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024-07-14

当代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强化产业集团领导班子和党组织的建设工作,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1、2008年下半年,科技产业集团党总支顺利完成了换届选举的相关工作。产业集团党总支从学校事业发展大局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出发,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宣传动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严格按照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工作程序和要求组织换届选举,同时广大党员积极主动参与换届选举工作,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体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新一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日前, 校党委对产业集团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进行了批复。

2、集团领导班子在积极参加学校处级干部十七大理论学习培训班的基础上,集团党总支又在相关处级干部中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教育活动。通过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集团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增加,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增强。

3、顺利圆满完成了产业集团职工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为此集团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成立了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 1

工作小组,根据校办产业的实际情况,指导和帮助相关企业科学高效设置岗位,较好地完成了产业集团机关和所属企业的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

4、七一前夕,集团党总支认真开展评优表彰活动。集团党总支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在组织评选好1个校级先进党支部和4名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的基础上,集团党总支还组织评选了2个集团党总支先进党支部和3名集团党总支优秀共产党员。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产业集团所属企业和广大产业职工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半年来,科技产业集团及所属企业教职工累计向地震灾区捐款38478元。同时科技产业集团党总支51名党员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 13215元。另外,集团所属学校投资企业岩土公司根据四川灾区的请求,无条件派出10名专家进行灾区地质灾害调查,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平常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为灾区作出了实际贡献。

5、产业集团党总支十分注重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努力做好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集团党总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积极稳妥搞改革,保驾护航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有力促进了集团各项工作的开展。集团领导班子和党总支一班人坚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帮助和解决产业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职工上访转变为主动下访,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集团领导班子十分注重党风廉政建设,经常性地进开展警示教育。一年来,完善和制订了集团和企业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团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自觉做到勤政廉政,坚持做到廉洁自律。

二、积极做好学校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回报和企业资产处置工作。

通过产业集团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集团所属学校投资企业本累计实现投资收益300余万元,同时集团还积极通过企业改组改制的资产处置实现改制企业产权转让收益260余万元。至此,2008科技产业集团累计向学校上交各类收益达560余万元,这是有史以来产业向学校上交回报最多的一次。

三、全面推进我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1、完成了设计院、监理中心、精细化学品厂、爆破公司等4家改制企业的国有资产评估备案工作。规范制定了精细化学品厂和爆破公司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完成了精细化学品厂和爆破公司国有产权的上市交易工作。

2、完成了建筑设计研究院、监理咨询中心、爆破公司、精细化学品厂等4家企业的改组改制工作。一年来,集团投入大量精力积极做好每一个改制企业的改制方案的制订、职工的安置、资产审计评估、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企业业务的重组、企业资产的处置与转让、工商税务的变更登记等工作,确保改制企业各个阶段的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3、协助主管校领导组织协调召开10余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协调会,及时协调处理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积极与后勤、国资等部门研究确定我校后勤企业的处置原则,初步拟定了后勤企业的改革方案。指导并督促应用技术学院所属的驾驶培训中心制定处置方案,在争取获得最大收益的前提下,努力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5、完成了南苑宾馆承包到期后管理工作的移交,与学校国资部门一起做好南苑宾馆全资企业的处置工作;遗留资产的清点;资产评估和转让的交接工作;以及南苑宾馆原用房产的对外招租工作。

6、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工作要求,集团代表学校于2008年6月初向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将我校出版社纳入第二批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申请,并得到批准。目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集团提出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有关转制工作的安排意见》,现已经我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协调会讨论通过,正在组织实施。

7、依法切实履行学校投资企业“三会”人员的职责,认真参加大正公司、岩土公司、华洋通信公司、传动公司、印发公司、鹤壁煤电公司和内蒙古太西煤公司等学校对外投资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切实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同时强化对南京培训接待中心的

监管,并与后勤集团重新签订了承包经营协议。

8、继续做好鼎力公司、机械厂、铜山产学研中心、科技总厂等关停企业的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债权债务清理等工作。同时集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积极处理与机电科技公司的合作事宜、企业的搬迁、遗留债权债务的处理、资产处置、厂房移交等大量复杂繁琐和棘手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机电科技公司已于2008年10月底全部顺利从我校文昌校区搬离,为学校下一步文昌校区的重新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9、2008年3月,根据教育部要求,在我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科技产业集团认真对我校2007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将工作总结上报教育部。

10、2008年5月,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校领导的要求,及时与学校有关部门一起积极做好我校校级领导在学校企业兼职的清理工作,并将我校校级领导在学校企业兼职的专项清理工作情况上报教育部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11、根据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换届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调整变化情况,集团及时拟定我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各个组织机构和资产经营公司的人员调整方案,并经学校同意后上报教育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12、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要求,集团已着手办理大正有限公司、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华洋通信有限公司、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贝克福尔有限公司、中大电子有限公司、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中我校及铜山产学研中心所持有的国有股权无偿划转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相关工作,并积极准备申报材料,现已上报教育部,待批复后组织实施。

四、进一步加强对校办控参股企业的管理、监督和服务。

1、开展对校办独资企业的内部管理、财务制度、重大事项、劳动人事制度、债权债务、资产状况等专项检查。同时,认真研究并努力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协助企业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积极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改革改制企业负责人任期经

