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艺术论文范文

2024-07-15

道教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2013年12月13至15日,“‘谈道论乐 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暨道教音乐展演”活动在江城武汉举行,这是新世纪以来海内外、道内外规模最大的一次道教音乐专题学术盛会,与会者就道教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现实转化能力和当代艺术价值等开展了深入地学术研讨和艺术交流,对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道教音乐;学术会议;展演活动;综述

由武汉市道教协会、武汉音乐学院、香港青松观主办,武汉长春观、武汉大道观、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组委会、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道教音乐研究中心承办,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协办的“‘谈道论乐 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暨道教音乐展演”活动,于2013年12月13—15日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学术活动云集了“两岸四地”80多名知名的道教音乐专家、学者和嘉宾,是一次规模大、规格高的道教音乐学术盛会。

本次学术活动以“谈道论乐 和颂盛世”为主题,广邀学界、道界先进同道,旨在促进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和推动道教音乐的艺术交流。

一、道教音乐学术会议概况

2013年12月14日上午,“‘谈道论乐 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展演楼演艺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邓汉光,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石大鸿,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王献良,武汉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麻杰,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吴诚真,香港青松观总秘书长周和来,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杨锦麟,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杨锋教授,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副院长胡志平、李幼平教授等领导及与会代表和嘉宾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吴诚真主持。

武汉音乐学院彭志敏院长代表主办方首先致辞,他向应邀前来出席本次会议的各级领导以及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专家、道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学科建设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对学院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和校友对道教音乐研究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还表达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加强道教音乐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努力推动道教音乐学术交流和艺术交流的良好愿望。

随后,香港青松观董事局总秘书长周和来先生发言,他对香港青松观能参与主办本次活动感到荣幸,并对武汉音乐学院的道教音乐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尽管在海内外召开过无数次的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但很多年来还没有举办过道教音乐的大型学术活动,本次对香港青松观而言也是头一次,衷心地希望学术界继续支持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并取得更大成绩。

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教授代表学术界发言,他首先对武汉音乐学院成立60周年、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本次学术会议作为大陆地区第一次的大型道教音乐专题会议意义重大。他同时指出,武汉音乐学院具有优良的道教音乐学术传统,在道教音乐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有目共睹,是名符其实的道教音乐研究基地。香港青松观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对国内的道教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道教音乐具有净化人心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本次的学术研讨会在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应该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石大鸿代表武汉市领导致辞,她对前来武汉出席道教音乐研讨会的各级领导、代表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向与会者介绍了武汉市市情和宗教工作现状,阐发了道教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现代价值,并认为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蕴涵深邃的道教哲学思想,对怡养人们身心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希望本次会议的与会者能够共同传承道教音乐的文化精髓。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在开幕式上最后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地方各级政府对学术会议的高度重视,并对主办方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他自称作为一名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对适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在武汉音乐学院举办规模盛大的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感到由衷高兴,他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海内外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道教音乐非同世俗,世俗者悦耳动听而已,道教音乐,乃上圣高真所演,有调和阴阳、和解自然顺化人间之妙用。如今,道教音乐已经走出国门,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希望大家重视道教音乐的研究,并祝大家事业顺利,身体康健。 图1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后与会代表同领导和嘉宾合影摄影:朱长萍

开幕式结束后,随后举行了第一次大会学术交流,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主持学术大会,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的吕锤宽教授、上海城隍庙道教音乐顾问陈大霖副研究员、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教授先后进行大会发言。

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少数民族道教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他从蓝靛瑶仪式性民歌的体裁分类及演唱套路和蓝靛瑶音声结构拓展的本体成因两大部分,对蓝靛瑶民歌及仪式歌的整体状况及其主位文化观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

台湾师范大学的吕锤宽教授以全真道早课音乐和正一道醮仪音乐为例,对全真道与天师道的音乐风格及其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道教仪式音乐呈现出的静谧淡雅,热烈世俗的两种色彩,展现了道教音乐的全面性,其音乐特征为不同功能场合和不同背景的自然呈现。

上海城隍庙道教音乐顾问陈大霖副研究员以上海、浦东两本道教音乐集成的编辑出版为例,提出对于传统的道教音乐传承与保护要坚持“继往开来”,“往”要继承,“来”要开拓,二者不可偏废。

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关于道教音乐的“神”气、“人”情的专题发言,则是通过对中西音乐的对比,指出我国道教音乐既反映中国的“神”气,也反映了中国的“人”情,“神”气是严格的,不能随意对待,而“人”情有其不可避免的可变性,并认为不论道教音乐是表现“神”气还是体现“人”情,都有一个深刻的遗传烙印——“中国根”。

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教授以清代四川道士陈复慧校辑和编著的《广成仪制》和《雅宜集》为研究对象,对清代四川道教中的广成坛科仪与音乐进行探讨,展示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天下午,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分组讨论,本次分组讨论分上下两场进行,每场分为两组。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周耘教授和孙凡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陕西社会科学院樊光春研究员,苏州道教协会韩晓东副会长,江苏句容市道教协会徐朝文副会长分别主持了各组讨论。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教授以《方术与乐律》、周耘教授以《道乐与神乐之比较研究》、孙晓辉教授以《〈玉音法事〉收录道曲溯源考证》、胡军教授以《“经忏丛林”的道乐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孙凡副教授以《史新民的教育思想与学术成就》、龚华华讲师以《小赞》旋律在〈武当—太极道〉中的变型处理》为选题;三峡大学陈开颖教授以《重庆双竹镇民间道教丧葬仪式音乐调研报告》为选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贾力娜副教授以《原始宗教与道教仪式音乐传承之比较研究》、王静讲师以《佛道课诵仪式音乐比较研究——以总佛寺与紫霄宫为例》、颜婷婷讲师以《佛教焰口与道教施食仪式音乐形态特点之比较研究》、博士研究生陈芳以《浙江金华赤松黄大仙宫课诵科仪音乐调查报告》为选题;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龚道远以《湖北恩施民间道教仪式音乐中的地方分类观》、袁野璐以《论“南岳韵”的地域性特征》、李志慧以《道乐诵唱方法与歌唱“破音”对策初探》为选题,分别在各组的研讨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还提交了《浅析道教音乐的独特魅力》书面发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龙虎山道教协会长张金涛以《道教正一派音乐的宗教内涵、表现特征与衍变趋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苏州道教协会长张风林以《苏州道教音乐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以《道教音乐的历史起点与形上之思》为论题向大会提交了学术论文。分组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和嘉宾围绕各位代表的主题发言和各自的研究成果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

