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2024-07-13

零售企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零售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风靡全球,自然也影响到了零售行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零售业低碳化,意味着零售企业需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零售业低碳化经营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零售业整体低碳化状况不容乐观。传统观念往往认为排碳是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等行业的事情,与零售业关系不大。其实,仅以耗电量为例,由碳耗用量的计算公式: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可知,耗电量与排碳成正比。零售企业照明、空调、冷冻冷藏设备等主要部分的用电量累计起来,数量就很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全国零售企业耗电量调查结果显示,家电卖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等五大类零售业态,全国全年耗电量超过300 多亿千瓦时,其中以百货店和大型超市为甚。仅因耗电排放的碳就非常可观。零售企业整体碳排放量较高,不符合低碳零售的要求。

相较于国内零售业低碳化进程的“不给力”,国外的零售业低碳化进程则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以法国家乐福为代表的跨国零售巨头们已经新建或改建了数百家“零碳”未来超市,安装了世界领先的能源管理系统,对空调系统、制冷、照明和电量监控等四大主要系统完成基本改造,可以实现远程控制降低碳排放。

2009年11月,由武汉中百仓储起草和总撰的国内首部《超市节能规范》开始试行,把我国内资零售企业的低碳化经营推进了一大步。虽然国内零售企业在低碳化方面也作了一些努力,但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1、多数企业低碳零售意识比较淡薄。目前我国很多零售企业尚没有大量采用LED灯管,许多超市冷藏区的冰柜也还是开放式的,使用敞开式冷柜,虽然方便消费者购取,但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1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塑料袋的使用属于典型的便利消费和一次性消费,我国每年用掉塑料袋1万多亿个,据科技部计算,全国若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约1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CO2。虽然国家早已颁布限塑令,但绝大多数超市仍提供各种塑料手撕袋。而企业销售的很多产品也存在一定程度过度包装的现象,过度包装消耗了过量的资源,产生过量的垃圾,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年对部分连锁百强零售企业能耗情况调查显示:约50%的企业对水、电、气、包装物等主要能耗没有设立节能目标;约50%的企业没有制定节约使用水电管理制度。此外,许多零售企业因缺乏环保意识和技能培训,因此,企业员工环保意识还相对薄弱,“低碳”及“绿色”观念还未真正深入人心,没有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2007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的通知(商改发〔2007〕199号),计划到2010 年力争实现零售业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20%。结果沃尔玛、家乐福、TESCO等在中国的“节能行动”基本顺利完成,而本土零售企业却止步不前,部分商家处于观望状态,也有些零售企业被动盲目跟风,陷入了“被低碳”的困境。

2、低碳经营单项措施较多,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目前有些国内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对门店的节能设施也进行了一些投入,但通常都是节能节水等若干分散的单项措施,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节能意识。节能改造多集中在照明设施、环保包装等花费小、易回收的项目上,而对供暖、空调等长期性的大额投资则显得不那么积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多数零售企业往往是以租赁店铺的方式经营,因此,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成本小的照明设施中,而对于投入高的空调及供暖设施,考虑到经营周期的限制,他们大多倾向能凑合的尽量凑合。

3、零售业低碳经营缺乏行业标准,低碳化流于形式。目前所谓的低碳超市并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在推行中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缺少一个约束的行规。低碳是2007年下半年才兴起的话题,目前中国还缺乏低碳认证和商品的低碳标识,低碳商品的标准和品牌还未在市场通行。低碳概念的具体和低碳商品的抽象给商家及消费者带来了盲区。这种惠及民生的事情,有的厂商却流于表面噱头炒作,或者成为他们追求额外利润的利器,或者扭曲了低碳的原意,成为消费者的负担,没有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动辄打出高价格吓唬人,动辄利用低碳的公益宣传给自己贴金,甚至把原本不属于节能减排的商品都列入低碳范畴,甚至这边低碳那边则“造碳”。对不少企业来说,“低碳”是其寻找卖点的营销手段。零售业低碳经营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消费者也面临着商家的“消费劫持”。目前低碳经济对于商家来说是把双刃剑,在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很多时候不能兼备,所以不少零售企业只能选择避重就轻的方式去经营。因此,尽快制定出对零售企业具有借鉴性的实际解决方案和完善的行业标准,才能保证我们的零售业低碳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当前零售业发展低碳零售的制约因素

1、资金和抗风险能力的缺乏。低碳发展模式对于零售业而言意味着更新经营设施、优化作业流程、督促和影响供应商实施低碳策略,甚至是选择新的供应商,这些都意味着额外的成本支出,因此资金投入就成为限制零售业实施低碳发展模式的首要因素。另外,由于低碳发展模式经济效益的显现具有滞后性,从而造成零售企业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的成本回收期较长。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境内的零售企业回收低碳化改造成本往往需要两到三年。对于零售业这样的低回报率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加之我国零售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资金上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2、缺乏成熟的低碳运营模式。零售领域在企业层面对于如何推广低碳发展模式并没有成熟可行的经验可供借鉴。作为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价格因素在我国仍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低碳环保因素并不能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加之沃尔玛、家乐福等几家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的低碳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不仅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低碳零售模式,而且对于低碳零售的定位缺乏准确认识,未能清楚区分“低碳零售”与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概念。