济责任审计与相关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

3、积极帮助企业做好2008工商税务和劳动年检工作。

4、认真负责完成产业职工考核工作和职工职称评审申报工作。

五、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管理。

1、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年初与所有企业或部门落实签定了2008安全生产责任书。对企业负责人调整变化的及时重新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2、组织开展本安全员培训和消防演练比赛活动,帮助企业落实特殊工种培训和考级工作。

3、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每月自查、自改的安全检查工作制度,集团所属企业一年来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六、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关心和帮助特困职工,维护学校的稳定大局。

1、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帮助产业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处理产业职工特别是原机械厂安置到校内有关单位的部分职工的劳动纠纷、独生子女待遇、岗位聘任、劳动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关心慰问生病住院职工,凡老职工去世集团都要去看望并慰问。

2、集团一如既往切实关心和慰问企业困难职工。一年来先后慰问困难职工近百人次,通过各种渠道发放的慰问金和补助近5万元。

总之,一年来产业集团一班人虚心学习、埋头苦干,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不退缩,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我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勤奋的工作,进取的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把产业集团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百年校庆。

中国矿业大学科技产业集团

当代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1.1 2 0 0 9年农机发展概况

2 00 9年在党的领导下, 各级农机化推广机构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业机械投入总量提高:2009年农业机械装机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全国的农机总动力初步测算在8.75亿kw, 比08年增长了6.4%。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提高:大功率高性能的复合式的农用机械推广保持了高增幅。农业机械的作业比例提高:农机作业的水平也等到了提高, 主要作物的机械化程度推进速度较大。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在48.8%左右, 水稻、玉米、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环节机械化比例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机合作组织起到了推动农机化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经营的民间组织经营蓬勃发展, 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已有近20万个, 专业农机服务户450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约为1万个, 而且还在以近50%的速度递增。并且在很多的地区实现了跨区域耕作的现象。农机的科技含量也来越高:大功率的拖拉机研发成功, 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的改进, 畜牧业牧草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突破都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朝着高科技、高效率、高适应性的农机发展方向发展。

1.2 我国农机推广体系解析

从发展的几个层面不难看出, 我国目前的农机推广体系是建立在国有农机机械和民营机械生产企业基础上, 由国家和民间组织共同推广的全方位推广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以国家总体农机发展思路为指导, 具体是以机械生产企业为起点, 依托企业的市场营销建立渠道, 将农村基层推广机构纳入推广渠道, 将机械的使用者, 民间作业组织为终端的推广体系。

总结的看这样的体系在我国的农机发展和推广中作用是显著的。其一:因为以市场为依托, 机械企业生产和研发的方向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 这就是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也促进了农机的实用性。其二:在这样的体系中, 基层的农机经营和政策性推广共同组成了农机推广的中间环节, 这样的组合既可以体现党的政策性也可以体现农机的市场化, 实际上是有管理的市场化推广。其三:农机的最终受益者使农民, 但是个体农民使用的农机数量和规模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各家各户使用的机械往往是小型农业机械这样对于成本和能源消耗都是不利的。所以在终端使用者的队伍中, 一些合作作业的职业机械化组织就起到了分担农民负担的作用, 让他们既享受了机械化也节约了购买机械的成本, 同时大规模的机械作业也节约了能耗, 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是可取的。所以我国的农机推广体系的构成基本上就是“产—销—用”结构, 并在此结构上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2 我国农机推广中的一些问题

2.1 农机推广机构发展缓慢

农机推广的工作经农业部门的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基层推广机构, 这些机构的责任是确保本地区的农户引进和使用正确的机械和技术, 避免农户在机械引进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损失。但是这样的机构对农机部门的依赖性也十分明显, 其自身发展没有方向, 只有看着上级的指示办事。这样的机构显然和农机的市场化推广不相适应。

2.2 农机推广的市场化观念滞后

市场化的推广观还没有完全贯彻到农机推广部门, 农机推广部门的推广思想一致着眼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注重的是播种、收割、地头加工等环节, 这就导致了农民对小型机械的重视程度较高, 忽略了对集体化大规模作用组织的扶持, 田间地头的思想指导着大部分农机推广机构的工作路线。这显然不利于大规模集约化的农机推广作业。

2.3 技术推广滞后于农机发展

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对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人口问题使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必须注重高效率的利用土地, 科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 农机推广体系中, 重要的推广队伍中, 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要求。这就导致了农业机械推广和农业技术、食品技术、机械技术的脱节, 一些新技术、新要求很难在渠道中发挥作用。

2.4 服务和创收办法少、效益低

农机推广的过程中, 体系的基础是基层推广机构和营销机构, 其中基层的半政府式的推广机构往往是以服务为主, 盈利为辅, 这就不利于调动基层人员的农机推广积极性, 制约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和利用。

3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的措施

3.1 加强农机推广部门自主性

让农机推广机构独立完成计划指标的设计和规划。自主提出有建设性的本地区的农机推广计划可以让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将眼光放宽, 将基层农机需求和市场联系起来, 真正让农机推广从生产中看到效益, 真正的利用农机推广来增加农民收入。

3.2 树立市场为导向的服务思想

农机推广的主要改变就是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的引进, 适应市场和适应生产的农机就是应当推广的农机。所以各个基层推广机构应当将市场化的思路融入到农机推广中, 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让效益、效率成为服务的准则。

3.3 建立科技信息平台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提高机制, 让农机推广人员能够通过信息平台了解更多的新兴科技和市场需求。以此提高服务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知识结构, 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3.4 向服务要效益, 提高农机推广的积极性

首先, 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优势, 组织机手开展技术服务, 收取服务费, 实现以服务促进农机推广, 在推广中强化服务。其次, 利用农机推广体系的网络优势, 把生产一线与农机科研和生产部门结合起来, 把为农民无偿技术推广与有偿技术机械作业服务结合起来, 把选型指导与机具供应和售后服务结合起来, 实现服务和效益的双丰收。

摘要:保障民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基础, 保证农业生产是保证民生的重要前提,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护航者, 只有建立良好的机械化推广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率。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机推广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我国农机推广体系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从另一个层面反映我国农机推广的现状。

关键词:推广水平,体系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顾建忠, 邱开荣, 张皓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推广的几点思考[J].江苏农机化, 2010 (1) .

