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2024-07-14

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村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达标为方向,以提升村民生态遗失和环境意识为着力点,坚持正确引导、逐步落实、实效的原则,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弄环境综合治理,解决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提高群众文明素质,转变生活方式,优化居住环境,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我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我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和用于农田灌溉,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

(二)我村生活污染加剧。村中无公厕、畜禽散养、农家肥和废弃物乱堆乱放、人畜居住混杂、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依然普遍。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生活用品在农村已经十分普遍,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迅速增加,由于利用率极低,除城镇设有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简单填埋处理外,村里的垃圾随意堆放公路旁、沟渠边、房前屋后。垃圾长期露天堆放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以及垃圾在腐败过程中经渗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畜牧业发展迅速,村里很多农户由分散式养殖转变为集中式养殖,由此也带来了畜禽粪便物污染问题。

(四)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能源利用主要依然是秸秆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这样既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同时,随意焚烧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现象屡禁不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很好的农作物资源就这样付之一举,丝毫没有充分利用,相反却污染环境,造成事故。

三、目标任务及整治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加强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从治理城乡、家居环境脏、乱、差入手,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安全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奔小康的大事。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积极创建生态示范村(组),促使生活垃圾的节约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走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创造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二)积极参与整治。按照和谐、统

一、美观的要求,协助村“两委”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各类门头牌匾、广告标语,进行规范设置;治理粪堆、柴堆、垃圾堆等“三堆”问题,实行垃圾定点投放、街道、庭院的绿化美化和树木栽植工作,提高乡村绿化水平。

(三)加强督导引导。要加强督导,对整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主动配合村“两委”工作,完成分工工作。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积极引导教育任职村群众增强卫生、环境意识,推动任职村环境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任务分工:

1、由袁杨、刘阳阳负责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工作;

2、由杜德厚、袁杨组织人员,负责清污、治脏等各项措施的落实;

3、由田宝雨、刘纪芬负责组织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和教育及后期成果巩固工作;

4、由村书记田秀景带头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工作。

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文明

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后,城关街道继续保持迎青岛市环境综合整治观摩会的高涨热情。迅速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积极学习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下一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研究制定《关于以“五化”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召开全体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会议,号召街道上下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同时制定详细的环境整治计划,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巡检督查,任务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

二、扩大队伍,加大投入。

在城区建立了保洁、清运、收费三支队伍;各村庄按每100户设1名保洁员的标准,成立一支专业环卫队伍,每15—20户设置1个密闭式垃圾桶(池)。保洁队伍统一配齐垃圾车、工作服,工作范围明确分工,质量明确要求。同时安排一定资金对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和农村垃圾清理及农村绿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适当补助。

三、落实分工,注重成效。

卫生整治工作安排机关干部包路口、有关村庄包路段、

环卫所工人包路面,在农村安排了管区干部包村庄、村庄干部包街巷,以“治脏、治乱、治污、治林、治水、治路”为重点,对北外环和潍莱高速两侧村庄多、违章建筑和垃圾多的重点难题进行大力整治。

植树造林工作由工作区、林业办、农业办密切配合,组织各村(居)干部召开城乡绿化动员大会,把绿化任务逐一落实到重点地段。按照因村制宜、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原则,搞好村庄“四旁”绿化,提升21个村庄的绿化水平。

四、创造氛围,科学建设

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普及农村环保知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综治、美化家园工作中来。同时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技术,继续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促进农村新能源建设。

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村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达标为方向,以提升村民生态遗失和环境意识为着力点,坚持正确引导、逐步落实、实效的原则,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弄环境综合治理,解决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突出问题,提高群众文明素质,转变生活方式,优化居住环境,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我村饮用水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我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和用于农田灌溉,村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

(二)我村生活污染加剧。村中无公厕、畜禽散养、农家肥和废弃物乱堆乱放、人畜居住混杂、生产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问题依然普遍。含有塑料包装的食品、生活用品在农村已经十分普遍,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质迅速增加,由于利用率极低,除城镇设有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简单填埋处理外,村里的垃圾随意堆放公路旁、沟渠边、房前屋后。垃圾长期露天堆放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容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以及垃圾在腐败过程中经渗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畜牧业发展迅速,村里很多农户由分散式养殖转变为集中式养殖,由此也带来了畜禽粪便物污染问题。

