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肝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观察外伤性肝破裂病人的急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病人1 0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2014年1月-2 017年1 2月。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治疗组病人则接受综合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抢救效果。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的病例为78.0%,好转病例为18. 0%,另外有2.0%死亡病例。而对照组基本痊愈的病例为56.0%,好转病例为30.0%,另外有14.O%为死亡病例。两组抢救效果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肝破裂病人通过接受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外伤性;肝破裂;急诊护理

外伤性肝破裂为急诊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以及建筑事业的发展,外伤性肝破裂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肝脏为人体中较为脆弱的器官,同时血运较为丰富,很容易优于外伤而诱发损害。外伤性肝破裂会使得病人出现腹腔内大量的出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止血治疗,往往会诱发诸如失血性休克等严重问题【2】。本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病人100例作为对象,观察外伤性肝破裂病人的急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肝破裂病人10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2014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治疗组5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为27例,女性病人为23例,年龄各不相同,最大为77岁,最小21岁,平均42.6±5.2岁。对照组5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为28例,女性病人为22例,年龄各不相同,最大为78岁,最小20岁,平均42.9±5.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 0.05。

1.2方法

所有对照组病人全部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而治疗组病人则接受急诊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方法是:首先创建急诊抢救小组,小组成员由责任护理工作者以及辅助护理工作者者组成,责任护理为医院或者科室的高年资质护理工作者,具备较为丰富的临床抢救检验,而辅助护理工作者则能够执行部分相对较为简单的操作,和责任护理工作者进行有效的配合,这样就能够有效加快抢救的效率,各个工作各司其职,明确自身在抢救工作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其次,呼吸方面的护理,责任护理工作者和辅助护理工作者组成急救小组实施抢救,责任护理工作者则快速实施呼吸道的清理,最大限度的保障呼吸道的通畅,头偏向一侧,此举能够有效避免呕吐物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出现堵塞呼吸道的情况。如果痰液较多或者较为粘稠的病人,则可以通过雾化吸入等方式将痰液吸出。手术之前的相关准备,责任护理工作者快速实施体外的血液清除,连接其心电图实施生命体征方面的监测,另外还需要配合医生实施气管插管等相关操作,辅助护理工作者则需要建立静脉通路,同时抽取样本,责任护理工作者则需要对病情实施准确有效的评估。

1.3观察指标

分析研究两组病人抢救之后愈合情况。基本愈合:病人康复之后出院,且生活能够实现自理;好转:病人症状有非常明显的减轻,没有生命危险,不过还没有完全康复出院;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检验,(x2 x±s)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比较则使用t进行检验。

2.结果

如下表1所示,治疗组基本痊愈的病例为78.0%,好转病例为18.0%,另外有2.0%死亡病例。而对照组基本痊愈的病例为56.0%,好转病例为30.0%,另外有14.0%为死亡病例。两组抢救效果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临床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外傷性肝破裂是一种外伤性较为严重的疾病,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必须做到快速有效,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病人而言,救治的一分一秒都关系到救治的效果以及抢救的成功率,所以临床护理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护理的效率、预见性以及有效率,另外也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有关的护理抢救措施【3】。而常规的护理干预则是由医院的值班护理工作者执行,由于不同护理工作者的护理配合度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抢救效率往往也各不相同,另外在抢救外伤性肝破裂病人中,护理工作者的抢救经验往往对抢救成功率都会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4】。

此次分析的外伤性肝破裂病人在接受不同的护理干预之后,其抢救的效果以及死亡率也各不相同,治疗组接受急诊综合护理抢救干预,通过建立抢救护理小组,为高年资的护理工作者担任护理组成的职务,另外选用部分辅助护理工作者,可以做到相互配合,在抢救的过程中各司其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抢救的成功率【5】。此次研究治疗组病人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P< 0.05。因此,科学有效的协作,同时在实际的抢救过程中重视细节处理,加强护理工作者与护理工作者之间的默契度,加强护理工作者和医生之间的默契度,能够有效提升抢救的成功率。

总之,外伤性肝破裂病人通过接受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谢德贵,孙勇.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效果探讨[J].重庆医学,2015,20(7):975-977.

