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2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信息化技术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大数据时代为中医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药信息学以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利用、决策支持与知识发现为研究方向,具有互联网思维、既懂中医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思维;计算思维;复合型人才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2.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cs Discipline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LI Si-qi, ZOU Yuan-jun*, JIN Tao-wei

(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Key words: TCM informatics; TCM mode of think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新時代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更高的要求,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做出更多贡献[1]。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口健康和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

中医药信息学从医学信息学发展而来。医学信息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是在医学图书情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信息化的发展而发展,医学信息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中医药信息领域的人才需求。

近年来,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并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药信息学是信息化技术与中医药融合的交叉学科,对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培养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成为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3]。

1  中医药信息学的产生

198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着手筹建“计算机中医药文献检索资料库”,1987年初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药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4]。1986年,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率先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对舌象进行研究,拉开了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序幕,之后脉象仪、舌象仪、经络测定仪等相继产生[5]。中医药学与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时代正式开启。

2  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信息学设为培育学科,多所院校率先开展了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目录下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中医药信息学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利用中医药信息的能力,解决阻碍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中医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继承及创新发展,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6]。随着医疗信息化对卫生信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对于医学类院校的重要性已引起广泛关注。

2.1  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

全国共有26所中医药院校逐步开展了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工作。已开设中医药信息学硕士专业的院校有11所,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科建设侧重点各有不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中医药院校(学院/中心/所)利用各自专业特色优势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研究,中医药信息学经过2009-2020年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深入化的研究趋势,其研究方向由传统信息管理方法过渡到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研究内容由信息现象、信息规律过渡到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利用、决策支持与知识发现,中医药信息学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和使命,其研究方向和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必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与科研,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深刻变革[7]。

2.2  研究领域

崔蒙等[8]将中医药信息学主要研究领域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基础领域、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近几年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新的领域研究进行收集、整理,详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中医药信息学学科研究领域广泛,研究内容涉及多个专业,所需人才队伍专业背景亦应具有多样性、跨学科性等。首先,要建立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主要包括医学、管理学、计算机学、图书情报学等,而不只是简单的“互联网+中医”的人才叠加。其次,要充分调动学校各种专业的人才,如短期之内不能解决专业教师授课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利用外聘、兼职教师解决授课问题,并针对中医药信息学专业特点,制定适合本学科的教学计划。最后,建议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与附属医院成立信息研究所,招聘专门的信息研究员和数据分析人员,对医学信息进行整理、挖掘,提供数据分析报告和热点研究趋势分析,更好地为学科研究领域和专业发展方向提供预判。

3  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优势累积的过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组织建设,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重点在于人才建设,而目前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未建成科学、合理、高效、特色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机制,成为阻碍中医药信息学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建立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规划课程体系,选取专业教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中医药信息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中医药信息学虽然已发展十余年,但调研发现,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仍处于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团队建设结构缺乏合理性。如前所述,中医药信息学需要复合型团队,要求各专业人才多样,如医学(中西医学、公共卫生、生物医学等)、计算机学(计算机应用、数据挖掘与处理、多媒体技术等)、图书情报学(数据检索与文件处理等)、管理学(信息管理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这4类专业人才是学科团队的核心力量,但具有相应专业的教师却分散在医学院、计算机学院、图书馆(或情报文献中心)及管理学院,师资力量分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长春中医药大学医药信息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开设中医药信息专业课之前,于2018、2019年走访了全国10余家开设和即将开设中医药信息专业的高校院所等机构,调研结果显示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数量大于专职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有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工作是开展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加强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从科研立项合作入手,整体提高跨专业、跨领域合作,专门设置教师提升计划,例如非医学专业教师学习基础医学院特别定制的“中医四大经典”,医学专业教师学习计算机教研室定制的数据类课程(包括数据分析、可视化研究等),图书情报学专业教师定期做数据分析报告供学院交流与分享等。

3.2  课程设置

由于中医药信息学的特殊性,对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安排两者的课程比例还缺乏标准。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信息学相关课程较为分散,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授课,学时较少,实践教学课时难以得到保证。有些中医药院校招收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时并未限制非医学生报考,但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大量中医类课程让很多没有医学背景的学生专业课学习非常吃力;或者计算机课程起步太高,没有兼顾学生本科学历背景,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所以,规划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本院中医药信息学专业建设之初曾走访全国所有同类专业院校,深入调研,与本院实际情况、相同背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拟定课程设置后,再派专业教师到全国各行业院校进行深入学习。经过多轮的分析论证后,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选出既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又能完美结合本院师资情况的课程设置。在对本院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前提下,整合现有资源,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设定课程体系规划,尤其是教材选用方面,本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教师自编教材,以更符合学院的教学需求。

