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2024-07-26

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由于受传统体制、陈旧观念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因此,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动和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新世纪我国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1992年的起步发展阶段。从极少到较多,从被限制、允许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民营经济的顽强发展终获初级政治地位和法律认可。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2002年的高速不平稳发展阶段。从重要的补充变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虽呈高速发展态势,但由于经济波动和政治影响却也出现不平稳的发展局面。第三个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经历了数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结构改善,涌现出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为代表的多种经济发展形式,进入了全面的、良性的发展轨道。经过3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遍及城乡各地,涉足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经济总量在扩大,比重在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总体而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一些发达省份和市县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已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二、当前经济环境给我国民营经济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给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和挑战。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很多民营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下滑、资金严重不足,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尽管形式严峻,但困难与机遇往往并存。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在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了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首先最主要的是出口。美国是我国最大贸易顺差来源,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势必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在我国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中出口导向型的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较多,这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最大。而与出口导向型企业密切相关的数十个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纸箱、包装、货运代理、国际物流、各类中介行业普遍出现严重亏损。

2,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发展速度趋缓。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不少行业的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趋势,其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例如,钢铁行业从2008年6月开始,价格持续下跌,企业产能不断缩减。而且,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民营企业实质上的资产缩水和销量下滑,还导致投资减少和资本撤出,严重影响了其整体发展速度。

3,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弱化。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缺乏有效担保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我国能有效运转的融资担保服务机构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业务原因导致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按时收回,严重占压了流动资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再有,土地、用工政策等发展要素条件的变化也造成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

4,民营企业经营者信心受挫。大部分民营企业认为,现在原材料价格与产品销售价格倒挂,销售价降幅又一时无法探底,使得他们对继续组织生产心有余悸。为避免和减少亏损,企业只好等待观望、停产待市。有的企业在产品市场行情暂时无多大影响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大量采购原料,满负荷组织生产,充分表明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担忧。

(二)民营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实质上是其传统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缺陷的冲击。保持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增强结构支撑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在给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转型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于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企业,而具有科技领先、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能够较好地抵御市场冲击和风险,这就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促使它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或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济危机下,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困难,这就为那些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以较低成本迅速实现做大做强提供了机会,促进了行业的优化发展。同时,金融危机迫使企业重新审视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渡过难关、寻求发展,明智的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并逐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有利于国外资本、人才和项目的引进。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全世界各类企业自身和对外扩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外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势必导致大量资本的撤出和人才的流失。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寻求新合作伙伴、新投资领域的需求便凸显出来,而这就有利于我国借助改革开放的优势,抓住机遇,聚集国外游离资本,聚集流动人才,聚集科技领先、高附加值产品与项目;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进行技术、项目的升级换代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进行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和项目储备。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金融危机发生后,受影响最大的东南沿海的出口导向型民营经济。我国民营经济要想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定不能重复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力密集型的老路子,其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其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

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各级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政策,创新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模式,开发针对性强且快捷有效的信贷产品,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如采取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形式筹集担保资金;组织和推进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引导企业成立互助性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银企合作等。

(二)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家首先要提高创新意识,根据企业的发展水平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由政府组织,向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培训、专家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帮助其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从而提高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再有,民营企业自身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并通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给予创新人才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提升民营企业管理体制

深化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措施。我国民营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规范各项制度;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规模,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方式,建立适宜的企业制度。

(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投资环境,排除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理民营企业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用法律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守信守法经营。

(五)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加大帮扶力度

首先,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与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抓住当前各种机遇和国家实行的各项政策,依据国家的产业布局和导向,及时调整行业、产品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其次,在财政上给予民营企业更大的优惠,不仅要确保已出台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到位,而且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阶段性的税收“减、缓、免”政策与措施;同时,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监费,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投入。最后,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动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全方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处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呈现的敏感阶段。国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接下来一段时期内能否继续稳定、快速和持久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新时期我国国民素质研究实践,针对现阶段我国国民素质出现的不和谐现象,提出提高国民素质的建设策略,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国民素质;新形势;国民素质价值;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1],国民素质已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国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一、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破解发展难题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新常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除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外,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国家意识,带动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低能源消耗、高附加值的财富,使我国跳出发展陷阱,早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二)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传承中华文明,追赶世界发展潮流,应将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氛围下,激发民族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由大国变强国,人才培养战略布局的需要

