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4-07-07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闲暇消费;消费心理

社会商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了广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的需求。由于大学生消费的独特性,受到各商品市场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广大女大学生消费者,他们给予饮食,服饰,日化商品等市场的发展很大的推动力。同时,女大学生的消费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近年来,对于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和研究也明显增多。本文以阜阳技师学院为例从在校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闲暇消费两方面分析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行为和心理。

一、女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

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衣食住行”。在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中,除了每学年交的800元住宿费和回家来校所需的车程费外,主要有饮食与购买服饰与日化用品三大类。它们在女大学生的生存性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对于女大学生中低消费来说,基本生活消费几乎占了总体消费的1/2。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异地求学,离开了家长的照料,吃饭自然也成为首要问题。目前对于女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研究的不是很多。根据对本校女大学生的调查,女生每月食堂的餐饮消费大体在240元-350元,水果、饮品、零食等其他消费在40元-100元。一日三餐,有70%以上的女生能够按时按量饮用。大部分女生在饮食选择上讲究营养搭配,他们的饮食标准开始由吃饱转为营养,保健。平时多吃瓜果蔬菜,注重营养均衡。

但有部分女生的饮食消费行为存在着不良嗜好,从众性地选择流行快餐,或求异性地追求饮食消费档次。90后女大三学生思想前卫,追求刺激,像烧烤、油炸等高热量、高危害、重口味食品容易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给予他们不同的满足。女大学生从小受西方快餐的影响,喜爱汉堡,炸鸡翅这类快餐,养成了不好的饮食习惯。这些都说明现在女大学生在饮食消费上,更注重选择迎合自己口味的食品,而忽视饮食科学。

女大学生在选择食物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片面追求身材,饮食不规律。对于想减肥者保持美丽身材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吃五谷杂粮,不吃鱼肉,进食的都是水果蔬菜,只注重午餐重要性,忽略早晚餐。造成营养不良,虚脱乏力,患得各种肠胃疾病。二是缺少食品安全意识,择食不讲健康原则。学校周围有许多不合饮食卫生许可的小吃摊,小餐馆。麻辣烫、酸辣粉、烧烤这些垃圾食品,倍受他们的喜爱。女大学生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不考虑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只注重个人饮食喜好。

在服饰消费上,由于学校女多男少的特点,我们学校周围的商业街市,卖的大多是年轻女性需要的衣鞋及佩戴饰品。女大学生因为各中因素,对服饰选购的标准不同。大体上,与其所在年级、性格和家庭条件等因素有关。

对于刚进大学不久,大一大二的女生来说,他们大多选择舒适,保暖,可爱类型的服饰,对衣着的搭配效果和场合要求没有很大关注。大三大四的女生则多选择实用的职业装或淑女装,讲究出人不同场合要有着相应的整体搭配效果,体现出自己有着对着装方面的品味,给自己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确保在别人眼中,自己是美好的。

在服饰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服装,鞋子的设计也迎合不同消费者的气质和个性特征。不同性格的女生,他们的衣着选择也不同。性格开朗,活泼的女生多选购时尚,休闲的服饰,给人大方热情的印象,他们追求新颖时尚,讲求个性前卫;内向安静的女生则选择适中,大众的淑女服饰,看上去不夸张也不缺档次。另外,爱装饰的女生,在服饰上的消费较多,朴素型的女生则认为,服饰买多了穿戴不了很浪费,他们的服饰消费就相对少些。

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女大学生,他们在选择服饰时,价格上属于中低档次,很少选购专卖店的昂贵服饰。另有部分女生追求潮流,喜欢多买几件价位低的服饰,他们认为买价格低的服饰,买时不心疼钱,穿过时了,扔掉也舍得。而家庭富裕的女大学生,就有经济条件来选购像淑女坊、达芙妮这样中高等价位的品牌。

在服饰消费上,同样也存在不良的消费行为。例如,有的女大学生为了在同龄人前不显得落伍,就攀比性地购买新颖时尚新品,把吃饭买书的钱花在外表的装饰上。她们想这样即能保持身材苗条又能显得自己时尚美丽。这种盲目求新的错误观点严重影响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与金钱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二十一二岁,生活在集体环境中的女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关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护肤、化妆、美容上的消费越来越多。说明女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他们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提升。学校女生众多,自然对日化用品的需求量多,女大学生们讨论护肤美容的话题也多。他们也会有一两件护肤品与化妆品,比如基本的水和乳液,粉霜,BB霜,眉笔,唇彩等。

在化妆品消费上,存在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分层。大一大二的女大学生,一般注重护肤品的选购,很少选购化妆品。大三大四的学姐们,则由于兼职或实习工作的需要,都少不了对化妆品的需求。另外,音乐美术学院的女生们比其他学院的女生更关重化妆。同住一个寝室或同在一个班级,一个集体里的女生在护肤与化妆上,有着攀比从众现象。即大家会比较对护肤和化妆品的购买现象。

昂贵的品牌护肤品和化妆品,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女大学生相当于奢侈品。他们一般选择价格便宜点的商品,像通过网购,或商品打折时选购。多数选购校附近日化商店中的低档产品。艺术系或家庭富裕的女生多会到专卖店选购高档化妆品,她们相信品牌日用品的质量,也更懂得健康护肤的重要性。虽然购买时觉得价格贵,但用着放心舒服最重要。

大部分女生来自农村,对于化妆品,护肤品的知识了解不多,以前由于家长和学校不允许也没化妆的经历。这导致在护肤美容这方面的消费较盲目。在对日化用品的选购上,女生们有些盲目和被动,她们不了解自己的肤质,不知道错误的用品对皮肤的危害之大。我们学校这两年,都有校妆网的业务员,在女生宿舍推销自己的产品,帮忙分析女大学生的肤质,推荐他们该使用怎样的护肤品,化妆品,接着就对感兴趣的女生推销他们的产品。因为面子问题,很想改善自己皮肤的女生很多,他们需求迫切,就容易冲动,业务员只要把脸部问题说严重些,就会买下指定的产品。这就是消费者受暗示后盲目地选购日化商品的事例。

有些女大学生购买日化商品的消费者行为是异常的,存在强迫性购买的现象。比方说,有的女生在商场牙膏或卫生巾等日常用品打打特价时,买了够用一年的商品,然而她们忽略了保质期,结果买回来的用品没用完就过期了。或者有的女生,根本不需要某件商品,只是因为购买当时大家都在抢购,自己也想着有着便宜不占怪可惜的,结果凑了个热闹买回一件不怎么用的商品。,这些强迫性购买行为发生在大部分女生身上,他们只在购买时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却浪费了钱财,没有理性消费的结果。

