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7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探索基于CBL教学的超声诊断在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医学院中2016级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完成见习之后,观察对比两组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并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基础成绩,在见习之前进行了成绩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对两组均进行见习教学后,根据成绩结果得出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CBL超声诊断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有助于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提升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超声诊断; 课堂教学; 临床实践; CBL

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培养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前的教学任务。医学影像学专业领域属于高科技领域,对于超声医学这样一个以临床实践为主的学科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对超声医学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培养超声医师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影像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基本的影像临床思维技能[1-2]。病例教学法(CBL)主要以讨论典型案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对象,培养学生以各种方式参考文献的自学能力,将见习中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并在临床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根基学生的见习过程研究,探讨了CBL教学的超声诊断在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本医学院中2016级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的120名学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将120名学生随机分成各60名学生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超声诊断的实习教学。两组学生的带队教师的均为同一资质的影像医师;同时两组之间的教学内容与学习重点均一致。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阶段由授课教师准备一本典型病例的教案,先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知识讲解,其余的教学时间由带队医师带领学生在医院进行集体见习,由带队医师向学生展示整个临床过程以及技巧。

实验组实施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将采用基于CBL教学的超声诊断进行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1)以心脏瓣膜疾病诊断学为例,将实验组60名学生分为6组,每组10人。教师在课前一周公布课程表,鼓励学生自学。(2)带队的医师帮助学生搜索典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超声静态图像及动态视频、手术资料和病理结果等,学生将收集来的资料按疾病类别整理成培训数据库。6个研究小组对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建立初步诊断和相关诊断数据库。完成任务之后,由带队教师给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和报告,分析超声诊断要点,并结合其他影像报告做出完整的评价,向全班同学答疑解惑,提出反思性问题;(3)学生利用学习网络积极寻找病例,如探索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并与教师进行谈话交流;(4)每组学生模拟超声诊断的工作流程,在见习结束后,各组学生对训练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和典型错误进行总结,并向老师汇报。

在两组同学完成见习任务之后,将会按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考核成绩,分析结果,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1.3评价方法

(1)教学质量评价: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首先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見习之前的基础成绩进行摸底考察,然后在完成见习之后,在对两组的考核成绩进行研究,将考核的总分设置为满分100分;完成考核之后对两组之间的成绩进行方差分析。(2)学习满意度评价:临床实践结束后,对被调查的实验组60名学生进行匿名调查。问卷主要询问:①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②是否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③是否提高了临床及超声诊断思维能力;④是否提高了对疾病超声表现的掌握。

1.4统计学分析

对此次研究两组间的成绩将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的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两组之间的样本数据采用t值检验,成绩差异p<0.05认为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之间的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进行见习之间的基础情况,经过对结果的分析及统计之后可以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成绩等方面之间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并没有实际的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学生在开始见习之前以本次的教学内容对全部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核,考核成绩表明两组之间的120名学生之间的差异p>0.05,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在经过见习之后,将见习开始之前定下的教学目标作为考试内容,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考核成绩,两组学生成绩之间的差异明显,p<0.05,证明两组成绩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根据结果来看,实验组的考核成绩明显地要好于对照组的成绩。

2.2对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差分析

在结束见习之后对实验组的60名学生进行匿名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80%以上的实验组学生认为基于CBL教学的超声诊断进行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基友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医学影像学的兴趣,并且在临床的思维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能力上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具体的问卷结果见下表1。

3.讨论

3.1传统教学对超声诊断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超声诊断教育中,教师直接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的主动认知和研究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3]。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与学科发展相联系,知识结构不够一致,教学不适应医院的需要。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它既包括临床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包括医学实践活动。临床教育特别是实训是理论实施的重要过程,也是医学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独立方面[4]。

3.2CBL教学对超声诊断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病例教学法(CBL)是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教学目标来源于真实的、经典的临床病例。CBL教学方法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员工培养模式,因此CBL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医学教育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并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5-6]。

超声诊断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超声医学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和诊断方法,掌握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并注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临床思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7]。CBL教学方法在超声诊断课程中的应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集信息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技能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实验结果表明,CBL教学法是创新超声诊断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超声诊断学在课堂上的革命,提高学生的整体医学影像质量。