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国变强国,都需要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基础。高水平的国民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才能依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方向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找出一条消耗少、收益大的方式。从而在高科技引导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

二、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的要素分析

国民素质是伴随着国家形式的产生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态,是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特殊群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国民素质随社会一同发展、变化。与人口素质相比,国民素质有更为宽泛和深刻的内涵,体现出人与环境相互改造的互动性。国民素质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是国民身体素质。国民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物质载体,也是国民素质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它不但受个体自身发育状况、体质强弱、寿命长短等先天生理要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医疗条件、生活环境与方式等后天社会要素的影响。

二是国民心理素质。国民心理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由一系列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构成。能动性、差异性、中介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国民素质结构体系中,在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与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素质之间发挥重要的连接作用。

三是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国民社会文化素质实质上是指个体在身体素质基础之上,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表现出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质。该特质受同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三、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基本表现与成因

(一)问题表现

1.国民综合身体素质总体偏低。由于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人们的体力活动逐步减少,加之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使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同时,竞争压力使国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中,一些人出现过度焦虑、烦躁等不良社会心理,严重时还会出现抑郁自杀或是报复社会等失德、失范行为。

2.理想、价值扭曲,道德意识淡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丧失了理想和信念,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国家前途命运。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价值观念混乱。盲目崇拜资产阶级自由,将谋求经济利益作为人生目标,崇尚享乐主义、将金钱视为一切。二是社会道德淡化。国民在境内外旅游时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同时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再次出现,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腐蚀。

3.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创新能力不足。自从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求不符。国民知识面比较窄,科学素养偏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受保守、顺从等思维模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擅于机械照搬,不善于创造,导致社会文化氛围中缺少科学意识,国民的科学创新能力不强。

4.民主法制素质总体不高。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但国民的法制知识匮乏,缺乏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当所谓“权与法”之间发生矛盾乃至斗争时,人们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却将纠正错误的希望寄托于一个清官甚至更高一层的领导。同时,“忍辱负重”的传统被视为美德而大加赞颂,造就了现代中国人同样缺乏主体人格,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责任感。

(二)成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一直将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将经济增长视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扭曲了经济与教育、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忽视人的价值。与货币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经济活动中更为积极的因素,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货币资本流通作用,颠倒二者的关系,只会使发展失去动力,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落,社会发展陷于混乱。

2.多元文化冲击造成现有文化的浮躁与盲从。当今时代,一些人坚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外来文化持拒绝、排斥甚至丑化的态度,一味地注重本国传统文化辉煌的过去,不虚心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而另一些人则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盲目跟随和模仿,忽视了西方文化中资产阶级文化的侵略性、扩张性,严重影响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冲击造成了国民素质朝着“畸形”方向发展。

3.教育事业发展跟不上时代需求的步伐。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虽然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难以担负起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现阶段国民整体受教育比例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国民自身的认知水平,文化能力。二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儿童的升学率较低,同时青壮年的农业技能教育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三是应试思维主导基础教育。当前基础教育只注重工具理性知识传授及实用能力培养,而没有把价值观念作为培养的首要目标。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够成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众对政治缺少参与意识,社会中自上而下普遍缺乏民主观念,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中长期的“家天下”的格局。同时,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而重德轻法,重人治而轻法治,造成民众的法制观念淡漠。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

四、提高国民素质的建设策略

针对我国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依据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首先应从经济、文化、教育和民主法治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加大对国民素质工作的投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初步的完善阶段,国民素质发展重点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一是要加大物质文明建设。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通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教育水平、改善环境等方式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物质保障。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国民素质的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精神生活和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力度,引领国民素质建设方向

文化决定国民素质的高度,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国民素质的引导作用,以反思和创新思维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式,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促进全体国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国民素质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引导下得以均衡发展。

(三)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发挥建设国民素质的主导作用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结合中国的实际,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一是扩大受教育比例。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不平衡。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扩大全民受教育比例,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二是教育的重点要向农村转移。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制。三是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及健康心理素质,并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内化成为受教育者个性品质。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法制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与完善民主政治权力制约机制。通过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法律法规,建立监督机构等措施保证公众监督对权力监督的有效性,发挥舆论监督的独特优势。二是拓宽国民政治参与渠道和健全参与制度。民众只有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动,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的民主法制素质。

综上所述,国民素质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良好的国民素质,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抓住国民素质的时代变化,加强国民素质的研究,不断引导、规范国民的素质提高工作,只有全社会各界不断努力,才能促使这项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宇.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N/OL].(2015-04-28)[2015-07-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_1115120734.htm.

