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升温,由此带来的建筑工程施工随之发展,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这对社会效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控制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有助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准的提升,同时也会促进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安全隐患;分析;必要性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不太健全。在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指导下,我国深化对法律方面的改革,加大立法规范和执法力,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法》、《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标准》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管理,但尽管如此,我国与 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体系还是不够健全,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和施工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少,而且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被漠视,而无法落实到位,缺乏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这将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落实。

1.2 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对资源的分配和调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来年,国家一直简政放权,下放给企业更多的管理权限,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有的企业偏偏喜欢挑战政府及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只为追求公司或企业的发展利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更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这就有悖于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需求。从本质上来讲,企业负责人没有把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重视起来,弱化了在这其中的责任地位,没有有效地规避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增加了建筑工程施工的不确定的安全因素。

1.3 建筑安全管理人员不太到位。在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公司,他们在管理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是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比较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部门,要不就是他们的部门相互交叉,没有相对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有些企业名义上是有安全管理部门,事实上,这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部门就好像齐同虚设,根本没有实权,也没有承担一定义务的责任人意义,这就导致很多相关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缺失,很多安全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虽然在岗,但是却不想了解安全管理的专业相关知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很多不明显得安全隐患,极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一定的威胁,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2 建筑工程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法律的解读只停留在表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使下,我国很多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满足,却忽视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施工安全管理也是空喊口号,搞形式主义,成为口头要求,并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施工材料和施工时间上做一些所谓的精简,这看似不起眼的精简或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蕴含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2.2 建筑施工监管存在极大漏洞。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它的主体大都都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农民工,他们在日常的施工过程建筑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绝大多数劳务工人都是农民工,他们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施工習惯来进行施工程序,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度较差,因此不太方便管理,对施工的执行力就相对较差。

2.3 建筑施工单位忽视安全管理问题。企业的最终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而自然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就会自然相对来讲就会少一点的,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关注,甚至有些企业都没有专业相关的人员来负责,建筑施工现场没有分配专门人员进行监管,显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4 建筑安全监管资金没有一定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从别的部分来缩减自身的开支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部分企业想尽力缩减的一项制度,主要表现在企业不会定期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或者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一些用一些成本较低的材料,完全没有考虑其质量的优劣,这便在今后的施工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3.1 明确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处,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针对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严格规范和执行,创造良好的建筑安全管理环境,进而进一步提升建筑安全管理的质量水平。

3.2 加强安全管理方面教育。企业应定期做有关安全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设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使其更加制度化,加大安全投入,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采用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式。

3.3 加大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企业也应该完成相关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设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同时也应该发挥社会和人民的监督的作用,对忽视安全管理建设的企业加大安全事故责任的问责和追究力度,每个地区和施工项目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都大不相同,企业管理者应该视情况而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推进建筑工程施工地顺利进行。

3.4 增强思想文化教育。企业应努力宣传企业文化,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生命安全,严格防范,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知识的培训,营造安全的建筑生产环境,提高施工质量水平,这样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质水准。

4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而且也是和错综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因此要想保证建筑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就要建立针对性的安全管理体制,就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要形成一定的安全管理系统,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引导,提供大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社会上人们也应该积极 配合企业的宣传,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财产安全,企业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将安全生产切实落实到位,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春君.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探究[J].江西建材, 2015,10(8):65-87.

[2] 陈显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分析[J].科技展望,2015, 13(5):27-43.

[3] 邹斌.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10):54-67.

[4] 廖威,何贵明.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与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4):45-57.

