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卫通”)是根据国务院电信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于2001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的,公司目前主要经营的业务包括卫星固定通信转发器出租、VSAT通信、卫星移动通信、800MHz数字集群通信、IP通信、卫星导航信息服务、卫星(航空)遥感、地理信息服务和邮电翻译服务等,公司下属12个成员企业和200余家分公司。近几年来,中国卫通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指导精神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为目的,在所属企业广泛开展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工作,创新性地摸索出一批具有中国卫通特色的管理创新成果,有益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地保证了业务结构调整的成功实施。2005年,中国卫通三项管理创新成果分获全国通信行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二、三等奖,一项获全国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服务战略 正确把握管理创新方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地面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卫星通信受到严重挑战,电信体制改革后的电信运营企业从运营成本考虑,连续减租卫星转发器,中国卫通主营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调整业务结构,尽快改变业务单一、客户市场单一的不利局面,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对中国卫通来说至关重要。为此,中国卫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业务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按照突出主业、做精做强,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创造客户需求的原则,调整业务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有鲜明盈利模式的卫星通信广播、地面网络通信和卫星导航信息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战略的转变、业务结构的转变、客户市场的转变、组织结构的转变等等,都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要求企业能够在业务结构调整中能够快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有效保证发展战略与业务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卫通牢牢抓住卫星通信广播业务经营发展特点,认清企业当前管理水平发展阶段,理清管理创新思路,确定了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形象创新为重点,分阶段组织实施,并对所属单位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注重实效、不走过场。通过管理创新活动,切实解决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创造出一批能体现自身特点和实效性较强的实践成果,要求能够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搞好结合、相互补充。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相结合,与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相结合,与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相结合。三是全员参与、持续提高。为使管理创新活动深入扎实、卓有成效,要求各单位加强指导和宣传,激发广大员工热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带动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精心组织 确保创新工作有序推进

中国卫通成立时间短,人员成份新,在管理创新开展上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加之各单位经营任务繁重,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和严密的计划,很难将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在实处。为避免出现这个问题,集团公司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精心组织,周密计划,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工作有序发展。一是建立管理创新工作组织、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为便于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在各成员企业、各省分公司建立管理创新专责负责人制度,每个单位指定一个部门、指定一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领导或同志专门负责,上下互动,共同抓好此项工作。为规范管理创新成果的申报、评审与奖励等工作,专门制定了《中国卫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审定和发布暂行办法》、《中国卫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标准》等规章制度,明确了管理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组织方法和步骤等,为各单位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供了组织与制度保障。二是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创新成果管理流程。根据中国卫通组织架构特点,主要采取了归口管理、上下结合和统一申报的办法。在归口管理上,指定集团公司企业发展部做为主管部门,负责计划制定、课题论证、实施协调、成果评估、成果申报和经验推广等工作;集团公司各部门、成员企业和分公司具体负责选题、实施、成果整理和申报等工作,并落实具体实施的部门或人员。在项目安排上,集团公司每年统一安排2至3项全局性管理创新工作,集团公司各部门、成员企业和分公司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程序自选相关课题。在成果申报上,各单位每年根据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效果向集团公司推荐,集团公司在内部评选的基础上,从中选出优秀项目向创新成果通信行业审定委员会和全国审定委员会推荐。2004年,按照集团公司统一安排,22个单位(部门)提出了27项管理创新课题计划书,内容主要涉及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流程再造等方面。为了集中核心资源保障关键项目实施,集团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计划进行综合评定,从报送课题中遴选了14项作为集团公司2004—2005年重点研究课题,并专门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对重点课题进行了认真研讨,加深了各单位对管理创新课题的理解与认识,确保了管理创新工作以企业战略和业务调整为中心,快速收到实效。三是加强宣传和管理控制。在日常工作中,归口管理部门积极协助各单位解决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支持。积极利用公司网站、内部报纸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在集团公司内刊《中国卫星》开设专题,连载介绍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办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集团公司企业发展部设立专门研究课题,对历年来国家和通信行业管理创新获奖情况建立数据库,进行量化和理论分析,积极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经验,把握管理创新发展趋势,对各单位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供指导。由企业发展部主管同志撰写的文章《创新压力来自何处》还被《IT经理世界》刊载。

精中选优 认真做好成果报送工作

中国卫通在管理创新成果申报上工作基础差、起步晚,2004年没有报送创新成果。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管理创新工作实践,各单位摸索总结了一些紧贴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具备了推广交流的基础。为了确保管理创新成果申报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中国卫通按照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要求,从突出企业特色、具有理论水平、适合推广使用的立足点出发,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报送的成果的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进行评审,从多项成果中遴选出3项,作为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向全国通信企业协会报送。东卫公司的《以创新市场和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差异化战略管理》,以卫星通信企业转型为背景,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均衡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提供独具特色的客户服务,全面调整业务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战略管理办法,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获得了双丰收。该项成果获通信行业一等奖、国家二等奖;中国卫通山东省公司的《新型县区营销渠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将IP电话市场拓展由竞争激烈的城市向存在广阔市场空间的县区、农村转移,以“一企两制”为核心,营运统一、产权多元,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营运模式,延伸了卫通基层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该项成果获二等奖。中国卫通江苏省分公司的《卫星通信企业的差异化市场营销管理》,以新兴电信运营企业为背景,在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卫通产品的特色和渠道的特点,提出以业务为载体、遵循市场和客户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方针,进行差异化的营销管理活动,摸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卫星通信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新路子。该项成果获三等奖。尽管中国卫通报送的成果数量较少,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卫通现阶段企业改革发展的特点,突出了卫星通信企业特色,紧贴自身业务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有很好的参考和推荐作用。

管理创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一年来的工作,中国卫通管理创新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其他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卫通将进一步增强管理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创新水平,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基础数学;财经分析;实用价值

经典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悠久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早就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量化分析都是最完善的展示手段,经济数学更是在经济、金融、财务领域给我们带来了新思维,展现了又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有关分析人士统计,仅1969年---1998年,就有1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以数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的,也就是说,仅在短短的30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总人数的63.3%的研究者选择数学作为最主要的手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些人更是提出了“不懂经济我可以教你,不擅长数学请你回炉”的选拔要求。可见经济学数学化,金融学数学化,财会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

