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论文范文

2024-07-16

汽车构造论文范文第1篇

离去角就是车辆在满载时,水平面与后轮轮外边缘之间最大的夹角。

地隙车辆在进行支撑的过程中,由于平面与车辆中间区域内最低点的距离。 整备质量 指汽车按出厂技术条件装备完整,各种油水添满后的重量。

发动机行程指的是活塞从上止点运行到下止点之间的距离。 压缩比:汽缸的总容积除以燃烧室的容积。

离合器自由间隙 离合器接合时,分离轴承前端与分离杠杠端头之间间隙,

转弯半径 方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外侧前轮轨迹圆半径

发动机型号 195 490

问:汽车底盘各个系统的组成及功用??

答:传动系统 组成 发动机 离合器 变速器 传动轴 驱动桥 万向节

功用:1 将发动机发出的功率传给驱动车轮 2实现汽车减速增矩 3实现汽车变速 4实现汽车倒车 5必要时中断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 6应使车速具有差速功能 行驶系统 组成 车身 副车架 前悬架 后悬架 前轮 后轮

功用 1接受发动机经传动系统传来的转矩,并通过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作用。产生路面对驱动轮的驱动力,保证汽车正常行驶。2支持全车。传递并承受路面作用用于车轮上各向反力及其所形成的力矩。3尽可能缓和不平路面的时车身造成的冲击,并衰减其震动,保证汽车行驶平顺性

4 与转向系统协调配合工作。实现汽车行驶方向的正确控制,以保证汽车操纵稳定性

转向系统 组成 转向器 转向传动装置 转向助力装置

功用: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志而进行转向行驶 制动系统:组成 供能装置 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制动器

功用1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或停车2下坡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保持稳定3已停止的汽车保持不动 问:万向传动装置用在什么场合??

答;变速器与驱动桥之间 变速器与分动器之间 转向驱动桥中的主减速器与转向驱动轮之间 用于功力输出装置和转向操纵机构

差速器的速度特性

1)行星齿轮只随行星架绕差速器旋转轴线公转时,差速器不起作用,半轴角速度等于差速器壳的角速度。

2)行星齿轮除公转外,还绕行星齿轮轴自转时,左右两半轴齿轮转速之和等于差速器壳转速的两倍,与行星齿轮转速无关。即: n1 +n2 =2 n0

·差速器的转矩特性

1) 行星齿轮没有自转时,将传来的扭矩M0平均分配给左右两半轴齿轮: M1=M2=M0/2

2)当两半轴齿轮转速不同时,产生自转,摩擦力矩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附加在两半轴齿轮上:

汽车构造论文范文第2篇

1 项目教学法的本质和目的

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比较, 项目教学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在全方面考虑在如何学的基础上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在培养目标上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掌握与从业相关的职业技能,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强调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职业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养成, 形成对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的有效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是学生职业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项目教学的过程是以行动为导向, 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需要很大程度地自主完成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项目教学的步骤, 有机会在行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1]。

2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条件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应满足的条件: (1) 该工作过程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书; (2) 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一起; (3) 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 (4) 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能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5) 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 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 具有一定难度, 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 学习结束时,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剖析

以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教学为例, 理论课上主要讲解汽油发动机各种工况对混合气的不同需求及燃油喷射技术的控制原理和基本结构。实验课则针对“汽油发动机各种工况对混合气的不同需求”, 先让学生通过拆装了解原有的机械装置“化油器”是如何实现的, 体会混合器浓度的变化趋势及该装置设计的巧妙, 并指出其不能精确控制的缺点;而后针对“燃油喷射新技术”的内容, 主要利用解剖教具了解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布置及外型特征, 利用发动机实验台模拟各传感器故障, 了解各个测量信号对系统精确控制燃油量的影响, 从而掌握电控系统的控制原理。

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后, 确定项目名称为“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原理与诊断技术”;发放学习资料、任务书并加以说明, 提出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先阅读学习资料, 并制订出学习计划, 然后分工协作合作完成。由学生进行具体内容操作, 通过结合教材和资料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检修方法同时会熟练使用检测仪器进行系统的故障检测和诊断。