【2】方巧红,罗敏,龙昌群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外伤性肝破裂术后肝损伤41例[J].中国药业,2015,11(15):113-114,115.

【3】梁永玲,宋海燕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急救与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9):3032-3034

【4】徐锡平预见性护理在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0):96-97

【5】李素娜.创伤性肝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4):184-185

肝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0例, 年龄18~79岁, 平均42.5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均有腹痛或右上腹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均做CT平扫加增强。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做5~10mm层厚CT平扫及增强, 扫描前10~12min口服白开水或稀释碘水约500m L充盈胃肠道。碘海醇, 成人剂量90~100m L, 部分患者加做延时扫描。扫描条件为Kv120, Ma200, T0.75s, 层厚一般为10mm。患者取仰卧位, 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

1.3 CT表现

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中心为脓腔,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CT值略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 有时可见液平, 少数可见气泡影。环绕脓腔为脓肿壁, 表现为密度低于或等于肝而高于脓腔的环状影, 边缘模糊或清晰, 部分脓肿外周还可见环状水肿带。多房脓肿则见脓腔内单个或多个分隔, 密度低于或等于正常肝组织。增强扫描, 脓肿壁呈环形明显强化, 边界趋于清楚, 脓腔和周围水肿带无强化。环形强化的脓肿壁和外周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双环征”, 若无外周水肿带则呈“单环征”, 有时可出现“三环征”, 即脓肿壁内层不强化的坏死组织、外层明显强化的纤维肉芽组织、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构成。病灶内气体较少见, 一般为小气泡。“环征”和小气泡为肝脓肝的特征性表现。多房脓肿则显示房内分隔有强化。

2 结果

CT平扫均已发现低密度病灶, 类圆形低密度灶21例, 多房或簇状15例, 不规则形2例, 腹腔内积气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呈轻微环状强化, 中心呈低密度区。分布于肝脏各叶, 肝右叶24例, 其中单发18例, 多发6例;肝左叶12例, 其中单发10例, 多发2例。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感染性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全身各部位的化脓性感染, 尤其是腹腔内感染, 其细菌或脓毒栓子均可经门静脉、肝动脉、胆道系统或直接侵犯等途径进入肝脏, 引起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男性较多, 临床表现为细菌性炎症, 如寒颤、高热、肝区疼痛、纳差等, 体检可见肝大, 有压痛, 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

典型肝脓肿CT表现, 平扫病灶显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巨大脓肿形态可不规则, 其中心区域的CT值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 大多数密度均匀, 少部分不均匀。位于肝脏表面时, 包膜可见明显增厚, 甚至相邻腹胸也有水肿带。平扫病灶边界多不清楚, 或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1]。在密度分辨率较高的CT上脓肿周围可见不同密度的环形带, 称之为“环征或靶征”, 环形带可以是单环、双环甚至三环, 环可以是完整的或不完整的。CT增强扫描, 平扫上所见到的环影, 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 这些环形强化的病理基础是:单环强化只是脓肿壁的强化而其周围水肿不明显;双环强化提示脓肿壁有明显的水肿带, 内环为脓肿壁, 外环为水肿带, 从密度上看, 内环密度高于外环;三环强化提示脓肿壁外层有水肿带外, 脓肿壁本身又由2层组成, 外层 (三环的中层) 由纤维肉芽组织组成, 血管丰富, 故强化最明显, 内层 (三环的内层) 由一般炎性组织组成, 血管相对不丰富, 强化不如脓肿壁外层明显。在CT平扫和增强像上, 出现环形征的可在90%以上。但也有作者报道环形强化并不常见, 约6%的肝脓肿出现典型的环形强化。

