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时代的进步,许多农村青年在结婚生育后,转向去城市发展,将儿童留在农村,交与其他人照顾。儿童与父母长时期的两地分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生活学习习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分析,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问题,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对策。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及其法律問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法规;监护制度

一、前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进入城市发展或者父母分离,都将儿童留在农村。由于儿童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使其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每年,由于监护人的疏忽,留守儿童的遭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率不断增加,并且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生活质量逐渐下滑,对儿童的心身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课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

随着社会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村父母为了促进儿童未来的发展,我国每年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村劳动人民逐渐进入城市务工。根据央视新闻相关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五千万以上,留守儿童的数量目前曾上升趋势。近几年,为了农村稳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实施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保证农村人民的经济水平达到稳定的发展。虽然,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不能对每个儿童进行有效监管,依旧成为了发展社会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问题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依旧有着缺陷,对于监护人的设立,我国《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父母才是真正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父母发生意外导致身亡,那么儿童应由父母的主要亲属进行监管,例如,祖父、祖母、或者外公、外婆来承担监护义务,如果父母双方没有亲属,那么择由农村村委会进行监管或者指定民政部门进行监护,而实际社会监护机制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民法通则》中,只制定了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法定监护是指由相关地方政府直接规定监护人,而指定监护是指留守儿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对承担监护的人指定其承担监护义务的制度,对承担监护义务的人有争议性的,由相关的行政部门或者法院判定,直接指定监护人。同时,政府制定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并未将监护与亲权进行区分,亲权一般采取放任,对儿童不限制,对子女的财产具有享受权,但对儿童必须有抚养义务。而监护制度对儿童监护人进行限制,要求其不得对儿童实行暴力,不得强行使用儿童财产,儿童未满18前,同样具有抚养义务。不过亲权制度由于抚养人与儿童具有血脉关系,无需相关政府特别批准,在征得儿童的同意下,就可进行抚养,监护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相应条例,与亲权制度完全不同,这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隐患。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来讲,监护既包括抚养义务,同样也包括对儿童财产的使用权,但对监护人具有的权利,国家并未实行相应的对策,由于只规定监护人的职责,而对监护人的权利并未规定,这导致儿童在生活中犯错,监护人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不解决孩子生活素养问题,对儿童未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四、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应用对策

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进行了完善,将亲权人和监护人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并完善了二者的使用权利制度和相关的义务抚养制度。对于监护人,国家明确指出了监护人享有的权利,在留守儿童权益有保障的情况下,监护人可享有国家对留守儿童的补助资金。同时,农村相关管理人应组织监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在农村有农民委员会,其委员会中的领导应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儿童的职责,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时间段中,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检查监督,确保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应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看是否正常的履行教育职责,学校也应建设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促进留守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国家应建立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由中央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由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建设相应的监护机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在乡镇、农村都有监护机构、监护责任人负责监护,促进社会监护职能的建立健全,为留守儿童带来安全和温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保障的问题,同时建设各级留守儿童学校,为留守儿童配置专业的教育人员,加大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水平。大力建设社会公益性法律援助,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立法和推动法制建设的形式使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五、结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受到社会的关爱,但面对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我国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为儿童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为儿童的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希望此次研究内容与结果,能够增强社会各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生存环境的重视程度,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更多保障。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我国偏远地区还存在交通、经济发展不完善、生活质量过低等现象,这些贫困地区的成年男女大多都在外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只剩下了一部分留守老人来照看这些留守儿童。我国偏远地区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都由留守老人去照看,农村的老人大多思想文化程度不高,在思想和教育引导方面并不能给留守儿童带来多大帮助,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思想观念,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为例,要了解他们焦虑的原因,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缓解他们的焦虑,使他们能够重新树立社交自信,从而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以及现状

在20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国整體经济发展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升,推进了我国整体的工业化改革进程,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化发展的水平,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都大幅度地涌入城市,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将家庭迁入城市中,在城市打工生活。但随着农民工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子女也不断产生问题,来城市打工的大多都是想要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将子女带到城市中生活,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读书,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并不符合城市的物质要求,所以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中,由其他人照看,这就使这些父母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孩子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就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极大部分都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主要的学习来源就是学校,很大一部分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教育和引导,从而加重了这些孩子们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严重缺乏关爱,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并不具有促进意义,反而可能会成为危害他们一生的枷锁。

