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诵读课工作总结范文

2024-08-12

校本诵读课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韩营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中华经典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诗教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喜爱吟诵古代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语文素养。经典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晨会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

1.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和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方案的起草、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②钻研业务,以“教学沙龙”、网络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制定学校经典阅读方案

( 1)、每学期伊始由教导处制定统一的阅读要求。规定各年级的古诗诵读篇目。并在学期末对古诗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 2)、向各个年级推荐经典阅读篇目。

( 3)、各学段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

低年级:以童谣、童话故事为主,展示形式为童谣传唱表演、讲故事比赛、编演童话剧等;

中年级:以成语、对联、名言警句为主,展示形式为成语故事会、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

高年级:以词、古文、现代美文为主,展示形式为课本剧表演、征文、知识竞赛、自办小报等。

3.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一)、一天“四诵读”。

1、晨读: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集体诵读诗文,一周背诵一篇经典诗文。

2、午读:每天中午收听广播,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向学生诵读寓意小故事或朗读经典诗文。学生可跟读、跟背、跟唱。

3、路诵: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以班级为单位,齐背诗文,走出校门。

4、夜诵:每天晚上回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诗文诵读内容。

(二)、用好“两课”。

1、阅读课:各年级阅读课作为经典诗文诵读辅导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三)、少先队活动将诵读经典诗文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少先队每天对每班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将学生的诵读情况纳入星级中队积分,评选“诵读优秀班级”。学校开展评选“诵读之星”和“优秀阅读之家”的活动。

(四)、成立经典诵读小组,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其中经典诵读班已成立。我们学校阅读室每周两次对全体师生开放。还定期组织“我与书的故事”的演讲比赛,“经典伴我成长”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校本诵读课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武汉市吴家山三小

柏修平

一、咏鹅《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诗中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态生动逼真。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注释】①曲项:弯曲的脖子。②拨清波:划水。 译文(1)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2)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对天唱着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上,红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二、《七步诗》.[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2.煎:煎熬,隐喻迫害。3.尝:尝试。 4.持:用来。5.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6.漉(lù):过滤。7.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8.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9.燃:燃烧。10.本:原本,本来。11.相煎:指互相残害全 ,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12.泣:小声哭泣。13.何:何必。[译文]: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三、赠汪伦年【唐】【李白】【注释】[1]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译文】李白乘船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忽然听到岸上汪伦带着一群村民手挽着手边走边唱着热情爽朗的歌曲。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朋友汪伦送给我的友谊情深。

四、秋浦歌 [注释]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2. 缘:因为。3. 个:这样。4. 秋霜:指白发。[译文]:(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简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五、《塞下曲》其二 【注解】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⑦石棱――石头的边角。【译文】(1)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棱中。(2)夜晚,月色朦胧,在一片树林。一阵风吹过,野草发出了沙沙的声音。这里有猛虎出没,发现前面草丛好像蹲着一只老虎,一支箭被射出去。第二天,天刚亮,人去现场寻找猎物。箭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儿巨石!那支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无论怎么拔都拔不出来。

六、李绅《悯农》[注释]1.悯:怜悯。 2.粟:(sù)谷子;栗粟。 3. 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秋成万颗子:一作「秋收万颗子」[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 )官夺去而饿死。

七、夏日绝句

注释: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1、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2、夏日绝句的意思:[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 )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八、乡村四月【注释】 ①子规——布谷鸟。 ②才了——刚刚做完。【译文】 (1)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2)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九、四时田园杂兴(南宋 )【注释】 1. 杂兴:各种兴致 2. 耘田:在田间锄草。3. 绩麻:把麻搓成线。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5. 未解:不懂;不知道。6. 供:从事,参加。7.傍:靠近。8.桑阴:桑树的树阴。[译文]:村民们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是其写春的诗。

十、三闾庙 【注释】(1)三闾庙:即屈原庙。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庙在长沙府湖阴县北(今湖南汨罗县)。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2)何深:多么地深。(3)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译文]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的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十一、江村晚眺【注释】1.眺tiào 望,往远处看:~览。~瞩。~望。远~。 (形声。从目,兆声。本义:斜视) 2. 目不正,斜视。【译文】 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在江水旁,似醒还睡。突然,一个渔人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

