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22

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对传统武德内容进行思考, 可以发现武德蕴含多种精神品质, 在当前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武术动作的教育, 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武德精神的教育, 让学生在进行武术练习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武德所具备的内涵和价值, 这样能够提升武术教学的成效性。为此, 高校需思考如何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武德教育, 怎样让学生对武德内涵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理解, 通过武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

二、高校实施传统武术教学时进行武德培养的意义

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可以得知武德的全称是武术道德。一些学者认为武德是崇尚武德的精神内涵,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在进行武术练习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本文认为武德主要是指在进行武术活动过程中, 人们在武术动作或者是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操, 不仅包括心性修养方面的认知, 也体现在道德作风和精神境界上的内容。同时, 武术礼仪也是武德的一部分[1]。武德传授是当前武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武技传授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武德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让技艺教育和德育教育实现有机的融合, 也能够让武德在武术整体教育中实现贯穿。

但是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搏斗技术或者是套路等方面的教学, 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武德层面的引导, 缺乏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对武德进行正确地认识, 也不了解武德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 部分习武人员会出现不良行为, 对社会风气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推崇素质教育,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立足武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武德教育的分析

(一) 对传统武德内容的思考

武德这一词最早是见于《左传》, 具备军事的意义。武德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推崇武德规范和标准内容, 这样可以对武者和当前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约束和合理的调整。随着社会变迁和各项价值观念的引入, 武德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变。从最开始的尊师重道、除暴安良等内涵转化为忠心爱国、宽以待人等核心的武德思想[2]。现代人对武德内涵进行理解的时候通常将它概括为忠义仁勇礼等方面, 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项优秀精神继承, 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历史沉渣。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时必须要去粗取精, 对武德精神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对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武德教育。

(二) 立足价值转化解析武德内容

传统文化是具备民族性的特征, 大家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理解能力, 也习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对当前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审视。但是传统文化体现出时代性的局限性, 随着当前社会法制建设的完善, 传统武德内涵中所赋予的内容则需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如果随意将这些思想内涵融入当代社会建设中, 则会对其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为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现代价值的转换。

“忠”可以定义为爱国守法。忠是武德中的主要内容, 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是武林一项优秀的传统内涵。从价值观的角度对“义”进行分析, 可以认定为成恶扬善的义举。在当前法制社会建设环境中可以在法律条文允许的前提下去帮助他人, 或者是伸张正义[3]。对武德中“仁”思想认知是转化为当代的尊师重道。在进行武术练习和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尊师重道, 尊重人才, 要尊重教师对自己所带来的教育, 同时更要尊重当前人类文明。

“勇”可以转化为勇敢进取和开拓创新。“勇”体现着武者对崇高目标的一项追求, 并不是对武艺的逞能, 而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所做出贡献的决心。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 也是人们可以成就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此, 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 高校需要对他们进行开拓创新的思想教育, 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约束, 能够以开拓创新为基础获得更多的成功。明礼诚信则是对武德教育中“礼”的价值转换。在当今社会发展环境中, 明礼诚信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名片, 在交往过程中必须要尊重他人, 也需要讲礼貌。例如在武术动作中的抱拳礼则是武术文化的一项重要象征, 更需要严格遵守这项文明要求对其进行规范性的传承。

四、高校在传统武术教学中实现高质量武德培养的途径

武德主要是指在进行武术活动过程中, 人们在武术动作或者是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操, 不仅包括心性修养方面的认知, 也体现在道德作风和精神境界上的内容。武德培养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可以提升武术教育的质量, 也能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感受到武德的内涵, 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认知。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能得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时必须要去粗取精, 对武德精神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对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武德教育。立足当前高校实施武术教育的情况和武德精神的继承思考, 本文认为高校应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工作, 促使学生能在武术教学中得到良好的武德培养, 强化整体的武术教育质量。