[2]单培勇,位振奇.“国民素质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意义新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11):7-12.

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洪涝灾害频发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比较薄弱的广大西南丘陵地区,这更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西南丘陵;水利工程;农田水利

1 概述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源,但是它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是完全符合我们人类的需要。只有修筑水利工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不同时段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的需要。水利工程主要是用来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主要靠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来实现其目的的。

我国是一个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与水患不断斗争的历史,兴修水利、根除水害历来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大事。当前,中国的水利状况是: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建设有明显的短板,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国水情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些新的挑战也成为了我国迫切解决水患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大,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对于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不断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落实十八大“美丽中国”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也要尽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

对于水利建设比较薄弱的西南丘陵地区,这更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2 西南丘陵地区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洪涝灾害频发

在我国,洪涝灾害是发生最为频繁、灾害损失最重、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相关统计,近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8万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5%,而美国仅占0.22%。西南丘陵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貌,降雨比较集中,更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2.2 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工程建设滞后

国家一向比较重视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相当明显的改善,但是与交通、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水利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拖后腿的项目建设。尤其是在防洪工程体系构建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比如,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比较低,现在大多的河流只能防御3~5年一遇的洪水,部分河流甚至沒有基本的防护工程,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0~2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很弱,我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大部分在西南地区,面积约97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3亿人,绝大多数灾害隐患点没有设置监测预警设施,更没有进行有效治理。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西部丘陵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基础更是薄弱。以四川省为例,全省已建工程渠系配套不全,目前仍有3万多公里小型渠道未配套,每年有近20亿立方米水不能有效利用。严重的干旱能使大部分区县出现严重缺水,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人们生活用水无法正常供给。绝大多数区县水利基础工程薄弱,根本不适应自然干旱的供水承受力。

2.3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农田水利,设备老化严重,现在还有不少地方还在使用20世纪“大跃进”时期的设备。而对于西南丘陵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水利的投入就更少了。例如,“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小农水项目年均总投入仅为5亿元左右。

2010年历史罕见的旱情也再次暴露出我国农业水利投入不足,正是由于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造成了不少地方在旱情面前束手无策。而西南丘陵地区这些问题就更严重,欠账更多。

在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中,水利设施投入是占比重最小的一块。2010年,我国的水利设施投入不足2000亿元,这还不足交通建设投资的10%。出现这样比例,是因为其他基础设施部门都带有很强的经营性,有盈利空间,也就能吸引大量社会投资,而水利建设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如果国家不主导投资,社会很难有积极性大量投入,因此,水利的投入一直很薄弱。

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国家应该不断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拓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长效投入机制。

2.4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的农业大部分是灌溉农业,需要充足的水利设施,因此对农田水利的依存度很高。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一是老化失修严重。现有的灌溉排水设施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由于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导致设备长期缺乏维护,使水利设备的功能不断衰退,效益降低。二是配套设备不全、标准较低。三是灌溉规模不足。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中,一半以上仍然是没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大部分还要靠天吃饭。还有一部分水土资源条件较好,比较适合发展灌溉的地区,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加上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发生持续旱涝灾害的几率不断加大,我国的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很大的风险。

3 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3.1 重视民生水利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形象地道出了农田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水利工程建设要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条件。

花椒是重庆某地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3000多亩。该地地处半山腰,水资源缺乏,修水利设施以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实施高效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后,该地大部分村庄都是受益地。近年来,该地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缓解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如今的花椒基地里,修了很多水池,星罗棋布。花椒地里设置了众多取水墩,这些水墩与水池之间都用管道连接。平时把有限的山坪塘的水用管道输送到水池蓄存,遇到干旱,把胶管接在取水墩水龙头上,就可以把水浇到花椒树根部。这样浇水,点对点,所浇的水全部被花椒树吸收,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3.2 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提升较快,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影响,我国的旱情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尤其是近一两年来,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旱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抗旱根本出路在节水,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引导节约用水,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抗旱减灾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3.3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覆盖范围还不够全,工程标准比较低,尤其是西南丘陵地区推进这项工程有一定的难度。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3.4 建设适应丘陵地区的水利工程

