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社区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社区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迫切要求我们统筹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淄博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思路及对策措施,这对于推进组团式城市实现城乡统筹,解决社区建设与管理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区管理;淄博市

[作者简介]徐天铁,中共淄博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山东淄博255033

山东省淄博市共有83个乡镇,24个街道办事处,3102个村委会,43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纯城市社区居委会200个,“村改居”社区203个,企业社区33个,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1902人,平均每个社区4.4人,管辖人员188万人,平均每位社区工作者服务988人。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本文对淄博市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城乡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社区工作起步较晚,淄博市农村社区建设2008年才开始试点,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确切地说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老社区基础设施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区,多数没有完整的社区规划,缺少配套的服务设施,生活设施陈旧,路街巷建设、水电暖供应、供排水设计、学校幼儿园布局等都不尽合理,加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使这些社区的环境难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社区居民生活也有诸多不便。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紧张,面积小、设施差的现象还不在少数,部分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匮乏,更新不及时,排污不畅,供水管线跑冒多,供电线路杂乱无序,路灯不亮、道路不畅,安全隐患大,社区服务难以形成体系,居民生活很不方便。

(二)绝大多数的新建小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不配套。按照国家《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要求,在新建居民区,其用于公共服务的学校、幼儿园、社区办公服务、配电供水、卫生保洁、图书阅览、社区治安、医疗服务等用房,以及小区绿化、道路建设等,都应由开发商按规划建设。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应无偿交给社区使用。但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力,80%以上的小区设施配套不全。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建设,多数开发商不提供,社区与开发商关系处理好的,借给使用,不好的,社区就没有地方办公,真正办理手续移交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少之又少,使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社区规模大小不一。目前,淄博市436个社区居委会中,规模在4000户以上的40个,3000~4000户的67个,2000~2999户的36个,1000~1999户的69个,1000户以下的224个。规模小的社区主要集中在博山区山头、八陡等镇,各区县城区有部分人口不足1000户的小社区。社区规模过小,不符合省政府规定的3000户的标准要求,不利于整合社区资源,不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也不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此外,除高新区之外的各区县,对于已经建成或者正在规模建设的居民区,也没有及时划分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给这些小区的管理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四)财政投入低。社区工作人员少。首先,社区工作人员少、待遇低。按照第6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标准,淄博市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为3~5人,其补贴标准是每人每月1000元,并交纳300元的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这与省政府规定的社区工作人员按每300户居民配备1人、其补贴与当地上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持平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其次,财政投入仍感不足。近年来,淄博市各级财政已经或者正在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多数社区基础差、底子薄,目前各级财政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费、文体活动、治安防控、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投入仍感不足,社区普遍反映经费紧张。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经费至今还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工作开展难度大。最后,“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作重心的下移,政府部门的许多工作都下放到社区,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环境卫生、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稳定、创建文明城市等大量工作纷纷进入社区,使得社区所承担的行政性工作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市社区年承担的行政性工作都在50项以上。在这诸多工作进入社区的同时,其相应经费多数未落实到位(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经费除外),最终出现了有人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却无人承担费用的尴尬局面,加重了社区负担。

(五)多数企业社区处境艰难。目前,淄博市共有32个由大型企业自行组建、由驻地街道(镇)予以业务指导的企业社区居委会,主要分布在博山、淄川、张店、临淄等区。一方面,这些企业居委会和家委会由于自成体系,企业自行管理,难以融入全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大局;另一方面,随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多数企业居委会和家委会已经难以维持。

(六)物业公司与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关系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没有尽到指导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的义务,多数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无法对业主委员会进行业务和对物业公司进行指导和监督;物业公司名义上是业主委员会聘请对社区“物”进行管理的企业,而实际上是开发商派来对社区进行全面管理的行政单位,根本不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协调物业公司难,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不服从社区居委会监督和指导的局面。

(七)社区资源整合不够。在城市社区,一方面,有关部门各自为政,缺少对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组织,部门问缺少必要的沟通,重复投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如社区建立了卫生室,又在社区设立计生服务站,其实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另一方面,社区与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共享不够。社区内学校、机关的活动室、体育器材,在八小时外和节假日处于闲置状态,而社区却要想方设法另建活动场所。