(一) 立足武术礼仪开展武德培养

高校在对学生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时要想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武德教育进行正确地理解, 对武德精神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有效地继承。武术礼仪是武德培养的一项重要载体, 高校可以立足武术礼仪开展武德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时, 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进行武术学习中所需要具备的礼仪和这些礼仪所具备的含义, 如抱拳礼[4]。通过师生问候或者是以器械辅助进行练习的方式, 让学生可以对武术礼仪进行充分的了解。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辅导或者是考核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武德精神的培养。武术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开展武术动作的讲解, 也需要在动作讲解中合理渗透武德精神的讲解, 促使在进行武术动作学习时也能对武德精神开展深度的思考。例如, 武术教师可以考核学生对抱拳礼的掌握情况, 通过抱拳礼的考核增加学生对武德精神的理解。同时, 武术教师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武德精神, 感受武术学习中所呈现的尊师重道精神, 也能提升学生对武德精神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武术礼仪进行充分的理解, 也能让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加深武德培养的认知。通过实施武术礼仪的教育, 武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武德内涵, 通过礼仪教育增加学生对武术道德的理解。

(二) 以武技传授为载体渗透武德精神

武术传承需要对武者进行崇尚武德思想以及准则的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则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基本功和套路练习过程中形成刻苦顽强或者是永不自满的优秀品质。但是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 部分习武人员会出现不良行为, 对社会风气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武德传授是当前武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武技传授过程中对学习者进行武德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让技艺教育和德育教育实现有机的融合, 也能够让武德在武术整体教育中实现贯穿。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立足武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以武技传授为载体渗透武德精神。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散打教育中则需要鼓励双方学生要勇字当先, 具备勇敢无畏的武者精神。同时武术教师也需要让学生通过其他练习方式实现团结互助等优秀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在武术教育中实现讲礼仪信用等习惯培养。武术教师也需要对武术教育的诸多内容进行规范性的讲解和动作示范, 借助系统性的武术教材让学生可以对武术动作和套路进行正确地理解, 也能通过训练增加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武术训练体现出艰苦性的特点, 学习者需开展多次的动作训练, 身体上会受到多种疼痛的困扰, 教师则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不怕艰苦勇于拼搏的武德精神。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实现身体素质的锻炼, 也可以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受到武德的精神和内涵, 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在接受武技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对武德精神开展深层度的思考, 在武技训练中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 也能通过武技训练实现艰苦拼搏以及勇于拼搏等优秀精神品质的培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武德精神进行思考, 也能立足当前时代发展对武德精神进行辩证性的思考, 强化武德精神的渗透效果。

(三) 创建高水准的武德环境, 引导学生吸收健康认知

因为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搏斗技术或者是套路等方面的教学, 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武德层面的引导, 缺乏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对武德进行正确地认识。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需要进行开拓创新的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约束, 能够以开拓创新为基础获得更多的成功。任何一项教育不仅要通过教育引导者的作用发挥, 也需要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以教育环境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行为认知和思想内涵。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育时, 要想提升武德培养效果则需要对武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思考, 摆正该项教育所应该占据的位置, 将武德教育纳入武术教学总体目标和学习计划中。通过外在环境所具备的约束性让学生形成一种见武明德的条件反射, 主动吸收武德教育中的健康认知。

同时,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要积极营造愉悦的武术教学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武德教学中的尊重以及民主的内涵, 提升武德教育的实效性。武术教师要想给学生创建武德教育的氛围,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介等方式的运用创建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得到更高层面的武术教学以及武德培养。所以,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时也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或者手段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 这样可以提升整体的培养效果。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武德教育视频或者是相关的影片内容,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武术动作的认知, 也能通过影片内容增加学生对武德内涵的了解, 然后立足现代社会所提出的需求进行教育价值的转换, 以当前社会环境为基础对武德内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通过实施这样的武德教育, 武术教师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促使学生对武术教学以及武德精神进行深度的理解, 以此树立健康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态度。

五、结论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武术动作的教育, 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武德精神的教育, 让学生在进行武术练习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武德所具备的内涵和价值。因为通过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可以提升武术教育的质量, 也能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感受到武德的内涵, 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认知。而高校要想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 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对武德教育进行正确地理解, 应该立足武术礼仪开展武德培养。同时, 高校应该以武技传授为载体渗透武德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勇敢无畏等优秀品质。此外, 武术教师也需要创建高水准的武德环境, 引导学生吸收健康认知。