二、女大学生闲暇消费

女大学生除了以上基本生活消费外,闲暇消费也值得我们关注。经过对本校女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安排观察,大概分为教室自习,逛街,上网,参加辅导班及周末聚会几大类。其中,有些闲暇消费是值得表扬的,而有的则需改正。

在闲暇时间消费的女大学生,逛街购物,美食聚餐,或几个人到KTV唱歌娱乐一下都是常用的消费选择。三五天的短假,大家会去生态园、八里河、迪沟、西湖这些阜阳的风景区游玩。在闲暇时选择到这些地方消费,大家都觉得物有所值,能够接受。不仅身心能得到放松,也观赏了大自然的美景,了解了阜阳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彼此间的友谊。这一旅游闲暇消费是值得赞赏的。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季,女生就多会在宿舍上网,从网上团购些美食,服饰,看看电影,玩玩小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

闲暇消费也存在不少不良消费行为。有的女生追求个性,出人游戏厅,酒吧这些不良场合。还有个别超爱旅游的女生,会为了远方的一次旅游,省吃俭用段时间,攒足旅游需有的花费,甚至跷掉一天课去旅游。这种癖好型消费是不可取的,不仅占用学生太多的心思、金钱,还会耽误学生的功课。女大学生中也不乏有爱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的一小部分。她们能花闲暇的大部分时间在电脑前,这样不仅对视力有危害,还有害身体健康。有的女生甚至沉默于网恋,结果害了自己。

三、女大学生特有的消费心理

女大学生在基本生活消费和闲暇消费时做出的消费行为,都能反映出他们特有的消费心理。有些不良的心理往往会让女大学生在消费时陷入消费误区,做出错误的消费行为。

1 饮食消费折射女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求异心理。女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受到她们从众和求异各种不良心理的引导。食堂同样的饭菜满足不了女大学生对饮食喜爱的选择,因此,她们喜欢到校外就餐,选择与大家不同的食品,这样显得自己超前出众。同时,女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又使她们消费那些受众人喜爱、流行的食品。所以即便校外路摊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她们也吃得有滋有味。另外,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是一定的,为了丰富生活中其他开支,她们就从餐饮消费中节约下一笔钱,所以只能选择去价格便宜却没有安全保障的摊位、餐馆就餐。女大学生需要加强自己对食品健康与安全的防范意识,避免病从口人的饮食危险。

2 服饰消费反映女大学生的攀比与炫耀心理。每个女孩都爱漂亮的服饰,都有自己喜爱的服饰。在服饰消费行为上,女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尤其明显。有的女生为了攀比,甚至省吃俭用,把钱都用在装饰自己上,造成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有的女生家庭条件优越,就在服饰选择上,追求品牌卓越,款式新颖的高档商品,呈现出富裕、贵族、时尚的形象,向同学们进行炫耀好得到别人的羡慕与嫉妒。

3 日化用品消费突显女大学生的求美与盲目心理。人都有希望周边的同学朋友赞美和夸奖自己漂亮的心理需求。美丽,漂亮,年轻都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外部条件。化妆品就可以修辞女生面部的缺陷,使其呈现给观众美丽的一面。有的女大学生化妆,是追求时尚潮流,有的是为了让自己漂亮一些,给自己增添自信,有的女生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然而,有的却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出于虚荣心理的作用。适当的妆塑是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味,电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符合年轻女性审美观的要求。但部分女大学生在日化用品的选择上显得不知所措,盲目地选购错误的商品。他们缺乏了解化妆品的危害,正确的护肤卸妆步骤这些常识,在日化品的选购够被动盲目,易受周围同学、销售员和广告等信息的暗示,购买不符合自己肤质的商品。

4 闲暇消费呈现女大学生追求时尚与个性的心理。闲暇时间的充沛,给女大学生闲暇消费带来更多的选择。她们有着新时代的消费新观念,消费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女大学生闲暇时,多会选择去像舞蹈班、练歌房、健身房这些时尚新潮的地方消费。一方面,它们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给生活带来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培养出多才多艺的特长。女大学生闲暇消费又与他们的个性消费观念有关。电玩城、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女大学生闲暇消费多了个性化的选择,使他们的闲暇时间不只是花在逛街购物这些传统消费方式上。女大学生的这类消费心理在满足他们闲暇消费需求的同时,相应地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开支,养成重享受性消费的坏习惯。

四、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

女大学生处在刚与社会接轨的阶段,在年龄上算作成年人。但其消费心理整体上处于不成熟阶段,容易受社会,市场,群体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不良的消费心理是正常的现象。所以刻板地用对与错来评价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针对性地对这些消费行为和心理进行研究,给予科学的引导教育,使女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做出理性消费。改善女大学生这些不良消费行为现状,树立其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消费习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消费者的各种行为是在社会经济市场提供的消费平台上施展的。社会为消费者提供琳琅满目的消费项目,同时消费者被各种不健康的消费文化感染着。女大学生初入社会,好奇心,新鲜感使她们容易受到社会上不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所以,社会主义经济要以健康的消费风尚为发展前提,传播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打击不良消费场所的建设,提倡绿色消费,加强食品安全保障,遏制有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消费市场弊端。社会市场的管理者要打击那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光碟等版物出版,打击非法网吧、餐饮食品店等灰色场所的营业;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女大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积极向上的消费环境。

女大学生处在学校这个群体环境中,消费意识和观念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消费观,世界观,金钱观的教育,反对一切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学校要开展有关消费的知识课堂,对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指导,完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消费习惯;努力帮助女大学生改正消费上的各种不良心理,使他们用健康的心态对待消费;净化校园周边的消费环境,营造校园良好消费风气,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塑造女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

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让当代女大学生成为家里的千金公主。家长的宠爱自然是不在话下。在物质生活的需求上,不少家长就秉着“富养女儿”的观念,不管消费水平的高低和花钱多少,女儿想要的尽量满足。这给女大学生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提供了物质保障。作为父母,要对孩子的消费观给予正确家庭教育,在给予他们消费自主权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观念。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转变老的不良思想,带领孩子一起进行健康理性消费。

女大学生作为消费行为的发生者,其消费心理起首要引导作用。离开家长照料,初入消费行业的她们缺少对商品的了解。对消费有着更多的需求。对于美食、服饰、日化、休闲这些消费领域,充满了兴趣和喜爱,但又缺少相应的消费经验。因此,我们平时要加强自己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学习,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业余之时,多普及商品消费知识和消费技巧,累计消费经验,注重科学消费心理的培养,做到理性健康消费。