十二、乡思

注解①落日: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②望极天涯:极目天涯。③碧山:这里泛指青山。[译文](1)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望及天涯不见家,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已恨碧山相阻隔。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隔开碧山还被暮云遮,可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2)人们说太阳下山的地方是天边,但是看到了天边,还是看

不见家乡;原因是青山挡住了家乡的视野,但是在傍晚的时候,美丽的晚霞又挡住了青山,这就更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十三、中秋月注释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十

四、《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苏轼

[注释](1)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2)此章借春风以寄其牢骚,承首章花开。桃李有主,且近家园,而春风忽然吹折,似乎造物亦欺人者。惜桃李,正自惜羇孤也。 [译文]:亲手种的桃李树不是没主人,村野老人的院墙虽低也像家,而现在春风竟然也来欺欺凌,晚上的春风吹折几枝桃李花。 十

五、《送灵澈上人》

[注释]: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 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

五、《塞下曲》其二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2] 译文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译文](1)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2):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一、《咏鹅》

朝代:唐

作者:骆宾王 咏体裁:五绝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二、《七步诗》 作者: 曹植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秋浦歌 作者: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箇)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五、《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六、李绅《悯农》

李绅

体裁:五绝朝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七、夏日绝句 作者: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乡村四月 作者: 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九、四时田园杂兴(南宋 )(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十、三闾庙《三闾庙》 戴叔伦朝代 唐诗体裁 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十

一、江村晚眺

戴复古

南宋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十二、乡思

作者: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十

三、中秋月 作者: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十

四、《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苏轼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十

五、《送灵澈上人》 作者: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一、《古朗月行》 [注释]①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②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③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④青云端:青云的顶端。[译文]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无缘无故地飞到了青云的顶端。

二、忆江南 注释①谙:熟悉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译文(1)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日出时,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春天来了,江水绿如蓝草。能不想念江南?(2)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5.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6.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7.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的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四、白石滩

唐•王维 注释1.白石滩:辋川的一个地方,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此诗列《辋川集》第十五首。2. 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可以编席、作蒲包等3.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4.向:临近,将近。5.堪:能够,可以。6.把:握。7.浣(huàn):洗。浣(huàn)纱:用西施浣纱的典故,暗示浣纱女的明丽。8.水东西:水的东边和水的西边。译文:在白石滩这里,滩上的水和水底的石清晰可见,水中绿色的蒲草长得又肥又嫩,差不多已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了。一群少女,有的家住水东,有的家住水西,她们趁着月明之夜,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上洗衣浣纱。

五、临湖亭 【注释】[1]本篇写临湖亭边水面荷花盛开,可以邀客同赏。[2]舸(gě):船。上客:贵客。[3]轩:窗。[4]芙蓉:荷花。 译文:诗人乘坐轻舟迎接贵宾,轻舸在湖上悠然开来。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窗外就是一片盛开的莲花。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诗歌将美景、鲜花、醇酒和闲情巧妙地融于一体,在自然中寄深意,与质朴中见情趣,娟秀飘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六、邯郸冬至夜思家 注释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③冬至:农历...题解: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12月21日至23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七、归雁 注释⑴ 此二句,自问自。客,指自己。几年,犹几时。东,一作“春”。⑵末句正是申明“肠断”之故。译文: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2)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八、塞上听吹笛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译文: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了关山。

九、杜甫《八阵图》【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伤,生,杜,景,死,惊,开八门。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5、盖:超过。【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十、江楼感旧 赵嘏 注释⑴感旧:感怀往事。⑵渺然:辽阔深远的样子。⑶依稀:仿佛。 译文:独自登上江楼思绪茫茫,月光如水水色如天。旧时同来这里赏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只有此处的风景隐隐约约还像是从前。 十

一、张旭的山中留客注释:①山中:一作“山行”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③如云句: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译文:春光明媚,山岚万物都在各自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是多么的美好,所以请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打算回归。要知道,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依然会沾湿你身上之衣。