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在财经分析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财经类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尤其是运筹学,经济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等课程在教学中的设置,对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原因主要是基础数学在财经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一,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推理财经分析的主要观点,条理清晰,结构明确,结果一目了然,容易让人接受。其二,财经分析需要运用大量的会计报表、会计数据,只有擅长数学的人才能把这么多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比较、分析,让论证的结论准确而具有说服力。

一、常见的基础数学在财经分析中的具体运用

1)函数

函数是基础数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概念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件、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都在数学理念下完美的转变成了数学模型。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运动变化着,数学模型的建立使我们可以对种种不同变量的假设与推测都可以以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演算,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

在财经类课程中,经常有对成本、价格、利润等经济变量的关系研究,这就必然要用到基础数学最基本的函数概念,来发现各经济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运算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比如资金管理中的单利与复利的问题,现金管理中的贴现、多次付息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关系来进行核算的。财经类课程中常常需要研究的函数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的市场均衡: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利润函数。

2)最值

在基础数学中,专门把求某一函数(通常称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归纳为一类,称之位最值。而解决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不外乎就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或者导数的知识:求函数的一阶导数,发现驻点、不可导点、区间端点,通过计算各点的函数值并对其进行比较找到最大值、最小值。经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产量最高”、“成本最低”、“利润最大”问题,也就是财经分析中常常提到的:经济批量问题、最佳存货点问题、市场均衡价格问题、最大利润问题等等都是采用的基础数学中的最值问题的方法。

3)导数

导数是函数的改变量与自变量的改变量之比,在自变量改变量趋于零时的极限。即函数相对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快慢程度,可以反应实际问题中的变化率。因为它从纯粹的数量方面刻画了变化率的本质,所以在应用数学中就有了边际函数的专门称呼。所谓边际成本就是在产量为q。时再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的成本;所谓边际收入就是在销量为q。时再多销售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得的收入;所谓边际利润就是在销量为q。时再多销售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得的利润。这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边际需求等等都是財经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

再比如,当作为市场中的一种商品,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如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偏好等等。而一般情况下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而由于生产者向市场提供商品的目的是赚取利润,所以随着市场价格的上涨供应量会增加。显然,当商品房单价为5千元每平米时涨价1千元与单价为5万元每平米时涨价1千元相比,虽然绝对值都是涨了1千元,但相对的涨价幅度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把这上涨的1千元与原价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我们有必要研究函数的相对改变量与相对变化率,这就是财经类专业课中的弹性概念:随着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化情况——需求弹性:随着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的变化情况——供给弹性:以及随着价格变动引起的收益变化情况——收益弹性。

由此可见,对实际经营者来说,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师非常必要的。如果离开边际分析盲目生产,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成本飙升;如果离开弹性分析盲目涨价,就无法达到利润最大化。而在财经分析中,可以给决策者提供客观、精确依据,从而做出合理决策的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确是以基础数学的导数作为最有力的工具的。

3)积分

积分是微分的逆运算,由此对边际函数(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求积分就得出了总经济量函数(如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

定积分就是求原函数在某个范围内的改变量,因此如果要求总经济量函数在某个范围的改变量就采用定积分来解决。比如,如果把商品房价格p看作是销售量x的函数,则可以用求(a,b)的定积分的办法来计算销售量从a变动到b时的收益。

可见财经分析中的经济总量分析是以积分为主要工具的。

二、加强基础数学教学对财经专业的财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财经专业课程的快速发展,财经分析越来越受重视。财经类课程体系中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为满足财经分析需要而增加的数学应用较为深入和广泛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数学类课程。

1)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实工作中,尤其是在政府、证券和银行等单位,數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何查找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让数据说话辅助决策,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从目前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来看。对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和分析时有一定的困难,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的,有时甚至是无从下手的。要提高财经类学生对数据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要加强财经类学生的数学能力,加强财经类学生的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的教学工作。

2)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尤其是基础数学的教学,是学好其他财经类课程的必要条件。在学术领域数学形式的表达更方便分析、计算和交流。现代财经学中除了一些基本概念,还有很多理念是运用数学形式表达的,一些重要理论基本是通过数学思想阐述的。如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就是借助于时间数轴这个工具,以等比数列的运算结果来表现的。而营运资金的管理,存货的管理等等都是用数学的线性优化的思想进行解决的。另外博弈论和计量数学也是财经类课程中经常要运用到的,所以,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是学好其他许多财经类课程的必要条件。

3)加强财经类学生的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后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财经类学生的后续学习,必须学好《西方经济学》《博弈论》等课程。因为后续肯定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之类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大量使用数理工具,将经济现象模型化,然后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基础数学知识一定要掌握好,保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才可以显著提高后续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加强财经专业数学教学尤其是基础数学教学刻不容缓

即便有半数以上的财经专业学生对财经课程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满腔热情要学好它,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财经类高校是文理兼收的,其中相当部分的文科考生当初就是因为中学阶段对数学的抵触而选择了文科的,他们不明就里进入高校财经专业之后,即便明白学习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对于提高财经专业课程成绩有很大帮助,由于之前数学基础的薄弱,短期内依然难以有所改观。再加上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数学后并不知道它在财经分析中有哪些实际运用。所以相当高校财经专业的数学教学尤其基础教学的教学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由于数学特别是基础数学的功底不够扎实显然会限制学生在财经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深度,所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加强财经专业的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的教学工作,更好的将财经原理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符号、公式、图表的数学原理和财经理论含义。使数学由于展示它的财经学意义而不再枯燥;使财经原理由于数学的诠释而不再晦涩难懂;使学生由于数学功底的深厚,财经分析得心应手。

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基于国有企业的管理需求,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并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对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经营管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立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并结合国有企业的管理特点,制定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分析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弥补全面预算管理的不足,使整个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落地实施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国有企业;实施;影响