研究证实,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CBL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临床问题的机会,C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临床思维,通过对临床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重新审视,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准确有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知识的内化[8],值得在临床培训中鼓励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烨,马瑛,马媛,刘晓志,胡利华,张夏静,周进祝.浅谈基于PACS系统的CBL教学结合翻转课堂在超声见习中的应用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6):115-116

[2]王坤,王明輝,李保卫,李高峰,崔广和.基于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03):93-94

[3]陈雨娜,张体华.基于网络资源“探究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超声诊断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8):104-105

[4]王朝歆,王超,李文华,杨玲,赵晖,刘艳,薛晓轩,苑舒淇.PACS系统在超声诊断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9):171-172

[5]孙立涛,吴言,李晓莹,张爽.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3):69-70

[6]张顺花,张艳,孙医学,都晓英,李阳,王兵,徐园园,潘如凤,李林.“卓越医生”视域下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融入超声诊断学CBL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39(06):641-645+648

[7]陈菲,张文静,祝志敏,邱少东,曾碧丹.基于CBL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见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1):13-14

[8]马燕,张尧,任卫东.微课嵌入翻转课堂教学在超声诊断学中的尝试[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0):792-794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深入,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从B型、M型、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发展到三维、血管内超声等多种新型技术,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特点、类型、应用范围,进而从系统、信号、设备、技术等四个方面分析医学超声诊断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 超声诊断 发展 趋势

1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概述

1.1 概念

医学超声,是结合医学、声学、光学及电子学等学科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医学超声,具有医、理、工科三结合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广泛,因此在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医学超声诊断,是医学超声的组成之一。超声会在人体中传播时所产生反射或透射现象,利用这些反射回声或者透射声所构成的不同声像,达到检查病变的目的,便是医学超声诊断的原理。

1.2 特点

医学超声诊断,具有对人体软组织良好分辨能力的特点,因此对识别生物组织的微小病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1.3 优点

医学超声诊断,具有以下优势:

(1) 无放射性损伤,为无创性检查技术;

(2) 更为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层次清楚;

(3) 可以动态地实时显示;

(4) 显示管控结构;

(5) 对小病灶,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

(6) 对病灶能够进行准确定位,并且能够进行测量大小;

(7) 对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所引起的病症性质以及部位判断准确到位;

(8) 功能性检测;

(9) 進行动态随访观察;

2 当前医学超声诊断主要类型

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根据脉冲反射技术的不同,可以进行区分为A型、B型、D型、M型及V型。因此,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2.1 A型超声诊断

超声束在以线状路径穿入人体后,会在不同的组织界面上产生相应不同强度的反射效果,并且组成由不同距离及幅度的回波组。

A型超声诊断技术,便是利用回波组曲线中不同反射波的位置、幅度以及组合状态等参数,进而分析目标部位组织的结构状态,从而判断有无异常,发现疾病。

2.2 B型超声诊断

B型超声诊断技术,俗称B超,是当前应用最为广大,最具影响力的超声检查技术。

B型超声诊断技术,在声束刺穿人体时,利用不同组织所构成的界面、组织内部结构所产生的反射回声,以及光点的明暗反应其强弱,进而由这些不同的光点有序地排列而组成不同切面的图像。

B型超声诊断技术所采用的影像技术,是以人体被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所产生的反射回声所形成的,属于形态学诊断。该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上一般应用于肿物等引起局部结构明显改变的疾病。

2.3 D型超声诊断

D型超声诊断技术,是利用超声射束在目标体中反射回频率改变所产生的超声波。所产生的超声波可以通过音响或者曲线图的方式展现出来。

D型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运动器官或者流动体液等部位疾病,诸如心脏、血管及其中流动的血液。

2.4 M型超声诊断

M型超声针对技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了慢扫描锯齿波,使得光点能自左向右缓慢地进行扫描,心脏不同组织收缩以及舒张所形成的活动曲线。

M型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领域,能够把人体内器官的运动情况展现出来。

2.5 V型超声诊断

V型超声诊断技术,是将B型二维图像技术与C型图形技术相结合的三维立体超声技术。

V型超声诊断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可以取得目标检测对象的横、纵、额等三方位的立体断面,因而立体的位置信息更为准确,信息量更为丰富。