小微型水利工程是通过多年研究,而形成的一种适合西南丘陵地区特点的工程。它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农民参与度高的特点,非常适合西南丘陵地区分散的村落居民用水和耕地用水的需求。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拥有很高超的智慧。比如,他们利用丘陵地区的地理特点,修建了很多富于创造性的水利工程,凸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无比高超的技巧。浙东一带的鉴湖,就是利用沿江海的丘陵“山—原—海”的台阶地形特点修筑的水利工程。它从汉代起,通过建造湖堤和斗门,闸、堰、涵管等一系列工程,把众多的小湖泊联通起来,进行蓄水,既可以排涝又可以御咸蓄淡,进行灌溉,使得鉴湖附近万顷土地灾害很少,从而使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受益八百多年。又比如元代兴建的会通河,长达三百多里,流经丘陵地带,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通过建造数十座闸、堰等渠系建筑物使船只逐级顺利航行,这种由低处向高处过船的技术,对以后扩展人工航运地區有很重要的意义。

3.5 推进水土资源保护,保障生态安全

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水土资源保护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水土资源保护对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广大的西南丘陵地区应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第一,首先要从预防做起。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要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第二,治理和修复水土严重区域。对已经形成的严重水土流失地区,应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有重点地开展坡耕地、侵蚀沟综合整治,务必保证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地区,采取封禁保护等措施,促进生态恢复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姚帮松,王辉,潘景副,肖卫华.湖南省山丘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

[2] 张涛,徐恩英,冯文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调研与思考[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

作者简介:龙凤(1969—),女,重庆人,四川省宜宾县水务局机械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工艺。

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行业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越来越多的挑战。法务会计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而在我国尽管法务会计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的法务会计人员素质与质量、法务会计制度建设仍然十分欠缺。因此,我国法务会计发展迫在眉睫,需要会计界和法律界开展长期的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索工作,分析找寻现存的法务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务会计;人才;制度; 发展

一、我国法务会计亟待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经济诈骗案件,其中均涉及会计法律问题,因此,加强我国法务会计发展势在必行。

1、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法务会计发展

法律,是调节和约束市场经济经济活动的有力行为,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表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约束自身行为,成为十分有效的手段。法律,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双刃剑”,当企业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采取法律途径是不可避免的,法律可以保护企业的经济行为,也可以约束企业行为,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所有行为都与会计、审计密切相连,必须在复杂的会计、审计中与法律架起一座桥梁,让法务会计成为解决法律问题和财务问题的一把利刃。

2、经济纠纷的解决与经济损失的计算促使法务会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诉讼案件、经济纠纷增多,为避免过多的纠纷困扰,当事人都希望私下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法务会计人员出面协调。一方面,法务会计人熟悉经济纠纷的性质;另一方面,法务会计人也了解经济损失情况和法律法规,所以法务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及时的帮助当事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最大化的解决经济纠纷。

3、会计学的发展促使法务会计发展

我国经济业务种类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呈现了新型化和多元化的趋势,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让经济现象复杂多变,会计理论和会计法律之间存在的差异化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仅限于专业知识,在会计法律方面十分欠缺。然而,法务会计作为会计与法律间的桥梁,是妥善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有力工具。

二、我国法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1、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匮乏

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虽对于法务会计职能、概念、内容及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诸多争议。我国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体系研究上,缺乏对实际案例及实际操作的应用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文章诸多,实证文章较少;在研究层次上不够深入。因此,法务会计实践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我们应强化和完善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

2、法务会计相关法律、制度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缺乏与法务会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出台与此相关的法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法务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不仅如此,传统的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也较少涉及法务会计相关规定,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滞后。

