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4

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保障专业技能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而语文课程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开展途径。本文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建设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群,有效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语文 素质教育 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这是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这一目标明确了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提出了包括人的内在素质的要求。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即要先“立德”,再“树人”。这也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即除了专业技能训练,还应进行道德素质培养,才算完整的、成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标准。目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方面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

无论是在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在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方面,语文学科都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笔者在高职院校尝试开发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通过构建语文课程群并实施教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为加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实施途径。

一、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课程角色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高职语文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意识到语文的学科特性。以此为前提,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这一途径去扩充青年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接受文化作品及多元文化资源的熏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的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因此,高职语文首先必须坚守阵地,然后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只有将高职语文课程的角色定位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才能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被时代淘汰,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创新课程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笔者在所在学院开展了有关于语文课程和文化素养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校园阅读传统经典作品的情况不太乐观,8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可以有效提高人文素养,多多益善,但实际上能阅读完四大名著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3%。在对语文课程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71%的调查对象认为语文教育属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应大力开展。对我院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并且33%的调查对象希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通识课知识;32%的学生希望开展文学欣赏等文学素养类课程;35%的调查对象希望开展应用文写作等应用实践类课程。多项调查结果表明语文教育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各类语文课程的全面开设,有利于整体提升高职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要注重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文化素质功能,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我国优秀思想道德。课程是教育活動的核心,教育内容的融合主要体现为课程的融合,需要教师建立比例恰当的综合性语文课程体系。开设时应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语文类选修课程,应实行和必修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制定好选修课程教学管理办法,促进语文类课程的顺利开展,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对于课程考核采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开发创新,丰富文化素养课程。

二、高职语文课程的建设研究

(一)双线并进的语文课程教育模式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从不同方面、不同教育方式来培养、熏陶、提高学生素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正式的或较少事先策划的“软课程”,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全面发展,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蕴含在学校的氛围、风格、环境等情境中,一所学校的精神主要靠隐性课程来存储和散发。人文底蕴越深厚的学校,其隐性课程的表现样式就越多样化。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有限, 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就更为重要, 应有体系、有侧重地开设。显性课程方面, 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在课程内容上的合理分工、相辅相成, 强调教师的讲授引导。隐性课程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全方位、全程的教育, 有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相吻合。文化素质教育核心层面的人文精神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陶, 并贯穿教育始终。因此要将隐性课程的重点落在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的建设中, 有意识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因素,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二)建设丰富全面的语文课程群

笔者选取语文课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通过建设课程群及教学,达到完善学生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学情,开设了四类语文课程来支撑课程群:文化通识类、文学素养类、应用实践类、交通文化类。在不同学期、以必修和选修交替的方式,循环开设了10门课程。课程按照分类和内容,基本覆盖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向。

1.文化通识类课程建设

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让其了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把握中国文化并由此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中的定位,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课程群建设以这一类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與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门课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课程属于中国文化基本观念通论性质,因此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侧重点不在于对文字本身的探讨,而是选取凝聚了中国文化核心概念的若干汉字,揭示其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2. 文学素养类课程建设

文学经典是丰富的人生世界和鲜活的生命体验,要实现丰富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世界的任务,就要求教师们改变文学经典的释读理念,以对作品、对思想情感、对人的“生命与感性”的关注替代对经典作品的解析翻译。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生命力的激荡,丰富他们的人生世界和鲜活的生命体验。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欣赏课程时,教师应当从原本费心尽力地对古典诗词展开详细地讲解、灌输性传授知识改变为环绕某个特定主题进行适当讲授,将品读经典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们,让其对经典书籍進行品读,将自身的人生经历、爱好、气质融汇其中,在体会经典、充实自身的时候得到全新的生命感悟。笔者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讲解《礼记》的时候,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们找四书五经等书籍,提示他们领悟不同思想学派的思想文化;在讲解《李将军列传》的时候,刻意让他们去品读《史记》等书籍,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名人的优秀品质。在最后期末的时候,还需要考核学生们品读经典的成果,将考试作为指导他们主动地展开经典古籍的品读,提升道德修养的一个手段、动力。学生们用了大量时间徜徉在古典经籍里,他们的文化沉淀日益增多,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改善平日言行。

3.应用实践类课程建设

本类课程以构建知识补充整合为先导,通过学习职业必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有显著提高。此类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鼓励组织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选择适用的课程和内容。既有巩固基础的必学部分,又有提供差别选择的选学部分和服务专业建设的补充部分。如应用文写作、职场交际与口才、普通话口语交际与训练等。

其中,应用文写作是面向全院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通过应用文体知识的讲授练习,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撰写各类应用文种的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資料、概括分析、构思设计等职业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方法,为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提供必要的写作能力和基本的职业素质。本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又是一门文化素养课,既满足学生“岗位人”、“职业人”的写作需要,还考虑了学生成为“社会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4.交通文化类课程建设

针对交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语文课程群建设中增设此类课程。交通文化课程的设计注重“交通”与“历史”的关系,将交通史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讲解,内容包括中国交通的历史变革,中国古代对外交通,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通过讲授帮助学生形成中国交通文化的整体概念,让其了解行业背景。此类课程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配合其余三类课程构建出既“全”又“专”的语文课程群,有效推进交通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德育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高职语文课是要通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高尚情趣、宽广情怀。从长远看,高职语文的根本任务还承担着、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改造国民素质、重铸民族精神的重任。所以,立足于学生现有语文程度,对其提出不同种类语文课程的教育要求,拟定不同性质语文类课程的考核标准,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群,可保障高职语文课程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延伸。

参考文献

[1] 田素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2):59-61.

