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

2024-07-26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杰弗里·斯托莱特(Jeffrey Stolet),美国著名作曲家、新媒体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其作品和创作理念对中国新媒体音乐研究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与斯托莱特的特约访谈,以其具体作品和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了作曲家在现代媒体技术发展中互动音乐的创作方法与新理念。

新媒体;电子音乐;互动音乐;Jeffrey Stolet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催生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形式,互动音乐就是其中新兴的音乐艺术。“互动音乐,即传统声学乐器、人声、视频影像或舞蹈肢体语言与计算机系统之间以实时交互的方式共同完成音乐的演绎,或声音艺术的呈现。作品演奏者或参与者往往在演绎中赋予作品某些‘即兴’和‘随机’成分,决定音乐或声音效果的构成状态。互动音乐是现代电子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发展到21世纪,互动音乐逐渐打破了声音艺术的单一形式,走向多媒体全面互动的新时期,逐渐向广义的互动艺术演变。”[1]

互动音乐是计算机成为创作媒体之后逐渐成熟的一种典型新媒体艺术形态。回顾历史,西方的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初萌芽,为互动音乐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媒体技术的发展则为互动音乐的发展准备了技术条件。由于中国在音乐科技方面滞后于西方国家,直到1998年才诞生了第一部互动音乐作品——作曲家金平的《被施魔法的鼓》。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电子音乐周走向国际化,国际团体、国外知名作曲家基于新媒体创作音乐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对现代音乐和多媒体艺术的探索。其中,杰弗里·斯托莱特(Jeffrey Stolet)就是中国电子音乐、新媒体音乐学界熟知的,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和互动音乐演奏家。他活跃的创作思维,以及对新媒体技术的大胆应用代表着跨媒介电子音乐、互动音乐的前沿水平。自2006年以来,斯托莱特每年应邀到中国讲学和举办音乐会,足迹遍及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将其创作研究与教学模式带到中国,在中国新媒体音乐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笔者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俄勒冈大学交互音乐技术中心交流,有幸跟随研究导师斯托莱特教授学习一年,近期在与他的特约访谈中探讨了其互动音乐具体作品的构思与实现策略,以及在新媒体时代的音乐探索中作曲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动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杰弗里·斯托莱特(Jeffrey Stolet)

杰弗里·斯托莱特(Jeffrey Stolet),现任美国俄勒冈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交互音乐技术中心主任,早年在德国接受古典音乐教育,学习钢琴演奏和音乐理论,获钢琴演奏硕士学位,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音乐学博士。他曾参与大量的音乐技术项目,执导著名的C.P.U新媒体音乐会系列,其作品体裁丰富、创意新颖,在欧洲、亚洲、北美多个国家广泛上演,包括美国电子音乐年会SEAMUS、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智利电子音乐年会、Kyma国际声音论坛、国际音乐表情新交汇会议NIME、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等重要的音乐场合演出,被誉为21世纪新媒体时代的代表作曲家,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图1作曲家杰弗里·斯托莱特

陆敏捷美国作曲家Jeffrey Stolet的互动音乐创作访谈——新媒体时代音乐语言探索(二)

“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独特性和趣味性体现在哪里?如何创造具有新时代符号的音乐作品?”这是斯托莱特在谈到新媒体音乐、互动音乐时首先提到的一个问题。“当未来的人们在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时,如果感慨这是想象力最糟糕的年代,它没有属于自己的音乐,仍停留于以往时代的音乐风格,无法超越前辈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会觉得这是一种悲哀!”探索音乐与媒体技术融合的新道路是我们赋予音乐时代印记的体现。“现代的媒体技术、设备和理念带来的崭新创作方式是新媒体音乐的优势,但也给作曲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斯托莱特强调,21世纪的年轻作曲家有必要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其作为音乐创作的新途径,而传统作曲的学习则是前提和基础。他谈到:“音乐发展至今,所有的创新和突破都竭尽所能地挖掘人类的各项潜能,这一切都建立在先辈作曲家们的成就之上,我们要知道起点在哪里,才能明白面临的挑战和使命。”斯托莱特认为自己能在新媒体音乐领域取得成就,与他古典音乐和钢琴专业的音乐积累、传统作曲的多年历练密不可分。在斯托莱特的倡导下,美国俄勒冈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交互音乐媒体中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既突出在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也对键盘技巧、视唱练耳、音乐历史、世界音乐、即兴演奏等音乐素养做出严格要求,同时鼓励各种专业背景学生的加入,以注入创新的活力。[2]

斯托莱特创作了大量类型丰富的作品,包括各类器乐作品、室内乐、电影音乐、舞蹈音乐和电子音乐。他的早期创作以传统作曲为主,如弦乐四重奏、铜管重奏、乐队作品等,也为知名的艾文·艾利美国现代芭蕾舞团、阿尔布奎基舞蹈剧团、奥斯汀芭蕾舞团等创作了大量的现代舞、芭蕾舞音乐。他还为里昂·乔森(Leon Johnson)执导的电影《记忆中的王尔德》《在德特富的福斯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配乐。90年代以后,新媒体技术给音乐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斯托莱特大受启发,他将创作与研究重心转向了以电子音乐为主体的新媒体音乐。

在录音工作室的经历,为斯托莱特创造了接触音乐技术的机会。利用拉伸、压缩、逆向播放、快放等磁带技术制造的变化多样声音,表现了与传统声学乐器截然不同的声音特质,这使斯托莱特对实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尝试将电子音乐的元素结合到创作中,90年代的一系列作品集中表现了这一趋势。例如《简单要求》(Simple Requests)为八件或四件弦乐器以及电子音乐而作(1993~1995);歌剧《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为扩音的人声、弦乐、钢琴、萨克斯和电子音乐而作(1996);独幕歌剧《希尔德加德游戏》(The Hildegard Game)为扩音人声、乐队和计算机音乐而作(1998)等。在此阶段,斯托莱特敏感地注意到新技术在未来音乐创作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他在多个作品中使用了雅马哈自动演奏钢琴 (Yamaha Disklavier),如1994~1996年为Yamaha Disklavier创作了套曲《杀手短裤》(Killer Shorts);1994年为Yamaha Disklavier创作的《机器、切片、金属项圈》(Machine、Slice、Torque);1996年为Yamaha Disklavier和计算机自动生成舞蹈而创作的《72秒自动音乐与舞蹈》(72 Seconds of Automated Music and Dance);1997年为钢琴和Yamaha Disklavier而作的《是的,我能战胜李斯特》《Yeah, I Can Kick Franz Liszt’s Butt》……这些作品表达了斯托莱特利用新技术突破人类音乐演奏技巧极限,挖掘新媒体音乐潜力的一种诉求。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到他后期的互动音乐创作。

2000年以后,除了《逝前祈祷》(A Prayer Before Dying)和《皮肤泄露的噪音》(The Leaking Noise of Skin that Falls)等电子声学音乐,斯托莱特开始在互动音乐创作中倾注大量心血,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我总希望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新鲜的时代元素。”他力求赋予每部互动音乐作品不同个性,创作依托的新媒体和表演方式也持续创新。例如,“任天堂”Wii控制器、红外感应器、MIDI踏板、iPad、LED小手电筒与摄像头、Wacom数字画板,游戏手柄等均成为斯托莱特互动音乐作品中的特殊“乐器”。他甚至为互动音乐亲手改造、制作各类传感器,并针对这些“新媒体乐器”开创演奏技法,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成为新媒体时代电子音乐创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斯托莱特的互动音乐系统

互动音乐主要分为两种形式:1.演奏者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系统之间交互,由演奏者的现场表演来实时决定电子音乐或视觉影像的最终形态;2.观众与装置或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交互,主要以互动装置艺术的形态呈现。两类互动音乐都表现出音乐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比较而言,斯托莱特更倾向于创作第一类互动音乐,由自己担任演奏者,掌控“互动”的全局。