To Summarize the Activities of Academic Conference for Taoism Music and Exhibition of Taoism MusicXUAN Yin

2013年12月15日上午,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展演楼演艺厅,由武汉音乐学院周振锡教授主持了第二次大会学术交流,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蒲亨强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傅利民教授、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澳门道乐团音乐总监王忠人副教授、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任宗权、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教授先后进行大会发言。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蒲亨强教授通过对南朝的道教仪式音乐的研究,认为南朝道教以灵宝法为主干,灵宝法又以授度仪为典型,其兼融天师道和佛教之观念和斋法而构成。这一新型的仪式模式得到各派的公认公传,并为其它斋仪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和仿制的范本。

中国音乐学院傅利民教授通过对天师道音乐文化背景及哲学思想、道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素质、道人的修道心理和审美情趣的研究,进而对天师道科仪音乐的文化特质和艺术价值展开探讨。

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以明代皇家道士朱权的音乐撰著为个案,从朱权的生平及其著述、朱权《太和正音谱》的音乐理论、朱权《太和正音谱》的道情理论入手,从侧面分析了道门人士对道教音乐的贡献。

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认为,道教音乐是体现在道教信仰行为之中的仪式音乐,不充分关注仪式环境和背景的道教音乐研究是一种片面的研究,必须将仪式环境聚焦于“道场”,以此来探讨道教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关系。

澳门道乐团音乐总监王忠人副教授,在对广东地方民间音乐风格和澳门道教音乐活动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地域性及其呈现出的正一派与全真派音乐的混融性特点。

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任宗权在发言中,通过对《道经》中关于“仙乐”、“仙境”、“仙界”的内容、乐器的描述和有关分类的研究,阐述了早期道教对仙乐思想的认识及其对早期道乐形成的影响。

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教授最后指出,明代武当山宫观举办的国醮是明代宫廷祭神祀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献史料对此多无记载,他以明代碑刻《大岳太和山志》为依据,对明皇室在武当山修建国醮的意图、类型、规模、程式及使用音乐的情况进行了考证和分析。

上述专家学者的大会学术发言结束后,随后举行了本次学术研讨会闭幕式。

闭幕式由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教授主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吴诚真,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王献良等领导及与会代表、嘉宾和武汉音乐学院部分师生出席闭幕式。武汉音乐学院史新民教授代表与会学者,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王平代表武汉市道教协会、王献良主任代表武汉市政府主管部门先后发言和进行大会总结。史新民教授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道教音乐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今后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提出希望和建议:一是要继续做好道乐的搜集、整理工作,尤其要加强对各省(市)的“器乐卷”中未入卷的道教音乐和伙居道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力争将道教音乐文化资料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二是对道教音乐的研究与学术研讨,在目前的基础上需要作全方位、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可以考虑拟定一些专门性课题,逐步深入研究,以便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讨引向纵深;三是要重视道教音乐专门人才的培养,一些音乐艺术院校应加强这一学科的建设,并积极地创造条件,建立相应的专业系、科,不断地、有计划地培养一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把这项具有软实力的道教音乐文化工作持续地做下去,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一些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道教音乐艺术展演概况

2013年12月14日晚,在学术研讨会议期间,组委会于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办了“‘道韵仙乐 魅力江城’道教音乐展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王献良,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吴诚真,香港青松观董事局总秘书长周和来,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杨锋教授,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副院长高雁教授等领导及与会代表、嘉宾和广大社会观众观看了演出。

晚会由武汉音乐学院、武汉长春观经乐团、武汉大道观经乐艺术团共同演出,晚会阵容庞大,近百名演职员、道众参加当晚的演出活动。

晚会特邀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著名文化传媒人杨锦麟担任主持,其语言生动,诙谐幽默、深入浅出。他在晚会开场时指出“今天是一个很难得的日子,是武汉音乐学院成立60周年及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弘法10周年后举办的一次盛典。我有一个感觉,今天参观武汉音乐学院的校史,发现这个学校的渊源尤其是道教渊源有一脉相承之处。我们学校的成立之初是由很多学校汇集在一起,这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的道教音乐研讨会,是凸显了武汉音乐学院的独特和不可取代的、稀缺的资源。我们有远见,没有我们这个学校的老师、同学们的努力,几经波折、跌宕起伏,道教文化才得到了一个血脉的整理,血脉的传承,这就叫‘得道多助’。这个‘道’,在我们音乐学院发扬光大,没有我们这些老师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道教文化尤其是宗教和音乐的关系,这么一个辩证关系,得不到一个实证。而今天,我们不仅是坐而论道,我们还身体力行,把道教文化,尤其是道教音乐文化来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根据道教音乐晚会现场杨锦麟先生主持词录音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当晚的道教音乐演出将道教音乐的宗教性与艺术性在歌、舞、乐间逐一展现,体现了对殿堂音乐和舞台艺术的相融合的积极探索。

首先,由武汉大道观表演的道经清唱《九皇外拜》(任宗权编排),系道教《大梵延生斗仪》中最重要仪式之一,其中的二十八宿斗灯曾绝迹多年,此次展演通过法师的踏罡步斗与手印演示以及灯图图式转换,展现天出“斗转星移”的壮观与伟岸,其音乐优美,道场庄严,仪式表现出道教与民族舞蹈之间的紧密关系。