[2] 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222-227.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教学的质量是衡量教学的一种潜在的标准,它决定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效果,想要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根据新时代学生所能理解的定义和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能以他们的方式进行吸收,才是良好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语文也是其中要学习的模式之一。但是当前高校的语文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以至于大部分的学生把语文理解成为死记硬背,大大影响了学生知识层面的增长。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高效语文管理模式的探析,促进当代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程度得以提升。

关键词:教学模式;语文;探析;新时期

培养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所有高校的首要任务,然而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就是高校的一大主题和根本任务之一。时代在不停的变化,很多新鲜的成分都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产生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个不断创新的时代,怎么让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时代的变化,来开展教育管理就一个需要探析的问题。但是很多的高校还是传承着自己的教育模式不会推陈出新,以至于语文教育的管理一成不变,跟不上形式的变化,是对学生教育最大的阻碍。

1我国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

1.1对于学生的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懈,很多老师上课都是照着传统课本进行教育,导致教育水平的停滞不前,教师很难结合当今社会的趋势进行教学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很难脱离,学生与社会的严重脱节,新知识学不到就知识学不透。大多数高校对于教育的管理模式也是处于封闭状态,只是一味用着陈旧的套路,不敢创新的同时缺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且对于学生理论的教学大大超过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也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管理者来说没有提升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经验和发展。

1.2高校内部管理

高校内部对于教师和管理者都是以旧的经验进行选取,有的则是根据理论基础决定的,高校内部管理成分缺少实践和经验,根据理论进行管理效果很是明显,但是教育工作者确是高校的重要成分,是决定学生身心是否可以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若是连管理者都不能了解创新不能切身的去体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依然不见成效。

1.3如何解决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是让管理者走入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尝试与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让自己方法和途径脱离原始的管理常态,带着创新和发展的严谨进行管理。但是要符合实际和科学的尝试,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环境等一些因素进行合理的整治,让你的管理能跟上社会的潮流,让你的思想足够符合当前的理念提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跟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变,只有你学会了合理的创新,学生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最科学的方法去培育对祖国尤为重要的新鲜血液和最优秀的接班人。

2如何有效加强管理创新

2.1利用网络技术

当今适合是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网络技术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运用最先进的网络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让学校的各种资源达到良好的配置效果,更加节省了学校的物力、人力等,也让学生能跟紧时代的步伐。创建学校的管理平台是很有必要,这让能学校的管理人员更好接受这个新鲜的管理模式,开始第一步的大胆尝试,让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平台了解学校的规定同教师或一些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更好的让学生的想法和管理者的想法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学校可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及时更新信息,让每一个学生和管理者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了解自己在学校的一些信息,可为学生提供网络选课的途径。很多高校都采取学分制的模式,有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在网上进行选修课的选择可更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兴趣的科目和老师进行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良好的发展,也利于教师对于不同学生和课程有不同的认识,让教师也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项目,可及时用网络更新社团信息、学校组织活动等,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2.2对于学生的管理

高校的学生已经是独立的个體,学校也应该更好的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好习惯,可通过寝室的管理,让低年级的同学对高年级同学的寝室归寝、卫生等情况进行管理,让学生可以在控制他人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效果。充分发挥各个班干部的作用,辅导员可脱离学生让他们在班干部的领导下完成一些活动,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大大提高,让学生独自面对各种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面对这个社会,学会如何吸收社会的新鲜事物和理念,才能让学生对平时的各种情况进行良好的认知。

3新时期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3.1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语文这个学科的教学是很复杂的,一篇文章就不同的理解,教师带来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往往是长久的循环着课文的背诵和硬性的理解,以实现好成绩为目的,但是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来说,他们体会不到诗词歌赋独有韵味,虽然教学改革也在进行,也加入了一些互动和探讨,但是教学的效率却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学生虽然有讨论的过程但也是按部就班,很难真正的把感情带入也没有真正的思索,没有深刻的认知还是恢复到最初的效果。例文和定篇等方式都是学习文本,可任何一种方式的选择,都是在语文能力达到一定基础上而进行的。很多教师在实施教育目标的过程当中,都太过于重视对“感动”的一味追求,却忘记了语文也是需要实效性。因此,缺乏实效性是高校语文课堂教学都避免不了的普遍问题。

3.2非智力因素相对欠缺

学习语文时很多的大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都是满足在智力水平的需要,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等非智力的因素,因此在现代语文教育的管理中,学生自己的认知不足以及教师的不重视,导致非智力因素的提升没有带来很大的效果。且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是很不重视的,认识不到其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没有特别的积极,也感受不到这些文字堆积的东西有何值得自己探索的地方,对语文真正的失去了兴趣也发现不了其中的乐趣。由于一些非智力因素的缺失,导致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很难在有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3.3语文教学评價改革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大部分的高校开始落实对于新教学理念的应用,可是教学评价没有得到完善,对于新课程的改革深入的效果就不是特别良好。想要深化学习的改革就要有经队形的去实施,更好的多元化融入语文的教学评价中去。虽然很多教师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也逐步的开始应用这一办法,可是真正落实时问题却又很多。教师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价值理念和反思都没有太好的去感受和重视,也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探讨完善教育管理模式相应措施

4.1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管理计划

教师和管理者要认清的一点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才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主体,新学期到来初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这个时候的性格特征还是相对鲜明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爱好和兴趣都有着差异,这些性格是语文教学最不能忽视的东西。老师一定要深入的去了解和调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智力和学习的习惯,更好的去掌握他们的性格、兴趣、特点、学习的独有习惯和对语文的兴趣和掌握情况。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关注,不断的进行细致的划分,要更好的去根据他们所能理解的知识和语文知识的追求,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想要提升教学的时效性就要做到根据个人差距进行教学,让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

4.2明确语文教育管理的目标

对于设计语文教育的管理目标,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师在具备设计目标的同时更要避免一些因素的产生,例如概念过于模糊、额按章细节过于笼统价值不追溯根源等。大部分的教师都会用相关的书籍、参考书籍或教案等资料对教学设计目标,这种办法有知识基础但却没有结合实际,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入手。随意教师在设计教育目标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阶段来进行课程的计划和准备,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多维度的综合考量,再者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制定教学的管理,一定要确保教学目标更实际的符合学生实际要求,学生的功力和非功利等要求要在教学管理的目标中的以实现,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师也要规范自己的教学过程,明确教育目标对于教学的作用和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更好的去实现个体化、阶段性和特殊化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知识等方面教师一定要做到细心的观察,可以更好的发现他们的变化并且进行良好的调节,更好的促使语文教育工作更有目的性。