3.3  人才培養

截止到2019年12月,26所中医药院校只有11所开设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生报考人数较少,属于小众学科。以本院为例,2019年首次招生,中医药信息学研究生只有4人,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但因为生源过少,再加上新开设专业,从招生到招聘、教师授课到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到未来实习实践的衔接,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大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

由于中医药信息学学科整体发展状态还略显薄弱,每所高校起点差异较大,很难形成“经验式借鉴”,各高校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科建设,“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要加大同附属医院信息科、医药软件公司、信息研究所的合作,提前部署加大、加快、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的步伐。

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教师的“教”,课程体系规划是重中之重。一个新专业建立后,国家规定4年内人才培养方案不能调整,第一轮(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教学过后,我们会发现课程体系规划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不合适的地方,如课程难度、前后衔接问题、先导课程不足,及课时需要调整等,在第一轮过后一定会及时调整,为新学科培养新人才。

4  小结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任何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地位,都取决于它的学科水平[9],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科水平,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大学应尽的职责。但近些年来,学科发展专注于学术研究,淡化人才培养功能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与基础教育的联系逐渐疏远。大学中的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承担大学职能服务的,而不能只关注学科自身的发展。

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顺应中医药学和计算机学科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可以利用其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王启明,卢国慧.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

[2] 李思琦,邹元君.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40(10):87-90.

[3] 祁兴华,虞舜,王璐.关于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C]//第一次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北京,2014:173-176.

[4] 陶惠宁.我国医药学文献检索系统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3):175-176.

[5] 梁嵘.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3):28-32,77-78.

[6] 于琦,崔蒙,李海燕,等.从大数据角度探讨中医药信息学特征[J].中国数字医学,2014,9(4):32-34.

[7] 常凯,马红敏,孙静,等.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6):27-29.

[8] 崔蒙,尹爱宁,李海燕,等.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J].中医杂志,2008, 49(3):267-269,278.

[9]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 23(3):67-71.

(收稿日期:2020-06-23)

(修回日期:2020-07-15;编辑:魏民)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化学科组是我校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教学队伍,经过科组教师的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已成为了一个富有务实奉献、开拓进取精神的和谐团结的集体。科组教师与时俱进,努力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和实践能力。以教科研促教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化学尖子生。全体全体教师勇于创新,争创一流。在教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10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化学科组”。

新课程的实施,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给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样也是对我们化学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新的挑战和机遇。化学科组全体老师乘课程改革的东风,满怀豪情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勇当弄潮儿,勇创教学水平的新高,三年来在教科研和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组教师承担了“十五”市、区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并已顺利结题,获得了三等奖;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获奖或发表的有115篇次。先后有42人次获得校、区、市、省级单位的表彰。

1、教师基本情况

科组现有教学人员共19人,全部本科学历;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占化学教师的57.9%。

附:科组教师情况---略

2.实验室配置与设备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XX年学校在区电教站的大力支持下对理、化、生实验室进行了彻底改造,现共有化学实验室6间,分上下两层。其中一间是化学探究室,主要供辅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及化学课外活动用,所配仪器设备先进。五间配备了抽风装置,可进行一些有毒气体产生较多的实验;全部实验室都安装了先进的、带电脑的多媒体平台。配备了两名专职实验教师,各种仪器、设备、药品、模型齐全,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开出率均达到了100%。

3.教师教学硬件与软件情况

全科组老师人人通过学校电脑水平测试,每人都配备了台式电脑,可在宽带网上纵横驰骋,大部分老师可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实现了信息技术手段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在我校的迅速发展,本学科组教师在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方面,在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在以实验为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讨性分组实验等方面,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网上的化学实验资源,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到每一个课堂教学中。利用一系列成功的实验教学为学生学好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自古以来历代教师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我们仿效之.!

計利应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我们敬仰之!

30年前我们忽视了智育,30年后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应试教育,忽视了德育和体育,如何拨乱反正,实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我们探究之!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实践之!我们以为教书育人的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元素是: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

协调---知识、方法、价值观三维教育可持续发展---自学方法、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它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构建新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我校化学组的各位教师,自广东省开展新课程标准以来,积极参加省、市、校各级的培训,各位教师还努力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本组主要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和《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等四本书。按照新课程实验全员培训,不培训不上岗的规定,我们连续三年组织化学教师参加市的新课程培训,还参加了市教研室化学科在教研活动中的理论学习和观摩课学习。每位化学老师都取得了新课程培训证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布鲁纳认为:认识结构是指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是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内部因素和基础。学习不是被动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识、主动获取教学内容,主动吸收人类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从而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2.创新教育

旧教材中,化学课程内容偏重于学科知识专业化、系统化,讲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有鉴于此,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提出新的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由此出发,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化学教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化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才能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也体现科学探究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也用文字陈述,图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等多种途径,从而增添化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化学和主动学习化学。最后,教材在知识安排和版面设计上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老师和学生留有个性化创造的空间。总之,化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活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本意识。