武汉长春观表演的道教乐舞《玉笛道符》(杨烁编曲),以悠扬的笛声配合道长们的太极漫舞,营造出神气相合的情形,使人从笛声中体感受到道教音乐的独特韵味。另一首罡步表演《开天神符》(雷宗南编排),是根据道教仪轨进行编排,表演以道教传统的服饰威仪和刚柔相济的和谐音乐,反映出崇尚和谐、天人合一、朴素自然的道教理念。

武汉音乐学院校友王原平以《道德经》为蓝本谱曲的《乐诵道德经》,是历届道教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之一,此次由武汉音乐学院“东方神韵合唱团”演唱其中的第一章和第三十八章(秦丹编排)。这段乐诵通过对“道”与“德”的演绎,使人在韵律之中感悟到道教哲理。

武汉长春观的舞蹈 《银杏佳话》(孙莹编排),以乐舞形式表达出道众对未来生活和太平盛世与和谐社会的向往。

由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白丹演奏的《二泉映月》(华彦钧曲,柳雅青编舞),与伴舞相得益彰,其委婉的旋律、深遂的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曾为无锡雷尊殿道士华彦钧(小名阿炳)的创作思想、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武汉大道观手印表演《真空供养》(任宗权编排),是道教手印与音乐的一种结合,是道教“持咒供天”的仪礼展现,其咒语形成和吟诵之特色,也是研究道教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文化交流、宗教交往的主要文化线索之一。

武汉长春观的合唱《大道长春》(吴诚真词、杨烁曲,杨建编排),词曲分别为吴诚真会长和杨烁道长所创作,其中杨烁道长的领唱采用通俗演唱形式,表达了道众对丘处机、全真教先驱的尊崇,这种集道内集体创作、表演于一体的艺术表现,折射出道众与时俱进的艺术追求。

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和傅丽娜副教授表演的“琴瑟合鸣”《神人畅》(《西麓堂琴统》,丁承运打谱)和“弦歌”《卿云歌》(《西麓堂琴统》,丁承运打谱),在琴瑟和鸣与融融和和的自然之章中,展现出“性命双修”的神妙境界。

To Summarize the Activities of Academic Conference for Taoism Music and Exhibition of Taoism MusicXUAN Yin

武汉大道观道教鼓乐《鸭子上架》(任宗权创编),属于陕甘道教外坛开坛的“闹场音乐”,此曲将陕甘道教“水泼不进”的打击音乐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乱中有序,和而不同。

最后,由武汉音乐学院表演的舞蹈《武当和韵》(魏汉萍、兰天文编导)将道教音乐晚会推向高潮,舞蹈以太极为载体,在玄幻飘逸的乐声中,通过男女阴阳的群舞形式,古今对话的时空切割,表达出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和品格”,从而以“和”结束当晚的展演活动。

图2道教音乐展演结束后演职人员同领导和嘉宾合影摄影:朱长萍

结语

本次“‘谈道论乐 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暨道教音乐展演”活动,有来自香港青松观、澳门道教乐团、台湾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陕西社会科学院、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以及中国道教协会、北京市道教协会、安徽省道教协会、湖北省道教协会、广州市道教协会、苏州市道教协会、江苏句容市道教协会、上海城隍庙、陕西西安八仙宫等众多海内外、道内外道教文化的专家、学者和嘉宾,还有部分高校的音乐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与会,是大陆和港、澳、台“两岸四地”道教文化的一次大会聚和大交流,本次的学术盛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在道教音乐的学术交流上,表现出道教界与学术界的相互结合

纵观20世纪道教音乐的研究,其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在道内外时贤学者的共同关注与身体力行下进行研究”史新民:《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学术传统继续得到发扬,但道内与道外的道教音乐学术研究,多在各自的领域相对进行且并行不悖,其中虽不乏道教界与学术界间的学术交流,但多为局部性或单一性的双向互动。此次的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由学术界与道教界共同主办、承办和协办,从学术会议的人员组成、学术会议的会议主持、学术会议的主题研讨等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道教界与学术界在道教音乐领域的共同成果和共同认知。正如任法融会长所言:“高道大德,专家教授,齐聚白云黄鹤之地;道乐仙声,真法妙谛,乃显黄钟大吕之府,撞千石头之声,伐雷霆之鼓,……教化群生,恢弘正化,岂不庆之?岂不贺之?”任法融:《“为道教音乐学术论讨会论文集”序》,载《“谈到论乐 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

2.在道教音乐的研究内容上,表现出传统性与现实性的相互结合

本次的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共收集到海内外、道内外学术论文32篇,内容涉及道教音乐的历史性研究、民族性研究、地域性研究、本体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和现实性研究等诸多领域。与会代表、专家和嘉宾还围绕“谈道论乐 和颂盛世”的会议主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道教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如何进一步加强道教音乐的人才队伍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强道教音乐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能力,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如何将传统的道教音乐文化有益资源与当下的社会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等内容展开学术研讨,这些对传统和现实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在道教音乐的艺术展演上,表现出宗教性与艺术性的相互结合

