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3-10-24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链接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日前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简单介绍一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和起草过程。

答: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去年6月以来,教育部成立了文件起草组,就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有100余位专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参与了文件研制或提出建议意见。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修改完善,起草小组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了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的意见,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问: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2006年,中央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

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2004年,与中宣部联合发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10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3年,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等。

此外,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任务目标;山东出台《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在全省中小学投入使用;江苏在全省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教育魅力。这些探索都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很多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往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四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3.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提炼适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文件起草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起草小组系统梳理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建议。坚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避免复杂深奥的学理之争。在反复论证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4.问:各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文件的这一部分需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起草小组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兼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但更为强调指导性。考虑到地域文化差异,既要为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指导和遵循,还要为未来的课标修订、课程开发以及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留有一定空间。

5.问:教育系统在落实《指导纲要》方面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答:教育部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标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目前,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此外,还将在全国高校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在职业院校教育中,将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制定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民族表演艺术等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关专业校本特色教材。

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推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特色学校和基地,完成“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动员组织传统文化名家、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如何改进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以便更好的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指导。

6.问:除教育系统外,社会其他领域还将有哪些举措?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政策对艺术创作的高度重视,富有地域特色的新疆油画在中国油画发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新疆女性油画家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为新疆油画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更多角度与研究视域。文章从新疆女性油画家的艺术创作入手,从个体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经历中分析新疆女性的创作视角与绘画特征,进而对新疆女性油画家的内在情感表达进行研究,充分剖析新疆女性油画家艺术风格的呈现特点以及在艺术发展上的创新。

关键词:新疆油画;女性油画家;创作视角;绘画特征;内在情感

一、新疆女性油画创作的地域特色

(一)新疆油画的发展特点

1.新疆油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油画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经历了时代人物的摸索,受到不同地域特色的影响,在新疆落地扎根,呈现出不一样的地域特色。独具风格的地形地貌,让新疆油画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特色与绘画风格。新疆独特的沙漠和草原绿洲等自然景观,成为新疆油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色彩来源,在色彩选择上受地域影响以艳丽饱和的色彩为主,在视觉上更吸引人。浓艳的色彩搭配让新疆油画呈现出独特的色彩审美观。

2.新疆油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在新疆的地界内存在着多个民族,不同少数民族在新疆得以融合与发展,而这样的民族文化在新疆油画上也有所呈现。在绘画主题上,新疆油画主要展现的是新疆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也让新疆油画在创作上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与其他的油画派别形成明显的风格区分。新疆油画家有意识地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让新疆油画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核。

(二)新疆女性油画家的艺术发展背景

女性绘画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崛起的,在这一阶段,大量新观念和新艺术的传入,使得中国女性在艺术领域也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开始进入自觉自为的艺术创作阶段。文化环境的开放与创作空间的自由,使得一大批女性艺术家在这一阶段开始艺术创作,其中极具特色的便有新疆女性油画家。新疆女性油画家具有独特的价值标签,将新疆油画的地域特色与女性独特的审美价值结合起来,由此使得新疆女性油画家的艺术发展在新疆油画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新疆女性的油画创作过程中,女性油画家除了吸收新疆油画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之外,还融入了独特的女性视角,将女性独有的语言形式和内在情感通过油画这一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二、新疆女性油画家的创作视角与绘画特征

(一)独具特色的创作视角

1.女性油画创作具有独特思维

在传统的新疆油画创作过程中,新疆油画的创作者以男性为主,而新疆油画在内容呈现与色彩搭配上也多以大气磅礴和绚丽浓艳的颜色为主,呈现出明显的男性绘画特征。新疆的女性油画创作者在创作思维上与男性有明显的不同,虽然在色彩审美上双方有共同之处,但是在油画的场景和风格选择上,更能体现女性思维的细腻之处,多以微小的场景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在新疆女性的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女性的柔美与温婉,在风格上与男性创作者进行了明显的区分,在创作主题上则会更加注重对感情的表达,作品中充斥着其内在情感的抒发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而并不是单一地去描述重大事件的发生。

2.女性油画创作与生活密切相关

男性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更加注重油画场景的叙事性、历史性,而女性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则是将日常的生活背景融入油画内容里。新疆女性的油画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便是在绘画作品里呈现出自身的生活状态和自身的成长变迁。比如,喻红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所选择的绘画素材多源自自身的实际生活,而且大多素材呈现出来的是母女之间的互动和日常生活的细节部分,以生活为创作的源头,进而确定油画的风格和颜色。

