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范文

2023-09-20

外国美术史范文第1篇

美术品究竟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我们认为它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开发自己的头脑和发达双手,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仅创造了维持生存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绘画、雕塑和音乐、舞蹈。人类脱离一般动物的标志是人能够依靠双手劳动来维持生存,最早制造的劳动工具从广义上讲它就属于美术品,因为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但是我们现在论及的美术品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原始美术包括洞窟壁画、岩画、雕塑、建筑等,大多数现已发现的美术作品集中在欧洲,分别属于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留存下来的洞窟壁画、岩壁浮雕和各种小雕像谱写了人类最早的美术篇章。 旧石器时代美术

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品产生于原始社会蓬勃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旧石器时代指公元前100万年到两万年之间,公元3万年前属奥瑞纳文化期,公元2万5千年前属索鲁特文化期,公元2万年前属马格德林文化期。由于当时冰雪覆盖大地,为避寒原始人类都居住在洞穴中,所以在远古的洞穴中留存下他们的绘画和雕刻创造。

旧石器时代美术的特点: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生动写实。其中最突出的原始洞窟壁画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塑大多数为小型的动物雕塑,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强调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发现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维林多夫的《母神》(原始的维纳斯)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

雕刻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形象记录。看来原始人制作雕像决不可能是有意识的艺术活动,更不可能有明确的审美观念,完全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通过制作“母神”形象和吉祥物角器来祈求种族的昌盛。尽管如此,原始艺术家还是在某种朦胧的审美意识驱使下,出于人类艺术创造的本能和敏感,找到了表达目的的合适手段,把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把握和结合而传达了出来。所以人们视《维林多夫母神》和《手持角杯的裸女》是处于原始时代的人类最早创造的雕刻艺术精品,它们写下了人类雕塑艺术史的第一页。 中石器时代美术

由于冰河的消退,气候逐渐转暖,中石器时代的绘画由洞窟转移到露天岩壁。随着人类狩猎工具的进步,对大自然的征服力的增强,动物形象在绘画中逐渐减少并失去原始的野心,而人类活动开始成为绘画的主要对象。 新石器时代美术

新石器时代美术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这是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成的宗教性纪念建筑。巨石建筑盛行于欧洲,包括石柱、石台、石栏等形式。英格兰南部的圆型巨石栏“斯通亨治”(Stonehenge)是典型的代表。

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原始人为什么要画画呢?是否也像我们现代人装饰、美化居住环境呢?或者是为了欣赏?原始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闲工夫去欣赏艺术,他们作画都是为了生存的实用。他们画动物目的在于识别动物而去猎获动物。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是原始人出猎前,为了保证打猎成功而举行狩猎仪式,这种仪式是一种巫术。我们在画中动物的身上发现画有投掷器的箭头,类似长矛。由此推想,可能原始人认为,如果他们只要画出所要猎获的动物的画来,而且可能是用投枪和石斧击打着画中的动物,真实的动物也同样会屈服于他们的威力。所以原始人视绘画为魔力,相信画什么就能征服什么。据说,有一位现代画家去一个原始部落画画,画了他们的动物,他们很难过,表示的意思是:你们把它带走了,我们怎么生活呢?

在原始社会里,艺术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它们不是一开始就被当作纯粹的艺术品,而是当作有明确用途的东西。所以产生了多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 要合理地解释艺术的起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恐怕比解释人类的起源更为困难。考古学家可以根据挖掘的实物论证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艺术的创造是一种在客观实践基础上的主观思维的过程。艺术品已经被创造出来,连创造者自己都很难说清创作冲动是来源于主客观的哪一种因素。所以,关于艺术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巫术说

原始人经常遭受自然界的袭击,对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感到神秘,难以理解,企图发明各种能支配自然力的东西,如假面、泥人、雕刻、图画„„这些发明都是企图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去控制各种可怕的自然力量。首创人应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和弗雷泽(Fames Frazer)等人。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提到“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一些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 游戏说

这一理论的首创人是席勒和斯宾塞。席勒认为人类审美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斯宾塞进一步明确并发挥席勒的观点,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正如各类动物都有游戏活动一样,原始人类在劳动之余也要游戏的,要唱歌、跳舞、画画,把生活中看到和感受到的形象用画或刻的手段在想到岩石上、沙土、树木等地方,画的过程是游戏的过程,画完之后的欣赏也是一种游戏。 摹仿说