通过对我校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的简单分析,可发现消费行为的特征不是集中体现在某一个女生身上的,一些消费心理也不是某一个女生所特有和一成不变的,它们也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当代的消费文化气息。所以,我们要以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形而上学,也要与时代结合。在以往的消费经验中要善于总结对错,学会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去除自身攀比、炫耀等不健康的心理疾病。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对于即将要迈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女大学生来说,经济开支要依靠自己赚取,一个合理的生活消费习惯更是对自己生活的照顾。在追求好的物资生活水平的同时,注重自己内在精神的修养。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化妆品,营销策略

一、女性购买化妆品的消费心理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女性就业人数的逐步提升,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增高,女性消费的自由性、积极性、主动性等特点开始显现。按照我国化妆品市场的实际状况分析,在化妆品消费及购买的过程中,女性主要展现出了以下心理特点:

(一)非理性消费特征突出

女性相比于男性,其心理更加复杂、细腻,所以其展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动机都有着不稳定性与突发性,她们在购买化妆品的过程中常常更加关注产品的色彩、造型、包装等,注重因为产品設计而引发的情感回忆与内心感受,所以在消费过程中非理性的特点十分明显。从化妆品的全部消费过程来分析,在消费前,女性消费者通常会受到朋友同事的推荐、喜欢明星的代言、产品的广告宣传等影响,在思想上形成初步消费的雏形;而在购买过程中,则会受到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态度、着装以及购物环境的影响,这个过程也许会改变女性购买者对产品的初始印象,并进行再次选择与定位;而在购买之后,则会通过自己对产品的印象与感受,形成对化妆产品的最终评价与整体看法。在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购买女性的购买心理都可能会出现变化,无法对产品形成较为理性的分析。同时,一些女性购买者的化妆产品已经足够,不需要购买多余的产品,但她们还是会在自身情绪的控制下和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进行冲动性消费。如此可见,女性购买化妆品的非理性消费特点较为明显,品牌的销售终端对于女性购买者购买产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销售人员的专业性、着装及购物环境也是影响化妆品销售的重要内容。

(二)追求身份认同

由于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让人们的阶级意识不断提升。根据消费心理学研究显示,由于希望被当前阶层所接受的“认同心理”的影响,人们大多会越层消费。一些女性消费者喜爱高价格、高档次的名牌化妆品的原因有三:一是这些女性希望通过购买名牌化妆品来展示自身高雅的品位、高贵的地位、经济的富足等,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羡慕,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二是她们对名牌产品的质量、效果更加信赖;三是在现实消费的过程中,一些女性往往通过自我身份认同的眼光与标准来衡量他人,希望自身购买的产品最有价值,也希望他人能够效仿自身,以至于能够引领时尚的潮流,彰显自身的品位与价值。

(三)维护形象,追求美感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拥有普遍性。就女性来讲,因为她们有着爱美的自然天性,并由于其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得她们更加注重维护与追求自身的个人形象。女性通过化妆品来维护自身形象的原因有两点:(1)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压力。随着当代女性的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成为了不同行业里面的优秀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步提升,社会对个人角色的要求也逐步增加,从而给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职业,比如像模特、公关、主持人等对个人形象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在有的行业,就算行业十分普通,也会因为社会的某些偏见常常让那些形象更好、外表漂亮的女性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2)女性对皮肤衰老的恐惧。作为生物的一种,人类的皮肤也会随着年龄的逐步提升而渐渐衰老,如果女性的皮肤没有得到较好的保养,衰老的过程就会更加明显。对于女性来讲,由于当前社会普遍把外表作为衡量女性的重要标准,及女性爱美天性的影响,这让她们更加害怕容颜衰老,所以经常使用各种化妆品来保养、清洁、改善自身的皮肤。

由此可见,现代女性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象,那些能够增加女性魅力、改善女性皮肤而又不会对女性身体机能造成任何负面影响的化妆品必将受到女性的追捧。

(四)较强的自尊心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且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加明显,女性在购买化妆品的过程中炫耀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等都是自尊心的展现。女性经常会参与社交活动,因此为了在社交活动中得到他人的重视、尊重和认可,她们常常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在化妆品的购买过程中更加注重产品的品味、时尚与质量。还有的女性喜欢展现出自身的不同,她们十分信任自身的眼光和独到的看法,有的甚至还把自己的爱好、标准用来评价他人,她们在购物的过程中只是为了显示独特的个性与高贵,显示自身的富有,而不是为了产品的实际价值。

二、基于女性化妆品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一)结合软文与硬性广告,提升广告可信度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说服他人购买自身的产品,它的传播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软文广告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与理解能力,所以在传播时既要从传播者角度对消费者进行宣传,让消费者通过宣传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也要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信息产生的影响。例如,2012年聚美优品不足两分钟的广告,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追捧。其不管是从色彩的搭配还是文字的使用,都展现出了软文广告的使用和极简主义的原则。尤其是最后一句广告词“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不但让陈欧一夜成名,也使得聚美优品一炮而红,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化妆品网站。

(二)塑造个性化的品牌,深化品牌内涵

品牌是化妆品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武器,品牌的构成需要公司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通过营销形成有效的营销理论,从而让消费者对于品牌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公司最先要对产品展开合理的定位,根据化妆品市场有针对性的研发产品,且使用的营销策略也要和消费者的消费特点与消费心理相契合。公司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开发出一个主打品牌作为打开市场的核心产品,通过该核心产品赢得客户的口碑,从而实现品牌效应。

(三)迎合女性的从众心理,构建良好的口碑

女性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都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她们常常对周围那些对化妆品较为了解、生活时尚的女性有着追随的倾向。同时,女性购买者在购物时常常对赠品感兴趣,通过奖励的方式能够增强女性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并向朋友同事表达自身对该产品的赞赏,通过这种口口相传的口碑宣传方式,能够拥有感染力与可信力。所以化妆品公司需要注重提升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满意程度,并通过强化对领袖消费者的服务与满意度提升和赠送赠品等方式增强女性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与满意度,从而获得她们对产品的认同。

三、结语

女性是化妆品消费中的主力军,深入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和需求是化妆品企业发展与成长的前提。化妆品公司只有顺应女性购买者的购买心理,为她们提供热情、周到、专业的服务,才能展现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昆.基于消费心理的饥饿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8(2):66-67.

[2]郝琳.浅谈基于女性消费心理的时尚产品设计[J].大众文艺, 2011(24):102-103.