3.注重女性特有的母性表达

女性所特有的创作视角与女性本身所拥有的情感有密切联系,而在女性先天拥有的情感中,母性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不管是在少女时期,还是真正成为了一名母亲,母性都始终隐藏在女性的天性里,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得以抒发和表达。而女性油画创作者在拥有了油画这一艺术创作途径之后,自然而然会将先天所具有的母性填充进自身的作品中,在新疆油画的大气磅礴之外,将母性的温柔细腻融入进去,从而使得新疆油画在内容呈现与场景表达上更加多元化,让欣赏者能够看到更多的创作视角。

4.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内在情感的挖掘

独特的地域特色让新疆油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民俗风情的变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观鲜明。新疆女性创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感性和内在情感为出发点来绘制油画,通过细小的事物和女性偏爱的存在来勾画整体的绘画场景。不少女性画家都将花作为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油画作品里通过花来传递女性意识。在闫平的油画创作中,有不少作品借用花卉来描述美好的生活场景,进而表达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

(二)鲜明的新疆女性绘画特征

1.色彩运用更加灵活

新疆女性画家在绘制油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运用。在整体的色彩审美风格上与新疆油画保持一致,但是从细微的色彩处理上,更能彰显新疆女性油画家的创作风格和色彩运用方法。大多数新疆女性油画家在其油画作品里都会使用到大量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让人在欣赏她们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其内在感情的变化。对色彩的灵活运用让其油画线条中的笔法和线条变得更加明快流畅,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细腻。在色彩运用上更加注重色彩布局和美感的表达,在油画的绘制技巧使用方面,则是以内在情感抒发为先,而绘画技巧与色彩都是为女性想要表达的油画主题服务。

2.油画作品充分体现女性情感和思维方式

一般女性油画创作者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并不是绘画技巧的运用,也不是对宏大历史事件的记叙,而是从日常的生活场景入手,将个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将这种情感在油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线条和色彩之外,能够引起欣赏者共鸣和重视的便是油画所要表达出来的作者的内在情感。

女性的油画作品是需要慢慢去欣赏的,也需要观者去体悟作品里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与情感态度。喻红、夏俊娜等当女性油画创作者的绘画作品在场景构造和技巧使用上并不复杂,但是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非常迷人的,也是极其打动人的,这种内心情感的展现更能体现普通人的内心思想事件,从而让艺术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细腻的女性思维与油画艺术的结合,让女性艺术变得更加深刻,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作品既包含了对自然生命的思考,也包含着对人性的探索,但是这些意义都是在自我情感的表达中呈现出来的。

三、女性油画家的艺术表现与内在精神的关联性

(一)女性油画家的内在情感表达

在油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会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绘画技巧,让油画拥有自身的生命力,并且将这种生命力传递给观众,使之延续下来。不同创作者对油画作品所采取的创作态度是不同的,女性油画家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就更加侧重于自我感情的抒发,通过优化技巧来将复杂细腻的内在情感在作品中呈现出来,将丰富多元的内在情感通过固定可视的客体展现出来,让情感寄托在一定的载体上,与更多的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在艺术领域的内在情感表达上,想象力的抒发,艺术形式的区分,让情感在作品上有了不一样的温度,在绘画的情感表达上,通过构图、色彩和线条的搭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油画作品。在这些油画作品里,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所要表述的油画主题。女性油画家更加注重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一方面是将明确的女性立场融入油画作品中,另一方面是将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在油画中呈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二)通过油画上的艺术表现来彰显真实生活的力量与人文精神的崇高

女性油画家在油画上的艺术表现是非常惊人的,其蕴含的情感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从这些油画作品里可以看到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从女性油画家的作品里感受到崇高的人文精神的存在。女性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大多数所采用的场景都是真实,直观地将生动的生活场景搬到画布上,用油画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女性油画家更加注重其自身的真实感受,更加注重事实描述,以现实为出发点,让真实的世界具有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喻红的作品便体现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将日常生活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里去表达她的真实情感。《紫色肖像》和《29岁和女儿在家中》这两幅作品对生活场景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绘,在这些场景里能够明显感受到人物日常生活场景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心活动,也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当时作者所处的情感氛围,从而让这种内心情感的表达在画面中能够变得更加直观与形象。而这样的日常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便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追求,也是对人文精神的独具特色的表达,将丰富、深刻的人文精神以这种日常的场景记录形式表达出来,更能让观者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崇高理想,女性油畫创作者会用这样的创作特征表现来呈现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四、结语

新疆女性油画家的创作视角与绘画特色,都体现了女性自身的力量,让新疆油画有了不一样的表达风格,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而新疆女性油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成为中国女性艺术成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女性艺术发展来讲具有重大意义。新疆女性油画家的艺术成就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也让女性的艺术创作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从而提升女性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俊.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女画家的油画艺术风格及情感表现研究[D].海南大学,2017.