(四)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能源利用主要依然是秸秆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这样既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同时,随意焚烧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现象屡禁不止,“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很好的农作物资源就这样付之一举,丝毫没有充分利用,相反却污染环境,造成事故。

三、目标任务及整治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生活污染加强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从治理城乡、家居环境脏、乱、差入手,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安全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奔小康的大事。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积极创建生态示范村(组),促使生活垃圾的节约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走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创造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二)积极参与整治。按照和谐、统

一、美观的要求,协助村“两委”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各类门头牌匾、广告标语,进行规范设置;治理粪堆、柴堆、垃圾堆等“三堆”问题,实行垃圾定点投放、街道、庭院的绿化美化和树木栽植工作,提高乡村绿化水平。

(三)加强督导引导。要加强督导,对整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主动配合村“两委”工作,完成分工工作。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积极引导教育任职村群众增强卫生、环境意识,推动任职村环境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任务分工:

1、由袁杨、刘阳阳负责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工作;

2、由杜德厚、袁杨组织人员,负责清污、治脏等各项措施的落实;

3、由田宝雨、刘纪芬负责组织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和教育及后期成果巩固工作;

4、由村书记田秀景带头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工作。

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给航运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航道整治在长江航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基于此,本文针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保护措施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6.135

水路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其具有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运能大、效益高等优势一直以来都承担着繁重的客运和货运任务。长江干线作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对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长江的航运能力和长江航运的经济效益,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将长江航道的建设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政府相关部门对长江航运实施了一系列航道整治措施,使得长江航道重获生机,迎来了时代发展的新契机。然而传统的航道整治工程更多关注工程的整治效果而忽视了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长江航道的生态环境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长江航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本文分析了长江航道整治的发展对当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论述了开展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提出了保护当地生物与水资源的有效措施,以期对长江航运事业科学有序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1 长江航道治理工程开展的原因及现状

自古以来,长江航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长江航道出现了上中游淤泥堵塞、河槽变形以及下游船舶易搁浅等问题,导致航运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为促进长江流域内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国家对长江航道实施了一系列整治措施,调整了河槽的形态,加深了下游航道的深度,疏通了中游的淤堵,保证了支流与主干航道的连通,使得长江航道具备了良好的水运条件[1]。

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经三峡大坝蓄水后,大量清水下泄,造成河床冲刷,严重影响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泥沙动态平衡,长江中下游河势动荡不明,部分河道航段出现恶化了趋势甚至消失,严重影响了长江航道航运事业的发展。因此,对长江中下游进一步实施碍航河段整治工程势在必行。

2 长江航道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干线航道的整治工程主要分为以下4类:筑坝工程、守护工程(护滩、护岸、护坡、护底)疏浚吹填工程和航道爆破工程,而航道治理过程中无论是开展守护工程、筑坝工程还是疏浚吹填工程或爆破工程都有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航道水体中悬浮物浓度上升,对浮游生物的生长栖息产生不利影响;长江航道沿线有着诸多的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湿地,水域内有各种丰富的水生鱼类以及白鳍豚、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水生生物。这些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湿地对长江流域的气候以及生物的生存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筑坝工程和爆破工程等都会破坏水域底部栖息生物的生存环境,对这些生物的产卵和幼苗的生长造成影响,导致鱼类资源出现数量上的减少,对珍稀物种的保护尤其不利。另外,长江航道水系是长江流域内居民必不可少的饮水来源,水质一旦因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而出现污染现象,就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极坏的影响[2]。

3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保护措施分析

长江航道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是长江航道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提高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长江沿线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保护的几个措施:

3.1 对航道治理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

为了在进行长江航道治理的同时不破坏或者少破坏生态环境,人们融合了工程力学、土壤学、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实现了对航道治理工程的生态化改造,提出了生态航道的概念。例如,在开展护坡防护工程时,为防止水流冲刷河岸或者水底生物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利用植物自身的生态修复功能,在斜坡上建立支护并养植具有良好生态习性的植物,如香草根等,形成抗風浪和抗冲刷能力较强的植物繁茂的生态护坡工程;也可以采用抛石护岸和木桩护岸这种多空隙的护岸结构,为两栖类生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还可以采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护底工程材料如土工织物沙枕、混凝土软体排等来保护航道基底的生态环境[3]。

3.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指的是国家和政府采取行政、经济等手段对长江航道沿线的居民以一定生态保护的补偿,调动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避免生态破坏,促进当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限制整治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政府部门要认真进行生态补偿的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生态补偿方案,对珍稀水生生物的保护费、补偿期限以及资金管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明确补偿的主体与客体,以保证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