众所周知,Max/MSP/Jitter①被广泛地运用到国内外新媒体音乐的设计中。斯托莱特也毫无例外地重视对Max/MSP/Jitter的潜力挖掘,为作品设计出灵活多变的互动程序。同时,他意识到Max/MSP/Jitter在电子音乐声音设计中的弱势,在创作中大量采用了Symbolic Sound公司Kyma声音设计系统②,如图2所示。Kyma系统也是近年互动音乐中最重要的现场设备,可以用在音乐创作、电影音乐、声音效果制作、录音室中的声音设计、音乐实时演奏、声音装置设计、对MIDI或Max等其他软件的科学研究等领域。

图2Kyma系统硬件设备Pacarana

斯托莱特认为对互动音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音乐需要什么技术,需要怎样的数据流来“驱动”和增加活力。他希望自己的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表现模式,例如“任天堂”Wii控制器、各类感应器、Wacom数字画板、游戏操纵杆、iPad,它们都有各自的操作方式,产生数据的特点也不同。在使用每一种新媒介、新方法时,斯托莱特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来研究新媒体产生数据的特点,以激发音乐创作的想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是决定作品特征的关键。Kyma与Max/MSP/Jitter结合的系统成为斯托莱特互动音乐创作的核心技术,他的后期作品也主要体现二者结合的灵活性和优势。他习惯用“数据驱动乐器”(data-driven instrument)来描述自己作品中的互动音乐系统。互动音乐的整个系统应该包括:装置/设备(通过表演产生数据),经过软件层面将数据进行映射,对某些音乐参数产生控制或影响,再由Kyma等通过算法做出声音的响应。

斯托莱特还将这套创作系统推广到世界各地,对中国的互动音乐带来深远的影响。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斯托莱特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演的三个作品均建立在这套系统的基础上,引起了国内音乐学院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中国学界的互动音乐创作开始接纳这一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新作品。例如,利用iPad和Kyma创作的互动音乐《弹珠》(2013,孙华);微软Kinect体感器和Kyma系统创作的互动音乐《声形》(2012,王驰);Wacom数字画板和Kyma系统创作的互动音乐《静夜思》(2011,黄婉婷);为长笛和Kyma而作的互动音乐《胡杨林素描》(2013,陆敏捷);为谷粒和Kyma系统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得广厦千间》(2012,白小墨);为Leapmotion(感应器)、大提琴、竹笛和Kyma而作的互动音乐《回穿》(2013,曾诚)等。

三、斯托莱特的互动音乐作品与新媒体技术运用

近十年,斯托莱特运用新媒体技术创作了各类互动音乐,创作历程也表现了新媒体发展对电子音乐的影响。斯托莱特既是互动音乐作曲家,也是演奏家,他为每部作品设计了“乐器法”、演奏方式、动作技巧,像器乐演奏者那样保持一定强度的排练,并亲自演奏了大部分作品。互动音乐演奏的肢体语言和即兴表演自成一套演奏方法,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他认为这正是互动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与魅力所在。下面我们来看看斯托莱特利用新媒体创作的互动音乐代表作品。

1. 红外感应器和MIDI控制器

2000年,斯托莱特开始尝试使用红外感应器进行互动音乐的创作。《从我,到你,到他,到她,到我,到你》(From Me, To You, To He, To She, To Me, To You)使用 Yamaha Disklavier、Buchla Lightning Ⅱ控制器和Kyma系统搭建了互动表演环境。2001年为互动表演环境、Buchla LightningⅡ控制器和两个红外感应MIDI控制器而作《燃烧&伤痕》(Burn & Wound Department)。Buchla Lightning第二代MIDI控制器由一台主机、两根指挥棒和一个信号接收器组成,用手控制挥舞两根指挥棒,将指挥棒的横向与纵向位置数据作为MIDI控制源,以演奏的动作和姿态来描述音乐的各种参数,打破了以键盘等传统电子乐器为雏形的MIDI控制和音乐演奏模式。

图4斯托莱特演奏《东京余迹》

图3用于互动音乐演奏的红外感应器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斯托莱特为互动表演环境、Ymaha Disklavier钢琴音源和两个红外MIDI控制器、两个MIDI脚踏板创作了颇具影响力的《东京余迹》(Tokyo Lick)。这是作曲家最具有个性的互动音乐作品,在世界各国成功巡演。斯托莱特认为,爵士萨克斯演奏家约翰·康特恩(John Coltrane)对自己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启发他创作出充满激情、动感十足的《东京余迹》。作品主要建立在Max/MSP的软件系统基础上,作曲家在表演时将手置于传感器上方,并上下移动以产生MIDI信息,触发Yamaha Disklavier音源中的钢琴音色。手与传感器垂直距离的变化精确控制了触发音符的音高,音域范围远远超过了钢琴自然音域,复杂度突破了钢琴演奏的技巧局限,表现出与“虚拟乐器”的互动。作曲家设计了多种演奏姿态,包括双手上下移动分别同时控制两个传感器,双手交叉上下移动控制一个传感器等;演奏时手的移动速度、移动幅度、双手交替频率也做了细致设计,以触发灵动的旋律、急速的音符串、节奏组合或带有打击效果的音块。作曲家还预制了一系列和弦、琶音模型,由MIDI脚踏板控制Max/MSP程序进行切换,以丰富作品的织体,由此形成了以手势在空中的运动与两个脚踏板配合,随着姿态调整,控制音乐的发展进行。

2009年斯托莱特为五位表演者而作的《冥想之歌》(Sensorial Song) ,在《东京余迹》的基础上大胆使用了五个红外传感器,以此组成“乐队”进行实时演奏。作品中声乐部分旋律的构思源于作曲家对日本文化源头的冥想,歌词出自800年前编撰的日本短歌诗集《Hyakunin Issyu》。诗集中的诗歌包含了对自然美、爱和个人旅程感受以及四季美景的描写,大多由日本神甫、贵族、武士创作。作曲家在演奏中担任指挥,五位演奏者分别控制五个独立的红外传感器。音乐部分主要由打击乐、迷幻的电子音色和女声吟唱的旋律构成,全部由红外感应器和客户端软件进行现场实时触发和变化。五位演奏者将手置于各自红外传感器上方以触发声音,在作曲家现场指挥下,通过手势变化来完成声部的交替。作曲家特别对电子迷幻的铺底音色进行了设计,传感器通过侦测演奏者手势的上下抖动来产生轻微的颤音效果。和声进行也随着演奏者对传感器的触发序列层层推进。为了保证准确性,斯托莱特为五位演奏者放置了一台显示器,演奏者可以看到五个传感器的实时触发状态,屏幕显示女声咏唱的歌词,以提示音乐发展的进程。斯托莱特认为,这也是互动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的特殊乐谱呈现方式。

2. “任天堂”Wii游戏手柄

继《东京余迹》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斯托莱特开始将视觉、影像融入互动音乐,将“互动”的涵义进一步拓展。2007年,《我手指做的那些事》(Things I Do with My Fingers)就是作曲家所尝试的一首互动音乐、互动影像作品。如果说《东京余迹》注重红外感应器对声音的控制,《我手指做的那些事》则充分发挥了互动音乐中多媒融合的艺术想像,将控制延伸到影像,构建出声音与影像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品主题意在通过“手指”“手”完成的各种动作来表现人的思想对行为的决定。因此,在影像设计中作曲家制作了各种记录“手或手指”完成动作的影像,例如:各种手势、点燃蜡烛、转动铅笔、玩扑克牌、扣动扳机、下棋、戴上手套的手等等。斯托莱特利用Max/MSP/Jitter程序系统为交互声音和视频创作,操作“任天堂”Wii的两个游戏手柄完成演奏,在北京、香港、日本、美国等音乐节中引起轰动。