十二、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注释⑴宣城:今属安徽。⑵蜀国:指四川。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⑶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⑷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③宣城:今安徽宣城。 ⑤三春:指春季。 ⑥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译文(1)在四川曾听到过杜鹃鸟声声悲啼, 到宣城又看见了杜鹃花点点猩红, 杜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我听得肝肠寸断, 在三月的春天,我回忆起我的故乡——三巴。译文(2)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3)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十三、蜀中九日登高唐:王勃。注释(1)九月九日:指重阳节。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2)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3)他乡:异乡。(4)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那:为何。(5)北地:北方。译文:蜀中九日,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十四、 韩偓:(842—923) 字致尧,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②天际:天边。③须:等到。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⑤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译文:正值日出之时,诗人于晨间立于江边,天东边,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似有万条金蛇在舞动着;红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时间,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红色;的确,在江边观日,每当红日喷簿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十

五、淮上渔者 郑谷 [唐]注释 ①逐:跟随。浦:水边,岸边岸边,或为风的“呼呼”声。,。②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3.白头波:江上的白浪。 4.白头翁:鸟类的一种,文中指白头发的老渔翁。 5.荻(dí) :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花呈紫色。

译文:(1)泛着白色水花的淮河上有一个须眉花白的老翁,他的家就在船上随着江面的风缓缓移动,刚刚钓到了一尺长的鲈鱼,儿孙门都在荻花丛中生火准备煮鱼吃。(2)渔者老白了头,却祗能为了谋生而随风逐船水中。当小鱼(一尺鲈鱼)终于被钧到,儿孙高兴的开始准备做食。 这首诗主欲借此来描写人民生活的悲苦。

十六、题乌江亭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2.不期:难以预料。3.包羞忍耻:意谓

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 度。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5 十

七、送杜十四之江南

注释:

注释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⑵征帆:指远行的船。帆:帆船。(3)荆(荆州)吴(吴郡)相接(接壤)水为乡(以水为家乡), 君(你)去(去时)春江(春天的江水)正(正是)渺茫(渺渺茫茫)。日(太阳)暮(落山时的情景)征(远行)帆(小船)何(哪里)处(地方)泊(停泊)? 天涯(天尽头)一望(抬眼向望)断(断掉)人肠(人的肝和肠)。(比喻作者很忧伤)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 抬眼向天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之极。 十

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十

九、仲春郊外【注释】①仲春:春季第二月。②堰:土坝。③绝:全诗校:“一作绕。”④嚣尘:噪音和灰尘。译文:初转山院里,何处染嚣尘。东边小园到处垂着柳枝,柳絮随风飘动,脚下踩着一堆柳花;西边水塘里片片花儿浮在水面上。春意正浓,春光久不逝去;如此醉人的风景,自是冠绝他处。早晨鸟儿飞动,村子也醒过来似地,活动起来;鱼儿戏水知水暖,最懂春的节奏。既已转回山中小院,处处显得宁静,毫无喧嚣与尘世纷扰。

十、刘禹锡写的竹枝词

【词语解释】1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2.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 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3.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一、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① ,呼作白玉盘②。 又疑瑶台镜③,飞在青云端④。

二、《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 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四、白石滩 唐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五、临湖亭

【唐朝 •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十

一、山中留客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十

三、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六、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七、归雁 唐代

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八、塞上听吹笛 高适 唐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九、杜甫《八阵图》 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十、江楼感旧 唐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十

二、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作者: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十

四、晓日 唐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十

五、淮上渔者

作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十

六、题乌江亭

作者: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十

七、送杜十四之江南 作者: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十

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十

九、仲春郊外 王勃

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经,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转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二

十、竹枝词

刘禹锡

校本诵读课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学习目标

在进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时,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维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段——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逐步喜欢经典,有主动诵读的愿望,以诵读经典为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诵读经典;积累一定数量的诵读内容。第二学段——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浓厚诵读经典的兴趣;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一定感情地诵读;学习利用注释简单理解经典内容;背诵相应数量的诵读内容。

第三学段——培养主动阅读的愿望,培养读书习惯;学习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诵读材料;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恰当引用经典,增强表达效果。

二.课程实施方式

依据学校现有状况及特点,对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主要是对已有国家课程的选编和改编;第二种是校本课程的新编。课程实施主要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1)优化环境,创建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在学校开放空间悬挂名言佳句或诗词,并在走廊墙壁和宣传栏上刊登学生的经典诵读心得和优秀习作。在班级中开辟“我是最棒的”、“我会写”、“新书排行榜”、“凡人名言”、“灿烂之星”、“读书留言板”等各具特色的栏目;设立格言栏和成果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