3.3 保护珍稀水生生物和饵料鱼类

航道整治工程对长江水域内的水生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它会惊扰鱼类和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不利于这些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相关单位应该针对这些珍稀水生生物和饵料鱼类的栖息地分布情况和生活特性采取一定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及时与水生生态管理机构组建协调小组,在工程施工前与当地渔业行政部门进行沟通。例如,整治工程建设时应及时告知当地渔业行政部门工程建设的时间、地点、工期,避免在这些水生生物产卵期、洄游期进行航道整治,也可以投放幼苗以进行生态补偿、对珍稀水生生物如白鳍豚等进行人工繁育、就地保护或者迁地保护等。

3.4 建立生态保护效果评估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生态保护,相关部门应该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效果评估体系,对航道整治期间长江航道水域内的生态保护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效果评估。例如,对护坡、堤坝的生态防护效果、饵料鱼类数量的增减情况、珍稀水生生物的保护情况等进行调查和记录,对比航道整治工程开始前、整治期间以及整治后的生态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生态保护措施和航道整治方案,以保证航道整治的效果和生态保护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长江流域系列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航道整治和航道生态并举的生态航道已成为必然趋势,相关部门在航道整治过程中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以保证保障其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能够获得长江水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邓超.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航道分中心揭牌仪式举行[J]. 中国水运,2016,(02):13-14.

[2]朱元章,田栋,冷乐飞.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安全管理综述[J].水运工程,2014,(11):43-44.

[3]刘文龙,吴献.浅析雷诺护坡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12):44-45.

[4]万波波.动态管理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15,(11):23-24.

收稿日期:2018-04-28

作者簡介:顾丹平(1989-),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港口航道方向。

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当前我国良好的经济形势影响下,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实践中为了拓宽乡村旅游长效发展思路,满足生态环境质量可靠性要求,需要构建好与之相关的保护系统,积极开展规划设计研究工作,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良好性,避免乡村旅游发展效果、生态效益等受到不利影响,逐渐实现规划过程中的科学设计目标。基于此,本文将对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构建及规划设计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构建;规划设计

引言

根据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要求及实际情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科学构建,深入探讨规划设计内容,有利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满足其科学保护要求,拓寬乡村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因此,在研究细化乡村旅游方面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及发展要求,提高对生态系统构建的关注度,将切实有效的规划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到位,促使乡村旅游事业能够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避免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1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构建分析

1.1 注重保护要素的整合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要素是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系统的基础,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这两种要素。在构建保护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对大气、生物及土壤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了解旅游服务、乡村精神风貌等,实现对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要素的整合利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构建有效性,满足乡村旅游事业科学发展要求,避免引发生态环境质量问题。

1.2 把握好系统尺度

通过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及形势变化的综合考虑,为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实现生态系统科学构建目标,需要把握好与之相关的尺度。具体表现为:(1)注重对地理尺度的有效把握,全面了解大气、水体环境等方面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为保护系统构建目标实现提供参考信息,促使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更加明显,更好地体现出地理尺度把握的重要性,给予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更多保障;(2)在了解保护系统功能特性及利用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空间尺度的有效把握,关注由多个村落组成的聚落体系,丰富保护系统构建工作内容,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防止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1.3 重视建构导向

为了使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构建更具科学性,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潜力,需要在开展系统构建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建构导向更多的重视。具体表现为:(1)强化土地综合整治意识,促使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下的全域规划、综合治理活动开展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高效地完成好保护系统构建工作;(2)关注产业融合发展,考虑生态优先要求,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更多的考虑,满足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丰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构建目标实现中所需的参考信息;(3)通过对生态环境科学保护要求、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实施好切实有效的旅游规划操作,防止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全面提升与之相关的保护系统科学构建水平。

1.4 其它方面的要点

基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在探讨保护系统构建内容的过程中,也需要明确这些要点:(1)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精细化理念等要素的整合利用,有针对性开展保护系统构建工作,打造好舒适宜人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相应的保护工作水平;(2)充分考虑成本经济性、可行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加深对土地综合整治、产业融合发展及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的重视程度,促使保护系统构建工作开展更加高效、科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给予乡村旅游发展效果增强中更多保障。