不典型肝脓肿, 脓肿不呈低密度而呈软组织密度, 这是因为在脓肿早期, 病变组织还处在蜂窝织炎阶段, 还未液化或液化不全。这种类型的脓肿极易与肝癌相混淆, 因此, 诊断时一定要密切结合病史, CT增强可见脓肿本身的强化, 典型肝脓肿其脓肿本身无论平扫还是增强都是低密度的不强化灶, 说明真正的脓肿是无血供的。只有当脓肿还没有完全液化坏死时, 不但平扫表现为软组织阴影, 增强扫描还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 这时诊断要特别留心[2]。一般来讲, 该脓肿本身的强化非常明显, 而且均匀, 所见血管走行自然, 较成熟, 边缘模糊, 有时可见因水肿而形成的环, 薄层CT扫描常可发现少许低密度的液化灶, 这对诊断可能有些帮助。脓肿内出血可形成脓腔内等高密度, 这也是一种不典型的表现, 要注意与肝脏新生物相鉴别。

细菌性肝脓肿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疗效明显, 而且安全简便。在CT的定位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 尽量抽净脓液后,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 然后注入有效抗生素, 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对脓腔较大者可沿穿刺针方向植入导管, 持续引流加上间断冲洗。必要时, 扩张窦道放入较粗的导管保证引流通畅。此法简便、安全、可重复操作, 成功率可达80%。并发症与死亡率低于手术切开引流, 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T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36例细菌性肝脓肿平扫加增强扫描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细菌性肝脓肿多形态,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 边界欠清, 增强扫描脓肿液化区不强化, 边缘强化明显, 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 CT扫描是诊断肝脓肿的主要检查方法。CT可早期发现, 两者的准确性均在90%以上。

关键词:肝脓肿,CT,表现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 沈天真, 段承祥, 等.全身CT与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553~556.

肝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6例在我中心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 这些患者都是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 他们的手术方法、术后抗排斥方案都是相同的, 并且在门脉和动脉吻合时都运用“生长因子”的连续吻合方法, 选取这些患者在术后15d内出现动脉血栓的作为实验组成员, 而没有发生动脉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他们的原发病大多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也有一些是原发性肝癌的患者, 排除那些在术后早期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比如胆瘘、肝坏死、反复发作感染的患者。然后记录这些患者在他们围手术期间的各种变量。而抗凝治疗则随机应用右旋糖苷、肝素、拜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

1.2 统计学分析

表1显示的是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各种造成动脉血栓的影响因子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学分析应用我中心生物医学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2 结果 (表1)

在肝移植术后15d内产生动脉血栓的患者有18例, 占患者总数的26%, 选取他们作为肝动脉血栓实验组, 其他48例患者中有19例因其他并发症如胆瘘、出血、严重等感染的原因而排除, 这样就选取余下的29例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占总患者数的42%。这2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血型及肝移植适应证上无显著差异, 而比较后我们发现有3个外科相关因素与肝动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包括: (1) 肝动脉的直径, 动脉内操作的技术; (2) 肝动脉重建的方式; (3) 为达到确切吻合而进行的动脉吻合的次数。我们也发现这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如果在术中输注冰冻血浆的话, 那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将比没输注血浆的患者明显升高 (P<0.05) 。2组间其他术前及术中的变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别。而术后应用的抗凝药物则是另一个造成肝动脉血栓的重要影响因子。一项对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多变量分析显示, 抗凝治疗是惟一的自变量。