(2)丰富资源,搭建读书平台。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设置图书阅览室

和班级小书架,开设阅读课和经典选修课活动。

(3)举行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坚持晨读和课前分享读书快乐活动,并开设“走廊读书角”,成立“读书俱乐部”,定期开展“读书节”主题活动。另外,定期举行“读书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诗文情景剧比赛、诗文故事演讲比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游戏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4)家校联合,促进经典诵读的开展。倡导亲自共读,邀请专家作亲子共读讲座;利用家长会、家访、家校通等途径,为家长提供如共读时间、共读方法、评价手段等读书方法指导;定期邀请部分家长走进教室和孩子进行共读活动,探讨共读收获,交流共读心得,共享共读时光。

(5)开展教师领读,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开展教师读书沙龙研讨,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活动。教师要自觉读经典,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6)构建保障体系,开发系列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开发队伍和课程开发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校本培训。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从组织制度、时间和物质方面保障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

三、课程评价

(1)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编制调查问卷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科学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效果。

(2)对教师的评价: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动机、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解,对教师的课程主体参与和开发意识及能力做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和开发能力。

校本诵读课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天桥岭镇第一小学张晓红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要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文化底蕴。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要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开展“五个一“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10分钟晨读时间进行诵读。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月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导处年初提供各年级读书目录);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诗词之最”“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我将以《中华古诗词诵读》中的125首诗词为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朗读、背诵和古诗文知识竞赛。班级自行组织初赛,选拔代表参加年级比赛,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中秋节来临时,我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文,开展赛诗会及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得知识,启迪智慧。

将古典诗文与书法学科整合,开展以古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将古典诗文融入到书法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艺,又使学生受到古诗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校本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作为专任教师的我在诵读课中的设计要做到三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差,不喜欢死板板地读,我就要给三字经、弟子规配上动感的图片和动听的歌谣,让孩子们边看边读,边看边唱,就这样在一看,一唱中轻松地背诵了下来。除此以外,我还要通过游戏、故事、绘画等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给诗配画。在课堂上,我故意让学生教我画画,帮我选颜色。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校本诵读课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入其境,得其情,体验乡愁的情感,理解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思念,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

2 .学习诗歌选择平凡而丰富的意象递进组合,来概括诗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对家乡的绵绵思念的手法。

二、教学步骤

( 一 ) 导入

1 .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思乡怀远的氛围。

2 .故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源,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为生存,为理想离开家乡、漂泊异地时,浓浓的思乡情便凝聚成挥洒不去的乡愁。中国幅员广阔,而且历来就有 “ 安土重迁 ” 的传统观念,所以乡愁就成了我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永恒主题。

3 .请大家伴乐轻声读一遍《静夜思》。

( 二 ) 赏析《乡愁》

1 .我们不妨走进《乡愁》诗中,看看诗人在什么情形下想念家乡,看看故乡在诗人眼中又是什么。

(1) 细细品读《乡愁》,先伴乐轻声自由吟诵,然后思考如下问题:

① 欣赏《乡愁》,你心中会涌起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 ( 自由回答,不取标准答案 ) ② 在诗人心中,乡愁是什么形象 ?

(三)练习配乐朗诵

1、学生自由练习

2、教师范读

3、小组推荐代表

4、全体诵读诗歌

(四)本课总结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提高学生学好成语故事的兴趣和信心。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成语的特点及成语故事的阅读方法。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你积累了哪些成语呢?(指名回答)

二、同学们积累的成语真多!成语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词语,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成语背后还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呢。(板书:故事) “牛角挂书”这个成语,那这个成语后面又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打开书看看吧!(板书:牛角挂书)(引导学生利用目录在成语故事书中找到“牛角挂书”的故事。)

三、阅读牛角挂书故事

1.师范读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划出好的词语、句子。 2.交流好词好句。 3.学生自主读故事,

(1)读通全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说说故事的内容,想想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交流故事内容。

(1)隋代襄阳人李密是怎样读书的? (2)从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5.再次阅读故事,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牛角挂书》这个故事,收获可真多。咱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这个故事的。老师把这些读书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出示《读书方法歌》:

打开书籍看目录, 找到故事开始读。

一读,读读通,二读,知内容,三读,有感受。读后记下好词语,积少成多有好处。

五、自主去读《成语故事》这本书。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梅》

诵读目标

1、懂得梅花的象征意义,理解腊梅精神与爷爷精神的相似之处;

2、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爷爷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诵读重点

感受梅花外形和精神的特点与爷爷品格的内在联系。

诵读方法

朗读——感悟——欣赏——品析

诵读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代诗歌王国里,异彩纷呈,留下了许多有关松、竹、梅的诗词名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松竹梅”的诗词名句。

老师收集了几句有关咏梅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投影)

如:《卜算子·咏梅》借梅花的悲惨遭遇,比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的心境。

其实,不仅古人爱梅花、咏梅花、赞梅花,现代人也对梅花有所偏爱,如:胡文写的《梅》。

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注音 (投影)

磬 口 跛 着 伫立 朔风 破蕾怒放

.....钦 佩 贮上 肆无忌惮 沁人心脾 争妍斗艳 .....

2、读课文思考: (投影)

画出文中的梅花形象。

文中“梅”与爷爷的外形相似点是什么? 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爷爷有哪些品格值得你敬佩。

三、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五段梅花绽放的环境。

寒风呼号 大雪纷纷 气候恶劣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性的话:(投影) 我欣赏梅花的 (外形、品格、精神等),你瞧,它 。

3、梅的精神、品格——严冬时:凛然开放、坚强不屈;暖春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些都令人感动不已,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地感受梅的精神品格的不同凡响。

4、本文究竟是写梅还是写爷爷?如果是写爷爷为何以“梅”题?

(投影) 写爷爷,本文立意独特,以梅喻人,因此以梅为题。这是象征的写法,通过托意于物,借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5、阅读“我多想飞回故乡小院,看一看我的腊梅树,给爷爷的坟上捧上几枝腊梅花啊。”

思考:为什么“我”想飞回故乡小院,给爷爷的坟上捧上几枝腊梅花?“飞”与“捧”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

1、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分组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析:更好突出梅花外在与内在美。

2、有些记者知道爷爷是老红军,但不知他为什么他只带一株腊梅回到故乡,请摹拟记者采访老红军。(一人扮作老红军,其他人做记者。)

例:记者:“您就是曾在大巴上战斗过十几年的老红军吗?”

爷爷:“是的。

记者:“你为什么不愿留在城里,而到乡下?”

爷爷:“俗话说‘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狗屋’,我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3、情境:如若作者捧上了几枝腊梅花来到了爷爷的坟前,会对九泉之下的爷爷谈些什么心里话?

4、文中的爷爷有哪些精神,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你认为在今天还需要爷爷这种精神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抓住腊梅外形和精神的描写,突出了爷爷的高大形象,梅、人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爷爷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诵读教案《牡丹的拒绝》

【诵读目标】

1、体会和学习牡丹的个性美和品位美.理解感悟文中深刻的意蕴。

2、帮助学生欣赏本文巧妙的构思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诵读重点】

1、体味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品味之美。

2、作者以牡丹的拒绝说明人的高贵不在于富丽而在于品位的深刻寓意。 【诵读难点】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写法。

2、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道德评价标准。 【诵读过程】

一、导入: 牡丹是花中之王,人们用国色天香来赞颂它。牡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它是文人画士笔下绝佳的题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一般人都很爱牡丹。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艳美的《牡丹图》)。俗话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洛阳欣赏牡丹之美吧。

二、赏析课文巧妙构思和深刻的意蕴。

(一)教师诵读课文(1—7段)学生讨论总结

1、题目好在哪里呢?

2、人们为什么喜爱牡丹?

3、作者开头如何来写牡丹的美?

4、但人们为什么偏偏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观看牡丹呢?

(二)请两个学生用简短的话复述第二部分和第二部分。 师生共同探究 牡丹究竟为什么拒绝绽放呢?

(三)学生分组讨论:

1.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 2.通过上面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牡丹具有怎样的品质?

三、总结主题。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四、 深化主题 现实教育。

作者由牡丹的个性品质展开联想,歌颂了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士。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你认为哪些人具有牡丹这样的个性品质?