[3]王新月.基于女性消费心理的化妆品营销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0).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学 学科 心理规律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个体——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学来源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心理学分为七个子领域,分别是: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临床心理学视角、行为心理学视角、生物心理学视角、发展心理学视角、特质(人格)心理学视角。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的;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二、心理学发展简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897年冯特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所言:“二百年前的人类尚未拥有科学心理学这一探索内在世界的途径,但是人类探知精神世界的旅程却早已扬帆起航!二百年后的人类将以何种形式继续这个旅途尚未可知,但是我无比的坚信,只要我们存在一天,这个脚步就绝不会停止”。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国内心理学和催眠学研究工作者曹剑韩提出大脑运作理论,为心理展现逻辑带来较好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五、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1.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2.从心理的意识划分

(1)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2)无意识(Uneonse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六、心理学研究类型

(一)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

1.纵向研究

Iongitudinal method,也叫追踪研究,它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贝雷(N.Bayley)以61个初生婴儿为对象,以智力发展为研究主题,从1929年开始长达36年的追踪观察研究,取得了人类智力发展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即著名的柏克成长研究(Berkeley GrowthStudy),可谓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之一。

纵向研究在规定的时期内对同样对象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进行反复测查,因而能详尽地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高的连续性。但周期较长,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被试样本也易减少,且测量的数据也易因反复测量而影响被试情绪,造成准确性下降。

2.横向研究

Cross-sectional method,也叫横断研究,它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例如,要了解10-1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可以同时对10岁、12岁、14岁、16岁四个年龄组个体进行测试,比较研究。这种研究类型省时间,但比较粗糙、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3.纵横研究

也有人称之为“动态”研究,它是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灵活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

(二)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

1.个案研究

Case study method,是对—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者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采取纵向的追踪方式,如我国早期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的孩子出生后808天的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有些个案研究并不采用追踪方式,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研究。它能对被试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的考察,但被试太少,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成组研究

Group sutdy method,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从统计学的角度,一般以30名被试的小样本组为下限。该研究取样较多,可以作统计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也较好,只是不便于个别深入研究。

3.个案-成组研究

是将上述两种研究类型结合起来的研究。

七、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包括仪器和工具的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从观察的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前者是观察被试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后者是重点观察被试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从观察者身份上划分,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前者是观察者主动参与被试活动,以被试身份进行观察,后者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试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从观察的场所上划分,可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人为场所的情境观察。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带有被动性。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精确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为了克服观察法的弱点,就出现了有控制的观察,即实验法。

2.实验法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实验室实验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2)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程。

(3)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4)测验法

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5)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上述常用的几种外,还有内省法(自我观察)、思维法、临床法、模拟法、日记法等。

八、心理学研究任务

1.描述心理事实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这涉及到大至对整个心理现象、小至对某一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2.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现象的说明,即揭示某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一方面,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上的研究。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3.指导实践应用

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情况,研制各种测试量表,藉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九、心理学研究原则

1.客观性

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起心理的各种刺激时客观的,心理的各种行为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变化等也是客观的。我们在观察和实验设计、收集各种数据材料、分析整理记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比学坚持客观性原则,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暗示,不能虚构。

2.发展性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必须遵循发展性的原则,不仅要看当前的心理活动特点,还要看到心理发展变化的方向,绝对不能把心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长期影响而发生变化。

3.实践性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需要在各种实践中进行;既要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应用的研究。

4.系统性

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应该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5.伦理性

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应当符合社会和生命伦理的要求。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得为了获得研究资料,而对被试施加对其身心健康和以后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处理,也不得在未经被试允许的情况下,把被试的任何档案资料公布或供给其他人使用。

十、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题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时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如右图)。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提供分享和解决问题独特视角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十一、心理学派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O-在阈限的刺激强度。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2.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之一。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意动心理学派观点: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1)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三类之中以表象的意动为最根本的,其他的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布伦塔诺的研究方法是和冯特不同的,布伦塔诺不反对使用实验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即自我观察。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2)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4)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

3.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

4.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5.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5.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7.日内瓦心理学派

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十二、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

1.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2.反省心理学派

反省心理学创建于2007年12月,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学”,反省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反省研究法),独特的概念体系(心潮、浅层、三式信息等新概念),以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心理二元说、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流理论、心潮理论、浅层理论、精神相对论等)和应用体系(心理治疗、天才培养、高级人工智能、打开心理黑箱四大应用领域),所以,反省心理学象西方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新流派。

反省是指对自己内部已经发生的心理活动的回忆,如对自己的梦、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记忆活动、情绪活动等心理活动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概言之,对心理内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心理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这就是回忆和反省的区别。通过反省,抓住瞬间即逝的心理现象,并从中加工出心理规律来,此即打开心理的黑箱。反省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十三、国内关于心理学的构建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些神秘。人们往往会跟“读心术”“心理控制术”“催眠”这些词语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实际上,这些理解仅仅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侧面而已。

在我国,自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也进入空前未有的繁荣时期。已形成从全国性到地方性的各级心理科学研究所、学会网络,每年有近十份心理学专业刊物、几百份教育类刊物和大学学报上发表上千篇心理学文献。各种心理学书籍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仅在所有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各种心理学课程、在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

国家教育部于1995年第一次成立我国高等学校(理科)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并决定在所有理工科和综合性大学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心理学。1999年,国家科技部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这表明心理学被正式列入我国主要学科建设体系。从而在点和面上都有力地提高了心理科学在我国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并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各界的迅速普及。

1.心理学源于西方中国起步较晚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世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

然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很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心理学,但离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远。

2.中德培训拉开中国心理学发展帷幕

1997-1999年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于中国的心理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就是中德合作的心理治疗班在中国开设了。因为这个中德班非常专业和系统,所以大大提升了中国本土治疗师的视野和技术水准。之后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比如李子勋、杨凤池、朱建军、曾奇峰等等。

在此之后,中国的应用心理学逐渐拉开了帷幕。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政府推出了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认证,很多民营心理培训机构开始从西方引进心理学流派和技术。这些努力和行动,让心理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3.中国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西方提供智慧。“东一西方心理学”又称“智慧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家们东方文化和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追求。可以说,“东-西方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

(2)为智者提供灵感。荣格、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无不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也都直言不讳从中所获得的灵感。