这大概是最古老的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但和上述两种理论相比,影响较小。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都有过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提法,但把它作为较系统的理论提出来的则是亚里士多德。他的艺术发生学的理论同他的艺术创作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即对西方艺术和艺术理论发生了巨大影响的“艺术摹仿说”,认为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越来越多的识别各类动植物,识别能力的提高导致了对它们的摹仿。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劳动说、装饰说等等。我们上溯历史走的越远,时代期待艺术服务的目的就越明确,也越离奇,令人不可思议。 事实上,原始美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不是由于那些制造这些物品的原始人们,而是由于那些购买和收藏它的欧洲人。它之所以是艺术,并非是因为那些制造和使用它的人说它是,它是由外来的宣判成了艺术。

在原始艺术是不是艺术的探讨中,原来一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主观主义的解释,即用现代欧洲人对“艺术”品的要求标准(如:个性、独创性、表现性等)去衡量原始艺术品,往往会得出原始艺术是艺术的结论。另外一种是客观主义的解释,主要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看法,他们把原始艺术放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宗教文化背景下考察,认为原是艺术一般主要执行政治、宗教、经济等功能,而缺少审美功能,因而不是艺术。后来,当代美国分析哲学、美学的一位后起之秀布洛克(Gen Blocker),在批评了两种解释的片面性,清除了他们两方面加给原始艺术品概念的不正确涵义,同时吸收了二者的合理性,提出“经过修改的客观主义”原则,既顾及原始艺术的特定社会文化内涵,也估计其审美艺术特质的客观存在;既承认原始艺术产生时所包含的非审美功能,也注意发掘当时条件下原始艺术所包含的审美功能,从而得出原始艺术是艺术的结论,颇得信服。

外国美术史范文第2篇

[摘 要]一百多年以来,英国著名学者戴雪的《英宪精义》,对于我国的宪法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在建构宪法学科和促进国人宪法知识方面,它都发挥了启蒙教本的作用。此书的主要贡献是明确了宪法学者的职责以及宪法的概念。此外作者系统地分析了欧洲各国的宪法且将其与英国宪法进行对比,由此得出英国宪法自身的特点。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分析和了解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的宪法和宪政的成长都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宪法;中国宪法;宪政

英国宪法毋庸置疑对全社会宪政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英国是不成文法国家的典型代表,一直以来都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要想研究英宪的宪法理论,只有在宪法惯例、宪法性判例和宪法性法律中来探索,这样的研究方式无疑具有较高的难度。然而《英宪精义》的作者戴雪不畏艰难,打破传统宪法的束缚,由此为宪法学的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的局面。他对传统宪法学进行了客观而深刻的批判,与此同时也注重吸收其进步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构建了我们今天理解的古典宪法学。他在1885年出版的《英宪精义》(“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囊括了其理论精髓。直到今天,这部书仍然是现今学者研究英国宪法的权威。

英国宪法“不成文”的特性, 使得学者们缺乏“成文宪法”的明确对象,因而增加了宪法学者们的研究难度。然而打破传统思维,另辟蹊径,从宪法的实质性入手,在众多文献中探寻出,英宪的三大精义——议会主权、法律主治、宪法与宪典的联系。正如作者在序文中讲到:“这部书不是一部宪法大纲,更不是一部宪法通论,其目的只在于探讨英宪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或称基本精义。”

一、宪法学人的职责

宪法学者的天职和使命是什么?怎样成就伟大的宪法学者?一名宪法学者怎样为其民族和国家做出贡献?他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他又怎样发现研究对象?这都是那些致力于宪法学的人士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戴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戴雪说:“凡是英宪的学生,其所有本分,既不可信口雌黄,亦不可纯然敬畏,惟应博学与审问宪法的真相,凡是英宪的教师,其所有职务,既异于批评者所为,亦异于解嘲者所为,惟在于祛疑辨惑,与阐明法理。”①

由此可见,戴雪对于宪法学人的天职的论述具有鲜明的分析法学的痕迹。简而言之,就是体现了奥斯汀和边沁的观点。奥斯汀的《法学的范围》的主体部分就是专门为我们解释什么是法律。边沁把法律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是解释和分析的学问;第二是审查和批评的学问。边沁主张,真正意义的法学只能是解释和分析的学问。第一类学问属于伦理学和立法学的范畴。然而,戴雪从这些观点着手,以至于把解释宪法当做《英宪精义》的首要任务。