二、城乡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层次来看,有法律法规滞后、政策不到位的原因。从淄博市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滞后。政府投入不足。淄博市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居民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规划前瞻性和刚性不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农村社区的规划还没有完全展开。同时,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关系民生的城市环境治理、治安防范、文体活动、医

疗卫生等,都存在需求与投入不相适应的问题,对农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显不足。

(二)宣传、教育、引导不够。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宣传少、方式旧,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差、引导弱,再加上社区服务的不到位,导致居民和驻区单位的社区意识不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三)工作体制不合理,社区工作、社区资源尚未整合。城乡社区建设,涉及的人员多、单位多、部门多,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民政部门作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级别上与其他部门是平级,工作中还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建设难度较大。此外,在各级行政部门,其工作进社区时“条条”方面职责清楚,而“块”上却没有实现整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导致社区资源浪费,难以形成合力。如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组织部门搞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公安、计生、劳动、民政等部门也都开发了各自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相互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加重了社区负担。

(四)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多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城市社区工作,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思想上,只要提到社区建设,就是对城市工作,还没有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城乡社区的意识不强。由于社区建设是一项投入比较大的工作,无论是社区服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管理都要花钱,使得在有些财政状况不太好的区县。一提到社区建设领导就头疼,不愿积极地开展社区建设。

三、统筹城乡社区建设的建议措施

(一)对老城区进行集中整治。加大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清除社区内违法搭建、乱拉乱挂,解决脏乱差问题;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计划,提升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体系,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为老城区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二)依法规划。加强监管。要依据有关法律和规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配合建设、房管等部门落实规划,保证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按标准建设和交付使用。合理规划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集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进行社区规模调整。按照便于居民自治、便于社会管理、便于社区资源整合、便于居民生活的原则,搞好“合村并居”工作,逐步将社区规模调整到3000户以上。搞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采用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中选调、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从离职人员中返聘等多种方式,广揽优秀人才,经民主选举后到社区居委会任职。不断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培训,提高素质。对新建小区,民政部门要及时协助政府成立社区居委会,为加强城市管理提供条件。

(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鲁政发[2006]94号和淄政发[2007]55号等文件要求,市、区县、街道(镇)都应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各级部门大力发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社区居民,集医疗、卫生、法律、家政、便民利民等服务项目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业;积极开展卫生、治安、环境、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社区服务,以方便和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五)整合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社区管理、服务格局。首先,制定《淄博市社区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和《淄博市社区建设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全市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标准和部门职责,以此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整合资源。将城乡社区工作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对城市规划、市政建设、资源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如社区信息化建设,除涉密事项外,可将民政、公安、计生、劳动等信息网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再次,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区县或街道(镇)为单位,对社区工作进行全面疏理,明确街道、社区和驻社区单位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实行真正意义上属地化管理服务。最后,广泛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树立社区意识,明确权利义务,努力做到共驻社区、共建社区。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区县、街道(镇)都要建立社区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在将社区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省定的标准。即社区办公经费每千户每年10000元,人员补贴与所在区县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持平,由财政和社区工作人员按规定比例按时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从根本上解除社区及其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七)建立社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联系会议由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召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每季度召开例会,研究本地区城乡社区工作开展情况,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立社区工作准人制度,逐步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责任编辑:荷 叶]

社区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在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发展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在社区这个“微型社会”中,二者经常会发生职能混淆与碰撞。随着城市的发展,民主和法治的进步,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改善和协调两者的关系,共同为构建和谐社区努力。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物业管理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物业管理(简称物管)作为一种和现代化房地产开发方式相配套的综合管理方式应运而生,与原有的社区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共同为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而努力。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在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发展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在社区这个“微型社会”中,二者经常会发生职能混淆与碰撞。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社区是否和谐,与每位成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着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城市的发展,民主和法治的进步,现代城市社管与物管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改善和协调两者的关系,共同为构建和谐社区努力。

一、传统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关系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涌现出一批有关探讨社区管理问题的学术著作,对于社区管理的界定也都各有代表性。传统意义的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

“物业”指的是已经建成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建筑及其所属配套设施与场地。传统的物业管理是指为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保障舒适安全的小区环境和家居生活,需要建立对物业的系统有序的管理与维修养护,即“物业管理”。

