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老师评课范文

2024-03-09

吴正宪老师评课范文第1篇

白仲义

12月11日,在伊旗阿镇第二小学,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现场授课和即时点评。吴老师讲的课是一节五年级的《认识方程》课,在课堂中,吴老师的大师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师生的关系。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享受春天的阳光,在课堂上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是那么得体,以至于我都怀疑,这是在上课吗,分明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上课的痕迹只能在黑板上找到。那种呆板的标准课堂模式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取而代之是洒脱的交流,师生心灵上的碰撞。刚开始学生还是有点紧张,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在吴老师亲切的语言交流下,氛围逐渐缓和,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方程啊、方程,你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这是吴老师与学生激起对话的时机,消弱了师生之间对的紧张心理。

二、随意的语言不随意。吴老师在课堂中,看似随意的、不经意的语言,仔细想来确实相当的不随意。这些语言有些都不严谨,像什么“小东西”、“好样的”等等,这些随意的语言,必定是经过老师长时间缜密思考后的结果。记得全国特级教师徐彬老师曾经在一节课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就这样上来了?”,这句话徐彬老师想了三天,反复改了几次,最后才决定用这句话。这才是一句话,一节课用好多句话,一节课磨出来有多么的不易。这看似随意的下面经历了多少个不随意,我想只有这节课的设计者才会深刻理解和体会。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思想,但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需要渗透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的思想和集合的概念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吴老师这节课设计得比较巧妙,很流畅的引入课题,并逐渐展开教学。

吴正宪老师评课范文第2篇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正宪老师评课范文第3篇

12月29日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报告会。我不仅心灵震撼的聆听了几位感动校园的教师的报告,还欣赏了两位名师的数学语文授课。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对自己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但是这仅仅一次都让人意犹未尽,总觉得时间过得那么快,让我跟那些孩子一样不愿下课,恋恋不舍。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在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学生。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短短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正宪老师评课范文第4篇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最近拜读了吴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教学》,心中久久不能平息,我被吴老师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优雅的“课堂”,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深深折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吴老师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我被深深的感染着„„

“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作品代表一切。听过吴正宪老师课的人会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课堂代表一切。吴正宪老师是小学数学教师,仅仅40分钟的时间,她就有本事让学生对数学课着迷,把上课当作享受而不愿下课。”这是认识、了解吴正宪老师的人对她的评价。语言不多,但“着迷”一词真的令我想深深了解她——一个从16岁开始就踏上三尺讲台的吴正宪。

读完该书后,发现心里领域中的众多感触都在她的教育教学中体现着、运用着。有人说,初级读书者读情节,高级读书者读结构。而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级,既留恋于吴老师成为特级教师的个性情节,又似懂非懂的对比着书本的结构。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作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

吴老师说:“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当老师的责任太重太重。”是啊,我们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吴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所以,她成功了。

课堂上,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在她的课上,你会常常忘却了寒暑与疲劳。看学生那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的学习场景,人们会为之陶醉,沉浸在教学艺术的殿堂之中。”说实在的,刚看到这句话时,我是真不相信,真的不能想象数学课也会令人那么陶醉。越是看下去,就更有一种想走进她课堂教学的冲动,于是便在网上搜了她的几个教学录像,看了后,心胸顿感富足。正如她的学生所说“没有教过数学,没有领略过数学教学趣味的教师,听了吴老师的课后,往往冲口而出‘陷阱,一个美丽的陷阱!”的确,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就是一个个美丽的“陷阱”,一首首美丽的诗,学生听了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教师听了也不禁流连忘返,把上出这样的课作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在书中,记录了一个教学片段,足矣折射出她的魅力。

那是在长春的一次课上,为了下课的事,学生与校长发生了“争执”。 那天上的是五年级应用题。在课堂上,学生们也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了欲罢不能的学习冲动,强烈的求知欲就像加了柴的火焰越烧越旺,到了下课时间,吴老师几次和学生商量:“可以下课了吧?”每一次,学生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不行,坚决不能下课!”

眼看吴老师下不了课,校长灵机一动,赶忙到传达室找出一个贴铃铛,一直把铃声摇到了教室里,这是郑重提醒学生——下课了。谁料,学生们听到铃声后急了,正堂课用的都是普通话的学生,这时变成了东北腔:“你咋整的,干啥呀你!”甚至有些学生站起来责问校长,为什么要下课!

初看到这一幕时,我心灵震撼,同样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但吴老师的课却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不用感觉数学的枯燥无味,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她用爱启迪学生,拨动思维的琴弦;她用爱诠释了“真实、有效、互动”的课堂魅力,她用爱将教育的境界无限扩大。

这不正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吗?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用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吴正宪老师评课范文第5篇

作为只有三四年小学数学教龄的新教师我循环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我摸索着、学习着、渴望着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当我看到吴老师的课堂我像一个学生一样被她生动而有效的教学艺术水平所折服!同时反思自己课堂中的不足,我怎样才能把课讲的如此好呢?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究和获取知识,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这一点,是我最难学会的。“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这一点体现的非常明显,做的很到位。她非常注重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我反思应在创新这成长:观念上创新、教学策略上创新、教学方式上创新、师生关系上创新、自身能力上创新。

吴正宪老师的课具有鲜明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了易于记忆的名字: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增强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利用工作之余已经取得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吴正宪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正宪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和实践学习的探索和应用。

吴正宪老师评课范文第6篇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四)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

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

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

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

上一篇:文明礼仪小使者范文下一篇:五年级作文礼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