3、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指导和约束。由于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加以指导,加之类似“碳信息披露”(CDP)这样的第三方组织数量有限,造成零售企业对于低碳发展模式的认识和解释不尽相同,也使得零售企业的低碳经营效果不能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同时,缺乏权威的标准约束也导致部分零售企业借机炒作“低碳”概念,言行不一,出现所谓的“漂绿”行为,即“公司、政府或组织以某些行为或行动宣称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的一种行为”(杨波,2010),进而干扰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决策。这有可能使得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逆向选择,造成低碳零售业发展过程中的“劣品驱逐良品”。

三、针对零售低碳化的政策建议

无论从增强内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角度,还是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制定相应政策,加速推进我国低碳零售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当前,发展低碳零售,需要政府尽快推出以下政策和措施。

1、建立低碳发展基金为零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多数零售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多,而且国家的政策也多倾向于工业企业,直接针对商业企业的政策很少。因此,政府应完善商业领域环保节能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零售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活动,使其尽快完成老店改造,鼓励新店建设应用环保节能技术。还可以通过试征碳税,给市场主体明确的价格信号,同时也可以为政府支持节能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来源。另外引入碳税也会使零售企业的能源费用增加,从而提高零售企业节能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减少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并制定细化的考核奖励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更多零售企业参与,加速低碳发展模式在零售企业的普及。

2、推广成熟的低碳零售模式。基于行业协会或非政府组织搭建企业间的交流平台,通过组织成员企业集体参观访问,了解并学习其他商业企业相对成熟的低碳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或者直接以协会或组织为媒介,组织成员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展联营、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借助溢出效应促进低碳发展模式在成员企业中的推广和普及。

3、通过多种途径面向公众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碳排放取决于消费者,低碳商业能否顺利发展并广泛普及最终取决于消费者。零售企业和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低碳消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非政府组织需要通过大众媒体、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面向消费者宣传“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等理念,增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和刺激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间接促进低碳零售业发展。

4、建立权威性的低碳零售行业标准。针对低碳零售领域的标准缺失问题,政府部门可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政策规章的方式为零售企业提供引导和规范。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致力于打造比较全面的低碳标准,2010年推出了PAS2060,它以现有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和PAS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即碳足迹)等环境标准为基础,以包容性、可及性、开放性为三大原则,提出了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还原和补偿来实现和实施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PAS2060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例如商业组织、地方政府、社区、学术机构、会所和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及各种主题(例如活动、城镇或城市、建筑或产品)。基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这一标准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注:本文属2012年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JGQN1205)。)

【参考文献】

[1] 王泪娟:浅析沃尔玛在我国的低碳营销策略[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0(11).

[2] 汪丽萍:论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低碳营销[J].商业研究,2010(5).

[3] 杜人淮: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及举措[J].现代经济探讨,2007(11).

[4]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J].市场学会,2010(12).

零售企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伴随着科技进步, 尤其是PC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应用的普及,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实体店经营模式, 一次性的售卖形式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 以实体店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必须顺应“万物互联”的时代洪流, 积极借助电商平台渠道, 合理使用大数据,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主动与互联网融合, 已成为零售企业转型的必然方向。

2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性

早在1980年,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过“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 (big data, mega data) , 或称巨量资料, 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的5V特点 (IBM提出) :Volume (大量) 、Velocity (高速) 、Variety (多样) 、Value (低价值密度) 、Veracity (真实性) 。大数据时代赋予大数据的意义是对于海量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从中搜集有用的信息, 进行采集交换、关联分析和趋势预测, 最终变成制定策略和引导市场方向的决定性数据, 并且为人类认知提供支撑的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简而言之, 大数据是一种资产、一种技术, 更是一种思维。

3 大数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面临的威胁

与新零售企业相比, 传统零售企业主要指百货商店、便利商店、连锁超市等实体企业。在大数据时代, 传统零售企业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威胁:一是服务能力的威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电商成功占领了PC端和手机APP, 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它们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预判其购买需求, 推荐打折商品并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但对于传统零售企业来说, 本来店面成本和人力成本就高, 加之服务能力有限, 难以在价格和服务上与电商竞争, 不得不面临顾客流失、商铺倒闭的困境, 如万达百货在2017年年中就宣布关掉全国约90家百货门店中的一半。二是广告投放的威胁。实体企业如果不利用大数据分析, 很难做到有方向、针对性的投放。传统的广告渠道无法准确高效地将产品推送给目标客户群, 大量散播和无序投放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而且见效甚微。“好钢用在刀刃上”至关重要。三是生产销售的威胁。传统零售企业是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的预测来指导产品生产和进货的, 预测准确, 商家就能大卖;若预测不准, 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滞销, 甚至造成严重的亏损。在大数据时代, 电商加入后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 传统的预测方式准确性差、不确定因素较多, 势必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