3.研究探索

新课程开设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高一化学有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情况及燃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高二化学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和价格以及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调查废旧电池如何处理以及回收废旧电池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从生活、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化学学科内一些适合于通过探究来学习掌握的基本问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和过程,要敢于面对困难和障碍,科学探究更注重学生在探究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空间不局限于教育和实验室,他们还要到工厂、社区、科研所、图书馆等地进行调查、访问和查资料。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建立一种主动宏观,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4.学以致用

新课程更好地体现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贴近生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认知事物的有效途径,结合日常所闻,并由此得出科学的认识和解释,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便捷,更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因此,新课程中编写了一些课外小实验或家庭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余利用日常生活用具或物质就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他们是十分高兴的,并有一些成功感,由此,可以进一步激发起对知识的渴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很有好处。5.环境保护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但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各种公害。在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中,以大量化学物质进入环境、破坏生态、影响人体健康最为严重。为了预防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新教材高一化学《氧族元素,环境保护》开辟了专门的章节,来让学生们学习环境保护。首先教材告诉我们如何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的方法;其次教材介绍了常见的污染及其防治;再次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环境污染和造成的危害,从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得到了感性认识。在高三化学教材的《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章节中,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设计或进行实验操作时,均应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对于废气、废水、废渣及有害物质不能任意排放到空气中。另外,在侯氏联合制碱法,燃料的缓慢燃烧、甲烷、煤、石油等章节内容中,也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思想。总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新教材在内容上的编排,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科组长卢克老师的《关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讨》的论文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

6.爱国爱民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概况

(一)企业概况

××制药厂隶属于××省医药管理局,是××省医药工业重点企业之一。该厂位于××市西郊,全厂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原值×××万元,净值×××万元。有七个生产车间,一个辅助车间。现有职工189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1人,占职工总数的26%,技术力量雄厚。为了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的药物研究所,并与十几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该厂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目前生产的品种有片剂、针剂、栓剂、抗生素原料药、琥乙红霉素等100多个品种和规格,19××年产值已达×××万元,比上年提高10.2%,实现利税××万元,比上年增长119%。产品品种、产值、产量、销售收入等八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是省效益十佳单位之一。预计今年的利税总额将达到×××万元。该厂目前有六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产品已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有部分出口。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见下表。表格(略)。

(二)项目概况

××制药厂发展抗生素新品种项目的主要品种为克菌灵原料药,并利用原有针剂车间加工针剂。克菌灵主要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其优点是疗效高、用量小、分布广、在体内维持时间长、无交叉耐药性、毒性低、副作用小。该药属国内新开发产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19××年×月×日,××省医药管理局以×药计字第×号文批复了“关于对××制药厂发展抗生素新品种项目建设书”的报告(见附件)。19××年×月×日以×药计字第×号文批复了由××市经委主持审查并通过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正在进行扩建设计工作。该项目的规模为年产克菌灵原料药10吨,自用4吨,加工针剂3000万支。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土建工程总建筑面积×××m2,构筑物及设备基础×××,设备总计×××台。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万元。贷款利息×××万元,流动资金×××万元,项目属扩建性质,工期1年。

二、对项目建设必要性的评估

××制药厂扩建年产10吨克菌灵项目的建设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增加抗生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略)

(二)替代进口,增加出口,有利于节汇创汇……………(略)

(三)我省医药工业虽具有比较雄厚的基础,但分布不均匀,北部地区相对比较薄弱,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北部地区抗生素生产基地的形成创造必要条件。另外,××市是我省的贫困地区,该项目的按时投产将实现每年×××万元的利润,为改变××地区贫困落后的现状,改变地方财政困难局面做出贡献。

以上几点可以说明,××药厂扩建年产10万吨克菌灵项目,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讲,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设条件评估

(一)建设位置的选择厂区南侧现有土地40亩,土质为风化残积碎石类土,地下水位-15米,属于本厂长远发展规划用地范围,已经得到市城建规划部门的承认,选定为本次扩建用地。

(二)交通运输该厂位于××市西郊。西铜高速公路、西延铁路都在本市通过,交通方便。目前全厂有载重车××辆,各种仓库面积×××平方米,储运能力较强,可以满足扩建的需要。

(三)供水该厂主要依靠市自来水公司供水,厂里现有水库2800立方米,日供水能力可达7500吨,日回收利用循环水3000吨,有两眼备用井,日供水量可达4000吨,能保证生产用水。

(四)供热市热电厂和制药厂早在19××年就达成年供气协议。19××年1月起,开始正常对该厂供气,气压稳定,非常有利于抗生素生产。市热电厂“九五”期间将增加新机组,供热能力增加时,还可向药厂增供气12吨/时。