3、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缺乏

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我国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培养出来的多为单一型人才,如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律师等。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服务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和律师提供,尽管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的会计和审计知识,但他们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从事法務会计工作的时候,往往注重会计信息和证据的研究,而忽视了法律程序与法律证据。同样,律师虽然具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具有丰富的经济案件解决经验,但他们缺乏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从事法务会计的工作室,无法深度挖掘藏匿于会计资料中的深层违法违规信息。在我国,既懂法律法规知识,又懂会计知识,能够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具备审计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人才的缺乏就导致我国法务会计在短时间内得不到迅速的发展。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法务会计工作,但也属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上缺少成功的法务会计教育案例。

4、对法务会计认知度较低

尽管法务会计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法务会计专业性太强,许多人不了解甚至没听过,企业也没有认识到法务会计在公司内部关于解决经济纠纷和调查会计人员徇私舞弊、违法违规的具体作用,更没有认识到法务会计人员在解决这类问题上的优势。有学者曾对我国法务会计发展及其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从事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的人员。但最后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认知度较低,即便是专业从事会计专业领域工作的人员。

三、解决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我国法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

法务会计工作人员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协调和保护社会经济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主导力量,应对法务会计行业制定和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法务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规则和程序,为规范法务会计人员执业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通过建立健全法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从制度上推动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间接的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2、完善我国法务会计理论体系

现阶段我国法务会计缺乏系统的基本理论,没有完善的法务会计理论无法更好地指导法务会计实践,不能丰富传统理论框架和会计专业知识结构。因此,我国的法务会计理论之后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社会的认知度缺乏,对法务会计的重视度不够;其次,缺乏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再次,对法务会计研究投入人力、财力不够,研究规模小且分散。因此,有必要完善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成立相关协会,以学术研讨会、论坛、刊物等形式进行交流;根据现阶段法务会计发展形式,主要围绕法务会计目标、定位、职能、原则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我国会计诉讼案例研究,让每一次案件作为对理论的检验。

3、加强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

推动法务会计发展,必须加紧培养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可以大胆的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环境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法务会计高级人才。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鼓励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法律专业,取得双学位。继续完善后续教育,提高法务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及处理各种会计法律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各种虚假会计信息开始涌现,经济诉讼案件比过去提高,法务会计问题也随之凸显。通过探讨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好为推动法务会计的发展提出了一定建议。

参考文献:

[1]何德好,李志坡. 关于我国法务会计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J]. 当代经济. 2004(11)

[2]孙连杰. 浅析虚假会计信息[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13)

[3]张理,郝向华. 建立和发展我国法务会计的必要性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7(06)

[4]王新利,薛大维,康建桥. 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07(03)

[5]迟旭升,刘彬. 法务会计问题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05)

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改革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对外贸易竞争的关键因素。文章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入手,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国内原因和国际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滞后成因;对策

在全球经济化不断加深和产业革命不断升级的今天,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不仅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日渐激烈,贸易竞争的重点也从货物贸易逐步转化为服务贸易。纵观各个发达国家和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从他们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加大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服务贸易开始发展起来,贸易对象从运输、通信、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逐渐转型为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并且贸易领域还在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总额也在不断上升。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良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发展水平上还是远不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而稳

虽然我国服务业较其他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服务贸易发展稳健,贸易总额不断增长,经过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民众的努力,我国的服务贸易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额更是呈大幅度增长,每年都会迈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位;2013年上升至第三位;2014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043.4亿美元,增速比我国货物贸易高出8.4%,占世界比重的6.2%,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2017年我国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5.8%的增幅,总额达到6956.8亿美元,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二。

(二)我国服务贸易正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在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服务业虽然所占比例过半,但所占比重却在年年降低。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新兴服务进出口普遍快速增长,电信、计算机等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增幅均超过20%;专业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进出口总额較往年也有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化的转型,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迈进,我们正走在通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先进水平的道路上。

(三)服务贸易逆差居高不下

虽然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服务贸易的总量上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是持续走高,并且居高不下。2012~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持续高升,从896亿美元上升至1599亿美元; 2015年有所缓和,服务贸易逆差总额下降为1366亿美元;2016年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走低的情况下,逆差额却反常创下新高达2601亿美元;虽然近两年服务贸易逆差的现象开始有所缓和,但是逆差总额数据还是维持在一定的高度,这对于我国的外汇储备和未来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成因