4 大数据时代传统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4.1 大数据时代的服务策略

传统零售企业应引入互联网思维, 从单一的零售模式逐渐转变成互联网+实体店销售, 从传统大超市转战小而美的便利店。网上消费已经成为大部分人主要消费途径, 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 更多是因为便利, 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喜欢的商品, 但这也是线上销售的弊端, 它无法让顾客接触到真实的商品, 也不能提供线下的服务, 传统零售企业一方面应该发展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 通过大数据搜集信息, 另一方面加强实体服务, 让顾客感觉到温暖贴心的服务, 让服务成为产品的附加价值, 而不是和从前一样简单的一次性营销。售前服务紧跟售后服务, 及时解决产品使用方面的问题, 用真实感和信任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4.2 大数据时代的广告策略

经营者应紧跟时代的脚步, 充分利用两微一端 (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 及其他网络社交平台, 以广告推送的方式宣传企业。前期可选择几个优质的网络平台如新浪客户端、微信公众号, 采取长时间投放的广告模式, 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企业的产品并逐步加深印象, 无形中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观念。后期可利用大数据, 将产品信息精准投放给受众群体。这种精准营销的方式, 改变了以往的营销渠道和方法, 不仅通过电子媒介、电话访问、邮寄、互联网等渠道, 建立了大量的客户群和销售商资料库, 而且还通过对网络浏览记录、消费频率和消费水平等数据的精准分析, 推荐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提供咨询服务, 实现了优质、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对传统零售企业来说, 精准投放广告既节约了成本, 也增加了企业效益。

4.3 大数据时代生产销售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推动零售企业加速商业模式创新。国内外的一些零售巨鳄如京东、天猫、沃尔玛等早已开启了以大数据驱动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 百度、谷歌、搜狗等主流搜索引擎早已建立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搜集机制, 可以为消费者、其他电商和第三方提供源源不断、数以亿计的海量数据。传统零售企业应主动出击, 改变以往通过市场销售量进行生产预测的粗略分析, 而是通过收集、整理海量数据, 深入研究消费者信息, 预测消费者购买需求, 预判未来的市场趋势, 制定精细化、定制化的生产销售策略。

5 结语

如今大数据的发展如火如荼, 传统零售企业势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把大数据带来的便利更好地应用到生产销售中去, 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 利用线上线下、售前售后相结合的销售方式, 准确投放广告, 优化产品生产, 提高企业效益, 让消费者体验到个性便捷周到的服务。传统零售企业需要经历脱胎换骨的变革, 唯有迎难而上, 才能破茧而出, 唯有勇于创新, 才能屹立潮头, 迎接大数据时代的风雨洗礼。

摘要:2013年以来,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 大数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零售企业遭遇来自电商平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传统零售企业只有顺应大数据的时代潮流, 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策略, 才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 本文针对大数据的特性以及零售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重点研究传统零售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创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营销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传统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何巧.论大数据时代下零售市场的营销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8 (1) .

[2] 刘超杰, 胡田, 赵洪玉.大数据时代下零售业的环境和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 2017 (31) .

零售企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一、零售业态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零售业的发展面临着环境的变化、销售方式的调整以及整个企业结构的重组。下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零售业态的发展状态。

(一)网络技术影响整体发展状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突出的影响,网络技术的积极影响对在于,促使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在销售环节的运行模式上发生变化。具体来讲,有了网络平台的支持,零售业市场的销售环节就可以突破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中所带来的地域性限制,利用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从销售部门的市场利用和开发的角度上来说,这意味着零售业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市场范围更大,销售行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也更高。这对于零售业态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上信息沟通的灵活性和自由性也意味着销售和交易环节可能面临的风险也会同步增大。可见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于零售业态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具有综合性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认清网络技术的特征,合理利用网络平台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上来说,网络化发展也是我国零售业态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人员结构面临重组

这一点主要是指在零售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其内部组织成员的结构会随着市场的发展发生变化。上文已经提到,网络技术的融入给整个零售业的发展和运行状态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销售工作的具体开展角度上来说,这意味着具体工作开展对相应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反映到销售部门内部人员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销售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分布结构上的变化,除了常规的零售工作人员外,部门内部还需要加入一部分负责是网络销售工作和网络平台运行维护的工作人员,这意味着销售部门的运行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上来说,零售业发展的人员比例中,技术人员的比例可能会相对更高,而从管理人员的角度上来说,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结合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大环境在管理工作方法和思路上进行调整。

二、影响零售业态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市场结构的灵活性,在零售业态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对于零售业态的发展而言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作用。下文针对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述。

(一)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对于零售业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国家宏观上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也会随之提高,这意味着人员的消费能力会发生与经济发展状态同步的提升。从零售业态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提高可以刺激消费者更多地将个人的经济收入分配给零售业领域。而从零售业自身的角度上来说,这一行业的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说,一个零售业态发展状态良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也一定达到了相应的层次。最后,零售业获得发展的动力中,技术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只有经济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状态,先进技术这种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的项目内容才能获得更好的推进和应用。可见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发展是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

(二)客户需求因素

客户需求的因素变化是最具灵活性的因素,对于零售业的发展来讲,客户也属于核心因素的范围。客户的主观需求如果发生变化,意味着整体的零售业发展也会面临相应的波动和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方式,主要包括需求的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市场发展中,如果需求量增加,意味着整个业态发展的规模也会提升,且具体的零售业门店组织形式和商品类型也会不断得到丰富。这种丰富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于商品的需求,从零售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是这一行业寻求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管理因素分析