3.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2)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已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达2700多万人。根据《中国青年研究》的调查,大学生年均支出均值约为10000元[1]。大学生群体是特殊的消费群体,分析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的特点,对了解整个社会青年的消费趋势,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消费问题做了不少探索性的工作。如刘金勇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特点等进行调研分析[2];乔均俭运用“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方法,揭示城市和农村两类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同;陈小伍利用“统计分析、X2检验、交互分类”的方法,得出了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特点[3];陈玉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证实了家庭收入差别是引发学生消费差异的根本因素[4]。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主观的、定性的认识上,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往往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局部描述多、关联分析少。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群体在消费群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对大学生合理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或网上在线调查得到大学生消费情况,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研究大学生消费情况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以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在校消费情况调查为案例,重点考察:食品支出(不包括请客吃饭等)、穿着支出、娱乐支出 (包括旅游、看电影、运动健身等)、学习支出 (不包括电脑等大件的学习工具)、通讯支出这五个方面,另外还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年级、性别等信息制作调查问卷,并根据统计学原理,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共设24项指标,可直接填写相应数据,亦可在提示的信息中选取。共发放1200份调查表,收回1150份 ,收回率为95.8%。从收回的调查问卷中筛选出数据质量较高的413份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大学生消费观的启示。

调查方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在线调查的形式,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教室、宿舍、食堂、广场、路上和各学院楼层等路径,对不同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水平等区别进行层次抽样调查,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借助Excel工具进行资料的汇总、分类、筛选、分析和整理,综合大学生对各种消费问题的看法,以达到对研究项目的升华。

研究方法。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角度上进行数学建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建立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分析模型。对该样本数据作方差分析、模糊聚类、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三类分类结构。

二、建立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分析模型

1.大学生消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1)大学生消费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学生月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抽样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求出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每项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如表1至表4所示,其中z、y、x1、x2、x3、x4、x5分别表示家庭月均收入、大学生每月消费总支出、食物支出、衣着支出、娱乐支出、学习支出和通讯支出。

针对不同家庭收入,可看出城市家庭的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支出最高为812.58元。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支出最低为673.68。但是相对家庭收入来说,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的消费负担最大,城市的最轻。

针对不同性别,男生平均每月消费总支出为740.02元,高于女生(686.18元)。其中在食物方面的支出高达540.38元,比女生高很多。另一方面,女生在衣着方面的支出高达90.31元,比男生高。

从不同年级看,大一新生要实现从高中生活向独立的大学生活的转变,其消费观念相对比较薄弱,特别在食物支出方面高达527.56元,因此对大一新生的消费观念应适当的加以引导。大三的学生由于交际比较多,对自身的装扮投入较多(衣着支出高达92.20元)。

借助Excle软件,根据表4中的数据,对整体大学生各项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绘制相应的图型。

由图1和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平均每人每月食物支出高达509.74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71%;每人每月平均衣着支出达80.72元,占每月总支出的11%,这两项总和占总消费的82%,其他支出均占6%。在校大学生的月总支出主要用于食物支出和衣着支出,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仍然是以物质消费为基础,这是由在校大学生的非独立经济地位决定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的食物支出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性消费。娱乐、衣着、通讯、学习等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是受个人的家庭背景、成员收入、月生活费、兴趣爱好、心理因素、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方面影响的有选择性的消费,所以相对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甚至可有可无。食物支出、衣着支出是大学生的必须支出,是基于物质方面必需品,其高低反应了生活质量的差别,而其他支出则是偏重于精神层面,必须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才能有更高要求。

(2)大学生消费情况网络在线调查分析

根据网络在线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有42%的学生的消费标准以经济实惠为佳, 61.20%的学生考虑商品的实用性,25.2%的学生考虑商品的价格;在是否参与勤工俭学或校外兼职的态度上,有一半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有30.40%的学生渴望通过此方式独立,28.40%的学生希望能够补贴家用,19.20%的学生为了增长社会经验,18.80%的学生闲着没事,打发时间;对于每月家里提供的生活费,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安排,想买什么就买什么,38.40%的学生每月生活费不够用,33.20%的学生刚刚好,28.40%的学生有结余。

一些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大手大脚花钱,一些家庭贫困生则靠到处打工来维持生计。很明显,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两极分化。调查发现大学生每月消费在1000元左右的占10.5%,650元左右的占74.3%,400元左右的占11.2%,300元左右的占4%。学生每月花费最多为2000元,最少的则为320元。

就大学生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多数人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着高消费和浪费的严重问题。表现在除正常的伙食费、书、文具和日用品外,大学生的其他开支比较大,所占比例较高。如男生的烟酒消费,女生的衣服购买和化妆品开销等。其中,男女生的月总支出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男生的食品支出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的衣着支出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消费结构明显背离了大学生应有的消费水平。

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在于追求时尚的东西, 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 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 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 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

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显现出非理性。大学生旺盛的消费欲望和前卫的消费观念同非经济独立造成的承受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 这一矛盾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2.大学生各项消费支出方差分析

大学生家庭收入生活水平分为城市、乡镇、农村三类(区域代码分别为1、2、3)。借助MATLAB、EXCEL软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这三个地区的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支出的差异性(见表5)。

根据本校大学生的月消费总支出、食物支出、衣着支出、通讯支出、娱乐支出的统计数据,分别对城市、农村和乡镇的三类家庭生活水平的413名学生的消费水平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果。限于篇幅,这里给出平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情况的方差分析结果。

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城市家庭生活水平的86个学生的消费支出存在高度显著差异。

3.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大学生消费水平进行分类

由上面方差分析结果,可对城市家庭的86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进行模糊聚类。[5]

从图4的动态聚类图来看,城市家庭生活水平的86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分三类效果比较好。

第一类编号:{8,13,14,37} 第二类编号: {其他}

第三类编号:{36,53}

将图4的聚类分析结果结合86名城市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数据,分析得表7,其中第一、二、三类分别对应中、低、高消费水平。

由表7的结果可知,城市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在衣着方面的投入每月均超过100元,平均每月消费总支出最低消费为803.96元。

同理,通过绘制出乡镇(122名)和农村(205名)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支出情况的动态聚类图,分别得农村与乡镇家庭的大学生的三类消费水平。

4.大学生消费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对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各项支出的家庭总收入、食物支出、衣着支出、娱乐支出、学习支出、通讯支出等6个因素与月消费总支出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即大学生消费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系数矩阵R第二列可知R?叟0.45,说明大学生的5项支出与月消费总支出均成中度正相关,其中食物支出与衣着支出的|R|?叟0.7,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7和0.7238。而月消费总支出与通讯支出的相关性最低,为0.4577。乡镇、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支出情况的相关分析结论极为类似。综上可知,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消费总支出主要影响指标是食物支出和衣着支出。

