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各类课程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其改革创新之路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视发展身体素质,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等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拓展训练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以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素质拓展训练在运动技能教授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都能够融入体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锻炼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对策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当今社会最需要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怀疑、创新意识以及具备大胆想象、科学精神的人才。这些高要求不仅是对人的知识提出一定的要求,还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去,体育教学中往往更侧重于学生运动技能的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关注则相对较少。但是,现在只关注学生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也逐渐开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身心都能够全面发展。而素质拓展训练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丰富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以学生的体验作为基础,模拟实践场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此种课程内容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有趣,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始终都是课堂主体,而有趣的体育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其中。同时,在素质拓展训练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既能够提高团结意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还能够积极参与到体验互动中,从而全面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锻炼意识,学生在自我督促与主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训练。此外,在素质拓展训练中,也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体育课堂上的学习道具交给学生来设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活动方案,随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教师则可对学生设计的道具进行评价。这种拓展性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满足教育创新的需求,一举多得。

(三)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素养

在素质拓展训练中,需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使体育教学更具针对性。通过分析教学过程发现,很多学生都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吃苦,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种情况对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满足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这为新时代下学校体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体育教育模式及教学方式,多是单纯技术性学习,没有很好体现当前“立德树人”的最新教学理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为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自强、坚韧、独立、合作与自我接纳等品质强化具有较强针对性作用。在体育教学活动引进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让学生体育锻炼得到强化,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升,更好体现“以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人生,体验勇气、突破、责任、团队等概念。

二、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素质拓展训练内容与流程

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以身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主。在训练目标上,素质拓展训练目标表现在多方面,如参与者身体爆发力、身体协调性、身体耐力等,在训练活动中,参与者的自信心得以强化,同时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对于体育教学,常见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较多,也有其他户外课程,另外,目前军训中的部分项目也被纳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中,对帮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可发挥重要作用。从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流程看,表现为:热身环节,该环节是师生构建团队的过程,避免因环境氛围过于紧张而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团体项目、个人项目设置,其中个人项目一般为考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而团队项目则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考核;点评与总结环节,项目活动结束后,学生需总结活动经历,分享拓展训练成果与心得体会,与教师或同学沟通,感悟哪些知识、技能与精神可被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

(二)设计科学训练方案

素质拓展训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运动,因此,需要教师设计科学的训练方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素质拓展训练开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设计,无论是场地的选择,还是游戏道具的准备,或者是学生的分组,都需要具体到每一个细节。教师要明确在什么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以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紧密连接、环环相扣。例如,在训练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信任感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个相关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完全了解在团队合作中互相信任的重要性。如拓展训练项目“无敌风火轮”,教师只为学生提供报纸、剪刀、胶带,要求学生制作的风火轮只能行走在由报纸铺设的軌道上,并且要连续不间断地一次性走完全程。学生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共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行程。在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后,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团队成员的信任感,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背摔”就是一个好的训练内容。这个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要求一名学生站在高处,两手反交叉握拢弯曲紧贴在胸前,两脚并拢,全身绷紧成一体,身体主动向后倒,在这一过程中头部内扣,身体不能弯曲,两手不得向外打开,以使自己毫无“自救”的可能。团队其他学生为保护这个学生,要紧紧排成一个保护圈,两腿成弓步并且相互抵紧,两手搭于对方肩上,掌心向上,上体和头部尽量后仰,当站在高处的学生倒落时,齐心协力地将其平稳接住。这个过程对于站在高处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他只能将自己的人身安全全部交由团队的其他同学,并且无法看到其他同学的状态,一切都是未知的,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同学的信任感。而对于参与保护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只要有一个人在其中出现差错,那么高处的学生就有可能受伤。在明确责任后,学生都认识到了自己在整个团队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统一规范日常训练

体育教学中应用素质拓展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体育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时肯定少不了体能动作方面的训练,如果学生训练不当,这些剧烈的训练活动有很大概率给学生们带来危险。所以我们要严格的统一规范学生的日常训练。统一规范日常训练要从各个方面做起,在训练计划中要科学合理地研究、审查,在训练动作和训练量上要严格把控,在学生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素质拓展训练,争取让素质拓展训练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决策,也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四)促进学生团结合作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也是需要学生之间互相配合来完成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个人技能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团体的协调合作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体育教学改革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素质拓展训练,来促进学生的协调合作。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内容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素质拓展训练,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于篮球比赛是需要多名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篮球比赛过程中任何一名组员的配合出现失误都会对这一小组的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他们会相互加油打气,以团结整个小组的力量去努力增大获胜的概率。这样,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的养成。