探讨传统社管与物管的关系,首先要看二者之间的异同。首先,从性质上看,社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管理,它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治安管理、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实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执法检查等活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它的对象主要是人,而物业管理是以各类房屋、建筑物及配套设施设备、小区公共场地的使用、维修、保养为核心的专业管理服务,两者虽有不同,但有所交融;其次,从管理区域来看,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一般来讲,一个社区往往包含了几个楼盘和小区。而物业管理一般以一个小区为单位,是构成社区的基础;再次,从目标来看,社区管理是在街道的指导下,社区各团体、居民共同参与的管理,主要围绕人的生活来实施。物业管理主要围绕业主的居住环境进行,从外部入手,也就是对物业进行管理,对人进行服务。两者目标不尽相同,但都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小区、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社管与物管的关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阶段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但是由于关系尚未理顺,在社区这个“微型社会”中,物管与社管经常会发生职能混淆与碰撞。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属于政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以各街道、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其他社区组织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等进行管理。由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是对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日常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如地域重合、硬件共享、宗旨和目标相近、管理的人员相近等,而且在相关的规定中,社区管理组织的某些职责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内容有所交叉,又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两者经常出现很多磨擦和碰撞。以我市为例,目前实行物业管理的绝大部分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有的社区居委会想将空置的物业管理用房作为社区活动场所,但物业管理公司不予支持,双方矛盾尖锐,如业主遇到房屋或公共设施毁损求助于物业无法及时得到处理时又会将问题反映到社区居委会,而物业有的时候对于来自居委会的意见不予重视,很多影响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等等。

二、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民主和法治的进步,原有的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与物业管理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二者的关系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领导下,社区居民与居民委员会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组织的辅助下,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而物业管理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发展与法治进步也被赋予新的含义。2007年8月3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该决定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决定》将“物业管理企业”修改为“物业服务企业”。 两个字的变化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清晰地表明了物业公司的新定位,进而要求物业行业根据新的理念调整管理与服务的模式,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对物业行业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物业管理的定义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而社区物业管理作为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是目前物业管理业务覆盖最广泛的业务类型,也是物业管理中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社区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依法或依合同对其负责社区内的居民、房屋建筑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绿化、交通、治安、环境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整治及服务的过程。社区物业管理使社区内的居民能有优美、方便、舒适、安全、安静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逐渐形成了相融性的关系。这首先体现在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互为作用与影响。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管理中既有对物业本身的管理,又有对社区服务实施综合利用的管理,同时还涉及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次,物业管理离不开社区,必须服从于社区管理,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子系统。物业管理总是依托于特定的社区来开展。再次,培养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区参与意识,也能够为物业管理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但是,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相融性关系并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第一主体角色不明确。街道组织作为行政性管理主体,既要充当政府角色,贯彻政策法规,又要承担社区服务工作,变成了全方位的管理者。物业管理公司是经济性服务主体,主要职能是满足社区中个性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的社会生活需求,依合同对业主委员会负责。《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中将“物业管理企业”修改为“物业服务企业”从法律依据上引导物业管理企业从管理性的主体改变为服务性组织。许多物业服务企业脱胎于原有的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具体现象如街道组织经常指责物业管理公司不听招呼,无视政府权威,不积极赞助公共工程和公益事务,配合支持不够;物业管理公司则多抱怨街道居委会样样插手,事事干涉,摊派多多,索求无度等等。第二职能重叠。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由街道组织承担的职能约有十二项,其中不少职能与物业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发生了交叉。第三权力越位。有的街道办事处直接组建各类服务公司,强制高价承接物业公司以外的业务,居委会利用办公用房、违章搭建搞创收,与物业管理规章相抵触,为了追逐利益,造成角色错位、权力越位。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既有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也有现有法律法规的及相关政策的不完善,而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主和法治意识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改善和协调社管与物管关系,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是一个旨在追求经济消费适度化、基层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并且具有浓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间。建设城市和谐社区就要重建多元互动合作的社区综合治理机制。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重建平等、交流、协商、互动、合作的新关系,构筑社区治理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构建和谐社区必须改善和协调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具体的措施有: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论述的,二者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同的主体,社区管理的主体街道组织是行政性管理主体,而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经济性服务主体,他们承担各自的义务,履行其各自职责。在社区管理中互相影响和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根据《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要求,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就“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落实重心下移的各项措施,探索建立市、县(市)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责权明确、运行有序的社区管理体制”。