“任天堂”Wii游戏手柄是一对手持控制器,遵循蓝牙人性化接口装置标准(HID),最初是为游戏爱好者而设计。控制器11个控制键的开启状态,端口的所指方向,以及控制器的运动情况(加速、减速)都以数据流的方式通过蓝牙无线实时传输给计算机。作曲家将这些数据进行重新处理和分配,用来控制作品声音和视频的各个参数。他利用Max/MSP/Jitter系统设计程序,将其中一只Wii手柄传送的数据用来控制、触发MIDI音符。作曲家设定了一系列的音符组合,而这些音符触发具有实时性和随机性——即现场演奏中音符触发完全由实时演奏时作曲家对游戏手柄的按键操作,手柄的方向偏移来决定。另一只手柄发送的数据则用来控制影像的切换、变形以及各种视觉效果。演奏者配合肢体语言,同时操作Wii摇控器的两个手柄,将音乐与画面的变化关联起来,使Wii控制器演变成一件特殊的“多媒体乐器”。斯托莱特仍然选取钢琴作为作品的主要音色,其间穿插了带有迷幻色彩的电子音色。大量应用的超出钢琴音域的极端音区,极速“跑动”的音符、复杂和弦以及经效果处理的音块触发,使作品有别于声学音乐作品,具有计算机音乐和互动音乐的特点。

图4斯托莱特演奏《我手指做的那些事》

3. LED微型手电筒

2008年的作品《光》(Light)是使用视频分析软件及两个LED小手电筒的交互电子音乐,仍然以Max/MSP/Jitter为主要创作平台。作曲家利用两个LED小手电筒,通过控制LED微型手电筒光源的开启和关闭,触发计算机预制的各种灵动音色。斯托莱特谈到这首作品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我在北京目睹了中国人民面对地震灾害所表现出的人类勇气和对生命的关怀,他们的行为和眼泪极大地震撼了我。因此,四川人民给了这首作品的创作灵感之光,它也是我献给四川人民的一首作品。”作曲家为作品的现场演出设计了黑暗的布景,舞台上斯托莱特手持两个LED微型电筒控制光源的开启与关闭,手臂的运动带动光源位置变化。手电筒的光被计算机摄像头捕获,灯光与摄像头不断变化的相对位置经视觉分析软件实时处理后,光线的明暗与音乐形成了“呼应”,呈现出神奇的“光之乐”。作曲家选取了明亮色彩的电子音色——带混响效果的钟声、电子化的马林巴类音色,以及钢片琴类音色,演奏中斯托莱特通过键盘触发完成这些音色的切换。作曲家设计了细腻的混响效果,用纵深层次丰富的音响效果来表现“希望之光”。斯托莱特在创作中,以Max/MSP/Jitter中的Jitter部分来实现对灯光感应的控制,通过摄像头将光的色彩、明暗、移动方向和速度等物理属性转换成数据,这些数据流经过算法处理被定义成决定音高、时值的音乐要素。斯托莱特认为这是一首通过实时获取、转换外部数据来生成音乐的典型作品。作品的技术要求包括:一个摄像头、两个LED微型手电筒、计算机、视频分析和数据映射软件Max/MSP/Jitter。作曲家将互动音乐演奏时的动作设计视作音乐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保证演奏过程中动作触发灯光的准确性,音色和段落的切换流畅自然;另一方面要使现场演奏姿态具有一定观赏性。斯托莱特使用互动音乐的特殊造型语言,为观众营造了由光线变化来触发听觉效果的独特审美方式。这部凝练的6分钟作品通过三类主要音色的切换、灯光的控制和手势的对比,使作品表现出呈示、发展、再现的曲式结构特征,象征生命和希望的明亮音色,被演奏者闪烁的光源激发,体现了新媒体音乐语言与传统音乐语言的交汇,不失为一部构思巧妙的互动音乐作品。

图5斯托莱特演奏《光》

4. Wacom数字画板

斯托莱特的近期作品《光明无背面》(Light has no back or front)、《阿瓜迪莉亚的亨德里克斯》(Hendrix de Aguadilla)、《绳索的仪式》(Lariat Rituals)成功启用了互动音乐创作的新模式——以Kyma声音设计系统和Max/MSP/Jitter作为核心。

2008年,斯托莱特利用Wacom数字画板创作了《光明无背面》和《紧张粒子》(Nervous Particles),这也是他对互动音乐创作新模式的初步尝试。作曲家用两个Wacom数字画板以及Kyma系统来表现声音多维变化的八声道实时计算机音乐。Wacom数字画板原是日本和冠公司为艺术家、动画制作者和插图画家、电影特技设计开发的产品,在读者熟知的《泰坦尼克号》 《魅影危机》等电影特技制作中功不可没。因为其无线、不使用电池、笔尖具有压力感应而有名。画笔放在画板哪个位置,如何在画板上移动画笔,画笔给予画板的力度,以及笔尖的斜度,都可以作为数据流发送给计算机,如图6所示。斯托莱特将这些数据流进行分配,传送给Kyma系统处理,使其分别控制声音的频率、音色、节奏和空间位置。音乐会上,观众观赏到斯托莱特通过在画板上移动画笔、画笔轻触画板、控制笔尖斜度、点击画笔按钮等动作来触发电子音乐,对声音进行实时控制,掌控音乐的发展。充分使用数字画板一类的媒体工具进行互动音乐的创作,也是俄勒冈大学交互音乐中心推崇的实验方式。斯托莱特认为,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到新兴媒介来启发灵感尤为重要。交互音乐技术中心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Wii控制器、MIDI红外感应器、数字画板等进行实验的媒体技术,开设“传感音乐(Sensor Music)”课程,指导学生利用新媒介进行互动音乐设计。

图6Wacom数字画板

5. iPad

苹果公司开发的商务、娱乐、通讯产品iPad、iTouch以及iPhone近年来在互动音乐中频频亮相,便捷的操作、功能的强大、信号无线传输和应用软件的灵活开发都吸引着新媒体音乐家们的目光,成为互动音乐的新一代平台。Symbolic Sound公司发布了控制Kyma的iPad应用程序,可以将iPad手指触摸、拖动触摸屏的数据,包括iPad的倾斜、转动带来的三维数据变化,发送给Kyma系统做丰富的声音参数控制。

图8iPad作为互动音乐演奏的“乐器”

2011年,斯托莱特很快将这个新媒体技术应用到作品《阿瓜迪莉亚的亨德里克斯》(Hendrix de Aguadilla)创作中。受美国上世纪中期著名吉他演奏家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摇滚音乐启发,斯托莱特以iPad为媒介对Kyma系统中的声音进行实时控制、触发和变形,在新媒体音乐语境下,以互动音乐的方式演绎出吉米·亨德里克斯惯用的反馈、失真等夸张声音效果,对其激情的吉他演奏曲风进行重新诠释。演奏中,作曲家在iPad触摸屏上点击、划动,使iPad面板倾斜、转动,这些操作生成的数据被传送给Kyma,实时地控制电子音乐中的声音色彩,以及声音在八个声道的环绕变化,将iPad演变成创作和演奏这首互动音乐的特殊“乐器”。2011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虚拟世界”开幕式音乐会上,斯托莱特亲自首演了这个作品。

6. Gametrak游戏设备

《绳索的仪式》(Lariat Rituals)创作于2012年,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美国SEAMUS电子音乐节、Kyma国际声音论坛的演出中广受褒奖。这部作品既是标志着作曲家个人在创作中迈上新台阶的作品,也是互动音乐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图7Gametrak游戏设备