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表现

患有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与其他人交流还是互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同时在独立做一件事的时候,留守儿童不会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不大善于和别人沟通,连问问题他们都对自己非常不自信。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留守儿童大部分都缺乏相应的自信心,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当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来到人流量大、人声鼎沸的陌生场所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不安和恐惧,他们不断地想要逃离或者避免这些场所,也想避免和过多人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进行沟通,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并不流畅,有意回避别人的目光,表现出一副极其不自信的状态。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过于害怕自己在人多的场合出丑,他们不愿意去做自己没有尝试过或者不了解的事情,不能勇于接受自己,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在意,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会随时处于一种极其不自信的生活状态。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完善,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会严重怀疑自己,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会将其归结于自己的错误,面对任何事情都不敢大胆地去做,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同时还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

三、影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产生社交焦虑的具体因素

(一)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总是不能够在得到父母共同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陪伴这一方面和其他的儿童存在差异,也就是让留守儿童在无形中发现了自身和他人的不足,这就会使留守儿童内心中无形地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如果没有人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留守儿童陷入自我认识不完善、缺乏自信的思想死循环中,更加严重的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厌恶父母,不正确认识自己等,最终酿成惨祸。正因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其他儿童相比起来存在差异,这才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心理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看待父母。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不能经常回家来看望自己的孩子,就导致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隔阂,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有过多的交流,虽然心底里还是期盼他们能够回来的,但长时间的疏远,使留守儿童的内心不再那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回来看望孩子没多久就要继续务工,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完善,反而进一步加剧,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学习成绩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在学校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不敢主动大声地与同学、教师说话,在课堂中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同时也害怕教师在课堂上点自己的名字,遇到教师和同学不乐于积极打招呼,上台发言过于紧张等,这些都属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而留守儿童产生社交焦虑和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缺少父母双方关爱的留守儿童可能在性格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并不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关注,存在性格缺陷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和他做朋友,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和同学都不能正确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很多其他学生的家长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和学习优秀的学生做朋友,而教师也比较注重学习优异的学生,忽视了留守儿童,使他们最终形成社交障碍,加剧了社交焦虑的不安感,这些留守儿童逐渐变得缺乏自信,不善于和害怕同其他人交往,在多数人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都自信不足,不敢直面回答老师、同学的问题,做事唯唯诺诺,过于紧张,这并不利于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经济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的留守儿童都是因为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增加自身的收入,改变自身的家庭生活环境,减小压力,所以都離开了家庭,外出务工。一般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够好,甚至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过于贫困,使留守儿童小小的年纪不仅要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的压力,这就使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很小的时候就要很懂事,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同龄其他儿童的不同之处,逐渐改变留守儿童的内心思想。虽然农村生活的留守儿童对经济还没有完全的概念,但是留守儿童会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原因多少会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会最大限度上影响留守儿童在社交方面的表现和自信心,一个做什么都缺乏自信的人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中,也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普遍存在整体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家中的老人或者亲人进行照顾,而留守家庭中的老人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落后,还因为老人由于年龄大的原因,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不能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有的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让本该拥有美好童年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生活中的压力,对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小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太辛苦了,留守儿童唯一获得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上学,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家庭中并没有人能够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解答,又因为自身的家庭条件导致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扛下了生活的重担,他们开始不善于与人交流,在教育方面,遇到不会的难题也不主动开口去询问教师,这就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思想道德方面,农村留守家庭中的亲人都缺乏思想文化方面的培养,更别说提高对留守儿童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在留守儿童心理产生问题的时候,他们的亲人不能正确地发现和引导,使留守儿童一步步拒绝和别人交流,加重自身的社交焦虑,使自己在生活、学习中不断感到不安和恐惧。

四、结语

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解决留守儿童的各方面心理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这并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重视留守儿童的社交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梦龙,任玉嘉,蒋芬.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1):839-844.

