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

2023-09-17

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1篇

1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要想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先要对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在检测的时候还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大气环境问题检测完后确定环境指标, 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政策。我国已经建立了大约1600个监测站, 来检测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状物质等, 下文分别就此三种有害物质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二氧化硫这一有害物质的监测。近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 而且工业的发展以粗犷型为主, 以燃烧大量的石油和煤为代价, 这样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大量使用以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石油和煤的燃烧使得许多含硫污染物增多, 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对大气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就是二氧化硫。而且二氧化硫几乎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影响极大。因此, 我国对硫氧化物的检测中主要是对二氧化硫的检测。其次, 大气污染检测还包括对氮氧化物的监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越来越多, 相应的汽车尾气污染就越来越严重。而氮氧化物污染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当然除了汽车尾气之外还包括生产化肥时产生的废气以及石化燃料高温燃烧时产生的废气。最后, 大气污染检测还包括对颗粒状物质的监测。近些年来, 空气中的颗粒状物越来越多, 这些颗粒状物对人体十分有害, 有的能够直接进入人的肺中。比如前段时间好多地方都PM2.5超标。有些颗粒物是本身就有毒的, 也有许多颗粒物虽然本身没有毒, 但是它们能够作为一种载体把有毒的物质运输到人体之中。颗粒物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悬浮物的数量、降尘物的监测等。

2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发新能源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 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缺点, 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 改为集约型发展方式, 以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资源消耗少了, 那么相应的污染就会减小。减少传统资源的利用, 比如减少对煤炭、石油的使用。多利用以下几种资源, 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等。这些资源对大气的影响比较小, 所以多用这些资源不易对大气造成伤害。

2.2 加强国家对大气污染的整治力度

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国家一定要足够的重视。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明确对环境问题的惩治方法, 同时要加强惩罚力度, 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对于那些大量往大气释放污染物的企业, 政府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制止企业的不法行为, 同时要增加对类似企业的罚款, 若仍然不改善, 要依法强制企业停产, 以此促进企业进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同时国家要加强对环境整治的投入, 加大环保投入。比如,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放纵某些高污染的企业, 同时还要加强对新能源开发的投入, 对于那些对环境有益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大奖励力度。最后还要合理的分布城市布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选址问题, 尽量避免与居民区离得过近, 减少对居民的伤害。

2.3 在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除了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外, 还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具和生活中的污染源。因此, 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这样私家车的数量以及生活污染物会相应的减少。然后尽量减少燃油交通工具的使用, 如摩托车, 小轿车的使用。平时市民出门最好多坐公共汽车。同时, 要加强对电能车以及太阳能车等的使用, 研发部门要加大对新交通工具的研发。

2.4 加大国家和群众的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大监督力度可以使企业提高环境意识, 增加某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的压力, 迫使他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媒体多曝光一些大气污染问题以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也可以督促个人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结语

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对于个人而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然后配合政府部门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整治。只有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 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把环境治理好。对于国家而言, 要时刻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 然后及时发布给群众, 然后才去有效措施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我们始终存在于空气之中, 所以大气的污染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最近经常发生的雾霾天气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文章试图从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对策两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 以便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对策

参考文献

[1] 谢有奎, 陈灌春, 李永清等.环境安全概念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1:23-25.

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2篇

1 农村环境污染的来源

1.1 农业生产污染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化肥产业极不发达,每年仅能生产少量化肥。农村还主要依靠人畜粪便发酵后运往田地里当肥料使用,化肥极少在农业生产中被使用。1972年中美建交,在蜜月期的十年当中,我国引进了西方一系列的生产技术和和生产设备,化肥生产能力大大提升,化肥种类也不断增多,农业产量获得快速提高。此后,化肥、农药、薄膜等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的产品得到持续不断的开发,并被应用到农业当中,农家肥已经基本退出了农业舞台。