图8斯托莱特演奏《绳索的仪式》

作曲家刻意在作品简介中留白,仅给出“绳索仪式”的标题,这种做法较有新意,却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基于各自的经验和现场的观赏,仅凭演奏者的现场表演,对这首10分钟的互动音乐做出解读。斯托莱特受美国牛仔文化的启发,颇具想象力地选用了虚拟高尔夫球游戏设备Gametrak作为“演奏乐器”。这个游戏产品有两根类似钓鱼线的尼龙伸缩绳,绳索的一端连接到硬壳塑料底座中,另一端则连接在游戏者手持球杆上,可以自由地在一定范围内的三维空间任意变换,并捕捉手持球杆位置、动作、挥杆速度的数据流发送给游戏的程序。作为控制器,Gametrak与任天堂Wii游戏手柄的性质类似,作曲家非常敏锐地观察到其特点,将以尼龙绳为媒介的动态抓取技术应用到互动音乐的声音控制,即通过控制两根绳索位置的变化——拉伸和缩进的状态、偏移的方向和角度,将数据发送到Kyma系统中控制音乐参数,对声音进行实时处理。作品主要使用了一个虚拟的男低音为声音素材,利用人声元音所具有一系列特殊共振峰特点进行声音的设计与控制,产生如格里高利圣咏,禅经咏颂的男低音、男声和声以及人声变形效果。作曲家将Gametrak绳索张弛程度、位置变化而产生的数据应用于控制虚拟人声的音高,产生模进的旋律,实时地变化咏唱速度。作曲家操作两根绳索来表现人声的炫技,表演方式使人联想到西部牛仔劳作时挥舞绳索的生动场景,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完全打破传统方式,同时还使作品具有了行为艺术的特征。

结语

从斯托莱特的音乐探索和创作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音乐科技、媒体技术对互动音乐创作和理念的重要影响。对中国互动音乐的发展,斯托莱特充满期待。他认为,中国互动音乐虽然起步较晚,却已经不可忽视地踏上了新媒体艺术的历史舞台,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民族文化是互动音乐创作灵感的源泉。如何创作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互动音乐是中国新一代作曲家面临的挑战。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变革密切关注和大胆实践,将其与传统作曲方式融合,是丰富音乐创作语汇和拓展艺术思路的有效途径,也是作曲家杰弗里·斯托莱特用他的艺术成就给出的答案。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Max/MSP/Jitter是基于C语言的图形化音乐编程环境,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互动音乐、交互艺术、装置艺术创作等领域。1984年,巴黎声学及音乐调配研究院IRCAM开发出Max,实现以编程方式对设备进行控制,给合成器发送指令,处理MIDI信息等;1997年,基于Max开发的MSP实现了对音频的实时控制与处理,升级成为Max/MSP;2003年Jitter正式发布,增加了软件的视觉设计功能,发展成Max/MSP/Jitter。

②Kyma系统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卡拉·斯卡雷蒂(Carla Scaletti)和克尔特·荷贝厄(Kurt Hebel)自1986年开始研发,经过14年的发展,形成软件协同硬件处理器工作的声音系统。软件部分是Kyma编程语言,具有面向对象,可视化特点;硬件根据软件编程计算并产生声音,为处理声音合成与变形、声音探索和构建、音乐作品的演出和创作提供优化帮助。Kyma系统目前已在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电子音乐研究中启用,逐步应用于国内互动音乐、装置艺术以及多媒体音乐的创作中。

参考文献:

[1]陆敏捷.互动音乐在中国[J].科教文汇,2010(5):141-142.

[2]陆敏捷.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J].音乐探索,2010(1):93-97.

[3][美]杰弗里·斯托莱特.Kyma系统实用技巧[M].王驰,陆敏捷,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4]王铉.艺术与技术的交互(之一)——互动音乐创作中的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J].乐府新声,2010(2):108-111.

[5]Guy E Garnett. The aesthetics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J]. Computer Music Journal,2001,25(1):21-33.

[6]Dan Overholt, John Thompson, Lance Putnam, et al. A multimodal system for gesture recognition in interactive music performance[J]. Computer Music Journal, 2009,33(4):69-82.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媒体上做广告是非常有价值的,更多人知道在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大公司做广告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还有就是像爱奇艺去年拿到的《中国好声音》的网络播放权,那个播放前的广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费用也是非常的高昂,需要具备极强企业实力和极为充沛的广告资金预算。

很多时候,地方性的企业或者专注于某一领域开发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受众比较集中,不需要在太过庞大的互联媒体上进行广告投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县城买肥料的是不会去做春节晚会整点报时前的广告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河南新媒体广告的投放环境,为河南本地企业进行新媒体广告投放做一下知道。

河南新媒体广告投放资源是很充沛的,有省级门户网站、各大站驻河南分站、专业性网站等,仅从网络网站资源来看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市场,完全有能力满足各个企业对于新媒体广告投放的需求。

诸如映象网等省级门户网站和网易河南等河南分站属于河南网媒资源中的第一梯队,其广告投放费用相对较高,但由于属于非常好的平台,流量和信誉度等都比较高,广告价值实现比较容易,还能提高企业的整体品牌效果,所以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和客户群体面向整个河南地区的,可以考虑这一范围内的新媒体资源。

第二类属于各市网站如开封网、商丘网等,属于网站中流量比不上第一梯队但也还可以的网站,主要访问人群集中在各市管辖范围内的民众,适合的是受众范围进一步缩小的广告投放,适合市级企业和有打开某市市场的企业。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一、相关概念

(一) 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播放的, 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旅游地微电影营销则是指旅游地将企业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入微电影, 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 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延伸。旅游微电影主要是宣传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 提高其知名度, 让游客或者潜在游客感知其形象。相比简单的旅游宣传片, 旅游微电影因为融入故事情节而与观众的互动性更强, 更容易使人记住。

(二) 微电影的营销方式相比传统营销方式的优点

(1) 精准化营销。旅游微电影因为其播放时间短, 便于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 这也符合现代人群碎片化的时间需求。

(2) 降低运营成本。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时运营成本。首先是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 不需要大手笔的投资, 再者就是微电影是新型媒体的重要传播方式, 它可以在网站、手机等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免费自传播, 其传播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3) 交互性、自传播性。传统的营销方式是“演-看”, 观众被动的接收旅游信息, 而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更突出, 只要轻轻一划, 就可方便快捷的实现即时观看, 即时评论, 即时转发, 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并且观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而且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

(4) 从产品营销上升为情感营销。新提出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 其中“情”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而且“情感旅游”是超越理性的, 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最重要的是支付意愿和能力更强。众所周知, 推销工作98%是感情工作, 20%是对产品的了解, 旅游营销亦是如此, 情感营销已经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旅游情感营销是指从旅游者的情感方面重新审视旅游产品, 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赢得旅游者的信赖和偏爱, 进而扩大市场份额、赢得竞争优势。那么旅游品牌如何进行情感营销呢?这时候就需要微电影这样的营销方式, 因为在微电影中可以很好地融入情感, 可以神奇地把品牌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的影像进行包装、传达, 使其不会像生硬的广告那样让人产生“被营销”的逆反心理, 顺其自然地进行了品牌信息的接收。

二、旅游微电影营销面临的问题

(一) 旅游微电影主题相似

纵观全国拍摄的旅游微电影, 其故事情节大多是关于爱情的居多, 再者就是亲情, 套路如出一辙, 重复性强, 长此以往极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虽说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但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 网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爱情小说、言情剧等, 人们已经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所以旅游微电影的主题需要有创意。