[2]徐善霞.初中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及催眠干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编辑 马燕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严重制约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因此学校必须从评价机制、师资配备、校园活动等方面寻求出路,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留守儿童是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家庭固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亲子关系失谐,导致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面对这一严重局面,学校承担着艰巨的使命。然而,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措施不够得力,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1.1地方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少关注

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留守儿童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关注。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态度不是很明确。好多地方虽然要求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要求每年基础教育汇报里对留守儿童人数做出详细统计,但在规范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行为方面,没有制定翔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根本没有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当中。

1.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

1.2.1学校只有制度而没有行动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对留守儿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这是当前形势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要在课堂上关注留守儿童,在课外还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目前大部分西部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部分学校在中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援助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在课外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1.2.2学校缺乏经费支撑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面临生源紧缺的局面,学校经费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已捉襟见肘。如果再加上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开支,这就使得本身比较贫瘠的西部农村学校教育难释重负。

1.2.3学校缺少必要教学设施西部农村学校校舍建筑紧缺,除供教师办公和学生上课外,几乎再没有其它室内空间供学生从事课外兴趣活动。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开展。学校均图书偏少,自然科学实验仪器老化,药品短缺,致使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1.2.4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在西部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更没有心理辅导教师,部分学校开设英语课都存在困难。小学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部分村级学校由于师资紧缺,采用复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整天不停的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政治学习、业务研修。教师工作量过大,对教学缺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漠视对待。

1.2.5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够,评价机制不合理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认为是让他们接受更加扎实的文化知识教育,把由于缺失亲情和监护不当造成的情感发育不足忽视。衡量学生发展的好坏只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缺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1.2.6学校与监护人缺乏交流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一般在家庭事务方面起不到决策作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约束与教导不具有示范性和威慑性,留守儿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往往表现出轻视和不配合的态度。学校或教师下达给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任务不能有效完成。教师因监护人发挥的作用不够而忽略了与监护人交流,留守儿童出现的成长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难以开展。

1.3西部农村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考评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标准,西部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只有学生文化课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才会有出路。评价机制和社会要求的双重影响,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发展的出路

2.1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西部农村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要让学校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办学条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当地政府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性教育经费投入。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应集中在学校校舍的建设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只有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敞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教育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只有为学校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的全面发展。②当地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自主探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出路。学校校长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而是要扩大社交范围,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公开学校当前面临的困难,积极寻求企业、社会团体的资助。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2.2改革评价机制

不管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西部农村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改变以往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简化考评制度。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全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有益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2.3加大师资配备,促进学校教育专业化发展

师资短缺和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西部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扩大编制配备教师,确保教师教学工作量适度,教师才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精准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关注;才能对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给予支持。在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方面配备专业教师,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才能有吸引力。配备专业心理教师,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才会取得实效。

2.4学校要办成功的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培训,让其明确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传授必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把握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案。

2.5学校不仅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还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同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留守儿童抗挫折的能力,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和人格提升。

2.6制定留守儿童培养目标和过程发展档案

全面分析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发现成长不足,寻找理性的解决策略,制定翔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活动,暴露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问题。整合每一个问题,记录每一个实现的目标,为下一步制定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意义深远,而西部农村学校更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中,社会各界也要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建言献策,提供资金支持,营造良好氛围。留守儿童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黄颖,叶敬忠.家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小学管理,2007.09.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在获得教育公平过程中存在双重劣势,集中体现在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质量明显偏低、农村学校开展教育工作面临多重困难等多方面。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政策还存在未充分关照利益相关者的正当需求、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帮扶协同机制、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监督及反馈等问题。建议学习借鉴精准扶贫的经验,通过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建立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创新家校社合作育人新模式等举措,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 教育公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家校社合作育人

文献标识码B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生活在农村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当前,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扶工作极为重视,国家和各地方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问题的解决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实现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公平仍然任重道远。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获得教育公平方面存在双重劣势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摸底排查的数据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1]尽管数据在逐年下降,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且集中体现为农村自身的贫困、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弱势地位与留守儿童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缺失叠加而成的双重劣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育质量明显降低

说到农村留守儿童,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衣着脏乱差、殷切盼望父母返乡的刻板的苦情形象。事实上,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具有多元性,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会经常性地关心孩子、通过网络交流或寒暑假接来同住等方式陪伴孩子,代理监护人(如祖父母)也十分关注他们的成长,这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分离带来的缺憾。尽管如此,父母无法在身边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仍然是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面临的现实困境,更不用说还有很大一部分父母受到观念、精力和能力等限制,无法或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代理监护人由于文化水平和体力精力所限,只能保障孩子最基本的吃饱穿暖,而无法对其进行学业指导和心理关注等高质量监护。有研究发现,双亲留守儿童面临的被忽视的概率比普通儿童高18.8%~25.8%,单亲留守儿童受到躯体和情感虐待的概率同比普通儿童高17.4%~22.1%,而两类留守儿童遭受复合虐待的比例同比高15.2%以上。[2]