诵读指导课教案《走吧!到春天去》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

2、感悟“追寻快乐的美好”的主题。

3、赏析作者“追寻春天,感悟春天,热爱春天”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追忆快乐时透露的忧思。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引导 探究 合作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文本,走进春天。

出示一组有关春天的图画、文字来表达春天的美好 人生需要春天,人生需要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

(二)初读文本,感知春天。

1、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完成: 检查字词。(指名读,齐读。) 香椿树不绝如缕 微醺 田埂 跋涉

2、感知文章

(1)作者为什么要到春天去? 感受春天的美好,追寻快乐

(2)春天的美好表现在何处?带给我哪些快乐呢? 自然之趣(结合文章第2段)-欣赏春天的情趣而快乐 追忆之乐(结合文章第3段)-享受童年的快乐

(3)很久以后,我发现了春光有何不同?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成为无法企及的向往

不是真正的春光(被禁锢 人为化) 流露了对城市生活的担忧

(4)品味文末“走吧!到春天去”的意味。 呼唤现代的都市人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

(三)再读文本,品味春天。

1、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师生讨论)

(1)“满桌阳光,立刻牵起一莲绿影”中“牵”字之妙。 一个“牵”字仿佛让人看到“绿”正随作者笔迹一丝丝流出。

(2)“我当然要在麦子上打滚喽”、“春天这么美,我当然要逃学喽”两句中“喽”的表达效果。

既写出对春天的喜爱,也表现出一丝调皮与活泼,饶有兴趣。

(3)“那些草木慢慢抽出的叶子,就是安慰的手臂啊!”一句中“安慰的手臂”有何韵味?

比喻、拟人手法—快乐会让人为之倾情。

2、放声朗读,感受作品语言美。

(四)拓展文本,感悟春天。

1、大自然的春天、美好本属于每个人,快乐的时光本从中来,然而现如今的都市人却人为隔开自身与自然的联系,让自己远离自然春天的同时,也远离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谈谈读完后的感受认识。

师出示《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的相关语段比较认识。 交流讨论。

2、讨论:现代的都市人应怎样走进春天呢? 生各抒己见

归纳:亲近春天,融于春天 不人为阻隔与春天的联系 多聆听春天的消息

3、再次出示春天的美好图画 融于其中,其乐融融

(五)结束语: 走吧!到春天去。

让我们聆听春的消息,追忆童年时的美好; 让我们走出都市高楼,投入春天的怀抱; 让我们欣赏春的美景,体会那份快乐的时光吧! 诵读指导课教案《走近李清照》

活动目标

1.整体感知李清照,了解李清照以靖康之难为界,词风的前后变化。 2.把握李清照词透过细微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学习活动重点:

了解李清照,以词句的赏析来感受李清照词作中抒发的情感,研习《乱世中的美神》。

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吟诵出李清照的词作或名句。 2.简介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著名的金石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二、欣赏词作

(一)前期词作选读

1.配乐诵读《如梦令》《醉花阴》,说说你所喜爱的语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讨论:两首词中,哪些细微的描写抒写了女词人的闺思情愁? 3.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学生交流。 (2)名家评析:

“绿肥红瘦”,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清·王士稹

一片伤心,缠绵凄咽,世徒赏其“绿肥红瘦”一语。 ——清·陈廷焯 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瘦”字俱妙。 ——明·王世贞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三句绝佳。——宋·陆德夫 (3)教师评点:

一语“绿肥红瘦”既形象又新颖。绿意盎然,花瘦揪心。一个“瘦”字将惜春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怀。难怪清朝王士稹称赞道: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创造出一个凄清的深秋怀人的境界。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比二者之神,而非在形体。可见,人比黄花瘦,取譬精当,巧传神韵,暗送情思,内蕴深远,令人叹服。

4.小结:

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

前期风格:清丽婉转。

(二)后期词作选读 1.视频欣赏:《李清照》。 2.指名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教师简析:

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4.指名朗诵:《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5.思考回答:

(1)找出词中能直接反应作者感情特征的句子。

(2)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对全词思想感情表达的好处。

明确:写“愁”之重连小舟也载不动,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比喻新颖而奇巧。

6.背景归纳:

国破、家亡、夫死、人已黄昏。

三、走近易安 1.词风、愁情:

前期:清丽婉转--闲愁、离愁

后期:沉郁凄苦--国恨家愁、浓愁、哀愁 2.后人评价:

请同学们列举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之语:

沈去矜:“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今人作品: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研读——

(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明确:

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讨论,明确:

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同学们能说一说文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吗?