(五)供电该厂现有变压器容量为4100KVA,正常运行的变压器二台为1250KVA,一台1600KVA作为备用。电源通过老城变电所(东干线)和西郊变电所(铁西线)高压线路对药厂新建变电站所供电,形成实质性的双电源供电,新建的变电所为该厂主要变电所,应具备6万度/日的供电能力。由双电源来的高压线,经新变电所高压计量后,分为四部分使用,一路送老变电所,一路备用,一路经新变电所降压后给新车间送电,一路直送空压机站。

(六)环境保护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废渣、废水以及由空气压缩机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因此该厂决定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治理“三废”,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废气,…………一般采用施风分离器分出水分后,由车间高处排向大气。废渣,从废渣性质来看,可做饲料,因此拟投资建一个饲料加工厂,废渣量在8~10吨/日。废水,拟采取深井爆气处理,保证水污染物排放浓度符合陕Q1647-83标准要求。对振动及噪声较大的空气压缩机、高速离心机等适当采用减震消音装置,使周围居民不致有因振动及噪声引起不适感觉。

四、技术评估

(一)生产工艺流程图(图略)

(二)评价意见

如前所述,上述品种是日本最先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的。我国于19××年研制开发成功,经山东、上海等国内六家企业的工业性生产实践或中试,证明该品种所采用的生产工艺路线是可行的,选择的工艺条件是合理的,国内中小型抗生素企业是可以掌握的,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工业性生产实践和中试结果还证明,该品种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发酵单位、收率、染菌率、单位成本等均已达到科研单位技术转让条款中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我们认为,××制药厂根据大量调研资料提出的生产工艺条件完整,设备附合工艺条件的要求,摆布合理,设备选取保证了兼顾先进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 ××制药厂开发上述产品的有利条件是:克菌灵为与麦迪霉素同属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两者在发酵和提炼工艺阶段极为相似。××制药厂生产麦迪霉素已有若干年历史,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这就为生产这个新品种、掌握生产工艺和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尚需进一步加以完善的工作是:克菌灵的乙酰化反应是新品种生产的技术难关,是提高收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制药厂生产抗生素历史不长,力量相对较弱,现有设备比较紧张,建设抓紧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小试和中试,摸索和掌握生产工艺条件、特别要抓紧技术人员和生产队伍的培训工作。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估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的依据该项目的投资估算,主要是根据××制药厂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如设备台套、建筑物、构筑物面积及安装工作量;在企业提供投资总数之上,适当考虑物价上涨情况;并采用了环保、电力、自来水公司等部门提出的专业投资估算。

2.基本建设投资经测算,该项工程基本建设投资为×××万元。其中,建筑工程×××万元,设备购置费×万元。设备安装费××万元,其他工程及费用×××万元,不可预见费×××万元。(见评估表1) 3.建设期贷款利息………(略)

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基建投资额和建贷建设期利息两部分组成。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万元。 5.新增固定资产原值 该项目新增固定资产原值为×××万元。 6.投资来源及用款计划

第一方案:省建行债券及技改贷款×××万元,市建行贷款×××万元,其余××万元由企业自筹。

第二方案:省市建行贷款×××万元,企业自筹××万元,其余×××万元拟申请总行建贷。效益测算是按第一方案测算的。分期用款计划见下表。(表略)。

(二)产品成本预测

1.在克菌灵原料药的成本估算中,包括以下成本项目:(1)原材料。………(略)(2)燃料与动力。………(略)(3)该项目竣工投产后,所需职工的工资与福利基金。………(略)(4)固定资产折旧费。………(略)(5)大修基金。…………(略)(6)流动资金利息支出。…………(略)(7)其他支出。…………(略)(8)销售费用。…………(略)

2.制剂成本的估算在每年生产的原料药中,一部分直接外销,另一部分则在本厂继续加工成制剂之后销售。制剂成本估算的计算方法如下:………略。

(三)销售收入与税金预测

1.销售价值的确定。原则上按药品开发阶段的市场价格及未来市场价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来定。克菌灵原料药投产后第一年每十亿为10,000元,第二年每十亿为9,000元,第三年为8,000元。针剂投产第一年定为1.10元,第二年为0.90元,第三年为0.80元。均低于目前市场价。

2.销售收入。投产第一年销售收入为×××万元,第二年为×××万元,从第三到第十五年每年为×××万元。

3.销售税金。原料药税率5%,针剂4%。城市维护建设和教育费附加合计为销售税金的8%,克菌灵属新产品,投产后两年内免交销售税。

(四)利润预测 1.年利润。项目投产后第一年预计实现利润×××万元,第二年×××万元,第三年预计可实现×××万元。

2.可用于还款的利润。可用于还款的利润按利润总额的90%计算,第一年×××万元,第二年×××万元,第三年以后每年×××万元。企业留利作为弥补原针剂车间由于生产新产品而损失的经济效益。