企业现阶段财务管理需要全面预算管理的支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能够重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强化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落实精细化管理和落实责任目标的重要选择,对于国有企业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明确全面预算国内的意义,并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应结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国有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企业在战略发展中,需要有力的管理手段予以支持。全面预算管理专业性强,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予以推进,将预算管理进行了细分,使整个预算管理能够涵盖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责任人能够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参与预算的制定、调整和落实,并在预算管理和经营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基于对预算管理的了解,全面预算管理是普通预算管理的升级版本,在推行过程中对企业改变现有的财务管理方式和调整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以及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十分重要。从这一点出发,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实施和推动具有重要影响,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使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确保企业战略在推进落实中,能够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支撑下取得积极进展,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精细化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对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细化和调整,同时还需要企业在管理中明确管理目標,聚焦长期发展战略,通过细化部门管理职责,以及明确管理责任的方式,按照企业预算管理的要求,重新架构企业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满足企业管理系统的实际需要。通过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使预算管理工作在开展中,聚焦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解决预算管理的落实问题,推动部门管理责任的细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能够实现对部门管理责任的监督,对提高企业管理实效性以及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重要选择,只有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并夯实全面预算管理基础,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效果。

(三)责任目标落实的需要

企业在管理责任和管理工作任务推进中,应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和任务,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将其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对整个企业管理责任和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影响。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代表,能够在落实中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夯实管理基础,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及监督体系的建立和落实,能够使整个企业在管理责任和管理目标落实中更加清晰,避免企业职能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存在推诿扯皮和造假的行为。同时,在预算管理中需要按照预算管理的特点以及预算管理的要求,聚焦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实施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管理措施,使整个企业的部门管理能够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予以实施和推进,对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及财务管理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企业责任目标落实的实际需要,在企业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措施,对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和责任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四)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需要

目前国有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虽然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市场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国有企业要想保证优势地位不动摇,就要外拓市场、内化管理,通过细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推动整个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并通过堵塞企业财务漏洞,使企业在成本核算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避免企业在财务核算中因采用的核算方法不准确或控制措施不得力,造成企业成本核算出现问题。为了达到企业成本核算的目标,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能够确保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符合管理要求,能够解决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个成本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能够按照成本核算要求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实现对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的监督,对提高部门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和部门预算的执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市场的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一)在预算管理中建立责任会计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对国企财务管理的开展意义重大,按照国有企业的要求推进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是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选择,也是解决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中,应当对会计的责任进行明确,同时在整个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实现预算管理的落实和细化,使预算管理能够针对会计工作形成有力的改革,同时能够按照企业部门设置的要求,在每一个管理部门都实现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地,使整个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能够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执行。通过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规范国有企业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使国有企业在职能部门的费用审批、费用申请以及费用计划制定方面都能够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执行,通过严格控制企业成本,使企业在整个企业在经营成本上得到压缩,通过建立责任会计体系,能够使整个企业的管理效果得到提升,特别是对于会计的管理职能和管理职责进一步细化,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强调以预算指标为各项收支的依据

根据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全面预算管理在落实中,需要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构建管理体系,并将预算指标作为重要的管理依据,应当在费用支出过程中按照制定的预算计划执行。对于预算外的资金需求,除特殊情况之外,不予審批,使整个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严肃考核纪律,避免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因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当和管理理念及手段出现问题,影响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虑,应做好预算指标的落实,能够奠定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形成规范意识,能够在企业成本核算和资金审批过程中,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执行,对于减少企业额外资金支出和降低企业的成本负担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整个企业的资金成本得到有效管控,为企业发展和企业的费用成本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推动企业服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坚持动态管理和预算执行的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在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体系,保证企业在财务收支方面得到有效管控,解决企业财务收支问题,夯实企业财务管理基础,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坚持动态管理和预算执行的管理,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资金的动态管控,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能够掌握预算的执行进度以及预算的支出情况,为后续预算的指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经验参考。通过动态管理和预算执行的管理,能够使整个企业在资金支出方面得到合理管控,对满足企业资金管理要求和降低企业资金支出压力,以及保证企业支出资金在流向和资金安全方面满足管控要求,对提高企业的资金管控效果以及解决企业资金管控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对企业资金的管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影响。

(四)提高预算工作效率和效果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落实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调整,需要形成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按照财务管理要求,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使整个财务管理在实施中能够具备突出的优势和代表性,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在预算制定调整和执行过程中,应当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应当按照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部门岗位职责部门工作内容,以及部门的实际资金支出需求等,制定预算计划,并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和预算管理部门监督预算的实施情况,对提高预算的管控效果和避免企业资金支出失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预算工作效率的提升,将预算管理工作与部门等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预算的制定、调整和实施效率,以此保证预算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三、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领导层因高度重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要求,国有企业应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应当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有正确认识,领导层应当对全面预算管理高度重视,从上而下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普通的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及管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落实企业的管理责任和管理目标,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企业预算的监督和执行,通过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能够使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能够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和经营管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对满足国有企业发展需要和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到这一点,并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和内容做好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进,才能使整个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根本改变,为整个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应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对预算编制等环节有较高的要求,对整个企业预算的执行具有重要影响,结合预算管理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在预算管理中,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将其与部门的实际工作紧密联合在一起,同时也要做好预算的编制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使整个预算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在编制控制和分析环节得到足够关注,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实现预算管理效果的提高。基于对预算管理的理解,预算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既是当前全面预算管理落地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推动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对整个预算管理的落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国有企业应重视预算管理的作用,根据预算管理的特点做好预算的过程管控,使预算在整体管理效果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预算修订管理机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的实际需要,国有企业在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预算修订管理机制,保证预算能够在制定过程中按照实际需求予以有效修订,避免预算管理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因无法修订而造成预算管理错误。同时,为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使预算管理能够及时纠错,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整。采取建立预算修订管理机制的方式,能够实现对预算管理过程的有效干预,对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效果,以及满足预算管理要求具有重要影响。从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来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才能提高其完善程度,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达到实施要求。

(四)企业应做好各部门和责任人的预算控制

企业在预算管理落实中,应当将预算管理与各个部门和责任人相联系,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推进落实预算管理制度,同时,按照全面预算管理考核的要求,将各部门和责任人的预算执行情况予以有效记录并上报,对于存在预算管理问题的部门和责任人,应当限定时间予以改正,对于预算管理责任落实不力的部门的和责任人,应当出台相关的惩罚措施,严肃预算考核纪律,同时,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联系,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使整个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满足实时要求,能够解决预算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因预算管理落实不力,对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效果造成影响。

四、结论

通过对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既是国有企业现阶段的重要管理手段,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聚焦发展目标和提高发展有效性的关键。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并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根据预算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解决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和推动国有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玉秋兰.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20(10):61-62.

