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论文范文

2023-09-20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水环境污染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成因、特点,有利于农村人居环境和水环境精准治理。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可推动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加大对畜禽养殖和农业投入品等污染源头的控制,让农村水环境整治的再上新台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成因;治理对策

引言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较为客观,但是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而言,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并不充足。如果继续对水资源进行无所克制的滥用和污染,那么最终就会引发我国的用水安全问题。要想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步伐,提升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尽快采取各种有效对策对农村地区的水污染现象进行有效治理。

1农村水环境治理现状

农村水环境包括农村的河流、池塘、水库等水体。农村地区人口较多,且多呈分散状态,水环境管理治理难度大,生活污水是主要的治理难题。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全年生活性污染量达80亿t,不仅影响水体环境,也带来饮水威胁,这也意味着其水环境的控制与治理具有紧迫性。鉴于水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水环境控制与治理的关注,在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又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虽然整体的治理范围有所扩大,但水环境治理基础依然薄弱。

2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污水处理缺乏技术支撑

目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是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比较普遍的问题。先进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无法深入到農村,生态技术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即便是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再丰富,也在实践中无法投入到农村环境之中。如打造天然的集中湿地系统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途径,而面对地势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地等,该系统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同样,该系统对于处理农村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降解能力一般。因此,污水处理应当因地制宜,如果处置方法不能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平衡,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2.2农村水环境污染检测设备对应的数据不准确

当前市场上水环境污染检测设备生产厂家多,但质量良莠不齐。检测水环境污染的仪器其制作工艺复杂,对检测数据精确度要求较高,而市面上的很多检测仪器不达标,而这些不达标的检测设备主要流向了农村市场,农村水环境污染检测过程中使用了这类“残次品”,会导致测量数据的偏差,影响工作人员对数据的读取与判断,也影响了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实效。

2.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城市地区完善的排水系统为水污染的治理打下来坚实的基础,此外城市地区对污染源的检测和处理设施和设备也相对完善。但是农村地区却有严重的基础设施短板,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因此污水直排现象较为严重;缺乏高科技的污水处理站,因此污水处理效果不太理想;污水检测设施不完善,因此对污染源的掌控不强。

3农村水污染治理处理具体对策

3.1加强环保宣传和监督管理工作

要做好农村水环境管理只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力量是极其不足的,而是需要呼吁每一个区域人民参加落实到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实际工作中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手段广泛宣传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政府或企业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环保培训工作中,学习掌握环保知识,并做好农村水污染治理处理的宣传工作,加强农村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抵制乱排乱放行为,从基层教育做起,将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运用到中小学校教育中。

3.2治理项目的实施

首先,在项目推进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前期规划的前瞻性直接影响后期的治理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程建设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水处理工程各方面性能的考量也节节攀高。其次,要多方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治理人员保护意识的提升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推进保驾护航。第一,在聘用初期进行严格的筛选,注重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考察,通过笔试以及实操等方式全方位考核应聘者的素质,避免后期工作中操作不当现象的产生。第二,聘用后要进行全面的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强化他们生态保护的意识。第三,定期对在岗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实施优胜略汰制度,避免滥竽充数现象的产生。

3.3因地制宜,技术推广

在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中应避免“一刀切”,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农村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低成本、能耗低、使用便捷的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特别是污水处理技术。如考虑到农村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推广氮磷资源化与尾水利用技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再比如针对粪便污染水环境的问题,可以在农村大力推行旱厕改造,用生态厕所代替旱厕,借助微生物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威胁。

3.4合理使用化肥及农药

(1)合理施肥。主要围绕“测、配、产、供、施”五个环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提倡和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料、深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及微生物肥料应用技术。(2)减量使用农药。推广植保机械精准施药,粘虫板、防虫网、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多旋翼无人机新型植保机械;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3)推广节约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5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确保污染治理质量

农村与城市截然不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落后,应当统筹全局,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实施契合农村实际的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方式;统一建设水环境污染治理试点和示范工程,加强农村污水排放管道的建设。对于农村而言,大多分布不集中,需要科学整合村庄,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形成多网络、多渠道、多结构的水环境污染治理防治体系。同时,要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定期维护,引进专业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指导监督作用,从根本上保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效,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综合系统及长期性的工作,只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积极调动广大社会力量,形成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合力,才能提高农村污水治理覆盖率,也实现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长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子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蚕业,2020,54(10):148-149.

[2]史涛.我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20,32(7):230,232.

[3]贾小梅,董旭辉,于奇,等.我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2):10-13,17.

[4]孙怡丹,张璋,赵制斌.北京农村水污染治理农户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3):35-36.

[5]王鼎震,李锦时,步玉双,等.农村水污染处理中实用技术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12):80-83.

