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社会心理论文范文

2024-07-29

护理干预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08年期间收住的100例妇科手术患者中, 拟进行子宫切除或卵巢手术的患者。年龄30~65岁, 平均47岁。其中,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44例, 占44%, 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56例, 占56%。既往有麻醉、手术史患者5例, 占5%。其余既往均无神经、精神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史。

1.2 方法

手术前1d由护理人员用倾听技术、交谈和观察的方法, 对术前患者进行观察、倾听, 与之交流, 细心的给予解释、指导建议, 心理安慰, 让患者对术前的准备工作有所了解。如术前备皮、饮食, 术前用药, 术中采取的麻醉种类, 切口是否疼痛, 手术的时间等。使术前患者对自身疾病, 术前麻醉及手术过程有一定的认知。对术前患者担心子宫切除后是否对性格、性生活产生影响进行介绍, 以及术前紧张、血压、心率改变、焦虑、失眠等行为, 进行心理干预与护理。

1.2.1 一般性心理治疗,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耐心反复倾听患者提出的问题, 从中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资料, 对其健康进行评估。根据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心理健康治疗措施。

1.2.2 采取积极的语言应用, 对待患者和蔼可亲

语言诚恳, 对患者紧张心理进行排解、疏导和安抚,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使其正确对待手术。理解尊重她们, 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 增加其信任感, 安全感。使患者心情放松, 缓解焦虑和压抑的情绪, 易于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

1.2.3 认知疗法

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找出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观念, 有计划的告知病情, 介绍手术相关的医疗知识和信息, 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能够进行自身调节, 自我对话, 引导她们接受现实及对疾病的认识。包括应用何种麻醉方式, 术前必要准备, 手术的特点, 注意事项, 预期效果, 术后恢复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调动术后自身控制能力,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实施整体护理以病人为中心, 注意个体化和认识能力的实质性转化, 达到预期的心理效果。护理人员需注意自身形象, 贴近病人感情实施术前人文关怀, 对待病人热情亲切、细致、体贴、关怀周到, 使患者觉得可信可亲。医护人员娴熟技术, 严谨工作作风, 使病人感到可敬安全, 自然的放下包袱, 觉得手术对自己是很安全的。才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良好食欲和良好的睡眠, 保持和医护人员配合良好, 使手术得以安全顺利进行, 通过心理护理达到战胜疾病的目标。

2 结果

(1) 由于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可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者25例, 占25%, 心率加快者63例, 占63%, 术前情绪不安者81例, 占81%。

(2) 引起术前焦虑的原因:100例患者引起不同程度焦虑的是因为担心术中, 术后切口疼痛6.5%, 担心手术意外2%, 术后性格改变的21%, 恐惧手术88%, 担心肿瘤为恶性30%。

3 讨论

焦虑作为个体或集体在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作出反应时, 所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激活状态, 可由各种因素引起, 对于这些因素产生的焦虑, 术前可通过提供有关病人的治疗信息及有关病人情况等环境信息支持,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环境调整, 使患者的认知、感受、情绪和行为得以改变, 焦虑得以缓解或消除。

(1) 产生焦虑的原因分析。患者对手术的认知不足, 术前对病情病因缺乏了解, 担心手术过程中发生麻醉意外, 术中大出血, 术中术后切口疼痛及术后预期效果不理想, 这些都是很强的应激源, 带给患者很大的压力。产生焦虑和恐惧。

(2) 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 不了解与手术相关的生理解剖知识, 担心术后并发症及对自身的损伤, 担心子宫肌瘤保留卵巢手术会改变女性特征, 术后性格发生改变, 性功能改变, 是否影响夫妻生活。对子宫切除或卵巢术后造成内分泌失调, 是否引起过早衰老、发胖、加之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及性知识的神秘感, 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3) 担心肌瘤性质是否恶性, 疾病不能根治, 手术资金承担问题, 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产生心理压力, 焦虑。

总之, 根据妇科手术前患者不同的心理变化及要求, 护理人员应积极有效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降低患者心理压力、焦虑程度, 增强其认识能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能起到药物难以替代的作用。对今后生活质量是否影响可直接告知。例如, 子宫切除术后保留卵巢不会改变女性特征, 不会降低性生活质量, 告知其卵巢是维持女性特征的重要器官, 不会影响家庭夫妻关系。使患者尽快轻松的接受手术, 视为术前精神用药, 使其顺利度过手术难关。在实施心理护理、心理干预过程中心理护理作为新的医疗模式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护理的实施应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 以全新的形象, 全新的护理理念, 全新的护理技术, 提高术前焦虑心理的护理质量。只有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效果, 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妇科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或卵巢疾病中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导致术前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 致使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变化和异常。可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忧郁, 干扰手术的顺利实施。对手术期的管理, 手术实施方案及术后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手术患者自身病情、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不同, 缺少术前信息, 所产生的心理焦虑也不同。因此, 对术前病人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有效降低术前焦虑、忧郁, 使病人平稳度过手术期, 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非常重要。

关键词:妇科患者,术前焦虑,心理干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建英.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心理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 2009, 15 (31) :106.