[2] 丁连庆, 李国君.浅谈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如何适应农机补贴政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0 (1) .

[3] 陈杰.拓宽服务领域做好农机推广[J].现代农机, 2010 (2) .

[4] 林芳.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 2010 (1) :27~28.

当代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我国舞蹈事业飞速发展。从理论研究到舞蹈艺术表演实践以及舞蹈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此外,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交融及外来的舞蹈在国内受到广大舞蹈爱好者的关注,细分析这些发展和变化都与传媒与商业的发展不无关联。

关键词:舞蹈艺术;商业;电视传媒

舞蹈是一门和音乐、诗歌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它的发展,由对其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决定:外部因素是指除舞蹈本身外,影响和促进舞蹈的发展有紧密关系的那些因素;内部因素是指舞蹈本身内部推动舞蹈发展的因素。其中,作为具体因素之一的大众商业与传媒,对其影响是较大的。

一、商业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转型,从纯艺术角度转变为糅合了商业因素的时尚舞蹈。从这些舞蹈创作现象来看,商业因素作为舞蹈创作背景表现出强劲的制约作用。

1.就创作主体而言,呈现出精英化与去精英化并存、互动的事实

在商业语境下,文艺创作主体发生分化,而舞蹈创作者也会分化为两种趋势:一种是舞蹈创作主体对自身价值意义以及作品的社会有效性发生质疑,从而在社会贬值与自我贬值的双重轨道中向商业因素规驯、臣服,用舞蹈这种表现形式来获得利润。另一种是舞蹈创作主体坚持艺术的社会精英地位,承担着批判社会、解剖人性、创作崇高与优美的传统重任,用舞蹈来宣扬纯粹的民族优良传统。因此,商业分化了文艺创作主体阵营,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创作的多元化。

2.商业因素成为舞蹈创作语境的主导,导致了舞蹈艺术创作方向的畸变

布尔迪厄在《<区分>导言》中谈到:“它(商业因素)必须取消使正统文化成为孤立领域的神圣疆界,以便找到明白易解的各种联系来统一那些表面上不可比较的‘选择’,比如音乐与食物、绘画与娱乐、文学与发型的偏好。”也就是说,商业因素正在瓦解传统艺术的边界,颠覆文艺的独立性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舞蹈艺术的创作方向也发生了转型:其一,为舞蹈而舞蹈,舞蹈是生活的体现向为生活而舞蹈转型;其二,舞蹈的高雅化、崇高化、优美化向舞蹈的大众化、消费化、日常化转型;其三,舞蹈内容的单一化、神圣化、经典化向舞蹈内容的平面化、多样化、碎片化转型。这种舞蹈艺术创作的文化边缘地位,表征着微弱的舞蹈创作多元化声音,其不可避免地日渐式微和被淹没的命运昭示了舞蹈创作方向的畸变。

二、传媒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电视传媒的发展及VCD、DVD等便携性音像资料的传播是舞种多元化的催化剂。以往一台外国舞蹈晚会的移植,以至一个外国舞种的传播交流学习,其流程是很慢的。科技的不发达给舞蹈的记录传播带来诸多不便。移植音乐服装图样,舞台调度图本等临摹很费事。而现在,网上几分钟即可实现世界范围内传输,且音质不变;电视台各类综艺频道,逢有舞蹈大赛、争先抢播;舞蹈爱好这足不出户,即可学习到外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各类优秀舞目。而综艺电视节目中的劲歌劲舞、体育舞蹈,及满台的电视歌舞、韩国歌舞,更是加速了小型流行舞种的更替,引领着社会性舞蹈的发展。

1.电视及时完整的传播舞蹈艺术

没有电视的时代,舞蹈欣赏活动是在特定的场所里完成的,电视的出现,使得舞蹈艺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电视将舞蹈带入千家万户,使得本来少数人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的这种艺术有了更多的观众,他们通过荧屏认识舞蹈、了解舞蹈、学习舞蹈,可以说电视对舞蹈的普及、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中央电视台的举办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通过电视媒体的平台,用电视直播手段将舞蹈比赛的舞蹈表演、舞蹈知识同步直接地传达给了观众,观众和舞者一同感受舞蹈艺术带来的美感。沃尔·特里在《美国的舞蹈》中曾对电视舞蹈作过这样的描述:“电视的出现,使无线电无法传播的舞蹈有机会进入每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电视传媒在增加舞蹈观众、扩大舞蹈艺术的影响方面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作用,也体现出电视传播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2.电视完整的记录和保存舞蹈作品