大规模且具有复杂性的零售业发展状态必然是需要是科学的管理方式达到约束和管理效果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零售业态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零售业的具体业务开展中如果出现问题,则可通过管理人员的外部干预或内部调整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办法,二是零售业的发展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抵御这种影响,也需要通过管理手段的实施稳定零售业具体工作开展的状态。三是通过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零售业整个市场发展状态的优化。具体来说。从市场本身的角度上来说,其具有典型的灵活性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也要切实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可知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体现在发展状态上的,而市场对管理工作开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上。

三、优化零售业态发展状态的科学路径

零售业态的发展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已经在上文做了相应的阐述。除此之外,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外部因素对零售业态发展的不利影响。下文具体阐述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路径。

(一)灵活运用政策管理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零售业的发展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获得了新的突破和变化。另外,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零售业的发展,也颁布了一系列宏观政策,例如“一促两稳三重点”政策。就针对性地提出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干预达到刺激零售业发展目的。在政策的带动下,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博览会也同步召开,这实际上为零售业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从管理工作开展的角度上来看,各级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多项积极促进政策的重要作用,在具体落实管理工作时将政策落实放在第一位,利用政策的便利条件打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市场,并依托宏观管理政策实现对市场运行状态的稳定和管理。有了宏观的政策支持,不仅管理工作的成效本身能够得到提升,具体到零售业的企业来讲,也为其在发展中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帮助。

(二)相互协调监督管理

这方面的管理工作相对来说在内容和管理方式上都更加具体,零售业的协调管理中,企业是市场运行和发展的主体,有效的管理工作主要目标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促进各个不同行业在零售与业务开展顺利进行。二是针对市场运行中的安全问题和稳定问题进行严格控制,市场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具有灵活性的,只有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做好规范和协调,才能确保取得更好地管理效果。例如,针对零售业的工作人员和零售业务开展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在众多的零售业务类型中,药品的售卖是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的因素。因此,药品零售企业需要保证相应资格证书办理齐全,按时参加年检。并且在药物保证药物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另外,关于药品的销售价格,也要结合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价格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出现,充分发挥药品这一零售产品的积极作用,避免药品销售中环节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的负面因素。从具体的管理办法角度分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是传统且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有利于帮助具体工作人员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也便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零售业务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具体业务开展中的制度制定,确保各项业务开展在满足宏观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符合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规范和要求。

(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施管理

先进技术手段在这里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和系统的应用。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管理工作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且技术的应用现阶段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状态。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重视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技术达到提高管理成效的效果。具体来说,零售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搭建起一个宏观的管理平台,将业务开展中的各个环节都内化到计算机系统的项目和功能中,管理人员可通过调取系统内的数据资料了解企业的运行状态和零售商品的相关信息。这种管理办法最大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强,确保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受人员和区域的限制。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管理工作执行中,管理人员还应当同步重视现场管理的作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监督视察,获得企业运行现场的关键性信息。只有技术手段和人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尽可能提升管理工作开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具体到管理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说,管理人员要想运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管理工作任务,自身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零售业务要求掌握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灵活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对整个业务的开展流程和状态进行全面控制和把握,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说,信息化管理人才也是零售行业在现今的发展状态下所急需的一类人才。具体工作人员具备了专业的信息化技能,对其自身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综合来讲,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由于受到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零售业务的开展不仅要把握住规范性原则,在市场范围的拓展方面也要着力加大力度。只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业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管理工作人员应当认清这一形势,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规定,严格执行规范要求,力求发挥出管理在零售业态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我国的零售业快速发展,零售业现阶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高速发展从宏观上来讲属于一种积极的发展转台,但从微观上来讲,高速发展的模式也必然意味着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零售业态的发展。基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要求,针对零售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好市场管理是现阶段促进零售业发展取得更好效果的有效措施。通过管理工作的开展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关键词:零售业态发展,市场管理,管理分析,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杰,刘维.新零售背景下我国连锁零售业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02):27-30.

[2] 李英吉,夏冬梅.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新模式对线下零售业的冲击与贡献[J].商业经济研究,2020(06):27-29.

零售企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飞速发展的跨境电商给外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也给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和升级带来了机遇,在政策的支持和机遇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逐渐成为外贸发展的新趋势。但是由于对外出口存在一定的困境,比如出口的产品具有单一性,物流体系不完善且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缺乏等。文章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的困境提供对策和建议,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面临的困境

由于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以及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是在发展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局限,使企业的发展面临困难。

出口商品单一局限且人才资源缺乏

根据调查显示,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以纺织品和日用品等,但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附加值较低,对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较低,主要通过较低的劳动成本和材料成本进行制造和销售,这种产品的成本上升会导致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且商品的低价竞争会逐步被市场淘汰,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品牌的建立造成負面影响。

与此同时,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跨境电商行业的人才缺乏,由于跨境电商的高利润和低成本,其规模在不断壮大,很多中小型外贸企业通过亚马逊和eBay的网站平台出口商品,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且从业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等必备技能,还需要了解到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跨境电商网站所制定的规则,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国家商品的出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消息的回复和商品的处理缺乏时效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复合型人才供给不平衡导致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产品的售后和法律的监管不健全