作者简介:

史凯南(2001—),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吕凯龙(2000—),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化工行业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近些年,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对社会造成了较大影响。基于化工企业危化品的特点要求,强化安全管理成为实现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立足于对近些年我国发生的化工企业安全事故危害性的剖析,分析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的具体对策,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各业对化工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化工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我国是化工生产大国,长期以来,化工行业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由于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严重后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尤其是2021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1年修订)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提出了工作宗旨和具体要求。因此,化工企业要切实做好危化品的储存安全管理工作。

1 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危化品是指有毒害、腐蚀、燃烧以及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以及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事故的剖析发现,危化品安全事故具有巨大的危害性。一是危化品安全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危化品属于剧毒性质的化学品,一旦因储存环境不达标而引发安全事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2015年发生的天津港“8·12”事件,对当地的大气环境、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致使320.6 t氰化钠泄露[1]。二是危化品安全事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纵观我国近些年发生的各种危化品安全事故,无论事故的大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现象。例如,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共发生3起大型的危化品安全事故,造成12人死亡、16人受伤。三是给企业及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角度,危化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方面是国家处置危化品安全事故所产生的系列救助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另一方面是化工企业降低安全事故影响的各种赔偿与补救措施。

2 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纵观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事故的发生,大部分与储存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有关。通过对近些年安全事故案例的剖析,总结出我国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2.1 化工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存在违规操作

危化品储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较强,2021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对近些年安全事故的剖析发现,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生产管理知识欠缺等问题:一是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没有熟练掌握危化品安全储存的相关知识。由于危化品对储存环境具有较高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例如2017年河北沧州发生的“5·13”氯气中毒事故,就是特种作业岗位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2]。二是化工企业危化品安全管理人员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危化品储存管理工作具有严格的规范要求,需要管理人员按照预定方案进行。但是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容易麻痹大意,存在违规操作的情况。例如2021年,清远英德力量化工公司發生了过氧化甲乙酮车间爆炸安全事故,造成1死2伤,主要是因为操作人员违规将客户退回的危化品送入调配装置,导致因过氧化甲乙酮不稳定,受碰撞、撞击等影响发生分解爆燃。

2.2 危化品储存环境控制不严,引起危化品性质改变

危化品对储存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易燃易爆的危化品,要求储存库房做好防火防潮等工作。但是通过对安全事故的分析发现,存放危化品的场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储存危化品的场所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导致操作人员不能直观地了解存放的危化物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没有根据危化品的性质做好分区存放,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例如对聚乙烯等产品需要做好分区工作,但是化工企业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并没有将其进行严格的分区,很容易引发连锁的安全事故;三是安全措施投入不足。对于危化品储存工作而言,必须根据危化品的特性来配备防雷、防水以及通风等设备,虽然化工企业基本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配置了相关设备,但是仍存在安全防护设备带病作业的现象。以防爆设施为例,在设置电气线路时,需要采用金属管配线,使金属管与连接盒等螺纹旋合连接紧固牢靠,布线弯曲较大的地方要使用防爆挠性软管连接,但是部分化工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3]。

2.3 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考核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防范危化品储存安全事故的根本。通过调查,目前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上存在3点问题。一是化工企业储存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通过分析,化工企业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细节方面,存在制度规范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部分化工企业存在处理机制缺失的问题。二是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通过对各种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分析,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是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岗位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比如2021年茂名发生的“4·12”油罐车充装着火事故,就是由作业人员擅离岗位、作业管理混乱造成的。三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尤其对问题的整改、落实、监督不到位,导致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3 加强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的具体对策

化工生产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任何一项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国家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调查,化工企业储存环节是安全事故的高发阶段,因此,基于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强人员教育培训,规范储存管理业务流程

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持证上岗,需严格按照危化品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一是化工企业要加强对危化品储存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例如,对于危化品储存管理人员工作中的违规操作现象,化工企业要及时总结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管理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满足新时代化工企业储存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例如,对于危化品储存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获得上岗证,才能参与储存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风险控制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强化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是减少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化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企业内部营造安全的企业文化。三是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化工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储存管理人才。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区域化工产业发展,加大培养危化品储存管理人才的力度,以此弥补人才缺口。

3.2 严格控制危化品储存环境,构建信息化监测系统

危化品对储存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旦储存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例如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如果储存危化品的仓库没有做好防暑措施,很容易受高温影响而加速危化品的氧化分解,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化工企业要严格遵循危化品的环境控制要求。随着化工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化技术在危化品储存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危化品储存管理水平。一是要做好危化品的警示标志,详细说明危化品的性质以及特点,防止使用错误引发安全事故;二是要加强对储存设备的安全管理,尤其要做好防雷、防静电等设施的安全维护。危化品仓库要采用不导热的耐火材料做屋顶和墙壁的隔热层,防止存储危化品的仓库温度过高。同时还要做好分类存放,严禁将各种性质相互抵触的危化品放在一起;三是要建立信息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危化品的实时在线监测。由于危化品存储具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化工企业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远程监测系统,通过对储存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储存安全隐患。例如在化工企业中利用二维码技术、扫描技术实现自动化堆码作业,有效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实现了自动化、流程化操作,避免了人工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4]。

3.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考核

构建完善的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制度是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举措,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化工企业要立足于实际,及时完善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安全管理氛围。一是化工企业要结合化工行业发展新形势调整安全管理制度,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化工企业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例如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上要细化到管理人员的身心状态,防止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二是要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化工企业要加大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保证落地见效。例如,对于化工企业岗位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形式化的现象,化工企业要重视监督考核的作用,对擅自离岗的员工要追究责任,对造成安全事故的员工更要追究刑事责任[5]。

除了上述举措之外,化工企业需提高对危化品储存量和堆放管理的要求,例如危化品不能直接落地存放,而是要根据库房的地势情况实行垫高处理。另外,化工企业还要优化危化品储存场地的选择,将其设置在人烟稀少、远離住宅的区域。

4 结语

基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化工企业必须做好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工作,以此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煜.化工企业危化品储存安全管理探究[J ].化工管理,2020(4):85-86.