二、英国宪法的定义和特点

(一)英国宪法的定义

戴雪说,根据英国的用法,宪法包含直接或间接决定国家主权分配和行使所有规则(Rules )。论述了宪法的内容后,戴雪强调要注意该处的措辞:此处是规则(Rules),不是法律(Laws)。同时,戴雪说,这样严谨的用词是刻意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就英国用法而言,宪法(Constitutional Law )的规则(Rules)包括两套性质不同的原则和准则。当中有一套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他们在法院当中经常得到应用,包含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定法和普通法,这些都构成了适当意义 上的宪法,被称为宪法的法律(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另外一套规则包括默契(unDerstandings),习惯(Habits),通例(Practices )和惯例(Conventions)。尽管它们也制约主权成员、阁员和其他官员的行为,但因为它们无法在法院中实施 ,所以它们根本不是法律。

戴雪说,他绝不认为宪法惯例的重要性低于宪法法律,在这本书里作者这是想着重强调宪法是由法律和惯例这两个相互对立的部分组成,同时这两者的区别不同于成文和不成文的差别。无论是成文宪法还是不成文宪法,都存在宪法法律和惯例的区别。

而现实中,就算是有着完备的宪法文本的国家,就宪法学者而言,宪法惯例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宪法文本。真正要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只需要研究宪法惯例就足以。同样在一些宪政国家,宪法惯例的重要性也不能小觑,比如,戴雪认为宪法惯例在美国的作用和在英国一样重要。戴雪认为,宪法学者的对象,只是法律,和惯例没有直接联系。惯例的重要内容是政治,而不是法律,不需要法律学者的涉足。宪法法律才是宪法学者应该真正关注的。

宪法学者的职责是说明什么是宪法规则所包含的法律规则(即被法院所承认和使用的规则)。仅是这一点,就能让宪法学者花费毕生精力。从这本书的书名:《宪法法律研究导论》,就可以看出,本书的研究对象其中在宪法的法律。然而惯例还是在此书中占了一章。也许读者会觉得困惑,认为存在矛盾的地方,对此戴雪做出了解释:第一,惯例的确重要,法律家要想完全把握宪法学的研究,就必须关注宪法惯例,不然连宪法的法律方面也会显得力不从心。第二,宪法惯例的效力来自于宪法法律,违反宪法惯例就必将违反宪法法律,进而会受到制裁。因此,实际上,宪法惯例具有宪法法律的分性质。

(二)英国宪法的特点

戴雪认为英宪不是机械不变的,而是政治社会中一种有机体的组织。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证了欧洲大陆国家的宪法与行政法并同英国宪法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英宪本身的一些特点。首先,英宪具有柔性宪法的特点,它可以随时被议会修改,这是与法国的的刚性宪法完全不同的。第二,英国宪法具有保守的特点。英国具有改革的传统,历代制度既因袭前代制度而又有所改革。而遵守成规无疑是英国宪法的别具一格的特点。由此推出第三,英国宪法具有连续性。这个特点是由英国民族生活的连续性决定的。最后,英宪还具有名实不符的性质,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经常不符。众所周知,英国的立宪政治是从之前的独裁政治发展而来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但某些法律,典则并没有与时俱进,所以理论与事实不同步的情形则经常发生。英国宪法的这些特点是宪法学人不能忽视的。可以说,英国是世界资产阶级宪政之母,英国宪法对于宪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戴雪在《英宪精义》首次中提出了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观点,论证了英国宪法的特征,即“议会主权”和“法律主治”两要义之间的联系。其宪法理论都是英国宪法学界普遍认同的主流观点,对后世西方宪政理论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该书的出版“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治国之才杰出成就”(戴维·M·沃克语)。戴雪虽然在《英宪精义》中论证了英国宪法的基本特征,然而这些都是其形式上的特征,戴雪没有也不可能揭示出英国宪法的本质特征。关于英国宪法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列颠宪法其实只是非正式执政的、但实际上统治着资产阶级社会一切决定性领域的资产阶级和正式执政的土地贵族之间的由来已久的、过时的、陈腐的妥协。”