但是我国农民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和薄膜,使用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所需量,造成了严重后果。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从1995-2014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增加了2 402万t,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加了166万t。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土壤板结化,掺杂化肥的灌溉水渗入地下、流入河流后还对水体产生极大污染,使其富营养化。农药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作物抗药性增强,作物农药残留超标,极大地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1]。农用薄膜主要是由聚乙烯等化学构成,在土壤中极不易分解。大量薄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仅干扰了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严重制约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土壤里的顽疾。

1.2 农民生活污染

我国大多数农村并未建有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生活产生的废水并不会经过处理后再排放,而是直接排放到房屋附近的水沟里。水沟一般通向河流、水库,所以这些生活废水直接造成了饮用水的污染,增加了净化的成本。村民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大多数村子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堆放点,村民肆意倾倒在路边、河边、林地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发的堆放点,但很多垃圾堆放多年也不会得到妥善处理,越堆越多,最后村民另择它地,转移堆放地点,污染范围逐渐扩展。

秸秆焚烧现象在我国农村中一直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秸秆成为了一种无用物,留着又占用地方,所以很多农民选择一烧了之。这种看似快捷的处理方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极大地污染了空气[2]。在北方的广大农村,由于居住分散等原因还未实现集体供暖。冬天时,几乎每家每户都烧煤取暖,很多农户为了省钱,选择购买低廉的煤块。这种煤块的燃烧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一旦使用不当,也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1.3 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是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政府为加快地方发展速度,大力招商引资,导致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农村扎根落户。这些企业一般都没有购置污水废气处理设备,即使购置了,因为成本高也弃之不用,成为了形象工程。加之政府的监管不力或不愿监管,很多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了河流、水库和空气中。在很多村庄外面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刺鼻的化工味道,癌症村的出现与其不无关系。

此外,城市产生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被大量运往农村等人口较城市稀少的地区,农村已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堆放地。但大部分农村都没有配有垃圾处理设备,大量垃圾、废渣只能在农村大量堆积,成为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罪魁祸首之一。

1.4 家畜家禽饲养业污染

在农村,多数村民会饲养猪牛羊鸡等家禽家畜来获得额外收入,但是每家的饲养规模并不大。最近几年肉类价格呈上涨趋势,于是不少农户放弃种田,转而投身养殖业,走上了专业养殖的道路。不少商人看到商机也纷纷投资,农村因土地价格低廉和监管缺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他们在村子里圈地盖房,大批量的饲养鸡、猪等家畜家禽。但这些家禽家畜的粪便没有经过处理,养殖户也不会为此购买粪便处理设备,而是把大量粪便直接排放到养殖场外面,最终流向水沟、河流[3]。有不少地区的河流自从附近盖起了养猪场养鸡场,从此臭气冲天,人都不敢轻易靠近。

2 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2.1 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现在仍然没有集中的垃圾存放点和污水处理设施,这直接导致农村大量随意倾倒垃圾和乱排生活污水等现象的发生。国家应有步骤地增加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应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设立垃圾集中存放处理站、规划排污管道;村委会应充分发挥其职责,积极做好引导作用,并安排相应人员进行负责,定期组织村民对垃圾存放点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和对排污管道进行检查,做到不让垃圾乱飞,不让污水乱流,不让基础设施成为一种摆设。

2.2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针对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和环境价值观相对缺失的情况,应当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应采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板报和报刊等载体,组织专访和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农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现阶段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激发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4]。农村的中小学校应当大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以点带面,吸引大家一同投入到环保的队伍当中,在这种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村委会应当及时宣传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优秀代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居民有信心有榜样,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3 控制农村污染来源,大力推广生态农业

我们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严格控制因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

用清洁高效的能源代替农村落后的用秸秆作燃料的做法,引进秸秆还原、秸秆青储养畜等技术,充分发挥农村各种资源的作用;集中区域对畜禽进行规模养殖,对污水进行统一净化后再进行排放或再重复利用,大幅减少畜禽粪便带来的水污染;在农作物种植过程当中,采用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的方法来减少农药的使用;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方法减少化肥的使用;在各地区推广实施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农业清洁生产项目,减少农村因废旧地膜而出现的白色污染[5]。