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构建;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教育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学校安全事件的不时发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滞后和缺失。其主要原因:一是仅单纯依靠学校力量进行学校安全教育,学校安全教育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系统健全的安全教育力量体系;二是校园安全建设缺乏充分的制度支持,我国现有校园安全法规从规范的主体和内容而言,比较泛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法规和强有力的措施;三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仅凭苍白无力的说教,无系统安全教育课程指导,显得无所适从,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夯实学校的安全教育的基础,我们需针对以上原因,有的放矢,不仅要相应建立、健全、完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和校园安全法律体系,而且要在全国各学校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同时,发动各方力量,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的安全维护力量体系,共同协调和维护校园安全。

一、形成共同参与的教育资源体系

在每起校园惨案的背后,都折射出社会各方面的影子,这也显示出校园安全问题不能仅靠一个社会部门来解决,而需要整个社会来协调和维护。因此,要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就不仅仅靠学校力量,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校园安全的保护之中。

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上,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可以形成多方合力,构筑教育网络,形成学校主导、家长配合、全社会参与的中学安全教育局面,确保社会和谐。同时,极大地拓展教育资源,既丰富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特定的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切实增强学校安全教育的震撼性和实效性,而非苍白的说教。

(一)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延伸到社区

社区(村居)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宣传防溺水、防火、防灾、交通等各类安全知识,帮助社区(村居)民众树立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增强辖区内学生对自己在校园中所学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并不断强化。

(二)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延伸到家庭

在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阶段,寒暑假前以及节假日,学校要通过安全提醒、家长会和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将相关安全教育和有关安全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就不同阶段要求学生注意什么样的安全问题,向家长们提出预警。就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向家长提出具体的建议与要求。通过这样,达到家校沟通渠道的畅通,助力建立家校共育体系,敦促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开展校外和家庭的安全教育。使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一种共同的责任,使安全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延伸到社会

邀请公检法部门、消防单位以及食品卫生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到校,为师生们举行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和食品卫生等安全知识讲座和图片展示。这些讲座和展示联系社会实际,教育性强,震撼力大。其中来自社会生活前沿的相关案例,更能促使师生们深入反思,进而有效增强师生们的法制、交通、消防和食品等安全意识。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法规体系

如果要达到校园安全教育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就必须通过相关的立法程序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

(一)出台校园相关安全法规

国家应当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等相关法规,在明确学校建设安全环境的目标和管理机制,厘清政府、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其他各团体三者在维护校园安全中的安全教育责任、法律义务的前提下,相应建立安全事故赔偿和补偿机制,以便学校一旦发生安全问题,相应的责任承担和事后补救措施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落实。

(二)制定校园安全管理规范

在国家校园安全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法依规相应制定切合自己的具体可行的安全教育等校园安全管理规范。

(三)在法律上强化教育效力

一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学校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将安全内化于学生“心”,外化于学生“行”。国家应当将对青少年安全教育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安排财政专款建立学校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演习机制,帮助学生提高应对侵害的能力,并通过法律强化这一做法,从而切实地培养起学生日常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二是要在法律上规范媒体报道和宣传有关校园安全事件的“尺度”。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正视媒体报道在安全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对于此类事件的细节和受害者的悲惨情况,如果媒体进行过多的描述和渲染,就会诱发社会中的潜在犯罪,从而模仿其犯罪的模式,实施类似的暴力行为。因此,必须要在法律上为媒体戴上“紧箍咒”,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对媒体报道的相关事件的范围、内容进行规范,限制媒体报道校园安全事件的范围和内容。加强对相关报道的审查,要求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必须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身,而不能一味地迎合猎奇心理,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报道,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只有从立法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在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时,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行,责任分明。

三、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一)编写系统的安全教育教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徐美贞副研究员在一次调查中表明,受访的教师中有59.1%表示,学校对学生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每学期累计并不超过10课时。受访的教师都认为,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之所以少,是因为学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无本可依,无从下手。从这个角度来看,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是势在必行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尽快组织力量编写一套系统可行的中学安全教育教材,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使教师在开展安全教育时有本可依、有的放矢,使学校安全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中学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首先是要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引导中学生了解在自身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安全因素,认识这些不安全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其次是要注重学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多形式让中学生了解交通、溺水、校园欺凌、毒品、食品卫生、消防、网络、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雷击、坍塌和地震等)等各种安全问题,分析这些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施以具体应对方法。其三是要注重安全技能的培训。安全教育课程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安全意识养成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定期进行地震、消防等避震防灾安全演练,促使中学生实实在在掌握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的避险本领和措施,学会自救和救人。最后是要注重安全心理学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促使中學生加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在面对突发安全问题时不慌乱,能够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应对险情。