4 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采用理论实践的对照, 引发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可达到吸引学习注意力, 又复习上次课内容的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任务书、学习资料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规定学生必须分工合作该项目, 引导学生参与到集体组合中去, 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作好计划, 要求培养对职业生涯有重要作用的计划性;设计难度适中的项目和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 让学生体会到既有一定的难度, 又有解决问题的愉悦。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得的知识技能将有助于学生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让学生自己讲出结果, 既可加深学习内容的记忆, 又要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并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评议, 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 充分加以运用, 使这得到巩固。

5 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教师讲评, 只评定学生学习过程, 而不评定学习结果,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愿的形式, 利用PRO/E、UG和CATIA等CAD软件的教学条件, 开发变速器、发动机等三维实体模型, 各零件模型均可动态缩放与旋转, 以便看清每一细节部位;也可对总成反复拆装, 了解零件的结构关系。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的、三维的图形加深对新知识的领悟,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每学年在课程结束前, 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 以适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例如选择一个章节的内容, 让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 并总结汇报。在变速器授课结束后, 布置了一次研讨作业, 要求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 针对课堂学习后尚存的疑问或变速器的前沿技术展开研讨, 研讨的结果推选一名学生代表在课堂讲述。学生自行分组, 在课余查阅了大量资料, 有的小组还深入到汽车变速器厂去了解变速器的生产加工工艺, 确立了研究的内容, 就此展开讨论, 有的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专业教师参加, 最后制作了研讨汇报的PPT, 选出一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汇报。在汇报课上, 由学生主持, 学生评委打分, 气氛十分热烈。汇报的课题非常广泛, 有《DSG双离合器式变速器》、《液力变矩器结构和原理》、《为什么自动变速器更费油?》、《CVT无级变速器》、《新型变速器技术》等, 通过研讨, 学生不仅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增长了学生对变速器前沿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 学生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增进了集体荣誉感, 也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

摘要:“汽车构造”是汽车专业中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项目教学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种教学法可以解决汽车构造教学中众多难题, 优化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汽车构造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汽车构造论文范文第3篇

1 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

上海别克的一家4S店的服务部经理到我校招工时, 对参加面试的学生多次提到, 干汽车维修一行很辛苦, 又脏又累, 你愿意吗?说明企业已特别注意我们学生的“职业素质”, 如从业的心态、意识、行为习惯和职业精神。在新时期,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物质利益的诱惑, 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 应从老师自身做起。常言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老师应有敬业和奉献的精神, 不只是把教学工作作为任务, 更应该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 才能花时间、精力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对于《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维修》一书的教学, 不仅要弄清教材介绍知识的内在联系, 抓住重点、难点;还有摆脱教材落后现实需要的局面, 添加新知识, 如新型发动机的气门可变技术等;同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 如柴油机喷油器的雾化原理可结合手指半闭打开的水龙头出水口使出水喷射的实例, 用简洁的生活语言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PPT,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老师的这种勤恳敬业精神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远远超出专业范围的震撼力量, 将对学生的一身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勤奋敬业, 而且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创新的动力。

2 优化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的扩招, 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学力等问题存在偏差, 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学习习惯方面不尽人意, 有人现象地比喻他们是“高财生”和“问题生”, 他们容易受诱惑而失去目标, 对学习缺乏兴趣, 对自己失去信心, 课堂上容易变成“特困生”, 严格的考场上变成“留学生”。对于这类学生, 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不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既而产生厌学心理, 达不到教学目的。因而, 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附以新的内涵,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 要整合教学资源, 从“看”、“听”、“做”下足工夫,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2.1 优化教学内容, 便于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如对于《曲柄连杆机构》一章, 篇幅长, 涉及面广, 包括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等的机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条件、故障原因判断、维修方法和维修技术要求等内容。把它整理成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两类, 把重点内容用三根主线串起来。 (1) 结构主线:机体组构造—活塞连杆组组成—曲轴组成, 共三个重点; (2) 原理主线:系统作用—活塞环工作原理—发火次序, 共三个重点; (3) 、注意事项主线:缸套修理要点—气缸盖拆装要点—活塞的检查与安装要点—曲轴的拆装要求—正时记号校正, 共五个重点。讲课时用主要精力围绕这些重点展开论述, 使学生对学习的重点一目了然, 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有条理的教学, 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心中有数, 对学习的内容更有兴趣, 肯花时间、精力去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