[2]陈亮.化学危险品储存与运输安全管理方法研究[J].山西化工,2020(8):134-135.

[3]韩新明,马猛钢.石油化工企业关键点安全管理技术及优化研究[J].清洗世界,2021(7):145-146.

[4]焦龙.危险化学品储存装卸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对策[J].化工管理,2019(12):108-109.

[5]施书悦.关于危化品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25):46.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城市水系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水系整体性与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感在整治水系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现状,实施水体动态联系网络建设,从功能修复上入手,恢复水系原生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打造新型亲水宜居生态文明城市。

关键词: 水系整治 原生态 水体动态网络

孝感市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人与水争地,在大力发展经济时,忽视对水系统的保护,导致水面萎缩,水质恶化,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针对孝感市城区水环境恶化的现状,必须对城市水系进行整治与修复,全面改善孝感城市环境,重塑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和宜居度。

1.孝感城市水系的变化过程

1.1城市水系的历史演变。

孝感市区先天水生态条件较好。古时城区因水运发达而极为繁荣,至清末,城区面积扩大到0.6km2。港口上起西门外壕沟,下至小东门,连绵2km,形成“六城六四码头、九街十八巷”的城市格局,城市重心也在城南老澴河一带。孝感城区水系分属府澴河水系。城区及周边现有澴河、滚子河、老澴河、沦河、界河等河流;天然湖泊有野猪湖、王母湖、白水湖,分布于城区南部;城区北部有一中型水库八汊洼水库。

1.2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上世纪五十年代,实施府澴河改道工程,将府澴河与汈汊湖水系分离,府澴河改由谌家矶入江。工程实施后,老府河肖李闸至护镇闸河段、老澴河河口闸至北径咀段被分隔,成为了无源死水。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城区的防洪问题,原有的护城河水系或被孤立,或被填埋,导致老澴河周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使城市水系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近年来,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又让北京路至滚子河间少量残存的河流与湿地也消失殆尽。

据资料记载,在解放初期,城区及周边水面万亩以上的湖泊有11个,正常情况下的湖泊水面约380km2。到现在控制水位湖面仅剩54km2。[1]在河道裁弯取直,河堤改线整治过程中,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但也使得河湖拦蓄水体减少,加剧了湿地的萎缩,加速了湖区的围垦,水环境承载能力全面下降,生物多样性正发生逆向演替。

1.3经济建设中的水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速度,不惜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废引污”,但凡河流几乎“有水皆污”。老护城河水系就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受污河段。与此同时,全市污水处理率极低,污水基本上是直排。2006年,孝感市水文局监测数据显示:水质除洪水期外,基本上是Ⅳ~Ⅴ类。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为老府河的肖李船闸至护镇船闸段和孝感城区周围的老澴河、滚子河,其水质常年劣Ⅴ类,鱼类濒绝。

近些年兴起的库(湖)区旅游开发,所上项目多数未按程序审批,更没有进行建设项目水生态环境论证和排污口设置论证,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破坏了水生态环境。2005年7月对部分湖泊进行了抽样监测,结果显示,王母湖、野猪湖等水质为超Ⅴ类,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八汊洼为Ⅴ类,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

1.4生态矛盾的突出表现。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对水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过度的人类活动是水生态系统失衡的重要原因,其影响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因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物种生存受到威胁或消亡,如土地的利用(围垦和城市化等)导致栖息地的直接丧失,人为建筑(水利设施、堤坝等)导致环境结构改变,以及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等。二是,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或污染造成物种的消亡或濒危,进而直接导致生物种类减少。某些物种消失后,还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2.孝感城市水系整治

2.1城市水系整治的总体规划。

孝感城市水系的整治,以府澴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为指导,以孝感城区建设为先导,孝感城市水系整治必须从整体性和功能性出发,从全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出发,开展水体动态联系网络建设,从而带动上游城市全面治理,进而达到长久的优美水环境的目的。充分发挥三水环城工程的作用,擦亮城市脸面,辐射王母湖、野猪湖、八叉洼水库等水域生态环境建设,使孝感真正成为武汉市环境优美的后花园。

2.2尊重自然重构水系。

在中小河流下游的城市水环境建设,除了治理城市自身水环境以外,要能维持其长久效应,必须有流域性的综合治理和控制。孝感城区现已实施“三河连通、引水入城”[2]水系重建。通过在澴河城区河段的上下游建设两道橡胶坝和引水渠道,连通澴河、老澴河、滚子河城区河段。通过橡胶坝和进水闸控制调度,实行滚子河与老澴河交替换水。引水入城的同时,进一步清理城内河道,连通城内护城河、后湖、冲沟等水体,扩大动态水体网络,增大城内水域的容水量,完善水体自循环系统,提高自净能力。

3.孝感市水体修复与保护

3.1发展循环经济,改变污水排放形式。

在全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现有城市工业体系按水资源循环的3R原则实施改组改造,对河道沿岸各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对排污口进行定期监测,监督企业自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保证府澴河水系的水质安全,尽可能恢复其饮用水源的功能。通过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垃圾收集系统的逐步完善配套,建立合理的水循环封闭体系,[3]让处理后的中水能回用于城市景观水系,使老澴河、滚子河的污水变清水,恢复其景观水功能。