(二)构建独特的安全教育模式

各地各校要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框架下,在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实用性强的校本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每学期不少于12课时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学应该构建开放式安全教育模式,“走出去”,大胆鼓励学生在教师组织带领下,走进水库、湖泊、道路等安全隐患地,进行实地学习安全知识;“请进来”,学校与驻地公安派出所开展共建工作,以警察驻校、校园周边巡查和放学路段驻守等方式维护学校安全。同时,定期邀请当地公检法部门宣教人员、消防官兵、医生、卫生防疫等专业人员进校园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座谈、安全演练等活动。通过系统可行的防范方法、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详实而活生生的安全事件案例、切实有效的安全演练,促进中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正确有效地掌握相关安全防范技能。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横幅、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板报等宣传途径,举行知识竞赛、辩论赛、故事会、手抄报比赛等多种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从中受感染、受教育,把学到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为长久的安全防范技能。

(三)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

从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看,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从教以后,绝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多数教师获取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其次是电视、报刊、网络等。因此,随着校园安全形势不断严峻,加强师范生、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迫在眉睫。师范院校要未雨绸缪,根据当前严峻的校园安全形势,在师范生即将毕业的学期设立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只着眼于教师的业务和班级管理能力培训,更应该在每学期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组织师范生或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其安全意识,形成科学的安全观。引导师范生从教后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特点、学生特点,预判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地点和激发因素,从而针对课堂安全(实验课程及室外课程)、活动安全等作出积极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培训师范生或教师正确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关键时刻能够自救和救人。

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任务,必须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必须警钟长鸣,坚持安全教育和宣传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校园安全让多国百姓揪心血腥惨案频现多国校园[EB/OL].环球网.

[2]孙晔.国外校园安全措施及启示[J].山東警察学院学报,2010,5.

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智力障碍学生在身体机能、智力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正常儿童,学校在管理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为此,特教学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以积极态度应对校园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

一、 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工作纳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培智学生的安全意识,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教育。例如:在每一周的班会课上定期地开展安全教育主题课,学校还要合理地设置有关于安全教育的课程,组织学校班级观看安全教育录像等形式来作宣传,时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 多形式做好校园安全宣传工作,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一是利用校园宣传栏宣传安全教育。二是在楼梯口张贴安全报警电话、安全图标,火警电话:119,报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等安全小常识。三是为学生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物品的小图片,如:火机、插座、化学药品、煤气瓶、食品、玩具、刀、公路上的各种交通工具等等。请学生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以此形式充分地来提高学生判断安全事物的能力。四是学生通过学习安全儿歌、绘本故事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加强安全教育知识,将各种安全理念和知识渗透到学生日常活动中。

三、 定期进行校园安全演练,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技能

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从本质上重视校园安全问题,切实把伤害程度降到最低。进行消防演练,也能够让学生牢记自己所在区域的逃生路线,懂得一些最基本的自救方法。同时,通过演练培养学生的协同配合,相互合作的精神。

四、 班主任利用微信等工具,家校合力共抓安全

开展“家长安全大课堂”活动,为家长讲解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又教给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通过家校联系册、微信群等形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总之,“学校安全工作无小事”,校园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我将继续探索安全教育的新途徑,以人为本,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打造平安校园。

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构建;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教育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学校安全事件的不时发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滞后和缺失。其主要原因:一是仅单纯依靠学校力量进行学校安全教育,学校安全教育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系统健全的安全教育力量体系;二是校园安全建设缺乏充分的制度支持,我国现有校园安全法规从规范的主体和内容而言,比较泛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法规和强有力的措施;三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仅凭苍白无力的说教,无系统安全教育课程指导,显得无所适从,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夯实学校的安全教育的基础,我们需针对以上原因,有的放矢,不仅要相应建立、健全、完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和校园安全法律体系,而且要在全国各学校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同时,发动各方力量,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发力的安全维护力量体系,共同协调和维护校园安全。