借助Matlab软件针对食物支出和娱乐支出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大学生每月消费总支出(y)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城市消费水平:y=0.9741x1+1.5053x2+118.5989

乡镇消费水平:y=1.0381x1+1.5087x2+62.1606

农村消费水平:y=1.0715x1+1.5114x2+42.0577

假设食物支出和衣着支出都为0元,即x1和x2为0,城市、乡镇和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固定支出最低分别为118.60元、62.16和42.06元。

三、结论与评价

1.结论

(1)由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的大学生消费情况分布规律:城市、农村和乡镇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情况差异高度显著,城市家庭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都很高。对同一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的各个大学生消费支出差异也高度显著,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城市、农村、乡镇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皆可分为高消费、中消费、低消费三类消费标准。大学生主要支出是食物和衣着支出,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经济来源,大部分还是来自家庭的收入。所以大学生大部分消费支出还是用于物质消费,其他支出只有在物质满足的基础才能进行。

(2)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支出与学习支出、娱乐支出、通讯支出没有明显相关性;在食物支出、衣着支出方面高度显著相关,并结合这两个主要因素分别给出城市、农村、乡镇月消费总支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2.评价

本文调查量大,数据真实可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多方面了解到大学生所关心的有关消费情况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大学生消费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在线调查的方式,收集到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在校消费情况的信息,并采用方差分析、模糊聚类、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在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分析、归类和回归方程的效果比较好,方法适合。所得结果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力求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提供某些参考,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 教育新闻.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消费与父母收入、消费对比[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50430/n225407675.shtml, 2006,480:138-139.

[2] 乔均俭、徐雅玲、刘瑞英. 城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比较研究——基于保定高校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01).

[3] 陈小伍、王绪朗.大字生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武汉市某部属高校为例[J].当代大学生,2004,(06):34-39.

[4]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06):10-108.

[5] 李显宏.MATLAB7.x界面设计与编程技巧[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告心理学;广告创意;心理学原理

一、引言

广告本质是传播,广告灵魂是创意。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詹姆斯·韦伯·扬指出:创意是一种组合,组合商品、消费者及人性的种种事项。这充分说明了,广告创意是广告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实现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则需要广告心理学原理的有效应用。广告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广告创意中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产品的态度与需求,从而提出创新的理念或新颖的构想来完成广告创意,促使产品广告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看待产品,并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对此,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以广告心理学为研究对象,就广告心理学如何在广告创意中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广告创意效果的提升有所作用。

二、广告心理学的概述

所谓广告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和法则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使广告能够更加有效地在消费者中传播,进而通过广告媒体实现产品的销售行为。最早研究广告心理学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实验室的H.盖尔于1895年所展开的关于消费者对广告及广告商品的态度与看法的调查研究。在此之后的1908年,斯科特所出版的《广告心理学》正式说明了广告心理学这一理论,使得广告心理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告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是对受众认知程度、品牌利益、品牌形象与个性、品牌情感关系建立、引发购买倾向选择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品牌态度与购买倾向,以此来为广告创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总之,广告心理学这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广告创意中应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广告创意效果有很大帮助。

三、广告创意的概述

所谓广告创意是指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从此概念出发来理解广告创意,可以认为其涵盖了广告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即战略、形象、战术、媒体选择等方面做到创新,促使广告活动新颖、独特;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大胆新奇的手法来创新广告活动,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视听效果,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从而达到产品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

当然,要想使广告创意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新奇性原则。广告创意讲究的广告活动必须要体现新奇性。因此,为了保证所创作的广告创意能够引人注目,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新奇性原则。而所谓的遵循新奇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的创作,就要保证广告作品波澜起伏、广告主题新颖独特。

其二,包蕴性原则。从广告作品推出情况来看,广告形式是吸引眼球的重点,广告内容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想使广告创意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遵循包蕴性原则进行广告创意创造,促使广告形式独特醒目,广告内容耐人寻味,使广告内外均达到新颖独特的目的。

其三,渗透性原则。出色的广告创意往往把“以情动人”作为追求目标。因为人最美好的感觉就是感动。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渗透性原则,注意在新颖的、独特的广告作品中渗入情感,使广告形式新颖、有特色,广告内容情感真挚。如此才能使广告作品的播放引发消费者的心理共鸣,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

其四,简单性原则。分析国际经典的广告创意来看,其创意风格多以简单为主。原因就在于精简的广告作品,才能够清晰地、自然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纯粹地打动消费者,使其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包括清晰、简练以及结构得当,因此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遵循简单性原则来进行作品创作是非常必要的。

四、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分析

(一)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的实施

1.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中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主要是利用广告心理学中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消费者之所以会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与消费者需求是分不开的。而要想使广告创意能够博得消费者的眼球,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重视利用思维联想规律和需求理论,如此才能够增加广告创意的吸引力。因此,在广告创意中注重科学、合理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是非常必要的。如外国一家水果超市就利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推出一个以水果为宣传产品的平面广告。它的广告创意内容是以黑白色为基准色调,在广告平面的中心是对水果进行意想不到的拼凑,使拼凑出来的画面类似女性臀部、乳房、大腿,并因整个广告色调给广告内容增添了神秘感。如此有创意的平面广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男性消费者。所以,巧妙且正确的运用性感吸引注意原理来展开广告创意,使广告创意不仅可以准确抓住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的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作为广告心理学的另一原理,其与性感吸引注意原理一样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可以通过激发消费者的兴趣来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广告创意中应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产品特色分析以及产品销售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兴趣爱好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来进行广告创意制作,才可以使推出的广告创意能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兴趣,推出可以激发消费者兴趣的广告,促使消费者在兴趣的刺激下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3.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的应用。在说明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应用之前,笔者在此先说明一个广告创意。这则广告创意来自于一家餐厅,它是呈现了部分餐桌的画面,画面的重点是一只煮熟的鸡类似于人类在浴缸中泡热水澡一样靠放在餐盒的一角,餐盒里面是正在冒着热气的汤汁。广告下方的标语是:事物也需要舒适的dish。此则广告创意正是利用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并遵循简单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来进行创作的。参考以上广告创意可以充分的说明,广告创意中恰当、巧妙的运用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来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呈现出有情感的创意广告,可以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进而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

4.满足情感需要原理的应用。在广告创意创作中利用满足情感需求原理,则是通过抓住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来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像一个简单的拥抱,对于孤单、孤独的人来说是非常渴求的。广告创意中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拥抱来创造作品,如此可以使消费者观看广告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进而对产品产生强烈的需求心理。所以,将广告心理学的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应用到广告创意中,同样可以提升广告创意效果,使其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