3.2改造河道景观,实现水体服务功能目标。

孝感城市建设多年来忽视城市环境美学的运用,无论是规划还是建筑格调均有待提高。我们在进行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时,特别是在建设亲水景观时,可充分运用环境美学原理对其位置分布、造型设计、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建设出与孝感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符合的生态景观。

滚子河的滩岸治理,结合槐荫公园建设统一规划,打造具有水景观特色的槐荫公园;岸边建亲水平台,植树种草,建设孝感的外滩公园。老澴河滩岸治理,充分利用河面宽阔、平原河流特征明显的特点,打造城南滨河公园。

3.3恢复水道原生态,实现人水和谐,重构良性水生态系统。

通过河道的连通,水体交换频次和强度增加,交换时间缩短,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水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在滩岸治理时,多采用鱼巢型、涵管型、木桩型、预制块型等生态护岸的方法,使水与土壤之间有了“沟通”,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原生态场所。如根据滚子河水位变化较大的特点,实行复式段面治理模式,常年水位线下采用块石砌筑,让鱼虾可自由在石下安家,一级平台建人行亲水长廊,实现水系统的健康稳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水系及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照出一个人、一个民族、全人类的道德与良心。孝感城市水系整治与原生态修复工作,在完成水体联动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后,配以人水和谐的景观塑造,孝感城市人居环境将会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为孝感宜居生态旅游城的建设提供更多亮点。

参考文献:

[1]李友清,水延凯.“小马”改革之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1,371.

[2]程延镁.加强孝感市水环境建设[DB/OL].http://www.xgwater.com/news/diaochayanjiu/2008/731/087311155577077BDI4B 29C268DH6D9.html/2008-07-31/.

[3]连玉明.中国城市年度报告2005[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8.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以农村水污染问题及防治策略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农村水污染防治具体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农村水污染问题基本概述,包括生活造成水污染、农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工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其次从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机制、提升政府环境监督质量和执法水平、树立水资源保护思想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有效防治策略,进一步强化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处理和防治效果,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问题;防治策略

Key words:Rural water pollution;Problems;Prevention strategies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逐步加快,同时农村地区的投资建厂单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水污染现象愈加严峻,集中凸显在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以及工业废水等层面。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区域居民用水量在增加,受到专业化水污染防治手段和途径的制约,导致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友好建设。因此,新时代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要科学化,从根源上控制好水污染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给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1 农村水污染问题基本概述

(1)生活造成水污染。因为农村区域内居民生活缺少约束性,污染来源比较多,包括氮污染物与磷污染物等,影响到水资源的长久发展。集中在生活中洗涤用品、化肥材料和垃圾燃烧等,而农村居民的生活呈现集中化发展倾向,难免增加居民排放的污染物,破坏到农村区域附近的水资源。并且部分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生活习惯不佳,如果没有关注到水污染的问题,会促使水资源保护工作失去实效性。另外,农村先进的设备不够完全,在污水的处理上存在不科学性,导致诸多污染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加以处理,破坏水资源的清洁程度,导致日常生活污染到水资源[1]。

(2)农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农业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尤其是农药的运用、养殖业和农膜污染等现象,因为农业污染和土地紧密关联,如没有及时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农耕退化的结果。农业活动占据农村经济体系的重要地位,农业污染处理难度比较高,污染程度较大,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的现象出现。农业活动污染水资源一方面会直接表现在水资源上,另一方面会间接地体现在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上,导致水污染现象更加严峻。另外,农业活动引发的水污染涉及面积比较广泛,成为水污染的典型问题。

(3)工业活动造成水污染。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城市污染单位朝向农村污染转移,不仅无法处理水污染问题,还会增加农村地区的水污染現象,因为部分农村区域对水资源的管理缺少专业化监督部门,以至于废水排水的流程不够标准[2],或者直接把污水排放到河流以及湖泊中,加剧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在实际的工业活动中,尚未得到处理的废水成为水污染出现的集中表现因素,且废水中存有有毒气体,若无法保障加工与处理的科学性,会制约到农村地区附近水域的污染,具体来讲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中涉及多种类型的污染,因为不同的生产流程与技术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工业废水的治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2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有效防治策略

水污染防治实效性不佳的因素包括环境保护立法不够完善、政府实施环保政策失去平衡与农村居民缺少环保意识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水污染防治优化凸显得更加重要。对于水污染的高效防治工作,要围绕如下几点进行。