一、形成共同参与的教育资源体系

在每起校园惨案的背后,都折射出社会各方面的影子,这也显示出校园安全问题不能仅靠一个社会部门来解决,而需要整个社会来协调和维护。因此,要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就不仅仅靠学校力量,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校园安全的保护之中。

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上,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可以形成多方合力,构筑教育网络,形成学校主导、家长配合、全社会参与的中学安全教育局面,确保社会和谐。同时,极大地拓展教育资源,既丰富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特定的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切实增强学校安全教育的震撼性和实效性,而非苍白的说教。

(一)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延伸到社区

社区(村居)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宣传防溺水、防火、防灾、交通等各类安全知识,帮助社区(村居)民众树立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增强辖区内学生对自己在校园中所学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并不断强化。

(二)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延伸到家庭

在每学期期初、期中和期末阶段,寒暑假前以及节假日,学校要通过安全提醒、家长会和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将相关安全教育和有关安全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就不同阶段要求学生注意什么样的安全问题,向家长们提出预警。就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向家长提出具体的建议与要求。通过这样,达到家校沟通渠道的畅通,助力建立家校共育体系,敦促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开展校外和家庭的安全教育。使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一种共同的责任,使安全教育更加有的放矢,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延伸到社会

邀请公检法部门、消防单位以及食品卫生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到校,为师生们举行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和食品卫生等安全知识讲座和图片展示。这些讲座和展示联系社会实际,教育性强,震撼力大。其中来自社会生活前沿的相关案例,更能促使师生们深入反思,进而有效增强师生们的法制、交通、消防和食品等安全意识。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法规体系

如果要达到校园安全教育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就必须通过相关的立法程序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

(一)出台校园相关安全法规

国家应当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等相关法规,在明确学校建设安全环境的目标和管理机制,厘清政府、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其他各团体三者在维护校园安全中的安全教育责任、法律义务的前提下,相应建立安全事故赔偿和补偿机制,以便学校一旦发生安全问题,相应的责任承担和事后补救措施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落实。

(二)制定校园安全管理规范

在国家校园安全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法依规相应制定切合自己的具体可行的安全教育等校园安全管理规范。

(三)在法律上强化教育效力

一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学校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将安全内化于学生“心”,外化于学生“行”。国家应当将对青少年安全教育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安排财政专款建立学校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演习机制,帮助学生提高应对侵害的能力,并通过法律强化这一做法,从而切实地培养起学生日常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二是要在法律上规范媒体报道和宣传有关校园安全事件的“尺度”。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正视媒体报道在安全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对于此类事件的细节和受害者的悲惨情况,如果媒体进行过多的描述和渲染,就会诱发社会中的潜在犯罪,从而模仿其犯罪的模式,实施类似的暴力行为。因此,必须要在法律上为媒体戴上“紧箍咒”,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对媒体报道的相关事件的范围、内容进行规范,限制媒体报道校园安全事件的范围和内容。加强对相关报道的审查,要求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必须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身,而不能一味地迎合猎奇心理,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报道,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只有从立法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在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时,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行,责任分明。

三、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一)编写系统的安全教育教材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徐美贞副研究员在一次调查中表明,受访的教师中有59.1%表示,学校对学生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每学期累计并不超过10课时。受访的教师都认为,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之所以少,是因为学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无本可依,无从下手。从这个角度来看,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是势在必行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尽快组织力量编写一套系统可行的中学安全教育教材,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使教师在开展安全教育时有本可依、有的放矢,使学校安全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中学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首先是要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引导中学生了解在自身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安全因素,认识这些不安全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其次是要注重学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多形式让中学生了解交通、溺水、校园欺凌、毒品、食品卫生、消防、网络、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雷击、坍塌和地震等)等各种安全问题,分析这些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施以具体应对方法。其三是要注重安全技能的培训。安全教育课程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安全意识养成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定期进行地震、消防等避震防灾安全演练,促使中学生实实在在掌握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的避险本领和措施,学会自救和救人。最后是要注重安全心理学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促使中學生加深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在面对突发安全问题时不慌乱,能够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应对险情。