第二,要规范街道居委会的行为,特别是要约束其经济职能,严格限制搞经营创收,促进社区公共事务协作。街道组织要舍得从市场或企业管理事务中剥离出来,交给物业服务企业和专业化经营单位承接。

第三,要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物业服务企业的中心是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加强管理中更好地服务。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内容为中心,未来的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是理念,管理是手段,管理与服务要有机结合,通过对物的管理,实现对人的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

第四,要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重视发挥其在社区事务中的功能。从制度上体现和维护街道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平等的法律地位关系,树立业委会在社区内的威信,以达到三方主动合作、分工配合、相互监督的平衡,共同努力搞好小区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改善和协调二者关系指明方向。由于物业管理是个新兴的行业,其整体法治建设严重滞后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致使物业管理市场不规范,物业管理活动中各方面主体的权利、义务不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政府的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解决。建设和谐社区,必须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娄成武.社区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娄成武.社区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陶希东.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重建与再造[J/OL].人民网,2005-06-21.

[5]曲丽秋.论我国物业服务企业的重新定位及发展[J].现代物业,2007(11).

(责任编辑/石银)

社区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名称:社区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2)。

作者简介:邹华(1987-),江苏邳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标准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等;马凤领(1964-),河南禹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康复工程,标准理论与政策等。

摘 要: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在实践中面临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城市区域差异、筹资渠道有限、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目标偏差等原因导致的。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应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多管齐下地妥善解决。

关键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对策

1 引言

社区作为微观生活与宏观社会交融汇聚的平台,与居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必然要求城市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管理创新的新思维指导下,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将城市按照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若干网格管理人员,实现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与服务,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和共享。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0.0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29.5%;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09个,社区服务中心15497个,社区服务站87931个,其他社区专项服务设施9.6万个。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72.5%,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9.7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3万个,社会组织达到49.9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与此同时,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足、财政压力过大、职责分工不合理、信息化和制度建设不够等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此外,做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生活需求,使广大社区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原因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管理方式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一种比较合理、科学、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2.1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体制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社会转型、制度转轨的剧烈变迁中,社会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长,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基于社会面临的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网格化管理这种新的社会治理方略应运而生,由于它能在政府和自治组织之间提供一个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因而备受众多城市管理者的青睐。

2.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合理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打破各层级间的壁垒,实现监管分离,及时发现问题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和解决问题,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领域协同合作。同时,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发展并拓展到整个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大系统内的一切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这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也能够对辖区内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实现对整个城市的动态高效管理。因此,对于一些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实施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2.3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科学性

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来看,一旦社区发生异常事件网格内的触发机制将会把出现的问题传送至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当问题超出它们的处理权限或能力时,这些部门将及时上报上级协调处理。同时,社区相关部门将及时根据收到的各类信息动态调配各种资源,为任务协调和执行做好服务工作。当问题解决之后,网格内的评价反馈机制将会对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再次反馈给触发机制,从而更好地改进应对机制,更科学地做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

2.4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有效性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管理技术和理念的重大变革,它以万米为基本单元,将社区划分为由多元主体构成的若干单元网格,在网格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下,利用网格管理技术将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到对应的网格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将动态管理对象分割管理,确保对社区内的一切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而且能对各网格单元负责人进行全时段监控,实现对所有社区居民的动态安全管理。正因为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转高效、执行有力,因此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管理效果。

2.5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创新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网格、细化管理服务单元,责任到每一个网格管理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家庭,实现管理对象的无缝覆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控制能力。网格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化管理,创新了社会治理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社区网格化管理突出了社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化了政府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职能,能够进一步下放事权,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3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

社区网格化管理依托行政领导、行政组织、行政资源,在网格划分、人员配备、管理方式选择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把侧重点主要放在了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上,忽视了对社会管理格局和主体关系的整体调整,过于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扩大了行政管理的范围,制约了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压缩了居民自治的空间,难以形成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功能。

3.2 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在居委会组织体系之外单独设立专门的平行组织、增招额外的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负责实施,这些新增的网格负责人、网格管理员需要额外增加工资报酬和各种经费开支,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政府新招的这些网格管理员大多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少,并且基本不是本网格居民,在处理网格内矛盾纠纷方面往往能力有限、难以独立自如应对,不少情况下需要社区居委会干部亲自解决或协助,这不仅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层级,也增加了内耗、降低了效率。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将现代信息科技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不少社区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收集、整合、存贮,缺乏专业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很多工作比如信息的整合、网格的划分、网格组的管理等都依靠人工去完成,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社区只是初步建立了社区管理数字化档案,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难以对整个城市从地上到地下再到人居实施全方位、专业化管理。