4.3对语文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教学的环节对于教学的组织过程的关键环节,它决定教学管理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有没有更好的发挥它的效果,而且教学的学过和一些活动的组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于常规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还是普遍的存在的,例如语文课本中的阅读理解,都是传统的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和总结,但是教师可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进行解析,更好的去创新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最关键的地方入手进行立即,掌握其中关键的重点和相关的问题的解析。

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教学的情境、角色扮演和重要的问题进行讨论等,可更加丰富和完善教学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写一些不一样的剧本和他们所喜欢的文章等,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加便捷的掌握要学习的重点和所要体会的情感。

传统的用成绩去考量一个学生学习成果,是教师最不合理的教学评价,这种观念要进行及时的改正,评价的内容和模式要选择多元化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与学生或学生自己进行一些评价,更让学生发现不足,让他们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准确分析自己的问题,换位思考对于教师的教育提高也很有帮助,让学生对老师进行一些独特的评价,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方式有良好的认知。而且评论的内容一定要多元化,比如掌握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情况款、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发言的情况和知识掌握的情况等一系列的现象。

要同学生一起更好的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紧跟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更好适应国家和一些先进教育理想,同这些理念更好的融合同步的发展。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不断创新的时期,教育的管理更应该顺应时代这个大舞台,面对不同的环境、教学对象和教育手段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也不要懈怠,积极的构建同这个时代相适应的语文教育的管理新型模式,更好的针对性的加强语文教育的管理,提升教学的时效性,促进所有高校学生的语文素质都全面的进行提升。

5结束语

所以在这个经济社会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各界人士都在关注高等教育,对其也越发的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书本上的学习和操作。要更好的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只有高校的氛围管理追寻时代的先进性,才能让语文的教育更加的先进,所以对于高等学校的管理也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郑超锋. 新时期高校语文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 科研, 2016,(12):0031600316.

[2]王治国.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J]. 语文建设, 2013,(12z):1112.

[3]胡昱. 探究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我的高效课堂观[J]. 课外语文:下, 2015,(4):3434.

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在方向上存在分歧。在过去一段时期,人们把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摆在首位,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这种改革思路,固然使语文课程在与专业课的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但是,有时往往在改革时,矫枉过正,人们注重了工具性的同时就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的特征,忽视人性熏染,导致学生后发无力。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语文教育 定位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国职业教育的思想与教学模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其中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为我国许多学者所接受,长期影响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此同时,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纷至沓来。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尤其在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能力本位的导向,把语文课完全当成就业竞争的代名词,一些学校只在一些文科专业才开设语文课,即使开设了语文课,而且也是作为选修课来学习的,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实用、够用”,更忽视人文教化,忽视人格人性熏染,导致学生后发无力。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现存的问题分析

五年制高職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不是某个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社会

(1)人心浮躁,追求功利。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来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它的提高也是不易察觉的。学生用同样的时间学习技能就可以发现有较大的提高。于是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语文学了也白学。加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为了适应社会潮流,学校和学生也会有意无意放松语文学习的要求。

(2)方向不明,教材不一。我国目前尚未对高职语文教育提出很明确的方向及具体要求。高职语文教材更是鱼龙混杂,全凭各学校或教师喜好决定。这不利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0多种不同类型的高职语文教材。这些语文教材的共同特点:一是以古文为主,二是偏重文学作品,三是突出思想“教化”,往往缺少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高职语文教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

2.学校

(1)认识不够,地位下降。高职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上,所有的课程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实现的。许多高职院校把语文课程定位在公共课或选修课上,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课程,语文课程学习在于修得规定学分,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领域中正逐渐变成边缘学科,语文课程的地位明显下降。

很多高职院校本着“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时大大压缩了语文授课课时。在五年制高职课程设置中,语文属于公共课,一般课时为120学时,分四个学期完成,与中学相比,语文课时明显不足。这少量的几十节课无法满足语文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无法实现语文的教育功能。

(2)内容过时,方法呆板。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但语文教育并没有得到同样的发展机会,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我国的高职院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语文教学大都沿袭了以往的中专模式或高中模式。近些年来,尽管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高职语文教育进行过探索和改革,但总的来说,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相对滞后。

3.学生

(1)生源参差,习惯各异。近几年,生源逐年减少,而有些高职学校的招生人数并没有随之削减,导致高职在录取时分数差距比较大,中考的400分到580分这个分数段的学生都可以录取高职教育,这部分学生,有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养成,有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2)动力不足,主动性差。高职学生“伤痕心理”较为普遍,即升学失败者和成长受挫者的心理阴影较重,许多学生认为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他们对自己的角色认定较困难,成才期望与职业认同反差较大。

二、高职语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1.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语文教育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而应重视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高职教材内容大体包括读写、听说、活动、应用文等几大序列的内容,教学大纲相应的就是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要求,却很少在感情与审美的熏陶方面有要求。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它必须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这是由语文学科内在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文化的育人性,因为语文文化是人文素质或人文精神的基础,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不载负文化、思想、感情的语文。“文以载道”揭示了“文”的教育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是一门课程,但它决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课程,语文的教育性和育人性作用超越了课程本身。

2.语文教育大大丰富了高职生对专业内涵的深刻理解

首先,语文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语文基本能力可以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同志曾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可见学好语文对我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语文教材内容本身就含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思想。高职教材的选篇中很多都含有专业的信息元素。如江苏电大五年制高职教材篇目其中有:《色彩与健康》《信息爆炸与媒介素质》《三幅画》《武夷山九曲溪小记》能及艺术作品鉴赏单元中的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作品的鉴赏等。这些篇目与专业紧密贴近,扩宽了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学习学习专业的浓厚兴趣。除了这些篇目外还有大量的篇目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职场中的交际、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实践性很强。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各种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再次,语文教育中具有极强的职业情感陶冶的作用。学生对未来要有信心,要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就要做细致的专业思想巩固工作。而这项工作又不是简单的说教,这必须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语文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美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