舞蹈具有特定的艺术时空性,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艺术。 舞蹈的艺术创作体现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肢体语言的交流之间,人们往往很难在瞬间感受到舞蹈艺术内在的精神力量以及文化内涵。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夫人认为:“舞蹈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形象。”从舞蹈发展史来看,舞蹈永远处于“现在时”,而记录舞蹈的手段却因之乏善可陈。但是,电视技术的出现,使舞蹈的记录和保存变得简单而容易,电视录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保存方法。沃尔特指出,正确记录舞蹈,有两种方法:用电影(电视)去记录实际的演出和用记谱法(舞蹈剧)去记录舞蹈,前者犹如唱片与音乐的关系,后者犹如乐谱与音乐的关系。

综上所述,商业和传媒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从正面角度来说,商业因素的影响开辟了舞蹈艺术生产途径,创新了舞蹈创作方式,解放了创作主体,营造了更加自由的生产环境等;从负面角度来说,商业因素成为舞蹈艺术生产的制导性力量,它减弱了舞蹈艺术创作中所蕴涵的深刻性,使得舞蹈艺术呈现出锐意创新而又反复扁平的整体趋势。但总体来说,在商业和传媒的影响下,舞蹈艺术创作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无论带来的影响属于哪方面,都标榜着当代舞蹈艺术创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当代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环境和艺术语言都已经融入艺术表现的多元化当中,艺术家无法用单一的方法或形式去表达某种情感与思想。只有自由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好地释放内心的激情,它恰恰超越了形式、心理、观念和情感。当代艺术创作已经将赋予表现主义艺术风格加入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中,最终构建了当代艺术创作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当代艺术;油画;绘画;表现形式;艺术市场;现实生活

1 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特点

所谓当代艺术既是当下艺术也是未来艺术,它是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大背景,既打破了不同国界之间的堡垒,也打破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全球化经济的进程与发展也把当代艺术变成一个新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当代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自由与释放,也意味着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之间没有了阻隔,都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艺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换标准的。当代绘画艺术在艺术风格上有它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也在精神和语言上有它的艺术形态。当代艺术强调信息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其包含绘画、书法、建筑、诗歌、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艺术。像当代油画艺术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当代艺术家的标志。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作品在形式与题材选择方面是基于当今社会生活感受进行创作,艺术家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现代的特征。色彩是当代油画艺术的灵魂,它是以多种不同的色调去描绘所表现的物象,在作品中可以看见清晰的笔触和变形微妙的形体以及意想不到之处的颜色表现,让艺术家可以更好地通过颜色表达自己。这就是当代艺术家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都会有一种情结或是直觉上的判断。无论人们能否读懂当代油画艺术作品的内涵,艺术家们仍然可以坦然地接受与包容,因为当代艺术家们是用独特的艺术眼光与创新的思维看待自己的艺术作品的。他们将具象与抽象的表现形式有意构造出来。具象与抽象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家眼里不仅是画面上的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艺术语言中某一个心理表现,也可以看作艺术作品上的笔触或肌理所组成画面结构的表达。当代油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必要打开其艺术的思路,不断拓展对艺术的理解,深思整个当代艺术关系和明确当代艺术的创作思想、艺术的社会角色。要想当代油画艺术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创新,就要将新观念和新思想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绑定,这样就更具有活力与时代的艺术价值。

2 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表现

当代绘画艺术在发展的初期,既为了向传统艺术发出挑战,也为了走出传统艺术的框架,艺术家们开启创新之路的探索。所以,当代油画不只是通过理性的设计和扎实的绘画基础就可以完成创作的。传统艺术从希腊艺术到罗马艺术再到古典主义艺术。在这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绘画艺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始终未能打破具象的表达形式。并且有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模式与造型、色彩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成因的必要组成因素和成为传统形象化的图像。当代绘画艺术形式就是对传统油画艺术的批判与超越,从创造具象艺术过渡到抽象艺术就不难发现当代油画艺术开创了新的绘画艺术的视野并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当代抽象艺术创作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抽象”意义去理解。因为有些传统艺术认为抽象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美学的表现,所以当代绘画艺术的创作开始踏上了与传统艺术创作相互交融的较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以表现主义画派为开端,其代表画派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达达主义、立体主义和现实主义等绘画艺术作品。然后是抽象化艺术创作时期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当代绘画艺术形式表现得更为成熟并获得明显的成果。接下来的时期是当代绘画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需求,它是完全脱离传统绘画艺术的束缚和传统美学模式的限制,期间的艺术作品凸显了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与审美能力,并占据了较高的艺术地位和艺术风格。在人们的生活中,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当今艺术形式擺脱了所有传统的束缚与禁忌的表现,并形成百花齐放的多元素融合的艺术形式和进行各种大胆的探索与实验性的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成为新的绘画艺术的标志,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最早的最具代表性且有探索性的艺术家是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艺术风格和一批带有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前卫,其包括前立体主义者,如安德烈·德兰、拉乌尔·杜费、莫里斯·德·弗拉敏克、乔治·布拉格等人。这些抽象艺术家使用非传统艺术表现色彩技巧与造型能力,将传统艺术的色彩与造型技巧规则打破,有意地使用粗野的色彩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他们以“野兽”一词命名自己的艺术作品风格与艺术语言,强烈地展示出他们对打破传统艺术的决心与地位。最终现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艺术形式,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典范,也为当代油画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过程也为当代艺术家们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3 人文画精神在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中的体现