[2]常迪.解读新生代的女性绘画艺术:中国20世纪90年代女性油画家的自我凝视与缤纷呈现[J].美与时代(中),2015(9).

[3]陶庆丽.论中国当代女油画家作品中的内在情感表达:以喻红作品为例[D].江苏师范大学,2014.

[4]李勇.试论新疆当代油画创作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美术观察,2007(10).

[5]卓然木·雅森.新疆油画创作的区位优势及其地域特色[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3).

[6]董振辉.论地域资源对新疆油画创作色彩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

新疆艺术学院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幼儿来说,阅读能力更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基础。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通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早期阅读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幼儿 早期阅读 指导 教师

幼儿早期阅读是指教育机构对0-6岁的幼儿、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对幼儿的思维、语言、想象、個性、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一、赋予多元化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

打造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形环境。营造幼儿园书香氛围主要还是体现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因为幼儿待在教室的时间里是较长的。为此,我们首先要求每个班级都建立一个图书角,供幼儿阅读。我们知道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图书角的图书存放要注意丰富性及层次性。首先图书的品种要多样性,有图文结合的图书、画报、儿童连环画、卡通画、儿童百科全书、卡片等多种资料。其次,图书阅读材料的内容要丰富;除了给幼儿提供古今中外经典的童话故事外,还为孩子投放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类图书。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把选择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扩大。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幼儿园里的宣传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可以把幼儿园里的好人好事、生活中碰到的趣事、在电视上看到的趣事、幼儿自己编写的儿歌或小故事都放进新闻发布墙中,供幼儿阅读,因平时读到的都是幼儿和同伴身边发生的事,因此结合着阅读的参与使他们能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方法,增强幼儿的阅读信心

(一)模仿性阅读方法

模仿性阅读是指幼儿通过模仿同伴的动作、语言、表情、想法等方式,进而完成区域活动项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就是一种模仿,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多少都带有些模仿的成分,他们常常是有了兴趣才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创新,最后才形成个性化的东西。例如指导阅读读本《谁拉的便便》,引导幼儿看该书时用手轻敲书本的图画中的“门”,并问“谁拉的便便”,当孩子在阅读区中阅读该绘本时,幼儿均按照教师活动流程一页一页进行阅读。而当教师换另一本没集中学过的读本《我的家人》时,幼儿更多的是随意翻阅。因此,这种阅读方法一般是适合小班幼儿,因为小班幼儿由于经验积累不足和身心发展的限制,在早期阅读技巧以及思维发展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幼儿在语言区活动中会自然出现这种自发的模仿性学习。

(二)自主性阅读

自主性阅读是指幼儿在阅读区的学习中运用并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翻阅书籍的一种阅读方式。幼儿在经过一定的早期阅读技能技巧的积累后,随着其思维的发展,对于许多问题便逐渐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尤其在阅读区中,幼儿通读书籍画面,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例如:中一班阅读区新投放的是幼儿自己作的图画书——《松鼠的松果》,区内的2名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两个幼儿一起选择该图画书阅读,并在阅读后到轮流讲述区讲述,第一个幼儿看到书里画着跷跷板就说松鼠妈妈带松鼠宝宝去游乐场玩,另一个幼儿则是结合所有画面,并按逻辑推理,讲述爱玩的松鼠自己出去玩,妈妈找不到……由此可见,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观察画面,并能结合生活中实际的经验,进行想象、创造。这种阅读方法适合中大班的幼儿。

(三)探究性阅读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分为个人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两种。阅读区中幼儿的个人探索学习体现得较为明显,幼儿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等形式与书籍画面充分互动,从而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书本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例如大一班的阅读活动之一是阅读读本《会走路的树》,阅读区中的3名幼儿自主选择所看书籍后,开始安静阅读,其中一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读本中树可以变成马车,就说道,我就说马车就是树变的……案例中,读本的情节变换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通过阅读,寻找自己的答案,探索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这种阅读方法一般适合大班的幼儿。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增强幼儿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编故事活动。幼儿最喜欢的阅读材料应该是故事,如《小猫钓鱼》、《咕咚》、《小猴的脸变红了》都是幼儿非常熟悉与喜欢看的故事。为使对故事的兴趣长久保存下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经常开展“故事大王”比赛来促进幼儿对故事的兴趣。首先是在班级人人参与讲故事,在此基础上,再每班推出若干名幼儿,并利用幼儿园闭路电视系统,向全园幼儿播放,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2)文本表演活动。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在引导孩子阅读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调动孩子的感官,表演童话剧就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3)影视欣赏活动。我们知道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为了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可以把一些经典作品的影视剧,如《格林童话》、《鼹鼠的故事》、《小熊过桥》、《猫和老鼠》等组织幼儿欣赏,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拓宽信息渠道,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4)图书图画制作:在编故事的基础上,用图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主要适用中大班。如《我从哪里来》、《秋天》、《小兔害羞了》等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图书放在图书角,受欢迎度还超过其他的书籍呢。