由道内经乐团与音乐院校联袂奉献的道教音乐晚会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努力展现“道韵仙乐”的宗教特点和“魅力江城”的艺术个性也是晚会的主要特色。在宗教性上,整场晚会的内容以表现道教文化内涵为主旨,其中的道经清唱《九皇外拜》、罡步表演《开天神符》和手印表演《真空供养》等还以道教仪轨为范本加以编排,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音乐的表演形神俱妙和庄严肃穆;在艺术性上,整场晚会在节目顺序、表演形式、服饰变化、灯光音响、舞美设计等方面也力求新的尝试。如道士的通俗演唱表演,道众的轻歌曼舞,威严的法衣和艺术服饰的变化,灯光与音响的奇妙配合以及剧场和“道场”的之间各种转换,都以艺术的手法表现道教文化思想和道众的审美追求,令人耳目一新。晚会上,主持人杨锦麟先生的妙语连珠、通俗易懂的现场解读,也为晚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色彩。整场晚会如杨锦麟先生所评价:“今天晚上的道教音乐晚会,我认为就是一篇精彩文章,叫凤头猪肚豹尾,今天这台晚会,符合了这篇大智慧大文章的要求”根据道教音乐晚会现场杨锦麟先生主持词录音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晚会通过宗教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达到了喜闻乐见和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4.在道教音乐的队伍建设上,表现出老一辈与新生代的相互结合

本次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从代表、专家学者的属地结构看,来自“两岸四地”,从代表、专家学者的年龄结构看,老、中、青“三代同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与会者之中,既有建国以来在道教音乐研究领域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也有多年潜心道教音乐研究的中流砥柱,更有令人欣慰的新生力量。尤其在本次的学术会议上,老一辈学者对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寄予殷切期望,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博士生与硕士的学术心得,年轻道士对道教音乐实践与探索的深刻体验,都充分表明道教音乐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以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可喜局面。

“‘谈道论乐 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暨道教音乐展演”活动,适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也适逢武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和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的庆典之年,是盛世之年的良辰吉时,必将对道教音乐的学科建设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玄音(1966~),男,史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31228

(责任编辑:孙凡)

To Summarize the Activities of Academic Conference for Taoism Music and Exhibition of Taoism MusicXUAN Yin

道教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为促进道教名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道教名山文化,搭建道教名山风景名胜区互促互鉴、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加大道教名山的整体宣传力度,倡导道教名山风景名胜区联合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联合中国摄影报社、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特主办“武当山杯”中国道教名山全国摄影大展,欢迎广大摄影家、摄影爱好者、风景名胜区工作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征集内容

全面征集中国道教名山联盟风景名胜区境内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的摄影作品。(中国道教名山联盟名单详见全摄影网“道教名山”摄影大展专区)

征集时间

2015年8月30日截止(以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入展作品数量及稿酬

特级收藏作品2幅,稿酬各3万元;一级收藏作品4幅,稿酬各1万元;二级收藏作品8幅,稿酬各5000元;三级收藏作品100~120幅,稿酬各500元。

同一作者获二级收藏作品以上荣誉的不得重复。以上均颁发荣誉证书,可按中国摄影家协会之规定累计入会积分。本活动的入展作品稿酬由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负责向入展作者进行给付,并代缴代扣个人所得税。谢绝已入选历届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举办的摄影大展作品。

征稿细则

1.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均可投稿。

2.作品创作时间不限(鼓励近期创作的作品),彩色、黑白不限,但必须取材于道教名山联盟风景名胜区境内,并能指明具体拍摄地点。谢绝组照。建议数码相机使用RAW格式拍摄。

3.作品入展后,主办单位将统一调取作品数据文件,用于展览和画册制作(Tif格式文件建议不低于50M,jpg最高格式压缩文件建议不低于7M)。作者请务必将数码拍摄的数字文件(胶片拍摄的请扫描底片)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主办单位,逾期不提供者视为自动放弃入展资格。

4.大展实行作品公示制度,拟入展作品将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反馈。

5.中国摄影报、全摄影网将刊登入展作品精选及入展作者的名单。

6.对于入展作品,主承办单位有权在著作权存续期内,以复制、发行、展览、放映、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入展作品,并可不支付报酬。

7.禁止本活动评委及其近亲属投稿,一经发现随时取消一切资格。

8.投稿者应保证其为所投送作品的作者,并对该作品的整体及局部均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投稿者应承担由其稿件及投稿行为所引发的一切后果与责任。

9.对于足以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一经发现将立即取消入展资格。“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为”包括且不限于可能严重误导公众认知、具有欺诈性质等一切违反法律、道德、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情形。

10.不符合本征稿启事规定的,不能参加评选;已评选的,将予取消;主办单位有权收回作品稿酬、荣誉证书等,并可在媒体上通报。

11.本次活动不收参加费,不退稿,且不退存储介质。投稿作品在邮寄、发送过程中损毁、灭失或迟到、未到的,相关损失及后果由投稿者自行承担。

12.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属于主办单位。凡投稿者,即视为其已同意本征稿启事之所有规定。

作品评选

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选。其中:3位评委进行初评,5位评委进行终评。

投稿须知

1.网络投稿:作者可在全摄影网中国摄影报摄影比赛专区“道教名山全国摄影大展”中注册,并按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后上传作品。投稿作品为jpg格式,图片统一处理为长边600—1000像素,文件大小控制在500KB以内。

2.光盘投稿:作品以光盘(CD—R或DVD—R)形式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报社活动部“道教名山全国摄影大展”办公室收(100007) 联系人:夏雨欣 电话:010-65251661

光盤包装盒上注明比赛名称,每幅作品文件名处注明作品标题,同时提供作者资料及作品信息(word文档)。投稿作品为jpg格式,图片统一处理为长边600—1000像素,文件大小控制在500KB以内。无相关资料的作品,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其参评资格。

道教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今世界,全球化盛行,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潮流。宗教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西方宗教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友好和谐地与西方国家的人们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宗教;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对比;中西方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渐渐形成了许多宗教。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宗教自然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印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逐渐构成我国丰富的宗教文化。基督文明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文明的理念决定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基础和伦理标准,同时,基督文明也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基础。[1]本文主要比较中西宗教文化差异以此达到更融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中西宗教文化起源与发展

1.1宗教起源

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只有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时才能产生。

1.2中国宗教起源与发展

1.2.1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出身为释迦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后人称之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的贤人。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印度创立佛教,在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发展,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在最初传入中国时被称为浮屠教。经过长期的传播与发展,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而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等等原因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希: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1.2.2道教