(一)起步晚、基础薄、国际竞争力弱

当前全球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东亚地区,发达国家是其中的主力军。我国的服务贸易由于起步晚,现在还处于产业初期,发展缓慢且产业内基础薄弱,大多数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都未形成相应的规模,加上我国科技实力不够雄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国内服务贸易机制不够成熟,导致我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竞争指数TC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某一个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指数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大;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弱。可用如下公式衡量:

其中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Mij表示i国j产品的进口额。

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始终为负值,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小值-0.37,2017年有所缓和,说明近些年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处于净进口状态,且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印度,我国同属于人口基数在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但是在服务贸易上,印度的发展水平却高于我们国家。

(二)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不足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今天,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国外服务贸易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都已经从传统服务业过度到现代服务业为主,而我国运输、旅游、建筑三大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大量使用资本、知识和信息的现代服务贸易例如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和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该类服务贸易在我国起步晚,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较薄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发展比较缓慢,规模仍然非常小,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

(三)高层次国际服务贸易人才短缺

金融、知识产权使用费、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国际化高端人才,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但在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明显不足,外贸人才的需求空缺极大,尤其体现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虽然全国各大高校都已经纷纷增开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课程,相关企业也开始培养行业内人才,但是人才数量仍旧处于并且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处于空缺状态。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服务贸易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发展的瓶颈,长期必将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行业整体的竞争力。

(四)贸易壁垒、法律限制

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环境不断恶劣,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支持和保护民族企业发展,开始构建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FBSEA法”(即《1991年外资银行监管加强法》)的颁布,限制了中国金融企业进入美国。除此之外,美国在WTO市场准入承诺中,在阿拉斯加等24个洲不允许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不允许非寿险分支机构设立在纽约州。这些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复杂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阻碍了中国服务企业提供者对外服务输出,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服务业改革、加大支持力度

为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全面深化服务业改革意义重大。一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运行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具体的行业性法规,并不断加强服务贸易统计、监管体系;二要推进服务业结构升级调整,扩大对新兴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三要逐步放宽教育、文化创意、专业咨询等领域的外资准入和政策限制,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优质资本和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进入。

(二)鼓励金融、咨询、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的创新

新兴服务行业是未来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国家间服务行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使用费等现代生产性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应鼓励、支持新型服务部门的创新。企业自身应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掌控能力,力争在某一领域抢占全球制高点,并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吸收国外经验,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服務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关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对人才数量的培养,也要重视对人才质量的培养,通过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加以相关的激励,在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同时发挥其创造力,为服务贸易注入新鲜的血液。另外,应该适当引进外部人才,为其提供解决落户、配偶就业等便利和优惠政策,留住一批精于业务、沟通能力强的复合型服务贸易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抓住“一带一路”、服务外包新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工程建设可以为我国服务业带来新的市场,也为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突破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通过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沿途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通过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服务贸易在沿途的发展,与当地达成服务贸易合作关系,不仅可为我国带来大量的资本储备,也可为我国进军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调整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好机会。服务外包是服务出口的新增长点,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直接方面,承接服务外包可以增加出口;间接方面,承接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降低贸易摩擦,还存在吸收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等外溢效应。

参考文献:

[1]许翔宇,孙希华.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7).

[2]段亚琳.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0).

[3]刘海静.中美服务贸易逆差成因分析及对策[D].河北经贸大学,2015.

[4]贝淑华,陈紫菱.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9(04).

[5]陈永强,徐成贤.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的途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

(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本文从社会资本与社会稳定间的关系出发,将社会资本的影响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提出了从改善社会资本环境、加快地域经济发展、推进文化交流整合、引导宗教信仰发展等四个方面积极构建社会稳定机制。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稳定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机制构建

社会稳定在当代中国是最重要的政治目标。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没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就不会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更不会有全国的社会稳定。当前,维护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社会资本理论在强调人与人之间信任、互惠、规范与网络关系中所追求的协作、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目标相融合。中国传统深厚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民族特征(宗教)对于其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机制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