在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更应当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抓好生态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大力推广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及无害化处理,促进产业循环,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4 完善农村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缺失和农村环境监管机制不健全的现象。因此,要想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必须针对农村的现状进行专门立法。

在农村环境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重视农民在立法过程当中的参与,应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渠道使农民参与到立法当中,让农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达成立法共识,增加农民在法案通过后的守法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重视事前立法,将危害农村环境保护的行为和现象扼杀在萌芽当中;三是重视各部门在农村环境法中的权限明晰,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涉及环保、农业、林业、国土和水利等多个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作用,防止“扯皮”“踢皮球”现象。另外,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制,督促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对法律的执行能力,防止各部门及当地政府动力不足、执行“空洞化”现象的发生。

摘要:在城市环境已经获得良性发展的今天,农村环境问题却接连不断地出现。昔日的乡村乐土已经变成了污染重地,改变农村环境窘境迫在眉睫。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加强环保宣传力度、加大农村环保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完善相关农村环境立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等方面入手,还农村一片净土。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2] 胡进军.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2016(1):177.

[3] 刘顺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J].科技展望.2016(11):77.

[4] 王龙.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预防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6(2):46-47.

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3篇

1 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然而, 依照目前的形式来看, 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 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我国领土面积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则处境是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3亿公顷, 实际总量为19.2亿亩, 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 占世界平均水平约4.5%, 不由分说, 我国耕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严重的短缺, 但相比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还相对良好。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 约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国已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 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由于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 大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2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村算是生态资源的原始部门, 因此, 抓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的可再生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科学、合理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2.1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生产意味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 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着无期的索取, 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的, 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除此之外, 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 并非无限度的。而且自然资源还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将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当, 也会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资源行列, 因此, 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 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可再生资源往往通过合理化利用可以将其恢复到再生资源行列, 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是通过对其的开发利用后,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污染程度较小的一种能源。目前, 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各个领域存在现象此起彼伏, 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而言, 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利用, 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一方面对传统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要对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急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例如, 发展小型水电站, 一方面对电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合理化处置, 另一方面可以对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减弱;而且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燃料, 还可以将有机质添加进农田, 同时可大大减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2.3 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和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 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力争将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标充分实现, 以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融合为一体, 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 实现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目标。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 生态农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已将生态农业列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使得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拥有的良好前景。

2.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逐渐高度重视了起来。保护环境就是要确保现有的资源在不被受到破坏的基础上, 对生态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 促进环境的优化发展。由于人类发展对于农业具有特殊依赖性, 目前, 农业占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 而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食粮, 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3 结语

总之,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发展生态农业,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 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摘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属于生态农业工作范畴;而农业环境污染除了与农业环境安全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外, 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人类保护环境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4篇

1目前我国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环境污染事故中, 环境应急监测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根据现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相关规定, 每一个级别的监测站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开展了起来, 而且不断加强之, 然而因为存在资金和技术力量和人员等的限制, 实际工作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需要及时得到解决。

1.1没有全国统一的应急监测规范

现在, 我们在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时候, 很多时候只有根据以前的工作经验, 结合目前存在的监测规范, 从而做出应急监测的布点、采样及分析等工作, 但是, 目前这些监测规范很多都是应对环境质量的常规监测, 还有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等, 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十分特殊的, 把这种监测规范和现在的应急监测适应起来, 肯定是不科学的, 也不规范和准确。

1.2缺乏完备的应急监测运转体系

现在, 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 很多时候只是靠着临场的发挥, 在人力、财力、物力还有技术力量等方面, 都很难得到完全满足, 导致了行动进行起来比较困难, 也缺乏协调性, 最终应急监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也就不存在了。

1.3应急监测经费严重不足

在应急监测上, 其要求就是要“快”和“准”, 一定要配备足够强大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和快速监测仪器, 经费开支肯定比较大。但是现在我国的各级监测站在监测经费上, 都是比较不足的, 特别是在应急监测经费方面更不足。