3.语文教育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

语文教育要与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高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点,解决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比如,在校园的一

些宣传栏中出现的各种宣传材料、张贴的各种通知、启事、海报等,都应该规范,不能出现错别字、语病及格式上的问题。同时,校园中的一些宣传警示牌也应更富有人情味,而不应该过于生硬。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语文教育对校园企业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媒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加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的对策分析

1.重建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语文教育目标

于漪老师说过,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號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可见,有形的文字,传承着无形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很久以来,高职语文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内涵。当然,提倡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是说要忽略语言文字自身的工具性。没有语言文字的功底,又怎么去读懂文章的人文性?因此,要把握二者的关系,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要挖掘文化内涵和情感因素,使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人文思想上得到升华。

2.在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3.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

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它分成两大块,不能在知识与技能上加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认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人文的关怀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来落实。同样,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在教学古代诗文时,教师发掘了文章中的语言美、人格美、社会美、自然美、文化美。如果只是把这些内容简单地讲给学生听,或者以师道尊严的态度强加给学生,学生更是无法体验古人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为此,教师只有以诵读促感知,在感知中交流,在互动对话中领悟,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力量。

4.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人文关怀和激励功能,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实践,关注学生努力,关注成功体验,保护学生自尊自信,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而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凭着一次笔试定成绩的做法。评价的方式应将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考试和考查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结合起来,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

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体系分析,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化的要求。因为语文知识是任何专业、任何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从价值取向分析,高职语文是高职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必要条件,因为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高职也就难言有和谐的高职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我们应给予高职语文正确的定位与理解才是。

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离不开教育人的坚守与创新。

新课改20年,那些教育的思想引领者和方法建构者,那些躬身实践的改革先行者和制度破冰者,无疑成为这个时代最有分量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我们将关注的视角切换到20年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回顾他们生命历程中的教育实践,梳理他们引领时代的课改行动,记叙他们立德育人的峥嵘岁月……

他们的故事,彰显出改革的初心;他们的事迹,展现出课改人的时代风貌。

站上讲台用生命歌唱

于漪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

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

69年的教育生涯,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教师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从1951年站上讲台,于漪就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形象代言人。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1996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漪总的设想是:跳出语文看语文,要站在育人的战略高度。

为此,于漪了解国外语言学改革的动向、国内语言学方面解构主义的探讨,再认识千年语文的积淀、百年语文的探究,倾听世纪末语文大讨论的各种声音,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正负经验,提出语文学科有众多性质,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征。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文学科始终是指向人的,与人的思维、情感、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语文就是人生,伴随人一辈子。语言文字来自人生,而不是来自书斋,学生与它有天然的联系,有心灵感应。

基于这样的认识,于漪写了《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等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付诸实践。

教育必须薪火相传,一代胜过一代。从教生涯中,于漪总是想方设法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教师培养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長负责制。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于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礼堂中每一位老师的耳畔。青年教师们说,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学”。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

“小学老师是我的第一身份”

李吉林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

她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她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她是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儿童教育家……虽然拥有诸多头衔,但李吉林最看重的还是自己“小学老师”的身份。“我总认为一个人的角色意识很重要。它在顺境中给我一种召唤,在逆境中给我一股力量。”

就是凭着这种“角色认识”,李吉林去思考,去学习,去行动。她把教师二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对于神圣的儿童教育,我必须虔诚相待,全身心地沉浸在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

“我们应该比孩子的父母更懂得怎么爱孩子。”这是李吉林特别爱说的一句话。在李吉林看来,教师不仅要做一名“长大的儿童”,更要做一名“引领儿童长大的儿童”。

李吉林对自己提出了“学、思、行、著”四个字的研究方略。为了挤出时间学习、实践、研究,她放弃了一次次外出讲学的邀请,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社会兼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总是记着我的第一身份:小学老师;我的责任:教好小学生;我的岗位在小学。”

李吉林有自己的雄心: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为此她从中国经典的文化中寻“根”,由中国古代文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出发,将从中归纳出的“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创造性地运用于小学教育,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从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直至涉足学习科学领域的“情境学习”,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之路。

2014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联合举办“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李吉林应邀在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在世界教育讲坛上,她为中国教育赢得了足可自豪的话语权。2017年,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专著正式通过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向全球发行。

2017年,79岁的李吉林完整构建起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学、思、行、冶,但回首来路,她却说自己只是勉强完成了一份答卷。

历经40余年,“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瓜熟蒂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第一个由一线教师创构的教育体系,思想、理论、实践三者兼而有之。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一位小学教师真正把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当作自己的“大学”,成就了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把课改当平常日子来过

李镇西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在李镇西看来,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20世纪80年代,作为刚从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人,李镇西坦言除了激情一无所有。

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李镇西把语文教改做得有声有色,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有味,有时也引发争议,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学生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

李镇西经常对年轻的同行说:“职业情感来自童心,教育智慧源于难题。”

怎样才能爱上教育,并获得成就?

在李镇西看来,第一,多接近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苏联教育家阿莫拉什维利说过:“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怎样才能爱上“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呢?