V型超声诊断技术,在小病灶的诊断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辅助作用。

3 当前医学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可以从部位以及疾病诊断范围两方面进行阐述。

3.1 部位

目前,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部位中:

(1) 头颈部位:可以应用超声诊断技术,诊断人体颅脑、颈部、眼内及眼眶内、颌面部、甲状腺以及淋巴结等部位的疾病;

(2) 胸部:在医学上,主要应用于乳腺、心肺、胸腔、胸膜、胸壁等区域;

(3) 腹部:主要包括腹腔、腹膜后以及肝胆脾肾等,同样还包括人体生殖系统,诸如前列腺、子宫、卵巢及其附件。另外还可应用于腹部胎儿的诊断。

(4) 血管:人体内全身各部位内脏及外周血管,均可应用超声诊断技术。

(5) 关节及软组织: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可应用于人体骨骼关节及软组织检测;

3.2 诊断范围

(1) 人体组织及脏器疾病:用于诊断不同部位组织以及脏器所产生的急性炎症、脓肿、囊肿、积液、结石、异物、肿瘤及空腔脏器所产生穿孔问题。

(2) 血管疾病:用于检测人体全身各部位所产生的动脉硬化斑块等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问题;

(3) 心脏疾病:可以用于检测各种心脏疾病问题,比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4) 妊娠:对于胎盘、早孕等拥有不错的诊断作用。

4 医学超声诊断发展趋势

主要从系统、信号、设备及应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分析医学超声诊断领域的发展趋势。

4.1 系统发展趋势

(1) 全面提升现有系统性能

对现有系统性能进行全方面地提升,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医学超声临床诊断的需求。探查深度、空间分辨率以及成像帧频等不同指标的提升,均是全面提升现有系统性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医学超声诊断工程技术人员奋斗的研究目标。

超声诊断专家指出,可以通过改进医学诊断成像系统中信号检测方法,以及应用更为先进的电子学和信息技术,能够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得以改善系统性能的相关指标。

(2) 全面应用数字编解码技术

数字编解码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从雷达应用成功地复制至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中。采用数字编解码技术,能够对超声成像系统中“空间分辩力”、信噪比、与超声波的“穿透能力”间的矛盾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我国已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展此项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成功地研发出超声伪随机码彩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此项技术在医学超声诊断领域应用的研究已呈现逐渐深入的趋势。

(3) 引入新的成像参数

在医学超声诊断研究历史用,不同的阶段揭示出新的隐含信息,得以应用新的成像参数。从幅度信息,到多普勒频移信息,再到谐波信息,均是新的成像参数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中的成功应用。

在当前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研究领域,已经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小组致力于寻找各种新的成像参数。在国内,也有高校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究工作。

新的成像参数研究工作,将会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趋势之一,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以最新发现的超声吸收及衰减参数为成像参数的新型超声波成像系统得以推向市场,便是该项技术研究的成果。

(4) 发展新的应用范围

发展新的应用范围,是发展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以及从应用单一诊断设备角色成功衍变为介入诊断的角色。

结合射频介入消融技术,正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新的应用范围。该技术,在进行超声扫描的同时能够并行完成血管消栓手术,应用范围得以大大提升。

4.2信号发展趋势

(1) 软件超声技术

最早的阶段,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更多地依赖于硬件,功能更为单一,种类繁多,不利于在医学领域深入地应用。

进入上个世界90年代后,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开始大量节省硬件成本以及系统空间,并且往小型化的趋势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将借助全数字化波束,结合高速计算机运算技术,更为深入地应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技术,从而达到大量节省后端硬件成本,增加灵活性的目的。

(2) 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过程中,应用了不同的信号传输技术。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将是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主要采用的信号传输方式。

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信号处理方面将主要采用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将大大地降低信号的损耗程度,提高检测信号的准确性。

(3) 一體化超声成像技术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过程中,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推行国际化的应用标准。随着DICOM3.0国际标准的建立,使得不同的医学成像设备在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图像传输、信息交换以及联合会诊均成为现实。