(二)广告心理学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实施需要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恰当、巧妙、合理的广告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使广告创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在广告创意中广告心理学原因应用的过程中,注意加强以下方面的体现。

1.广告内容具有一定的冲击性。所谓的冲击性是指在广告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广告内容必须会给观众带来一定的冲击感,其可以是情感、感官、视觉、记忆等方面的。如此,广告创意才能从纷乱繁杂的广告中脱颖而出,抓住观看者的眼球,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就以当前的电视广告来说,电视广告中采用帅气出众的美女总能比老年人更冲击观众的眼球。所以,在广告创意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广告内容的冲击性。

2.广告创意要具有情感诱惑能力。广告市场的竞争激烈,争夺观众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是广告创意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使广告创意新颖、独特、创新,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要注意提升广告创意的情感诱惑能力。也就说,广告内容可以引发消费者的亲情、友情、爱情、怀旧情感等,使其消费者在观看广告的同时,可以回忆起某段难以忘怀的情感或特别珍视的情感,这就可以使广告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产品购买欲望。因此,广告创意过程中注意提升广告的情感诱惑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广告市场中,广告作品越来越难以被使用者所认同。其原因在于广告作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广告作品的广告创意效果不佳。对此,要想使广告创意吸引消费者眼球,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要在广告创意过程中,重视巧妙、合理、恰当地运用广告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使性感吸引注意原理、画面激发兴趣特色原理、诱发联想与欲望原理、满足情感需要原理在广告创意中发挥作用,增强广告创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晓风.广告创意中的攻心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3).

[2]李立志.论广告吸引注意的视觉心理效应[D].江苏大学,2014.

[3]王云菲.论商业广告中的情感“诱惑”[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李安平.现代广告传播中的创意理论[J].当代传播,2006,(3).

[5]杨英新,鲁忠义,姜敏,等.内隐记忆原理对广告活动的启示[J].商业经济,2004,(1).

汽车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扩大保险消费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有关<报告)和(调查)资料,在分析了我国保险消费现状基础上,针对影响保险消费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保险消费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保险消费;影响因素;扩大途径

文献标识码:A

进一步扩大保险消费。对当前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应当是供求双方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供给者。更需要成熟的保险消费者与之匹配。因此,扩大保险消费是促进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2007-2008年中国保险市场调查与投资咨询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及2004年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对山东省17城市居民和团体单位进行的4800份“保险消费环境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所披露的数据,就进一步扩大保险消费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我国保险消费的现状

1.1保险消费水平低下

首先。居民保险参与度低。‘报告>结果显示,在我国城市市场,有46.5%的城市居民已拥有社会保险。仅有4.5%的居民购买了商业保险,有21.1%的居民既拥有了社会保险又购买了商业保险。此外,尚有27.9%的居民没有购买任何保险产品。

其次。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均较低。

中国2008年的保险密度为724元,保险深度为3.25%,这些数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20年左右的差距,和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发展潜力巨大。(引自新浪财经——平安总经理张子欣:以建立综合金融集团为目标)

再者,农村保险市场尚待有效开发。

总体而言。我国保险消费整体水平普遍低下。

1.2保险消费倾向偏低

首先。由于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体制改革的影响,以及多种社会及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居民预期消费压力较大。因而,在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可投向的比较上。保险尚处于较次要的地位。《报告》结果显示,居民将保险投资与消费列在储蓄、购房、教育、证券之后;其次,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住房改革。城市居民的资金转向房产市场,而选择购买商业保险的消费者只有9%。《调查》显示,在购买了保险的消费者人群中,保险费支出占可支配收人的比例在5%以下者数最居多,有着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

1.3保险消费结构畸形

保险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者购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的比例关系。从保险产品的功能看。保障型的保险产品的特征是低保费高保障,适宜的目标客户群是中低收人层寻求基本保障的消费群体;投资型产品的目标客户群是收人较高和寻求高投资高回报的消费群体。但根据我国大多数消费者的目前收入状况,居民投保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充足的风险保障,然后再考虑保险“投资”的因素。而目前市场销售情况是:购买保障型的保险产品的较少,而购买投资型产品的较多,保险消费结构畸形。这也说明人们对保险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

1.4保险消费理念不成熟  它表现在:一是投保动机上只注重有形的物质保障,无视保险的无形保障,以至于有些不出险的保户总有“吃亏”之感;二是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三是投保决策受他人左,缺乏冷静思考和自主性。

2影响保险消费的主要因素

 2.1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偏低  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高低是影响保险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与购买商业保险的关系来看,月收入在2000一一一20000元之间的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比重随着收人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保险消费者家庭收入不高的有力证明是消费者感到保险“价格太高”。《调查)表明。在“保险业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保险“价格太高”排在了第五位。对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时,影响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价格因素”是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 2.2公众的保险意识落后 早在1997年。有学者对部分城市居民的调查表明:对保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只有1.7%和18.6%。44.6%的居民还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35.1%居民根本不了解(引自雪峰著《保险也如何做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出版)。而据<报告>显示,对保险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的居民家庭占到了36%。 2.3保险服务不到位 《调查》结果显示。保险服务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索赔困难。索赔难——是大家公认的保险业的第一大问髓。购买保险并有索赔经历的个人消费者中,认为不顺利的占22.3%,超过20%的消费者对保险理赔不满意;在“团体消费者认为保险业存在的最大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最大问题是索赔困难的最多,占到了37.06%。在对保险消费各因素的评价中。理赔情况评价也最低。

(2)夸大好处误导。43.3%的被调查者说,不想购买保险的理由是对保险公司不信任,因为保险营销员夸大承诺或者没有完全兑现承诺。

(3)手续繁杂。保险的承保、理赔手续比较复杂,特别是人寿保险涉及的项目很多、赔付兑现时间长。调查团体消费者索赔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认为由于索赔手续复杂造成的有66.32%。

(4)合同条款如雾里看花。合同条款难懂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保险条款存在晦涩、繁琐的问题。消费者反映,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讲解不够”。在调查“对保险合同的明白程度”时发现。“基本能看明白”的消费者占78.34%;“不明白”的占12.73%;而且,由于保险条款的高度专业性。“基本能看明白”与“看得明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对保险条款的一些具体内容不十分清楚。极易引起消费纠纷。另外。消费者对格式条款(俗称“霸王条款”)的不满也十分明显。