(五)贷款偿还期预测………(略)

(六)现值与内部收益率的预计………(略)

(七)企业投资利润

(八)企业经济评估结论起止日期;⑤运输计划的提送货期限和计划限量;⑥运杂费的计算标准和结算方式;⑦变更年医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利润折旧率20%,贷款偿还期为5年,说明企业具较强的还贷能力,项目内部收益率明显高于19××年医药行业投资收益率,说明该项目在整个经济寿命期内的经济效益是好的,因此,从企业财务评价角度看,项目是可行的。

六、国民经济评价

(一)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的有关数据………(略)。

(二)评价指标计算

1.新增国民收入………(略)。

2.投资新增国民收入率………(略)。………(略)。 3.投资利税率………(略)。 4.投资回收期………(略)。 5.国民收入现值………(略)。

6.节汇款:以克菌灵进口价20万美元/吨,产量10吨,该项目建成后,替代进口,每年可节约外汇200万美元。

(三)评价结论该项目投资新增国民收入率,投资利税率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投资国民收入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回收期短,节汇效果明显。另外,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地区医药工业的龙头,带动全市医药工业发展,为××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地方财政做出较大贡献。所以说,该项目投资的相关效益是显著的。

七、盈亏平衡分析………(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项目投产后,实际能力只要达到设计能力的40%,即可达到收支平衡。

八、总评估

(一)该项目建设,对缓解抗生素供求矛盾、替代进口、增加出口,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市政府直接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下,该项目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建设的内外部条件均已具备。

(三)该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已经过国内工业性生产试验,技术成熟、可靠。××制药厂提供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配置是完整的,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

(四)经济效益显著。从企业经济效益角度看,该项目投产后年新增利税×××万元以上,投资利润远远高于医药行业投资利润率,全部贷款偿还期为5年,内部收益率30.07%,高于医药行业基准收益率;从国民经济效益角度看,该产品投产后年新增国民收入××××万元,投资新增国民收入率为41%,投资利税为38%,均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每年可节汇200万元。所以,我们认为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應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国医大师刘祖贻治疗恶性肿瘤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刘老诊治肿瘤的学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7年4月刘老门诊肿瘤患者148例的首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该系统的方剂分析等模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祖贻治疗肿瘤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148首处方中,药物频次前5位依次为薏苡仁、山楂、八月札、鸡内金、砂仁;药性以温性频次最高(729次),其次为平性(542次)、寒性(398次)、凉性(148次);药味以甘味频次最高(1267次),其次为苦味(681次)、辛味(484次)、酸味(178次);药物归经以脾经频次最高(1251次),其次为胃经(1027次)、肺经(739次)。根据药物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2个,新处方11个。结论  刘老治疗恶性肿瘤以益气健脾扶正为主,兼以化瘀抗癌,体现了扶正祛邪用药规律及“杂病调中”的学术特点。

关键词:恶性肿瘤;用药规律;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挖掘;刘祖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0.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国医大师刘祖贻系湖南省安化县刘氏医学第九代传人、全国著名医学家李聪甫的开山弟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60余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广涉内、外、妇、儿、肿瘤诸症。刘老诊治肿瘤用药独到,疗效显著。本研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刘老治疗肿瘤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总结其用药经验,为继承及发扬刘老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4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名医堂刘老门诊肿瘤患者的首诊处方。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肿瘤内科手册》[1]标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或影像学结合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诊断为恶性肿瘤。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临床信息记录完整;③处方用药药物名称及用量记录清楚完整;④由刘老及其学术继承人判断为治疗肿瘤处方;⑤首诊处方。

1.4  数据规范

参考《中药大辞典》[2],并通过询问刘老处方用药目的再次确认,对中药名称予以规范。如“龙牡”拆分为“龙骨”“牡蛎”,“北五味”统一为“五味子”;在不影响主要功效的前提下,将不同炮制方法的药物归为一类,如“白术”“土白术”统一为“白术”,“山楂炭”“山楂”统一为“山楂”。

1.5  数据录入与分析

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信息及处方用药数据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并由2人负责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该系统“方剂统计”模块,对处方药物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处方药物频次、性味归经。性味归经判断符合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规范。采用该软件挖掘算法,如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4]、改进的互信息法[5]、复杂系统熵聚类[6]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7],分析方剂的药物组合频次、药对关联规则、药物间关联度、药物核心组合及新处方,最后将分析结果导出并进行人机结合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