3 讨论

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术后一个严重的并发症, 对患者而言有很高的病死率, 而且其发生率也很高, 约占所有肝移植患者的7%~8%。在本研究中, 术后15d内产生肝动脉血栓的患者占所有肝移植患者的26%, 把他们作为实验组, 而选取另外没有产生动脉血栓的29例患者 (占总肝移植患者的42%) 作为对照组。在两者的比较中, 有3个外科因素对血栓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它们是分别为肝动脉的直径≥ (<3mm) 、肝动脉的吻合方式 (动脉端端吻合或者应用髂血管、人工血管等替代物作的搭桥术) , 以及肝动脉为了达到最好效果而在术中吻合的次数。以上3个因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都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同样的, 2个医源性因素, 包括术中是否输注冰冻血浆及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 (肝素、右旋糖酐) 也在2组比较中有显著性意义 (P<0.05) 。那些没有接受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患者产生肝动脉血栓的几率要比那些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高5~8倍。

摘要: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血栓形成有作用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66例在我中心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 选取这些患者在术后15d内出现动脉血栓的作为实验组成员。他们的原发病大多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也有一些是原发性肝癌的患者, 排除那些在术后早期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结果 我们发现有3个外科相关因素与肝动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我们也发现这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如果在术中输注冰冻血浆的话, 那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将比没输注血浆的患者明显升高。结论 手术中肝动脉的直径、动脉重建方式、吻合的次数, 以及是否输注冰冻血浆, 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是影响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注意以上因素, 在围手术期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减少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几率。

关键词:肝移植,肝动脉血栓,术后并发症,动脉吻合

参考文献

[1] Blumgart CH.Surgery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Tract[M].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 2005.

肝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  探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皮肤瘙痒期间提供不同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在2019年3月~2019年8月开展本次关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护理研究。总共入选武城县人民医院的100例患者并以随机数表法纳入实验、常规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采取相同治疗措施,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教育。实验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统计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情绪与生活质量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之前两组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产妇的产前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并且产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皮肤瘙痒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服务后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控制,可以促使患者的预后效果得到改善,值得普及。

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皮肤瘙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属于妊娠期间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并发症,一般发生在妊娠的中晚期,发病率一般在0.8%到12.0%之间[1-2]。临床中的症状主要是以皮肤瘙痒为主,皮肤瘙痒的发生会导致产妇无法耐受,同时随着孕周的不断增加以及治疗不及时,临床中瘙痒症状会不断的加重,此时会导致产妇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严重时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睡眠,导致情绪问题不断加重,最终形成低生活质量,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妊娠,导致高风险预后现象发生[3]。临床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一般是借助地塞米松以及熊去氧胆酸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药物起效速度缓慢,导致患者的预后效果相对较差。对此,本文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在出现皮肤瘙痒后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武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纳入实验组、常规组。入选患者均满足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治疗前存在明显的皮肤瘙痒症状。实验组产妇总例数5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4岁,年龄平均数(27.54±1.23)岁;初产妇35例,经产妇15例;孕周27~38周,孕周平均(34.24±2.12)周。常规组产妇总例数5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5岁,年龄平均数(27.08±2.22)岁;初产妇36例,经产妇14例;孕周(26~38)周,孕周平均(34.67±2.09)周。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较大差异,数据对比结果无价值(P>0.0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可按照要求接受医护服務,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妊娠中晚期发生肝内胆汁淤积症或伴有黄疸;血清总胆汁酸提高20μmol/L以上;妊娠属于导致皮肤瘙痒(生化指标)唯一原因;妊娠结束后症状消失(生化指标恢复)。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脏器疾病;存在精神疾病;存在其他妊娠合并症。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口服熊去氧胆酸的治疗措施。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教育,主要是提供生活指导、强化饮食控制等教育措施。