(5)游戏体验活动。游戏是我们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增加一些小游戏,不仅能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教育无痕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体会了故事所传达的这一内涵。

四、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对活动的评价不单单是关注结果,更加关注过程。幼儿早期阅读不是以识字为目的,而是注重幼儿在阅读过程的享受。因此对幼儿阅读活动的评价要关注幼儿的阅读体验。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读写简单的信件、通知等,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保持幼儿的阅读兴趣。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评价幼儿的阅读素养,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要更高一些。

总之,早期阅读对人一生的成长进步起着奠基作用,可以增长幼儿的见识,开拓幼儿的眼界,陶冶幼儿的品格,为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积极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康金超.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意识、习惯和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0,98-120.

[2]余雯,周丽丽.幼儿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136-139.

[3]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3(3):79-81.

[4]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120-123.

作者简介:林静,广东省怀集县机关幼儿园,邮编:526400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国学经典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国学经典教育在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育人成效,由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时间不长,国学经典教育成效在应用型高校影响力非常有限。应用型高校应多方联动搭建国学经典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国学经典育人成效;长期努力践行经典义理,形成应用型高校人格教育品牌,以更好完成应用型高校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任务。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与创新

不同時代背景下学者对“国学”内涵范围有不同理解,古代“国学”指设于天子或诸侯王城与地方学校相区别的高级学校;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称谓“国学”相当于“中学”,主要与外国学术“西学”相对;当前文化强国视域下,一般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本文采用这一用法。国学经典指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包括儒墨道法佛等各家各派的典籍及音乐美术民间文化等方面的优秀经典之作。[1]这些国学经典经过时间淘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精神,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基因。国学经典教育,是以这些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凡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家各派最优秀的代表作都可以作为教育之用,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华美德精神,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2017年国务院重大国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的,应用型高校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主要培养地方产业一线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上能快速适应,其特点是“上手快,后劲足”,学生从学校到“职场”能顺利对接,应用型高校虽然注重学生的职场应用技能培养,但是应用型人才的文化底蕴、德行操守等综合素质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应用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成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现状

由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时间不长,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加上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都还在实践摸索中。国学经典教育在应用型高校重视不够,影响力有限。

(一) 从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

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时,近年,应用型高校开始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方面的安排和探索。滁州学院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此类课程的力度有所加大,说明了该校对国学经典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开设了《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国学智慧》、《古代名剧鉴赏》、《文艺学名著导读》、《周易研读》、《佛教与人生》等十来门有关课程,但必修课中相关的课程安排非常少,有也是以概论、史类课程出现;此类课程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主,一般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粗略的概述、发展史介绍,学生只能简单了解一些概况和分类,对国学经典的精华很难领悟。很少有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背诵国学经典原文的,更别说带领学生力行经典,将经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品德修养的提升上来了。应用型高校的辅导员是直接为学生服务的一线工作者,是面对面与学生打交道的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言行思想影响最为深刻,但辅导员中也很少有人认识并利用国学经典教育的优势,用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深厚文化底蕴与优秀思想品德。

(二) 从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现状来看

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学分选修国学课程,并不是出于真正喜欢国学经典,自觉传承古圣先贤绝学并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的角度来学的;相对于全校一万八千多名学生来说,能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还是比较少的,人文社科类学生选修这些课程较多,理工科类学生基本不选修。有时还会出现这些课程选修人数不足停开的现象。学生中有些人对这些课程还相当反对,听说有人学这样的课程,还会时不时取笑他们过时,迷信,甚至有些老师也这样认为。对于理工科类的学生来说传统国学经典积累与人文素养教育极其缺失,文化底蕴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他们在职场中的专业能力发挥,迫切需要借助中华优秀经典教育进行人格品质与综合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