(1)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机制。在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过程中,要充分按照农村地区现有环境、地理特征以及经济进展情况,把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视作首要工作,针对性出台水污染防治的条款,细致标志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处理方式[3]。在防治机制的制定中,针对和环境污染防治要点不相吻合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保证多个款项可以及时落实,保障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机制可以得到规范的实施。并且在保护水资源与排污层面,要按照实际情况执行地方性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全面规划生活垃圾与乡镇单位防治流程的规划,为高效率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2)提升政府环境监督质量和执法水平。其一,政府环境监督质量的提升。政府环境监督对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起到决定性作用,各个地区的政府要强化行政管理质量,按照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情况开展防治措施。首先要及时优化产业现有结构,致力于高效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执行生态施肥科学技术以及防治科学技术,在根源上管理好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或者选择厌氧生物处理法以及生物膜法处理废水,宣传节水灌溉技术,保障水资源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得以增加[4]。除此之外,统筹规划乡镇单位生产流程,开展公平有效的环境保护评价工作,着手于这些单位的产业升级,尤其是污染环境的单位,要求管理者进行及时完善和整改。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在科学技术上,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畜禽养殖的层面,规范处理畜禽的粪便,鼓励农村地区形成养殖行业与种植行业密切相关的工程[5],还要因地制宜地生产污水加工设备和先进技术。其二,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在环境保护执法期间,农村地区要创设专门的环境保护单位,通过中央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保护问题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省市政府都要完善环保机构的设置,配置对应分支机构,把环保部门视作执法主要对象,积极参与到本地环保工作中。在此期间安排地区性和流域性的环保执法单位之间互相协调,定期对环境保护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归纳,及时找到环保不足之处,针对性改正执法业务,由此灵活地管理水污染防控操作,提高环境执法监督水平。

(3)树立水资源保护思想。水资源保护的实施者是人,人类具备的环境保護思想是制约水污染防治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居民对环境保护缺乏认知,而农民作为农村持续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在水污染问题的防治过程中发挥自身职能,大力推广环境保护要点,时刻以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生活和生产。与此同时培训农村地区的干部人员,促使其意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思想层面加强水资源保护效果。更新工作考核方式,引进环境因素的考核内容,做好水资源污染防控工作。及时控制农村地区环境的恶化发展,创建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树立农村所有居民的环境保护责任感于使命感,确保水污染问题得到实效性的控制与调整。

3 结束语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水污染一直是环保的重点话题,而我国水污染问题依旧无法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尤其是农村地区。引起水污染的问题因素比较多,涉及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所以国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意识到农村水污染问题防治的重要性,明确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基础要点,通过完善农村水污染防治机制、提升政府环境监督质量和执法水平、树立水资源保护思想等,全面对水资源进行污染防治,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支撑。

参考文献

[1]孟祥芬.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工艺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8(4):56-60.

[2]谢三桃,杨富宝.巢湖流域磨墩水库流域水环境污染源调查及防治对策[C]//(第六届)中国水生态大会,2018.

[3]王勇清.探究大中城市水污染状况及治理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2019,17(08):63-64.

[4]刘萌.制药行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水污染分析及其污染防治措施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4):14.

[5]曾雪梅,李力群,方晨雨,等.用于控制微流域及农村面源水污染的生态拦污坝技术研究[J].云南化工,2019(5):52-53.

收稿日期:2020-05-11

作者简介:邱文霞(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环境规制有利于改善环境,但我国环境规制的经济环境“双赢”局面还没有完全实现。已有研究孤立地分别研究环境规制与经济环境绩效、环境规制与产业转移以及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从产业升级的视角对环境规制通过促进产业转移、技术创新,进而影响经济环境绩效进行相互联系的系统研究,以把握环境规制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环境双赢的实际路径,从而提出更为有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环境绩效; 经济绩效;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和地区都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并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来改善资源环境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围绕环境规制改善环境问题进行过许多研究。因此本文对环境规制的绩效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对我国未来环境规制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学者们主要通过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Grossman和Krueger(1995)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方面对EKC假设所认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呈倒U关系进行了解释。Roca(2001)、Yandle(2004)、Dasgupta等分别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权衡的视角、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环境要素的需求收入弹性和排他性产权的角度以及政府规制说阐释了EKC曲线的形成原因。

验证EKC假设的文献比较多,按研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主要有:第一类是基于全球视野的研究。这一类是全球不同国家间的比较研究。第二类是基于某一国家层面的研究。如王飞成和郭其友(2014)构建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标,发现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符合EKC假说。第三类是基于我国不同省际间的研究。如晋盛武和吴娟(2014)研究表明我国不同省份的SO2、CO2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EKC曲线关系。第四类是基于我国分区域经济发展带的研究。如张成等(2011)使用我国省际和分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由于选取地区和污染指标的不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多样。第五类是基于我国某一省市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几乎已涉及我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并涉及南京、兰州、武汉等省会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环境污染指标的选取不同,各省市的实证结论都较为混乱。第六类是基于我国某省不同市级经济圈的研究,如王惠敏和傅涛(2014)对1992—2010年间苏、锡、常城市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环境规制的环境绩效

国内外对环境规制的环境绩效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直接检验环境规制对企业污染排放和污染行为的影响。张华和魏晓平(2014)发现,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轨迹呈倒U型,现阶段环境规制降低了碳排放。Hettige(2000)等发现了外部环境规制能减少企业污染排放和制约排污行为的证据。但环境规制的政策工具很多,贾瑞跃等(2012)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对工业污染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别。Dasgupta和Laplante(2001)的分析进一步显示,环保部门执行的环境检查比排污费更为有效。我国排污费政策并非有效,且各地区执行情况并不一致。环境规制效果除受执行力度、政策类型的影响之外,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合规成本将影响企业环境行为决策,环境规制力度会对区域的就业率造成反向影响(Gray和Deliy,1996)。环境规制对抑制污染排放具有明显作用,但环境规制力度存在东西地区差异,所以我国不同地区应针对经济发展现实采取不同的环境政策(许松涛和肖序,2011)。