1.4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 在应急监测方面, 其工作人员很多为兼职, 他们在一般时候, 皆是从事环境质量的常规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 于是出现了应急监测时, 没有什么经验, 同时系统培训和锻炼也很少, 这就使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能力很差。

1.5应急监测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

这些年来, 我们才开始慢慢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所以在这方面的监测方法、处置技术手段和综合评价分析等都十分不足, 等待开展和应用。

1.6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先进性有待加强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上, 监测人员要在事故现场通过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 要在很短的时间里, 对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理化特性、污染的范围和可能的危害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从而在事故处理和制定恢复措施上, 可以有十分科学的决策依据。但是, 对我们现在的很多监测站尤其是区级监测站, 要想实现上面的要求还比较难, 特别是检测时间都没有那么快。

2加强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

2.1制定应急监测预案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出现后, 就要迅速准确制定出应急监测预案, 从而达到迅速、有效和有序地开展工作行动, 在这里面, 要对事前、事发和事后的每一个进程进行明确, 要明确什么人来做, 如何去做, 什么时候去做, 对相应的资源和策略也要进行明确指导, 这里面就含有各个部门的组织分工、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现场情况报告表等, 同时, 要求对应的监测人员和一线人员必须对相关的应急作业文件能够熟练的掌握。

2.2补充完备应急监测装备和仪器

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优点, 就是能够直接读数, 响应是十分迅速的, 操作方法也很简单, 很快就可以对污染区域和浓度分布进行确定。在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上, 除了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配备, 同时也应当有相应的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工具和监测方法的技术储备等。

2.3标记重点源

可以具体标记那些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的地方, 还有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事故源, 这个标记内容, 可以有企业概况和存储物质状况等, 主要包括物料在装置内的状态、容量, 化学品名称, 中间和最终产物, 地理环境等;还可以有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情况。对数据源的信息掌握好了, 监测仪器的准备工作就有了依据, 监测布点的预方案也能形成。

2.4积极开展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

要经常开展专业培训和演练操作, 使工作人员能够对应急监测技术很好的掌握, 同时, 对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也要十分熟悉, 要能熟练操作仪器设备, 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率, 要对工作中的可能错误及其不良影响进行预判, 增强应急污染事故处理的能力, 不断积累应急监测处置的相关经验。

摘要:现在, 我们经济发展迅速, 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严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本文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问题, 提出了一些加强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处理处置

参考文献

[1] 赵文喜, 陈素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风险评价与应急监测[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04:14~17.

[2] 傅晓钦, 胡迪峰, 翁燕波, 徐能斌, 陈奕扬, 许丹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 2012, 01:107~109.

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5篇

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构建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相互关系,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 对农村经济的研究主要包含了农村产业结构、布局与农业组织三个方面。

在农村产业结构方面, 研究我国的农村产业结构方式, 并且对比古今中外的农业产业结构, 跟随时代步伐与国家经济的实际环境, 从而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结束单一种植业结构, 转为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 逐步细化, 是农业产业结构愈来愈科学合理, 从而促进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高。

在农村产业布局方面, 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 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与组合具有相对的地域差异性, 要根据地区环境特点, 寻找产业的发展规律, 从而总结并实施一系列实用性强的产业布局政策,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布局新结构。

在农村产业组织方面, 农村产业组织的研究对象是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资源配置的活动形式。农业产业结构研究是为了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时候, 使农村产业宏观调整与生态保护与环境规划相结合, 为政府的农业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经济数据分析, 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产业经济学视角下, 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

(一) 养殖产业污染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市场导向, 养殖产业由于成本低、利润高的特点, 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养殖业的商品性很高, 对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 搞好养殖业生产对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出口物资有着重要积极意义。但是, 由于当前畜牧养殖业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及生产国产中有机废物的大量分布, 导致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了社会群众的高度重视。例如:畜禽养殖行业, 其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但是其产生的大量粪污和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源。首先, 畜禽粪便长期堆放, 得不到合理处置, 使得其含有的大量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气体, 对农村的空气污染产生了消极影响。其次, 畜禽粪便易于滋生微生物、寄生虫、蚊蝇等, 容易成为传染病的源头, 甚至形成疫情, 为经济与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危害。最后, 由于畜禽粪便与生产污水的随意排放, 使水和土壤开始负营养化, 从而使水污染与土壤流失更加严重。