(二) 微电影缺乏深度

受众者大都把其当作快餐食品, 没有细细品味, 使其回头率不高。各地拍摄的旅游微电影虽说短小精悍, 但是微电影毕竟时长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要拍出悬念重生的故事情节和具有深度的内涵影片是一件很难的事。据调查, 大多数的网民会因为微电影有一个微小的故事情节和内涵而看一遍微电影, 但是当他们了解到了大致剧情后, 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概率就不太高了, 因此微电影的回头率很低, 大众只是将其视为消磨时间的一个短片, 对于接收微电影中的旅游信息可能微乎其微, 大多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身上, 这样影片的主角“旅游信息”只能成为附属品。

(三) 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我国微电影的制作基本可以分为商业定制和非商业自制, 而目前网络视频的播放尚处于免费阶段, 因此相对于传统电影产业院线收益这部分对于微电影来说则是零, 所以微电影的收益只能是来源于插入其中的广告收入和后期的电影开发。

(四) 缺乏监测评价机制

我国现阶段对于网上视频的监管体制还不健全, 使得各种粗制滥造的视频干扰到我们正常的信息搜索。另外对于旅游微电影的影响评价机制不健全, 普遍还是以点击量、访问量为统计依据, 这样只能评估到人们对微电影的关注度, 对于因为微电影所引起的出游动机以及微电影的拍摄对于旅游地的收入所起到的作用即旅游微电影的营销效果无法进行准确的测量。

三、相关建议

(一) 注重营销组合

一般旅游营销模式如下:首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查, 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 然后依据关注点制定旅游微电影的营销计划, 并选择传媒团队进行微电影的制作;然后将其发布到新媒体传播平台上, 供观众观看、分享、转发, 以实现快速传播;最后, 旅游地要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观众的旅游动机, 使其产生旅游冲动, 进行旅游活动的实现。同时, 旅游微电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将产业链延伸至关联产业, 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各行业展开合作, 降低综合营销成本, 即避免了单一旅游品牌的植入, 又能够体现一条龙综合服务的宗旨, 取得分享传播资源、扩大传播效果的成果。

(二) 重视线上线下的无缝结合

游客产生动机的对象其实并不是旅游产品本身, 而是微电影中所表现的意境, 但在它和现实中到底有多大的相似程度?这个问题不敢深究;其实作为线下的景区、酒店等存在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与客人进行真实交流;在沟通中, 客人的诉求通过征询、评论、投诉各种形式反馈回来, 再不断地修正, 这样提炼出来的顾客核心诉求才是线上传播的主导线索, 这也将极大地拉近线上和线下的距离;以双方都认同的真价值为契机, 进行真实的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 这样才能切实的做到线上线下无缝结合。

(三) 故事要有创意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才能真正地促进旅游营销, , 没有新意的微电影、快餐式的叙事更会淹没在微电影的作品中, 即使被少部分受众接触, 也很难起到有效的营销传播作用。唯有将大功夫、真功夫花在创意上, 方能一鸣惊人、以一当十, 此乃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 旅游微电影的创作一定要坚持原创, 善于观察走访生活中有特点, 找到有个性、能触动自己的人和事, 作品不仅要发真情, 更要接地气, 实现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和颠覆想象的突破, 才能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四) 创新检测评价机制

现在对旅游微电影的评价, 多以视频点击量为统计依据, 鉴于此, 怎样精准的评价出旅游微电影的营销效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今社会存在大量喜欢写旅游攻略的人, 他们喜欢分享旅游经历, 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关于专门供游客写旅游攻略的网站, 网站首页首先是关于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在每个旅游地下面, 可以将旅游攻略设计成具有一定格式, 类似于调查问卷形式的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搜集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的信息, 还可以调动那些文笔不好, 但是乐于分享的人的积极性, 使信息更加全面。通过这样的网站一方面帮助了潜在旅游者搜集旅游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攻略的量化, 可以发现访问某地的人群特征、兴趣爱好、旅游期望, 以及总结经验和不足, 可以进行精准化的效果评价。

四、结语

微电影就像是舞台上的小品, 它的特点是小而美, 优势则是同时满足了旅游地的品牌宣传需求与观众的娱乐休闲需求, 不足则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需要极具创意的点子来成功的攫取到观众的眼球, 这不仅仅是个费时费力的事情, 而且需要灵感的迸发, 成功地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观众的需求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达到“虽有人做, 宛自天开”的境界。在旅游微电影的发展中, 只要合理的处理了其中的硬伤和软肋, 微电影营销定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随着旅游热的快速升温, 旅游营销花样也是层出不穷, 特别是微电影宣传片, 这种时尚、新颖的营销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事物, 旅游微电影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并对旅游微电影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微电影

参考文献

[1] 王兆成.旅游微电影营销探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 (4) .

[2] 张树萍.旅游景区 (点) 经营中的微电影营销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3] 李庆雷.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下) [N].中国旅游报, 2016-03-07.

[4] 文艳霞.旅游微电影, 四两拨千斤[J].销售与市场 (管理版) , 2014 (10) .

[5] 钟华.旅游微电影的发展及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 .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廉政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廉政文化建设的舆论场,扩大了廉政文化建设的话语权,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时度效。但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网络暴力文化的侵蚀、网络守法意识的淡漠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引导、完善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新媒体反腐败预警机制、提升廉政文化建设队伍的新媒体素养,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媒体;廉政文化建设;网络反腐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廉政文化建设带来了新问题、新任务,对如何提高和改进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希望。同时,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廉政文化建设发挥的作用必须加以分析和辩证认识,正确引导新媒体对廉政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一、新媒体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学界对“新媒体”的界定尽管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新媒体,就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能使传播者与受众(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它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2]。当今时代,新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领域争夺的重要战场,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角逐、碰撞的重要场所。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媒体拓展舆论空间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话语权

新媒体的兴起大大提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开辟了人们了解、认识廉政文化的空间和场域,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腐败现象和反腐败的方针政策,为更好地通过新媒体引导廉政文化建设、掌控话语权拓展了空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滞后性不利于反腐事件真相的有效揭示,容易引发人们的各种猜测,导致不满情绪积聚甚至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而新媒体的及时性能够使反腐事件的发生、发展随时间逐步揭开,能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发展状态和趋向,快速解答网民心中的疑惑,有效平息极端事件的发生。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可以使网民从不同的爆料人那里获取多视角的信息,使其认识事件的全面性,并能使各种信息相互印证、相互比较,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推动对廉政文化的认同,促进廉政文化的传播。

(二)新媒体激发群众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8月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3]。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民大军,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传播和接收信息,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渠道。新媒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通过手机等新媒体终端方便快捷地把各种信息传递给特定或不特定的人群,从而起到把信息放大的效果。廉政文化建设的好人好事、好材料好案例通过新媒体迅速扩散,改善了以往传统媒体发布和传播的滞后性及其他不利因素,构建了全新的廉政文化建设新渠道。相对而言,它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广泛的前景和更为有利的资源可供借鉴,能够真正达到“足不出户,览遍天下”的效果。新媒体这种广泛辐射的渠道作用更有利于扩大新媒体环境下廉政文化建设的涵盖范围,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效果。

(三)新媒体推动信息公开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时度效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包罗万象的单向度传播模式,由发出主体、主题、对象客体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实现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信息的发出者(主体)阐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信息的接收和查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的各方面信息,与信息的发布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展现出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渠道浏览、发布信息,或者针对信息开展双方或多方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通过网络意见和建议按钮,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或者批评和表扬,或者支持与反对。这种基于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信息公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们的顾虑心理,使人们在新媒体场域中平等对话、畅所欲言,而不必担心受到打击报复。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共同关注廉政文化建设的网民通过某个具体平台聚集起来,弘扬反腐倡廉主旋律,傳播廉政文化正能量,从而营造风清气正、反对腐败、彰显清廉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新媒体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负面效应