3.4 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

在网格化管理中各网格负责人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常出现网格负责人与其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分工不一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有些网格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本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作为兼职的网格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权限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网格化管理中要求网格之间协调合作、相互交叉,但社区之间在跨街道、跨部门的业务协助方面一般比较困难,各职能部门在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很难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去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

3.5 网格化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共权力使用不当很有可能触及到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引发纠纷。在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忽视城市各区域、社区特点,盲目地“一刀切”,容易陷入执法难、协调难的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各地区、街道、社区的平台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与服务中来。此外,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监督、考核、评价标准,甚至已有的制度也落实得不到位。

4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追根溯源,造成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社区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4.2 社区筹资渠道有限

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社区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基础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4.3 社区激励机制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社区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同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网格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4.4 网格化管理流程存在缺陷

网格化如同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级,使得管理体系更加清晰,有利于社区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精细化管理,但管理层级的增加使信息采集的环节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底层的信息难以通过网格迅速、真实地向上反馈。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均需要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加上横向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困难必然导致基层网格层面的问题不断积压。另外,信息采集环节过于繁杂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网格系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所削弱。

4.5 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

社区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也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相对独立的网格化管理也容易使网格负责人的关注点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忽视整个社会治理的大局,而更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投放到自己网格内的琐事上。网格化管理目标的偏差客观上也造成了网格、居民之间协同合作、互动交流机会的减少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5 改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应多管齐下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5.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基层组织的成长,调动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机制,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将居民个体分散的利益诉求整合上升为组织共同的合理化诉求,并尽可能在政策层面上体现社会整体的诉求。搭建互动平台改变政府唱独角戏的状况,促进政府部门和社区自治力量的有效衔接,社会多元主体在社区管理上加强合作、协调互助,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合作治理机制。

5.2 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政府要不断畅通资金来源渠道,走出单枪匹马独自负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困局,对于市场有能力承担的管理和服务项目要果断放手,对于不愿投入或能力不足的非政府组织要适时进行引导性资金投入,促进社会各界主动投身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投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吸引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社区财政经费筹集和合理使用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利用社区自身优势,规范社区募捐机制,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不断增强社区自我积累和资金募集能力。

5.3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和互动平台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立足于社区自身业务和城市长远发展,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将各项业务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框架内,不仅在硬件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在软件维护上也要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完整、规范的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系统。将居民家庭、民政、经济、党政、计生、社保、治安等诸多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互动平台,按照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人员的分工差别分配权限,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网络平台。社区居民的各种管理服务需求通过互动平台得以及时妥善办理,真正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社区管理。

5.4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规范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保证城市社区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将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等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积极引进有工作经验的社工人员和善于学习、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加入社区管理队伍,加强社区管理人员专业化工作梯队建设,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岗位职责设置、工作绩效评估等制度,提高社区网格化管理职业化水平。

5.5 分阶段、分层次、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管理工作

无论在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推广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都必须深入结合各地区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域地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可行路径,灵活机动地有序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人口结构复杂的区域需要适当加强政府的引导、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好的地区,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引导、调节多元主体自觉投身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2]张楚文.论长株潭城市群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01104.

[3]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17.

[4]高孟翔.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曾媛媛,施雪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3,(3):9397.

[6]夏露露.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利弊[J].学习月刊,2013,(2):6263.

[7]李鹏.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研究的拓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14118.

[8]向晨琛,孙见,柯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社会工作,2010,(4):1517.

社区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档案管理;和谐发展

1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社区档案收集整理工作问题

目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归档意识薄弱,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极易出现对档案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或只重视某个方面资料的收集的问题。再加上工作人员少、工作内容多且杂、办公地点搬迁等不利因素,很难有效、及时、完整地将和谐社区建设所需要的档案信息收集起来,这就导致信息不完整,许多重要的数据由于没有及时收集而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存,利用时无档可查,无据可依,难以发挥档案应有的价值。