[2] 罗姝.妇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0) :22.

护理干预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75例和观察组 (心理干预组) 75例。对照组的75例患者中, 男性46例, 女性29例, 年龄19~72岁, 平均年龄 (50.3±5.6) 岁, 手术种类:胃全切及次全切25例, 胆囊切除术19例, 阑尾手术17例, 胃穿孔修复手术9例, 其他手术5例。观察组的75例患者中, 男性45例, 女性30例, 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 (51.1±5.8) 岁, 手术种类:胃全切及次全切25例, 胆囊切除术18例, 阑尾手术18例, 胃穿孔修复手术8例, 其他手术6例。2组患者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手术种类方面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手术种类和手术成功情况等进行护理程序的制定, 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体位、饮食、锻炼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 其中术前、术中及术后最好由同一批护士进行护理, 因其更了解患者的情况, 会提供更佳的护理效果。观察组采用加强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加强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的反应, 结合每位患者的性格等给予相应的沟通方式的选择, 着重减轻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 包括焦虑、抑郁及恐惧等, 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以较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同时积极回答患者的提问, 进行相关健康宣教, 使患者的情绪平稳, 能在心理上信赖医护人员, 积极进行治疗的配合。后将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心率、S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VAS评分、SCL-90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SAS评分、SDS评分的分界分值分别为50分和53分, 分值低于此分界分值为无焦虑、抑郁情况的发生, 分值越低越好[3]; (2) VAS评分为患者根据自身的主管感受将疼痛以分值的方式表达出来, 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轻,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3) SCL-90评分共包括10个评估因子, 每个因子评分不等, 本研究中仅对其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及敌对几个因子进行评估[4]。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 (均数±标准差)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P<0.05或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压、心率、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将2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的血压、心率、SAS评分、SD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 干预前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P均>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干预后观察组的血压、心率波动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 2组患者患者满意度、VAS评分比较

将2组患者的干预前后的患者满意度、VAS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干预前2组患者的满意率及VAS评分比较, P均>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干预后观察组的满意度低于对照组,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2.3 2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

将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CL-90评分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及敌对进行统计及比较, 具体比较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 干预前2组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及敌对评分比较, P均>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干预后观察组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及敌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手术是有创性的治疗手段, 很多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 而这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围术期配合程度等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表现[5], 这会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 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 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6]。其更尊重患者的各项心理需求, 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等方面入手,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改善了患者的整理生存质量的基础上, 也使患者更加信赖医护人员, 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7]。

本文中我们就心理干预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 心理护理在改善外科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 主要体现在血压、心率、S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VAS评分、SCL-90评分方面, 从表1~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心理干预对患者的这些项目的改善程度较为明显, 效果显著, 且很受患者的欢迎, 因此患者满意度得到大大的提升, 也缓和了护患关系。因此,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心理干预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较大, 优势明显,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组) 75例和观察组 (心理干预组) 75例, 后将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心率、S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VAS评分、SCL-90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经研究发现, 观察组的血压、心率波动较对照组小, 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VAS评分及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理干预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较大, 优势明显,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外科手术,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海鸥.乳腺癌患者对乳腺癌早期检测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641~644.

[2] 彭立志, 张琳.音乐治疗法减轻手术焦虑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 23 (8) :363~364.

[3] 李秀丽.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程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10) :952.

[4] 刘庆红.子宫全切术患者的焦虑心理与术前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2, 19 (2) :37~38.

[5]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2~196.

[6] 刘义兰, 王桂兰, 任小英, 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估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245~247.