摘要:高校在当前教学改革背景下需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 通过进行此项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实现身体素质的锻炼, 也能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受到武德的精神和内涵, 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心理品质。武德培养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对学生进行武德培养可以提升武术教育的质量, 也能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感受到武德的内涵, 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认知。所以本文主要思考高校实施传统武术教学时进行武德培养的意义, 然后对武德教育进行多重分析, 最后提出几点高校实施高质量武德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武术,大学生,民族文化,传统体育,武德培养

参考文献

[1] 孙婵娟.论加强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重要性[J].金田, 2014 (5) :135-136.

[2] 黄亚彬.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30) :101-102.

[3] 相金星.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的必要性研究——以沈阳城市学院为例[J].武术研究, 2015 (12) :42-43.

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武术段位制的计划。由此可见, 武术在教育方面得到了政策的支持, 这是武术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武术教学“攻防技术”的内容

武术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种运动, 自然也就很重视具体的技术技法。攻防技术教学取经于教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的教育理论。在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周期以后,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 再加上无数行业教学者的总结, 我国的武术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 都是在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的同时, 给学生身心俱佳的美好体验。高校武术攻防技术教学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对具体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 采取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技术技法切磋练习的场景。

二、高校武术教学“攻防技术”的设计

(一) 教学步骤的设计

高校武术攻防技术教学需要进行十分严密的步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完美的还原切合实际的攻防情景, 呈现出武术教学的内容, 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给学生以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产生, 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武术的基础动作。

由于攻防技术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几个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 首先就是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任务的明确能够为武术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必须分析学生需求、学生特征、定好教学目的;第二, 设计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需要参考教学大纲, 讨论武术课教学应该有哪些内容, 教师们也需要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适当做出可行性报告。与此同时, 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校园采访采集学生的意见, 以便及时修订教学方案;第三, 营造实践场景。

为了让学生在相应的空间里产生情感的共鸣, 通过对教学实践场景的营造, 能够创造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多种当代教学设备进行利用, 通过音像资料推进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 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也是攻防技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互动环节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也能建立较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推进具体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五, 完善教学评价与课后反馈。教学评价和相关的反馈工作是教学工作后期的主要工作, 教学评价工作无论是对教师, 还是对于学生, 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教师而言, 评价工作能够使其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及时改进教学计划;对于学生而言, 反馈工作有利于调整自身的学习计划, 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情景模拟中。

(二) 高校武术教学“攻防技术”具体过程

课前准备、起始阶段、中心阶段、评价阶段和课后小结是攻防技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把握,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教学工作的进程, 预设好言语组织和队形的组织, 与此同时也准备好器材用具等工具;起始阶段需对武术内容进行详细的挖掘整理, 讲解演示该课程的攻防含义, 重点是对预设攻防场景的描述;需要学生进入具体的角色, 才能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评价阶段, 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相关学习小组的划分,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 具体的评价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选择效率比较高的评价方法, 保证评价工作的效率。

三、高校武术“攻防技术”教学控制

(一) 科学运用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利与弊, 在高校武术课堂的教学中也是如此, 因此科学运用教学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教学方式的弊端。本文分析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很多优越之处,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如课程量少于其他课程, 武术的知识系统比较薄弱。因而, 在进行武术教学工作时, 教师一定要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选用教学效率较高,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这样就能为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 强调课堂学习的安全

结合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经历攻防技术教学后学生总是跃跃欲试, 但是不能控制下手轻重, 如果教师不能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 那么就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为了杜绝教学中发生不必要的事故, 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未习武, 先学德”,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 详解武术动作, 给学生上好武德教育第一课, 以武德规范技术技法规范学生动作。唯有如此, 方能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同时可以教育学生。