[2]李典斌.预算定额管理在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纳税,2020,14(09):123-124.

[3]卞晓燕.浅析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学习,2020(08):116-117.

[4]李艳军.探究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现状及其优化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20(03):70-71.

[5]张杨.浅谈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20(01):104-105.

[6]江锐华.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纳税,2019,13(35):248-249.

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就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定义和理论要点做了全景论述,订正了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混乱认识。并把新闻专业主义划分为实践规约、理论基础、专业标准、职业规范和新闻操守五个部分,对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和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要点分别做了归纳,阐述了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特性和记者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当代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标准与规范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让记者处于显赫地位,在民众对其不胜仰慕之余,国内外一些媒体正面临强势集团的操控,新闻专业主义时常陷入危机。在资本或权力大棒的高压下,某些媒体沦为任人驱使的话语奴隶;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新闻人见利忘义,忘记了新闻道德的约束。少数网民用自媒体传发污秽信息,又推动某些记者投入谣言和色情的怀抱,丧失了起码的职业信念。签于此,建构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提升新时代的新闻责任意识,成为各国受众的殷切期望。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

新闻人的职业精神、专业标准和行为准则,构成记者一系列操守,统称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定义①常被似是而非的其他界定所遮蔽——“中立、客观、独立、公正”这些西方老生常谈的概念被列入新闻专业主义定义的主词,而“职业精神”却被驱逐出定义内涵。实际上,新闻专业主义来自新闻工作实践,被新闻挫折不断匡正和厘定,形成言简义丰、圣洁无私的职业追求。

早在1836年,美国《费城公共纪事报》的编辑威廉·麦凯恩就曾概括过“编辑伦理原则”,被当时许多报纸用作“专业标准”。[1]到19世纪后半期,西方无冕之王的狂热煽情,把社会搅得乌烟瘴气,美国大报首先受到群愤夹击,陷入四面楚歌,不得不收手敛迹。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收购濒于破产的《纽约时报》,确定了“绝不污染早餐桌布”的办报原则,把“本报刊发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作为座右铭。[2]1904年《纽约世界报》主办人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学术性专业层次”。哥伦比亚大学接收了他的捐款,于他逝世后的1912年在刚刚创立的新闻学院招收第一届新闻专业大学生。这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滥觞。

20世纪20年代,在声讨无冕之王的社会呼声下,西方各大报不得不陆续制定“记者守则”“报道条例”或“伦理规范”,逐渐确立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信条。其内容主要有:(1)新闻事业是一门职业,应有严格的职业操守;(2)媒体应为大众所信赖,传播真实、公正的新闻;(3)报道内容清晰,说理明白、正确而公允,是优秀新闻事业的基础;(4)新闻记者要写出自己心中认为有益无害的意见,引导公众至善至美;(5)新闻压制均属错误,除非是为了公共利益,任何势力都不得阻挠新闻报道;(6)记者避免自我偏见或受他人偏见左右,不因威逼利诱而逃避责任;(7)广告、新闻与社论均应纯洁、积极而健康,达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这七项规约,构成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理论要点,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基石。

1919年,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阐述了记者应有的品德和气节,写道:“伟大之记者,应有大无畏之精神,见义勇为,宁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不愿屈于威武而噤若寒蝉。”他提出“重要新闻一追到底,不以谣言为事实,不可受贿、隐瞒事实”等16条要求。在“新闻纸之职务”一章,徐宝璜强调报纸要“提倡道德”“恶者因其劣行登载而受舆论之攻击,善者因其善行登载而受舆论之赞扬”“迎合社会,乃贱者之所为,与敲诈同为不德也”。[3]这些论述,形成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早期理念。

在全球媒体融合时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②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髓。今天,一个国家记者的操守往往在各国产生巨大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国际性。但毫无规约意识的新闻人和网民,肆意亵渎新闻的纯洁性,时而散布弥天大谎,时而诬陷他国或他人,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严峻挑战。

由新闻实践提出的“仁爱向善、纯洁健康、崇尚公正、仗义执言、自由和法治”等品格和信念,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华,无论职业记者还是公民记者(网民)都应励志以求。这一理论的要点包括:(1)所有新闻媒体都应制定职业规约③,恪守规矩,诚实正直为上,树立为公共福祉奋斗的志向。(2)“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自重、自爱、自强”[4],唾弃拜金主义,深入民众,伸张公平正义。(3)严禁网络攻击和网络谣言,创建全球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4)记者要以廓清世界、明人耳目、拯人于愚为己任,错误导向如同屠毒笔墨,残害生灵。(5)媒体要尚和合、求大同,不以维护民族的狭隘利益而攻击他国,不以谣言和不实消息制造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以上五个要点,激发各国记者为人类的同舟共济而遵道秉义,投入全球治理的理性大潮。

二、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基石

新闻专业主义直接涉及新闻伦理问题,没有新闻道德及伦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就无法耸立。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而伦理则是新闻道德的理性意识,二者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古典哲学中,伦理(Ethics)与道德(Morality)存在着传统区别。“伦理观指的是基本原則,道德观指的是实践”。[5]记者或媒体的致善理念,来自新闻伦理意识与新闻道德准则,构成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核心。

新闻伦理一方面体现政治道德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有不可忽视的公共道德的性质,因而新闻伦理没有国家或阶级的区别。硬要坚持二者的区别,必然导致新闻伦理的双重标准。不管哪国或何种媒体,不管报道政治事件还是一般生活动态,说假话、欺骗受众,都是违背道德的。基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天性,不能说本国的混乱是民主的表现,他国的井然有序,则是“民主的缺失”,这种颠倒黑白的报道背离了起码的诚实原则。指责“别”的媒体受到权力压制是不自由的,而美国给媒体“贴标签”、任意审查和打压媒体则是自由的,这种双重伦理标准,实际是以政治偏见玷污新闻专业主义的纯洁性。