很简单,与孩子一起玩儿,尽可能和他们待在一起。李镇西说:“当孩子把我的眼睛蒙上,在我背后拍拍我的头然后又跳开,或者用树枝敲打我的屁股时;当我与男生摔跤,被四五个小伙子压在草坪上时;当我和一群少男少女手牵着手站在黄果树瀑布下,任飞溅的水花把我们浑身上下淋透时……那种幸福感,是任何职业都无法企及的。”

第二,不重复自己,研究难题。把难题当课题,不但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任何教师获得专业提升并赢得教育成就的最佳途径。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老师总感觉不到职业幸福?因为他们每一天都没有变化,面对一个个难题他们除了哀叹或发怒,就束手无策。没有变化,每天重复自己,这是许多教师渐渐厌恶职业的重要原因。

那如果换种职业状态呢?尽可能让每一堂课都有那么一点点创意,让每一天都有一点点与昨天不一样的地方,每带一个班都不重复自己……这里的“创意”“不一样”“不重复”来自哪里呢?正来自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年轻时,李镇西所带班遇到男女生交往的“难题”,他便研究青春期教育,于是有了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他曾带过全校最差的班,每一个顽童都是他的研究对象,围绕他们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转化学生,每天都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反思,于是有了《爱心与教育》……

如今,已经退休的李镇西依然为教育忙个不停:带着一群年轻人围绕教育而阅读、思考、研讨、写作,偶尔也给他们上上课;奔走于全国各新教育实验区,与教师们一起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路径;平时在家,每天都要阅读(重读)教育经典,在公众号“镇西茶馆”发布每天写的教育文章……

李镇西说:“教育早已是我的爱好,而爱好是终身的,不存在‘退休’一说。”

创生“第三种教学关系”

王天民 河南省汝阳县圣陶学校校长,全国优秀班主任

一所普通农村学校的课改经验为什么让许多专家、校长和一线教师慕名而来?在河南省汝阳县圣陶学校,已过古稀之年的校长王天民用智慧和创新重新书写教育的另一种样态。

王天民的改革“基因”,在多年前就已有所显现。1961年师范毕业后,王天民被分配到汝阳县一所学校当教师。他非常努力地工作,教学成绩不错,多次受到县里表扬。

“文革”后期,王天民回到家乡教过几年专业的文艺班。学生经常不上文化课,不学数理化。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和中考,文艺班解散了,家长要求学生回归正常学习,要考高中。

“时间只有半年多,能行吗?”王天民心里也有点打鼓。不过,因为当时学过《毛泽东选集》,王天民和学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王天民开始“全科包班”,不用教材,不用练习册,根据一本“文革”前的五年中考题集,鼓励学生分组自学。“我领着学生学习,不记笔记,不做作业,居然帮助学校在全县中考考了第一名。”王天民回忆。

“坏事”变好事,从此坚定了王天民进行教学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2005年,王天民创办圣陶学校,与教育为伴,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打造自己的“教育桃花源”,于是就有了“无教师、无教材、无作业”的课改经验。

可能因为与既有经验“冲突”较多,“三无”总是来访者普遍关注的核心话题。王天民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所谓“无师”,并非没有教师,是指学生自主学习不受教师干扰,其后面是有名师指引,即无授业之师,有传道之师,无教书之师,有育人之师;所谓“无教材”,是指除了国家规定的教材,还要有“学材”,即学校编写的学习材料;所谓“无作业”,并非真的没有作业,实际上是不给学生布置课后硬性书面作业,学生为了自测、互测,可以自编一些习題作为“考试卷”。王天民补充:圣陶学校“三无”的背后是“三有”——有落实、有检测、有奖惩。

除此之外,圣陶学校初中部几个年级学生可以同班上课,打破了年级学习制、班级授课制。“圣陶学校打破班级授课制的背后,是王天民创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关系——第三种教学关系。”有专家这样评价。对于一所办学条件一般的农村学校校长而言,能得到这样的高度评价实属不易。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改革都不自觉地迷失在一种不断纠偏的困境中。最早的课堂始终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是以教为中心,这是“第一种教学关系”;“第二种教学关系”是让教服务于学,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似乎一直没有走出教与学关系的“二元对立”困境,要么是教中心,要么是学中心。

而王天民主导的课改从“二元对立”走向了“教学相生”的第三种教学时空,即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师非师,生非生,师亦生,生亦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第三种教学关系的核心特征是共创,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学生和学生共同创造。

走过漫漫80载的王天民,始终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教育梦。近年来,他一直在琢磨“钱学森之问”。

“我这一辈子,人家教书我育人,人家授业我传道!”不过,王天民也会补充一句,“请你们千万别学圣陶,要做好你自己。”

“这是一个常态”

刘希娅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

近年来的“两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许多热点话题往往会与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联系在一起。

自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刘希娅肩上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担子更重了,从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到重庆市的教育变迁,到全国的基础教育变革,她积极建言献策,在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征途上前行。

这样的征途其实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那一年,担任谢家湾小学校长没多久的刘希娅提出了“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做的第一份报告中,她就明确提出了学校发展规划:三年立足重庆,五年辐射西南,十年走向全国。当时大家会有一些质疑,但刘希娅丝毫没有怀疑和犹豫。

接着,刘希娅提出“以文化经营学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建设“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很快就在全国产生影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纷纷慕名到学校参观。

2009年,谢家湾小学开始启动课程整合改革。

学校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将地方、校本两级课程融入国家课程中,形成新的小梅花课程体系。

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不降低、教学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共十几门学科进行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效益。学生每天上午高效完成学习内容,下午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加学习。

但谢家湾小学的课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后,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受影响,表现出不理解与不支持。

可喜的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的质量监测给出了积极的反馈。结果显示,谢家湾小学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业成绩、实践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24项单项指标排名均居全市领先地位。

现实也给出了很好的回应。学校的课程整合改革使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快乐自在,整体呈现阳光自信、落落大方、生动活泼的特质,升入中学后也普遍呈现出学习潜力大、学习主动性强、善于解决问题、组织能力强等显著特质。

这样的结果让刘希娅很欣慰。许多家长也逐渐改变了想法,开始理解并支持学校的课程改革。

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经验和社团活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2014年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谢家湾小学的课改抓住了基础教育育人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是彻底、系统、全面的课改。”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曾评价,“虽然是艰难的,但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可行的,你们做了中国教育未来30年想要重点做的事情。”