在针对的素质拓展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助力,为同学们加油鼓劲,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保证篮球比赛的顺利进行。对于促进师生关系,为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以及学生的思维模式等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之后的体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锻炼学生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体育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一大学科特点。基于体育学科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由于个体学习情况有所不同,他们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教师根据这一特点进行积极正确、科学有效的引导。教师在进行相关的体育教学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以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由上述分析,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比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来进行竞争,教师再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竞争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通过这样的素质拓展训练,一方面能够了解并考核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还能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短距离跑的相关内容后,可以组织相应的比赛——50米短跑比赛。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在规定的50米距离内进行比赛,学生必须遵守规则和秩序,随后让学生们逐个参与进来。在比赛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把在参与比赛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真实感受互相分享交流。这种体验模式在活动中学习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最大特点。这样,通过相应地素质拓展训练,既能促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又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竞争意识。

(六)针对心理素质锻炼

心理素质训练是體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更是身心素质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大对心理素质教学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继续心理诊断,然后采用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对于学生自卑、自我怀疑等不健康的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示范、开导的方式进行处理,并结合学生的能力设置训练内容,从而可以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培养,即对身心状态进行培养。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掌握,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表象训练、调整呼吸、渐进肌肉放松、自我暗示、模拟训练等,增强学生心态的稳定性。

教师可按照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合理地安排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且在素质拓展训练时,还可改善学生自卑与寡言不语等情况。以“盲人方阵”为例,先给学生每人一段绳子,随后发给学生每人一个眼罩,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竞赛,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接力赛,从而增强学生间的联系,增进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拓展训练融入安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内容,需要教师加大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从而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做好安全隐患、训练形式、训练时间等要素的管理。在正式进行拓展训练之前,保证学生明确掌握本次课程的内容、目标以及训练要求,然后依据课程的规范要求进行训练。采用此种方式,可以对学生秩序意识、纪律意识进行强化。在诸多学生中,存在部分寻求刺激感的学生,教师必须加大对这一方面学生的关注,积极做好危险动作、风险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在训练中可以实现自我保护。由此可以发现,在素质拓展训练期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课程的质量与效率、学生的身体安全有着紧密关系。

(八)创新课程测评体系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的重要保证。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同,一般为一课时或分多个阶段完成项目,所以在课程测评体系上应优化。以往课程评价采用的模式主要停留在终结性评价模式上,主要强调对学生最终的理论成绩、专项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整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与课程开展效果。这种方式很难适用于素质拓展训练中,所以需进一步做好评价体系优化工作,在评价内容上,可取训练前后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前后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等作为指标,而非局限在理论或技能考查层面。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因个体差异,包括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各项目活动中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切忌采取“一刀切”方法,即使部分学生表现较差,仍需以积极鼓励性话语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很容易从训练、评价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更积极参与到训练中。

总之,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综合素质也得以全面发展,对体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但是,将素质拓展训练更加充分合理的应用于体育教学改革中,最终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梓璞.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有效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4):3.

【2】崔耀虎.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20):2.

【3】王亚飞.寓教于乐,趣学结合——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尝试[J].当代体育,2019(17):1.

【4】王杰清.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安全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4):1.

【5】刘月亮.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天下:综合,2020(22):1.

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对其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是完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而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则对高校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的实践应用给予详细探讨,以望对后期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课程 拓展训练 实践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等。但是,在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均存在不足,学生身心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而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方式,在体育训练中广泛应用。其以传统学习模式为基础,并对原有模式进行改进、突破,锻炼人们意识,挖掘人们潜能。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通过设定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参与具有趣味性、困难性、挑战性的游戏项目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合作力、凝聚力等,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概念起源于二战期间,在当时战争期间,德国潜艇袭击了在太平洋上行驶的英国商务船,使船上的许多海员因此丧失。而在这些丧失的海员中,经验不足的年轻海员居多。汉思等人根据这一情况开展研究,发现生还者多是求生意志最顽强的人,因此,汉思等人对年轻海员进行训练,锻炼他们的生存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等,从而逐渐形成“拓展训练”[1]。随后,一些研究组织行为、管理的专家对该训练方式进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对管理者、员工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管理训练、人格训练等,拓宽了拓展训练的涵义。我国对拓展训练的引入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将其应用于团队精神培训,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提供新的方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拓展训练逐渐应用于体育训练中,锻炼学生身体、心理,具有自我教育、调整极限等特点。

二、大学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練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即将面临走向社会的道路,接受社会检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补充专业知识,并需具备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然而,在目前的大学生中,他们的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仍欠佳,缺乏自信心、抗压能力不足,工作能力不足。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高素质人才满足单位需要,且更注重学生的责任心、承受压力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2]。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大学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拓展训练应用于大学体育课程中,通过各种项目活动的开展,通过与体育运动原理相关的问题、社会现象,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适应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体育教学改革而言,改革内容包括课堂内容、教学方式、训练项目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结合新的体育标准,改革课程,改造体育项目,满足教学、学生需要。同时,随着目前各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体育场地并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锻炼。但是,将相对简单的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课程中,扩展体育内容,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氛围,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目标。例如,可根据学生自信心不足情况,开展成功高峰体验训练,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实现教学目标。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开发途径