新媒体舆论场域具有虚拟性、全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传播内容具有碎片化、情绪化、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和状况表现为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难以监控和管理的消极作用,会对廉政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全球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加速了新媒体领域思想文化的快速传播与渗透,在全球视野下表现为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腐朽思想文化通过网络可以轻而易举地渗透进来,在网民浏览各种貌似一般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灌输给他们,从而增加了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风险。来自世界各地信息发布者的海量信息以及携带者、发布者所承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新媒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散布,除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等有益信息的传播外,还有宣扬各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大量信息,而一些进行伪装或赤裸裸的有害信息也充斥其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的渗透,淡化了人们对我国廉政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使人们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廉政文化建设方向产生怀疑,对我们党和政府所取得的成就产生不相信甚至是抵制的态度。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败坏人们的思想道德、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我国正在推进的廉政文化建设进程。

(二)网络暴力文化的侵蚀

在新媒体的虚拟场域中,基于活跃其中的网民身份和空间的虚拟性,一些人卸下伪装的面具、抛开现实生活的束缚,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诉求,做自己在现实世界想做而不能做、不敢做的事。也正是由于这种虚拟性,一些人觉得可以不用为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负责,便放纵自己,通过新媒体肆无忌惮地传播各种不良信息或进行非法活动,给现代社会带来不稳定的风险因素。在党和政府推行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以网络反腐和行使监督权为名,发布虚假信息造谣生事、攻击谩骂政府和干部,把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妖魔化,甚至进行人肉搜索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通过网络暴力手段对当事人进行诋毁、对其家庭进行侵害。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因受其煽动被误导,从而对党和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干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使廉政文化建设无法正常有序进行。网络暴力文化通过新媒体严重侵蚀着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健康肌体,对其加强抵制和防范势在必行。

(三)网络守法意识的淡漠

新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参与各种话题讨论的热情和频度,尽管每个话题的参与人数不同,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同,但总体上每个话题参与讨论的人数比现实世界还是大为增加的。关注共同话题的人们在虚拟世界聚集起来,形成推动事件发展的强大力量。现实世界的“众口铄金”现象在新媒体网络世界中的表现丝毫也不逊色,负面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会因参与人数的增多而影响事件走向的结果,少数人在追逐“真相”的狂欢中就会失去理智,道德法律的底线被突破,“法不责众”就会成为一些人不法行为的借口,其他人在“从众随流”中渐渐放松守法意识。“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4]。这种网民的狂欢、理智的丧失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网络深处之中的个体相互传染形成合力,躲在屏幕背后和其他手持新媒体终端的人们在看到腐败事件时,不假思索地就把问题和责任推给党和政府,想当然地把责任归结为廉政文化建设不力,从而影响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

(四)网络监督机制的缺失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引发工作方式方法的变革,新媒体平台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個领域,廉政文化建设更要应用新媒体进行不断创新,以应对网络媒体全时段、监控难的挑战。当前影响廉政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网络监督不力和监督机制的不到位。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和信息受众实现了双向互动,但监督和监控传播主体仍尚未到位。由于新媒体变成了真正的“大众”媒体,手持新媒体终端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媒体人”,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布出去,信息内容是否需要过滤完全取决于发布者个人的素养,从而造成对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监督监控的缺失。廉政文化建设从业人员新媒体素养不高,掌握和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有限,廉政文化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动力不足,导致对新媒体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效果评估不科学,对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廉政文化建设积极作用的对策

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克服和化解其负面效应,是当前我们亟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

坚持党管媒体的方针,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引导新媒体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和氛围。首先,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更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人们爱国热情的重要途径,防范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借反腐之名行“和平演变”之实的渗透阴谋。其次,要提升网民的新媒体素养,增强人们遵纪守法意识。通过网络教育使网民强化道德自律意识,提高甄别网络信息真假、正误、是非的能力,增强守法意识和防范网络诈骗的警惕性,抵制不良信息,培育新媒体美德素养,提升其思想觉悟。最后,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监管。新媒体网络传播重在监管,特别要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事件、重点时段等有效监控,应用大数据分析廉政文化建设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走向,运用必要的措施和手段科学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关键在于网站要掌控在党和人民手中,独立于资本操控之外是新媒体廉政文化建设的治本之策。

(二)完善新媒体相关法律制度

要以法律制度为准绳加强对新媒体言行的监督,为新媒体环境下廉政文化建设向正确方向发展保驾护航。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及廉政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需要与之相适应,以应对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首先,要完善新媒体领域的立法。“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5]。一个健康和谐、安全高效、规范有序的媒体环境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可靠保证。其次,要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相关法律制度。反腐败是要有法律界限的,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同时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作为保障。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如何行使监督权、公民的监督和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界限如何等等,都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健全反腐倡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让廉政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最后,要建立健全新媒体和廉政文化建设相关司法解释等法律制度。新媒体和廉政文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之后,如何更好、更准确地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而不至于出现有法不依的状况,建立相关法律制度的解释十分必要,也是有效推进新媒体环境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新媒体反腐败预警机制

在新媒体视阈下,在网络反腐成为查办大案要案重要线索来源和证据收集平台的新形势下,建立健全新媒体反腐败预警机制是提升廉政文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做好新媒体反腐舆情收集工作。爆料者进行网络举报或者通过微博、微信检举揭发腐败案件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共鸣,从而引发相关部门介入,达到将腐败分子绳之以法的目的。因此,网络转载、评论、跟帖或微博、微信等转发量是收集信息的重要依据,反腐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关注热点问题之“热”,活跃度高可能会预示着某种事件问题的凸显。其次,要做好新媒体反腐舆情研判工作。对达到一定热度的反腐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之后,有关部门和人员要对信息的真伪作出甄别,必要时会同反腐舆情所涉及的上级部门或主管部门共同调查,对舆情事件做出研判定性。最后,要做好新媒体反腐舆情的处置工作。根据对反腐舆情事件研判的结果,通过各主要媒介以权威形式对外发布,回应媒介平台反腐舆情所涉及的人和事,以及处置的结果和方案。对于虚假信息更要做出恰当地处理和回应,追查爆料者的动机,必要时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通过新媒体对公职人员的不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可以对腐败行为起到警醒和威慑的作用,有效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提升廉政文化建设队伍的新媒体素养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当然,廉政文化建设队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社会工作职能分工的情况下,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纪检监察干部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首先,要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新媒体信息纷繁复杂,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或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牢牢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在新媒体时代,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要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就必须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能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此外,还要熟练掌握纪检监察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知识储备。最后,要有务实的创新活力。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突出。纪检监察从业者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节奏,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创造风清气正的廉洁社会环境。要不断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创新,不断用反映时代特征的新鲜内容,引领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力。

总之,正确看待新媒体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挥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積极作用,积极主动回应和应对新媒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负面效应,运用新媒体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摆在廉政文化建设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项新工作、新任务。要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各领域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筑牢廉政文化建设重要阵地,把牢新媒体意识形态传播的科学理论武装导向,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1.