(二)构建独特的安全教育模式

各地各校要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框架下,在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实用性强的校本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每学期不少于12课时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学应该构建开放式安全教育模式,“走出去”,大胆鼓励学生在教师组织带领下,走进水库、湖泊、道路等安全隐患地,进行实地学习安全知识;“请进来”,学校与驻地公安派出所开展共建工作,以警察驻校、校园周边巡查和放学路段驻守等方式维护学校安全。同时,定期邀请当地公检法部门宣教人员、消防官兵、医生、卫生防疫等专业人员进校园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座谈、安全演练等活动。通过系统可行的防范方法、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详实而活生生的安全事件案例、切实有效的安全演练,促进中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正确有效地掌握相关安全防范技能。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屏幕、横幅、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板报等宣传途径,举行知识竞赛、辩论赛、故事会、手抄报比赛等多种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从中受感染、受教育,把学到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为长久的安全防范技能。

(三)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

从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看,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从教以后,绝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多数教师获取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其次是电视、报刊、网络等。因此,随着校园安全形势不断严峻,加强师范生、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迫在眉睫。师范院校要未雨绸缪,根据当前严峻的校园安全形势,在师范生即将毕业的学期设立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只着眼于教师的业务和班级管理能力培训,更应该在每学期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组织师范生或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其安全意识,形成科学的安全观。引导师范生从教后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特点、学生特点,预判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地点和激发因素,从而针对课堂安全(实验课程及室外课程)、活动安全等作出积极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培训师范生或教师正确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关键时刻能够自救和救人。

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任务,必须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必须警钟长鸣,坚持安全教育和宣传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校园安全让多国百姓揪心血腥惨案频现多国校园[EB/OL].环球网.

[2]孙晔.国外校园安全措施及启示[J].山東警察学院学报,2010,5.

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梳理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指出该领域存在的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问题;在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本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以学校体育为平台,促进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及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常态化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 应急避险 学校体育 常态化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国民遇见重大灾难和险情应该如何应对,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较少被系统性地涉及,至今存在一个空白。在近年来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中(如汶川特大地震、衡阳特大火灾),我国民众,尤其是学生在面对灾害时不具备相应的避险能力、生命教育比较单薄的问题越发凸显,再次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1.国外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评述

关注健康、关怀生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在国外早已被重视。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生命教育在全球得到逐渐推广,在实践层面发展较快。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日本: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他们较早就十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并在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日本体育指导要领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主要包括(1)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2)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 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俄罗斯: 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凑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身体操作性的,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演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讲,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4.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即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4.1改革学校体育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空间

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空间,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常态化开展和实施,包括應急避险能力训练在内的“三生”教育理应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实现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当前,学校体育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改革,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4.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消除生命安全教育的软肋,建设这项工作的最佳平台,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完善当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定的倾向,而不是让其处于边缘的角色。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畴,使之科学化和系统化。

4.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地设计、整合、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及避险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4.4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

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加,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及应急避险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通过教师自身的提高,来促进这个领域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巩固和扩展,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身体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推动该项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豫.5.12震后反思学校体育教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曲宗湖.汶川大地震的警示———把生活教育列入学校体育改革的议事日程[J].中国学校体育,2008,8.

[3]邓小军.体育教学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J].小学德育,2008,9.

注:本文系“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课题,课题编号:10YJA880128

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双元制”模式、企业大学模式、系统型模式、过渡型模式和咨询型模式,这五种继续教育模式各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可以从这些模式中受到启发,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关键词:继续教育;模式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继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继续教育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再次对国际上主流的继续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出更加适应当前继续教育内容的新形式。

一、“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模式,即员工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将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德国的继续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模式,此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企业继续教育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一一企业和学校中进行,并以企业为主;

2.企业继续教育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它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或《职业义务教育法》;

3.受培训者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他与企业的合同在企业接受培训,他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根据《学校法》,受训者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教学,他是学校的学生;