(三) 从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看

滁州学院对中华传统经典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有所重视,鼓励各院部和各部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名师讲坛、国学经典展演、文化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文化传承与创建活动。不足之处主要是:全校没有形成有关国学经典教育推行的统一认识,各种活动的开展处于零星散乱的状况,活动举办随意性大,开不开办此类活动完全由举办者兴趣决定,尚未形成国学经典育人合力。学校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教育传承平台,以便形成一种规范安排,有组织,能按时开展的自觉活动。

二、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滁州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较好成效,获评“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现阶段提出“突出内涵发展,推进质量提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不仅专业技能需要高水平,人格品质更要高水平。国学经典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道德品质下滑、精神空虚等诸多人性危机,经典开出了很多药方。经典中做人做事的道理经过几千年历史洪流反复淘洗,值得信赖借鉴。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只有人格品质过硬,才能经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应用型高校紧跟时代要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实也是紧跟时代要求去学习实践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中华美德精神,力行经典中做人做事的方法,让学生具备时代要求的人格操守、思想境界,有了人品的底子,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才能在职场上更好发挥。这才是应用型高校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来说,国学经典是培养其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其人品操守的最好教材,也是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素材。应用型高校要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

(一) 多方联动统一认识,搭建国学经典教育平台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台湾东吴大学任庆运认为,“善思善行、恒常如是的知识载于中西文化经典之中,通识教育需以经典为依托,是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教育。”[4]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要求,应用型学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相关的制度安排和保障体系设计。如教务部门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在必修课中增加国学经典课程的学分,要求全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学生也至少学习一门国学经典课程。可借鉴山东大学开设国学修养学分模块,要求学生在这一模块中修满相应的必修学分。在国学修养模块内,通过开设《四书五经》、《道德经》、《庄子选》、《易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研读课程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同时,加大国学经典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做好课程考核与评价。人事部门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培训与进修安排,为国学经典教育提供师资力量。宣传部、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专题活动、百家讲坛、网站专栏等方式做好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做好国学经典教育的鼓励制度设计,师生参与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的成效与师生的综合考核、评优评先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全校形成国学经典教育的共识,形成合力育人,不断增强师生国学经典教育学习的自觉性和信心。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个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平台,以便形成一种规范安排,有组织,能按时开展的自觉活动。

(二)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国学经典育人成效

国学经典诵读法,反复吟诵,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名言警句烂熟于胸,脱口而出,最能显出学生的文化底蕴魅力,最能增加其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学习国学经典,是为了践行国学经典中修身治世良方。背诵经典原文,感悟经典义理是基础。记不住,肯定没法用。只有记住了,常常对照自省,才能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做出来。国学经典诵读法也最容易在师生中广泛推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鼓励大声读经晨读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组建经典诵读小组或经典学习社团,每学年开展常规性的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评选书香班级和书香宿舍来促进国学经典诵读的持续开展。通过提倡在校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彻底改变大学校园里晨读活动单一朗读外语的尴尬局面。

讨论法和案例法可以作为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的主要开展形式。学习国学经典并不仅仅是背熟原文,而是要把其中内蕴的道理拿来指导现实,培养判断能力,涵养良好的价值观。因而,结合时代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感兴趣关注高的现实案例,用国学经典中的相关权威表達来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大学生厘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深度答案,这样会增加国学经典的说服力,采用“信、解、行、证”的方法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才能收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大学生思辨能力较强,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对国学经典内容辨析讨论,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会更受学生欢迎和信服。另外,国学经典教育展演活动可以百家争鸣,丰富多彩。说故事法、视频展示法,专家讲座法、戏剧表演法、传统节日展演法等等都可以采用。

總之,国学经典教育要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心理动态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指导,“对症下药”式的国学经典教育才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国学经典教育中,教育者要能敏锐地把握经典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联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改变国学经典死板难懂的状况,让国学经典教育接“大学生的地气”,让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长期努力践行经典,形成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品牌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只有协调并重,互相补充才能培养有内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于经典教育的价值,赫钦斯论述有代表意义,“一本经典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5]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日积月累的长期养成教育,是中华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扎根教育,需要有远见地持续努力践行。国学经典教育者自身的修为很重要,教育者要能身体力行经典,用自己高尚人品“行不言之教”,为大学生做好实践国学经典的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在全校学生中推广,特别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学习背诵国学经典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胸怀境界、优秀人品有非常好的作用。

学生通过国学经典学习,学会运用古圣先贤的修身养性方法,如慎独、反躬内省、推己及人,少思寡欲等方法,不断汲取经典中的义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优化自已的价值观,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不断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展示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应用型高校通过持续推广国学经典教育,注重总结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成效,形成应用型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特色,树立应用型高校人格教育品牌。这一方面有利于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的更好完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更快提升。

国学经典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人文涵养和高尚道德品质养成有重要作用。国学经典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用型高校在新时代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不断创新国学经典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经验,持续实践,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品过硬、技能过硬”的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伟明.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现代建构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6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国务院公报2017年第6号,http://ww

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3]新华社.十九大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uanti/19thcpc/baogao.htm,2017-10-27.