护理干预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并坚持规范、系统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60例。年龄32~69岁, 平均 (51.4±7.1) 岁。病种为卵巢恶性肿瘤28例, 侵蚀性葡萄胎16例, 绒癌6例, 子宫内膜癌10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评定, 该量表在国内外应用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信用、效度[3]。该量表共有20个题目, 每个题目分别为1~4分, 得分范围20~80分, 分值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

1.2.2 资料的收集

向患者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取得患者同意。在患者入院30min进行第1次SAS量表调查, 入院2d完成第2次SAS量表调查, 60例患者均能够配合并完成量表内容。

1.2.3 护理干预方法

(1) 心理护理:身患恶性肿瘤对患者已是个严重打击, 加之化疗要忍受巨大痛苦, 患者一般情绪低落、消沉, 具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每次巡视病房时应通过美好语言、端庄举止、亲切问候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给予心理支持, 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疑虑, 针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多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 使患者从手术顺利及术后长期生存的患者身上看到希望,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 取得家属配合, 一起鼓励、帮助患者对抗疾病。 (2) 局部组织损伤护理:由于化疗药物有强烈刺激性, 一旦穿刺部位药液渗漏, 会造成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 须注意:提高穿刺技术, 保护好静脉即不在24h内穿刺过的静脉下方注射, 以防渗漏;滴速不宜过快, 否则易使局部血管内压力增高造成渗漏;静脉给药时, 先输入生理盐水, 确认针头在血管内方可给药, 输完药液后在给予生理盐水冲管以稀释局部血管药液的浓度;若发现药液外渗或患者感觉疼痛, 立即停药, 及时查找原因, 局部冷敷12h, 使局部血管收缩, 减少药液扩散。 (3) 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护理: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护理食欲不振时, 要鼓励患者少量多餐, 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恶心呕吐时及时清理呕吐物, 遵医嘱给予镇静止吐药物, 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或听音乐、看杂志, 以分散其对呕吐的注意力。呕吐时饮食选择碱性或固体食物, 而酸性食物有助于控制恶心。 (4) 心脏毒性的护理:阿霉素可引起心肌损害, 滴注时要特别注意, 药液浓度不宜超过5mg/mL,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 必要时给予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测。 (5) 脱发护理:我科接受化疗的均为女性, 脱发造成了自身形象的损害, 易产生自卑心理, 此时护士要用保护性语言让患者知道一般停药6~8周后头发会逐渐长出, 且更黑更好, 同时治疗期间给予头皮冷敷, 减少头皮血液供应以预防因化疗药物引起的脱发。 (6) 腹痛、腹泻的护理:认真观察并记录每日排便的次数、量及性状, 排便次数每天超过3次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病情严重者, 遵医嘱准确记录出入量。

2 结果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经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焦虑程度较入院时减轻 (P<0.01) , 具体见表1。

3 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水平显著降低, 患者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积极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通过美好的语言与行为, 可扭转患者的负性心理,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护理人员讲解相关的健康教育及专业理论知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细致的介绍疾病治疗和护理方法及术后恢复过程的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理解, 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斗志[4]。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护理。方法 观察心理护理对其情绪的影响及其护理, 记录妇科恶性肿瘤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结果 心理护理干预后优于护理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焦虑程度,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LermanC, RimerB, BlumbergB, et al.Effectofcopingstylean drelaxation oncancerchemotherapyside-effectandemotionalresponse[J].Cancer N ursing, 1990, 13 (5) :308~315.

[2] 闵军霞.癌症患者心理反应调查分析及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180~181.

[3] 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266~268.

护理干预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年龄为0~7岁, 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0~2岁的儿童年龄处在感知运动阶段, 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感知运动的图式是这一时期婴儿的主导智慧结构。2~7岁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 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认为事物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 对抽象概念尚未很好的掌握;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而且没有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2 患儿常见心理问题

2.1 恐惧

大多数儿童害怕“打针”, 对医院有恐惧心理。产生恐惧原因有:对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 因疾病产生的身体不舒服, 以往治疗所带来的疼痛等不适, 以及其他患儿的恐惧反映影响等。

2.2 依赖性强, 行为控制力弱

由于疾病导致精神状况不佳及体力下降, 还有家长的呵护和纵容, 患儿更容易形成依赖心理, 从而行为控制力下降, 情绪也变得不稳定, 稍不遂意就乱发脾气。

2.3 抗拒

由于以往的医疗不适经历和恐惧心理, 会对医疗活动产生抗拒的情绪, 表现在一进输液室就大哭大闹, 不配合治疗, 挣扎, 逃离等, 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3 对策

3.1 改善输液室环境

在输液室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画报, 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 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 亲切, 有趣的医疗环境, 减轻儿童对诊室的陌生感觉, 从而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1]。

3.2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护理人员应该保证护理知识扎实和护理技能熟练, 主动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等学龄前儿童护理常识, 以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缓解恐惧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遵循“三查七对”, 严格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2]。