4.教学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遵循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规程及教学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对学员进行文化理论的传授;

5.培训者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师资称为师傅,在职业学校里教授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师资称为职校教师;

6.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国家及州、镇政府负担。“双元制”模式充分体现了国家、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二、企业大学模式

“企业大学”这一术语是 20世纪50年代山沃尔特·迪斯尼(Walt D1sney )公司首先采用的,直到80年代中期才‘逐渐流行。企业大学的实质是:“企业大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所有层次的员工,以及关键客户和供应商均参与这一连续终身学习的过程,以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

企业大学具有多种形式和规模:有一些在全球设有校区,如Motorola大学;另有一些企业大学,则根本没有校园,如Dell大學、Sun大学,这些公司将虚拟大学模式视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

当前美国的企业大学正在大量地涌现,“由1988年的400所发展到了1600多所,其数目仍在增长。依照即讨的增长速度,他们很可能在10年内超过传统大学的数量。美国企业大学体现出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扁平、灵活组织的出现,即企业选择了以分散决策为特征的扁平、灵活的组织,新的组织通常是松散结合的企业小组联邦,依靠团队创造价值和利润。21世纪的企业要生存,越来越依赖由人力资本创造的附加价值,这就导致管理思想中的范式变化—从基于效率与规模经济到基于知识工人的工作能力。现在,工作和学习在本质上是同一件事。

(2)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济史经过了前工业期(包括原始经济和农业经济)、工业期,约在25年前从美国开始进入第三阶段—知识经济时期,那些主要和信息打交道的工人从1900年占劳动力资源的17个百分点,到2000年将上升为59个百分点,在未来几年里还将大幅度上升。”今天的知识 “保质期”比以前更短,因此知识经济要求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发展更广泛的技能,要求企业加大力度推进员工的学习和培养人才。

(3)终身雇用能力成为企业的咒语,旧有的工作模式—只要你努力地工作,只要你想要,我们就会给你一个位置一一不再存在了。“新雇用模式”就是雇主给每个员工提供一个发展胜任能力的机会,这个新模式的附带产品就是把培养的职责从培训部门转移到每个员工或是他们的部门经理身上。

(4)美国企业成为教育者,美国教育市场正经历着一个极大的转变,从一个由很少责任感的政府垄断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市场运行系统,企业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为在职成年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教育曾经是政府的事,现在这个责任则迅速地落到了企业的头上。因此,许多试图成为全球经济先行者的美国企业进入教育领域,创建企业大学作为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工具。

(5)企业学习的任务、范围和性质在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它们的员工是值得发展的人力资本,同时也认为,他们的顾客与供应商,作为重要的贡献者也同样需要学习与发展。组织正重新构建它们的企业学习环境,使它变得机动、集中,在目标和实质上真正地对全局有意义。

三、系统型模式

系统型模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培训。在实践中,步骤的多少和具体细节会有差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培训政策:

(2)确定培训需求;

(3)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

(4)实施培训计划;

(5)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审核。

四、过渡型模式

哈莉·泰勒对系统型培训模式提出了批评意见之后,提出了一个修正后的模式—过渡型模式,他将其描述为公司战略和学习的双环路。内环是系统培训模式;外环是战略和学习。远景(期望设想)、使命(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前两者的易理解的解释),都必须在对目标的具体关注之前确定。

五、咨询型模式

咨询型模式是一种倍受推崇的模式,它将一般性的咨询技能与咨询型模式相区分。咨询意味着对你做什么,如何做,在那里做,何时做的,以进行更好的控制。它既可以用于组织外部顾问,但也适用于内部顾问。咨询是培训者未来工作方向,这种方向不仅可以提供组织所需的灵活性和应对力,还能提高个人的满足感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爱尔文·戈尔茨坦,(美)凯文·伏特著,常玉轩译.组织中的培训[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

[2] 冯增俊主编.当代国际教育发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3] 唐宁玉,刘帮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最新发展趋势[J]. 商业研究. 2003(13) .

上一篇:现代企业安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