2. 农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面临多重困难

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然而受到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教育工作难度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在此过程中,也出现农村寄宿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寄而难育”的现实困境。有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的寄宿制教育形式并不利于农村儿童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寄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均比非寄宿儿童要低,且低龄寄宿对农村儿童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3]此外,由于农村学校与部分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无法实现有效沟通,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其父母的沟通效果也大打折扣,导致家校共育难度升级。

3. 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潜在隐患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真实存在且具有很大的潜在风险。互联网平台“知乎”上曾发起关于“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狀态”的话题讨论,在800多条留言回复中,安全感、自卑、敏感、自尊心、缺爱等成为高频词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留守经历对个人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4]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消失,反而会深刻影响到留守儿童成年后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与生活质量,也间接地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与各地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了系列政策。2016年初,国务院首次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层面最有力度的留守儿童保护政策,标志着留守儿童政策进入深化期。总体看来,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实践导向趋向系统化、政策理念趋向科学化、政策功能趋向强大、政策内容趋向丰富,[5]但同时相关政策在科学性、专业性、执行力等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间。从教育公平角度而言,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政策在制定实施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 未充分关照利益相关者的正当需求

当前,我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主体已经从最初的教育、妇联等部门逐步扩大到民政部门等27个部门联合参与,责任主体从最初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发展到留守儿童自身、家长、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代理监护人等作为教育帮扶政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正当需求理应得到充分重视,但从当前政策来看并非如此。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留守儿童政策基本上是成人主体性的政策,更多考虑了成人的责任与关爱机制的建构,留守儿童还只是被定位为被动性的客体,而不是被作为积极主动性的主体来对待。[6]又如:在当前的政策制定中,除了规定留守儿童父母应尽的责任外,没有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困难与无奈,并结合其需求提供支持。虽然留守儿童父母被要求与子女常联系、多见面,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学习,其中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正常交流。曾有调查显示,有60%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只有18%左右更关心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问题,关注度明显偏低。[7]

2. 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帮扶协同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部门或组织间分工有余、协作不足,职能分化严重,资源整合不足,导致或由于重复帮扶造成资源浪费,或由于帮扶不足而无法有效满足留守儿童需求。有学者提出,应厘清各级各部门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相对应的责任事项,建立留守儿童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责任边界。[8]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与随迁子女政策、寄宿制学校管理等政策应充分结合,新政策与已有政策之间的协同程度也应进一步提升,否则就会出现利益博弈过程中选择与整合的困境,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3. 政策实施中的人力物力保障有待提升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队伍建设薄弱,基层工作者专业化程度较低,是影响帮扶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和教育行政人员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经验不足、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频发、社会组织队伍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等情况,都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此外,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身处劳务输出地区,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多停留在文件上,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4. 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监督及反馈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考核是提升帮扶成效的重要抓手。但在当前的政策制定中,考核指标往往基于投入资金数、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数、帮扶项目数或开展活动数等进行设计,基于留守儿童受益程度的结果考核受到忽视。如我国H省某区出台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考评办法中,针对各乡村(街道)的考核细则多强调活动开展、宣传报道、资料上报等内容,对留守儿童的受益程度与效果评估涉及较少。[9]缺乏有效的考核还会导致帮扶工作存在“形式化”问题,突出表现为逢年过节时,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开展“看望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送书包、文具”等短期应景的活动,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活动中的“背景板”,其处境没有实质改变。有些活动甚至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或实现商业炒作,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虚假关怀,反而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提高警惕。

5. 地方性教育帮扶政策针对性有待加强

由于各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特点、需求等存在不同,因此为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适应性,各地方不应该直接模仿国家层面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政策,而应该在上级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有研究指出,我国留守儿童政策还没有关照到该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诸如地域、年龄、学龄、个性等方面。不同地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是有差别的,所面对的发展问题也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差别化回应,就难以产生政策的精准效应。[10]
三、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利益相关者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仅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将眼光放在“人”的身上,创新多元方式开展工作。如可以利用進城务工人员常用的网络短视频APP加强教育和宣传,使留守儿童家长意识到关心子女的重要性,并学会亲子沟通的技巧等;针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开展包括心理学知识等在内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其专业素养;支持与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等。