2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为了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科学应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水平,需要加强系统规划设计,明确不同的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注重项目开发的环评认证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环评认证是在对开发地区位、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等指标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实施好生态环境容量测定计划,科学预测旅游项目开发中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获取准确性良好的评估结果的过程。在规划设计保护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情况及环评认证的综合考虑,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旅游项目开发提供科学指导,全面提高生态系统运行中的动态平衡性,防止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问题。

2.2 重视预警系统的高效利用

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其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增强保护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实践中为了高效地完成好保护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丰富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中的技术内涵,拓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思路,则需要对预警系统的高效利用进行深入思考。在此期间,应做到:(1)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构建好功能强大的预警系统,增强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的预警效果,为保护工作开展中提供技术支持,完善规划设计方案;(2)充分考虑预警系统的高效利用,在技术层面上为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增强中提供科学保障,更好地了解环境承载力,全面提升保护系统规划设计水平,实现这方面的科学设计目标。

2.3 加强不同的技术使用

为了保护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增强保护系统规划设计效果,丰富其中的技术内涵,则需要考虑不同的技术使用。具体包括:(1)设计人员在实践中需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加强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绿色生态技术等不同的技术使用,为规划设计工作高效完成中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能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影响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效果;(2)通过对不同技术配合使用的思考,有利于优化保护系统规划设计方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好相应的设计工作,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水平,避免环境问题影响范围的扩大。

2.4 其它方面的要点

在探讨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增强保护系统的应用效果,完善规划设计方案,也需要明确这些方面的设计要点:(1)注重对精细化设计理念的科学运用,细化规划设计内容,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的专业优势,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设计中的专业化水平,增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济与生态效益;(2)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规划设计过程的科学管控,健全管控体系并执行到位,实现对细节问题的及时处理,促使规划设计工作开展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3)加强信息技术使用,将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于规划设计工作开展中,降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发生的概率,不断改善这方面的规划设计状况。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探讨,有利于构建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高效地完成规划设计工作,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满足生态环境质量可靠性要求。因此,未来在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给予保护系统构建足够的重视,落实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规划设计工作,确保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状况良好性。

参考文献

[1]史亚奇.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索[J].旅游与摄影,2020(24):62-64.

[2]夏金,曹保荣.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0,(10):186-190.

[3]徐文兵,吴承涛,蔡碧凡.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综合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0,(03):144-149.

整治乡村生态环境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有利于传承当地文化、打造特色乡村品牌。通过阐述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其应用的意义,明确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为特色新农村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土材料;乡村环境设计;特色乡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项目“可持续人文性乡村建筑的环境营建方法研究”(2020ZDZX1017)研究成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之后,“美丽乡村”的宏伟设想应运而生。保护乡村环境,不仅仅是让乡村富起来,更要让乡村美起来。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乡村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之产生了乡村环境设计千篇一律,雷同现象严重的问题,不利于传统地域文化传承。现代化乡村建设应思考如何“做自己”,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乡村本土材料具有多样化的独特地域性特点,在打造可持续人文性特色乡村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

本土材料指的是源于本区域(本地)的材料,具有较低的消耗性能,可以循环利用,具有较强的再生性能、价格低廉和环保的特性,不像生化材料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此外,本土材料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属性,呈现出一定的地域自然特征[2-3]。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乡村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对原来的村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尽可能保留乡村独特文化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微改造。

(二)本土材料的类型

本土材料按照其用途和性质可分为本土植物、本土建材和本土废弃物等[4]。不同区域由于其地理环境差异,本土材料不尽相同,其功能和性质同样存在差异。本土植物指的是长期在本区域生长,适应了本区域的气候、土壤等地理因素的植物,其生长适应性和抗逆境的能力较强。本土建材来源较为广泛,土壤、树木、竹子、砂石等均可作为建材。将树木作为本土建材应用到建筑中,既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又能展现本土文化和自然生态属性。砂石等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样貌,应用于乡村建设,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景观。将本土废弃物作为建材是对当地农业和其他加工产业等产生的废弃物的再次使用,地域性强,更是践行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是乡村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本土材料的优势