148首处方共涉及药物192味,用药总频次为2046次,频次居前30位的药物见表1。使用频次居前7位的药物依次为山楂、薏苡仁、八月札、白术、鸡内金、黄芪、砂仁。

2.2  性味归经

148首处方中,药性以温性频次最高,为729次,其次为平性(542次)、寒性(398次)、凉性(148次)、热性(6次)。

148首处方中,药味以甘味频次最高,为1267次,其次为苦味(681次)、辛味(484次)、酸味(178次)、咸味(40次)、涩味(36次)。

148首处方中,药物归经以归脾经频次最高,为1251次,其次为胃经(1027次)、肺经(739次)等,见表2。

2.3  关联规则

处方中出现频次居前4位的药物组合分别为薏苡仁-山楂、薏苡仁-八月札、山楂-八月札、薏苡仁-山楂-八月札,使用频次≥62的药物见表3。药对关联规则见表4。设置支持度为45、置信度为0.9,对药物关联规则进行网络展示,见图1。

2.4  关联度分析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对药物间关联度进行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作为提取预读值,再依据临床处方的数量,结合临床经验判断,調整相关度为10、惩罚度为8,进行聚类分析,处方中2味药物关联系数>0.021 4的药对见表5。

2.5  核心药物组合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按照相关度与惩罚度约束,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核心组合共11对,并进行网络展示,见表6、图2。

2.6  新处方

在核心药物组合提取的基础上,通过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一步组合,得到11个新处方,并进行网络展示,见表7、图3。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老治疗肿瘤经验用药规律。刘老治疗肿瘤的高频药物主要有山楂、薏苡仁、八月札、白术、鸡内金、砂仁、黄芪、麦芽、白花蛇舌草、党参、山药、太子参、臭牡丹、陈皮、石斛、醋延胡索、三七、法半夏、茯苓、升麻、莪术、丹参、藤梨根、佛手等,这些药物具有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消食和胃等作用,体现了刘老治疗恶性肿瘤用药以扶助正气、顾护脾胃为主的原则。刘老认为,正气亏虚是肿瘤的发病的基础。如《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气滞血瘀、痰凝毒滞,相互凝结成块,发为肿瘤。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多采用手术切除或配合放疗、化疗等手段,均对正气有一定损伤。因此,肿瘤发病或其治疗的不良反应均与正气亏虚有关。对于肿瘤患者,刘老提出“扶正祛邪”[8],正气足则邪不可干,邪气去则正气安,扶正与祛邪同用,以扶正为主。从药物统计结果可以提炼出刘老临床治疗肿瘤的“扶正三法”及“祛邪三法”。“扶正三法”为醒脾开胃扶正、运脾消食扶正、健脾益气扶正。在患者病情较重,脾胃功能极度衰弱的情况下,若大量使用鸡内金等消食药不仅不能促进脾胃功能运行,反而加重脾胃负担,故刘老用砂仁、佩兰、藿香等芳香醒脾开胃,砂仁具有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气的作用,而肿瘤有瘀毒内结成块的特点,行气亦能消瘤。脾乃生痰之源,脾气虚弱,聚湿成痰,进一步妨碍脾胃功能运行,而芳香之品多为辛味,有燥湿化痰之效,在脾胃不运、饮食不化的情况下药用鸡内金、麦芽、山楂等运脾消食,如脾胃虚弱,大便稀溏,则加白术,加强脾胃燥湿渗湿功能。在脾气虚弱时,用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等健脾益气扶正。临床病情复杂,刘老往往“扶正三法”同用,且醒脾药与山楂等补益厚味之运脾药同用,有动静结合之意,效果更佳。“祛邪三法”为:理气散结祛邪,清热解毒祛邪,活血消肿祛邪。理气散结祛邪常用薏苡仁、八月札、枳壳、佛手等;清热解毒祛邪常用白花蛇舌草、臭牡丹、藤梨根等;活血消肿祛邪常用莪术、三七、丹参等。

药性以温性及平性最多,寒性及凉性次之,热性药最少。刘老治疗恶性肿瘤寒温并用,温能扶正,以溫性药为主符合刘老扶正以祛邪的治疗理念。药味以甘味最多,苦味及辛味相对较多。甘味药取补益调中健脾之意、辛能散、能行,有散瘤消癌之用,苦则泻火,刘老认为“虚、毒、瘀、热”伴随肿瘤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温中补虚、清热解毒、理气散瘀消瘤为其治疗肿瘤常用方法。药物归脾、胃经最多。刘老治疗恶性肿瘤以脾胃为主,体现了刘老“杂病调中”的特色。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或脾胃失和是导致正气亏虚、造成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五味》“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即说明正气的亏损与水谷之气的纳入腐化密切相关。《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天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调理脾胃功能为扶助正气的重要措施。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最常用的药对为薏苡仁-山楂、薏苡仁-八月札、山楂-八月札,频次≥62的药物组合有30组,处方药物组合置信度>0.98的有20组,前7组分别为砂仁-麦芽→山楂、党参-砂仁→山楂、鸡内金-砂仁-麦芽→山楂、鸡内金-白术-砂仁→山楂、白术-砂仁-八月札→山楂、党参-白术-砂仁→山楂、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山楂→八月札。结合人工分析,使用最多的药对是薏苡仁-八月札,这是刘老常用的抗肿瘤药对,为理气散结祛邪、清热解毒祛邪、活血消肿祛邪三法同用,且薏苡仁有健脾扶正作用,特别适用于肿瘤后期的安邪消瘤阶段。药物组合网络体现了刘老治疗肿瘤的“扶正三法”与“祛邪三法”。