由于地区和时间的差异,中小型企业对与产品的售后和质量问题服务缺乏体系,我国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的监管系统和制度不够完善,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惩罚制度不健全,中小型外贸企业违法成本较低。部分跨境电商平台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注册流程不严格,对于企业的本身资质和产品的质量不进行审核,导致企业的销售门槛较低,产品的质量等方面不能得到保障,另外,中小型外贸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在追求高利润和高收益的同时对法律法规的认识缺乏。且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在销售时发布虚假的信息和制造假冒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利润,对我国的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的形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出口商品时,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很多时候都是抄袭国外知名品牌的样式和图案进行制造,导致知识产权侵害的事件常有出现,且后续的法律费用和赔偿情况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营业成本增加,致使企业的名声和影响都是负面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且销售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不健全对企业的商品出售也会产生问题,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物流的困境

电商的零售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高利润。通样跨境电商的零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物流的服务质量和企业成本的支出具有正比的关系,在跨境电商的零售行业中物流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跨境的物流成本较高

在跨境电商零售商品的出口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较小且金额值较低,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要提高企业的利润,就会采用低成本的物流方式对其进行运输。但是在跨境电商零售模式中,零售的物流环节较为繁琐和所耗费的时间较长,且物流的成本较高,对电商销售的时效性有一定的限制,其中还包括国内外的运输和通关等流程,即便选择最低成本的邮政国际小包,但是成本的消耗远远高于国内的电商物流成本。并且国际的快递物流成本也十分的高昂。在中小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时,同样的商品可能会采用包邮方式去吸取客户购买,促进产品的销售和盈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营业成本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获取。

(2)跨境电商的物流配送时间长

物流的配送和物理服务的时间花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通过对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的客户满意度进行分析,客户的不满主要在于物流配送服务的不及时和周期较长,导致客户的等待周期延长,比如客户买了一件短袖,但是物流运输的周期太长,中间运输所花费的环节较为繁琐,到达的时间离购买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可能那个时间点客户已经不需要那件短袖,已经到了穿外套的季节,所以电商平台的时效性非常的重要。在跨境电商平台有活动和出口时期为旺季时,物流的速度会更加缓慢,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被国家海关所扣押,可能中间花费的时间更长,从而会产生物流纠纷和卖家差评等情况,导致店铺的信誉度下降。

(3)物流信息数据更新不畅通

跨境电商物流主要分为境内对物流和境外对物流两个部分,每个地区的信息数据更新不一致,信息化的数据更新速度也不同,且由于语言和地区物流速度的不同,都会导致境内的物流信息数据和境外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和联系,导致消费者难以对物流信息进行查询和了解,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感和对产品的使用感。
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零售出口的对策分析

产品的制造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

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进行跨进电商零售出口时,需要对国外的市场进行调研和调查,针对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和差异化制定产品,了解到国外消费者的偏好和不同风俗习惯,才能对产品进行有针对化的设计,在销售时,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给企业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跨境电商是现阶段飞速发展的行业,其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跨境电商专业主要从事的人员为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和英语专业,因为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跨境电商的运营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跨境电商的专业,但是人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足。对市场需求的不及时和延迟性导致该行业的发展受到局限,该行业的人才缺乏严重。各个地区的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方式来提高跨境电商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和一体化的模式提高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定期开展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度和加强考核机制的建设,加强员工工作对积极主动性,制定奖惩制度,激发员工动力,提高员工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对跨境电商平台加强管理

可以针对跨境电商发展的特性和问题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改善,对跨境电商的法律体系进行建设,加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品的监管和审核,提高对其的审核力度和监管力度,确保电商零售出口规范,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惩罚。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资质和平台的个人信用进行审核,要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查,质量有问题等因素的让企业进行整改。在对海外市场进行调研时,要对海外的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等问题进行学习,了解到市场的实际情况,比如客户的购买习惯和文化的差异等因素,充分对其做好调查,降低对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

对跨境物流的解决措施

各个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跨境电商物流联盟,通过统一安排发货的方式降低物流运输的问题,确保物流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让客户能够实时的查询到物流信息,大量的产品配送和统一发货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和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物流运输的折扣和降低运输费用,减少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可以进行统一的检查。还可以根据主要出口的市场建立仓库和港口,可以在靠近主要输出国家的附近建设集散中心等方法。降低物流运输的繁琐环节,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和提高运输效率,提高产品运输的时效性和增加客户满意度。

在面对跨境电商物流信息更新不顺畅的问题,跨境物流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第一,可以通过自己建立国内外物流信息交流系统,加强对各个物流运输信息的获取,对信息进行连接和汇总,实现信息数据的连接和传输。第二,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加强与境外物流企业的合作和互助,建设物流信息的共享平台和网站,提高物流信息的传输和连接。可以通过建设查询APP的方式,让客户可以自己查询,通过将物流数据传输在平台上或者与跨境电商平台分享,便于物流信息的查询。
结 语

跨境电商的高速和规模的壮大,给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小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定位和企业规划,对企业产品出口产生的问题不断完善,提高企业的发展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零售企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2020年上半年鞋服行业的经营数据显示,国内各大公司的状况并不乐观,业绩与利润双下滑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好的企业,率先完成了公司的新基础建设,在上半年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和产供销一体化布局,走向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新赛道。