在外界看来,谢家湾小学的改革是对传统与常规的颠覆和挑战,所以大家用“地震”来形容这场改革。可身在改革之中的刘希娅却异常平静。“我们自己是慢慢地顺理成章走过来的,今天发现学校哪里有不好的地方就改正过来,就是这么简单。”刘希娅补充说,“不过,我还是希望国家的课程方案能有一个好的调整,不能让人觉得谢家湾小学的这种思路是一种改革,大家应该觉得这是一个常态。”

把差异作为价值

王铮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

在许多人看来,北大附中是神秘的,近年来这所名校在教育改革中的诸多表现,为教育带来了新奇和活力,正如北大附中校长王铮的风格。

王铮在北大附中任教8年,做了8年班主任,带了三届高中生。那个时候,是王铮与学生亲密无间、亦师亦友一起成长的最快乐的日子。

2002年,王铮成为深圳中學校长。那时,正值国家课程改革刚刚启动,迎着改革的大潮,王铮率先尝试。他力排众议实施走班制、导师制等新的教学形式,建立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共71门课程。透过国际化视野,王铮对改革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创新。

2009年,王铮回到北大附中出任校长。重新回到北大附中,王铮也将他的课改理念带了回来:北大附中高中部2010年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经过6年实践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学生社区——书院。每个书院都由100多位来自不同年级的高中生组成。在这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装修书院活动室,自己讨论和制定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自己策划和组织书院间的各种赛事。书院的日常事务由学生自治会负责牵头运作,并在每周书院议事会上组织全体书院学生民主讨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此外,北大附中还取消了教研组,转为学院制。与学院制相对应的是走班制与个性化课程选择。北大附中是全国最早实行走班制的几所中学之一。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北大附中改革后的课程通过项目制、契约制的课程和学习、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同伴学习等,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人,而不是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筛选。我们对待孩子的期望是一个过程,不能把孩子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差距,而应把它当作一种价值。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应该有个性发展、成就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怀着一片诚心,献出一片爱心,同时保持一片耐心,来帮助、支持孩子的成长。”王铮说。

回顾这些年的教育生涯,王铮更执着于做一名好教师、办一所好学校。

“让乡村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陈康金 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原校长,“讲学稿”创始人

十几年来,“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助学案”“学练卷”……这些影响各地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法,或多或少受到过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法的影响。不夸张地说,全国有几十个地区和千余所学校使用或借鉴过“东庐模式”。

提起“讲学稿”“东庐中学”,绕不开一个响亮的名字——陳康金。2004年前后,陈康金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诸多媒体的报道中。原来,当年10月,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下发文件,在全市初中推广一所农村学校——东庐中学的教改经验,陈康金正是这所学校的校长。

这所学校的经验究竟有何价值?

与许多农村中学一样,东庐中学也曾长期处于硬件差、师资差、生源差和观念落后、手段落后、质量落后的“三差三落后”状况中,学生不堪课业重负,教师怨声载道,师生双方都在“应试教育”的题海怪圈中苦苦挣扎,又每每以失败告终。

“我当时真的是被深深刺痛了,下决心要通过教改把农村学校办好,让农村孩子和城区的孩子、名校的孩子享受同样的‘阳光’。”陈康金说。

1999年下半年担任东庐中学校长后,陈康金基于自己的教育经验,开始创造性地研究、实践“讲学稿”教学法。

神奇的是,这个承载“教学合一”理念的“讲学稿”改变了东庐中学,使学校不仅逃脱了“险被撤并”的命运,还解决了“分数怎么给”这个教育难题,破格通过了省级示范初中验收,在当时获得了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素质教育创新奖”等诸多荣誉。短短几年,东庐中学的中考成绩就实现了由全县倒数到全县多次第一的逆转,成为国内闻名的示范中学。

“讲学稿”究竟是什么?用陈康金的话来说:“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

讲学稿编印完成后,教师将其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后在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进行课堂教学。按照讲学稿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15分钟。“学生会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易混点。”陈康金说。

在陈康金的引领下,东庐中学这所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而易见,实现了“六无”:一是无辍学,学区内学生100%入学;二是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优质生源外流城区的现象;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四是无不开课程;五是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补课;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

随着学校经验的传播,前去东庐中学观摩、学习的全国各地教育界领导、教师络绎不绝。

多年后,陈康金仍记得当时的初衷:“乡下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面对的教育环境差异很大。就乡村教育而言,我最大的体会是:不让一个乡村孩子失学,让乡村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我喜欢做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

徐莉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首届荆楚教育名家

首届荆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师、2016年第二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这只是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徐莉的一部分荣誉。

而徐莉影响最为广泛的,或许就是她“课程设计师”的身份和实践。

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徐莉时,称她为“儿童课程规划设计师”,在徐莉看来,这短短的一句话是对自己职业的一次官方认定。

徐莉自称“课程设计师”,设计就意味着架构、创造。徐莉用近20年的时间试探教师职业的边界:一个老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拥有的自主权究竟能够有多大?

工作的前几年,喜欢“特立独行”、善于深度思考的徐莉开始审视课程改革:到底谁来做课程决策?思索良久,她觉得“应该是在地头的人”。“教师本应参与课程标准、内容的制定,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人。”徐莉说。

2001年,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大幕拉开,武昌实验小学成为最早起步的学校,徐莉恰是学校核心课题组成员。

“记得最早接受的指令是找到学生感兴趣且有价值的主题,不能与现有所有学科的教材内容重复。为此我不得不去翻看各科、各版本、各年段教材,关注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现有课程未曾涉及的主题,寻找适合学生且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渐渐地,徐莉被动地转变为一个积极的课程产品生产者。这也让她看到了课改的另一片天空:超越教材,理解课程,而非死盯教材揣摩编者的意图。

由此,徐莉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改革之旅,探索“级任制教学+科任制教学+弹性课段教学+协同教学+连续性进步教育”多元复合模式,实现一个班级乃至一所学校的个性化课程定制。

“设计保护装置,从二楼将装着生鸡蛋的保护装置扔下去,回到教室后再一起讨论”“采访学校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提交一份完整的采访记录”……

用一张张任务单替代大部分的集中讲授,让任务带领孩子自由自主学习,这是徐莉的常态课——你很难判断这是一节什么学科的课,这节课也很有可能不在教室里完成,而且时间也并非传统的40分钟。

这样的课,有历时一个月的大主题探究,有历时一天的体验活动,有连堂的专题学习,有单课时的交流分享……非常灵活,学习方式也丰富多样。徐莉说她“不希望被学科定义”,所以当被问起“你是教什么学科的老师”时,她会俏皮地反问一句:你何必在意我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呢?