(二) 种植产业农作方式衍生的污染

种植业是在整个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种植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潜在的环境污染都引起了高度注意。例如:首先, 耕作制度上, 为了追求高产量, 部分种植业采取一年两熟或三熟的种植制度, 导致土壤养分不足, 逐渐贫瘠;其次, 在农药化肥使用方面, 现在的农业种植户基本已经放弃了天然肥料, 更加青睐于化肥, 而大量使用化肥进行培肥,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淋溶, 形成非电源污染;最后, 灌溉技术方面, 目前我国的种植业用水利用率远不如发达国家, 欠缺和理性的灌溉技术不仅未充分利用水资源, 还使得流入水体的养分与农药增加, 不利于农田中氮磷的外排污染量。还有部分农户使用污水灌溉, 不仅污染土壤, 也不利于农业生产。

(三) 乡镇工业企业生产污染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扶持, 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 农业产业经济的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虽然农业乡镇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环境与理念产生了变化, 但是其仍旧未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乡镇工业开发区与工业园的建设生产,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的生产力发展, 但是其造成的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垃圾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乡镇水泥厂的投入生产, 在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 其在生产烧成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其次, 水泥厂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由于企业的收尘效果不到位, 导致粉尘污染愈发严重, 对居民的健康危害大;最后, 水泥产机器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十分扰民, 严重违背了经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四) 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群众在生产生活时产生的垃圾、污水等未能得到适当处理, 导致空气、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由于农村的生活模式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劳动活动较为分散且劳动强度大, 导致其生活垃圾的处理也较为分散、欠缺合理性。例如:生活污水方面, 农村以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为主获取日常生活用水, 但是其污水的处理是直接排放在地面, 使污水易于下渗至地表水体, 对饮水安全造成了隐患;生活垃圾方面,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物质消耗较为丰富, 导致垃圾分解时间延长, 且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垃圾堆放混乱无序, 垃圾中衍生的危害物质伴随土壤表层污染地下水。垃圾的无序堆放还易于滋生多种病原微生物, 对群众健康产生危害;人粪尿污染方面, 在传统的农村产业经济时代, 人粪尿作为无污染的肥料, 进行回田使用, 但是随着有机化肥的使用, 人粪尿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未得到妥善处理, 其环境污染也愈来愈明显, 粪便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滋生的蚊蝇等微生物, 产生的恶臭气体, 不仅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在土壤和水质方面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产业经济学视角下, 治理农村环境的对策及途径

(一) 健全农村污染治理的行政法规, 坚持依法治污

健全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是农业产业的长远经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农业产业的排污、废气、废渣以及垃圾管理等问题, 制定详细的规划制度, 为现有的农村产业企业提供高执行力的环境保护标准条例, 解决产业环境保护条例中界限模糊、标准不清晰的现象。建立健全的农村污染治理管理制度, 有利于规范企业对生产经营中的污染物排放, 增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可控性意识, 从而均衡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 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提高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

农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对环境隐患危机不进行事前防范, 易使产业经济步入危境。政府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提高社会群众的环境保护参与积极性, 强化全民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村委会落实做好每一项环境保护工作, 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归纳和反思, 做好风险防范方案, 在事件发生源头着手解决, 最大程度减低环境污染的危害, 从而逐步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共同构建可持续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 发展农村科技, 改善种植养殖产业的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在农村产业中的使用, 有利于优化种植养殖产业的生产方式, 改善其引起的环境污染。例如:吸喷河泥还田技术, 开发丰富的河泥资源, 不仅有利于疏浚河道, 还能够提高土壤的培肥能力;农田科技灌溉技术, 有利于避免大水猛灌,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能够减少农田中氮磷的外排污染量。加强农村产业科学技术的运用, 从生产方式层面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推动农村产业的长远发展。