以药物频次为基础的药物组方分析,发现并总结了刘老治疗肿瘤用药的显性经验,而对于低频次高相关的组合,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了药物之间关联性的定量描述、核心组合演化及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处方,得到了潜在的11个新处方,其中大部分新处方能够体现刘老用药规律,对临床具有参考意义。按照刘老治疗恶性肿瘤“扶正祛邪”原则,方1、4、10、11能比较全面反映刘老的治疗特色。而其他处方各有偏向性,如方3可用于上焦肺卫如鼻咽部肿瘤,方5藤梨根、莪术、柴胡、槟榔等可用于肝、胃肠等中焦相关脏腑肿瘤,方6可用于肿瘤初期患者正气尚存、以祛邪为主的阶段。以上分析结果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刘老治疗肿瘤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初步总结和印证了刘老治疗肿瘤的用药经验,同时挖掘出新的药物组合及新处方。刘老认为,新药物组合及新处方能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向,但仍需结合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在临床实践中检验。

参考文献:

[1] 石远凯,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4] 申丹,唐仕欢,卢朋.基于关联规则算法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当归方剂的组方规律[J].中医杂志,2014,55(7):608-611.

[5] 孙志新,张盼盼,高武霖,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现代中医药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85-389.

[6] 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25- 228.

[7] 李健,卢朋,唐仕欢,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54-257.

[8] 卜献春,刘芳.刘祖贻临证精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47.

(收稿日期:2018-09-21)

(修回日期:2018-11-21;编辑:陈静)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审计特别是对审计职业判断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虽然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很多人类的活动,但是还不能取代审计中的职业判断。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想要全面取代审计职业判断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人工智能需要在创造方面做出很大的提升。本文建议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取代审计,然而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危机感,不断提升自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审计质量。

【关键词】人工智能 审计职业判断 建议

一、引言

十九大代表李希贵校长认为将来20年6成职业将会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消失,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再一次思索。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是用来模仿和扩大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是运用系统的研讨和发展。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审计职业判断产生什么影响呢,它是否能够实现审计中的职业判断,并且取代审计职业呢?这都有待于讨论,因此本文将从这几方面思考人工智能对审计的影响,这对现有的研究将是很好的补充。

二、审计职业判断的内涵、特征、方法

审计职业判断是以审计实践和理性认知为基础,依照相关标准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特别是在具体的运营项目中,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循,只能依附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做出判断。审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在此过程中做出重要的决策,从审计计划的制定,确定审计重点,设计与样本的选择,抽样结果的评价,选取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判断审计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证据的审核结论形成的综合采集,他们都需要运用审计职业判断。

审计职业判断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主观性。主观判断是审计人员通过审核相关的审计证据,参照行业集体经验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而不仅仅是对这一数据的判断。二是全面性。审计的全面性是一个复杂的识别过程。在这项活动中,审计人员应不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更正作出判断。综合运用知识和审计人员的许多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职业判断和敏锐的目光来进行审计职业判断,否则会影响审计意见的准确性。三是经验性。专业的审计职业判断需要丰富的职业经验,如果积累的经验少了,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也会变得不好。四是风险性。审计职业判断人员的素质和收集到的审计信息都会引起审计职业判断产生误差,导致给出的审计结论错误,形成审计风险。五是可验证性。如果审计职业判断不具有可验证性,那么审计判断结果就没有说服力,也无法评判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了。六是均衡性。审计职业判断就是一个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博弈过程,最终达到一定的均衡。七是受制约性。审计职业判断受审计法规、法律的约束,也受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本文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十种:成竹在胸、身临其境、换位思考、反证推定、追踪溯源、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实盘复验、关联关系、痕迹甄别。

三、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审计中的职业判断

审计职业判断运用于审计工作的每一个阶段。从审计的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到报告阶段都需要审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作出选择。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帮助审计人员识别主要的风险领域,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但这只是审计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审计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还是利用审计职业判断形成审计意见,帮助管理层作出决策,这部分我认为人工智能还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只是需要审计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需要审计人员在不断地实践中对审计经验的积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对这些经验进行学习模拟,但是它的前提还是需要审计人员把这些经验事先输入,所以人工智能的这个学习模拟过程还是建立在审计人员平时的实践总结积累上的,人工智能只能实现学习的过程,而不能实现人脑的创造,因此人工智能要想取代审计中的职业判断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人工智能下对审计人员的建议

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一些巨大的改变,虽然人工智能目前还取代不了审计这个职业,但是科学技术在如此高速的发展,以后能否取代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危机感,在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应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技术,扩充自我,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审计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效率,不断积累审计经验,提高审计能力,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主動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困难,做新学科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秦荣生.会计之友.2014.