独立撰稿人吴若姝评价徐莉时道出了她的“难与苦”:选择做一个“课程设计师”,必须进行跨越众多学科的探索与钻研,特别是“攻坚”那些自己本不擅长的科目,并寻求融会贯通之道。其中的辛苦与付出,超出单一学科的数倍。

“我喜欢做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所以做课程设计,然后不畏惧在课程实施中经历各种不确定。”徐莉还特别强调一句,“这对于我而言不是困难,而是非常好玩的。”

当记者问她“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时,徐莉答道:“竭尽所能争取教师的课程自主权。”

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学地位日渐崛起,语文的教学却令人忧虑不堪,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被关注与重视,教学效果劳而无功,各项应对措施收效甚微,国民文学素质总体不佳。究竟语文教学在经历着什么?而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予以解决?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式的研究,以望突破高中语文教学困境,为莘莘学子保驾护航,更为文学素养的提高出谋献策。

【关键词】文学素质;新高考政策;教学目标;兴趣;应试教育;教学评价;唯分主义;学习过程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出台了新高考政策,语文180分,数学150分,英语多考,语文从原本的150分提升到180分,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得语文者得天下,这说法一点也不过分。这不仅仅是针对譬如高考等考试而言,而对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如此。试想,如若没有语文,我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该如何维系。它是我们生活中重要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品质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有学者曾断言,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是原来小学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然而,现实却是,语文并没有得到众多学子乃至教师们的重视,许多学生与老师仍然秉持着语文只需背背记记即可,无须花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攻克语文学科之上,而应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数学或英语这些科目上面。这便造成不重视、没提高的恶果。

中国语文教育问题由来已久,不仅只是不重视这一问题,科学与民主的氛围也不够,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也值得深究,而诸多问题也由此繁衍。语文教法、语文教育观念、评价方式,这些无不令人忧思。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作为才能最大程度祛除语文教学的这些痼疾呢?

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为,行为能优化心态。简单地说就是需得学生们从心理上认可“我想学,我要学”这种观点,要让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度,他们才能真正付诸行动,教学才能真正得到成效,而不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缺失,教学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的。

这与兴趣促进学习的道理是一样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需要又何尝不是学习的重大动力呢?如若一个人整体对某项事物无所谓,对语文不以为意,那么又怎能指望他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好好经营改善提高这一事物呢。相反,如果他对这一事物格外上心,那么他必然殚精竭虑想尽办法将这一事物完成或实现得尽善尽美。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跟教师们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并使他们加大对语文的关注度,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希望得到质的提高。

首先得让教师们改变不以为意的态度,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各显神通引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投入语文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创设诱人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关注,也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无论何种办法,只要成果显著都不妨试上一试。

二、改变应试教学态度,重视学习过程

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由来已久的痼疾,其弊端不胜枚举且尽人皆知。应试教育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考试为目的,夸大教师的工作成绩与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被忽视,学生也愈发对学习失去耐性与耐心,学生个性也受到压抑,而如此畸形教育不仅浪费了时间与金钱,还耗费了学生,耗费了老师,耗费了家庭,还阻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应试教育弊端如此之明显以至于一个9岁小女孩都对它大加控诉。9岁的斯穆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演讲上逻辑清晰且极富感染力的对佛罗里达州的FSA这“一招定胜负”的应试教育进行批判,并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的教育真正负起责任。这一行为被很多人争相夸赞。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初衷,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本,将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分数不应是也不能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素质教育不能只是说说而已,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就得上到政府与教育部的最高层,下到学生老师,都将素质教育牢记于心,并真正落实各项素质教育政策,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我们需要研究与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各种唯分、唯应试的喧嚣不再有市场,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逃离出来。

二、评价因素多样化,改变唯分主义

应试教育的摒弃也离不开评价模式的改革,应试教育应该予以否定,那么单一的唯分主义的评价模式毫无疑问也应悬崖勒马的弃之。评价教学效果若只是一味地从分数上衡量,那么应试教育便有如找到了存在的栖息地并继续繁衍生息,如此也不用指望这一教育制度得到改变。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人应从多方面出发。同样的,教学效果的衡量与鉴定也是如此。不能只是单凭分数定春秋,应全面、综合地评价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摒弃应试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尊华.确立大语文意识创设大语文情景 开拓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4).

[2]何招付.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J].青年文学家,2011(7).