讨论,明确:

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

(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讨论,明确:

赞同: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手法粗劣;李清照的诗词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赞同:①“无数”“粪土”等说法太绝对;②高于或相当于李诗者不乏其人,例如柳永等;③诗作风格、内容等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诵读指导课教案《黄河颂》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为下面的朗诵读蓄势。)

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诵读。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b时代背景的把握 ; c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 d调节自己的感情。 „„ (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老师曾做过的诵读指导知识)

1、老师配乐范诵读(《黄河钢琴协奏曲》),生作批注。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首先听老师诵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诵读。

例:生:我觉得“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 生: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都做能大声朗诵一下。

(教师激情澎湃的配乐范诵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诵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诵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2、学生自由诵读,合作朗诵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3、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诵读组合,予以鼓励。 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诵读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读

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全文各部分,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其间穿插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自由诵读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 一句(词),因为这一句(词)写出了(表达了)(表现) ,并做表情诵读。

四、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师读朗诵词、女生读绘黄河、男生读颂黄河、齐读尾声。

(配乐《黄河钢琴协奏曲》,播放黄河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朗诵读水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提高,可谓是声情并茂。)

五、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 !爱你的 !爱你的 !) (请学生高声朗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诵读指导课教案《匆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通过品读赏析,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流程

一、名言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们就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记性好,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名言?

2、从这些名言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3、是啊,每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太快了,老师也想起了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有感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这句名言就是作家朱自清在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中写到的。

二、初读赏读,激活学生情绪

1、今天,我们就要去学习朱自清笔下的《匆匆》,去看看他笔下的时间是什么样的?去感受作者那敏感的心。请你们静静地闭上眼睛,进入松弛的状态,回想过去一些美好的事情,做深呼吸运动,放松全身的肌肉。(听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读完后静呆半分钟,让学生回味体会,师板演几个重点字词:涔、潸、裸、徘徊„„

3、默读课文,整体感悟,想一想(出示投影)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b.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C.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三、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四、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五、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1、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2、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诵读指导教案——爱国诗篇对比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 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 .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 (出示《题临安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北宋末期,金兵入侵,俘虏了最后两位皇帝,北方大片国土沦陷金人之手,当地百姓受尽煎熬,然而一些达官贵人仓皇出逃到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成立以赵构为皇帝的皇权政府,历史上称之为南宋。然而他们并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整日花天酒地,游山玩水,不思进取,陶醉在一时的幸福之中,作者林升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书写的这首诗。) 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思进取)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忧国忧民.不瞒)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 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校本诵读课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一、课前朗读

平时我要求学生每节英语上课时,在老师还没来之前朗读单词及课文,这样可以有效的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并且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对句中反复出现的单词不仅加深了“形”的认识,而且获得了“声”的直观。因为在我们农村学校每周只有两节英语课,朗读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我充分地利用好每节英语课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二、示范朗读,并且请学生模仿跟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先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听并且熟悉课文,然后我再示范朗读,让学生静静地听,并注意观察我的口形以及语音、语调,然后再跟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听觉能力。带读一遍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后,再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跟着录音读,每句话后停顿,请学生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语音、语调。因为录音磁带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对于初学英语者,应尽可能多地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情色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多听、多读,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

1 好胜、爱表演等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全班齐读、开火车轮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并掌握课文知识,提高朗读的能力。

四、在父母的监督下朗读课文

我们农村的孩子接触英语的机会比较少,生活中也没有较多的语言环境。这学期我们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台复读机和录音磁带,要求学生每天最少听30分钟的英语,多不限,由父母来监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跟着磁带大声地朗读课文,朗读对口语表达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它能培养学生讲出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口语。

五、开展英语朗读竞赛活动

在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朗读竞赛活动。先在本班进行朗读比赛,把全班分为两大组,运用“爬台阶”的游戏,看哪组得分最多,最先爬到插有小红旗的顶端。然后再拓展到了班与班之间比,最后拓展到全校性的比赛。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动力,让很多不敢读的学生敢于大声大胆地读,通过竞赛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切实提高了英语朗读的兴趣。

上一篇:西部计划志愿者心得范文下一篇:小班上学期学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