第二,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环境规制的环境绩效。经济增长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投资环境治理,环境规制的强弱会改变收入与污染之间的曲线关系(罗岚和邓玲,2012)。严格的环境规制会使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污染排放水平降低,EKC曲线会趋向平坦且位置较低,拐点也可能提前出现(Dasgupta等,2002)。张红凤等(2009)利用1986—2005年山东和全国的数据分析,发现山东环境规制严格于全国,山东EKC曲线比全国更加扁平,而且曲线位置更低。张学刚和王玉婧(2010)用2000—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发现我国污染排放与收入增长呈同步上升关系;但使用包含环境规制的排放量数据发现,工业粉尘、SO2与人均收入关系变为倒U型,这表明EKC曲线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环境规制所导致的。因此执行严格的环境政策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地区差异性,我国不同地区环境规制的政策、强度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三、环境规制的经济绩效

许多学者对环境规制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大量理论、实证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波特假说、制约假说与不确定性假说。

(一)波特假说

波特假说认为环境规制能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补偿作用,从而实现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Porter和Linde,1995),Paul Lanoie(2008)、张成(2011)、张三峰和卜茂亮(2011)等的研究支持波特假说。如:Yang和Yao(2012)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后能获得更好的经济绩效;李璇(2014)基于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的数据分析显示,环境规制强度每增加一单位,人均GDP将增加11.65%,加强环境规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环保技术创新可以减少污染、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而生产技术创新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过程提高生产效率(Magat,1978),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增强企业竞争力。傅京燕、赵春梅(2014)研究证实严格的环境规制能显著提高污染型行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严格的环境规制能促进污染型行业进行创新,从而获得比较优势(薛蕊和苏庆义,2014),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王国印和王动,2011)。李阳等(2014)采用2004—2011年我国37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显著的行业异质性、阶段异质性,所以不同行业在不同阶段,应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的环境政策,并随行业具体发展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原毅军和刘柳(2013)的分析还表明,现阶段费用型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不明显,而投资型环境规制具有明显的正效应,所以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经济绩效可能存在差异。

(二)制约假说

制约假说认为环境规制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使得投资降低污染项目的企业资金减少,从而削弱其创新能力与产业绩效(Lanoie等,1998)。Xepapadeas和Zeeuw(1999)还从企业生产投资的不可逆转性、政府规制的不确定性、污染排放税率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Sneeringer(2011)通过研究加利福尼亚州乳制品行业的选址问题发现,环境政策与乳制品行业经济增长负相关,严格的环境规制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许松涛和肖序(2011)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从整体上降低了重污染行业的投资效率,对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负面影响更显著;赵霄伟(2014)以2004—2009年地级市以上城市工业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提高环境规制强度会减缓地区经济增速,我国环境保护并未达到波特假说的双赢局面。

(三)不确定性假说

该假说认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不明确,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甚至有的呈现负相关(Chintrakam,2008)。Paul Lanoie(2008)、成琼文(2014)等发现环境规制的效果受规制手段、规制强度、企业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管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涂红星和肖序,2014)。殷宝庆(2014)构建网络DEA模型,以中国三大经济区域2002—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显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呈U型和倒U型关系,所以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地区差异。另有研究显示: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李平和慕绣如,2013);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相同(马富萍等,2011);环境规制对不同的技术类型影响也存在差异(王鹏和郭永芹,2013)。

上述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规制尚未达到波特假说的双赢局面。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环境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环境污染。但切忌过分强化环境规制,应注意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异质性,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行业以及企业的承载能力,制定有差异化的规制政策(李勃昕等,2013)。

四、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效果

在理论上,环境规制会通过强制企业购置治污设备和技术等多种渠道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诱使污染密集型企业倾向于从环境规制严格地区向环境规制宽松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市场竞争力(Xing和Kolstad,2002),这就是“污染天堂假说”。对于污染天堂假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研究的结果有三类:

一是支持污染天堂假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减少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经济赶超的压力也刺激发展中国家主动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更多外资企业的落户。Waldkirch和Gopinath(2008)以及Garcia et al.(2009)分别研究了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的面板数据,均发现外资企业趋向于选择环境规制较宽松的地区。Zhang Jing和Fu Xiaolan(2008)等利用我国数据研究也发现,我国环境规制相对宽松的地区吸引外资更多。刘剑和胡浩(2014)考察了1995—2012年间我国农药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发现属于重污染行业的农药生产企业在环境规制约束下更倾向于向环境规制水平较低的省区迁移集聚。环境规制力度的差异是导致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间转移的重要因素(侯伟丽等,2013)。

二是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说,认为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明显。传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是真正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因素(Tobey,1990),环境规制对外商投资和企业选址不起关键作用,相反它会推动技术革新,以改善环境质量(Jaffe等,1995)。Raspiller和Riedinger(2008)等通过对发达国家污染行业分布和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产业布局的关联度并不强。郭红燕和韩立岩(2009)等研究表明,我国FDI与环境污染之间显著负相关,FDI改善了我国的环境质量。薛蕊和苏庆义(2014)通过我国省级数据的研究也显示,环境规制促进了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污染密集型行业不会因为环境规制力度增强而向环境规制弱的地区转移。