[2]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审计的研究[J].张凤元,皮雨鑫,刘美佳.财税审计.2016.

[3]人工智能能否取代审计中的职业判断[J].俞志烨.审计广角.2017.

[4]审计职业判断、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J].谢志华.审计研究.2000.

[5]浅析审计职业判断[J].邱海辉.审计月刊.2006.

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语言学习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比较特殊,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在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素与自学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是语言学科教学的难点,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英语课程,受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以及既往教学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不理想,“高分低能”等现象较为突出,由此反馈的语言环境构建问题,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重点围绕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语言环境构建问题进行分析,在简要论述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与构建现状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环境;构建策略

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从学生学情以及课程教学条件出发,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切实提升学科教学水平。从既往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现状来看,搭建现代外语教学网络,开发英语教学、交际教学相关的软件,重构教、学、评一体的教学模式,是高校进行改革探索获取的重要成果,受益于此,大學生的知识获取方式逐渐由平面向立体转化,但语言环境构建层面存有的客观问题,使得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路径受阻,教学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 大学英语课程构建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在我国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重要发展成果,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英语学习对国际贸易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活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既是为国际贸易等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客观需要,也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的构建是学生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对解决“高分低能”、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来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以考试为导向,学生的考试成绩被视作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指标,这一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言环境的构建,使得学生很难在有效的语言环境中尝试使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另一方面,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这类问题可能对大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自主阅读英语文本的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很难形成自主学习英语知识、自觉利用英语获取与分析信息等意识和习惯。针对上述问题,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明确新时期学科教学的任务与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制定语言环境的构建策略,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1]。

2 大学英语课堂语言环境的构建策略

2.1 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语言环境的构建需要良好的知识导入背景。从语言学科的知识背景来看,英语的文化背景、用语习惯等都和语文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能够使用到英语知识的场景,这势必会对语言环境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进行正常英语交流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还需要加强训练,让学生对西方理念、语言特色等内容有正确的理解[2]。在既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忽略了语言环境构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盲目追求词汇的储备量以及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可在短时间内带领学生完成课程要求的学习任务,但从长远角度考虑,这一策略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英语教师可考虑利用网络检索工具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或者从线上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中进行筛选,开展西方文化、西方理念等方面的拓展教学,以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丰富语言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更具多元化的学习素材。

2.2 语言练习环境的构建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对稳定的练习环境,一定量的练习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从现有的构建经验来看,以信息技术构建练习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PPT课件呈现课堂练习任务;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的弹幕、实时问答等功能,构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改善语言练习环境。参考现有的教学理论,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果受到教师执教水平、学生理论基础水平、任务、环境的影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实现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就应当正确看待四项因素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够创设良好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教学体系,兼顾学生在各项练习任务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实践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习得环境。在设计练习任务的过程中,将语句、词汇的学习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词汇、语句在特定环境中的涵义[3]。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环境的构建应当尽可能契合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在确保仿真的背景环境恰当、合理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熟练应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而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领域的背景之下,语言环境的构建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实现渠道,将语言应用的实际场景搬运至课堂练习活动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语言练习任务,学习如何利用英语完成日常沟通任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2.3 语言环境的迁移

在线上教育取得重要发展成果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迁移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即时交流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方式,能够实现语言环境的迁移,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再受到时间或地域的限制。进一步分析其可行性,目前,即时交流工具受到多数大学生的青睐,即时聊天APP用户中大学生群体的占比相对较高,并有发展成大学生日常交流、学习的重要工具的趋势,利用即时交流工具构建语言学习环境,为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即时交流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日常交际提供平台,能够增强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积极性。例如,以英语沟通为目的,创建微信学习群,要求群内成员使用英语进行语音交流,交流的主题可以是日常校园生活的琐事,也可以是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建议。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语言环境的迁移,为语言理论知识与日常交际实践之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的通道,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微信学习群等新型的学习方法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习惯与认知需求,还能够构造出自由交流、氛围轻松的学习环境。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作为支撑。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语言环境的构建策略,采取科学的措施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逐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突出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实现语言环境的迁移,能够打破语言学习的限制,助力大学英语课程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俞理明. \"大学英语\"不是\"公共英语\"的另一种说法——对全球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2019,(002):5-7,12.

[2]乔竞仪,李艳. 大学英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与浅析[J]. 教育研究,2020,3(5):164-165.

[3]那剑. 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与学习》[J]. 高教探索,2020(4):7.

上一篇:人文主义思想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