而在我国历史上形成最早的宗教是道教,它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的名称一则来源于古代的《易经》;二则来源于《老子》的道论。

1.2.3基督教

在中国,基督教最早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却在845年遭绝佛教政策波及而中断传播。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也就是1840年左右再次传入中国,之后在大陆上盛行。

1.3西方宗教起源与发展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一世纪30年代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在这块区域居住的犹太人每天遭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残暴的压迫,因此,有一部分的犹太人把希望寄托在了所谓的犹太经典中的“救世主”身上。在犹太经典中,在信徒遭受苦难时,会有一个“救世主”出现,并拯救他们。于是这个新的教派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群中逐渐形成。这些传道者开始传播“上帝派下儿子耶稣降临世间来拯救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可怜的人们”这类传言。又因为“救世主”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基督”,这个新教派就被称为基督教。

传言耶稣成人后在旷野里独自度过了40天,在经受撒旦的不断试探后,拒绝了所有的诱惑选择了完成上帝发布的“救赎世人”的重要使命。耶稣在传道时,选召了12名门徒,让他们两人一行地去各地宣传福音。耶稣的言论与行动触犯了当时犹太教中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大祭司等有权有势的人,也与社会上层当权者产生了冲突。之后,耶稣因被其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被大祭司抓捕,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福音书》上记载,耶稣死后的第3天复活,并向门徒和众人显现,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众门徒领受了圣灵之后,开始传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领域内日益壮大,逐渐盛行。

根据基督教强调,只要把耶稣作为救世主,以他为主,遵循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罪责,耶稣可以就救赎罪人,罪人便不再是罪人。在1054年,基督教分裂,分成西部天主教与东部东正教。

2.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2.1神与人的关系

纵观西方宗教发展的千年历史,不难得出其鲜明的超世俗主义特征的结论。例如《圣经》中对天堂和地狱的描绘、灵魂和肉体的分离。

在西方的基督教旨在以神为本,基督教所信奉的一切都围绕着上帝,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包括自然萬物,乃至于地球。上帝超脱世俗之外,不受世俗影响。基督教信徒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类的灵魂肉体,创造了历史。他们认为是上帝派下自己的亲骨肉耶稣基督来拯救了他们,而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他们牺牲了,因此,他们应该服从上帝的旨意,聆听上帝的福音。罪恶感维系着神与人的关系,信徒相信,只要自己忏悔、祷告,死后就能上天堂,跟随在天主身边。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在于身前,而在于死后,关键在于死后能否上天堂,能否获得天主的原谅。他们要对他人宽容友善,充满爱,这样才能感化上帝。

在中国,宗教以人为本。不论是道教的信徒还是佛教的信徒,人们都向之祈福,祈求平安,福泽后代。这都是从信徒的自身角度出发,体现了对人生认真而庄重的态度。中国的神人观不同于基督教神人观。中国的宗教认知把孕育宇宙的主宰和宇宙万物的价值源泉皆内在于宇宙万物的本性之中,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神人观不强调用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上帝来启示自己,而是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彻悟自己是宇宙本源之一部分,强调“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提倡“尽其道而死”的生死观和从天道引悟出人 道的价值观,从而期望从中获得最大的超越性归 属感,达到最高的“天人合一”之境界。[2]

2.2多元宗教和单元宗教

和西方中国在不同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差别巨大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因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多种不同的民族。又因为汉族是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所以佛教、道教以及儒教成为了主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朝代,不同的人们都对不同的宗教很是宽容,这使得每个宗教都能在中国发展并拥有信徒。虽然可能在曾经的某个历史时期,出现过某一背后有权势相助的宗教排挤欺压其他宗教的现象,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小插曲。佛教的领袖释迦牟尼曾教导过那些向他投奔的异教徒,让他们也要尊重之前的宗教。阿育王严格遵照释迦牟尼的教诲,并发布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地教义。”整体上而言,那些宗教都是互相包容,共同发展的,也由此形成了儒、释、道 “三教共存”甚至“三教合流”的局面。

而在西方,基督教认为除了耶稣基督和天主,其他所谓的宗教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神都是假的。帕斯卡尔说:“凡是到耶稣基督之外去寻求上帝并且停留在自然界之中的人,要么便不能发现任何可以使他们满意的光明,要么便走向为自己形成一套不要媒介者九年认识上帝并侍奉上帝的办法;并且他们便由此不是陷入无神论便是陷入自然论,而这两种东西几乎都是基督宗教所同样憎恶的。”因此,基督教为了保证自身地位而排挤掉其他不同的宗教,无视其他,发动了许多次血腥残暴的宗教迫害、屠杀。发动宗教战争的目的就是清除异教徒,以维护自身宗教的崇高地位,与此同时维护教义的绝对性。久而久之,基督教在西方拥有绝对的权力,且地位崇高,这样渐渐发展下去,西方便形成了单元性宗教的社会环境。

2.3宗教建筑

不同的宗教文化发展决定了宗教建筑的结构和样式。中国的佛教、道教结构相似,都有着明清时期建筑的显著特点,与当时盛行的房屋建筑相似。而西方的基督教结构建筑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一开始的罗马式发展成之后的哥特式,直到近现代的简约罗马式。

2.3.1佛教建筑

中国的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佛教进入中国初期受到了印度的影响,之后便开始中国化发展。

现存的佛寺基本都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因此在总体布局上大体相同。明清时期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完全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大型的佛寺有好几个院落,而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佛寺建筑通常包括周围的一系列附属结构,例如门前的石雕等。

现存的佛塔基本都是用砖石建成的。

2.3.2道教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唐代就开始有了道观的存在。但真正盛行的时候是在元代。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基本上采取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在建筑群周围,建设楼、阁、台、谢、亭、坊等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