(编辑:龙贤东)

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高职学校的高职考教育教学也越发成为了我国教育急需加强的其中一方面。我国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发展要求,高职学校的高职考教育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需要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校 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在教育改革以前,高职考课程中还是有传统文化学科的课程教授的,但伴随着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高职学校的高职考教育大多更偏向实用性。高职学校的高职考教育教学多关注于掌握各专业的专业技能,关注于理科(如数学的教学),在追求片面教学效能和学生就业率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最基础的文化学科课程,最突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那么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为了高职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教育,并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学科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帮助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增强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新时期的高职语文人文教育,不仅需要老师教授学生语文学科知识,也要在知识教学中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培养和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纵观现实高职学校的高职考教育教学发展形势,文化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在初中阶段对文化学科教学的关注不积极,大多数的学生文化课程成绩并不好,况且各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水平也不高。

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学,已经无法高效的满足时代教育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要求,也不能够进一步实现自身学科教学的健康、创新发展。这种教学不足尤其体现在高职学校的高职考语文教学方面,语文课程经常被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占用,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学校挂名语文课和减少语文课节数的现象。这样长期发展以后,就造成了学校语文学习资源的流失以及教学重心的失衡,对语文教学的开展和推广非常不利,更无法全面地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和提升知识理论素养。

高职学校的高职考教育教学重心主要针对高职考和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以及部分学生未来就业效率这两方面,在更新发展的现代社会确实需要更高能效的学校教育。但学生学习实用技能的前提应该是坚实的文化积累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语文学科教育就能够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自身人文修养,为毕业后学生积极融入到就业中提供帮助。而高职语文教育却相当忽视传统类的文化学科课程,不仅存在着学科教材的版本老旧现象,而且教师在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一味采取单方面的灌输教学方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都不高,无法实现对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技能的掌握。这样不注重内容和质量的语文教学导致了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个人道德素质的欠缺。

语文文化学科教学脱离实际的进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没毫无用处的,根本无法顺利开展高职语文的学科教学也无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如何在新时期的教学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人文教学,并在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现今高职语文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重要教育问题。

二.革新思想进行语文教师团队的构建

想要改变现阶段高职语文教育的不良发展现状,达到学校自身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首先需要革新思想进行语文教师团队的构建。高职语文教学想要实现进行教师团队的构建就离不开以生为本的观念,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是新教学背景下高职学校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将以生为本作为语文人文教学的出发点,更能够符合社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

高职语文教育还应该提倡教师以学生作为多方位发展的主体进行综合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是从根本上体现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有权接受到学校的各科教育,教育教学应当在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同时做到各学科教学课程的全面综合制定与稳定有效开展,让学生切身地进行学习实践并落实科学发展的观念。高职语文采取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将创造出更大范围的新型管理空间,在参与语文人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发学生对文化知识技能的了解热情,调动起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来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进步和知识积累组建的效果。

新观念的教师队伍的建立必将为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平稳提升提供保障。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参与语文人文教学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认可并尊重学生。进行教师团队的构建要求高职语文团队内的教师在保持自身必备的专业文化基础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学习。不仅能具备高文化素还能接受新教育观念创建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在语文人文教学中引进更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全面迎合以生为本的时代要求,将新思想融入现实教学活动当中,为参与语文学习的学生们提供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高效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在遵循学校教育发展现实的前提下,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充分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参与语文人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待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意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自身的多方面知识潜能,最终提升语文教育教学的能效性。

三.建立健全新結构语文教育运行机制

在了解了高职语文教学状的情况后,学校需要做好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工作,必须对学校语文人文教学的运行机制进行建立并完善。为了更好更高效地进行高职语文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除了进行教师团队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新结构语文人文教学运行机制也是不可或缺。

想要做好语文人文教学机制的构架,必须要解决好学校教学资源的分配问题,做到实用性校本课程和文化性基础课程的同步开展。可以依照学校的效能阶层来进行具体的分配。教学分配的顺利实施需在原有的旧模式上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规划,将新的课程规划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合理地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资源灵活分配为管理教学体系构建空间创造更高的合理性,建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管理运行体制。明确的学科课程的健全、完善也为高职语文教育管理活动的推行起到指导作用,更好的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语文教学是学生综合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生为本的教育条件下想做好健全新结构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工作,高职语文人文教学的课程规划是必须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目标进行有效设计和构架。在构建教学内容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到学生群体所存在的差异性。考虑到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现实特点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使课程体系更为当代学生接受,帮助学生达到对语文文化知识理论的扎实掌握、对实用技能方法的融会贯通以及对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的积累的全面培养目的。语文人文教学教学资源和课程的良好分配设置能够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达到教学内容多样化并促进发展的目的。高职教育的语文人文教学过程是相当有难度的,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动性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同时还需学校在整个语文人文教学中进行监管,学科教学目标制定及完成的执行过程都要进行检查管理,以此优化教学设置并对已有教学经验方法的总结。不仅是要落实教学管理的目标还要落学生的学习参与实践,通过监察了解管语文人文教学中的不足,有效的清除突发的教学障碍保证教学工作的持续进行。学生彻底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调动了个人综合知识技能也加强着自身人文素养的建立。创新的教学形式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教学质量。

四.践行科学持续发展理念的运作管理

当今时代进步的第一要义是科学发展,健全的运行机制需要科学可持续的运作管理才能发挥最强能效。采用建立健全新结构语文教育运行机制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运发展途径,但想达到高职学校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更稳定持续化发展,必须要践行科学持续发展理念的运作管理更好的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科学可持续的运作理念的全面贯彻到整个高职学校高职语文教学活动当中,第一要坚持以生为先的教育观念,在学生参与语文人文教学活动之前对即将实施的语文学科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教学问题的产生,还能丰富学科授课的形式,打破老旧传统语文教学的上课模式;第二是院校和教师都需要将教育学习资源进行科学优化,通过创新资源在学科课程教授中的合理运用及时高效地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在增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确保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稳定提升;第三要展开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科学分析,促进教学反馈信息的更准确化,及时进行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方式的策划和调整。并通过教师鼓励和肯定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价值,帮助学生明確语文学科的重难点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职学校高职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践行科学持续发展理念的运作管理,能够在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的同时落实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水平和语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也促进着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系统化科学化的稳定发展并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代教育十分重视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职学校的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离不开观念、构架、内容和管理的革新创造,相信校通过采取教师团队的新思想建设、新结构语文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科学持续发展理念运作管理的践行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现现今高职学校高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萎靡教育现状,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高职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打造创新综合型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毅君.试论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Doctoral dissertation,苏州大学.

[2]沙俊文.浅谈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商业文化,2011(10):273-273.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实验中学)

上一篇: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技术电子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