(一)构建课程目标与内容。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体育课程总目标,制定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主要包括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身体、心理健康目标[3]。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生存技能,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运动技能目标,同时,通过拓展训练项目开展,学生参与训练项目,挑战自我,亲近自然,实现参与目标,并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培养体育兴趣,激发体育热情。而社会适应目标即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信任、关爱,提高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力。身体、心理健康目标即为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体能、磨练学生意识,培养学生用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构建方面,根据教学指导思想、目标,按照有效性、完整性、可行性、连续性、顺序性、针对性等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拓展综合训练、拓展实践,从而充分反映拓展训练技能,注重对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拓展实践课主要包括项目拓展、素质练习、拓展策划、校园拓展等。

(二)做好拓展训练准备。在拓展训练开展前,在做好了准备工作后,教师向学生宣传拓展训练,使学生充分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内容、意义及对参与训练者的要求等,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根据拓展训练的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掌握体育运动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并具备准确预测、组织协调的能力。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体育拓展训练开展中,应以安全为前提,在训练开展前,对训练项目所涉及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检查、清除,确保体育课程的安全进行。此外,在拓展训练的实际开展中,高校应根据各自校园地理特点、办学条件、硬件设备,相互渗透常规体育课程、拓展课程,构建精品的拓展课程。例如,可将校内游泳池、校园周边的公园、校所在地区的山脉、河流等作为训练课程资源,拓宽培训场地。

(三)开展有效的拓展实践。在拓展实践中,在每次实践课中穿插身体、心理素质训练,如身体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等训练,和心理自信心、自我情绪控制、竞争力、合作精神等训练。在具体的拓展训练开展中,例如,可在活动准备中,组织学生 进行500、1000米慢跑等,培养学生的身体耐力。在篮球体育课程中,结合篮球体育项目、运动特点,适度开展动作速度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助跑、步法练习。同时,在项目拓展中,根据当时的场地、器材、天气等情况,对项目进行有机地选择、组合。例如,在团队项目开展时,可先让每个参与者进行自我介绍,使其相互了解,迅速融入团队。然后,在团队成员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安排个人调整项目,让学生进行高台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或开展信任背摔等团队项目。最后,开展团队协作项目,如连环手、信任百步走等,培养团队成员间的协作、配合、信任能力[4]。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可通过场地、野外、水上等训练项目,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凝聚力、随机应变能力。如在报数游戏中,学生以背朝内、面朝外的形式围坐一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从1到20进行报数,同时规定不允许相邻的人报相邻的数、两个人报同一个数,通过该活动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四)加强拓展训练师资建设。除了构建拓展训练内容、课程之外,还应加强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建设。教师只有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及其教学能力,进而做到身体力行。就当前来看,大多数大学的体育教师并没有拓展训练经历,甚至对拓展训练的了解较少。因此,应做体育教师的师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关于拓展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来了解拓展训练的内涵及其目的。最后,让教师到社会上的拓展训练部给予实践演练,并从中总结训练方法,根据本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进而提高拓展训练的有效性。

四、大学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及收获

(一)拓展训练实践存在的困难。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拓展训练教学实践中,存在专业教学设施欠缺、课程建设经验不足、拓展综合训练安全保障、时间安排压力等困难。在拓展训练实际开展中,由于拓展训练涉及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且对教师的引导、监控、组织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高校中,师资力量并不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且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较为欠缺,教学开展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在戶外活动开展中,受场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在户外活动中扭伤、溺水等,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5]。

(二)实践收获。通过拓展训练的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更加丰富,课程特色鲜明,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拓展训练开展中,结合当地自然特点,将一些项目拓展到大自然中,使体育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优化课程结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空间,从而使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化、趣味化。同时,通过趣味性、挑战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型的训练方式,将拓展训练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不仅可增加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而且还能够增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坚强勇敢意识、创新能力等,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凡会,张伟东.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189-191.

[2] 尹燕涛,梁广辉,韩衍金等.关于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55-156.

[3] 刘玉红,邓永兴,谢谦梅等.关于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探讨[J].运动.2012(15):106.

[4] 潘晨希.浅析高校体育拓展训练[J].科教导刊.2013(28):153.

[5] 尹恒.浅谈高校体育拓展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4(8):22-24.