2.3.3基督教建筑

十世纪至十一世纪,教堂建筑采用了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的。十一世纪前后,教堂几乎全是罗马式风格,其特征时圆形的拱顶。十一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开始争相建造美丽神圣的教堂。十二世纪,哥特式风格开始在欧洲流行,其特征是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矛一样的装饰物,这象征着摆脱尘世间的束缚,奔向幸福的天国。基督教堂一般会在正大门口上方固定一个十字架,这代表着替信徒受罪致死的耶稣,即上帝之子。

3.宗教文化差异原因

3.1自然环境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多样,生活着具有不同风俗习惯、生活住行的人们。因此,多样的宗教文化尽可以被包容在内,更因为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中国宗教文化吸收了外来的宗教文化,同时,外来的宗教文化丰富了本土的中国宗教文化。长久以往,便形成了符合中国本国国情的宗教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当地宗教文化。

3.2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是曲线思维,整体性思维,人们接受新事物时会从外部各个角度去思考,去认证,因此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方面面俱到;而西方人是直线思维,个体思维,人们面对全新的事物时,会从自身角度出发,确认是否可行,因此西方传统的宗教文化更像是一个体系,明确简洁。

4.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学生活的影响

4.1 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宗教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由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基督教的赞美诗、歌剧、《圣经》等。文学作品承载着宗教的观念想法源远流长地影响着之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意识地为文学创作的发展奠了基。由此,之后的文学作品因为受到了不同宗教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不同但一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基督教教义认为,每个人生来身上便背负着原罪,在之后的一生中要一直处于反省状态,因此西方人在心中始终保留着罪恶感,心理一直受到煎熬。所以,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带着忏悔意识的。例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卢梭的《忏悔录》等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试图通过自我反省去达到社会和谐,而中国的主要宗教主义思想则是“仁”。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部分文学作品皆是追求个人的涵养与社会整体相和谐,严格要求自己。宗教主义也映射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红楼梦》了,《红楼梦》中既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也有苦集寂灭的佛教理念,还有烧丹炼汞的道教追求,各家思想均有呈现,极为复杂。

4.2对生活的影响

宗教对于人生观的建立从整体上而言是乐观的。例如犹太教的《箴言》中写道“教养儿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这种重视子女教育的思想到现在也延续着。

例如基督教的《马太福音》中有提到“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经文中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这不是要分孰轻孰重,而是让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我们的神。《马太福音》中还提到“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这是在劝诫我们;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远虑是无穷尽的,不要让远虑成为近憂。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就是“十诫”和“信”“望”“爱”。这十诫是: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有偶像;不可妄呼耶和华之名;不可不守安息日;不可对父母不孝;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他人财物。这十诫教人不可作恶。“信”“望”“爱”在当今社会则表示着:爱国家爱社会爱人民,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对自己负责。

佛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缘”就是佛教的概念。佛教认为,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因此,信奉佛教之人大多慈悲为怀,他们相信一切行为皆有其因果,这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和谐有序。

5.结语

在文化不断发展的长河中,宗教作为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西宗教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也存在很多分歧。[3]只有正确地认识宗教,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本文阐述了宗教文化差异,以达到更了解西方文化的目的,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陆海峡.中西宗教文化对比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01):74-77.

[2]  李佑明.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J].南昌高专学报,2008(02):78-80.

[3]  陆海峡.中西宗教文化对比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3(01):74-77.

作者简介:岑纳,1999,03,08,女,汉,浙江,本科,浙江树人大学在读,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柳亚杰,1971.12,女,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硕士,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与教学。

道教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这个词本是出自于基督教会,当时教会把一部分属于教会控制的领土与权力转让给地方的世俗统治者,由是人们把这个领土与权力的变化,称之为世俗化。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世俗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不再是仅是指向领土与权力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指向宗教里面所出现的相对与世俗社会现象靠拢或所发生的有世俗内容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要与社会发生调适,否则宗教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与社会调适程度高的宗教最后都流传下来,反之则在历史进程中最终衰落了。所以凡是属于与社会相适应的那部分内容,无疑就是宗教的世俗化现象。宗教世俗化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伴随着宗教与人类社会互动,与人类社会一道前进。

在中国,道教通过对民众宗教意识、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等方面施加影响,强化对现世人生的注重,并在不断发展历程中强化家庭化、伦理的倾向,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以鬼神信仰和巫觋方术与佛教相结合,渗透于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世俗道教。

世俗道教,以它显明的人间性,在许多方面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补充:斋醮祈禳,念咒画符,占卜扶箕,祈雨止风,相宅择墓等等道术流行于民间,满足了一般民众出于低等动机的福祸长生的愿望。道教在民间大行鄙俗的方术巫仪,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众固有的迷信心理和低级宗教情绪:削弱了理性精神在民间的影响。它大肆宣扬发财、富贵,一人得道,泽及家人等等。这样使世俗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大吸引力。在民众生活中,道教的祭鬼等活动并不罕见,求签问卦更属平常;从无处不在的鬼神仙长,无时不灵的法术符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祭拜占卜中,普遍民众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同时道教的医药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羽化登仙等神话,包含了民众的生存欲望,道教的气功、武术、养身健生之道同样深受民众共爱。它打出的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的旗号顺应了人的生存本能,享受欲望和精神满足的需要。这样,世俗道教内化为民众的一种情感态度,深刻地渗进中国人的血肉,塑造了中国国民性的方方面面,正有感于此,鲁迅才说“中国根祗全在道教”。