(三) 控制课堂秩序和纪律

高校武术攻防技术教学重在学生参与、开放性强, 但是也需要保持稳定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环境能够为教学工作的推进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告诫学生分清攻防技术与嬉戏打闹的界限, 对动作力度和速度的提升要循序渐进。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情况, 为避免其他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对于不遵守纪律和攻防要求的学生, 应严厉禁止, 并且适当处罚。

四、高校武术“攻防技术”教学策略

(一) 循序渐进原则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对武术技术动作记忆不可急于求成, 循序渐进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与原则, 教师在这时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 告诫学生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 必要时教师可以以身作则, 树立学习榜样。

(二) 攻防练习原则

武术课堂攻防技术教学需要强调“明法知理, 突出攻防”, 并不是要摈弃套路, 而是更加注重对一些细节的把握,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细节有时就是制胜的关键点,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细节一般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 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联系教学的实际内容, 加强对这些关键点的把握,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三) 科学合理分组原则

分组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也显得至关重要, 每小组要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学生, 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考虑学生的组合意愿, 在学生自主结合后根据实力、身高、体重等情况进行微调。通过分组,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发挥所掌握的攻防技击动作。

(四) 创造情境互动原则

教学中, 教师需在教学工作中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进行把握和分析, 把武术课堂演化成“一定攻防场合”的情景, 让学生成为扮演“一定身份”的角色, 使其如身临其境, 运用攻防动作开展互动活动,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论

“攻防技术”是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新的创新, 对于武术教学行业来说既是一个新的挑战, 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通过对武术“攻防技术”的探讨和研习,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使当代大学生身体及精神得到较大的鼓舞, 在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 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摘要:中国武术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 强健高校生的体魄, 推进和改革武术教学方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武术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武术教学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均需要武术工作者们进入更深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结合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攻防技术”渗入到教学中, 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意见, 为新时期武术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方法,攻防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小庆.对高校武术散手教学方法的研究[J].博击:武术科学, 2006, 3 (7) :63-64.

[2] 杨明, 徐光明, 蒋云.将武术攻防内容引入《防卫与控制》教学的探讨[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1) :123-125.

[3] 高媛.培养高校学生习武兴趣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4, 24 (11) :90-92.

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武术课程, 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主要表现在课时设置上。通常情况下, 高校会将武术作为学生大学期间某一学年的选修课, 供学生进行选择, 每周安排两课时, 课时较少。就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而言, 这些课时的学习并不能引起学生对武术的高度兴趣, 而且如果碰到恶劣天气, 就无法进行场地训练, 也会给武术教师带来相当大的教学压力。在有限课时中, 武术教师只能采取告诉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 甚至会产生得过且过心理。学生在还未消化教师之前所教授知识和技能时, 又必须要学习新知, 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另外, 我国还有一些并没有设置武术课程, 这也是对我国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严重忽视。

2、缺乏对学生武术技能的培养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中, 很多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弊端较多。例如, 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发展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等, 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很多教师更注重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教学, 而对于武术技能的教学, 在存在着一定的忽视性。即使是学习相关武术动作, 也只是老师教、学生学, 要求学生照猫画虎,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这种缺乏严格规范和系统教学安排的教学方法, 也就缺乏了对学生武术技能的培养。

3、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武术教学专业性极强, 这也就要求学校必须配备专业武术教师, 要求其能够掌握一种或者多种武术项目, 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武术教师还要学习能力强, 能保持高度的教育责任心, 根据武术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武术教师要成为一名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是, 不容乐观的是, 目前我国的高校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武术教师, 甚至还有很多武术教师是有其他专项体育教师兼职而来, 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动作示范不够规范, 也就导致教师无法学到动作的规范和科学, 学习效果不仅会大打折扣,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受伤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思考

1、加强学生对武术的全面认识

传统武术教学中, 教师过度关注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武术技能的学习, 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在理论教学中, 武术教师所教授知识较为零散和不够深刻,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武术教师要做到:首先, 理论知识要讲解的深刻而系统,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并不是只由简单的动作组成, 而是理论和动作有机结合;其次, 教师在技能教学时, 不仅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还要保持武术教学课时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才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2、加强武术技法体系教学