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1.1 能量学说

人体在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的过程中, 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很快。如:100m跑中, ATP的消耗量可以达到3mol/ (kg·s) 比静息状态时增大了1000倍。在运动中ATP的过快消耗会导致肌细胞中ATP的质量摩尔浓度降低。如果ATP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就会使运动能力急剧下降。所以在ATP消耗的同时同步进行ATP合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人体在运动时ATP的补充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肌酸激酶反应; (2) 肌激酶反应; (3) 糖的无氧酵解; (4) 糖的有氧代谢。

在上述过程中, 一旦肌细胞内再合成AT P的机制不能与AT P水解率同步进行时, ATP的浓度就会降低, 能量不足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性、功能性变化为特征的导致器官功能下降, 感觉不适, 能量缺乏等疲劳现象。这时运动的强度不能维持应有的水平, 就会使肌肉产生疲劳。

1.2 代谢产物的不断堆积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代谢产物 (特别是乳酸) 的大量堆积。肌肉在工作过程中, ATP-CP消耗增大, 体内储量逐步减少的过程中, 肌肉中的乳酸不断堆积, 导致通过肌组织和血液中的p H值下降 (H+浓度增大) , 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和减慢糖酵解过程, H+代替肌钙蛋白中的Ga2+, 降低肌肉收缩能力。H+进入血液以后, 再通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脑可引起疼痛、恶心, 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H+增多抑制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与脂肪组织内激素-敏感脂肪酶的活性, 并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

1.3 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由于人体代谢产物中酸性物质的堆积, 使环境p H值下降, 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 以及血浆中色氨酸与支链氨基酸的比率上升, 5-羟色氨在脑中生成量增加, 使大脑中抑制过程加强, 产生困卷感。同时, 在运动时大脑中ATP的生成量减少, 从而影响大脑活动。

1.4 突变理论

在运动中, 肌肉的疲劳是能量的耗竭力量的兴奋性的下降等多方面引起的。当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时, 运动时大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质相应神经细胞, 使其长时间兴奋, 导致能量消耗增多, 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为了避免进一步耗能和对大脑皮质的保护, 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 便产生了抑制过程。

2 恢复措施

2.1 教育学恢复措施

训练计划中教练员要根据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和负荷制订出详细的放松活动的方法、手段, 并在放松时督促运动员认真完成各项内容;在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运动负荷、恢复时间、恢复方式等;训练后注意积极性休息与消极性休息相结合, 研究表明, 在放松过程中, 进行轻微的活动, 肌肉和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的消除比单纯静止休息要快得多。运动后做一些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痉挛, 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 有利于加快恢复。因此, 大强度训练后应安排一些放松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 也可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放松性游戏等。

2.2 运动医学恢复措施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了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了使肌肉放松, 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物质的补充, 防止因身体负荷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每次训练结束后, 可以采取按摩、理疗、热敷、沐浴等手段帮助恢复。另外, 还可以用中草药外敷、熏洗等方法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经济有效, 操作简便, 对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2.3 营养学恢复措施

营养对运动员的训练、机能状态、体力适应、恢复过程以及运动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学生训练非常刻苦, 但成绩一直徘徊不前, 究其原因, 除了先天的素质和技术掌握的好坏之外, 日常膳食营养供应不足恐怕是个主要原因了。教练要通过营养与恢复的知识传授, 改变学生那种没有目的性, 吃饱就行的错误观念。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伙食条件比不上专业运动队, 所以在选择科学合理进餐时间的同时, 应力求膳食营养可口、注意食物的酸碱平衡, 增加奶制品, 豆类、水果、蔬菜等, 合理补充糖、蛋白质、微量元素、催生素C、B1和E的摄入量, 必要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科学合理服用营养类药物, 有助于消除疲劳, 恢复体务。

总之, 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 运动训练的恢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教师和教练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力所能及的运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 延缓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使运动员身体的尽快恢复, 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参与体育训练, 运动性疲劳是难免的。并且, 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的能量变化与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下降的一种现象。而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良性过程。疲劳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消除疲劳, 使人体消耗的能量得到及时补充, 体力得到很快恢复, 以至达到超量恢复。如果人体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或前一次的疲劳没有消除, 而新的疲劳又产生, 可能会出现疲劳积累, 久而久之会产生过度疲劳, 影响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能力。

3.2 建议

(1) 进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首先要讲究科学的素质与能力、技术与战术训练。 (2) 及时的进行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力的恢复, 这样既能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的健康, 又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3) 要求教练员不仅要有渊博的运动训练理论, 又要掌握有效的疲劳消除与恢知识。

摘要:对课余体育训练的体能恢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我校体育队对训练后的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运动训练后的恢复科学化程度不高以及时间等问题制约了课余体育训练后的恢复质量。转变观念, 提高运动训练后的体能恢复水平是今后我校运动训练队重中之重。

关键词:课余训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运动能力,恢复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步标.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 黄淑辉.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 陆耀飞, 魏安奎.运动生理学[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出版社, 2002.