[4]任庆运.论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4-6.

[5]Robert Maynard Hutchins.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M].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9.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有特定的涵义和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对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疏导、示范等方式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把握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并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的精神支持;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所以,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性和一致性,这为它们的结合创造了可能。

1.工作目标的一致性。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相结合,致力于解决员工中出现的思想问题,调动和保护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协调员工间关系,调节员工情绪,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建设是运用价值观、信念、理想来引导、熏陶、激励全体成员,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两者都是从企业生产经营出发,用价值观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通过激发员工的精神力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发展服务。

2.工作对象的相通性。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从“社会人”角度把员工看成是有思想、有信仰、有理想,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原则就是重视人的因素,强调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着眼于教育人、培养人和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可见,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都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地位,把人看作是企业主体,关心人、培养人、造就人。

3.工作内容的交叉性。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在工作内容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交叉、依存的关系。概括起来看,两者都属于“软性”管理,都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具体来说,都是运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精神文化因素来熏陶和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影响和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努力维护企业良好形象,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4.工作方式的相似处。在工作方式上两者都以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为依据,注重感情激励、精神感染、关系协调等工作方法的运用。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舆论宣传、谈心、疏导、激励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解决员工的思想、政治问题,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运用培植企业文化的手段,通过价值引导、环境塑造等方式培养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1.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载体。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是,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一种方法论,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比,思想政治工作是比较务虚的,没有可供量化的、具体的标准,而企业文化建设则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开展,要求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方式,注重实效,这就使思想政治工作从虚转实,由隐性到显性,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能考核、能检查,具有可操作性。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一教育方式,使思想教育寓教于学、寓教于文、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实处,一定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渗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企业文化发挥其优势。

2.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更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根本,把握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当前,企业文化要保持先进性,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本身的建设之中。特别是国有企业,承担着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的关系,要维护好员工在企业的地位、权利和尊严等,都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使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广泛共识与支持,可以推进和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

基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如果两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两者结合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可以推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之中,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扩大了外延,避免了“空对空”、“两张皮”的现象。而且,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及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解决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时间、人员、财力等方面有了保障,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新局面。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活动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鉴、采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素的体系和方法,不搞假大空,不做无用功。企业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易于接受,利于凝聚,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得到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借鉴、采用这些形式,内容会更加丰富,方法会更加多样,方式会更加新颖,影响力会不断增强。

二是两者结合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本土化,有利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两者结合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开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两者在工作对象上具有相同性,但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从群体到个体,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从个体到群体;在工作方式上具有相似性,但前者侧重文化熏陶、群体模仿,后者侧重理性灌输、谈心说服。这些互补性说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优势,为促进企业文化理论本土化开创了新途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毕竟起源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会使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产生跨文化问题。如何建设我国的企业文化,特别是现代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这里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和法宝,它在过去几十年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也有这方面的体制和制度安排,拥有政策、人心、方法等优势,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运用这种优势在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加速企业文化建设的本土化进程,丰富其内容,使其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是两者结合有利于形成新的特色优势,发挥整体合力。不可否认,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产生是特定环境使然,但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已经积蓄了向前发展的力量。虽然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而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为我国企业广泛接受,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停留在口头宣传上比较多,深入到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还比较少,我国企业对其是否适应或者其是否能真正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求证。如果两者能够实现有机融合,恰好可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特别是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重组整合频繁,产权关系日趋多元,各方面利益关系在做重大调整,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和协调,迫切需要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进行整合与引导,两者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的结合对企业发挥整体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基于当前两者发展的客观实际,两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有利于企业文化本土化,更重要的是能使我国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特有优势,或者说使国有企业传统的政治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种优势较之单纯的企业文化或思想政治工作,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便是两者结合的整体优势之所在。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实践中要找准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和切入口,充分利用和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和优势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一条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的途径,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

1.“以人为本”是两者融合的基础。人是企业的主体,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成功的保障。因此,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发展人、凝聚人”放在第一位,这是实现融合的基础。