这条新赛道将是2020年下半场的企业最佳出路。

走上这条路,不亚于经历了一次经营大转折,从以前只关心多进货、多卖钱,到现在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从产品开发到上市销售,不断地采集顾客的应用反馈,边销售边改善产品和服务,目标就是能够让消费者对产品和自己所付出的价钱满意,为企业的品牌经营能力买单。

这也充分证明了,顾客需要好产品、好品牌、好零售公司,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品牌形象,才会具有产品高定价的底气和顾客接受度。

/上篇/

新基建助力品牌高议价

传统的零售企业对于采购、上市、推广、定价、补货、调货、出清库存,这些业务的决策权按照层级制的管理原则,被分散到各个部门。在当前这样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这种部门互相分割业务决策的方式,缓慢的决策指挥节奏,已经不适应2020年的市场经营需要。

一|快速进行数字化转型,建立中台业务系统

所谓中台就是将市场信息、商业数据、财务大数据,整合并传递到业务中台指挥小组,成员由后台的各部门精英人员组成。他们的工作是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制定市场行动方案,推动前端渠道门店的营销。

中台数字化转型,重新定义了公司的组织和流程,让后台的慢反射弧,摇身一变成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敏感神经元。

原来的各部门分工合作,变成了横向立体指挥,上下联合作战,反应速度由“月度”变成了“每天”。这样才能及时跟进市场的变化,高效处理采、供、销的各类决策,产品的定价准确性和跟踪调整,变得清晰明了,方便快捷。

二|打通产供销一体关系,布局高敏感供应链

为何我们的门店价格形象低,顾客流失很严重?

最大的原因在于,供应链上的品牌方、工厂、批发商、零售商都有权对产品进行价格控制。

当前的市场环境,信息已经高度透明,各自为政必然会没有合力。分散的市场信息,高低不同的市场决策水平,让产品没有性价比,缺乏足够的内涵和吸引力,在顾客眼里价值低,卖不上价。

打通产供销一体关系,是指我们要对供应链上的经营者进行分工,终端负责销售产品和采集需求反馈信息,批发商建立商管团队进行零售赋能,工厂专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品牌商进行价值提升和创意设计。

原来品牌方按照市场预测投放产品,在供应链向前进行库存推动大量促销。这样粗放型的生意方式,造成了同质化的库存过剩,引发了愈演愈烈的价格战。

需求拉动型生意,是指门店可以一部分订货,一部分季中快反翻单。这样高敏感的供应链,能够及时地捕捉到顾客对产品服务和价格的反应,随后整个供应链进行快速响应,迅速给到顾客需要的价格、需要的产品、需要的数量。

顾客满意度提升时,产品价值才能完美匹配价格。

以上两项基础建设,改变了我们管理生意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组织上下游的方式,企业在获利能力上形成了一个策略联盟。产品的价格,因为有了这样坚固的基础,才显得有市场竞争力,对顾客才有了吸引力。

/下篇/

新方法推动盈利高增长

定价,本来是采购人员的本职工作。由于多数鞋服公司没有职业化的采购人才,对一款产品的价值上限和成本下限没有制约,不熟悉顾客的价格感知范围,这就造成了公司定价方法粗放零散,价格空间规划和定价决策流程也缺乏精心设计。

一|建立高效的定价流程,公司赚钱顾客满意

门店产品同质化是定价的大敌。

没有价格优势,造成门店价格形象过低,头部顾客流失会愈加严重;如果单纯地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压低成本,然后降价倾销,又难以合作提升性价比。所以,零售企业要对产品定价进行专业化分工,成立定价小组,严格按照流程引进新产品,并确定市场价格。

定价小组是公司拥有最高级别定价权的人,通常由各部门抽调精英组成,按照定价的五步流程对每一波段的重点产品,进行定价决策。

什么是产品卡位?

大多数门店采购人员,会依据对顾客喜好的猜测,通过供应商的热门TOP产品排行榜进货。这样很容易造成门店产品同质化,引发价格竞争,致使门店盈利性降低。合理的方式是建立门店的大数据指标体系,依据品类数据分析引进新品。

例如:本月门店男子板鞋,180-300元价格段,累计消化率85%,毛利率48%,库存断码率33.%,配发款式累计动销率90%。

根据以上数据,定价小组可以对门店的男子板鞋进行新品的引进,同时补充断码库存。

定价小组也要调查门店每个价格段,男子板鞋数据指标情况,确定门店的主力品类,并配置宽度和深度,保证门店产品符合顾客的实际需要,占领市场上这一类产品的领队位置,成为顾客购买本品类的第一选择。

什么是成本加成?