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国体育舞蹈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完成缺乏技术魅力,缺乏充满个性特征的创造性的表现力。芭蕾舞完整的训练体系对体育舞蹈的技术训练和表现力的培养有独特作用。借鉴古典芭蕾训练手段,紧密结合体育舞蹈的特点,是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技术和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芭蕾基础训练

如今世界体育舞蹈的整体发展趋势向着更高的水平迅速发展,以其独特的舞蹈魅力,席卷全球,拉开了体育舞蹈赛事的热浪。我国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科学训练体系尚未完善,但是芭蕾基础训练有着完善的训练体系。芭蕾基础训练体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按着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方法进行芭蕾基础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训练的过程,通过对舞蹈动作变化、舞蹈节奏的变化、舞蹈中脚位变化,不断改变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并且在训练中加入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使参与者更能感受到心灵与肢体的链接,不仅在提高参与者舞蹈审美、动作规范、技术动作难度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培养参与者高雅的气质。因此芭蕾基础训练既能提高我国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的能力,通过身体素质能力的提高使之减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也能为体育舞蹈的技术能力以及表现能力的提高提供较好的借鉴。

一、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由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最早在上海等地区兴起,到现在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逐步与世界接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体育舞蹈选手与国外同行们不断的深入交流与共同训练,其技术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但是在世界锦标赛及世界职业组的比赛中,中国体育舞蹈选手还是很难突破进入前10的名次。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分为生理素质差距和艺术表现力的差距。

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和世界一流国外体育舞蹈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完成的质量上还欠缺技术的独有魅力,缺乏充满了个性和张力特征的表现力。古典芭蕾中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对于体育舞蹈各方面的能力训练,技术训练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紧密的结合体育舞蹈独有的特点,借鉴古典芭蕾对肌肉素质的训练手段,是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基本技术和充分发挥表现力的有效的、捷径的手段。影响选手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舞蹈表现力,要从舞蹈选手的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能力、舞蹈基本功、对成套动作的编排、意念和气息的调整运用,这几个因素入手提高体育舞蹈选手的舞蹈表现力。影响体育舞蹈选手的舞蹈表现力的主要因素有:体态、架式和气质风度的展现,专项形体和专项技术训练的水平,倾斜、侧身、摆荡等技术应用等。

二、芭蕾舞的训练体系

芭蕾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发展,直至当今,具有系统的训练体系,以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文明。完整独立的训练体系尤其是体现在腿和脚、姿态、身体各部位的正确感觉以及动作表现意识等训练方面。系统科学的芭蕾训练体系是通过一系列肢体动作组合训练来提高舞者的自身能力素质,使舞者在不同的音乐中能从容的表现出音乐内涵,达到塑造崭新艺术形象的效果。芭蕾基础训练内容一般分为两部分:把上、把下部分。把上动作可分:活动、蹲(Pile)、擦地(Battement teudu)、小踢腿(Battement jete)、划圈(Rond de jambe pas terre)、单腿蹲(Battement fondu)、小弹腿( Battement frapp e)、控制( Adagio )、 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等;把下动作可分为:擦地(Battement tendu)、控制(Adagio)、旋转(Pirouette)、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小跳(Soute)、中跳(Sissonne fermee)、大跳(Grand jete)、舞步(Classical walk)、脚尖(Point shoes)等等。芭蕾将身体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美的判断标准,一直延用至今。芭蕾训练的科学体系,也被人们应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像一些表演类的专业,例如像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等,芭蕾基础训练是这些专业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通过芭蕾基础训练来培养艺术美感、培养审美、表现美、传递美。

芭蕾作为一门独具一格的世界性艺术,得到普及与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其博大、唯美与脱俗的美感,芭蕾基础训练是芭蕾的根基,它不仅可以影响甚至制约着舞者的形体美,同时也演绎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活动和理想信念。芭蕾基础训练是以它严格、严厉、严谨的科学训练体系,高雅博大的审美倾向,成为塑造体态美、形体美的最佳方法,越来越多的得到广泛的运用。

三、芭蕾基础训练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价值

芭蕾的训练对体育舞蹈无论是在视觉审美、还是动作规范化,包括技术动作等方面都有着积极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一)芭蕾基础训练对体育舞蹈动作元素的价值体现

通过比较芭蕾舞和体育舞蹈,毋庸置疑的是两个舞种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两者都有严格的规范性、表演观赏性、控制肌肉运动能力、运用自己的手、眼、腰、腿的动作表现,去展现舞蹈的美。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的内在启示。任何一种舞蹈动作都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达。因此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芭蕾舞蹈基本功训练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芭蕾基本功训练的话,那舞者必然跳不成功舞。芭蕾基础训练要求形成的专业素质包括:

力量——力分为很多种:冲击力、拉力、控制力等。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舞蹈中的力量给予观众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对于舞者来说更是一种身体素质的评定,对舞者体力的需求也非常重要。

柔韧性——一位好的舞者,基本功就是软开度,这也充分的体现了一位好的舞者的动作技术与难度系数。肢体灵活性、伸展度是作为舞者的基础。

控制力与稳定性——控制力:舞者在舞蹈过程中展现的自身控制肌肉收缩的一种能力。稳定性:在舞蹈展示过程中舞者完成动作技术展示时调整与控制自身身体平衡的能力。

协调性与灵活性——协调性是指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各个关节部分可以随着另外一个关节部分的运动而相互配合;而灵活性是指身体各个肌群、关节能够使用的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在快速的节奏中,迅速的改变身体或肢体上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因此,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必须在芭蕾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能够熟练驾驭体育舞蹈所需要表现出来的要素:情感(舞情)、节奏(舞律)、构图等。并且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手、眼、腰、腿的表情和动作,去表现美,享受美,传播美。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所以,芭蕾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舞蹈最初的教育模式,它也是体育舞蹈教育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芭蕾基础训练对于提高乐感;健美形体;提高腿部力量、控制能力、稳定感;提高身体柔韧性、灵活性、技术动作、艺术表现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芭蕾基础训练对体育舞蹈身体素质的价值体现

我国体育舞蹈没有形成其自身科学的训练系统,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只看重体育舞蹈单一技术的提高,不重视体育舞蹈选手身体素质的训练,再加上单一的训练方式,导致了中国体育舞蹈选手在比赛中由于体力不支、无法很好的展示协调、力量、速度之间关系,再加上先天的身体比例没有优势,使中国体育舞蹈选手的成绩始终没有质的飞跃。只有不断的在芭蕾基础训练组合中的训练,舞者逐渐形成完美、挺拔的身材,并有效的训练了舞者身体肌肉延伸、控制、爆发、速度等感觉。芭蕾基础训练在提高舞者身体素质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通过芭蕾形体的培训可以训练并且锻炼表演专业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的素质及其力量能力,解放表演专业学生的肢体,改变其原有的自然状态,获得新的技术和规范其的动作。

(三)芭蕾基础训练对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价值体现

艺术表现力差距产生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不高。每一个舞蹈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舞蹈的产生是基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而体育舞蹈并不是发源于中国本土,属于外来舞蹈,还有大量的外来元素、外来文化。体育舞蹈背后深藏着的艺术感染力是蕴含着舞蹈发源地的深厚历史沉积和丰富人文文化的,这些艺术感染力绝不可能靠单纯的舞蹈动作模仿来掌握和表现。中国体育舞蹈选手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通过舞蹈动作的模仿,对舞蹈动作的内涵,舞蹈音乐控制,舞蹈理论的研究等方面都缺少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学习。由于不明白舞蹈的文化内涵,导致了在舞蹈创新方面始终停滞不前,很多女选手在比赛时盲目的模仿西方女选手夸张的妆容和表情,却在不经意之间也丢失了东方美。

芭蕾基础训练可以改变舞者的外部造型和风度气质等,而这些方面又会反作用于整个舞蹈效果的呈现,将舞蹈蕴含的思想内涵与舞者优美的肢体语言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将舞蹈“美”的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提升舞蹈的整体效果。芭蕾基础训练的实用价值已被应用到各个方面,不仅在舞蹈艺术表演领域,还有其他艺术领域甚至在非艺术领域中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表演艺术领域中的实用价值,首先体现在芭蕾形体训练已成为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架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表演专业学生的舞蹈美感,舞蹈意识的提高有推动和提高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芭蕾基础训练在体育舞蹈专项学生日常训练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即使的调整训练计划,配合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可以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练习,减少损伤。芭蕾基础训练与体育舞蹈在审美方面存在共性,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外在气质的培养。芭蕾基础训练与体育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有相通之处,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学习能够起到正迁移作用。芭蕾基础训练可提高自身的身体控制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体育舞蹈动作学习中对身体姿态的支配,从而促进动作的美感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陈丹.任家梁.对我国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力培养的讨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4.

[2] 孙丽娜.论芭蕾基础训练的实用价值[J].新乡学院学报.2011.4.