三、对中国宪法与宪政的期待

尽管距戴雪的《英宪精义》问世已有一百多年,但书中作者的观点以及研究宪法的方法和态度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我国已制定了一部成文宪法并经多次修改, 这为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带来了便利,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应该去追寻我国宪法的真实存在。戴雪在著作里提到的治宪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书中戴雪指出:“我们的态度既不是批判也不是歌颂而是理解。一个以讲授宪法为职责的教授应当作为一个社会的角色,要求于他的既不是一个宪法评论家,也不是一个宪法检讨者,更不是一个歌功颂德派,而仅仅是一个说明者。他的职责既不是攻击宪法也不是保卫宪法,而仅仅是分析指明其中的法则。”学习戴雪的研究方法,到宪法习惯、宪法惯例和宪法性法律当中去探究我国宪法的本质特征, 应该从宪法文本背后,从宪政事实中去寻找真实的宪法。要像戴雪一样, 在繁复的宪法判例、宪法法律、宪法惯例和习惯中找寻我国宪法的几大精义(原则)。

戴雪曾认为,美国宪法不是法律自然生长的结果,而仅仅是一种宣示;英国宪法不是一种宣示,而是一种法律保护人权的结果。在今天看来,这样经典的结论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原因是,美国宪法中也有法律生长的结果,同时英国宪法中也有权利宣示的部分。权利保障的结果和原因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若试图将两者截然分开,不外乎是抽刀断水,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过整体来说,戴雪的这一论断是比较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宪法为一种理想,而英国宪法则是脚踏实地的现实。

[注释]

①[英]戴雪.雷宾南.英宪精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87.

[参考文献]

[1][英]戴雪.雷宾南.英宪精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韩大元.外国宪法[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龚祥瑞.宪法与法律——读戴雪<英宪之法的研究导论>比较法研究[D],1995,(3).

[4]龚祥瑞.比较宪法和行政法[M].法律出版社,2003.

[5]韩新林.解读<英宪精义>[J].法律研究,2006,(2).

[6]李俐.常晓波. 论戴雪的议会主权思想[J].中国商界,2010,(12).

[7]张彩凤.英国宪政:商谈式民主演进范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4).

[8]梅剑文.论<英宪精义>的宪政观[D].重庆大学,重庆大学,2010.

[作者简介]任志锋,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外国美术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FDI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

文献标识码:A

外国美术史范文第4篇

当你老了/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么真诚、那么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地爱你。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 /狄金森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

当夏季的光阴已然流逝!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音乐,

当夜莺与金莺收敛了歌喉!

请允许我为你绽放,我将穿越墓地,

四处传播我的花朵!

请把我采摘吧——

银莲花——

你的花朵——

将为你盛开,直至永远!

我是怎样地爱你 /勃郎宁夫人

我是怎样地爱你,诉不尽万语千言:

我爱你的程度,是那样地高深和广远。

恰似我的灵魂曾飞到了九天与黄泉,

去探索人生的奥妙和神灵的恩典。

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我爱你不息,

像我每日必需的摄生食物不能间断。

我纯洁地爱你,不为奉承吹捧迷惑,

我勇敢地爱你,如同为正义而奋争!

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忠诚,

爱你,以眼泪、笑声及全部的生命。

要是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贤,

要是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激情。

假如上帝愿意,请为我作主和见证:

在我死后,我必将爱你更深,更深!

雏菊 /缪塞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

只看你在对面微笑;

我爱着,只要我心里知觉,

不必知晓你心里对我的想法;

我珍惜我的秘密,也珍惜淡淡的忧伤,

那不曾化作痛苦的忧伤;

我宣誓:我爱着放弃你,

不怀抱任何希望,但不是没有幸福

只要能够怀念,就足够幸福,

即使不再能够看到对面微笑的你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卡蒙斯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我都愿你拿去,

只求你给我留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在我的身上

没有不曾被你征服的东西,

你夺去了它的生命,

也就将它的死亡携去,

如果我还需失掉什么,

但愿你将我带去,

只求你给我留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致 /雪莱

有一个字经常被人亵渎,

我不会再来亵渎;

有一种感情假意被人鄙薄,

你也不会再来鄙薄。

有一种希望太似绝望,

何须再加提防!

你的怜悯之情无人能比,

温暖着我的心。

我不能给你人们所称的爱情,

但不知你能否接受,

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

连上天也不会拒绝,

犹如飞蛾扑向星星,

又如黑夜追求黎明。

这种思慕之情,

早已跳出了人间苦境!

爱之歌 /里尔克

我该怎样把持我的灵魂,

让它不去触碰你的灵魂?