三是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Ljungwal和Linde Rahr(2005)对中国的区域性研究和Mulatu et al.(2009)对欧盟不同国家的研究表明污染天堂假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綦建红、鞠磊(2007)通过中国1985—2004年数据发现东部地区环境规制的增强有利于促进外资引入,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的增强则严重制约了外商投资。陈晓锋(2011)从考虑阶段性差异入手,发现不同时期环境规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是不同的,早期是产业转移的内在经济驱动力推动了FDI,而在后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规避环境管制,但环境规制不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并不只有环境政策影响产业布局,集聚经济及收入效应、先天的自然条件、人力资本、市场等对产业布局也有重要影响(Mulatu等,2009)。因此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时,需兼顾考虑其他多种因素,才能得出有效的结论。

五、环境规制绩效研究的评述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复杂多样

综上,污染指标和解释变量的选择、数据的时空分布、计量方法和函数的形式设定等对EKC研究的结论都有影响,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在得到倒U型曲线的研究中,不同的地区、不同污染指标的选择也使得倒U型曲线的形态不尽相同。我国经济增长整体上尚未突破倒U型EKC曲线的两难区间,环境政策需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应根据其实际采取相应的差别措施。

目前研究大多使用单一环境指标,虽然有些学者使用了综合指标,但还是不能较好地代表环境综合水平,未来研究应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标,要判别出导致EKC曲线的决定因素,特别是研究这些决定因素的作用机制(江笑云和汪冲,2013),对经济与环境关系出现的原因和机制进行阐释和检验,从而提出更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环境规制绩效的研究结论还存在分歧

现有研究显示,总体上环境规制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但由于企业类型、环境政策及规制强度的不同,环境规制效果不尽相同,而且因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执行力度的差异,各地区环境规制的效率不同,环境政策及其执行力度的差异会影响就业率等其他因素,所以不同地区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业状况、劳动力市场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差异化的环境政策和执行策略。

现有环境规制的经济绩效研究并没有为任何一种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即环境规制的经济环境双赢局面还没有完全实现。研究者们选择各不相同的环境规制代理变量,极少使用综合性指标度量环境规制力度,难以代表环境规制政策的综合作用效果。许多文献在估算经济绩效时,仅考虑资本、劳动等生产投入,没有考虑环境约束,虚估了经济绩效。另外,经济、环境可能受到多个政策的多重影响,多个政策同时对经济、环境产生作用,且这些作用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因此,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值得研究。

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效果研究表明,关于污染天堂假说的论证结论还存在分歧,但不能否认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或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产业转移或产业布局的选择又会影响产业或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环境规制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或产业转移来实现经济环境的双赢目标。但现有文献没有深入探讨环境规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作用,对如何影响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内在机理缺乏系统研究(董颖和石磊,2013)。现有环境规制的绩效研究也没有告诉我们环境规制主要是通过促进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是通过促进产业转移等来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从而难以评价环境政策能否在促进产业的有序转移、防止区域污染转嫁与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之间实现合理均衡。

(三)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环境效应分析不多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外贸易和FDI方面,而较少对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许多研究倾向于分析跨省的截面数据,以特定区域经济带为背景来考察环境规制、产业转移、技术创新的研究还不多。少数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也只是单方面考察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同时考察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双向影响。在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不同的背景下,我国特殊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和地方政府分权结构,导致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可能存在环境规制竞争行为,因此必须重视中国各地区的环境规制差异及其可能导致的区域间污染产业转移问题。中国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是否符合污染天堂假设,中西部地区是否会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污染天堂”?应该强化我国不同地区环境规制政策及执行力度的差异导致区域间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经济、环境的双向影响研究,从而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六、产业升级视角下环境规制绩效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产业结构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要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升级是最根本的战略性措施(胡春力,2009)。产业理论表明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和产业绩效而影响产业结构,然而已有研究基本都是从经济增长、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和产业企业竞争力视角来研究与环境规制的关系,很少有人立足产业升级视角进行研究。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升级对我国环境污染是否具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等谈及不多,而关于这一问题的定量研究则更少。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陈敦贤,2000),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规制与企业经济绩效间权衡的重要决定因素(Magat,1978)。环境EKC曲线的经济学分析也表明: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影响环境质量,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各种效应产生影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合理转移都会促进产业升级。而已有研究一定程度地证实环境规制会促进技术创新、影响产业转移,最终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环境绩效的提高,即环境规制、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以及环境规制绩效之间应该存在如图1所示的内在联系。

然而已有研究孤立地分别研究环境规制与经济环境绩效、环境规制与产业转移以及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没有从产业升级的视角对环境规制通过促进产业转移、技术创新,进而影响经济环境绩效进行系统研究。现有研究在探讨环境规制的绩效时,大多只关注环境规制对经济环境绩效的最终影响,而没有考虑和验证环境规制对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即主要是靠发展低污染产业还是靠技术创新实现的)和影响程度,导致得出的结论针对性、建议操作性不强。为此,需要从产业升级的特殊视角出发,系统分析环境规制作用于企业行为的机理以及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的微观机理,总结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的传导机制,分析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对实现产业升级、环境改善的作用原理;构建包含环境等多种约束因素的经济绩效综合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标和对各种工具力度进行全面衡量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标,在充分考虑异质性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环境规制是否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同时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环境双赢的实际路径是什么,深入剖析我国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主要是靠污染产业转移还是靠技术创新实现的;验证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是否存在“污染天堂效应”;验证波特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评价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大小及经验教训。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验证回答,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优势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层面以及各地区促进产业升级的环境规制政策优化建议,进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另文对以上问题进行系列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飞成,郭其友.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区域性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4):14-26.