在纷呈多元的当代油画艺术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与各种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达形式。纵观整个艺术体系,表现性油画艺术风格无疑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艺术形式在当代油画艺术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在艺术形态创作上也表现得最为丰富和成熟。就中国当代油画的人文画精神而言,人们对表现性绘画艺术有着高度评价与欣赏兴趣,并对其发展与研究有着更高的期许,也将成为人们最高的精神文化追求。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风格和表现性艺术语言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有着直接关系。正是表现主义艺术语言的进入和影响,促使油画中表现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刻意追求清晰或是准确的造型技巧和色彩表现力,而是通过更多的感性的方式激发其作品的创作动力和灵感,加以表达绘画色彩情绪的表现。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作品的画面不再是完全依存于自然的客观规律,而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如今,中国当代油画更多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追求客观再现性塑造,而是对表现力的主观情感塑造。通常在当代绘画创作中,颜色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色彩可以对人的情绪和心理进行更好的传达。重视色调也是画面表现形式最直接的传达情感的方式。色彩更具个性与张力,也更为直接地影响观者的情绪。每个画面中客观事物都能传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当代绘画构图中,摒弃传统的构图方式,丢掉传统的和谐之美,主观增强画面的独特性与抽象性,将整个艺术的手法运用在当代绘画创作当中,进而加强整个人文画精神。

在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初期,自由艺术风格的创作与一些追求个性的表现性作品艺术家一拍即合。自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奠定良好的绘画艺术基础。因此,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形式的产生对整个绘画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真正产生新的艺术语言并形成重要艺术标志。由此可见,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时期、成长时期、探索时期和创新时期,共四个不同阶段性绘画艺术的成长过程,直至今天表现性绘画已经成为多元化稳定坚实的局面。有一批艺术家大都经历过传统而又古板的绘画艺术时期,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是自由的,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所以他们迫切要求艺术创作的自由。由于中西方自由艺术的交流,现代艺术和西方哲学一拍即合,从而带来新一轮的艺术启发。中国早期美术艺术的出现可以看成中国表现性艺术正式形成。例如,“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是较早时期具有当代绘画艺术标志性的展览。它尽管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有些传统,但作品在展览中仍然充分体现出当时艺术家的思想与前卫的观念。其艺术作品也强烈又直观地表达出对当时生活中的彷徨、孤寂、痛苦、落寞的感受情景,更深层地体现出艺术理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启发。随着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在中国逐步蔓延,中国表现性油画开始呈现极具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并且艺术家的文化思想意识的普遍觉醒也使得这个时期的表现性油画艺术发展得比较稳定。在这个时期当代艺术家也比较多,主要代表是刘晓东。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刘晓东的作品充满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与追求新观念、新形式的其他当代艺术家相比,刘晓东的作品更能反映时代对于生活的改变与认识。正因如此,他的艺术作品早已被认定为中国当代青年油画艺术家代表作品,其作品也在拍卖市场屡创超过千万元的惊人拍卖纪录。

所以,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创作作品在表现性艺术中有着极强的表现性因素和情感内容,同时艺术作品创作的形式也展示出人们的人文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思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9-48.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45-163.

[3] 毕加索(西),等.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常宁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7-233.

[4] 中国艺术拍卖年鉴编委会. 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油画[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3-4.

[5] 吕品田.新生代艺术——漫游的存在[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78-79.

作者简介:刘琦圣(1987—),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绘画艺术(油画)專业,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辽宁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具象人物写实油画。

当代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对当时国内文化和社会意识有着重大冲击和影响作用。上世纪后半期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和伦理行为规范密不可分,随之而来的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使得“中流阶层”和“中流意识”盛行一时。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又出现了“新穷困”现象和“差别意识”。

关键词:日本文化; 社会意识;影响

0.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从一定程度上对其文化和意识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日本在上世纪后半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动荡之后,其经济逐渐趋于稳定并快速发展,这是与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东亚的韩国,中国的台湾等亚洲国家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历史渊源同属于儒家文化,这时,有很多的学者将研究焦点放在了东亚经济发展原因上面。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儒家文化圈对东亚经济的影响方面。儒家文化圈是指运用儒教的伦理行为规范和求实精神形成的文化意识[1]。儒家文化圈具有以下特点:各个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社会作用也有所不同,同时也是儒教文化中的一种。儒教文化中的“性本善”和“仁政”和日本文化关系密切,具体说来,儒教文化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激发劳动者热情,然而可以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涨。

可以这样说,日本化的儒家文化所形成的日本人的价值观,对于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日本化儒家文化传统的“和”和“忠”起初作用于天皇,后转换到作用于集团,企业和利益共同体。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战后经济重建时期,日本国民表现出空前规模的协调和合作,因而保障了日本社会的长期稳定,动荡减少。另外,企业根据儒家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各自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内部之间保持良好配合、协调的工作秩序与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些都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2.中流意识的出现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府也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效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为国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国内贫苦人民的基本生活,完善福利制度,使得普通工薪阶层能够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另外,向富裕的人们收取税务,以确保人民的福利,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日本社会中流阶层也被称为中产阶级和中间阶级,主要是企业的白领雇员、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等,这一阶层的人群数量不断扩大,社会机构也有着较大的变化。在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亿总中流”的说法,学术界也有了“中间社会”的说法和“日本的新中间阶层是经济发展本身孕育出来的”等论点[2]。