2.找准两者融合的契合点。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必须要在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上找准契合点。首先是指导思想上的契合点。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都应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此,可以从指导思想入手,促进二者的融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也要求有一支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方法,又熟知现代企业治理方式、管理思想潮流和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其次是工作内容上的契合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企业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也包含此类的内容,通过企业价值理念建设可以把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再次是工作目的上的契合点。企业文化是以各种方式来实现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使员工在共同价值观指引下,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而这恰恰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所在。可见,二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具有极大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这些契合点入手,促进二者的融合,以更符合企业经营管理习惯和企业文化建设规范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上融入企业的肌体,在内容上融入企业的精神。

3.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口。企业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可以在这三个层面寻找有效切入口。首先是物质文化层面。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质量、信誉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以此为切入口,营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服务环境,强化顾客和员工对品牌价值的认同,激励员工更加注重日常的行为;其次是制度文化层面。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规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以此为切入口,加强党的纪律作风教育,增强员工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再次是精神文化层面。企业的精神文化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培育、激励、体现本企业精神风貌的群体意识,并以此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职业道德。对此,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以此为切入口,把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企业价值观之中,把党的理想、信念、方针、政策、纪律、作风和先进性标准结合企业核心工作任务,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内容和要求,运用一些有效手段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强化员工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尽心服务的意识,从而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保障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政治方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充分运用企业文化这个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销售分公司)

水文化之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其在创新性等方面优于其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运行需对价值链附加值高的环节加大投入,拓展价值链及把握价值链的关键点。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运行机制;价值链

一、文化创意产业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运行机制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价值链的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每一家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环节等种种活动的集合体。”企业要创造价值,必须进行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活动相互关联,构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需创意、技术、市场有机结合,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核心产业指产生主导文化创意产品的企业,其将创意不断产业化形成商品,承担着创造价值的任务,主导产业链的分配、延伸;支持产业指为创意产品的萌生、制作、传播、发展提供支持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科技企业、传媒企业等;配套产业不为创意企业提供直接支持,但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发展条件和环境,包括旅游、餐厅、酒吧、娱乐以及培训等;衍生产业指以创意元素为要素投入获得产出的企业,包括玩具企业、文具企业、箱包企业、服装企业、礼品企业、纪念品企业等。

二、文化创意产业运行机制的独特性

1.文化创意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创新对“创新回路”完整性的要求不如第二产业严格,可在多個价值环节分别或同时进行,不完全依赖技术,可能来自制度、组织、战略、政策等非技术领域的创新动因。相对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创新对环境要求较高,技术创新动力来自市场,更容易得到价值回报,更容易获得企业、政府与风险资金的支持。但价值不易被发现,在技术不发达和消费水平低下情况下只依赖市场竞争机制还不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必须依靠信息经济提供的技术和传播力,需要组织架构的创新。之外,还需要与创意阶层自我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营销、竞争与发展理念的全面创新。

2.文化的社会认同与感召使创意产品更能经受市场考验

创意产品通过文化内涵获得市场认可,流行的创意产品与服务必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产物,能为产品提供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增长潜力。创意经济时代想象力可当作资本投入来生产创意产品,通过产品来表达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理解,通过文化认同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与满足。消费者在消费中除知识吸收与学习外,还通过文化认同与感染、创造力被激发从而使消费者的效应提高。如果创意产品不能获得认同与互动,文化创意产业便会面对极大风险。

3.以范围经济与商品异质性作为竞争手段

文化创意产业打破传统组织结构,因而其获得竞争优势并不仅仅凭借成本优势,而是基于价值链的组织优势,通过跨领域范围经济的新技术范式改变了传统追求规模经济的技术范式。文化创意产业对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契合了消费者的需要,按照顾客价值导向原则,提供个性化服务,获得异质竞争的利润。基于新技术的分校形式的出现,能够针对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服务,同时为上游内容创新和文化创意提供附加价值。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可以通过组织优势如外包网络、战略联盟、兼并等拥有辐射全球的范围经济。

4.以城市复兴为契机,推动城市增长模式转变与城市质量提升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符号商品的生产、消费与创新的加快将城市与区域推至全球竞争前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而胜出的区域和城市得以摆脱传统增长模式,步入创新驱动之路。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城市复兴的作用在于推动城市以资源替代为前提、以区域文化价值发掘为内容、以满足人本需求为目的、以城市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再城市化过程。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

1.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运行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具高度创造力的产业,它超越传统产业的界限,不仅注重文化的经济化,更注重产业的文化化,强调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文化创意产业具全新的产业价值链,从价值链分析其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位于价值链上游的最高端,且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相融合。