[2]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2.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09-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7.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责任编校 陈 瑶

Functions of New Media and Their Exer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ity Culture

ZHOU Yaohong (School of Marxism,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Henan, China)

Key words: new media; integrity culture; network anti-corruption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现代企业营销带来更多机遇但也由此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对新媒体的概念和时代特征做出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营销策略在新媒体社会背景下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创新策略建议及注意事项,为企业营销策略在新媒体社会背景下的创新之路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营销;企业营销策略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虽然学术界对新媒体的概念及范围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海量信息和良好互动性以及图文并茂更具时效性和及时传播的优势,但新媒体作为信息技术发展时代的产物也具有一定受众和适用局限性。高新技术行业或者时尚产品营销行业的相关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新媒体营销,但传统企业对新媒体的营销应用比例却还很小。新媒体作为未来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不但引起学术界针对新媒体营销的研究重视,更改变了众多现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的重点思考方向。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时代特征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新技术的辅助之下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包括移动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和微博、手机短信等。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被誉为第五媒体,成为继广播、报刊、出版、影视之后的又一媒体形态。手机是这一最新媒体形态的终端,集试听于一身,以手机上网为平台,承载个性化信息,便于大众传播,以定向为传播目的,注重互动作为传统应用的大众化传媒平台。

1.开放性特征

新媒体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和传统媒体特点不同的是,它突破了以往的媒体信息发布、传播的垄断,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容易的入门门槛实现了信息阅读、发布、传播的大众化与广泛性传播。新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渠道可供政府、社会机构发布信息之外,企业、个人以及非正规组织均可以借助新媒体快速、自由地发布和传播信息。

2.便捷性特征

只要拥有一部能够上网的手机或电脑,那么便可以直接对接新媒体背后的虚拟世界。借助于无线信号或有限网络,新媒体实现了人们动一动手指和鼠标便完成了包括购物、订餐、沟通和资金交易在内的全部工作。这样的便捷性进一步助推着新媒体深入人们的生活、娱乐以及之中。

3.自由性特征

自由性是新媒体的又一特征,借助于匿名形式,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选择。自由性的特征,使得新媒体背后的虚拟空间成为了更加自由且广阔的公共区域,让每一个人的观点得以广泛地传播在每一个社会阶层。

二、企业营销策略在新媒体社会背景下的不足之处

1.缺乏对新媒体营销理念的认识

目前中国新媒体开始兴起,不断有企业意识到新媒体的作用,从而将其运用到营销之中,包括网站、微博、公共账号在内的一系列新媒体措施不断落地。虽然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时尚产品以及服务行业对新媒体营销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更多企业却并未意识到新媒体营销理念的重要性,而且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清晰且系统的新媒体营销观念。很多企业对于网络消费市场和新媒体带来的虚拟市场认知更是处于起步阶段,至于网络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也还并没有摸底调查。综上所述,基本上不少企业的新媒体营销均是正在蹒跚学步的阶段。

2.缺少擅长新媒体营销专业人才

人才是技术发挥的关键,新媒体是具有较高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需求的行业,为此企业针对新媒体营销应着重培养或收集人才。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新媒体营销人员是从传统营销之中转化而来,这就存在着专业技术不精的情况,理念和技术均佳的新媒体营销人才缺口很大,正在逐步成为制约企业应用新媒体实施营销策略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3.企业应用新媒体营销投入不够

除了需要扎实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基础,配合高水平的新媒体人才,企业对于新媒体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新媒体营销的成败。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对新媒体营销的投入力度也不大,制约了企业的市场多元化发展,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对于新媒体营销的投入,解决企业应用新媒体实施营销策略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和人才瓶颈。

4.实施新媒体营销规划方面不足

所谓规划是指作为行动先导和指引的计划。良好的营销规划方案是保障营销活动开展的关键所在,在社会大环境之下,企业应制定好可行且有效的新媒体营销策划方案是市场发展的创新策略之一。新媒体营销策略的实施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规划,如果缺乏有效的规划方案,是导致营销失败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企业在新媒体营销方面存在着规划方面的不足,虽然一部企业有了营销规划方案,但从整体上分析,企业仍然是将新媒体营销列位营销规划的一个子项,并非是独立成项,这就使得企业在开展新媒体营销时显得后劲乏力。

三、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的建议

1.强化消费者作为主导地位的新媒体营销理念

相比于传统环境之中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之处,新媒体环境之下消费者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主体,为此借助于新媒体消费者会获取到自身有用的信息,从而实现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消费者也清楚意识到了新媒体可以帮助自身表达自己的诉求,在消费者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大背景之下,企业的营销活动展开应该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主体地位。

2.针对新媒体营销构建重视人才队伍组建完善

对于新媒体而言,良好的新媒体营销团队是企业把控市场的又一重要途径。建立具有良好技术水平的新媒体人才队伍是企业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克服销售障碍的重要手段。新的营销团队的建立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才能够培养出高效且优质的营销团队,为此我们需要:首先利用外部资源丰富企业人才队伍,从学界、业界引入经验丰富的人员,借助他们的经验优势来转化企业新媒体资源的劣势;其次,通过相关培训,将内部相关员工培训成为掌握了新媒体技术的专业新员工,最后建立适合新媒体营销策略开展的合理且健全的考核体系,考核员工的新媒体技术适用情况,鼓励员工接触新媒体技术。

3.增强企业应用新媒体方面营销策略投入力度

企业应对新媒体营销的又一措施便是增加投入,企业除了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之外,还应该在营销策略方案增加力度,确保新媒体营销的有效实施。企业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投入: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唯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才能够使得企业拥有可靠的新媒体硬件优势。其次,对新媒体营销方式进行投入,企业可以对包括微信营销、微博营销、微电影营销在内的新兴营销方式进行投入,同时需要清楚认识到企业对新营销方式的投入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营销方式,相反应该实现两种营销方式的资源整合。

4.完善实施新媒体营销策略过程中的规划工作

制定新的新媒体营销策划是企业在今后的营销活动之中获得先机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专业且完整的新媒体营销方案,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将新媒体营销方案提升至企业总体战略中重要一环的地位上来。其次明确新媒体的市场细分以及目标市场分类,摸清楚新媒体环境之下的市场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定点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费者以及市场。最后,完善市场营销策略,在传统4P营销的基础之上,还需做好服务策略以及知识策略和品牌策略的改进。

四、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的注意事项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媒体从而实现媒体营销有效性

对于新媒体的活学活用是企业运用新媒体的重要原则,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灵活应用媒体,从而实现新媒体的高效利用。由于新媒体技术对于企业目标带来的变化,因受众行为变化、目标受众行为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企业目标需要企业在新媒体的条件之下重新认识,为此主动学习新媒体掌握新技术,调整企业架构是新媒体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到的是企业不能够一味跟风,要整合新媒体的优劣势,考虑成本和外部因素。由于传统受到新媒体的挤压,如今正在压力下积极思考转型,新旧媒体的互补是势在必行,现如今利用新旧媒体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用任何方式来接受媒体内容成为了全媒体的观念,在全媒体的背景之下将新旧媒体整合,掌握两种媒体的特点,灵活应用,从而实现企业媒体营销的最大化效果。

2.在实施新媒体营销策略时尊重目标受众并重视与之互动性

尊重目标受众,是企业媒体营销的关键,如今不少企业热衷博客营销和微博,但是这两种不断火热的媒体营销方式正在遭遇实施困境,传统企业所倚重的新媒体营销策略并未起到最佳效果。由于两种营销效果并不理想,不少企业都没有利用微博与博客营销获得预想目标,总结原因主要在于企业仍然采用传统营销方式之中的媒体轰炸,在短时间之内让受众接受大量信息,这种简单且粗暴的营销方式,忽略了如今消费者的自主意识,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从而导致了营销结果的失败。为了能够在媒体营销活动之中达成良好的效果,我们需尊重消费者,从而激发消费者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及时响应受众意见,从而调整自身企业的媒体策略和方向,让受众们觉得自己的在营销活动中受到重视。在此情况之下,受众会感觉自身与媒体的距离不断拉近,相比以往简单填鸭式信息灌输的传统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方式更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