坚持真善美是新闻伦理的第一个要素。不道德的行为都违背真善美的追求,蔑视人类公平和美好的价值观。宣扬某人、某个阶级或一国利益可以损害他人、别的阶级或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对任何媒体都是不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二个要素是坚持新闻公正,在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时,应把双方提供的事实和意见都明示出来,让公众做出是非判断。抛出片面报道,蓄意掩盖真相,都是背离伦理和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三个要素是坚持科学精神,反映和评价事实要有科学根据。科学面对的是要符合事实、符合规律,伦理坚持的是该不该报道的问题,“该不该报道”首先要看新闻是否反映事实真相,是否符合科学逻辑。新闻伦理的第四个要素是,任何政治报道都要经受伦理考验,以求真、求善为前提,维护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大是大非问题,媒体不能沉默,更不能说假话,不说假话是坚持伦理精神铁的原则。

在新闻伦理这面镜子前,新闻道德具有社会正面价值取向,要求记者扶善惩恶、惠及社会,以给大众带来好处、希望与快乐为目标。所以,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善与美的行为,作为新闻人的品德修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新闻道德具有非强制性,依赖从业者的自我意志来维系,产生于记者的优秀品质和自律。(2)新闻道德与新闻法治属于不同范畴,违背道德,不一定受法律制裁;触犯法律,不仅要受法律惩处,还要受道德舆论的谴责。(3)新闻道德依賴良心驱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才能奏效。作为记者的善意动机,新闻良心由诚实、正直、宽容、仁爱、慈善这五个因素构成,推动记者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自责。新闻道德是对不良报道的软约束,只有真心诚意地接受它,才能转化为新闻人的戒律,成为记者的行为底线。

概括而言,新闻报道有三种戒律:一是品德戒律,不操恶行、不卑躬屈膝、不贪赃枉法,多行善举、廉洁自守、不惧暴戾;二是责任戒律,严禁危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每条新闻都要对受众负责,为服务的媒介机构负责,为国家与社会安全负责;三是职业戒律,新闻陈述不能言过其实、弄虚作假,殃及社会、低俗色情均属职业禁忌。遵循以上新闻戒律,记者同报道对象和受众建立起良好关系,媒体就会赢得高度的社会信誉。

三、当代新闻工作的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伦理和道德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仅对锤炼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境界提供指南。新闻专业主义的落脚点实为纯洁的职业精神和完美的职业操守,包括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体现出高洁的社会价值,引导记者以“成风化人、造福人类”为使命。第一,新闻工作者要推动新闻活动为正义事业服务,向人间播撒“大爱”,达到教化民众和社会的目的。第二,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引导人类走向平等、幸福和更加文明的目标。第三,媒体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目标,而不是为某一利益集团、更不是为媒体自身服务。媒体的商业经营具有合法性,但它仅限于发行部或市场部,如果以商业主义支配编辑权和报道权,便成为媒体堕落的开始。第四,新闻职业目标的最高追求是发现和传播真理,让大众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冲突及其解决的途径。概括地说,“新闻传播事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工作者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担负着神圣职责。”[6]

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职业化的水准,体现严肃、高尚和可操作的专业标准。在西方,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工人及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抄报员,没有专业要求,谈不上专业标准。20世纪前,新闻不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新闻工作经过百年历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记者地位的提高、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新闻工作才成为成熟的职业,有了明确的专业标准。

这些标准是: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专业教育科目、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机构;新闻媒体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分布在社会各个区域,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业;形成数量巨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出现一支行业大军,且有一致的理念和工作技能。这三条是新闻职业同其他成熟的行业的共同专业标准,在当代,新闻职业独有的特色和专业标准却令人神往,富有光彩夺目的神圣性,这就是:第一,新闻媒体构成社会耳目,为社会管理提供动力和方向,成为重要的思想源泉;第二,新闻记者促进各种信息和思想交流,引导人们认识环境和时代,担当人类精神向导的重任;第三,新闻媒体以反映最新的物质与精神现象为己任,作为社会巨变的发掘者,不断把人类引向光明和福地;第四,它是复制世界、引领世界潮流的意识形态工作,具备更加严格的职业规范。只有达到这四条标准才是真正的新闻业,新闻工作者也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因而新闻职业规范历来高洁严谨、秉正无私、大义凛然,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是:(1)新闻人必须忠于事实,不给大众提供有害和刺激犯罪的东西,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2)决不对民众的不幸遭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关注人民疾苦,为民请命;(3)多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4)报道负面事件要坚持正确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处置经过,化解社会沉疴;(5)世界新闻严禁挑唆国际冲突、煽动战争狂热,不许鼓吹民族、种族和宗教仇恨,禁止煽动种族和各种歧视。这五条新闻职业规范,标志着新闻人的重任超越了任何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愧是人类精神的领航者和人类苦难的救助者。

四、当代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准则,体现为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戒规。当代新闻操守的准则主要有:(1)尽一切努力搜集确凿的事实,引导受众明情达理、迷而知返;(2)对新闻事实做出诚实、全面的陈述,杜绝不雅之词的阐释;(3)对错误意见不管来自何处,拒绝公布于众,一旦报道,要迅即澄清更正;(4)不参与有害于公众或国家利益的社会活动,如要采访和报道这类活动,要给受众以警示和引导,严防被反社会、反人类的恶势力所利用;(5)决不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为获得重要新闻既不行贿他人,也绝不接受任何贿赂。

新闻操守的以上准则需要记者的业务素养来支撑。新闻素养属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技能理性,对新闻操作具有自觉性、知识性、敏锐性、技术性、法理性和科学性,表现为记者的素质、涵养、技能、方法和水准。其中包括高尚的职业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谙熟的专业能力与技巧。由此形成当代新闻操守的具体戒规:

探访新闻不使用狗仔队之类的卑劣手段,对黑社会和犯罪团伙的暗访可以隐身潜行,但不能与其合谋共事、参与犯罪。采访新闻不可擅自闯入他人私宅、办公室和非面向公众开放的会议室;不可窃取采访对象的电脑数据、文件或其他资料;不可窃听他人的电话或私下交谈。记录他人的谈话或录音,要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对一般公众的正当行为和生活,不管有何重大变故与新闻价值,被采访者声明不准报道的,媒体不应擅自报道,如要报道应隐去真实住址与姓名。

新闻报道不能隐瞒消息来源。对匿名消息来源要严格保密,保护新闻提供者或当事人的人身安全,这仅限于揭露性新闻。引用多方消息来源要保持平衡,不可偏执一方。新闻中的引语除删减多余字句外,不能改变引语的原意,对引语中的关键词句不能有任何改动。

使用他人的文字或作品,必须说明出处,注明归属者姓名,防止记者受到剽窃的指控。转载其他媒体(包括网络)的新闻,要核实报道的真实性,不真实的不能转载。转载时要标示发表该新闻的媒體与写作者或制作者的姓名。

记者写作或制作新闻文本,要抛弃偏见和情感,表达观点除客观理性外,还应向受众明示这是记者的看法。没有调查清楚的事实不能写进新闻,也不能报道推测的事实。报道事件亲历者目睹的事实,一定要加上亲历者简要的直述,不准援引“据旁观者说”“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说”等此类模糊的事实来源。这是西方缺乏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记者惯用的新闻噱头,借此塞进私货。

报道犯罪新闻,在法庭判决当事人有罪之前,应将其视为无罪者,只能用“嫌疑人”的称呼。没有得到法庭允许,强行报道违法犯罪案件,属于媒体审判。如果司法机构忽视确凿证据而蓄意制造冤案,记者确有事实根据,应毫不犹豫地揭露渎法行为,捍卫法律正义。这不是媒体审判,而是司法监督。以上这些新闻戒规,大多已写进中外媒体的规约中,中外记者多有认同。

五、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动力

(一)媒体要建立自律制度

新闻从业者实行严格自律,是维护和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媒体还是记者个体,都应熟悉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要求,为新闻业输入崇高精神,把自我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新闻自律属于记者的自我控制,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揭露和反省,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新闻传播的强大社会影响力,赋予媒体无所不在的“话语权”,这种权力可能随时被亵渎。如果定期进行新闻自律,对滥用新闻“权力”会有遏制作用。

新闻自律既要坚持经常,又应形成制度。通过自律制度克服职业观念淡薄,防止新闻事故和新闻侵权的发生。新闻事故是指失实、歪曲性报道产生的社会恶果;新闻侵权则是记者的采访、报道触犯法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定期检查新闻工作发生的各种错误,激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促成新闻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新闻自律要求记者思考和检查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有时需要公开向公众致歉,消除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情绪。

在媒体内部定期开展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使编辑记者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并持之以恒。媒介机构在行业组织、区域性媒体会议或新闻学术交流中,检查和讨论媒体存在的问题,切磋新闻报道的得失,共同吸取教训。还有,凡产生不良影响的错误报道,都应在媒体上公开披露失误的原因和背景,争取公众的谅解。这些自律制度的贯彻,能培养记者的自我批评精神,把背离新闻操守的报道失范降到最低限度。

(二)主动、谦恭地接受舆论监督

社会对媒体的监督是一种他律,比自律有更大的压力,凡虔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不听取社会批评。遏制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更有效的动力来自广大受众的监督。公众舆论有无数双眼睛,有发现问题的无限能量,经常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批评,是新闻专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

受众对媒体的不道德行为发出谴责,引起相关记者的警醒,能激发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产生克服报道失误的紧迫感。没有社会广泛的批评,一些新闻工作者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当少数记者严重损害媒体的良知,媒体内部人士不可能很快发现,但很难逃过广大公众的眼睛。在社会舆论面前,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所有行为都无法遮掩。

媒体的任何不义之举,从新闻传播到经营活动,都逃不过舆论的揭发。如果一家报纸一方面刊出报道围剿某个企业的瓶装水,认为它不如自来水,但同时又推出自己的“小蓝帽”桶装水,这就露出了自身商业利益的马脚。受众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一眼就能看出媒体唯利是图的动机。尽管媒体是一种权力,如果不受舆论这种准权力的监督,就难以摆脱不良报道或商业腐败的袭扰。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公益机构,随时观察受众对自己的态度,主动听取受众的各种意见,是贯彻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措施。广大网民在网上对某家媒体或某一条报道都可能有评论,这是自动送上门的舆论评价,经常查看网络反响,可以得到十分宝贵的意见。媒体也可设置义务监督员,定期向他们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对媒体最直接、最关键的舆论评价来自媒体受阅量的变化,这是无声的舆论监督。如果以每季度为固定考察期,报刊的发行量、电视的收视率或网页的点击率显著下降,大多证明媒体的专业水准正在下滑。

媒体时刻警惕社会舆论对自己发起的攻击,设置舆论警戒线,严防出现有损专业品质的行为而招致舆论围剿。多年前,曾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希望到拥有ABC电视网的迪斯尼看看,被该电视网婉拒。迪斯尼人士透露,这样做是为了避嫌,以免ABC电视网以后报道戈尔时引起观众的猜疑。新闻工作者任何有损媒体声誉的行为,都会引发舆论爆棚,谦恭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把社会舆论视为改进报道的镜子,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有效途径。

(三)借助媒介批评提高专业素养

增强新闻专业主义意识,提高新闻业务水准,离不开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站在现实与历史的观望台,审视记者的一言一行和重要新闻作品,分析新聞传播的正误,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更为重要的动力。媒介批评不仅是对媒体的监督,而且是站在学术或新闻政策的高度条分缕析媒体与记者的活动,从科学与实践的角度评价新闻的社会效果。有些专业批评者的评价思想如灼,目光深邃,会让媒体和记者对专业理想和新闻理念有深刻的领悟。

把媒介批评视为一种反思过程和结果,探索媒介传播的得失,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升华和总结。新闻批评家从洞悉现实生活的角度,以专业眼光分析新闻现象,对拙劣的传播内容提出精辟的见解,能够引发编辑记者的深刻反省。媒介批评者以科学理念剖析媒介存在的问题,也为媒体的新闻优化和报道调整拓宽了思路。