实验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方式主要涉及到顺情从欲法、情胜情法、心理导引法等,鼓励患者参与到心理活动中,从而实现对不良情绪的消除。对于胆怯、紧张等心理情绪应当及时做好疑问解答,对于信心不足的患者可以提供相应的案例强化产妇的信心。②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了解,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时的具体内容涉及到综合征的病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病情的检测。维持充足睡眠,预先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提示教育。③皮肤护理。因为胆盐积蓄在患者的皮肤深层,会导致皮肤感觉遭受刺激,此时便会引发瘙痒。对此,在护理期间需要促使患者学会正确的洗澡方式,在洗澡时严格控制时间,水温应当合适。洗澡期间杜绝碱性肥皂。规避皮肤抓挠、摩擦、热水洗烫等止痒方式。内衣应当以纯棉、蚕丝为主,尽可能减少皮肤刺激问题。采用柔软宽松的衣物,以适宜的衣物为主,但是需要规避羽绒服、尼龙等衣物。做好卫生训教,维持产褥垫的干燥,定期更换内衣内裤,尽可能规避皮肤抓破等问题,规避皮肤感染。期间杜绝护肤品与化妆品,尽可能减少皮肤刺激症状。

1.4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情绪与生活质量指标。

情绪与生活质量分别应用SAS、SDS以及VAS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的情绪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差。临床疗效主要是基于瘙痒症状为主进行判断,瘙痒症状消失则判断为显效,瘙痒症状好转并且在抓挠后症状明显缓解则判断为有效,其他患者判断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记录并完成对比。其中计数数据以[n(%)]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应用t检验。若P<0.05则代表数据适用统计学标准。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计算有意义(P<0.05)。见表1。

2.2  情绪与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产妇的产前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并且产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属于临床中对妊娠危害相对较高的综合征,其中皮肤瘙痒症状尤为突出,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非常明显[4-5]。临床中需要及时筛查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并基于患者的患者做好宫内胎儿监测,并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其中皮肤护理非常必要,是决定患者预后水平的关键,借助皮肤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性。皮肤护理的应用可以促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皮肤瘙痒对于患者的影响,从而为良好妊娠奠定基础。在产科护理期间产妇及其家属往往会因为护理人员的态度、病情特征等而呈现出比较严重的负面情绪,此时护士态度以及方式的不妥当会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从而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强烈不满。借助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促使产妇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维持良好情绪从而规避護患矛盾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可以借助不同心理疏导与皮肤护理等相关护理措施,可以更好的预防和及时控制风险事件,对于护理综合效益的提升作用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计算有意义(P<0.05);干预之前两组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产妇的产前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并且产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计算有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证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而引发的皮肤瘙痒患者,在接受针对护理服务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与控制,患者的预后效果显著提升,皮肤护理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作为常规干预模式。

综上所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皮肤瘙痒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服务后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控制,可以促使患者的预后效果得到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玲.妊娠期皮肤瘙痒伴胆汁酸增高可能危及母儿生命[J].健康向导,2018, 24(06):24-25.

[2]张译之,陈煜.妊娠期血浆置换对胆汁淤积性瘙痒症和自分泌运动因子活性的影响[J]. 肝脏,2019,41(9):990-991.

[3]谢芳,朱苹苹,李晓君.药物联合低脂饮食和维生素D干预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肝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32(24):44-45.

[4]阚延婷,杨永峰.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基因及其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作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21(14):144-145.

[5]刘美玲.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Apgar评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06):93-96.

肝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纳入研究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该院,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同时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肿瘤诊断前明确存在糖尿病共21例(70.00%),在化疗前诊断明确为糖尿病共9例(30.00%)。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43岁到76岁,年龄均值(62.8±2.3)岁;肿瘤类型及所占比重如表1所示,所占比重前3位为乳腺癌、肺癌以及胃癌,分别为26.67%、20.00%、16.67%。

1.2 方法

该次纳入研究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方案治疗,即针对患者恶性肿瘤采取化疗方法治疗,针对患者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方法治疗,此外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对症支持方法治疗。具体治疗内容如下。

1.2.1 恶性肿瘤化疗治疗

以30例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实际肿瘤类型为依据,同时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在解救治疗方案中需将既往所采取过的化疗药物排除在外。使用的化疗方案包括CAF、TP、EP、AD、FOX4、MAID以及CHOP等,分别化疗1到8个周期,周期平均数为3个。在化疗期间,有必要合理使用甲氧氯普胺、托烷司琼以及格拉司琼等药物协同治疗,以此起到为患者止吐的作用。