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体育教学管理与阳光体育的内涵,都是人们通过长时间长期的体育教学探索及理智分析而形成的思维观点、精神向往等概括,都提倡运动第一,健康至上,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体质的健身运动,两者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上是一致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管理上也需要采取策略达到与阳光体育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  教学管理  阳光体育

引言:体育教学管理与阳光体育的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师在明确体育教学管理和阳光体育的准确内涵,采取可行的教学方略,以阳光的管理促进学生强身健体。

一、体育教学管理的内涵

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对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组织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三部分,其中体育教学计划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拟出体育教学进度,由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时间与内容的安排,明确教学的目标、形式、环节等;其次是对体育课程的监管,就是以《体育健康》为标准,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行检测,检验学习效果等;还有是体育教学是否达标状况的考查和评定。可通过听课等形式,了解教学计划 的执行情况、学生的掌握情况等。而组织体育课堂教学一般环节有:制定课堂常规、备课与上课、体育终结性评价等。这是实施体育课的核心部分。第三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去验收和鉴定体育教学水平高下及其达标的状况。其评价的目的,在于公平公正的地了解体育教学水平的真实情况,加强指导和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二、阳光体育的内涵

阳光体育是在“向阳而生”理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阳光体育运动是2007年全国范围开展的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活动,目的是广泛吸引青少年走出宿舍,走出学习场所,走向运动场、走进自然界、走到阳光下,主动自觉健身的活动。阳光体育就是愉悦身心,健康体魄,教师关爱、理解、激励学生,形成阳光的心态,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一代新人。而阳光体育运动以广泛实践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力争上游、增强体质为目标。

三、体育教学管理与阳光体育和谐发展的策略

(一)以健康至上的思想为指导

不管是体育教学管理还是阳光体育,都把健康第一当作指导思想,从身体及思想方面达到健康至上。因此,体育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它还能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与符合社会发展能力。而阳光体育的宗旨也是训练学生有阳光的心态,在阳光下锻炼,培养学生意志、合作、健身精神等,体育教学管理与阳光体育,在理念上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因此,体育教学管理中课堂教学协调安排,就能鼓舞学生的积极情绪。[1]具体来说,课堂开场前10 分钟,教师提前到了操场,首先是检查场地、器材是否准备好,了解天气状况,二是了解学生的情况,跟学生谈谈心,聊聊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摸清学生体育方面的特点和特长,以便于课堂上能够联络师生感情,教师平易近人,学生乐于亲近,从而乐于学习,提升了学习效果。爱运动的孩子都是快樂的,那么他们在阳光体育项目中肯定充分展示自己积极向上、青春亮丽的一面,促进了阳光体育与体育管理的有机融合。

(二)训练中张弛有度 ,健身与育人相结合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这种“严”绝非军事化管理的严格,而是张弛有度,充满温情。教育是一门充满爱的艺术,而“教”和“育”就意味着不溺爱、有原则。“驰”指的是教育有度,首先表现为教师有公平公正的心 ,对待学生,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学生。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宽宏大量 ,教师的“大度”是对学生自信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便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发展个性、凸显特长。比如今年奥运会中男乒单打与团体赛的获得冠军,全红婵跳水夺冠,都离不开教练“严慈相济”的充满爱的教育。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训练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身心都放松的前提下,投入体育锻炼中,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平时的体育锻炼,都能身心愉悦,放得开、收得起。在培养技能的同时,也以“严”管理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贴的教学纪律,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以便于使他们养成律己的意识,自觉投入体育锻炼。

(三)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通过长期的管理,让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体育素养,从而更加自主自愿地锻炼。自主锻炼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以此来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篮球课教学中定点投篮,可以让学生先近距离投篮,这样命中率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他们就会更加喜爱这项运动,喜爱体育课。学生在课堂上产生“问题意识”,教师要采取有效方式鼓励学生质疑精神、善于提问题,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由自发到自主训练。 而阳光体育则是发挥自主体育的思想,让学生成为亮点,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时, 阳光体育将游戏引入课堂 ,游戏形式收到青少年广泛追捧,把这种形式引入体育,不仅使学生 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还对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达到体育管理与阳光体育的完美结合。[2]

4 结语

总之,体育教学管理与阳光体育并行不悖,而且还能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鼓励学生进行阳光体育的锻炼,增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雪峰.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6(4).

[2]张亚平.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36).

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中提升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推动了心理教育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较为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教育方式由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与心理教育中。本文专门针对团体心理咨询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各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体育教学;应用

一、团体心理咨询应用与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常会因为无法掌握体育技能或是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对体育课程失去信心,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加学生的团体意识,提升学生在团体中的存在感,能够促进学生融入团体中,使学生在团体中感受到安全、温暖,当团体成员进行分享问题时,成员会发现存在共同的困扰,认为自身的问题并不突出,从而进行自我调节,改变自身错误消极的观念,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积极的作用。

(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在团体辅导中将背景、经验及人格不同的成员聚集在一起,每个成员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成员进行交流与分析过程中,促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增加了对自我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与认同自我。团体心理咨询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分析比较、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及重塑自我的机会。另外在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意识。