武术动作教学由两方面组成:套路技术动作和单个技术教学。由于套路技术是一般武术教学的基础部分, 所以很多教师均采取先套路后单个技术教学的教学顺序。但是套路技术动作较为重复,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又由于套路技术教学的推进困难, 使得很多教师开展单个技术教学时只是简单敷衍。然后, 由于学习时间的不断拉长, 学生又逐渐忘记了前面所学的套路动作从而对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造成困难, 而套路技术动作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对套路技术动作和单个技术动作教学进行整体和系统的规划, 对学生进行套路技术动作教学时, 也要加强对单个技术动作的训练, 两种动作教学相结合, 既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 提升学生兴趣, 也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对单个技术教学加强重视, 对其相关技能进行创新, 以摆脱传统的刻板教学, 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从目前来看, 很多教师过度重视结果评价, 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方法单一, 无法促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要认识到, 考核结果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不仅要重点考察学生的肢体灵敏度、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等方面, 还要考察学生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抗打击”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合作互助意识等方面, 做到从内到外, 加强学生身心素质。

三、结语

虽然当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也有一群敢想敢干、专业水平高的武术教师, 笔者相信, 我们武术教师一定能够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材教法,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不仅能够能够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还能使得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手中发扬光大。

摘要: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 练习武术可以引导学生修身养性, 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还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在国家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大形势下, 加强无数学习, 重视武术教学, 是很有必要的。那么, 如何提升武术教学质量, 增项学生兴趣呢?这就是需要教师来仔细斟酌了。本文从关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出发, 发现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军, 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127-130.

[2] 薛欣, 朱瑞琪, 薛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1) :102-107.

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亟需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以全面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对策,旨在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性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创新视域;教学管理;教学改革

高校在更新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进行的便是教学管理的改革。

一、当前高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控制主义的教学管理理念

控制主义是指,不超出可控范围、依照计划的一种理念,支持制度化,崇尚权威,坚决反对怀疑与批判;以教学规范、统一为首要目标,忽视个性和突破。在此管理理念下的教学往往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强调学生的集体观念、规范意识。而教师则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同样使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打击。

2.教学引领职能的缺失

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常常忽视教学引领这一重要职能,它强调的是教学管理部门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所需要发挥的引领职能。教学引领强调引导和激励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替代教师进行教学。

3.行政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占主导地位

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是教学管理本身所拥有的两重性特点。行政管理使指教学管理人员在遵守相关规定处理相关事务,一般组织结构是“岗位——各个科室——院系——相应职能部门——校长”。学术管理是指相关专家及学者根据其学术的水平、能力来处理相关学术方面的事务,一般组织形式为“教研部——院系学术委员会——学校”。其中,学术委员会多由各级官员组成,因此学术往往受制于权力,学术活动失去原有的自由氛围。

4.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教学管理制度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标准不一、刚性十足,过分重视整齐统一。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注重体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完全不考虑各个学科、教师、不同专业及学生的特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对策

1.确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教学管理创新的观念是先导,也是实际行动的指南,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及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明确规定。首先,要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牢固树立起全面发展的观点、多元人才观念。此外,还应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将维护和实现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作为所有管理行为及制度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

2.强化教学管理功能,引领教学改革

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应凸显和重视教学示范带头的作用,改变旧有管理形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应当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教学改革的实施与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创建专门组织机构进行教学改革;三是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引领教师和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

3.建立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满足创新需要

制度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这样的制度可以提高办事、工作效率,做到公平、公正。要做到柔性化教学管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制度予以不断完善和创新,提高学生兴趣、个性与其专业的匹配度;二是对当前采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对学制的不同需求;三是创新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建立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

4.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制度来实现。第一,完善学校教职工的考核、晋级、淘汰机制;第二,设立教学管理的专门岗位,确认教学管理专项技能;第三,不断培养和提高教职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质,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及工作动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改变以往“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工作局面,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二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职工知识技能水平。

5.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

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促进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以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带动教学的现代化。首先,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管理的服务层次,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监控的数字化,建立数字育人环境,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其次,整合软件、硬件资源,对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做到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要做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管理观念,强化教学管理功能,建立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沈卫华.论控制主义的班级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6):133-135.