3.培养多媒体专业人才并且重视企业媒体广告宣传的内涵表达

新媒体的营销之中除了注重媒体以及目标受众之外,更加要注重媒体内涵。由于无论是平面媒体、互联网媒体或手机媒体,企业广告需要表达的内容是丰富且多元的,但是大多数媒体广告却单调且空洞,缺少内涵,故一般的媒体广告无法引起受众注意。面对着不断进步的媒体时代,在媒体广告成本不断降低的大背景中,各种级别且不同层次的企业都能利用低廉广告来宣传自身,这些廉价的广告最终铺天盖地,所以要想在众多的媒体广告之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在广告之中赋予更多内涵,将自身的企业信息有效准确地传授给受众,以期达到广告效果,甚至更加良好的效果。

要想实现富有内涵的广告,企业往往需要培养出懂得媒体的高层次人才。不少企业以往对于企业自己的媒体人不注重培养,实际上许多广告的出现往往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观想法,缺乏专业且可靠的思想内涵,选用专业媒体人才使用好媒体并深入挖掘媒体内涵,从多角度把握受众心理,是企业媒体人才的目的所在。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企业需要成立一支集结了总体策划、创意设计、文字编辑、音像剪辑、互联网应用和媒体整合在内的优质营销团队。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新媒体社会背景之下要实现营销策略创新就应该考虑新媒体营销这种新兴营销模策略,利用新媒体营销更广阔的受众范围和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性收集更多市场信息,实现更佳营销效果,虽然目前企业新媒体营销策略创新之路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企业提高新媒体营销意识并重视新媒体专业营销人才队伍的构建,那么就将更有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尤抒忱.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对策初探[J].卷宗,2013,08.

[2]张海玲.多媒体时代企业营销的全媒体策略整合[J].商业时代,2014,14.

[3]姜楠.浅谈新媒体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大观,2015,10.

[4]罗虹.新媒体时代下现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5,10.

作者简介:尹越(1984.12- ),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吉林,学历:本科,单位:北京现代摩比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保山学院校同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变化,从封锁过渡到开放、从单调过渡到丰富、从单向过渡到互动。新媒体为保山学院校同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信息获取简单化,降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传播自由化,使舆论导向难度加大。要解决新问题,保山学院需打造新媒体专业队伍,加强校园新媒体监管,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提高学生新媒体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同文化

新媒体的定义与传统媒体是相对应的,新媒体建立在发达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通过数字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向大众传播信息及服务,具有交互性。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非常广泛,无论是专业媒体工作者还是非专业的大众,只要有信息分享的需求,通过电脑或移动端设备编辑即可发送至自媒体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校园文化是指由教师与学生创造的校园内部文化氛围、人文精神,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高校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学生基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提高社会影响力。结合新媒体的发展,依据学生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完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长久大计。

1新媒体的特征及类型

1.1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信息传播上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广大群众的工作时间不一致,喜好各有不同,人们的交互需求增加,促进了新媒体不断发展来适应这种需求。新媒体发展到今天,首先满足了用户的独特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新媒体可以充分了解每位用户的爱好并将对应内容推荐给他们,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强的用户黏性。互联网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使得新媒体可以给用户更新、更完整、更满意的使用体验,比如用户可以在新媒体上即时了解新信息,也可以自主发布信息,又或者用户可以在同一新媒体平台同时完成多个任务,此前由传统媒体主导信息传播的状态将转换为用户主导信息传播。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表现出的包容性是传统媒体不具有的。新媒体可以把文字视频声音画面在短时之内编辑完成并向所有人传播,并且可以同时兼容动画、各种格式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存储的问题,强大的物理存储和云存储足够满足你的要求。

1.2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网站为主的信息传播分享平台,这类网站直接让用户在网上注册登录,依照网站要求就可以直接在网站上上传视频、动画、音乐、图片、文字等内容,这类网站大多针对有独特需求的用户。另一类是新媒体软件,这类新媒体占据这更多的市场。比如微信、QQ、微博、今日头条等,用户需下载软件在终端设备上,注册登录即可使用,这些软件中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官网,除了在软件上进行操作,也可以直接在官网上进行操作,用户体验比较完善。这些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分享的信息更多,用户量非常多,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上传之后都会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传播。

2高校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新变化

2.1从单调过渡到丰富

回顾过往,我们高校校园文化的了解,只是定格在校歌、校徽、校服、校训等,其形式比较单调。由于新媒体带来的开放,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单调,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上的各种信息的传播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样的社会文化也影响着校园文化从单一过渡到丰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并存等。

2.2从封锁过渡到开放

新媒体的数字化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传统物质载体的制约,突破了時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空间中发展,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社会上的一些信息进入大学校园容易得到校方的监管并得以筛选。利用新媒体,高校老师和学生不仅能更加详细的了解本校校园文化,还能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取其精华,更能加强各高校、各院系,乃至与国际学校的合作交流。对于宣传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形象、打响学校知名度等有着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2.3从单向过渡到互动

广播、电视、宣传栏、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基本都是单向传输的,高校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受众作为接收者,相对于接收者来说,其活动方式就十分的被动,自身的诉求很难得到满足,对于参与到校园文化建没中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交互性,利用这个平台,受众可以表达自身诉求,其被采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通过一些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高校老师和同学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就校园文化建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广大师生认同感和参与性。

3新媒体环境下保山学院校园文化中的机遇和新问题

3.1新媒体环境为保山学院校园文化带来的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为保山学院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通道,学校开展的许多线上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同学和老师们在微信群、微博、QQ群等新媒体上交流互动,就校园文化建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广大师生认同感和参与性。另一方面,学校各级党支部、宣传部、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创建的微信公众号、各类群聊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态。通过新媒体这个媒介,保山学院校园文化传播有了更加快捷、及时、多样的表现形式,受众也有了更加灵活多变、低碳高效的参与方式,各类社团、学生会也能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宣传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保山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借用先进的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校园内的各种新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以往,学校几乎都是通过广播、海报等来传播校园信息。通过新媒体,老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掌握通知类的信息,还能了解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相关信息,并且还能加强各个高校、院系乃至与国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宣传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形象、打响学校知名度等。

3.2新媒体环境下保山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3.2.1信息获取简单化,降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来获取相关信息,而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沉迷网络,过分依赖新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在保山学院,部分学生是通过粘贴、复制网络信息来完成作业的行为,更有学生利用新媒体考试作弊。学生们过分依赖会使其丧失自我判断能力、迷失自我、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这个问题而言,保山学院首先应该完善学生个人作业管理制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抄袭网络信息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惩处,加强考试监管力度。教师队伍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

3.2.2信息传播自由化,使舆论导向难度加大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无法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无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管控制,而大肆蔓延的不良信息会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保山学院里,有学生传播虚假、不良信息,导致有部分学生上当受骗,损害其身心健康。针对这一问题,保山学院首先应当制定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实施校园新媒体分级管理。保山学院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为一级平台,可由学校宣传部门直接负责管理。校内二级单位的新媒体平台可由二级单位负责建设和管理,各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需作为第一责任人。开设网络管理中心,建立线上管理队伍。通过这一举措,发挥新媒体全方位传播信息的优势,促进校园新媒体良性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保山学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握住新媒体这个大浪潮,正确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使得老师和同学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就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广大师生认同感和参与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形象、打响学校知名度等。

参考文献:

[1]魏明云.新媒体对高校校同文化建设的作用[J].传媒,2017(14):88-91.

[2]余瑾,刘双清,姜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同文化建设[J].文教资料,2018(30):66-67.

[3]廉文文,王玉辞.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同文化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7):11-12.

[4]郑岩.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同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学理论,2019(12):130-131.

[5]盛婷婷.新媒体在高校校同文化中的作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1):61-62.

[6]胡晶晶.新媒体下高校校同文化创新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3.

[7]黄坚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通联编辑:代影】

收稿日期:2020-03-26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8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保山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8106860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燕倩,保山学院本科在读;施春朝(1988-),保山学院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為教育技术学;游永杰,保山学院本科在读;冯如迁,保山学院本科在读。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