2. 变“漫灌”为“滴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

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应充分学习借鉴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明确不同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政策。如甘肃省借助高校大学生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精准帮扶关爱工作,17所高校大学生牵手近4万名留守儿童,每名大学生志愿者对接1~2名留守儿童,通过每学期给关爱对象写信或当面指导,每月和关爱对象或家长、班主任通电话等方式,了解关爱对象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态,帮助其落实学习成长规划。[11]

3. 变“偶尔”为“定期”,建立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并形成持续性、制度化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有所收效。如河南省从2016年起,将每年8月定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月”,确定不同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爱保护活动。通过开展“关爱保护月”活动和“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该省已经解决16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责任监护问题,让监护缺失的孩子有人管、部分失学辍学的孩子有学上等。[12]

4. 变“家校共育”为“家校社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模式

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中,还要基于学生家庭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如江西省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由校方、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村)三方共同组成家校合作协调机构,同时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以“访家庭、正教风、立师德”为主题的“万师访万家”活动。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格局。[13]

5. 变“重过程”为“重结果”,加强帮扶工作的相关投入和考核

在投入方面,建议从省级层面统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贫困县给予专项财政支持;同时实施教育帮扶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乡村教师培养、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等能够让留守儿童直接受益的活动中。在考核方面,要坚持目标和结果导向,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帮扶工作中的受益程度,考核结果与责任主体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政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下降[EB/OL].(2018-10-30)[2020-11-12]. http://www.gov.cn/xinwen/2018-10/30/content_5335992. htm.

[2] 万国威,裴婷昊.留守儿童的虐待风险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20(3):51-65.

[3] 朱志胜,李雅楠,宋映泉.寄宿教育与儿童发展—来自贫困地区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验证据[J].教育研究,2019(8):79-91.

[4] 知乎.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状态?[EB/OL].[2020-11-1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09838/answer/32535835.

[5][6][10] 王玉香,吴立忠.我国留守儿童政策的演进过程与特点研究[J].青年探索,2016(5):42-50.

[7] 中广网.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现象仍然突出[EB/OL].(2010-10-07)[2020-11-12].https://www.chinanews.com/ edu/2010/10-07/2570563.shtml.

[8] 段忠贤,黄其松.留守儿童问题须多方协同治理[N].光明日报,2015-07-06.

[9]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民政局.北湖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考评办法[EB/OL].(2018-11-08)[2020-11-12].http://www.czbeihu. gov.cn/qmzj/10930/content_2775830.html.

[11] 尹晓军.甘肃:17所高校大学生牵手4万留守娃[N].中国教育报,2019-11-26.

[12] 李见新.河南:建2000处留守娃关爱场所[N].中国教育报,2018-08-07.

[13] 江西教育网.“家、校、社”协同育人 构建关爱教育网络[EB/OL].(2017-07-11)[2020-11-12].http://www.jxedu.gov.cn/ info/1013/109064.htm.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 年度重大课题“推进教育公平研究”(课题批准号:18VSJ093) 的研究成果之一。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龙安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渝北区龙安小学离渝北城区五十多公里, 距离中心场镇统景镇5公里。学校现有学生416人, 下辖一所村小, 一所幼儿园, 教职工25人。通过调查, 现有留守儿童287人, 占学生总人数约68%;其中单亲家庭15人, 占在校人数的3%;单亲在外的有198人, 占全校总人数的47%;双亲在外的有89人, 占学校总人数的21%。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护的有128人, 约占总人数30%。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上, 有69%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 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10%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 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留守儿童的31%, 经常发生矛盾的占16%。在学习上, 51%的留守儿童表示遇到困难有无助感。在与同学关系上, 38%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他人欺负。在个人安全上, 47%的留守儿童表示面临困难或遇到坏人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 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 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现阶段很多的家长往往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亲或亲友, 可是, 他们只能满足孩子基本生活的需要, 根本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教育需要, 特别是心里呵护的需要。因此, 要找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有耐心的亲友为监护人。同时,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 家长有责任教育孩子, 关爱孩子成长的义务。因此, 我们还应从法律角度督促学生家长履行好这一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义务。

2、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家长们平时多与家里联系, 多向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状况, 多与孩子沟通;有条件的家庭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到父母身边与父母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满足双方的亲情需求, 使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 也使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家长或监护人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等, 以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 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 通过家长和子女共同参加有互动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家庭教育活动, 也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常识教育、生理心理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和心理辅导。