(四) 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模式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进行修建统一的排水管道及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人粪尿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专人回收市镇统一处理;建厕改厕, 规范农村厕所建设, 改善人粪尿的环境污染。从而有效控制农村产业的污染源, 促进农村经济生活的科学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治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不仅是贯彻可持续经济发展观的表现, 也是农村产业优化自身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 在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 政府要发挥其引导作用, 制定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 并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 鼓励农村产业的科学技术开发, 从而多方面推动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型经济视角, 在国民产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 农村环境污染作为农村产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产业组织、发展与布局有着正相关作用。因此, 现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如何根治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农村产业经济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农村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1] 窦祥胜利.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点看法[D].浙江大学:1996:51-54.

[2] 李小建.农业产业化内涵与机制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2, 2 (3) :54-56.

[3] 陈洪燕, 汤鹏主.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报, 2012 (31) :89-90.

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第6篇

一、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现状

1、水体污染现状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比上年增加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比上年减少2.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30.0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7.7%,比上年增加6.4%。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0.7万吨,比上年减少

4.4%。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7.6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6%,比上年减少10.5%;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63.1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4%,比上年减少0.9%。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0%。

(1)、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局2005年的统计,国家环境监测网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一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28个国控重点湖(库),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111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IV水质的湖(库)3个,占1l%;V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V类水质湖(库)12个,占43%。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巢湖、滇池和太湖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调查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V类水质水库有8座。四大海区沿岸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日趋明显,其中渤海、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重点河口、海湾、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2)、地下水体严重污染

据环境保护部门对我国118个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的评价,污染较重的城市有76个,占64%,污染较轻的城市39个,占33%,基本未受污染的城市只有3个,不足3%。据统计分析,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三氮”污染;②硬度升高;③酚、氰化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这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它们不易分解,不易沉淀,易被生物体富集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有机化合物,并在迁移循环过程中遍布水体、土壤和作物,污染环境,危害生态。

(3) 、降水酸化正成为新的污染源

调查表明,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1998年,我国降水年平均pH值<5.6。据监测,酸雨地区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明下降,如贵阳、常州、重庆等城市,近年来pH值年下降速率达O.035—0.045,因水质酸化,造成地下水总硬度增加、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加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水污染无疑将存在,局部的水污染甚至还有可能加重。水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约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2、大气污染现状

根据国家环保局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第一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阶段。其主要表现是:以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有机物为主要污染物的水污染;以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

境破坏。就大气污染而言,我国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其趋势是农村好于城市,小城市好于大城市,轻工业城市好于重工业城市。1997年11月21日一27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大城市的空气状况进行监测,发现污染最严重、最密集的大城市有3个;污染程度较重的城市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50一60年代严重污染时期的水平,1998年大气污染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污染类型可分为煤烟型、汽车尾气型、煤烟+汽车尾气型和复合型。

(1)、城市大气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1996年全国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为309微克每立方米,比95年降低8微克每立方米,北方城市超标率>30%的占85%以上;全国城市降尘量平均值为16.2吨每平方公里,比1995年降低1.5吨每平方公里,降尘污染水平有所下降;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全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平均为79微克每立方米,比1995年下降1微克每立方米;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全国平均值为47微克每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持平。氮氧化物污染主要发生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酸雨及其分布