(三)改善情感体验

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团体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安、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团体辅导开展过程中主要由不同的团体成员所构成,在团体活动中互相合作、交流、训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产生了情感方面的共鸣,令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产生了归属感与存在感,从团体活动中获得了动力,有利于学生积极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在团体活动不断深入时会令学生产生风雨同舟的感受,能够消减学生的心理防御,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大活动中,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与扶持,感受到温暖与安全,有效解决了学生焦躁、不安、恐惧等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在在参与团体心理活动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赞赏他人、接纳自我,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团体心理教育与其他心理辅导相比,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学习环境,在团体心理教育中就像是置身于大型的实验室中,每个成员都是实验对象,可以字啊实验中互相对比与观察,通过了解他人及自己,提升对自身的客观认知,并在实验环境中分析自身与他人存在的问题,成员可以互相交流观点与经验,并在交流中完善自身的人格,从中体会到团体的力量,将团体力量作为支持自己前行的动力,团体成员互相抱团取暖,共同进步。

二、团体心理咨询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团体咨询教育其目的在于构建多层次平等互动活动,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发挥心理群体辅导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教师应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与关爱,通过团体心理教育活动为学生构建正能量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与乏味,在良好的团体活动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便于学生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体育训练,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育人价值。

在体育课程中要想发挥团体心理教育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熟练教学中每个流程,保证团体心理教育与体育课程能够有效融合。同时应掌握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能够灵活转换不同的教育方法,保证每个教育流畅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可以与校内的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完成,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便于在之后课程中能够独自完成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团体心理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发挥实际效应。在团体心理活动开展中所运用的场地与器材与传统教学并无差异,团体教育的开展不需要额外准备教材与工具,因此团体心理教育应用在体育教育中是可行的。

三、团体心理咨询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一)设计合理的引导课,促进团体意识形成

在体育课程中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开展课程,由于学生的运动经验不同,所以存在的问题有一定差异性,有时会因为差异造成个体之间存在排斥问题,由此形成消极的教学氛围。设计引导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团体意识,为学生提供能够平等、自由的交流机会。此机会是需要教师进行设计来形成,在引导课程中为学生创建交流氛围。引导学生与其他人进行深入交流,感受平等沟通的环境,提升学生的自信息,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在团体心理咨询辅导进行时,第一堂引导课十分关键,学生可以因为共同的体育爱好聚集到一个班级内,教师可以字啊课堂中为学生组织游戏或是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放松身心。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做自我介绍,让学生互相探讨所选的运动项目,通过探讨运动项目的选择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明确探讨话题的意义,在引导课程中中为学生构建和谐自由的沟通环境,提升学生的团体意识,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归属感,为团体心理咨询奠定有利基础。

(二)互助式合作学习,促进团体互动

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设计教案、明确训练目标,进行有序开展,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锻炼中不仅要掌握技能还应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因此教师字啊体育课程中应以調动学生思想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训练,在锻炼体育技能的同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体育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以团队形式为主,这样的形式为团体心理咨询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团体活动的组成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成员积极参与的辅导活动而设计的。成员可以在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交流与反馈与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体验,在此过程中互相鼓励与支持,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探讨及合作训练,在探讨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共同找寻问题的答案,提升对问题的深度理解促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正确运用团体心理资源的方法,避免应运用不当造成不良教学效果。在体育活动中运用科学合理的团体心理咨询,提升体育训练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在合作训练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共同寻找资料,小组中的成员可以自行分工完成资料查找,提升学生合作意识,通过收集资料、构思、设计在到课程展示完成合作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在团队中的存在感,促进学生运用积极心态参与体育活动。

(三)运用案例教学,创造人际情境

在体育训练中应用团体心理咨询时,应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课程中占据了权威主导的地位,学生在课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由于互动性不足,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应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课程中构建互动教育氛围,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教师可以字啊体育课程中运功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学生在课程中的沟通,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法则。教师在运用案例开展体育课程时应保证案例与体育课程相符,并保证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案例的难以程度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设置合理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发挥体育教育的实际教学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目标自行编创教学案例,在课程开展前期为学生提供教学案例。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教学案例如多媒体视频、教学竞赛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运用案例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具体学习流程,并详细讲解案例讨论环节,随着教学不断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案例讨论过程与总结过于评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学生针对性调整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对教育有了更高要求,传统体育课程只是体育技能的传授,教学方式与目的单一,就是通过体育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字啊新社会发展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體育教师应进团体心理教育融入课程中,通过团体活动让学生感受温暖与关怀,培养学生形成团体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海音,余如英.体育运动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的实证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2):93-99.

[2]朱欣.团体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

[3]王婷.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科技,2018:36-37.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SJGY20200285

上一篇:私人银行客户服务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