普通的采购人员定价,只是简单地按照进价乘上定价倍率再取整,对比一下同类产品的价格看看高不高,就可以了。这么粗放的定价,门店的盈利性会大打折扣。

从工作目的上看,产品的定价,既要謀顾客的认同,也要门店有利润。这就要精打细算,一点点从个位和十位抠出盈利。

定价先要有策略选择,分为“天天平价”、“高低俱全”、“合理价格”三种。

美国的沃尔玛,由于具备了成本优势,采用的就是天天平价策略,以让消费者能够买到最低价格的好产品而闻名于世。

高低俱全策略,是指产品别人有的我就定低价,别人没有的我就定高价。

合理定价是让自己在市场的中间位置定价,不高也不低,重点突出服务形象和产品质量优势,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定价个位数要有规则,不能随意取整,通常个位数选择0、8、9三种。十位数如果是偶数,定价时个位数就选择0或者8;十位数如果是奇数,定价时个位数就选择9。

具体定价要依据销能判断,案例中的单品有两个定价方案,分别是400元和600元(见下页)。采购人员对于价格的评价,通常是看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要是销售一般,市场压力大,就定低点,没有专门的逻辑进行定价计算。

案例中给出的《定价倍率计算工具》,当价格400元(A方案),相当于在进价成本上增加了200元(称之为“成本加成”)。如果采购数量是500双,计算显示需要销售数量达到250双,销售金额达到100000元才能保本。但是如果按8折进行销售,毛利率就会变成37.5%,如果按7折进行销售,毛利率就会更低变成28.57%。

对比B方案,情况就有所改善,不光保本的数量和金额降下来了,销售毛利率还会大幅提高。

那么,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定价?

这就要看销售人员对这款产品销售量的预估。如果销售周期偏长的产品,市场上没有太强的竞品,我们就可以调高获利目标,选择B方案;反之,在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有可能选择A方案或者放弃此产品的经营。

什么是三元定价?

公司的市场竞品价格水平,直接影响着门店的生意状态。合理地掌握竞品的价格变化是经营的重要环节。通常会设定一个固定的“调查周期”,按时采集这个阶段内,行业竞品店内的准确价格信息。

因此,产品定价要抬头看市场,特别是同质化严重的鞋类经营。我们不敢保证顾客忠诚于我们的门店,只能设想消费者会借助互联网,分分钟就可以货比千家。

三元定价是指定价小组通过专门的调查方法,对产品的市场行情进行扫描,依据采集的信息,对待定价产品选择高定价、中定价、低定价方式。

什么是价值呈现?

产品的价格需要一种表现形式,定价小组要从产品的品牌、包装、文案创意、质量、顾客关联度入手,为产品设计推广方案,让顾客感知到产品的使用价值,帮助顾客摆脱选择困境。

什么是顾客检验?

新产品上市后,要在一周内对销售动态进行跟踪,确定价格的顾客接受度,以及市场的竞品反应;在第二周进行价格的有效性分析,调整部分过高的价格或者以活动方式暗示产品价格的变化给消费者。

二定期做新品价格复盘,能一次把价格定对

价格复盘是指分析顾客的价格需要,合理匹配产品。

走量较好的零售企业,建议定价小组每周都进行新品价格复盘,剔除无效产品,调整竞争压力较大产品的定价,合理地对优势产品进行更多门店的配发,并且可以适时地在新配发门店进行涨价。

能够一次把新品的价格定对,在整个销售期不进行降价,这是需要进行技能训练的。

第一步:学会评估产品价格表现,要能够看出涨价因素和降价因素。

涨价因素包括独特性、需求量大、高质量、成本上涨、引入强势产品等,降价因素包括市场低迷、上市滞销、销售衰退期、推陈出新、对手打压低价等。

第二步:学会迭代产品销售价格,不能一次把低价砸穿。

门店经营不是网红带货,帮着粉丝打价格,当产品价格不合适需要调整时,要有自己的价格底限,我们要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价格形象。

最低价格的底限设定,要参照的维度有成本、对手出价、价值表现形式、定价策略等;最高价格的底限设定,要参照的维度有知名度、顾客信赖、市场地位、获利空间等。

/小结/

当前,国内的消费者信心已经大部分恢复,但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决策方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品定价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定价就是经营,建立中台业务系统,将各部门精英聚集在一起,成立定价小组,是这个市场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经营思想。

中台业务系统让销售指挥变得更加直接,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率,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才能敏捷,不断满足顾客变化的需求。依靠大数据的加持,定价可参照的依据增多,一次定价获得顾客信任也將指日可待。

希望2020年的下半场,我们能够做得更加出色、更加稳健,选好货、定好价,让顾客满意。

赵栋梁

慧合咨询首席顾问、中国服装界资深商品管理专家顾问。赵先生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成功转化并提出了《服饰企业季度项目管理》理论,为中国服饰企业零售管理提供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指引。

零售企业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目前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行业领域的深入改革和运营模式优化,其中业务外包以及供应链网络生产管理优化,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应与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的能力及资源特点相结合,对围绕订单所形成的生产计划系统和相应的生产决策模型进行构建,使供应链整体集成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本文就竞争环境下,将业务外包与供应链管理有效融合,从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管理组织入手,从而对供应链网络生产与外包决策优化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企业外包业务在信息技术及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已成为重要的经济项目形式,特别是在制造及服务行业领域中。目前制造业、服务业外包成为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并朝着现代化外包模式发展,同时实体性项目也逐渐朝着非实体性方向转变,而制造及服务行业领域的外包活动也对经济结构增长、调整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以往企业在在供应链网络生产和外包决策中,对非核心业务外包内容更加重视,同时还存在着对区企业能力、资源以及外包条件缺乏充分考虑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供应链管理中外包问题加强研究和分析。

