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

2023-09-18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第1篇

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从四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教学要做到回归本位,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要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观——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和谐。

有的学者指出,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成为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

(2)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要做到:树立并体现“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使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应是全程参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向的调整、教学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形式主义的肤浅的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力求做到: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 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

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3)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 实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将学生的语文实践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2.阅读观——从“还原”到“建构”。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读者,对于他们,阅读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阅读,解释本文话语的结构方式,从词到句到篇章,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于恰当的解释。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要透过语言的结构方式探求本文的话语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过程观——从“传话”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其主要形式是“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对话过程,其主要形式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彼此接纳与分享,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4.方式观——从“肢解分析”到“整体感悟”、从“理性分析”到“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将完整的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若干字、词、句、段的意思以应付考试而外,对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和感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和感悟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美妙的语言文字。有的课文可以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等等。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第2篇

1明确研读教材的目的

研读教材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对教材中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一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正确、深人地研读教材,教师才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及其在单元、整册教材中的地位,认真揣摩编排意图,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二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教材,是许多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编写,长期论证,最后发行的。教师只有深入细致的研读教材,才能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才能驾轻就熟、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三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教什么”,教师才可能围绕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讲授、提问等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把握研读教材的角度

研读教材的角度,就是指以谁的视角来解读教材,从语文文教学而言,无外乎从教师本身、从学生层面以及从旁观者或者者说普通人的角度来剖析教材。

2.1 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

有这样一句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和教师的阅读所得是不同的,而且,小学生尤其重直觉感受和感性体验。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研读教材的时候,不妨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想一想:如果让我的学生来读,他们会怎样理解?哪些地方可能难懂? 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 如果理解不正确、不到位,我应该怎样去引导? 这样,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把握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时的疑难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方能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

2.2 从教师的角度研读教材

站在教师的视角研读教材,就是要从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意图出发,从教学的角度解读文本,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的问题。

一是要搞清楚教材中有什么。这要求教师能无遗漏地读取取教材所呈现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文字,或是插图;不论是正文,还是图画、课后题,甚至课文中的“泡泡”提示……每一处信息,都不容忽视,教学中都应恰当地运用。

二是要明白教材编写的目的。这要求教师深人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要通过通览教材,从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整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去思考作者表达这一情感的方法。在教学时,就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去感受这一情感,把读书与表达、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要清楚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明确“教什么”, 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把准教学重难点,定准教学着眼点、训练点。教师必须深人领会教材思想, 准确洞察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的主题,并对教材的结构、语言了然于心,对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确定教学内容。

四是要设计教学方法。通过研读教材, 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怎样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在研读教材时,要仔细品味,把握文章脉络,挖掘那些便于学生理解感悟教材的“点”,想象如何使学生体会感悟文章的内涵,进而找准教学的重点,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思考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2.3 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研读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童话、诗歌等体裁为主,篇幅虽短,但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进行教材研读之初,不妨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徜徉于文字海洋,以教材为媒介,用心与作者“对话”,从而了解课文相应的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点,获取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因为只有当教师深人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 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3找准研读教材的重点

研读教材的过程,就是带着教学目标潜心会文,感受语言的魅力,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确立教学的思路。那么,我们应该抓住教材的哪些要素作为研读的重点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文 章标 题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研读教材的着落点。抓住题目,步步深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将相和》一课,由课题之“和”,可推测曾经有过“不和”,抓住“不和”到“和”,深人研读教材 ,可使教学 设计清晰 ,课程目标 得到整合。

3.2 文章体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神话等体裁。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教学中的策略自然也有所不同。

3.3 结构

所谓结构,也就是文章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之间的段式结构。从结构上,可以感受到作者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譬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的段落,结构相似,都采用“_的_真啊, _得_”的句式概括特点,而后再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则含有因果、并列、总分等多种句群结构。

3.4 文章语言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研读教材,不应该只停留在感悟思想内容的层面上,而是要更加关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学习和积累,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不容忽视。好的语言,往往能传递作者独特的感受,展现作者不凡的表现力。如《桥》,文章内容简短,语言凝练。作者运用短语来渲染情势危急,如“像泼。像倒。”两句话,四个字,非常个性化地写出雨下得猛,下得急。文中人物的语言也同样是简短的,如“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简短有力的话语体现出老汉坚毅果敢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值得反复朗读,深人品味。

3.5 文章写法

人们常说:“写法决定教法。”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许多写作方法,从表达方法上说,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从表现手法上说,有想象、联想、类比、象征、对比等;从修辞手法上说,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比如,《西门豹》中反语的运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夸张地写道:“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再见了,亲人》最突出的则是第二人称的表达。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关注。教师一定要有“咬文嚼字”的意识,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多关注文章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而“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却容易“视而不见”。