在日本的文化学术界中对于“一亿总中流”和“中流”等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同时也有相关学者探讨是否存在着阶级社会的问题,是否存在着中产阶级的问题等,如东京大学教授村上泰亮的“新中间大众”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岸本重陈教授的“中流的幻想论”等。村上泰亮不使用“中流”这一概念,而是从阶层化概念的角度来定义:第一,阶层化概念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都阶层化。第二,日本社会中流阶层具有明哲保身和保守的倾向。村上尝试着用阶层结构化这一概念为中心来分析和展现日本社会内的非结构化。村上的论述中最终中流阶级瓦解,新中间大众时代到来,使得阶层去结构化现象出现。村上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社会内部的不平等使得阶层结构化失去了意义,因此现实社会中不再意识形态上的阶层和阶级。

“中流阶层”,这种在中间社会上形成的阶层终身享受着雇佣的权利,其职业稳定,消费生活趋向于平均,接受的教育也比较均等,在财力和社会形态上也处于平均化地位,处于这一社会阶层的人们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上的阶级观念,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基本都已模式化,多数人都没有“仇富心理”,他们不仅追求完美你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有着精神追求的欲望,即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只是关注与衣食住行的自由,而对社会和政治并不关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这使得日本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传统的日本集团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个人主义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新的“中流”意识。

3.社会差距、新穷困现象的出现

中等级差别在2006年进入了高潮,特别是2007年的金融风暴爆发,全球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很多大型企业转而趋向国外发展,而中小型企业多数只是自保,不得已情况下倒闭。企业的用工变得十分苛刻,多数情况下是选用廉价临时工,工资水平较经济发达时明显降低,从整个社会来看,失业人员也有上升趋势。这种经济和社会状况使得社会意识和文化发生了很大差距,也就是在此时出现了“新穷人”这一社会现象。“新穷人”一词源于著名学者鲍曼所著的《新的贫困——劳动、消费主义、new poor》一书[3]。这本书主要探讨贫困的根源,讲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推行临时雇佣制和无薪休假制,福利国家的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和劳动者长期失业问题等。该书在日本的出版是在2008年8月,也正好是日本出现“差距社会”的时期,书中的“新穷人”在日本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众多专家学者相继围绕新穷困和解决这一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政治理论上表现出了政党的生态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下,日本的共产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发展变化,也一度陷入了低潮,然而,日本共产党出于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关注“新穷苦”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了一些对于非正式雇工和劳动者的待遇保障要求,尖锐的指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是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了人权,因而广受穷苦大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政治上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中流”意识已然走入其末期阶段,而经济低靡时代,差距在整个日本社会文化和意识发展中成为了主流,因而也产生了“新贫穷意识”、“社会差别意识”。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碧辉.当代日本文化和社会意识浅议 [J].青春岁月,2013 (5):417.

[2]张红贤.浅谈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变迁 [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9-90.

[3]林芳慧.浅谈日本文化的特点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9(34):123.

当代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产生机理 演化路径

2007年上半年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的被收购为转折点,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具体表现为,全球股市股票价格指数下跌,楼市走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目前,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使得发达国家面临经济衰退的困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出口受阻,而国内的有效需求也不足,经济增长趋缓,另一方面大量外资从本国的撤出在所难免,经济发展前景看淡。国际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背景,使得金融危机再次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焦点。如何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历次金融危机的剖析,从中探寻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危机的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演化路径

2007年以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衍生品危机,并向全面的金融危机扩散,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剧烈动荡,更为严重的是其日益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图1简要描述了这场危机的产生及发展过程。的发生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具体可划分为以下的两个阶段。

1 次级债风险的累积与次贷危机的爆发

纵观美国近年来次级债风险逐步累积,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其间经历了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一系列法案的出台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做好了法律准备。这些法案包括:解除美联储Q条例规定利率上限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Depository Insd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1980),允许使用可变利率的《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Alter-native Mortgage Transactions Parity Act,1982),以及禁止消费贷款利息免税的《税务改革法案》(Tax Re—form Act,1986)。

第二阶段,低利率背景下的现金流出式再融资扩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需求。1990年代末开始,美国利率持续走低,当房价处于持续上升时期,这种方式能使借款者源源不断地获得资金来源。于是,美国人的购房热情高涨,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同时,放贷机构间激烈的竞争,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而贷款机构对于资信证明的审查也愈来愈宽松。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偿还本金,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购房,留下了借款人无力还款的隐患。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不断涌现的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兴起,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使得次级债市场的风险逐步累积,并日益放大,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第三阶段,为应对经济过热局面而采取的加息政策,引发了次贷危机。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为了防范经济过热局面的出现,美联储自2004年6月始,以相同幅度连续第17次加息,利率水平总计上升了4.25个百分点。随着利率水平的提升,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逐步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因为,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贷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此时,一方面,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现象随之现出,市场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相互推动,引起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爆发。

2 次贷危机向全面金融危机的扩散

(1)次贷危机引发金融衍生品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强劲的购房需求刺激房价快速上升,房价上涨预期又反过来增强了购房者贷款买房的动机。房价和贷款需求的相互促进创造出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大量的次级贷款又通过证券化,派生出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securities,mbs)。在mbs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证券化,又衍生出大量资产支持证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abs),包括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等。金融机构在cdo和cds等衍生品交易中,还往往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于是,基于1万多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创造出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mbs),并进一步衍生和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eds。在此过程中,衍生品的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风险随之放大。因为,就cds和cdo等而言,其自身的特征决定了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在交易中存在两大制度性风险。一是完全通过场外交易市场(otc)在各机构间进行交易,没有任何政府监管,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和清算系统,流动性非常差。二是普遍具有杠杆经营的特征,实行保证金交易,并实施按市值定价(mark—to—market)的会计方法。一旦cds和cdo快速跌价,市场价值缩水,在杠杆作用下,追加巨额保证金就成为持有者的巨大负担。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经过不断的衍生和放大后,cdo和cds的规模是次贷的数十倍,将整个金融市场暴露在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一旦这些衍生产品的最原始资产价格——房价发生波动,就必然产生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给持有相关金融创新产品者造成巨大冲击。