[2]陈浩.微言评高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以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作者简介:

张岐山(1981.5.24~ ),男,汉族,陕西岐山人,软件工程领域工程,本科,助教;

霍春梅(1982.11.3~ ),女,汉族,河南西华人,会计学,本科,助教。

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陈旧单一

在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组织形式上, 高校体育课程与中学体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理论上, 缺乏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上, 还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要求, 使学生的活动受到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能进行全面体育教学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院校还只是少数, 多数院校仍满足于一年级的基本课、二年级的选项课, 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增加几个选项内容的现状, 选修课和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

1.2 理论教学相对滞后

理论教学是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各高校在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通存在着随意性较大, 内容浅显零乱的情况, 理论教材中一般性的意义、原则、概念和项目常识占有相当的比重, 而学生真正需要了解的、能用于指导健身实践的体育科学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则显得严重不足。

1.3 教学评价存在缺陷

现行的高校体育考试制度, 仍然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量化评定, 这种看似公平的、以相同的绝对标准衡量存在着先天体态、体质和后天学习过程等个体差异的全体学生的评价方法,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努力的否定, 而且也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过程。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2.1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是关键

所谓“变化”, 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变换教学方法, 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 改变传统授课观念和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溶入到游戏中。目前, 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 示范, 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 方法单调, 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有些体育教师惯用“一统天下”的教学方法,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可以说, 改变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 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如能利用游戏将所讲内容要领充分展现采用,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去教学,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 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其次, 给学生一定的个人练习空间和自我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首先要加强大学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在教学项目上, 大学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 个人运动项目: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 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 内容突出健身性, 娱乐性, 终身性。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2.2 安排新颖、合理的体育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

2.2.1 扩展知识, 选择内容。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也是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学课程往往是看病治外不治里, 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学业务, 扩大知识面,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

2.2.2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新奇、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要不断创造性的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赋予变化的体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课堂上要适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 让他们在自觉动脑筋的学习过程中练习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灌输教学, 从而达到学生愿意学, 自主学,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学习氛围融洽, 教学充满乐趣。

2.3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2.3.1 贯彻高校体育“人文精神”。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有利于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清华大学马新东副教授表示:目前不少体育教师已开始意识到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体育环境的效能, 提出将人文精神贯彻到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体育社会实践及人生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 构建既具有引导作用、又切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

2.3.2 明确“健康第一, 体育育人”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应该把以前以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 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健康第一, 体育育人”是指在基础性、娱乐性、多样性、健身性的前提下, 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设计和继承传统的体育游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热情, 使之形成健身的意识和行动。当前,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 已随着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 逐渐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应当明确“健康”、“育人”的结合教育模式。

2.3.3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一方面, 任何课程包括高校体育都是以教材为中介。所以, 改革体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改革教材, 避免教材的老化、繁多, 教材要适合时代要求, 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 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有待改进。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是体能和技能测试内容单一, 评价工具也仅仅是纸笔考试、体能和运动机能测验, 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 学校可以就体育课程相关的评价内容和工具进行改进和完善。

摘要:本文浅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不仅有助于优化课程与结构, 有助于改变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脱节的现状, 而且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使高校体育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高校武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 武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武术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体育课形式。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中国武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流派众多, 拳种由古至今发展到百余种, 就是最好的证明。武术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 既要保持民族特色, 又要结合时代, 就需要不断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 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1.1 武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1.1.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教与学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 他们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转变观念, 其次再突破思维、开拓思维。