3.6 文章创作的背景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第3篇

1.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刚开始我校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精深,不过听了专家老师的详细分析,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一点,让我们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1)、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2)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3)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老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而是加强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的层次性,将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不过要时时对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

2. 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 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3.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4.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校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我校教师一定会认真阅读笔记,结合实际,把本学期语文教学开展得更好。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有效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有效学习;探究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有效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探索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重要。

一、巧妙设计,营造氛围,激趣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巧妙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巧用多种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易于感知、乐于学习。

(一)创设情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像等现代化电教设备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易于理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乐在其中。如:小学低、中段教师可创设故事化的情境,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辑成简短的动漫小故事,增加趣味性,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觉得生动有趣、乐于接受。高段可创设调动激发思考的探究性情境,开发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教师要适时适量地创设各种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受感染,融入其中,兴趣盎然。

(二)开展活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师应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显得轻松自然,而且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体验。比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乐学。又如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以电视剧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理解,而且让学生有成就感,体验了创造的快乐。

(三)巧用语言

教师要善于驾驭语言,巧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既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通俗准确的说明,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用亲切、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对话,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少责备,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平等,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自然爱学,其乐融融。

二、关注学生,悉心指导,学会学习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应下大功夫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终身受益。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会学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一)提出要求,督促检查,整合纠正,持之以恒

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教师要明确目标,提出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掌握主题性学习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观察的习惯、质疑发问的习惯、复习整理的习惯、自主探究的习惯等等。然后及时监督检查,采用学生自查和老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的自律,督促学生习惯的养成。

由于习惯是个整体,在强调某一习惯时,应兼顾其他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习惯,发现其他方面不符合要求,也要指出并纠正。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强化,持之以恒。如“预习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他需要长期固化。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纠正、规范、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过程,应双管齐下,相互促进。

(二)周密计划,科学指导,总结交流,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分低段、中段、高段,不同学段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把握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周密计划,科学指导。如小学低段(一二年级),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学习。中段(三四年级)要开门见山地教给学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亲身的感受、实践的操作,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对话,总结经验,相互借鉴,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大胆放手,提供空间,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大胆放手,把主动权、学习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品质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汪林元,张铭.建构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9(38).

[3]祝小珍. 积极学习心理:有效学习的基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J]. 教育科研论坛,2008(3).

[4]费春霞. 小学语文有效综合性学习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2(3).

[5]杨育红.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8(8).

作者简介:詹小红,女,1962年生,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辑:陈 岑)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要存在“教育性”,而且还要富有“趣味性”。二者兼顾才能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通过论述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若干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教育,即教學育人。对于小学教材来说,首先,要求教材具有教育性,教育性是多方面的,比如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爱心教育等。其次,小学教材必须具有趣味性。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有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前提,只有把学生带入学习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性,才有教学育人的作用。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1.1教材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是指课堂上教师对语言的多义性等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学生从中吸收传统语文知识,并形成基础的语言认知。“教育性”通过语文课本的内容来体现,同时对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很容易从授课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察觉到中华传统的语言文化,进而对语文知识甚至文学领域充满向往。

1.2教材的“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不仅包含幽默、游戏、想象力等儿童式的情绪因素,还延伸至背景文化思考、文字内涵等更深一层的内容。“趣味性”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从侧面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课文内容本身,例如,诗歌或文章中的故事性,在学习文字、词语、句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找到阅读课文的乐趣及懂得更多的道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只要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语文课文产生兴趣,就会激发他们主动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可见,在语文教材“趣味”的引导下,对于语文教学过程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3“教育性”与“趣味性”是统一的,非常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所有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程教材的“教育性”,可能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而“趣味性”恰好是与“教育性”相对的另一特性,是与小学生天性一致的特性。在教材中融入“趣味性”,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弥补传统语文教材的不足,使得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得饱满。 因此,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不可或缺。

2.如何贯彻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2.1培养学生灵活的理性思维。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建议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地指导,先从理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本质,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到大胆质疑,如此便可促进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事物不一样的特质,从而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及理论,或是最为基础的词语、词组或是表达方式,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2整合多种资源,深化语文课堂的内涵。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多种资源,在提升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内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资源促进小学生对生活、自然的认知。譬如,在讲解家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是带领学生外出游览,增进小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并能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家乡。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家乡名人、特产、特色节日等用自己的方式演讲或是讨论,深化其对历史人文的理解,进而为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2.3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信息化的结果和产物,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提高课堂张力与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除上文所述措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呈现的同时,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渗透性与吸收性,促进教材内容“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不但有“教育性”,而且还在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趣味性”的文章,为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一抹绿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材,如此才能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在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忘记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要时刻谨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此同时,还要注重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新.教育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小语教学[J].教学科研,2015(5).