2004年美联储开始加息,至2006年,美国房价

出现下跌,此时以住房为抵押的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随着次贷损失产生链条式反应,cdo、cds等衍生证券随后开始快速跌价。cds和cdo等金融衍生品的巨额亏损,导致了贝尔斯登、“两房”、雷曼、美林和aig的破产或被收购,一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衍生品危机已不可避免。

(2)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危机向全面金融危机的演进

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在一波又一波的次贷风暴袭击下,纷纷破产或被清算的同时,也将美国的商业银行逐渐被卷入这场危机之中。2008年以来,美国地方银行的倒闭风潮日益加剧。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9月25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fdic最新季度报告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被列入“问题银行”黑名单的银行数目急剧上升,由一季度的90家增加到117家,创近五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衍生品危机有向银行危机演化的趁势。

与此同时,当持有cdo和cds的金融机构暴出巨亏后,其股价会出现重挫,从而引发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市场投资者纷纷减持高风险资产,增加流动性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加入抛售高风险资产、追逐流动性的行列,必然造成高风险资产价格的加速下跌和流动性短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信用度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这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恐慌和猜疑的情结在金融市场进一步蔓延,一场由投资者普通预期反转所导致的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跌瞬间出现,促使原来仅限于次级贷款和衍生品市场的危机快速向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传播,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综观历史多次金融危机可以发现,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金融系统本身有固有的脆弱性,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可能在金融体系的最不稳定处开始爆发,并迅速向全面的金融危机蔓延。最终,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交织在一起,并影响到实体经济。

二、金融危机的理论阐释

1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系统内的风险客观存在,参与金融活动必然会面临一定的风险,而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是基于预期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而大量抛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抢购黄金、外币,造成一国货币急剧贬值,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经济遭受重创。一般地,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往往有一个金融繁荣或景气阶段。在这一阶段,预期金融资产价格上扬,投资资本急剧膨胀,形成泡沫经济的“泡沫兴旺”阶段。但在“泡沫兴旺”和金融危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期,即“泡沫萧条”期,在此期间经济开始衰退。这一时期可长可短,可发展为金融危机,也可能趋好。如果在这一阶段公众预期普遍发生逆转,潜在风险将会以金融危机形式爆发,实现虚拟价值向真实价值的回归。因此,金融危机的最初表现形式是金融风险,在一定条件的触发下,金融风险急剧增加,达到一定临界值后以爆发金融危机的形式化解。即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是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一过程可逆。

2 金融危机诱因

通过对历次金融危机进行剖析可以发现,虽然金融危机产生与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的逐利性,但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有多种,具体分析如下。

(1)预期逆转下的泡沫破灭。金融资产的价格是由预期价值,即其能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及预期价格涨跌所决定的。只要市场普遍看涨,在相反的预期形成之前,市场的多头会延续,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以至价格远远超出价值,形成泡沫。当泡沫达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人的预期首先发生改变,由于“羊群效应”的存在,整个市场的预期就会迅速发生逆转,悲观的情绪在市场上不断传播,从而使金融资产的价格迅速下跌,泡沫随即破灭。而且这种破灭效应会在各金融子系统之间相互传递,比如信用危机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泡沫破灭,证券市场的泡沫破灭会引起银行危机,银行危机会引发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由此诱发的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资产价格被过度高估的程度、全社会资产中泡沫成分所占比重以及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等。

(2)外资冲击。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资本的流动与经济基本面的结合愈来愈远。其中相当数量的资本属于国际游资,这部分国际金融投资与外国企业直接投资不同,不能增加引入国的生产能力,也不能带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是向非贸易部门投资,获取短期投机利润。其首要目标便是证券和房地产业市场,导致房地产和股票价格上涨,形成一种人为虚假的经济繁荣,即泡沫经济。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这部分游资就会迅速逃离,使虚假繁荣的泡沫破裂,造成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危机。随之,企业和投资者纷纷破产、倒闭,银行呆、坏账激增,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失去为企业输血和稳定货币的功能,引发金融危机。由此诱发的金融危机严重程度取决于本币币值的高估程度、外资流入规模(特别是短期外债的流入规模)及国内经济是否健康等因素有关。

(3)负债规模及结构不合理。在政府负债规模过大或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当经济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时,政府可能无力偿还债务引发金融危机。其引发危机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无力正常地偿还债务,但仍可以通过高息发行国债来弥补,这一阶段的后果是抬高了利率,因而影响实际投资;第二阶段,由于高息发行国债会进一步加重还债负担,政府只能靠向银行透支来偿还债务,其后果是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诱发金融危机。

(4)银行坏账的逐步积累。随着呆账率的不断上升,银行业陷入支付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当遇到银行增量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出现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由此引发金融危机。这种诱因与泡沫破灭型诱因的本质区别在于银行呆坏账累积过程的不同,泡沫破灭型诱因中的银行呆坏账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主要是由泡沫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而引起;银行坏账累积型诱因中的银行呆坏账是长时间累积而形成的。其后果严重性主要取决于银行呆坏账规模。