2.2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教育无论是学生的层次还是教学目标要求都不同于本科教育和技工类教育。因而应转变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在“听”、“看”、“做”、“想”下组工夫,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习态度从“要他学习”的被动位置向“我要学习”的主动位置转变, 这种自觉学习习惯一旦形成, 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1) 改变观念, 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汽车的制造集机械加工、化工、现代电子控制技术等先进工艺于一体, 汽车的维修保养靠传统的维修工艺适应不了要求。在书本知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为适应社会用人的要求, 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理论外, 还应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以学会书本知识的程度为评价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 以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 强调素质教育的现代教学思想。将教与学融合和统一, 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应想方设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如在课堂上通过“汽油机曲柄箱油位升高”案例讨论, 从油箱内除机油外, 还有什么新增东西?该东西从哪来?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进入油箱, 如何查处故障所在?维修过程我们要注意什么?维修后告诉车主平时使用要注意什么?那么如果是“柴油机曲柄箱油位升高”又如何?在此讨论过程, 学生在问答问题时, 可能因无太大的把握而“微微细语”, 老师应微笑地大胆鼓励;即使出现一些简单的错误, 引起其他同学“哄堂大笑”, 老师也不应以求全责备态度, 应报以微笑, 适当指正, 对大胆参与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在“冷漠无助”的周围感受到老师“和风细雨”般的热情与温暖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大量的参考书提供很多补充知识, 进入“互联网”时代又为获取书本外的相关联知识提供更快捷的途径。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的“一言堂”传授知识的模式, 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失去兴趣, 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老师的单向传授变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在教学实践中, 使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 对于激发学习兴趣, 起到良好的效果。

(1) 互动式教学法: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老师充分利用讲台、过道等空间, 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在“问与答”之间, 老师以良好的精神风貌, 风趣幽默, 引导学生创新地用自己的观点、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润滑系统报警”一例, 润滑油压力报警, 将严重影响发动机工作, 甚至导致发动机报废。那么导致系统压力低有那些原因?是不是只有系统压力低才会报警?这样一问一答,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上有收获, 当然对专业课更有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学过某些内容后有回味的余地。如在说明“发动机爆燃对连杆的影响”一例, 在解释“爆燃”的概念后, 说明此时连杆的位置, 再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用两个拳头对着头部两侧以相对和不相对的方式用力, 配以面部表情,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连杆在“爆燃”情况下的变形是弯曲或扭曲, 或弯扭并存的现象。这样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问题被具体化, 便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又启发他们的思维。

2.3 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更新快, 知识量丰富, 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的今天。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运用多种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果, 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多媒体教学不仅可节省板书花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提供的知识量大, 又能使抽象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变成形象、直观、生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使理论教学难度大, 学生难于掌握, 教学效果差的内容更易于理解, 如:“气缸修理尺寸的确定”中内径百分表的使用, 百分表的读数确认, 是增大还是减小, 在实践过程中, 老师的演示学生的实操, 一目了然。成功感和表现欲的满足,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 结语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家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正确引导, 不断总结、摸索因材施教, 多方法的有机结合, 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 不论是现在的在校学习, 还是以后的社会工作, 都有莫大的帮助。

摘要: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 离不开高素质的老师, 更离不开课堂上学生与老师配合。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整合资源,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课堂赋予新的活力,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朔.职业教育与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9, 10.

[2] 丁建文, 等.新时期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09, 2.