一、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新经济社会学中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兴且发展十分迅猛的理论。最早独立使用社会资本的是汉尼芬(Hanifan),他用其来说明社会交往对教育和社群社会的重要性。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正式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同对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持久网络占有联系在一起。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Goleman)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论述意大利民间团体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中诸如人际网络、规范和社会信任感之类的一些特征,他们能促进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同合作、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协调社会互动提高社会效率。1995年,美籍日本人福山(Fukuyama)在《信任,创造社会财富与经济繁荣》一书中提出,社会资本是这个社会的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非正式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们包括诚实、互惠和信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视社会资本是一种自觉形成的社会规则。它体现于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中,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只有建立在民间团体和组织所达成的协议的基础上才可能是稳定的。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解释,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是从社会关系这一角度来进行阐述的,都包含了社会资本的几个关键核心点:社会团体、信任、社会规则、协同合作。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西部少数地区民族文化、道德伦理、宗教观念及民族和谐基础之上,蕴含于西部少数民族社会结构之中的。该社会资本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西部少数民族特有的生存、生产和社会形态,与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观念、道德伦理、民族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不仅关系到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发展,而且关系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民族的平等团结以及国家的政治安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民族因其特有的民族特点而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并呈现一定的民族差异。这些民族差异表现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而这些迥然各异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之间极易发生冲突,政府部门稍微处理不慎就可能会导致冲突加剧。因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往往涉及到整个民族或许多民族,有时一个地区发生的民族社会问题,可能对其他地区同一民族都产生影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社会稳定学认为,维护社会稳定或治理社会不稳定的关键是消弱或者消除社会人群之间利益矛盾和利益斗争。而社会资本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协作、互惠、规范与网络关系可以消除、弱化人群利益矛盾和冲突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社会资本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作用

1、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1)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存和发展条件得到改善。首先,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个体居民利用它作为纽带或介质可以集中大量的物质资源。其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支持性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化解居民生产和生活风险,起到一定的社会保障作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环境恶劣、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体居民抵御灾害能力十分有限。社会资本可以小范围地解决互助、贫困以及医疗、教育支助等问题。最后,社会网络可以为居民就业提供信息来源,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行为不断规范、群体间关系逐步协调。首先,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规范居民行为、促进合作,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作为社会资本的互惠规范是对互惠的一种规制和约束。互惠规范可以促进互利主义道德观念在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从而有效抑止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观念。因此,基于信任和规范的社会资本有助于规约人们的行为,达成相互的沟通、理解和合作,并在重复博弈中形成固有的惯例、规范和遵规行动,进而形成一种整体性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民族和谐与社会稳定。其次,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协调不同价值观和利益冲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间存在着较强的利益冲突和信念冲突。而不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诉求和沟通途径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等社会资本网络可成为民众的发泄渠道,可有效减少、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和信念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相处融洽。在一个共同体中,公民参与网络越密集,其公民就越有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行合作,越有利于公共精神的形成。同时,公民参与网络最终会形成相近的价值观和社会信仰。这种价值观和社会信仰的认同,能够指导和调节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由网络中形成的社会资本使各少数民族间更加融洽地相处,凝聚力明显地增强,从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宗教信念、民族习俗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和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政府调控机制又不能够延伸到各个地区。对于政府和市场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有效的社会资本,如宗教信念、民族习俗等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宗教具有庞大的组织机构,通过一个共同的宗教信念把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们聚集起来,遵守共同的市场规则,共同参与各种市场经济的活动,从而实现其良好的引导作用。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通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市场经济有利方面的民族习俗社会资本积极发挥、利用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以提高社会稳定因素。

2、对社会稳定的消极作用

(1)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西部许多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大跨度的社会形态转变,大多数地区从自给半自给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巨大的社会制度变迁造就了十分突显且影响深远的社会资本时差现象。直接表现为这些地区在完成社会制度形态的转变后,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以传统农业为经济基础的社会资本结构,社会资本的农业性特征并未得到扭转,甚至由于文化的保守性使之更加强化。社会资本中的消极因素长期固化,使得经济增长速率缓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东部等发达地区,东西部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宗教信仰集中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东巴教、毕摩教等都集中在这里,宗教文化成为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已成为人们思想文化的中核,渗透到教育、生活和传统习俗的各个领域。而宗教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显而易见,如藏传佛教重来世轻今生、重精神寄托轻物质消费的价值观极大限制了扩大再生产;伊斯兰教教旨导致的宗教冲突对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宗教文化天然形成的封闭、自我循环的文化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着异质文化的冲击,极易造成人们思想的僵化,不利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资本,在极端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极为不利的社会安全问题。