我该怎样举它越过你,向别的事物?

啊,

我多么愿意把它安置在

幽暗中随意一个失落的东西旁,

在一个陌生、寂静,不随着

你内心深处波动的地方。

可是,与我们,

与你和我

关连的一切把我们揉在一起,

象琴弓从两根弦拉出同一个声音。

我们被绷在什么琴上?

哪个琴师把我们握在手中?

哦,

甜美的歌。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

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

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

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

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

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

我的声音无法触及你:

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借你的沉默与你说话,

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你就像黑夜,拥有寂寞与群星。

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

遥远而明亮。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遥远而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

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

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外国美术史范文第5篇

最好?有哪些地方推荐?可以

如何安排行程?

添加评论分享

按票数排序

8 个回答

赞同36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36收起

银菊、孙璐、汪星浦 等人赞同 刘博颋,东北爷们儿,纯的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所以首推我的家乡,1月份来比较好,当然来之前最好关注下一周天气预报,最近几年雪下的不够勤快。

市区徒步路线: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松花江畔。这一圈走下来,你基本会对东方小巴黎有个直观的感受了,最典型的几个欧式建筑都在这里。如果是1月份左右来,松花江边都冻结实了,江边抽冰嘎的、玩狗拉爬犁的不少,还能看到汽车直接开过江喔~

松花江边坐车过江桥到太阳岛公园,每年的冰雪节(1月5日开始,持续很久)都在那里举行,这可能是南方朋友最兴奋的地方了,冰灯、雪雕、还有各种冰上游戏项目玩到你腿软。

如果胆子大,不怕摔的话,我非常推荐你去亚布力滑雪场玩上两天,从哈尔滨出发需要几个小时的行程。滑雪场门口有风车山庄可以住宿(价格不菲),放好行李租副装备(依然不便宜)就可以出发了,雪场有很多指导员、也有很多热心的滑雪爱好者愿意教你,这种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补充:

作为吃货的我,郑重推荐几个特色美食。

 马迭尔冰棍。谈到哈尔滨美食,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红肠,而是马迭尔

冰棍。无论三九还是三伏,都能看到中央大街马迭尔餐厅外面排队的

人群。没有柜台、没有吆喝、甚至连包装都没有,直接从包装箱里掰

出一根根鹅绒黄的冰棍递到顾客手中,100多年这种“裸销”的方式

丝毫没有改变过,吃过之后你肯定会对“奶味儿”有更深的理解。

 秋林红肠。制作工艺很有特点,烟熏,但表面很干净,不扒皮也可以

直接吃(扒了会少了那种焦炭味)。常温可以保存很久,买带包装的

送家人朋友很不错。

 东方饺子王。连锁店很多,个人比较喜欢中山路上的那家。

 酱骨架。东北菜实在,很多都是直接上手抓着啃,请南方朋友吃饭时

看着他们文质彬彬的用筷子夹着吃,我都在心底偷笑。

 老昌春饼。老牌子了,连锁也很多,最近几年在上海飘着,也不知道

哪家更好。依然是直接用手,薄得透亮的春饼卷着自制香酱、小葱、

香菜、黄瓜,一口塞进去大嚼特嚼,想想都过瘾。

地道东北菜我推荐不出来地方,只能报报菜名了。像土豆/酸菜炖粉

条、大丰收、小鸡炖蘑菇、扒肉、锅包肉、地三鲜、溜肉段、得莫利

炖鱼,炖菜居多,都很有农家特色。

2012-12-1811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2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

2邓德鑫,一个专业指路的奔三纯爷们!

收起

知乎用户、胡小迪赞同

大家都说了哈尔滨,其实在哈尔滨是看雪雕看冰灯感受东方小巴黎,在亚布力是滑雪,想看雪的还强烈推荐雪乡,是牡丹江的一个林场,能让你感受到洁白、纯净的雪中童话世界。再有就是吉林市的雾淞,不过能不能看到要靠人品了。吃的除了菜类中的锅包肉和杀猪菜,还一定要尝一下冰糖葫芦和冰棍,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中绝对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2012-01-05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1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1收起

匿名用户

大果赞同

东北大妞受邀答:

时间

看雪的话12月、1月左右不错,2月雪就有点化了,不是那种白白的了,而且也不蓬松了。当然,赶上突降大雪不在此范围。

地方

哈尔滨,已经有很多人给出很好的建议了。亚布力滑雪场是一定要去的,虽然在其它地方也可以滑雪,但是亚布力是天然雪!漠河也值得一去。

其实我个人觉得东北的新兴城市大多数都没有太多的特色(在我看来中国很多城市都是如此),就好比我家在牡丹江,我觉得跟其它三线城市没有太多差别(建筑、文化等等),反倒是农村还值得一去,有很多农家乐,可以睡火炕、吃山珍等等。

威虎山影视城,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还有可以去看野生东北虎。个人觉得是虎里面最好看的品种。

除了其他人回答的之外,去东北一定要吃韩国料理!我小的时候这货叫朝鲜风味小吃⋯⋯正宗不正宗的这个看个人(很多是朝鲜族人开的,跟韩国人的习惯可能有些许不同),主要是便宜。

一定要买人参,比萝卜贵不了多少,几块钱就能买一根。

烤冷面一定要吃!我出了东北在其它地方都没有吃到过。路边都会有买,一两块钱一份,好吃还管饱。

2011-10-272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4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4李思漪,IT界小菜鸟一枚

收起

银菊、知乎用户、匿名用户 等人赞同

哈尔滨

第一天:下了火车可以住在中央大街附近的家庭式旅馆,很漂亮价钱也不贵,大概150左右一晚,稍加休息,步行至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松花江、中央大街。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餐厅吃一次马迭尔冰棍和冰糕。去马路对边的华美西餐厅吃一次正宗的俄式西餐!吃的暖和了去防洪纪念塔看看(最好是晚上5点左右)旁边有卖俄罗斯纪念品的地方,不是很贵,挑几样有特色的不贵的纪念品捎给朋友。江边看看,南方的朋友绝对没有看过江面可以行走是什么样的情景!看罢,回宾馆,休息。

第二天:去太阳岛高原看冰雕、雪雕,美不胜收!记得相机一定要充好电,美景不容错过。一定要穿的多多的,像一个小熊都不为过,因为冷的程度绝对是你没来没有感受过了!小的时候妈妈常说“耳朵会冻掉”嘻嘻,很厉害吧!顺路去一次“极地馆”看看白鲸表演“海洋之心”和“天使之吻”你一定不会后悔的!打道回府...

第三天:出发去亚布力滑雪场,可以住几天。滑雪乐趣无穷!

推荐好吃的:锅包肉、马迭尔冰棍、哈尔滨红肠、哈尔滨干肠、大咧巴面包、格瓦斯饮料、烤红薯、冰糖葫芦(有冰呦,试试就知道)、酱骨棒(要带着手套吃,很过瘾)......

2011-10-25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1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1蓝冰,放慢脚步

收起

知乎用户赞同

哈尔滨:

1.冰雪大世界--白天看雪雕晚上看冰灯;

2.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看欧式建筑;

3.吃西餐、酸菜馅饺子、炖菜、烧烤、哈啤;

4.滑雪有平山、猫儿山、吉华滑雪场等好多,初级滑雪者足够了。

牡丹江:

雪乡,哈尔滨出发4-5小时车程,看雪

漠河:

从哈出发一宿火车吧,中国最北的地方,看雪最好,可惜我还没去过。时间:12月-2月,看天气预报。

2011-10-25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0thinkind,微信公众号ShenYangCN | „

收起

哈尔滨吃货推荐:

 秋林·里道斯红肠

 马迭尔冰棒

 华梅西餐厅

 吴记酱骨

 大全烧烤

 老昌春饼

 大列巴

2012-12-16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0Hellen,略懂互联网

收起

可以选择从北京做动车去哈尔滨,省钱,另外哈尔滨有个太阳岛,景色不错,还有个极地馆也在太阳岛上

2011-10-25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0徐杰瑞,见的人多了,我就越来越喜欢狗。

收起

想看异国风情, 去哈尔滨; 不过我还是推荐吉林市, 在松花江的上游, 东北的水源地, 看看大教堂, 松花江, 还能看到独一份的雾淞(全国应该没有第二个地方了, 全世界什么的我不知道);而且, 四线城市, 物价比哈尔滨低点;有兴趣可以到下面山里走走, 到庆岭吃个活鱼啥的;不过东北服务业水平差点, 要有心理准备。