在未来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范围内,一体化超声成像技术将成为主流。致力于一体化超声成像技术将有利于各项后续跟踪工作,并且能够推进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4.3 设备发展趋势

(1) 硬件集成化

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硬件集成化是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之一。硬件集成化对于降低医学超声诊断设备的成本,缩小设备的体积有着明显的帮助作用。

超声诊断设备的小型化,使得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得以大大拓宽。在过去的时代里,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由于设备灵活性所限,更多时应用于门诊或者临床应用中。

而随着硬件集成化的不断提升,超声诊断设备更具灵活性,使得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开始走进急救室、野外作业以至军事应用领域中,得到更为深入地应用。

(2) 软件模块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软件模块化日益成熟。软件模块化的发展,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对软件进行可配置化的操作。不同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得以明显提升,带来更强的可维护性。

在当前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中,超声诊断设备慢慢地往硬件功能软件化发展的趋势,大大地降低了超声诊断设备的成本。而软件模块化,使得超声诊断技术应用各具模块化,明显地增加了超声诊断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对于未来的升级改进有积极的意义。

4.4 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医学超声诊断已经拥有五十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应用技术。随着医学技术、声光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超声诊断应用技术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1)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可以说是当前超声诊断技术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突破。该技术能够获得三维空间上的图像信息,对于传统的二维平面成像技术所存在的各种不足之处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可以说是未来临床超声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超声三维成像技术可以简单地细分为静态三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不同的三维成像技术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一般而言,静态三维成像技术应用于非活动性的脏器检测过程中,而动态及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应用于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及活动动态。

静态三维成像技术,是利用二维探头实现旋转或扇扫扫描效果,并且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获取若干的切面图像传输至计算机内进行图像重建,所产生的图像具有清晰、边界清楚,立体感强等特点。可以用于向医生提供相关病症的空间位置及三维形态,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在静态三维成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时间参数,并可达到准实时的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速度参数,则便可实现实时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对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提高作用,能够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清楚地观察到心脏内部不同结构的立体形态,活动信息以及血流动态。

(2)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

寬景超声成像技术,被认为是医学超声诊断领域内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该技术将常规的实时灰阶技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相结合,对于现代超声诊断技术有着明显的完善作用,同样对未来超声CT的研究和深入应用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是利用探头的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二维切面图像,再结合计算机的图像重建技术,从而拼接成为具有超宽视野的连续切面图像。在临床应用中,经常也被称为超宽视野成像技术或者全景超声成像技术。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能够提供更为完好的层次结构以及空间关系,脏器大小和体积较大的病灶能够准确地定位,管道结构也能够较好地展示出来。但是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受到组织或者器官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像所干扰,影像图像的清晰程度。

宽景超声成像技术目前在临床医学中所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胸部、妇产科以及小器官领域,同样适合于躯干肌肉、周围神经诊断。

(3) 分子影像技术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分子影像学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得以正式提出及应用。该影像技术从细胞和分子的层次入手,确定并描述活体生物过程的新型成像技术。

与传统的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有所不同的是,分子影像技术更多的是对引发人体疾病的细胞和分子异常进行分析,而并非对细胞或分子异常所导致的结构异常进行分析,因此更具备前瞻性,能够更早地发现及确定疾病的发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愈的过程给予全新科学性的认识。

分子影像技术,利用超声在人体分子内所产生的影响,经过对单克隆抗体、多肽分子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对比。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人体心血管或者肿瘤等方面的诊断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对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

分子影像技术,是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成果,被认为是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未来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发展区域,同样也是医学超声诊断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随着医学、信息、物理技术等不断发展,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医学临床中得到更为深入地应用。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新型的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陈思平. 医学超声影像产业现状和发展[J].应用声学(第24卷第4期) 2005(07).

[2]宋志仪. 浅谈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如何适应医学影像数字化的高速发展[J]. 中国辐射卫生,2013,06:742-745.

[3]. 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会议通知[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1:699.