1.2 社区档案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大多数社区已经创建了相关的档案管理体制,优化了档案管理的具体流程,提高了档案管理的稳定性,这为提高设计档案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部分社区还详细规划了档案管理过程的各项职责,并结合管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从整体管理状况来说,仍有众多社区档案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目前有些居委会尚无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分散,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体制,基本上处于随意性或自发性管理,各自为政,不少档案分散在个人手中,文件材料缺乏系统整理,文件材料整理不规范,资料处理随意性强,谁收文谁处理,缺乏有效管理,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更有甚者,把档案捆起来放进麻袋了事。此外,还有部分单位档案管理者本身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制度的落实力度也很低,从而导致档案管理活动停留于表面,不能得到深度开展。加之制度的制定和国家标准建立有巨大空隙,造成经费与设备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档案管理活动的开展。

1.3 社区档案管理设备基础问题

社区档案是由社区居委会管理的,社区居委会物质条件直接决定了社区档案管理环境的好坏。从我们实地调研获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建社区还是由原来的居委会演化而来的社区,档案管理物质基础差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社区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是硬件设备不佳,相当一部分社区的档案存储设施陈旧、档案用具奇缺。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设备主要选择铁皮柜,少数条件稍好的社区,尚能把档案放在木橱柜里,但大多数社区至今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橱柜严重不足,各类装具破损不堪,档案存放杂乱无章,或用绳扎布捆,或用纸裹袋包,随便把档案往角落一堆。时间一长,档案丢失散失、受潮霉变、虫蛀损坏等现象在所难免,如此就造成档案遗失情况严重。加上部分单位中配套设施不完整,缺少相关的监控设施,进而提高了档案损毁的概率。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水平不高,造成档案存储还停留于纸质材料方面,如此大幅度降低了档案管理质量,增加了管理的困难性。

2 提高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2.1 深入宣传,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针对部分社区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的现象,现阶段必须首先在社区管理人员中加强对社区档案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引起社区管理层对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视,档案部门要通过在社区举办档案展览、印发宣传材料、挂横幅、贴标语、出板报、设立咨询点等手段,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扩大对社区的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档案意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到那些社区档案管理见成效的社区去参观,让他们看到社区档案管理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可以通过定期的交流和学习,互相探讨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开展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宣传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和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社区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做到社区建档与社区各项工作同步。

2.2 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社区档案管理活动缺少严格的管理机制,唯有强化档案管理业务的规范化体系建立,方可在日常业务中起到约束作用,处理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部门要按照《档案法》及有关规章主动引导、督促、检查、指导社区抓好档案全过程管理。制定必要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具体操作方法可用,处理好建制变动后居委会档案的流向与归属问题。切实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有专柜保管,使社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各社区应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保密保管、奖惩、借阅登记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列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主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并自觉接受他们在业务上的指导、监督,使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保证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

2.3 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运转,应以相应的经费、场所、用具等物质条件为保障。要充分地认识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计算机设备以及各种软硬件条件等。和谐社区建设环境下的社区档案服务工作,首先应该针对和谐社区建设活动的需要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起社区信息中心或社区数据库。一方面,拓展档案范围。扩大档案范围,对迎合用户使用档案的要求带来了方便。范围的扩大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居民的档案资料,优化用户的档案信息,进而了解用户的生活需求,然后档案管理者能够通过这类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并借助网络信息系统定期加以公布,以迎合居民的要求,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管理质量。制定健全的档案管理体制,优化软硬建设备的创建,并强化档案管理者信息化培训力度,以降低档案管理阶段问题出现的频率,提高管理质量,确保信息化档案管理活动的进行。

2.4 强化社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在目前科技信息系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档案管理采取信息化操作方法已是大势所趋。很多社区未能及时调整工作模式,由于专业档案管理者数量不多,部分社区选聘了很多非专业化管理者从事该项工作,还有部分社区内由从事其他任务的服务者来兼职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对于网络操作流程不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具体业务要求,是目前档案工作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可以举办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的理论講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用技能培训班。对社区内从事社区档案工作的人员组织进行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定期的业务培训。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各项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3 结语

和谐社区建设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社区档案管理,社区档案是反映基层社会社情民意的信息主渠道,是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的信息窗口,是探索和谐社区构建之路的纪录片。我们要以社区档案工作为切入点,全面参与并推进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活动,并且在长期进行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社区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应该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努力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创新。此外,和谐社区建设和社区档案管理也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配合,只有领导、基层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上下一心,努力克服档案管理与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困难,才能真正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岳.如何实现社区档案的长效管理[J].社区工作,2006(12).