供应链网络生产管理                组织模式分析

随着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概念应运而生。在以往的供应链管理中,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阶段一直到最终产品经过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和运输等全过程,通过加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有效整合和连接制造商、供应商,再到各级零售商、分销商,还包括最后的使用者,确保整个网络结构的整体功能性,并对网络结构组织模式进行构建。

目前供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控制理论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生产计划的提前期、资源、能力等方面的概念,对新的生产管理组织模式进行创建,能够在更大规模的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中加以應用。在新的集成供应链环节中,借助主要系统的运用,使供应链信息基础平台与企业、项目以及车间等各个层次建立紧密联接,从而使产业增值链得以形成,并对所有参与企业实际收益予以切实保障。

在竞争环境下,企业自身资源的高效整合,需要涵盖的资源内不仅涉及企业内部资源,还包括了处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资源,如分销商和供应商等,在管理组织模式中通过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有效整合及内化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资源,从而进一步形成合力。另外在行业内,企业之间也可以还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对采购、物流体系、库存成本等方面资源进行整合。

信息基础平台模块的运用,能够实现多种信息处理功能,如:企业能力状态、订单需求、企业间协商结构以及合作意向等,使企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此模块主要围绕企业订单,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作业计划层和战术计划层的运用,对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和分配,使优势企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供应链协同效应得以体现。

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较为封闭,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生产管理组织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首先采用开放性的生产管理,组织以团队工作为单元,展开多代理制模式,其中利用合作方式,企业生产计划和决策可借助网络技术,与供应链中的企业代理之间进行实时协商,通过合作平台的构建,使合作企业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得以实现。

在供应链管理中,对委托代理机制予以应用时,同时需要规范相应的行为规划,并根据多代理机制,对企业内部队伍工作模式进行有效构建,同时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主要负责人员需要对队伍与队伍之间的生产、供应、库存有以及销售等协调管理。

生产计划模型及业务外包          优化策略

生产计划特点

根据实际业务及生产计划特点,所设定模型系统中应包括基于资源外用及业务外包的算法模型和生产决策策略,使控制系统和生产计划的灵活性和柔性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订货性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更符合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环境需要。

利用供应链信息平台及相关系统,结合企业成本及生产能力,对用户订单进行分析和筛选,再根据最终的分析结果,对此订单是否采用何种方式生产予以确定。如此订单适合进行转包,采用外包生产计划模块对产品外包业务进行管理,如不宜进行外包,将由系统对此产品的生产进行管理。另外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对成本进地严格核算。

在生产作业计算决策中纳入了成本分析环节,使成本为企业生产经营核心的理念得以充分体现。在以往的系统中,成本核算模块通常只应用于事后分析和结算,未能有效发挥控制和成本计划的作用。

生产控制模式特点

订单控制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能够针对订单分解和订货决策环节,使有效控制决策的有效性、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在此系统中,对进行的用户订单主要通过三个决策环节:对成本和价格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企业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分析交货期。通过订单的分解决策,最终所包括的订单有:自订以及外包订单。

从企业宏观发展层面,对分布式、面向对象、协调生产作业控制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不仅是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起始点,同时也是三者的终止点。另外对生产型企业对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组成内容包括了产品、材料、设备、人员、发票、订单、合同等。另外主要以订单的形式保持企业之间的有效联结,同时也主要围绕它开展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一切经营活动,对其他企业的活动行业进行有效驱动,如采购部门、制造部门以及装配部门等。

从订单概念逐步形成了面向对象的生产作业控制模式,同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目标之间关系,确保控制系统能够面向订单对象,能够切实满足订单要求。在控制系统中,通过订单控制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监督和协调检查整个供应链过程;对订单的完成工作量指标及计划完成日期进行规划;跟踪监控订单工程对象的运行状态;对订单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并与计划进行对比;根据订单完成情况以及顾客实际需求变化,对相应的改进措施进制定。

通过对上述控制模式的供应链系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特点主要包括了:供应链集成观念能够充分体现,确保工作能够围绕订单开展和运行;通过信息流与业务流程保持一致,能够有效保障供应链信息维护和跟踪的有效性;明确资源配置原则,并进行全面统一,进一步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及加强管理力度;促进顾客需求与生产计划订单的切实转化,使生产计划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在供应链横向上,借助订单驱动方式的运用,并将能够加强资源约束的生产控制方法运用于供应链纵向上,能够使纵横一体化企业集成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最后此生产作业控制模式还具有信息共享和互通的特点,通过建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生产进度数据的实时反馈,能够对生产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实现执行同步。

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环境及自身情况,对外包决策进行合理制定,在供应链网络生产和外包决策中,以往更侧重于非核心业务外包内容的研究,未严格区分和论证企业能力、资源以及外包条件,因此需要对供应链管理中外包问题加强研究和分析,从网络技术及企业组织管理等角度出发,对网络生产和外包决策进行优化,对供应链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管理和协调,并通过合理科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使企业间之间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强化,这也是供应链生产和外包决策需要持续研究的内容。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关系质量的供应链网络优化研究”(2019SJA1477)研究成果]

(南通理工学院)

上一篇:文化人类学茶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司财务监督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