由于人类在工业和其它活动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时溶解于水中,即形成酸雨。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以长沙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降水酸度值最低,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并且呈逐年加重趋势;西南酸雨区污染程度仅次于华中酸雨区,华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分布较广,污染严重。1996年,酸雨降水污染普遍加重,分布区域有所扩大。据8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降水平均pH值<5.6的城市有43个,pH值最低达到3.54。降水平均pH值<4.5的城市有4个。酸雨频率>60%的城市有24个,其中,酸雨频率>90%的城市有4个,酸雨频率>80%的城市有5个,酸雨频率>70%的有2个。近2年来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与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3)、噪声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噪声污染已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噪声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噪声危害听力;②噪声危害人的神经系统;③噪声危害人的心脑血管系统;④噪声可引起消化系统病症,造成肠胃机能阻滞,消化液分泌异常,胃酸降低;⑤噪声干扰人们的睡眠和休息;⑥噪声可影响母体中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儿童的智力发展;⑦噪声能降低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导致工伤事敌的发生。

噪声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及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噪声。“目前噪声的主要来源是交通产生的噪声(54%),其次是施工产生的噪声(16.9%)和生活中的噪声(15.9%)。另外商业经营产生的噪声(12.7%)也有一层以上的提及率。”这是零点调查和指标数据网最新进行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在部分城市的比较中,北京的噪声污染情况最为严重,24%的居民认为噪声很大,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噪声指数(2.81)高于其它城市。噪声污染第二严重的城市是武汉,其次是广州、济南和沈阳。噪声污染最小的城市是厦门,其污染指数只有2.17。

(4)、固体废弃物现状

固体废弃物也称固体废物,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按其来源不同,主要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废物和传染性的废物等几大类。固体废物的管理主要是指控制其污染和实行资源化。随着生产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的成分日益复杂,排放量逐年增多,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一大公害。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将有害固体废物任意丢弃或进行不安全填埋。对环境的污染是极难治理的。多数情况下要花费巨额投资。现在有的城市,特别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县级市,还没有专门的固体废物处理场所,即使有一定的填埋场,其环保要求、技术操作规范等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们对固体废物的危害性,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认识程度不高,致

使大量的固体废物随意抛弃、堆积、填埋,综合回收利用率较低。长期以来,在自然环境中囤积数量巳达到较高的程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自然环境中,已经或正在对生态环境造成大地破坏。

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价值250多亿元。发达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50%一80%,而我国只有30%并且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①环境因素。全社会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积极支持回收利用工作的风气;②技术因素。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利用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目前综合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设备、生产工艺等都比较落后,因投入少,科技开发能力弱,制约着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产业的发展。如我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的直接分类回收设施仍相当落后,甚至是空白的状况,这些垃圾的分类回收几乎全靠拾荒者;③政策因素。国家制定的关于固体废物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且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缺乏实际操作性。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缺乏强有力的、长期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二、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及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公民环境意识的加强,制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综合治理,如1998年实施长江流域上游天然林的禁伐与保护工程、198年实施淮河流域环境污染治理的零点方案、1999年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同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均体现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1)污染控制正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是我国长期以来治理环境污染的一种基本手段,主要是通过环保部门强制排污单位采取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这种治理方式是被动的,在不改变原有工艺的情况下,企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污染治理,增加了企业成本核算,因此使得大多数企业缺乏污染治理的积极性,甚至逃避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承担。而清洁生产是实行全过程控制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主动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模式。它主要包含了2个方面:

①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少废元废的清洁工艺,物料的闭路循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毒性,生产的产品在使用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并易于回收和再生,易处理、易降解;

②在宏观层次上,要求从企业战略高度上对整个产品结构、能源消耗构成及产品消费模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有害废弃物。我国已将推行清洁生产列入《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并明确提出转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经营的传统生产发展模式,调整单纯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体系,推行清洁生产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2)以“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益”来代替“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方针。

“谁污染,谁治理”是在我国早期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中提出的,对环境污染控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国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加上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缺乏规模效应,大多企业单纯为满足市场短期需求和企业近期利益而逃避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承担,加上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完善和环境执法、监督不力,导致环境污染未能得到根本治理。在我国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公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应积极推广“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收益”的方针。通过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积累资金,扶持一批积极性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和团体,来承担对环境污染的统一治理,这样在污染治理方

面,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又可以避免环保处理设施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即省了资金,又促进了环保企业的发展。

上一篇:名人名言故事范文下一篇:幼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