冬天东北旅游推荐:哈尔滨太阳岛、亚布力滑雪、雪乡

可以游览哈尔滨保存最完整的具有百年历史的、俄式随军东正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母亲河---松花江,参加松花江冰上活动(包含滑冰梯、抽冰嘎、滑冰车、观冬泳等娱乐项目。),游览太阳岛风景区,可参观久负盛名的雪雕作品展——太阳岛雪博会,哈尔滨极地主题公园——极地馆,可有幸观看到海狮或白鲸表演. 游览黑龙江省内最大的俄式民居建筑群—俄罗斯风情小镇,体会浓厚的异域风情;观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哈尔滨标志性建筑--防洪纪念塔,百年老街——中央大街,感受充满异国情调百年老街的无穷韵味及无尽遐想……

赴亚洲最大的国际滑雪中心——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体验惊险而刺激的贵族滑雪运动,也可滑轮胎、坐坐马拉爬犁、雪橇,雪地摩托回味童年的乐趣.乘云中行高空索道或参与惊险刺激的世界第一滑道

前往童话世界中国第一雪乡—双峰林场,沿途可看到银装素裹的世界,欣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季雪景.雪乡曾藏于深山不为人知;雪乡其实很小只有一条大街称为雪韵大街,雪乡的雪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不是一次大雪可以堆积成那种美轮美奂的雪景的,需要一次

一次反复的白雪覆盖在屋顶,木桩,所谓随物具形,堆积成雪蘑菇,奔马等雪塑.参观影视群部落,木栅栏让我们回忆起下乡知青那个年代的生活, 《闯关东》《大约在冬季》等著名电视剧在此取景.漫步浏览最为淳朴的北方特色的农家村落―――雪韵大街,打冰滑梯,感受当年伐木工人的劳动场景,有兴致的还可欣赏到搞笑开心的东北二人转段子表演.傍晚瞭望生活气息十足的雪乡袅袅炊烟,感受远离喧嚣,宁静自然的乡村风光,雪乡的夜景尤为美丽,洁白如玉的白雪在大红灯笼的照耀下,宛如朵朵白云飘落人间,幻化无穷……

外国美术史范文第6篇

清 明 节

一、清明节的介绍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

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二、清明节的由来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交配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曲水流觞"便是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都读到过。

至于清明祭祖的风俗,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之推而设。朱旭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后人附会的说法,就像将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块儿那样。寒食节的来历与古代取火困难有关,一旦得到火种便要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在屋子里设火塘的风俗。而寒食节便是一年一度"改火"的日子,人们在那几天要替换新的火种,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节本身和祭扫并无关系。

三、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食俗。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3、踏青。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4、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有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它们被吹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戴柳。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端 午 节

一、端午节的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2008年被国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浴兰节、龙日、地腊等名称。

二、端午节的由来

伍子胥、纪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和吴月民族图腾祭等等,以上各由来的说法,都有各自的原因。其中纪念屈原之说,是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下面介绍端午节为何用来纪念屈原的故事。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因此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人们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大臣的思想是深刻的。

三、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法定假日,在这天,人们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和经典的习俗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赛龙舟。相信大家都看过划龙舟比赛吧,它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的起源是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直到今天,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从现在的角度看,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了,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2. 插菖蒲、艾叶。这个习俗的出现是因为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故相传五月五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3. 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4. 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美味可口,很多人都喜欢,现在不管是在端午节那天或者在平时,吃粽子的人都很多。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春 节

一、春节的介绍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那么,春节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呢?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二、春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三、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中 秋 节

一、中秋节的介绍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早在唐时就正式成为节日,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2008年,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的记载。魏晋时期,有记载说:“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可见,这时人们已在中秋时节有了一些民俗活动。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3种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大概要数“嫦娥奔月”了,这个传说可谓妇孺皆知,但传说毕竟是传说。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一说,即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这就是“秋祀”。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颐和园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领大臣、宫女祭拜月神的场所。

三、中秋节的习俗

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身在异地的游子们都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在唐代,中秋节期间主要是赏月、玩月。北宋时期,则以祭拜月亮为主。南宋时期,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后来许多地方又形成烧斗香、树中秋、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重 阳 节

一、重阳节的介绍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此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最早在南北朝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最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还不是指九九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写下的《九日与钟繇书》有这样的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二、重阳节的由来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主流说法。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三、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插茱萸和簪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中华传统节日宣传册

二○一二年

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队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上一篇:三分钟演讲稿范文下一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