汽车构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构造;实践性教学;网络化教学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施工工艺的出现,对应用性本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可供选用的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而言,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筑构造课程的特点

建筑构造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施工技術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建筑物各构件间相互搭接的原理与方法;建筑物一般的装修类型和构造做法;同时注意建筑物必须满足防潮、防水、隔热、保温、隔声和防震等功能需求。

建筑构造课程与施工现场密不可分,实践性强,学生缺少相关的感性认识,与其他的专业课相比较,显得很枯燥,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另外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开课较早,内容繁多,再加上一些节点构造图,对于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讲,入门确实不易,教学难度很大。

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构造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生需要将课本上所学的内容与施工现场所看到的构配件相对应,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构造做法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计划指定时,将建筑构造课程设置为纯理论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造成重理论轻实践。

(2)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一些传统的构造做法逐渐被淘汰。尽管教材不断新编、并补充新的内容。但是新编教材需要时间,导致新编教材的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例如实际施工中已经淘汰的实心粘土砖、水刷石地面、湿挂石材幕墙的做法以及木窗、木门的构造做法在教材中任占主导。然而,如新的构造做法如绿色建筑、环保建筑、智能建筑未被及时的补充收录。再加上建筑行业的建筑规范和规则条例不断更新出台,教材中出现的规范要求与施工现场实际采用的有明显差异。导致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所接触的专业知识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

三、适应新要求,建筑构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措施

〈1〉加强建筑构造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参观教学,把施工场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理解和消化专业课知识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填充墙和构造柱的施工过程中,将课堂搬到在建的图书馆施工现场,学生通过观察现场施工,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具体问题,积极进行思考。在楼梯教学中,学生上课的教室就是最好的例子,依据已有的楼梯外观,先让学生自己绘制楼梯的平面图、剖面图,然后讲解楼梯的基本组成、楼梯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措施。在屋顶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到高楼层处俯视裙房屋顶,讲解屋顶的排水方式以及有组织排水屋面的排水原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建筑构造模型实验室供学生观摩。将常见的基础构造、地下室构造、墙身构造、隔墙、地面及墙面装修、顶棚装修等常见的构造制作成实物模型,陈列出来,以供学生随时参观学习。实物模型缩短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

结合课堂讲授的知识,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调查和完成构造课作业,作业布置采用多种形式,无论是现场调研还是平时的制图作业,明确提出参观和汇报要求,将学生以单元划分,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建筑实例大量实地调查、分别拍出各种不同的图片,并配以相关的构造设计,用多媒体形式完成相关的调研报告,再进行集中讨论与讲评。加深学生对建筑构配件及节点构造做法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处处留心的职业习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使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简明化的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PPT教学模式的再升级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设备不断催生出新的构造形式。如果教学模式陈旧、知识滞后于现实发展,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提供图、文、声、像等直观信息,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知识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加强了实践性教学。

由于现场教学不易找到与教学同步的工地,所以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把现场搬进教室的做法,即教师可以到建筑工地拍摄相关的照片和录像,收集影像资料,通过筛选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演示。

四、加强构造课与设计课的对接

建筑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联系紧密,通过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建筑构造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周或毕业设计时,要求学生以建筑设计作业为基础,完成多层住宅或中小学教学楼的施工图设计, 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和绘制方法。使学生建立起节点详图应与设计对应的关系,在不断深入和完善设计的过程中,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掌握建筑构造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建筑设计中主动解决构造问题。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对构造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理解建筑方案与构造及技术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建筑构造课程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与建筑实际密不可分,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补充和完善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施工现场引入课堂等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使学生尽早摆脱单纯听讲、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的主动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岳鹏,赵西平. 技术新形势下建筑构造课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 1).

[2]唐丽,乔晓燕.对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改的思考—《以建筑构造》课程为例[J].中外建筑,2012(2).