3.3 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

学龄前儿童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所以家长的情绪对患儿有很大影响。加强沟通, 向家长解释治疗程序、治疗时间等事项以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 能间接抚慰患儿。另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怀抱姿势, 交代儿童输液注意事项[3]。

3.4 心理护理

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应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0~2岁的患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交流, 因此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动作、态度和语调等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变化[4]。在治疗时, 医护人员应先与家长和孩子打招呼, 让患儿有时间去熟悉输液室环境, 缓解紧张情绪。而且态度要和蔼亲切, 对患儿给予积极的回应, 即使不能达到预期期望, 也要耐心的对待, 从儿童感兴趣的点出发 (如墙上的卡通画) , 给患儿更多的时间接受环境。尽量避免强制、暴力地对待患儿, 以免给幼儿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

2~7岁的儿童发展到具体运动阶段, 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可采用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 如“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 需要别人的肯定, 因此医护人员要多去表扬他, 这可以使患儿的心情愉快从而乐意接受护理安排, 积极配合治疗。为使患儿能主动地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还可以使用积极的暗示性的语言。暗示性语言是指医护人员将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逐步地暗示给患儿。如可以对即要注射的患儿说:“哦, 昨天打针是不是就一点点疼, 你只哭了一下, 今天打针肯定不哭了, 肯定是自己伸手出来给阿姨打针的。”或对其他患儿和在场人员说:“啊, 你们看看, 今天打针肯定很勇敢”。在医护人员数次的暗示之后, 大多数患儿都能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和抵抗情绪, 接受打针这项医护操作[5]。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还要耐心地解答儿童所提出的任何问题, 可以选择预先告诉患儿输液的真实过程, 增强他们对输液的理解, 从而减轻他们的畏惧和抵抗, 使之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摘要:对学龄前儿童门诊输液时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门诊输液的有效方法, 提高护理质量, 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儿童,心理特征,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陈璐宁, 李玉兰.门诊输液患儿的依从性引导护理[J].临床护理, 2010, 1 (226) :117.

[2] 李玉晶, 佟春荣, 安辉.门诊输液患儿的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6 (19) :1638.

[3] 文丹静.小儿门诊输液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96.

[4]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9.

护理干预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 男51例, 女29例, 年龄41~78岁, 平均 (55.2±1.6) 岁, 均经细胞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肿瘤。其中食管癌11例, 肺癌21例, 肝癌19例, 乳腺癌17例, 胃癌9例, 胰头癌3例, 患者因其他原因拒绝手术或失去手术机会, 生存期均>3个月, 肿瘤无转移及复发, 有正常的执行能力和生活能力, 无精神疾病史, SAS、SDS≥55分。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干预组, 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心理干预方法

患者均接受相应的综合治疗和常规护理, 包括一般护理、营养支持、化疗放疗护理等。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情况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护理, 每周2次, 每次1.5h, 共8周。

1.3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3.1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了解其心理状况。由于患者生活环境、文化修养、性格的不同对肿瘤的认知也不同, 患者在确诊或治疗时会对自己的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怀疑, 常常会产生疑虑、紧张, 得知疾病后会绝望、自卑、经过治疗后、会把希望寄托在各种治疗上, 对其产生盲目的依赖性。我们护理人员要深入了解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和变化, 有效、完善的心理干预计划。制定关心、体贴患者,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将病情发展和进行各种治疗的目的、方案向患者说明,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保持积极心态, 形成良好循环, 控制肿瘤发展, 促进康复。

1.3.2 心理干预具体措施

(1) 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为患者提供安静、愉悦的病房环境, 鼓励其阅读、看报、看电视和与其他患者进行有兴趣的活动, 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保持愉快的心情。 (2) 与患者进行沟通, 帮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 在病房内播放旋律慢、舒缓的音乐, 放松患者心情, 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放松全身肌肉, 想象美好、快乐的景象和未来,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定期让肿瘤患者之间进行交流, 特别是化疗后的患者, 常由于化疗后的不良反应而失去信心。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和情感支持, 激发生存欲望, 使其保持坚强的信念, 乐观的情绪, 控制和延缓肿瘤的恶化和扩散, 促进康复。