[2] 王惠敏,傅涛.苏、锡、常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J].软科学,2014(1):91-95.

[3] Xi Yang,Yang Yao.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2,74(3):397-424.

[4] 杨昌安,李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会计之友,2015(3):38-42.

水环境论文范文第6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更是實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关系到5亿多农村常住人口的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多次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政策规划、技术标准、建设运营、监督考核等制度体系,切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江苏情况看,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重道远,依然存在诸多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现状

江苏自2008年全面启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分散实施的早期探索阶段。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暴发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被纳入《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新一轮农村六件实事工程;2011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将“整治生活污水”作为村庄环境整治“六整治、六提升”的重要内容。二是以县域为单位整体的一体化推进阶段。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方案》,全省分三年选出46个县(市、区)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建设。此外,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全省于2008—2012年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3—2017年实施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力促进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各地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全省累计1.2万个村庄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无锡、苏州两市基本实现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涌现出常熟、昆山、丹阳等一批生活污水治理先进典型。江苏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受到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并两次通报表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并多次宣传报道,《新华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媒体刊发专版进行宣传。2020年底,江苏省推出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3462-2020),该标准规定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其他要求,并对监测与分析、实施与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要求。

二、江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照《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目标要求,全省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治理主体和治理设施两大方面。

治理主体单一化态势较为突出。一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长期存在。部分地方政府仍沿用“从上而下、包揽建设”的工作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包大揽”“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尚未建立项目信息公开监督制度,在项目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营等环节缺乏与社会公众的有效互动。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与城镇污水处理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量大、面广、不稳定等特征,现阶段处理技术和市场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尚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整体不高。三是农民参与生活污水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民对改善村庄环境、解决污水问题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村民对该项工作存在误解,担心处理后的污水会影响身体健康。部分地区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加之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观需求不高,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对农村生活污水源头治理造成压力。

治理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一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充分。江苏共有3.5万个规划村庄、19.8万个自然村庄,但只有1.2万个村庄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比例偏低且覆盖面不宽。二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平衡。苏南、苏中、苏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覆盖率差异明显。三是部分已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属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其建设、运营、维护及监管均需要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资金。但除苏南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建得起、用不起”现象,目前全省农村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率普遍偏低。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践滞后于绿色发展理念。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律把握不足,对治理难度考虑不充分,不注重前期摸底调查,与村民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方案设计不科学。村民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仍未改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二是由于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没有形成运营管理长效机制。苏南等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县能够逐年推进治理,但苏中、苏北大部分地区市级财政投入很少,县级财政主要保障乡镇污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投入较少,导致乡镇和村负担重,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三、加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基本路径。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要求,立足农村实际,以构建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主体并争取企业支持的现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协同治理,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提升格局意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将其融入农村生态系统的“大格局”中,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加强污水治理与农田灌溉回用、生态修复、景观绿化等的有机衔接,实现农业农村水资源和有机废弃物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目标考评。建议以县区为单位,研究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考核办法等,建立奖惩机制,强化考评结果应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束缚,提高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四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提升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律的认知能力。完善村规民约,倡导节约用水,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从源头减少污水乱泼乱倒的现象。

明晰主体权责,形成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良好格局。一是堅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中央部署、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完善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跨部门联动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摸底调查、规划编制、资金保障、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考核评估等工作,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环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摸底调查、方案编制、初步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要多征求和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倡导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各方人士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多方共治的内生动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国家和地区重大科研项目要聚焦农村欠发达地区现有技术和设备适应性差的瓶颈,研发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和装备。农村自然环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尊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创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计模式,充分利用坑塘沟渠、湿地、农田等自然处理系统,让污水自然净化、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形成一批生态化、资源化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和技术方案。二是健全监管体系。按照“行业监管、分类监测、购买服务、村民监督”的基本思路,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管制度。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推动环境监测和执法向农村延伸。采取自动监测与手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对规模较大、环境敏感的地区,要安装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设施;对规模较小或分散处理的地区,要定期开展手动监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监测工作。建立村民和社会监督机制,设立群众举报平台和举报电话,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搭建环保智慧云平台,整合监测数据和台账,及时掌握设施的水量、水质等状况。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属于纯公益性事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及监管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大量资金。据初步测算,以目前户均2.5万元的建设成本计算,全省1100多万农户全部治理,需要资金超过2750亿元。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筹措机制,多渠道扩展运维资金来源。在充分调研、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污水处理农户收费制度。鼓励通过整县整乡打包、与开发项目捆绑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四是推进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体制。建议将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供水等职能统一由一个部门负责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建议整合现有农村改厕、农村环境整治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新增设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执法机构和队伍调研,研究出台加强农村环境监测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符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范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要积极协助争取支持。在税收方面,能提供污水治理劳务合同且符合规定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在降成本方面,要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用电、用地支持政策。五是完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县域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相协调,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治理方式、建设时序,确保与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农村改厕、苏北农房改造等工作紧密衔接。制定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职责、资金渠道、监管制度、奖惩机制等。建立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以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以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以农户为受益主体、以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通过站长制、村民监理、村民监督等方式,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5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刘志刚

上一篇:初中历史事件整理范文下一篇:导考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