媒介批评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品德、操守的评价,抓住典型的负面事例指出他们的道德失范,让媒体人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2013年揭露的BBC前主持人萨维尔性丑闻,使整个英国民众感到“震惊、肮脏和愤怒”,来自批评家和民众的讨伐此起彼伏,英国广播公司(BBC)陷入近50年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它不得不对国民公开道歉。批评某家媒体的不良倾向或劣迹,尤其能推动媒体人对职业堕落的认识。

我国大量媒介批评针对的是新闻文本的优劣,分析新闻作品的质量、写作(制作)的形式及其效果,对记者认识和提高业务水准有重要作用。但如果把媒介作品视为唯一的批评对象,很少对编辑记者的报道宗旨、价值观和伦理表现做出透视,媒介批评就会陷入狭窄的空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新闻工作。从总体上看,媒介批评应包括对报道思想、媒体人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准的全面评价,因为任何新闻业务水准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新闻理念和道德思想——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否完美纯洁。

注 释:

①在百度上查到同这一定义基本相同的解释——“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名词解释定义”中一段文字,一字不差地抄自我的《新闻学概论》(第1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329页。为了避嫌抄袭,此处加注特做说明。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③我国1991年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最后修订),是全国各类媒体统一的行为规约。

参考文献:

[1]Yost,CasperSalathiel.ThePrinciplesofJournalism,D.AppletonandCompany,p.159,1924.

[2]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5-126.

[3]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121.

[4]习近平.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6]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北京共识[J].国际新闻界,2005(6).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郑 艳

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分析和探讨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这门公共必修课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掌握将来护士岗位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护理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和护理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今护士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护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考分数一般在200-300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较差,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前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3)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重视不够。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认为不是专业课,不需要好好学习,只要考试60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学习就是上上网、聊聊天,自己都会不需要学。

2.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通用的,适用所有专业,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医学护理应用方面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完全和医学护理专业脱节,从教材中看不到计算机技术与他们今后的护理工作有联系,不知道学好计算机对他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设备更新、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

(3)在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在讲课时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讲得少,而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并与同行相互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与时俱进,突破教材。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因此,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着眼教材,又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技术和与学生将来工作有关的内容加进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有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大力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用一个个任务把教材内容串在一起,这种模式正好适合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好、中、差搭配,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增进了同学友谊。

3.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

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告诉学生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是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计划的制订和书写完全是用计算机完成,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是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医院从挂号收费到病房病例管理,都是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不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很难胜任当今的护士工作。

在社区医院中,社区护士通常用电脑打字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用图片处理辅助制作健康宣传册,用电子表格汇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信息。用幻灯片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为了取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幻灯片中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为了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要会上网查资料,了解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是怎样工作的。学会上网知识,通过上网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随访。学会使用QQ、E—mail等方式与居民联系。联系的途径多了,省时,省力,还不用担心打电话人家不接,贴通知人家看不到。

4.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基础不同,若不注意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最终都失去兴趣,因此,要注重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实例等;课外提倡学生上网学习或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5.改革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操作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尽量让操作内容和他们以后实际工作应用的真实需要一致,能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发挥作用。例如:学完Word文档,让学生以“5·12护士节”为主题,设计一个电子版报;学完Excel,设计一张护士夜查房记录统计分析表;学完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护理礼仪”为主题,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问题,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肯定,这样,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会逐渐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6.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快,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学校的生源情况不断变化,要求教师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医专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医学领域知识。计算机教师应到医院进行实践考查,了解护理专业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了解涉及计算机的医学新设备。总之,只有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才会更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7.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除了教师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不断提醒学生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外,还需在高职高专学校实行“双证书”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护士资格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总之,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步伐,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了解计算机在护理专业上的应用,为以后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本专业服务打好基础,使每个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护理人才。

基础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制造企业ERP实施情况及其问题分析,提出并建立了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从现场管理的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建立指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各指标的参考权重并讨论其算法,为制造企业ERP实施提供科学的、定量化的决策支持工具。

[关键词] 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01 . 025

以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制造方式为背景产生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经过50多年的不断应用、发展和创新,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ERP在带来全新信息技术架构和集成的企业流程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既有实施企业能力与实施过程保证方面的原因,也有理论研究与应用指导方面的问题。在对ERP在我国实施存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多数企业ERP实施失败主要是因为管理基础薄弱,无法支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制造企业,生产制造系统是管理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好与差不仅影响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有效实施,更能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子系统良好有效地运行是ERP实施的保证,尤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更是企业实施ERP的原动力。也就是说要保证ERP的实施,就要确保生产系统的成功运转,即要保证生产系统的管理基础处于ERP实施的基准之上。

因此,本文拟对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水平的评价和测度问题进行研究,建立面向ERP

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以量化的方式回答制造企业是否具备实施ERP的能力。

1 我国制造企业ERP实施情况与问题分析

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Ⅱ软件,开始了MRPⅡ/ERP在中国应用的艰难历程。从20多年的实践看, ERP在中国企业的实施效益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能够真正发挥软件的优越性能,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企业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1]。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资料,从管理角度对我国制造企业ERP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原因大致如下:①实施过程支持不够;②企业能力不足,管理基础差;③对ERP技术与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④评估与诊断活动的开展不充分不到位;⑤实施策略照抄照搬;⑥子系统融合、集成不够等[2]。

我国企业实施ERP是一个管理问题,而管理基础差,不能满足ERP实施的基本要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当前的信息技术虽已提供了能够完全实施ERP系统的环境,但ERP仍不能完全实施,除了企业管理基础差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在于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中存在与之不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生产制造系统、分销系统、采购系统都会影响最终的实施效果。作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不仅可以保证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有效实施,更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要保证ERP的成功实施,就应首先确保生产系统的成功实施,即要保证生产系统的管理基础处于一定的标准之上。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就应该对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测理论、评测技术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以期建立科学的、可量化的方法,为制造企业ERP实施工程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

2 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分析

对于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系统管理基础是通过现场管理表现出来的,反映在生产现场五要素——人员、物资、设备、制度、环境等方面。因此,在评判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能否确保ERP的实施时,可从人、机、料、法、环等角度分析并建立评价体系,使评判更加具体、全面,更具说服力,更能如实反映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的管理水平。