世俗道教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通常是经由代代相传的传统经验和各种各样的仪式法事书册宣传渗透的。前一个方面很明显——在一个相对封闭与安定的乡土社会中的人,从小就会看到听到种种风俗习惯,生活样式,处事规则,也会理解接受种种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人生信条,这是传统的延续,也是经验的传递;而后者则导致主动的参与和明确的信仰。大体而言,道教对中国民间发生影响的具体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道观为中心举行的道教节令庆典,这是每年都要举行而且不止一次的活动,它一般不受外在功利因素的影响,也没有具体功利性目的,常常是将祭祀、娱乐、休息与商业活动合而为一的,如十二月二十四为灶神生日所开展的庆祝活动,北京白云观正月的神仙大会,武当山的法会、南岳衡山九月初九的寿文化节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信仰者可以领略到神灵的威严,体验到道教的经验,特别是在诵读经文与戒律时更可以在道教仪式中接受各种宗教伦理信条。

第二为在民间为具体事物临时举行的法事。这是道士应人之邀请而举行的活动,一般来说,都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如为死者祈福消灾的祭炼仪式,为避旱涝而举行的求雨仪式,为病人而设立的驱鬼仪式,此外还包括各种小法事,如安葬、建宅、求签、祈子等等,这些活动往往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以进行,道士用符箓、禁咒、法器加上各种经文戒条为民间百姓达到某种实际的直接的目的而举行活动,民间百姓则在这类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或平衡,在这些法事中民间百姓也同样接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支持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的信念。

道教影响民众最重要的方式是大量有关道教的读物在民间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是道教的戒律和善书。道教的戒律是道教信仰者的行为规范及奖惩条例,善书是把这种行为规范和奖惩条例通俗化世俗化的宣传品,包括《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及各种功过格,还包括一些有道教关联的宝卷,如《三茅真君宝卷》、《韩湘宝卷》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带有道教内容的戏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以及关于八仙故事的各种戏曲等等,通过一批有文化的人对它们进行详细阐述,一批稍有文化的艺人、道士对它们进行通俗的演说,渗透到平民百姓中去,这其间丰富的道教伦理渗入国民性格的塑造整合中去,使中国国民性格打上道教的深刻烙印。

黑格尔曾经说过,宗教的核心在它的道德伦理,没有道德伦理内涵的宗教也就成了迷信。考察了道教的世俗化之后,我将就道教的核心---道教伦理的演化历程考察道教伦理对民间社会的影响。

道教伦理自身经历了早期侧重于个人宗教品格,强调个人心性修养,即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节制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个人生活的平静,转向后期较多地注重了社会道德规范,它强调的既有个人的品质规定,又有个人在家庭、家族、国家内的伦理准则;既有个人的道德修养,又有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等等。而且在往后的发展过程,有关社会道德与经济伦理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而且被安排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世俗政治权力权威性的承认成了道教信仰者的首要品质,这种道教伦理侧重点的转移和变化是道教谋求世俗化的一种表现。

道教戒律通过善书的形式向老百姓渗透,使道教伦理结束了它自身的半封闭状态而走向世俗社会的生活领域,它的伦理观念也不再仅仅是教徒自我修炼的信条而逐渐成了老百姓世俗生活的准则。大多数民众将信仰道教理解为遵守善书上这些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于是道教伦理就成了民间伦理的内容,如道教的“贵生”观念就内化成一种民间伦理,广大民众都注重现世的满足,看重生活中实际的结果与具体的收获,“生命”对于民间道教者来说,就是现世的生存,他们向神灵祈求的无非是家人无灾长寿,病体康复,早生贵子等现实生存问题。对于士人阶层的道教徒来说,追求的幸福是“成仙”,这对注重具体实效的百姓来说,显得过于玄虚而不切实际,他们将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个人、家庭、家族的平安,丰衣足食,发家致富等,这种看上去的似乎微不足道的幸福观,都成了直指现实生活的生活方式,民众百姓在对这些幸福的追求中,将自己的生活观念与态度纳入宗教的轨道,实现宗教伦理的民间化。 通过道教伦理影响而建构的中国民众的生命观、幸福观、伦理观,基本构成了一种影响人们社会活动的观念系统,这种观念系统并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理智而存在于人的思想中,而往往是作为一种情感态度而存在于人的生活中。尤其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中国民众独特的宗教意识。

我们都会发现,中国民众在宗教上显得宽容,他们的宗教情感更多地趋向于包容性,他们可以游离于各种宗教之间,而不归属特定的宗教,善待一切神祗以人性度神性,对神的供奉则常受功利需要所左右„„这些都和世俗道教对国民性的塑造分不开:道教注重今生的幸福,为了解决生存中的实际问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与各种鬼神打交道,希望鬼神随时随处满足自己的世俗愿望,显示出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中极强的实用风格。

道教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

沈阳科仪中心作为科学院京外第一家完成转制单位,于2001年4月18日领取了公司法人工商营业执照,5月18日举行了挂牌仪式。随着沈阳中科仪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完成,沈阳科仪中心实现了由传统体制下的科研事业单位向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科仪中心经过转制,完成了财务清算清产核资和核销不良资产及资产评估等项工作,明晰了产权。

建立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

由于旧体制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导致职工没有忧患意识,对企业的命运、对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漠不关心。由于科仪中心的体制改革是把产权清晰作为切入点来推动整体转制的,通过经营、技术、管理骨干持股,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质的飞跃。使职工充分认识到:科学院将不再为科仪中心经营负无限责任,双方将以产权关系代替以往的行政隶属关系,企业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当这样一个本质性的变化出现后,所有职工对公司发展的关心程度要远远大于过去那种传统的模式,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职工精神振奋,干劲倍增。2000年中心创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和为2001年准备合作任务四个历史新高,这在中心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解决了困扰科仪中心发展的一些难题

(一)实施了机构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机构改革一是是取消了研究所模式的研究室,成立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事业部。调整了各事业部主营业务和产品方向,优化了资源配置,以利逐步形成定型批量产品。克服了原研究室之间产品领域交叉,互相竞争项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成本高、市场丢失等弊端。二是成立了产品开发部,从组织上加强了新产品开发的领导力度,公司一位副经理兼任产品开发部部长。三是成立了综合办公室(办公室、人事、教育、党办、工会、纪检合属办公)。交叉兼职,管理人员大精减。