1.1.2 运用武术运动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指出, 人的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武术的直接兴趣是武术活动本身和武术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意识到武术的目的, 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的结果而间接产生的。缺乏直接兴趣, 会使武术课成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 则使练习者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良好的武术兴趣必须是这两者的协调统一。因此, 针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众所周知, 武术是通过攻防格斗的身体练习来改善和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的一项运动。它以跌、打、摔、拿、击、刺等动作为运动特点, 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技击乃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显著特点。在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特点。在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 应结合讲解动作的用途, 剖析动作的攻防含义, 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动作的内涵, 较快的掌握动作的技法, 培养武术意识。通过武术练习, 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满足, 而且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建立起武术与运动的直接兴趣;同时, 随着上述情绪体验的深化, 有进一步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1.2 武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透视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 出现了练套路不能实践, 练散打不会套路的现状, 造成了能武不能用误解, 学生对学习套路没有兴趣也在所难免, 戚继光曰“既得艺, 必试敌”, 提高武术水平必须将其所掌握的技法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其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可见套路与散打在武术运动中是不容分割统一体, 套路的形成是源于散打技术, 是多个的散打招式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而成的, 可以说套路中的每个动作都是由散打招式演变而来, 因此套路中的每个动作应具有其攻防含义, 有攻防含义就具有技击价值。教学要挖掘套路中丰富多彩的技击方法来滋养武术的发展, 是武术教学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各种自由组合运动都需要套路来支持, 做到套路与实战训练相结合。例如:太极拳可以和太极推手相结合, 拳术与散打相结合等。再例如通过“学以自用”不但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要深挖武术套路的技击价值, 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3 武术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 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顽强的意志、毅力, 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它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 有必要加强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培养, 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国武术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包含有传统文化特色和传统运动特征。从文化形态上说,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运动形态来说,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个主干项群。浓厚的“传统”, 给生活在这一传统环境中的人们一种认同感、自豪感。于是, 继承传统、振兴传统、弘扬传统, 成了普受武术传习者乃至国人关注的问题。人们用自己认为得当的方式、从个人的角度为继承、振兴和弘扬武术履行着责任和义务。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多向学生介绍武术的概念、特点、作用与发展史, 以及各级学校和社会对武术师资的需求及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对学习武术的渴望, 以唤起学生学习责任感、紧迫感。

2 改进教学方法是根本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其武术教学内容是以整套规定套路为主, 课堂结构始终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 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规定套路教学, 可所谓“灌入式”教学。教师只专注教会学生套路, 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掌握。学生为了记忆和掌握整套技术动作要反复的琢磨和练习, 如此以来长时间练习规定套路, 学生会产生枯燥、厌倦的情绪, 导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教学本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 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然而教学中“灌入式”教学仅重视教师“教了什么”, 而忽视了学生“学到什么”或者对学生的潜力发展置之不理, 教师讲的过多, 模式化、刻板化, 学生学习就缺乏活力, 教学气氛紧张, 就达不到教学效果。传统的“罐入式”教学尽管在教学新动作阶段有一定的效果, 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锻炼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因此要深入的研究“教”与“学”的规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直观法”教学, 教师多做示范,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手段, 采取类比教学法是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培养学生积极性思维奠定基础;多采用“情景法”, 有意识的创造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 加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同时, 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 正确的引导学生独自创编武术套路动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保障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 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 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思维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来进行。教学结果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体系应科学合理化, 力求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体育专业学生通过对武术课程的学习都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笔者认为, 对于学生成绩考核的评定, 可以由原来多侧重于技术达标逐渐过渡为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多种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例如, 可以让学生在规定动作类型的基础上自己编排并表演成套基本动作进行考试;以及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讨论发言、学习进步的幅度等等, 均可在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力求通过考核, 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创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怎样有效的将创新教育与武术教学更好的结合?怎样去突破教师原有的定式思维找到更多、更好、更新的切入点, 理出创新思路, 完善创新方案?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师去深入的研究。总之, 我们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 在武术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争取在武术的教学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更大的进步, 继续把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摘要:本文主要从如何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 围绕武术教学的创新, 提出武术教学和创新教育结合的对策和建议, 为武术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蔡纲.武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武术科学, 2008 (6) .

[2] 郭思危.体育教育专业加强武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行性探究[J].体育世界, 2008 (9) .

[3] 吴耀锋.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中武术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网络时代, 2009 (7) .

[4] 张春红.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6) .

[5] 郑大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教书育人, 2005 (14) .

上一篇: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微课程下提升中职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