作者简介:

万治清(1984-2),女 ,宁夏银川人 ,银川能源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助教,工程师,本科,建筑工程技术。

汽车构造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当前高校存在的艰难问题。高校思政课弘扬法治精神必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身的独特性问题,即讲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这个关键性问题。同时还必须明确“党与法”的关系、“德与法”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法治精神;法治道路;中国特色

一、高校思政课讲清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具有新时代法治理念的时代新人。弘扬法治精神的关键问题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明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同于中国传统法制以及西方法治,所以必须在思政课堂上讲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摒除学生的疑虑与抵触心里。

1、使学生更加清晰法治精神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法治发展之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法治精神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新提法,是法治建设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正如石家庄市社科院有人指出:“法治精神”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1]从中国法治道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来看,我国法治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也因此决定了中国法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展现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和公平正义,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综上,讲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法治的精神内涵,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缓释其心里上的抵触情绪。

2、使学生真正明白东西法治道路的差异

法治道路在不同国家、地域、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由于各国、各区域甚至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则必然形成相异的法治发展道路。中国法治道路与西方法治道路根本区别在于: 社会性质、理论依据、国家制度、领导核心、坚持原则、权力主体不同,决定了我国的法治体系必然带有自身特色。正如孟德斯鸠曾说:“各国的政治法和公民法只不过是人类理性在各个具体场合的实际应用而已;这些法律应该是量身定做,仅仅适用于特定的国家;倘若一个国家的法律适用于另一个国家,那是罕见的巧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实践不断结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新法治理论,它有着区别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权力型法制的民主内涵,也有着区别与西方法治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所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弘扬法治精神。

3、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认同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法治道路是一条管总的东西,法治道路的确立,代表着党和国家建设法治的决心和信心,也表明这是一条能够体现中国法治特色的道路,是一条能够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当下中国正进行一场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运用法律治理当下的社会和国家,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展现出中国精神中蕴含的刚毅品格和铮铮铁骨。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不是毫无自信的呐喊,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典型表现,把中国法治道路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用中国的话语自豪的讲述着中国的法治辉煌,体现中国化的法治特色。

只有把这些理论讲清楚了,相信青年大學生会明白坚守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弘扬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也由此会更加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更加认同中国进行法治建设的理论及其实践道路。

二、高校思政课讲清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之体现

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3]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一贯两坚持”的核心要义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的首要基础。

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道:“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因此,习近平关于独特性的提出对于强调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说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具体所指。

“三个独特”即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道:“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应当从这几个层面维度出发,因为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曲折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优秀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上层建筑才有优秀的文化根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本土的、独特的,也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有其实现的可能性。

1、独特的历史命运: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及其经历必然在其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留有深刻的痕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阅历能够成就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不好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则可以逆向塑造一个人;总之要能正确对待过去,择其善者而改之,以史为鉴则可以成就未来。当然一个国家亦是如此,任何一段历史经历都是一笔财富,或是经验可以直接借鉴,或是教训要能引以为戒,或是优秀的思想深刻在民族文化的每一个制度或每一个行为上。因此,回顾历史可以明智更可以知兴衰,中国传统的历史命运必然对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要能正视过去,吸取优秀的部分去其糟粕,以此来更好的发展壮大未来的中国社会主义。

2、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德法融合是传承中国几千年的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所以法治的阳刚遒劲与德治的阴柔之美相得益彰,是中华法治的根本特色。另外,中国法治一个包容的、与时俱进的、本土化的法治发展模式,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来源,还具有本土化的独特价值引领体系以及中国话语展现的中国法治。从法治的文化基础来源的丰富性、价值引领以及国际地位等各个方面都表明中国法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基本国情:

道路决定方向、决定命运。不管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必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道路的发展都必然离不开本国的基本过国情和实际情况,所以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走,必然依据现实的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段的新时代中国的国情特色主要表现就是:坚持独特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法制建设的题中之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进法治的强大驱动力;这些独特的国情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高校思政课弘扬法治精神还需加强的几个关键问题

1、“党”与“法”的统一性

一直以来的人们都认为西方政治关于“党”与“法”的关系处理的特别到位,完美体现了“党与法”的统一。但是作为多党制的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多个政党的存在必定依靠并代表不同的阶层或利益集团,而西方法治则在价值上强调的是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的是具有中立性、公正性以及平等性的价值,这个具有多元利益取向的政党制度必然存在对立和矛盾关系,所以也就不可能处在和谐相处的状态中,“党与法”的高度统一也不过是玩弄人民的“文字游戏”罢了。