1.2.2 糖尿病血糖控制治疗

在糖尿病血糖控制治疗过程中,所实施的是综合治疗方案,主要包括:(1)饮食控制。如果患者进行一般的饮食控制不够理想,需使用降糖药物口服治疗;有必要的情况下合理采取胰岛素进行治疗。该次30例患者均采取了饮食调整方案,当中24例在整个化疗期间(前、中、后)均采取了降糖药物治疗;3例使用了诺和灵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剩余3例采取了常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2)化疗前控制。在化疗之前,对患者的肿瘤、糖尿病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血糖水平监测以及对相应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用情况进行记录,进一步对血糖控制药物的种类及计量进行合理调整。化疗前2 d要求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7.0~8.0 mmol/L范围内,餐后2 h血糖不能超过10 mmol/L,尿酮体需呈阴性。(3)化疗期间控制。在化疗期间,需注重患者饮食的营养,保持饮食的均衡性;倘若患者的饮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给予静脉营养,合理控制葡萄糖和胰岛素之间的比例。在化疗过程中,于早、中、晚三餐前对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对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剂量及胰岛素用量进行合理调整,以此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稳定控制。(3)化疗后控制。通过化疗之后,以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恢复情况,逐步过渡至化疗之前的治疗状态,以此确保整个化疗期间患者的糖尿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1.2.3 对症支持治疗

为了使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必要在肿瘤化疗及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在化疗前后,注重对患者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有异常状况发生,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例如:如果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的情况,需及时采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此外,如果患者白细胞不足1.0×109/L,或者患者感染表现,需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以此起到预防或控制感染的作用。

1.3 判定标准

评价化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合并感染、,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等指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合并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mmol/L,(x±s)]

注:与化疗前相比,*P<0.05。

注:与化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的病例不在少数。而对于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针对恶性肿瘤疾病进行化疗期间,还有必要针对合并的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治疗措施。这主要是因为两病合并,进一步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使患者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便有必要实施综合治疗方案。虽然近年来针对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一大热点,但对于两病合并的机制至今尚且不够明确。临床研究显示: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那么患者的血糖水平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还会加大患者合并感染、化疗药物外渗以及静脉炎等症状的发生率,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综合考虑,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更为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医治非常关键。

该次针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提到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恶性肿瘤化疗治疗、糖尿病血糖控制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前,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10.96±1.68)mmol/L,合并感染12例(40.00%)、化疗药物外渗10例(33.33%)、静脉炎11例(36.67%)。化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41±0.63)mmol/L,合并感染3例(10.00%)、化疗药物外渗2例(6.67%)、静脉炎2例(6.67%)。结合上述数据可知: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合并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联合方案进行化疗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并降低感染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纳入该次研究,均采取恶性肿瘤方面联合糖尿病方案及对症方案进行治疗,对比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化疗前,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10.96±1.68)mmol/L,合并感染12例(40.00%)、化疗药物外渗10例(33.33%)、静脉炎11例(36.67%)。化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41±0.63)mmol/L,合并感染3例(10.00%)、化疗药物外渗2例(6.67%)、静脉炎2例(6.67%)。结合上述数据可知: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合并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药液外渗以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联合方案进行化疗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并降低感染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关键词:恶性肿瘤,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爱军.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46例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5):35-36.

[2] 乐静,赵涛,刘爱林,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的营养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9):2849-2851.

[3] 何玉明.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30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3):11045-11047.

[4] 陆燕琼,詹爱棉,罗丽,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血糖不稳定因素分析及干预[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2):64-65.

[5] 刘丽娟,鞠秀波,魏艳丽,等.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临床护理措施[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62.

[6] 胡加海,蒋宗惠,陈荃.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59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4):54-55.

[7] 刘洪霞.32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14,7(21):47.

上一篇:特色课程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有关于教学楼设计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