本土材料多取自大自然,具有绿色天然的属性,这样的材料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且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的特性。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的大系统中应用,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本土材料具有经济适用性。本土材料从距离最短的地方选择和获取,而不是花费较高的代价从远处获得,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節本增效。二是具有生态低耗性。本土材料大多是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本土材料具备节能低耗效果,降低自然界能量的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技术操作方面简便易行。部分本土材料的施工甚至是由当地村民指导施工工人进行。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本土材料可对部分传统营造工艺进行传承,进而营造出人文特性。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一)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来看,现阶段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处于起步阶段,在建材使用方面,应用相对广泛的是砂石、红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它们普遍地应用于群落房屋建设以及公共活动广场建设等[5-6]。乡村景观设计中大多数植物是远距离运输来的外地植被。被改造的外地植被在绿化工程建设中便于管护,生长状况良好,但是未能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乡村本土废弃物的再生应用也因一些技术方面和资源整合方面的脱节未能大力推广。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问题

人们对本土材料的偏见是限制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大因素。对于本土材料,不少人认为其代表着低级和贫穷。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人口往城市迁移,年轻人进城务工,在不少人的观念中,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成为高级建筑的评价标准。城市的建设风格在乡村中的应用导致乡村的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乡土文化逐步遗失,民俗地域特色逐渐消亡,艺术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随之中断。因此,将本土材料应用在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环境正在逐步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风格,文化属性和功能性也部分缺失。这就导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协调,不利于构建特色乡村。因此,乡村环境设计应在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将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考虑使用更多本土材料,以实现人与自然乡村的和谐相处和对地域文化的尊重。

(一)本土材料的应用是顺应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乡村发展和乡村的环境设计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乡村本来是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但是随着发展不均衡、开发不合理等问题的凸显,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乡村环境恶化。现有乡村环境建设中的大量建设装饰材料的应用都是以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为此,在现代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乡村环境在资源和时空层面持续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大量采用本土材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利于构建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

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互补的,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乡村有着大面积的土地,多样的农产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优势是城市所不具备的。现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而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就相对落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潜力巨大,自身的资源优势也明显优于城市。在未来的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统筹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融入本土材料,是保留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创意文化的特色品牌乡村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年轻人回归农村,建設农村,缓解城市的压力。

(三)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本地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乡村的环境设计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要注重整合资源,发展新兴业态的产业集群。本土材料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本土植物、建材及废弃物等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升级、特色品牌的打造,增加当地就业率,实现乡村发展和振兴。

四、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本土材料不同于人工合成材料,大多是当地的自然产物,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应用能助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对本地村民来说是一种人文关怀,更符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本土材料在新农村道路建设方面的应用。乡村道路的修缮是乡村环境设计的重点内容,不少乡村以往的道路多是泥土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道路交通网基本通畅,道路以水泥路居多,造价和维护成本高。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将本地石材或工业陶瓷等废料粉碎,二次加工后使之成为铺装材料,实现资源整合再利用。

二是本土材料在乡村景观方面的应用。乡村景观在乡村环境设计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乡村道路绿化及村民活动休闲景观规划较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景观建设中为体现乡村特色文化,可种植本地树种和植被,避免采用大量外地植被带来的雷同效果。景观小品的设计可以运用当地池塘、廊桥、石头、木材、竹子、青砖、农耕文化等元素,考虑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三是本土材料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是村落的主体,在特色村落建筑设计中可将本土材料作为基础性的材料或装饰面。比如乡村最朴素的黄泥土可以用来装饰外墙,而结合竹子可再次加固墙体,提升抗震性能;还有岭南特色的蚝壳墙,就是将吃完肉的生蚝壳作为建筑外墙装饰,将生蚝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隔热保温效果优良;景德镇和其他一些产瓷村镇,将陶瓷废品作为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屋顶造型彩塑等。

本土材料虽然质朴,但设计师可以灵活采取构造方式,运用形式美法则将材料媒介进行加工,使其形成丰富新颖的视觉效果,助力特色乡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是乡愁情感的承载体。当代乡村环境设计要在对本土现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审视当代乡村的前进方向。重视乡村发展的多元化,强调构建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以及本土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从而实现维护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将地方传统文化和本土材料元素相结合,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想得起”的特色乡村。

参考文献:

[1]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1):120-125.

[2]周寅桥,周建东.“本土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表达:以溧阳市城东大道为例[J].中外建筑,2020(10):176-178.

[3]王亚鑫.传统营造在当代乡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9.

[4]赵丁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可持续设计在农村住宅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12):223-224.

[5]孙雅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土元素的应用及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6]易振铭.乡村建筑中本土材料的应用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广东白云学院

上一篇:网络案例实验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