相反,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所以共产党的存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其核心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其核心利益执行非常的直接和专一,就是“以人为本”。在这样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党的存在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他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代表着人民的意志。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共同选择,社会主义的中国法治在价值上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了更好地限制“公权力”而保障“私权利”,所以其根本利益也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的法治在价值追求上是具有着统一的目标的,所以中国的“党与法”才是高度统一的。

2、法治建设的驱动力量—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要求改革创新驱动社会发展没有完成时,一直是进行时,始终在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路上,即意味着改革创新必然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必然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同样,中国的法治道路也是一条蜿蜒曲折、渐进变革之路,法治在不断引领着社会的变革,也同时在不断变革的社会进程中成就自己,得到促进和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法治作为上层建筑反过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法治的存在依托于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基础,这是法律产生和运作的逻辑,所以改革创新的驱动力必须源自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和政治领域的改革,经济变革催生法治建设的基石,政治变革催生法治权威。改革是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是社会得到进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必然有对规范的需求,也因此促成了法治的生成动力;在经济领域的变革,关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的处理需要法律的规范作用;改革中也必然需要提升国人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的权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核心价值能够统领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凝结着全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是一国文化的最核心、最内在的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必须强化“价值共识”,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要求下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体现中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及其中国特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在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需要,所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全面融入到法治国家、法治经济、法治政府、法治文化、法治社会以及法治生态等各个过程和领域。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必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面守法共同推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立法环节、执法环节、司法环节以及守法环节。

4、法德融合:法安天下,德润民心

习近平明确指出“法治天下,德润民心”,任何时候国家的治理都不可能离开德治与法治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的治国模式,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礼仪制度的发展。之所以中国古代是如此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甚至是把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因为道德注重内心的约束,更能使人民产生稳定秩序的信仰。从字的构造角度而言,“德”字是双人有一颗正直的心(因为繁体字的“德”的“心”字头上是个正直的“直”),同时又有“十”这代表一种信仰,全心全意的信仰才叫“德”,所以道德强调的是对人的心理的约束。所以,孔子等一些传统文化的奠基者都注重内心的教化,也希望通过道德教化达到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现代的法治建设中虽然没有强调道德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但在法治建设中道德始终是寓于其中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将道德作为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守法价值标准,所以法治应当体现道德精髓。

结语:

法治教育的关键是培育学生的法治自觉和道路自信,使学生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需要,具有自觉地法治意识和自如的法治思维以及自洽的法治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是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所以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培育新时代法治型人才,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守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培育新時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讲清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明确法治建设的目标方向及重要地位,真正让学生区分好中国共产党与宪法法律、道德与法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法治的驱动力等重大关键性问题,从而增强法治自信和法治理论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刘微鹏.正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https://www.360kuai.com/pc/98516e748c0bb7b8c?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019-12-13.

[2]王增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另样视角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7(4).

[3]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4]张文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制建设(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12讲讲稿).2019-7-27.

[5]黄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影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3).

基金项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专项资助项目(YJ-SZ2005)“高校思政课传播法治理念和培育法治精神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红(1987--),女,法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现代化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汽车构造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改革開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公司的企业员工创造的财富,他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工人不被视为利益相关者,从而在企业改制,在所有者缺位的同时,正确的“劳动”问题没有出现。有的忽视劳动者地位,侵害劳动者权益,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和劳资矛盾,导致了大量的集体和流动工人的群体性事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公司法;职工权利;分析

1引言

公司的性质和社会地位表明,以资本为基础的公司法是不完善的、不健全的公司法。公司法在职工权益上的错位和缺位,是公司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劳动者权利的缺失。公司法律原则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负有更大的责任,应当在劳动者权益的建设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从公司法理论和实践上对工人的权利和保护,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价值的所有类型的员工权益保护的企业,可以促进发展和促进工人权利和人权保护的业务,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它。

2职工权利的结构

2.1职工的自然性权利—作为自然人的权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包括心理和物理安全和社会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和赞美对方尊重的需要,人们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以及自身的骄傲也需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期望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真的很有意义。作为自然人的雇员,这些一般需要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這些需要和利益需要得到社会、政治和法律的承认和承认,才能成为权利。公司职工的自然权利是指劳动者作为一个自然人和数个自然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以满足人性和社会需要为特征。它是劳动者作为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它在《宪法》、《人权法》等方面被列为宪法,其实质是人权或基本权利。