3 金融危机国际间的传播

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其会通过一系的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稳定,具体如图2所示。

图2从时间层面上展示了金融危机在国际间传播的过程。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推进,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时,其通过国际债务、汇率水平波动、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产业结构等渠道从一国传播到另一国。因为,通过对外举债发展本国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常用的手段之一,而一旦债权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往往会从债务国抽逃资金,这一行为的后果把更多的国家卷入金融风暴中;在金融危机中,当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满足时,受危机威胁的国家更愿做出的政策选择是使本币贬值,把危机的破坏作用转嫁出去,这一以邻为壑的政策结果是,一国又一

国的货币贬值,危机在一国又一国间传递;目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已远远超过国际贸易所需的实际需要,大量为获取超额利润而存在的国际游资,投机性强、流动性快,它们短期内频繁地在国际间流动,会对危机中脆弱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则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影响被传染国的实体经济。一旦被传染国的公众预期发生逆转,则该国金融指标将会剧烈波动,金融危机在所难免。

与此同进,金融危机的空间传播也不容忽视。现代金融系统包含货币收支、借贷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金融市场等子系统,它们之间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一个市场的失衡将会迅速波及另外的市场;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又为金融危机从一国同时向多国扩散提供了条件。

当金融危机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由危机源发国向外扩散时,一场涉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此形成,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非常深远。

4 金融危机的特征

通过对近现代金融危机的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社会性、扩张性、周期性、可控性等特征。

(1)社会性。银行是金融业的核心,作为中介以货币为经营内容,但是其自有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部分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这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银行经营不善,无偿债能力,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存款,引发倒闭和社会动荡,进而损害公众利益。同时,银行不能清偿债务,会给整个社会提供负面示范效应,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扩张性。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在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且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信用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之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例如,同业拆借、清算、票据贴现、金融债券发行和认购以及信用工具的签发使用等。社会上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和扩大,一般也通过金融机构来推动,从而形成金融危机扩张性机制。在这一条环环相扣的“链”中,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通过扩张性机制的作用,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转不畅。

(3)周期性。任何金融机构都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运营的。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紧缩期之分。一般来说,在货币政策宽松期,放款、投资及结算等环节的矛盾相对缓和,影响金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逐渐减弱,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小;相反,在紧缩期,金融、经济间的矛盾加剧,影响金融安全性的因素逐渐增多,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大。因此,货币政策宽松期,是金融危机低发期;货币政策紧缩期,是金融危机多发期。

(4)可控性。只要有金融业务活动,就会有金融风险存在,而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的,但它累积的过程是可逆的,因此金融危机是可控的。所谓金融危机可控性,是指经营主体通过风险识别、估计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在量上可能达到的程度,并对其采取预防、规避、分散、转移、抑制和补偿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区间之内,由此避免金融风险经过量的积累形成质的飞跃。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频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沉重的打击,使得世界各国对于金融危机的防范愈来愈重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外向依赖特征依然非常明显,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对外贸易持续顺差,而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顺差逐步累积,更增加国内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同时,随着金融业开放的日益深化,国内、国际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日益增强,国际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系统的冲击也愈加剧烈。如何构建安全高效的金融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对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解析,当务之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稳定市场预期。通过对一个世纪以来所爆发的金融危机进行分析表明,尽管每一次危机的产生都有其不同的具体原因,但在危机的最终爆发及扩散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倾向以及人们预期的普遍逆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市场预期稳定,即使金融领域的某一局部运行出现问题,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并不会由于人们预期的反转向其他领域扩散,最终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稳定市场预期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并降低信息传输损耗。这一方面,要求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按照要求适时准确批露信息,便于市场对其做出恰当的判断,也便于政府的有效监督,这样有利于防范恐慌、猜疑心理的产生与蔓延;另一方面,要求作为本国金融市场管理者的各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按照规定,尽可能向国际社会公开经济金融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国金融出现危机时得到国际社会的最大限度求助,并能有效阻断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播。

2 适度进行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的金融制度来推动,也需要市场提供新的金融工具来满足融资需求和风险规避功能。然而,所有的创新必须是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否则,这些创新,尤其中金融工具的创新,纯粹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建立在一系列看似优美的数学公式基础上的空中楼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是,最底层是实际的物质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贸易,再上是名义的股票、债券、通货、商品期货,最顶层是巨额的衍生期货及其它纯粹的虚拟资本。市场一有风吹草动,现实的基础稍有动摇,精心构建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必将瞬间瓦解,其影响效应通过杠杆比率迅速放大。从而使得整个金融系统陷入危机的漩涡中。无论是金融制度的创新,还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在看到其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所有的创新都应纳入严格的监管之中,防止基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产泡沫的形成与放大,防止为追求高额利润而置巨大风险于不顾,同时对现实经济发展没有推动作用的高杠杆比率的金融工具创新。

3 审慎推进金融开放,建立有效金融预警体系。国际社会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在此背景下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金融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金融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要求一国实行金融开放与自由化,但应该看到历史上,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有多次是与金融开放的程度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过快有关。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冲击都相对较小,这与中国政府审慎对待金融开放,以及金融自由化,尤其是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等政策密不可分。随着经济金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固有的风险还会进一步暴露,新的金融风险也将会形成,金融危机的易发性、联动性与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金融风险的管理仅限于危机爆发后的补救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着力于构建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管理系统,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逐步化解金融风险,从源头上防止金融风险的日益累积,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上一篇:高校市场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英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