(5)信誉不好。有80.2%的个人消费者表示。最迫切希望了解或者说最关心的保险公司信息是保险公司的“信誉”。在调查对象被问及“选择不同保险公司的原因”时,最多的回答是企业信誉和实力。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8.76%。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没有参加保险的人群中,43.3%的人“不想购买保险的理由”是对保险公司不信任。

(6)保险业务员素质差。有些消费者对“拉保险的”非常反感。其原因是认为保险业务员“素质差”。为了说服人们购买保险。一些保险业务员往往“王婆卖瓜”,极力夸大保险责任,而对于保险的除外责任避而不谈。与此同时,部分保险业务员缺乏专业知识,本身对保险条款一知半解,理赔时又不按规定办理。加之保险业务员频繁流动,对于这些违规者行业内缺乏禁人机制,所以业务员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7)险种不丰富。消费者对险种不丰富颇有徽词,有些消费者反映没有自己需要的、想买的保险。比如:目前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的医疗保

险产品品种不多,并且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这与国外各种各样的医疗险形成鲜明对比;现有的银行保险品种不多,多为分红型保险,这些保险产品和银行定期存款没有什么不同,与其称为“保险”,还不如说是“投资产品”更准确些。消费者希望可以选择的保险品种更加丰富。

 2.4保险信息披露不规范  它表现在:一是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沟通渠道,更谈不上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地获得保险信息。《调查》显示,消费者获取保险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保险员的介绍”,占总比例的57.0%;二是保险公司或保险员言过其实,随意扩大保险责任。延伸产品功能。如人寿保险中分红和投资连接保险,往往靠夸大预计的投资收益率来招揽客户;三是刻意隐瞒,即对一些重要性的事实和一些直接关系到客户经济利益的信息表述模糊,告知不明确;四是一些条款、宣传材料和推销说明,使消费者容易产生歧义:五是行业可比性差。由于保险业务信息披露没有形成行业规范,使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相类似产品的条款不具备可比性,使得消费者无法进行比较。

3扩大保险消费的方法和途径  保险业的发展,不仅要将整体规模“做大”。而且要将实力“做强”。在保险消费方面,做大做强是以做“实”做“细”为基础的。所谓“实”是指保险产品货真价实。保险行为实实在在,消费环境宽松实惠。“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细化消费者”、“细化市场”、“细化风险”、“细化产品”和“细化服务”。

3.1加强保险消费教育,培育大批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者

首先,可借鉴日本培育保险市场的做法。日本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社会形象是欠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谈寿险无法回避疾病和死亡,而日本比我国更忌讳谈论这些话题;二是个别保险代理人素质偏低。违规操作,损害了保户的利益,招致保户反感。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日本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工作:一是开展“保险宣传月”活动。日本政府很早就推出了“保险宣传月”活动,其原始目的只是批评和纠正某些保险代理人的违规操作行为,后来则逐步发展成为声势较大的普及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月中,金社会共同关注保险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讨论研究关于保险的各种问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创立“生命保险文化中心”。日本的各大保险公司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真正地取信于日本国民。于20世纪70年代共同筹集了一笔基金,建立了“日本生命保险文化中心”。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来自各保险公司,他们的任务绝不是为公司推销保单。而是专门负责对国民进行保险意识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出版书籍,建立阅览中心,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为日本社会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工作不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而是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他们具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明确的服务对象和长远的服务规划,根据保险市场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予以及时的研究作出明晰的解答。三是从娃娃抓起。在日本的小学和中学里,有一门《社会》课,专门讲授社会学知识,其中包括金融保险方面的知识,这门课从小学延续到高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任何一个日本小学生都可以从课堂学到有关保险的知识。因而,通过以上做法。使日本社会的保险教育和宣传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辐射渗透到每一个日本家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我国的保险消费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实施。  (1)培育全社会保险消费意识。在我国首先是提高各级政府对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增强运用保险工具规避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风险和个人风险的自觉性,挖掘保险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使经济增长、社会  稳定与保险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其次是提高广大民众保险的意识。

(2)突出保险消费教育的重要地位。一是建立保险消费教育体系。从长远的角度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比如从现在开始就在高等院校设置相关的专业,为即将到来的保险消费储备人才;借鉴日本的方法将保险知识融人中小学《社会》课程等等。二是提供保险消费教育的渠道,特别是注重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媒体和新兴的社会机构,如媒体网络、咨询机构、社区服务等;在资金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建立”日本生命保险文化中心”的经验,由保险公司作长期的投资(包括人员和资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以各地的保险协会为活动的基地,逐步扩展协会的职能,将培育保险消费作为协会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增加入员。投入资金,面向社会,开展工作。三是注重保险消费教育的内容。比如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灌输风险管理的理念。向居民家庭提供风险评估以及理财的方式方法,向潜在的保险消费者宣讲投保决策的选择。向购买保险的消费者讲明保险合同主体权利义务等等。  (3)高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的管理和决策水平。首先。保险市场的管理者应该明白,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者是保险市场的支撑点,保险监管部门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定期地组织市场的调研和保险消费的调研,比如对消费者的投保心理、投保行为、投保能力等方面市场调查,从而提高宏观决策的正确性,增强宏观调控措施的灵敏度和有效性;其次,保险产品的提供者也应该知道,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者有助于保险公司改进服务的手段、方式,有助于提高保险决策的准确性,以便适时提供优质的、价廉物美的保险产品。

(4)提倡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一方面,鼓励城市居民中的中产阶层把购买保险、寻求保障、增加投资的行为经常化、必要化和计划化;另一方面,提高社会各部门(新闻、司法部门等)参与保险活动的机会,让社会来熟悉保险、理解保险。

 3.2加强保险宣传是培育保险消费的重耍耍手段  (1)加强宏观保险宣传势在必行。宏观宣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大有关保险政策的宣传,二是保险公司自身注重形象的宣传。宏观上的宣传,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大等优势加以宣传。比如制作保险专题片、保险广告,展示保险行业、保险企业和保险人的精神风貌。让公众了解国家保险方面的政策、保险行业的动态、保险公司的实力、经营理念、服务观念等等。另外,宏观宣传还要重视地方党政领导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要让他们了解保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风险管理的观念。了解国内外保险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加强微观宣传,突出入性化特点。微观宣传是指对保险险种的宣传。微观宣传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人性化特点,站在客户的角度,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当作客户的朋友、顾问;二是针对不同的消费层次,宣传不同的保险产品。

(3)加强危机管理,利用危机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会在宣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工作中,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介机构的不规范、部分人员诚信的缺失,保险公司自身。

上一篇:大学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融资难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