从文化创意产业链整合来看,对产业链附加值高的环节加强投入可促进产出,提升产业效率。“微笑曲线”给出了产业价值链上价值的分布特点。设计研发与品牌销售的附加价值相对较高,而生产制造价值相对较低。“两端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利润只有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曲线的弧度呈现变大的趋势。” 对比20世纪60年代的微笑曲线与现在的微笑曲线可以看到价值链中生产制造的附加值呈现下降趋势,设计与品牌的附加值不断增大。欧洲的一项调研表明,产品外观设计1美元投入会得到1 500美元回报。加大对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环节的投入是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关键。“中国制造”已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这种粗放式、薄利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对附加值高的环节的投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文化创意产业链强调创意、内容、产品制造、营销与传播、消费体验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哈利·波特》(下简称哈)凭借其新颖的创意、魔幻的内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吸引了大批儿童及相当部分成年读者,成年读者占40%。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提升小说的附加价值,《哈》将版权分为三种,文字版权、平面与立体形象版权、电影形象版权。文字版权为罗琳所有,作者主要与两家出版社合作。国内外通过成熟的营销体系开发多元化业务,最大程度覆盖全球市场,该书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发行。小说取得成功后,华纳公司将小说改编,拍摄成电影,加大了产业链的宽度,借助网络营销,华纳获得电影版权与商品化经营权后,还获得了注册网站的特权,公司建立100多个相关网站。此外,公司还采取一系列手段从衍生产业链取得收益,包括从各国电影发行公司票房收入中提成,采取特许经营、交叉营销和电影形象版权保护权益。随着图书和电影的流行,各种衍生品席卷世界。《哈》游戏由美国公司获得开发权,玩家通过游戏互动体验魔幻场景,玩家、时装、首饰、游乐城等进一步延伸了产业价值链。《哈》的诞生推动了图书出版、影视、广告等产业发展,还衍生到旅游、服装、网络游戏、玩具、餐厅、食品、玩具等众多行业,价值链衍生品的收益占70%以上。

3.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拓展

文化创意产业链延伸会获得更多收益。为了拓展产业链,必须构建全景产业链,既包括创意产品生产链及顾客价值需求链构成的产业链,也包括不同产业融合的再造价值链。

以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旅游业为例考察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拓展。

(1)拓展“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以中博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促进旅游业与会展、商贸、休闲、娱乐业的无缝链接与良性联动,充分利用休闲时代的体验需求,形成大旅游产业链的良胜循环。以旅游消费促进产业升级,以创意旅游促进物流业、信息服务业、设计业、装饰业的发展。(2)延伸“空间链”,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郑州旅游业要与河南省其它地方联动,注重区域整体价值提升,有重点逐渐推进。构建大区域品牌、省级品牌、郑州市品牌及企业品牌,构建富有层次的旅游体系。(3)锻造“价值链”,占领价值链高端。以创造力优化旅游资源,创造新价值,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郑州市文化资源丰富,名人名家的事例极具感染力,但缺乏深度内容开发和文化内涵的动态展示,通过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打造旅游文化价值,使这些无形资产成为旅游价值的无形资本。(4)秀出“主题链”,全面演绎生活内涵。一是节庆主题链,将节庆活动培育成代表城市形象的城市品牌,郑州应着力培育大河秀典等大型活动;二是活动主题链,郑州资源在于中博会等活动;三是生活主题链,旅游不仅要提供产品服务,还要创造生活方式,郑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4.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点

(1)人才是源头。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头,创意产品来源于人们的创意,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意。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政府的人才政策及人才环境培育对文化创意产业至关重要。(2)知识产权是核心。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如不能对创意加以保护,就会损害创意人才的利益,打击创新的积极性,使创意很难成为产业。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3)信息化是纽带。信息化能促进创意产品的传播和推广,能提高创意产品的质量,使文化创意产业具放大效应,能增大文化创意产业地缘优势。政府应加大信息化投入,引导信息化与文化创意结合,增强信息化的纽带作用。(4)品牌是驱动力。品牌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度,品牌授权可帮助企业跻身主流商业,打造新商业模式,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推动力。(5)融资是保障。融资是中国中小创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创意企业由于自身特点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加大了发展壮大的困难,制约其发展。良好的融资环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厉无畏.文化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姜奇平.新创意经济的两个规则[J].互联网周刊,2006,(12).

[4]徐滨,修菁.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的基石[J].成功营销,2008,(11).[责任编辑 陈丽敏]

收稿日期:2014-03-08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度调研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SKL-2013-919)

作者简介:职正路(1978-),男,河南新乡人,学士,从事营销管理、文化产业研究。

上一篇:社会背景文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绿色营销主要特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