编和现场组织协调上,还体现在教学点评上。教师最后的总结点评,应是整个案例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应力求做到精练、准确、到位,最好能达到开启学生更大思维空间的效果。同时,还应特别指出培养的是学生哪方面的职业技能,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总之,法学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及综合技能。法律高职教育应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结合法律高职教育的内在特殊性,有针对性地使用法学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王洪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上一篇: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教师旅游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