2.2职工的组织性权利—作为公司“组织人”的工作权利

职工受雇于公司,其目的和地位是在公司工作。在其性质、地位、价值的品牌效益和保护工人的工作,与公司的组织中,员工的组织来定义员工的权利需要考察公司背景的组织,作为员工的工作,需要通过组织实施劳动法的权利,因此,需要发展要满足安全。公司员工的组织权利被定义为“人”的组织工作,“工人”享有多元的身份特征,劳动者的自然权利来源于权利来源的总和,具有同一性和群体性。这些权利应当是公司法中劳动法转换后公司职工自然权利的具体实现。也就是说,作为“公司职工”工作的“人”,上述五种自然权利在公司的体现。其实质是劳动者的劳动权,以区别劳动者和工人,不使用“劳动权”一词,代表各种职权。

3职工权利的公司法保护保障路径

3.1公司法理念的重塑

就公司而言,公司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息息相关。股东与员工同公司为业主,共同治理,公司应保护劳动者利益,将职工利益纳入共同治理权,承认职工相对于现实的“人”公司的根本地位。因此,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国际立法趋势,改变了公司治理的概念,由股东参加股东员工进入主权共同治理,实现资本与劳动的有机结合,从“资本民主”到“民主”的因素,从物质资本的“元素同等优先”。

3.2公司法宜采用“权利义务责任”构建模式

保护利益的最佳途径是将权利考虑在内,使之合法化,即法律权利的建构。但是,权利的法律建构需要采取不同的模式,这里的建构模式不是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而是与之相关的权利建设和保护的立法模式。“公司法”在实施宪法、劳动法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权利,工人权利和电力公司可以采取的法律指引,权利宣言,定制的建设与保护、权利义务、责任与授权的渗透,形成多种模式。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许多方面可以形成各种权利建设模式。只要一般准则不明确,应尽可能使用明确的指导方针。同时,要注意防止多层次指导、循环指导,以免“法律球”或导致失败。

3.3加强公司法配套立法,完善公司法律体系

《公司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公司法》的法律法规和立法来弥补。虽然公司法进行了许多制度创新,但与过去的公司法相比,它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新《公司法》仍然采用立法粗糙、不适当的指导原则,从立法和技术角度看,仍存在较大的粗糙性。其典型体现是条文规定简单,可操作性差。日本和中国几乎同时修订公司法,公司新的日本法律宣布3月和日期生效。从立法和技术的角度来看,日本的立法比较成熟。日本新公司法在新的附件中进行了外包,而我国的公司法只有1/5的日本公司法规定的数量之强,也决定了公司法只有多体系的规则框架。因此,加强《公司法》较低法律法规的立法,可以弥补公司法的缺陷,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完善公司法律制度。

4结束语

公司是资本与劳力的共同协作体,公司职工的需要和利益应当权利化。公司是典型的社会性、公共性社团,背负着以保护职工权利为重点的社会责任。公司职工权利具有结构性特点,从人的自然性权利出发,公司职工权利可分别构成职工工作权和职工资本权利的若干权利、权能。构建和保护职工权利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和极高的法律价值。职工权利的公司法构造应当从公司职工组织性权利与人力资本性权利的内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组合构建模式,建立公司职工权利体系。同时,融合国际法律资源,完善公司立法。

参考文献:

[1]张家林.强化职工权利与作用:企业完善治理与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43-49.

[2]任丽新.与城镇职工平等的权利: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J].宁夏社会科学,2010,05:62-65.

[3]蔡禾.从职工的权利认识看非正式约束的所有制差别及其影响[J].管理世界,1998,05:191-196.

[4]王磊.煤矿工会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6:12.

[5]梁守兰,戴兴召.关于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实现和保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24-27.

上一篇:内涝灾害事故论文范文下一篇:创新创业实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