2 结果

在SAS及SDS方面, 2组护理前无明显差异 (P>0.05) , 护理后心理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常规护理组6个月内肿瘤恶化、扩散11例, 死亡4例, 心理干预组有6例肿瘤恶化、扩散, 死亡2例, 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认为肿瘤是一心身疾病, 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2]。专家研究指出,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情绪有直接关系, 恶劣情绪可降低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力, 促进和加速肿瘤的发生、恶化、扩散, 促进死亡。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 心理干预已成为延缓肿瘤发展、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本组资料结果表明, 心理干预护理有效延长患者生命质量, 减少肿瘤恶化、扩散、死亡人数, 提高了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护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应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是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接受治疗、促进康复的指引者和领路者, 成为患者社会支持的源泉[3];我们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 运用自己的心理护理学知识, 改善患者消极状态和心理活动, 激发、鼓励患者,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延缓肿瘤恶化, 促进康复, 进一步提高生命质量和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护理。结果 在SAS及SDS方面, 2组护理前无明显差异 (P>0.05) , 护理后心理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在治疗效果方面心理干预组肿瘤恶化、扩散、死亡人数中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心理干预护理有效延长患者生命质量, 减少肿瘤恶化、扩散、死亡人数, 有效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 我们护理人员要运用自己的心理护理学知识, 改善患者消极状态和心理活动, 激发、鼓励患者,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心理干预,肿瘤,治疗效果,作用,体会

参考文献

[1] 韩颖, 周东根, 邓香兰.心理护理对肿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8) :142~143.

[2] 邓明杰.心理护理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的重要作用[J].中外医疗, 2009, 13:202.

护理干预社会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HAMA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PET/CT检查的患者进行自评量表评定。入选患者标准为: (1) 18周岁以上,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意识正常, 自愿接受并完成量表评定; (2) 空腹血糖水平在6~8mmol/L正常范围内, 无PET/CT检查禁忌症; (3) 无精神病史, 无因酒精等因依赖素所致的精神障碍。根据患者自评结果, 将评分6分以上的200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实验组男女分别54例、46例, 平均年龄51岁;对照组男女分别58例、42例, 平均年龄49.5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况、疾病状况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PET/CT检查前的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扫描前由专人负责了解患者对PET/CT检查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况,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干预。2组患者的PET/CT扫描和图像重建均按常规操作进行。

1.3 受检前评定方法

采用HAMA进行评定, 量表共14个项目, 分别对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失眠、抑郁、认知功能、感觉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肌肉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和会谈时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定法。其中0、1、2、3、4分别代表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评定前有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评定结果如表1所示, 2组患者的HAMA分数分布无明显差异。

注:同组有无肌肉显像伪影比较, ☆P<0.01;2组无肌肉现象伪影比较, ●P<0.05;2组出现肌肉显像伪影比较, ▲P<0.01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各项参数以均值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心理干预

实验组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 建立干预基础

PET/CT室医护人员要以良好的态度、认真的沟通来建立与患者间的和谐和信任关系, 通过有效的沟通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内心的忧虑及进一步的需要, 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 满足患者需要。

2.2 认知干预

医护人员要主动向患者介绍PET/CT检查的整个流程, 告知患者因为PET/CT检查要对患者进行全身信息采集, 故而持续的时间较长, 请患者耐心, 并且在检查过程中要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和交流。在被注射示踪剂前应向患者讲明示踪剂的作用及体内代谢快、辐射量少等相关特点, 患者在注射示踪剂后应安静休息, 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2.3 情绪指导

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明显的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心态给予理解和安慰, 介绍一些通过PET/CT检查被排除恶性病变的案例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在交谈时, 言辞要恳切,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转移患者的焦虑、怀疑、恐惧心理, 切实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2.4 音乐治疗

在检查进行到45min左右时, 给受检者营造特定的音乐氛围, 通过舒缓的音乐调节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各种消极心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视患者自身的喜好、文化水平和心理状况而定。

3 结果

结果如表2。

4 讨论

焦虑是患者常见的一种主观体验, 它常伴有胸闷、头晕、口感、出汗、心悸等交感神经异常症状。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进行PET/CT检查前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能有效地减轻和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 使得受检者的躯体强迫、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好转, PET/CT的成图质量也较高。因此, 应当将高效的心理护理工作推广到PET/CT检查中去, 以人性化的服务来促进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PET/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案例分析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进行PET/CT检查的患者200例,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研究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结果 对照组30例 (30%) 受检者因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造成肌肉异常代谢, 形成伪影, 与实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和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 PET/CT图像质量较高, 应在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PET/CT,焦虑

参考文献

[1] 王新强, 于彤, 朱家瑞, 等.采集时间、注射药量与PET图像质量[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8.

上一篇:静脉输液护理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