[2]杨艳艳.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兰台内外,2019(12):49—50.

[3]由光玉.初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J].才智,2018(18):192.

[4]孙佳尧.关于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8(21):101.

[5]王颖.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人健康,2016(6):240—241.

[6]孙一鸣.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常见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7,15(5):136—137.

[7]叶灶琴.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8]王志鹏.浅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8):197—199.

[9]罗文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6(13):95—96.

作者简介:阮丽(1990.8.18),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社区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于社区而言,主要是作为地域性社会,它和整体社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的规范化管理已经逐渐的上升到战略性问题方面,因此在对城市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社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对策;分析

目前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正在快速的进行发展,传统经济发展中,根据政府作为主导的方式并不适合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在此之外随着我国社会快速的发展和社区组织结构体系的完善,使得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同时促使了社区的管理要求在逐渐进行改变,对社区的发展以及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今在城市社区发展的同时,管理体制也是从以往的单位制向着社区制在转变,因此需要重新的建立起基层政权以及社区自治的良好关系。

1 分析社区管理中的问题

1.1 由于管理队伍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在对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并且具体的事物也是较为烦杂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强,这样便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但是,现如今我国的社区管理工作者缺口比较大,并且年龄都普遍较大,他们对相关的工作政策在理解方面并不深入,进而向居民群众在进行宣传和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同时在社区进行管理中,没有合理的去引入相关人才,人员也是缺少着相应编制,导致社区工作的开展受到直接影响。

1.2 由于社区的组织管理法律并不完善

当今针对于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工作而言,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同时也是存在职责交叉的情况,导致社区管理十分混乱,有关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此外在政府部门主导之下成立的社区局委员,并没有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因为其职责范围比较模糊,和物业公司以及政府、局委员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权力边界并不清晰,导致现如今所执行机构存在着权责不均衡分配等问题。

1.3 由于服务资源存在着不足

目前在我国社区发展的同时,主要是处于在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同时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其组织以及办公条件都是比较差的,社区的服务设施整体上比较简陋甚至缺失,多数的社区居委会以及党群服务中心等办公场所也难以达到国家的标准,社区服务所需的人、财以及物是来自于政府机关单位,然而在实际中,社区的经费并没有完全都列入到政府部门的预算之中,多数的工作因为经费不足被迫停止。

2 提高社区管理对策分析

2.1 转变社区的职能

在社区管理中,对其体制进行改革关键便是需要政府部门和街道办及社区间做好准确的职能定位,保证每一个方面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进行改革的同时,也是需要做到政府和社区相互的分开,把以往属于政府管理的事物全权交付给社区进行自己管理,通过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因为城市基层社区管理是根据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目前社区则是处于在一种半政府自治的状态下,在实际上,社区也是作为各级政府的基础场所,成为了政府职能管理的“代理点”。所以在社区管理中,需要对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做到社区自治,通过在社区和政府间建立起合作的关系,促进社区自身的职能进行转变,但是需要对以下几点引起重视:一是需要对社区的职能做出准确的定位,明确社区的职能边界,通过法律等相关途径使其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二是需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变,将其责任主体的职能做出限制性的规定,这样可以减少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减轻社区自身的负担。

2.2 培养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在社区管理中,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通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所组成的,所以对于社区的工作人员而言,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社区的管理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部分社區工作者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对比,存在着比较多的不适应。所以为了保证社区管理日常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综合队伍。首先在社区中,需要对人才聘用机制进行完善,并对其职业资质考核制度进行规范;其次便是需要完善社区人才考核教育培训体系,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对培训的长效机制进行完善,从根本上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总体水平和服务能力。

2.3 对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在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要想保证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前提便是需要提高法律法制的建设,保证社区具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社区进行管理的同时,相关法律并不是很晚完善,因此必须要循循渐进的制定出满足社区管理的法律。一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区居委会等法律地位进行确定。二是需要法律规定赋予社区相应的组织权利,保证其职能机制能够应用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三是需要对组织之间的职权范围进行明确,提高其权利的监督力度,保证社区组织开展活动可以有法可依。

3 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分析后得出,在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逐渐的解决问题,保证其社区的管理可以顺利进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健康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李国龙.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88(04):6265.

[2]蔡坤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商,2015,99(24):67.