用人制度改革主要是打破职务、职称界限,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根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确定内部编制和岗位,除中心领导和党群干部外,实行全员下岗。自上而下逐级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职工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明显增强。由于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界限,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封存职工原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作为档案工资管理。按照岗位职责,重新制订了工资标准和发放办法。以岗定薪,绩效挂钩,动态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后,中层以上干部和青年科技骨干工资有较大的提高,最多的可增加一倍;普通工人工资降低幅度较大,最多达40%;其他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技术工人工资基本保持原有水平,略有升降;而资力老的非骨干人员工资有所下降。

(二)清理了中心下属公司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心根据当时的工作需要,先后投资创办了五个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曾经为解决人员分流、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但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和市场变化等原因,逐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有的公司还产生了法律纠纷,给中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通过转制,中心清理并撤消了四个公司。

(三)妥善安置和处理了待岗人员

由于中心多年来用人制度是只进不出,造成大量冗员。除极少数是因管理部门减员下岗外,大多数下岗人员是因为个人原因下岗的。对此,中心采取措施分类管理下岗人员,对距离退休五年内的实行内部退养;对愿意竞争上岗的提供岗位;对愿意交自身费用保留中心籍的,允许其保留在册职工的身份;对因个人原因离岗和出国不归的,分期按自动离职处理;以及对待岗期仍无工作岗位的办理调出、辞职、终止合同、解除合同等多种方式。

上述问题的解决,为中心顺利实现整体转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公司发展战略及任务

公司决策机构经反复研究,确定的发展战略是:加强现有产品经营,实现平稳发展;开发新产品,实现快速发展;加强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引进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现有产品经营,实现平稳发展应是新公司成立后的首要任务。

我们必须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入手,增加盈利能力。从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确实是我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该重点抓好。我们要在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的基础上,投入资金,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全力把产品质量提高上去,这样做不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产品的整体质量,而且会赢得更多的国内用户并有足够的勇气进入欧美、日本市常我们必须走质量效益的道路,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二)开发新产品实现快速发展是新公司成立后的重要任务

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的竞争力就是通过产品的竞争力来体现出来的。鉴于公司现有产品非标、单件、小批量,市场面窄的特点,没有规模效益,已不能满足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尽管它还将在今后的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为了能使公司从规模中求效益,从创新中求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强批量产品的开发工作。

今后公司将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在认真总结过去开发新产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四落实:落实负责人、落实开发资金、落实相关政策、落实具体任务。目前,已安排一位副总兼任产品开发部部长,加强了组织领导,及时制订并落实研发人员的待遇问题和研发条件,要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批量产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

(三)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争取成为上市公司

科仪中心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只是自身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下一步我们还要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组织上市。

由于整体转制后的公司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在转制工作实施中已经兼顾了公司下一步上市的问题,我们要在适当时机,将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寻找机会上市,扩展融资渠道,使公司的产权结构更趋于合理,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并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自己。

(四)引入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道教建筑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nā mó fó,nā mó fǎ,nā mó sēng。nā mó jiù kǔ jiù nàn guān shì yīn pú sà。

南 无 佛,南 无 法,南 无

僧,

南无 救 苦 救

音 菩 萨。

dá zhíduō ōng。qiã là fá duō,qiã là fá duō;

怛 垤 哆,唵。 伽 啰 伐 哆, 伽 啰 伐 哆;

qiã hē fá duō;là qiã fá duō,là qiã fá duō,suō pó hē

伽 诃 伐 哆; 啰 伽 伐 哆, 啰 伽 伐 哆, 娑

婆 诃。

tiān luó shãn,dì luó shãn,rãn línàn,nanlíshēn,yí qiâ zāi yāng huà wãi chãn。

神, 地 罗

神, 人 离 难,难 离 身,一

切 灾

尘。 nā mó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南 无 摩

诃 般 若 波 罗 蜜 。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nā mó fó,nā mó fǎ,nā mó sēng。nā mó jiù kǔ jiù nàn guān shì yīn pú sà。

南 无 佛,南 无 法,南 无

僧,

南无 救 苦 救

音 菩 萨。

dá zhíduō ōng。qiã là fá duō,qiã là fá duō;

怛 垤 哆,唵。 伽 啰 伐 哆, 伽 啰 伐 哆;

qiã hē fá duō;là qiã fá duō,là qiã fá duō,suō pó hē

伽 诃 伐 哆; 啰 伽 伐 哆, 啰 伽 伐 哆, 娑

婆 诃。

tiān luó shãn,dì luó shãn,rãn línàn,nanlíshēn,yí qiâ zāi yāng huà wãi chãn。

神, 地 罗

神, 人 离 难,难 离 身,一

切 灾

尘。 nā mó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南 无 摩

诃 般 若 波 罗 蜜 。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nā mó fó,nā mó fǎ,nā mó sēng。nā mó jiù kǔ jiù nàn guān shì yīn pú sà。

南 无 佛,南 无 法,南 无

僧,

南无 救 苦 救

音 菩 萨。

dá zhíduō ōng。qiã là fá duō,qiã là fá duō;

怛 垤 哆,唵。 伽 啰 伐 哆, 伽 啰 伐 哆;

qiã hē fá duō;là qiã fá duō,là qiã fá duō,suō pó hē

伽 诃 伐 哆; 啰 伽 伐 哆, 啰 伽 伐 哆, 娑

婆 诃。

tiān luó shãn,dì luó shãn,rãn línàn,nanlíshēn,yí qiâ zāi yāng huà wãi chãn。

神, 地 罗

神, 人 离 难,难 离 身,一

切 灾

尘。 nā mó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南 无 摩

上一篇:高师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汉唐艺术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