(3)西部少数民族亲缘体系弊端的存在,制约着社会稳定。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庭及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际交往主要局限在家庭内部,再逐渐扩大到亲戚邻里。亲缘信任体系仍然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封闭的、狭隘的信任体系,会阻止家族成员接受外部环境的有益影响,会引发对非群体成员的不信任、褊狭甚至仇恨和暴力。一旦民族情感或民族意识被触发,往往会表现得异常强烈,极易引发民族冲突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社会信任程度下降。因此,存在严重弊端的亲缘信任体系的封闭运行与日益强化,不仅弱化了社会资本的聚合能力,阻滞了社会资本要素的流动步伐,而且给以尊重法律、崇尚制度、平等自由、追求和谐为支撑的新型社会信任体系的建立产生了严重制约。

(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消极心理和文化负作用于社会稳定。文化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文化的贫困会导致经济的贫困。人类学家刘易斯首先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并分析到:棚户区的孩子,到6-7岁时,通常已经吸收贫困亚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不准备接受那些可能改变他们生活的种种变迁的条件或改善的机会。中国民族地区的文化总体上讲是一种贫困文化,民众价值观品位低、小农意识强,思想比较封闭、守旧,平均主义的消极心理严重。同时,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汇聚地。这些不同的文化,一方面产生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保守心理、自卑心理、狭隘的地域认同意识等等,另一方面产生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平均主义心理、单一民族认同心理、民族偏见心理、民族歧视心理、民族分离心理等消极心理。各个文化之间缺乏相互联系性和相互依赖性,不但很难沟通,而且比较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收入差距和各种矛盾被不断放大,激发民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影响着社会稳定。

三、社会资本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

1、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环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作为其社会共同体所特有,对维护民族认同与团结,促进民族壮大与发展至关重要。改善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环境作为促进社会资本进步的重要手段,必须改变大汉族主义思想和漠视少数民族发展的倾向,纠正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仅仅限于给钱、给物等接济行为的狭隘认知。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口意愿和保证民族地区社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切实将以人为本、保护为主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发展最基本的定位,将对社会资本的开发和提升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采取坚决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通过广播宣传、电视教育、开会论证、座谈交流以及加强沟通等方式,全力营造尊重知识、科学民主、敢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营造出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资本环境,培养出融合区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

2、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维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贫穷造成的。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封闭和历史发展的原因,西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边远山区及贫困地区,基本游离于现代社会文明之外。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严重失衡,差距越拉越大,民族地区民众难免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心存压抑和不满。在这种情形下,经济问题容易转化为社会问题。要从制度上向西部各族人民的利益倾斜,经济发展能保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富有成效,从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既有利于民族社会的均衡和平衡的调整,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保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稳定。

3、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整合

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的某些历史积淀已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不断推进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整合。民族地区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民族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产品在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必须把打造优势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加强保护原有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推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建筑、风情、服饰、饮食等文化艺术品牌,创造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群众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在可能的情况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发达地区文化溢出效应和知识经济浪潮的优势,以交通、通讯、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和工具推动文化交流与互动,不遗余力地促进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与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产生新的社会资本因子。加大西部民族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多边合作。

4、引导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相适应

宗教问题是一个敏感性问题,能否引导宗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引导宗教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国家的社会制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及宗教组织的有关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因此必须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民族地区宗教林立,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蠢蠢欲动,宗教成了境内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分裂国家的主要工具。必须加快宗教立法,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击。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党和政府积极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宗教界自身不断努力。此外,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锐: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6).

[2] 姚福喜、徐尚昆: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展[J].全球视野,2008(5).

[3] 王晓明:社会资本理论发展演化的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6).

[4] 赵曦、成卓: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

[5] 辛文卿: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关联分析[J].前沿,2010(23).

[6] 谢俊春: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1).

[7] 高永久: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8] 周立军: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政治与社会,2010(6).

[9] 吴永刚:宗教问题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10] 何高娃:论民族政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11).

(责任编辑:林志红)

上一篇:新媒体形式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应用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