[3]卢玉琴.论转型时期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4.99(08)123129.

社区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旨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立足于帮助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我校开展了“社区融合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把课堂迁移到村街、医院、商场、公园等场所,指导智障儿童在社区中解决生活问题。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

社区融合是打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教育状态,是智障儿童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体验,是智障儿童进入社会角色,尝试社会生活的过程。为此,在社区融合教学工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并形成一股强大得的力量,加强交流、互动及合作,才能更好地让智障儿童在社区中学习、实践和获取知识。

例如,在《认识水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停留在认识水果的形、色、味上,却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哪里能买到水果,买水果时我们应该遵守商店的哪些规则,我们可以享受哪些权利等。而我们将课堂设在社区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社区的一些规则、购买的一些环节等。然后,再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带孩子到社区中再次实践,验证孩子是否掌握社区生活的全过程。

二、社区融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与社区实践有机结合

(一)课堂教学要为社区实践提高保障

有效的社区融合教学能使智障儿童在社会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融入社会等能力。而社区融合是在智障儿童掌握了一定社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融合的,没有相关的知识做奠基,社区融合就显得没有目标,没有次序,造成学生在社区中找不到重点。

(二)社区场景要为课堂教学提供知识素材

社区课堂虽然能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生活的真实性,但不能给予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知识。我们必须把社区上的情景拿到课堂上来进行细化,才能使学生对社区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细致和牢固。这种细化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延伸,也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具体体现。

在农田种植白菜的融合活动中,社区课堂让孩子们体验了种植白菜的过程,懂得了农田中能生长出白菜,但教师很难让学生掌握白菜的生长过程、白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农田中还能生长什么蔬菜以及对文字音、形、义的认识等。只有我们把社区的场景拿到课堂上来系统解决,利用生活适应课了解白菜的生长过程、白菜的食用价值等;利用生活语文课来解决“白菜”“农田”的音、形、义和“农田里种植 。”的句式等内容。

三、社区融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将智障儿童带入社区,让孩子在真情实景中体验和实践,是为了让智障儿童更好的生活、高效的融入。社区融合不仅需要智障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还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在社区融合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智力障碍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不愿意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意志力薄弱、不自信,对新鲜事物的获取缺少足够的勇气,没有耐心和毅力。为此,在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意志品质。

在社区融合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新鲜的事物越来越愿意接受,愿意挑戰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意志品质明显增强。

(二)在社区融合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就是体现学生的需求,重点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而社区是将学校课堂知识在现实的生活中得以应用的有效环境。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会把学校课堂教学与社区环境紧密结合,让学校课堂知识在社区中得到应用。

在社区融合过程中,我们要将社区环境作为学生实践的有效场所。如学习医院的环节中,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时,掌握了就医的基本过程。却没有真正在具体实践中尝试和验证。通过我们将学生带入医院,不仅亲身体验了就医的整个过程,懂得挂号、就医、缴费、取药的各个环节。同时,还了解了需要耐心等待、按秩序就医等社会常识。

社区融合教育不仅验证了学生对学校课堂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观察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社区融合教学要建构社区融合的支持体系

智障儿童的社区融合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中学习、体验和尝试。智障儿童由于先天原因,其面部表象、行为举止与正常儿童差异较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智障儿童产生偏见或歧视;同时,有些学生自控能力不是很好,或多或少会给社区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而且,社区融合教育是个新生的教育模式,还不能完全被社区管理者认同。为此,学校只有建立社会资源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

我们组建了社区融合资源社,让社区管理者作为资源社的社员。请他们来到特殊教育学校、走上特教教师课堂、走进特殊儿童心灵、了解残疾人家庭,零距离的参与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面对面的了解残疾儿童。让他们懂得社区融合教学是智障儿童获得基本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最有效的途径,是每一个残疾人家庭、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每一名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共同的愿望。培养独立的、有生存能力的和基本适应社会的残疾儿童是教育者、残疾儿童家庭、社会组织、政府及其他不同社会主体相互建构的结果。

在政府、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社区融合资源社不断的扩大,为智障儿童融入社区、平等享受社会生活开辟了光明大道。

我们通过带孩子到医院学习就医、进超市选物购物、乘坐公交车、去农田种植等场所进行社区融合教学,让智障儿童在社区中体验生活、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应用,打破智障儿童传统的以课堂教学获取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智障儿童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会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