检体诊断学医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虽然我校留学生招生的是临床医学学生,但是公共卫生科目(Public Health)依然是每届学生必开的课程。所以如何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教学小组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我们将教学和实践过程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与同道们分享。

【关键词】留学生 教学实践 临床医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基金项目】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实训中心(编号:20100337)。

一、前言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品牌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省属医学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其国际生源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急性传染病仍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较大份额,如何培养留学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将对教学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对突发公共卫生应对和处置不仅体现临床服务,而且需要整合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不仅体现医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体现公共卫生实践技能;不仅需要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需要引导留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这门课的教学面临诸多挑战。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内容中知识点与面

(一)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健康有或可能有严重损伤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它的特征主要有发生的突然性、事件的复杂性、公共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是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逐渐建立起来,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自2003年之后,我国又经历了数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包括2004年北京SARS再次发生,2013年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行,当时都能够快速有效应对措施。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环境设置

公共理论课程需要在教室内进行,由于我们的课程准备工作需要相关教具,使得教学工作相应扩展延伸,并且需要不同的学习小组,在相应的课程中需要收集各式各样的样品模型,并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课程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但是我们需要把学生的思路拓展到课堂之外,积极地扩展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过程中角色的配置

在此课程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需要定位成幕后指导者。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和政策加以引导,老师还需要不时进行指点,讨论结束时候即时总结。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重点考核

这一点尤为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重点不在讲授,而在技能训练学生们需要在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到实践技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考核不在卷面分数,而在对公共卫生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三、留学生的公共卫生教学实践

(一)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学生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问题。留学生来华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学习,而英语作为交流语言也存在中国人说英语的问题,都不是自己的母语,发音、语法都是很随意,老师如果语言功底稍差就可能存在交流问题;二是文化背景问题。留学生的教育经历和学习能力都是因人而异,所以老师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已经在等你讲新的知识点,但还有学生纠缠刚刚讲过的问题,解释再解释才能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传授。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在集体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留学背景以及发音、语速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听讲。同时,面对的留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同于本国学生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整段的讲述,你不得不经常停下来解释学生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耐心解释透彻的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进度,肯定是个不小的挑战。

四、公共卫生教学过程中穿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

根据公共卫生学的特点,围绕目前公共卫生热点,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以下八大板块:社会因素与健康、化学环境与健康、儿童和青少年卫生、肥胖与营养不良、食物营养及身体活动与癌症、围产期应激与健康、铅污染与健康改善。加上绪论部分,共计12次课,每次安排3个课时来讲授。

(一)组织教学

每次课前都有一次集体备课,由本板块主讲老师来讲课,承担公共卫生学课程的其他老师来听讲,同时提问。这样对于主讲老师可以提前熟悉讲授课程内容,同时补充一些其他老师提出的建议内容。3个课时的安排是前2个课时讲授理论知识,后一个课时留下来依据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设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讨论。这一部分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有新意,结合目前全球发生的热点特发公共卫生事件,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二)对学生的考核

结合理论讲授,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来进行问题解决。以突发H5N9禽流感为例,在医院收到几十例临床表现类似的病例后,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的多起养殖场家禽死亡报告,学生需要现场调查采样。现场调查标准设置、采集标本选择运输以及自身保护等,结合理论内容,学生必须很快解决。结合实验室诊断,学生需要知道该如何报告临床上存在的病例,如果是传染性疾病,还需要采取隔离措施。假如你是政府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如何处理。在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实践中,学生懂得了各种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学好了理论知识,并具备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五、总结

基于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发展中国家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思考和改进,做出了一些创新。这样的改进,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掌握公共卫生学知识,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也就会增加我国医学院的国际知名度,更好的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陶芳标,马骁,杨克敌.公共卫生学概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2]张燕,田芳.PBL 模式在留学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5):39-39.

[3]陈继明,郭晓青,王英红.留学生妇产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71-73.

[4]田映红,赵岩,陈娟,张正刚.留学生生理学实验教学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 2013(29):145-146.

[5]关春芳.文化传播与高校留学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2,7:56-57.

作者简介:

赵奇红(1977,11-),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李李(1964,01-),女,汉族,安徽省寿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胡传来(1962,07-),男,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王华(1978,12-),男,汉族,安徽省枞阳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肝癌基础与临床。

上一篇:互联网发展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英语新课程写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