一个理想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体系应满足以下目标:员工对生产系统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能力,能满足岗位要求,并得到学习成长空间;确保设备在良好的受控运行状态,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确保物料符合要求,摆放便于操作,保证生产的随时正常进行;确保生产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各项工作有秩序和高效率的进行;创造干净、安全、舒适、环保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生产工作环境的现场管理水平;确保生产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运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更新等反馈信息,促进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改善优化。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为面向ERP实施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量化工具,该评价体系由指标体系和评价算法两部分内容组成。

3 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体系构建

3.1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能充分评价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指标,又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衡量生产系统能成功实施的管理基础应达到的标准。通过前面的分析和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本节在建立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从人员、设备、物料、制度、生产环境5个角度进行划分,见图1。

(1)人员因素

人是组织内的第一资源要素,企业生产管理一切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ERP的实施也是通过人对生产系统的有效管理来体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ERP实施的结果。

管理者的重视与推动是实施ERP的首要问题,只有管理者的充分理解、持续支持、亲自参与,ERP实施才能成功;员工效率是指在给定生产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员工是否有效地使用生产资源并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该指标可以从员工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完成程度来评判;员工素质主要是指各级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文化层次的高低,该项指标主要从员工的能力(包括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层次与素养方面进行评价[3];员工参与性是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全体员工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发挥自身能量并创造价值,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目标;人员考核是对各级人员在生产管理中的表现进行绩效考评,可从关键考核项、过程考核项、过程加分项进行考核;员工培训主要对象是各部门业务人员,目标是使他们在精通本部门业务的同时,对相关的业务做到全面了解,培训的指标设计可涉及培训计划和教育培训效果两方面;员工满意主要是指员工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对生理、安全、尊重、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意,主要从员工业务能力、员工知识水平、员工服务意识和态度、员工流失率、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次数、经营管理者素质等方面进行评判。

(2)设备因素

良好的设备管理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获得最高经济效益[4]。

该一级指标主要由设备运行情况、设备应变性、设备柔性、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维修、设备布置6个方面落实:设备运行情况是指明确设备在生产管理中的状况,一般来说可以从设备作业率、设备利润率、设备故障率、设备完好率来判定设备的运行好坏;设备应变性是指当生产等作业性质发生变化时,设备在不需要特别调整的前提下,能完成多种操作能力,主要从转换操作数、转换时间和转换成本来评判;设备柔性是指设备能在短时期内适应新零件新产品的加工能力,这是企业能否进行柔性生产的一个衡量指标;设备维护与保养是从日常的维护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设备的清洁、润滑、检查、及时调整等方面去衡量;设备维修应做到日常维修和预防维修,一般从计划制订情况和及时性两方面评判;设备布置就是确定设备在场所中的放置状态,根据生产活动的目的,考虑生产活动的效率、质量、安全等制约条件,划分出适当的放置场所。

(3)物料因素

物料是企业生产产品的第一道门槛,企业常常会由于生产缺料而推迟出货。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中物料管理可从物料准备程度、物料供应及时性、物料质量、物料定置4个方面进行探讨。

企业在生产前应将所有需要的直接物料、间接物料列明并核对其信息是否完整,同时填写物料清单并保证物料清单的准确率,物料准备程度可从完整性和数据准确度两方面进行评判;物料供应及时性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线平衡的标准,因此企业在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前就必须具备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记录、提前期等基本数据;物料质量指标主要是从用料合格率、产品合格率和质量问题统计分析改进能力3个方面进行评判;物料定置是指通过对物料摆放的设计、实施、调整使生产、工作的现场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4)制度因素

其核心是以明确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准确的科学规范、标准和系统性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秩序和高效率地进行[5]。制度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考察:人员管理制度、员工操作规范、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信息化考评制度,其中的信息化考评制度可从企业信息化指数和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两方面衡量。

(5)生产环境

整洁舒适环保的生产环境可以使员工心情舒畅,保障生产的有序高效,提高劳动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文明生产习惯,自觉不断改进工作场所的环境[5]。该指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衡量:安全生产、环保绿色性和优质、高效、均衡。

安全生产是保证生产现场舒适、明亮、无污染、无毒害,可从事故率和处理及时性两方面考核;环保绿色性就是保证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粉尘等都应符合规定,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优质、高效、均衡是保证生产现场的环境整洁和井然有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现场管理系统的优化,该指标从生产率、交货期、成本和质量4个方面进行评判。

3.2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算法

由于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的目标和控制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面向ERP实施的制造企业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评价适合采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其步骤如下:

根据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使之归一化。通过专家评定法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笔者在各个指标后面试着给出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见图1。由于该指标体系模型中部分二级指标拥有三级指标,因此拥有下级指标的二级指标的评价权向量通过三级指标的灰色评价方法来得到,而无下级指标的二级指标通过专家打分再经过灰色评价方法的处理得到。专家评价打分时,依据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对应为4分、3分、2分、1分,指标等级介于两相邻等级之间时,相应评分值为3.5分、2.5分和1.5分,实现所有指标的统一定量化。

通过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计算灰色统计数、灰色权向量及权矩阵,由底层指标开始,一级又一级地向上合成,最后得出生产系统管理基础的总评分,从而得出管理基础能否实施ERP,同时也可以看出哪些地方还有待于改进,从而实现管理的持续改善。

4 结束语

良好的管理基础是ERP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管理基础唯有处于较高的水平之上,才能保证ERP的成功实施。作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系统不仅可以影响供应链、财务、人力等系统的实施,更能影响ERP实施的最终效果及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对其生产系统管理基础进行评价,对于制定正确的ERP实施决策,决定企业该不该上以及如何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Liang Zhang,Matthew K O Lee,et a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Enterprise Resoucre Planning Systems Implementation Success in China[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3.

[2] 霍艳芳.制造企业实施CIMS工程能力评测与管理改进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3] 晏齐.企业ERP实施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4] 曾焱.ERP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要素 [J].中国设备工程,2003(4).

[5] 蔡启明,张庆,庄品. 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孙子兵法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类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