[2]李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趣味性”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卷五,2016(4).

[3]赖艳华.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实践[J].科普通话,2015(9).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城南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第6篇

【摘  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美德;传承

引言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作为一名基层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的人文内涵去传承优秀的中华美德呢?

1.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存在以下3点问题。

(1)传承与弘扬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老师对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一厢情愿地认为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不是语文阅读教学课的任务。

(2)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不能学以致用,传授得不到位,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流于形式,没有使得学生在这方面产生内动力而形成道德自觉。

(3)传承和弘扬手段单一,经常只是纸上谈兵或者操作方式陈旧老化。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的中华美德的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尚未健全的阶段,受到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不明是非,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等,作为小学一线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依托语文教材对他们进行深入的教育。以下是我的一些操作方法。

2.1在课堂实践中感悟,潜移默化中传承

当今大多数孩子都过着衣食无忧,甚至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认为父母给与他们的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而毫无感恩之心,殊不知有这样的思想的孩子正在慢慢毁了自己,自私自利的情愫悄然在心中滋长起来,美好生活的背后有多少父母是在负重前行。在上小学语文S版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心中那盏灯》时,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后有孩子这么分享:“课文里讲的是一位父亲为他的孩子做了一盏冰灯的事,這件事情很普通,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一盏最美的灯呢?我觉得没有买的那些漂亮。” 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位善于动脑会质疑的孩子。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到这份至深至爱,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懂得感动,懂得感恩。文中父亲做的冰灯确实没有买的漂亮,可是父亲在大年夜里冒着严寒亲手打磨了一宿的冰灯又岂是街上买回的冰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呢?这是一盏来之不易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之情。这是这篇文章的文本内涵,父爱子情真意切,父爱子,默默付出。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学生只是通过听老师解读文本是不可能体会得到那份深情,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现场打磨冰灯的环节,我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欢欢喜喜过除夕,边看电视边吃美食,另外一组全部在打磨冰灯,十分钟后看大家打磨的效果,然后采访打磨冰块的学生,打磨期间很多学生由于受不了寒冷,中途放弃了,坚持下来的学生已经两手通红,不能自己。接来下两组交换操作。经历了舒适和寒冷,学生们都能感受得到大年三十冒着严寒打磨一宿的冰灯是多么来之不易,不是因为爱,父亲哪里来的力量,哪里来的信念能够坚持下去。爱做出来比说出来更能打动人心,学生们经过实践,真切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又怎么会没有触动,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就会留心身边的爱,就会回馈身边的爱。学生入耳入脑,潜移默化中尊敬老人的优秀传统美德不就得以传承了吗?

2.2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场景

通过表演再现场景,譬如:再讲四年级上册《搭石》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曾参与课堂表演的方法,在教室中间挪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学生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五六个学生跟着排成一行一起走搭石。学生看到可以玩就会兴奋起来,热情高涨,都跃跃欲试。再现情境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并做了要求,要求大家配合默契,按照要求提脚落脚要协调一致,有落水的那一组马上出局。通过比赛,很多组都有人落水,没有落水的那一组真正感受到了文中所说的协调美和韵律美,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谦让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划一是多么重要,同时也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的把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完美地演绎了一番,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互相谦让才能创造美好境界的一种传统美德。

2.3抓关键语句,细读赏析

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领略其中的情感,为此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抓重点语句,品读感悟。感受课文蕴含的优秀文化和作者所传达的文化情感。譬如在《珍贵的教科书》这一课中有这样语句: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教学此处引导学生理解完整无缺的意思以此理解指导员奋不顾身保护教学书才有完整无缺的结果,然后用换词法把“压”改成“躺”,让学生理解指导员护书的迫切和决心,感受到指导员把书看得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指导员舍身护书的举动,让“我”更加知道这书的来之不易。学生在进行对比后,感到自己生活在当今时代,可以好好读书,必须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感恩前辈的付出,珍惜当下,立志勤学。

以上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的中华美德的一些方法,当然,方法方式是多样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探究。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的中华美德,教师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方法落实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行动,只有经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之中。建议,课堂及课后相互配合,营造传承优秀传统美德氛围,定期举行爱国诗词背诵擂台或者布置学生搜集、交流反应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结合春游、秋游、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凭吊遗迹、缅怀先烈等活动,活动后以视频汇报、写小日记、手抄报等形式呈现自己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杨月华.新课程理念下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M].学周刊 教学实践. 1008-3561(2015)02-0098-01

[2]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

[3]孙小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网络出版

[4]程凯华.《中华传统美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课题:(编号2019B065)《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题:(编号2019B049)《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简介:韦兰钦|(1982.3-),女,壮族,广西忻城人,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妈妈美容记范文下一篇:高校行政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