(二) 学校教育方面

1、建立起“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教育, 主要承担的是传授知识的作用。但是, 学校的集体是家庭所不具备的, 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来讲, 他们接触更多的是他们的老师、同学而非父母, 其行为、心里更容易受这些人的影响。学校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教师应承担其代理家长的责任, 摸清留守儿童数量, 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 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 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

2、实施帮扶制度。教职工与“留守儿童”接对子。要求帮扶老师经常找孩子们谈心, 对他们进行定期家纺, 了解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困难;还要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补习功课。孩子们取得了明显进步, 老师也从中找到了快乐。各班成立留守孩子“爱心小组”, 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 每个人与1—2个留守孩子结成对子, 在学习生活上给与他们帮助, 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培训“代理家长”队伍。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创造条件开设“代理家长”即“爷爷奶奶家庭教育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怎样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怎样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如何给孩子学习上的帮助, 如何让孩子远离不良诱惑等。通过各种培训, 让代理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 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领。学校班主任要帮助“代理家长”履行好留守儿童的代管责任, 共同创造有利于教育“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

(三) 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急需要家庭、学校关注与努力, 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和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 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 以人文本, 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特别关心国家经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 明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促进“留守儿童”成长中的责任, 加强综合治理的服务, 积极为这些孩子的成长提供条件, 使他们在“博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2、农村寄宿制学校。实行农村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规避安全问题及不良社会影响,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开展, 它不仅仅是推进城乡教育改革, 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的需要, 同时也是当前有效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形式。

3、加强同社区、村组织的合作,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主动与当地村居等部门配合, 关爱留守儿童。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查处力度。引导学生能够自律、自理、自立。

摘要:本文对龙安小学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其现状不容乐观, 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体系。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留守,是否就意味着内向与孤独,广大留守儿童是如何认知他们自身的,在社会和媒体的大力号召下,作为社会支柱的成人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行动到底做得怎么样,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认识差异,这将是本篇论文讨论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认知自身;社会关注;关爱行动;认识差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得不正视的一大遗留问题。过于强调发家致富和外出务工的好处而忽略了子女的成长问题,积累几十年的隐疾终于在今天全面爆发。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并且,这个数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下降的趋势。自从2004年国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以来,近几年,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呈现大范围状态。关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众媒体也已开始把视线投向他们。藉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经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媒体的广泛宣传,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广大的社会大众又做了哪些实际行动来关爱留守儿童。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哪些方面还待加强。

一、对留守儿童的自身认知调查

1.爸妈外出打工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影响吗

2.零花钱一个星期有多少

3.你的愿望是?(多选)

4.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吗?

5.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通过实际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在意,性格趋向发展正常,虽不能天天与父母在一起,但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一起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快乐,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较健康的成长。

二、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工薪阶层、待业者和家庭主妇。侧重于他们认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性格以及自身可以对其提供的帮助。

(一)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层面。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格特征。普通大众认为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内向或孤僻,在调查中,这个概率竟可达到100%。大众认为,有爱的人才会爱人,留守儿童获得的爱明显会少很多。 他们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平常生活中的交谈机会和话题会比非留守儿童少得多,更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保持这样一种不想交流的状态,长远下去,这种状态就会促使他们养成一种内向和孤僻的性格。

2.经济条件。大众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占72%,留守儿童之所以会留守在家,大都因为经济原因。和父母一起去外地上学,父母不能负担巨额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就近上学,其耗费的金钱与精力都会比较少。就如在对留守儿童的零花钱进行调查时,近半数留守儿童每个星期1—5元,甚至没有。这显现了留守儿童的一大突出问题,那就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映射了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除了教科书外,并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来帮助他们扩充知识,这也是留守儿童在整体上的成绩不如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

3.亲情的缺失。有52%的人认为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因为留守儿童大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也能得到一部分亲情的关爱,但远没有父爱和母爱来的重要。这种亲情的缺失,很可能让孩子过度依赖爷爷奶奶而疏远父母,也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4.生活状况。从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是很少的,扣除平时买必需学习用品的费用,能够平时发的钱就更少了。特别是果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饭菜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远没有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平衡。农村的留守儿童平时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也会增多,会减少看书和做作业的时间,患病就医的速度和效率也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快。

5.心理同情。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是在心理上给与同情占72%,更有92%的人对留守儿童是同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大众传媒和公益组织或个人的宣传下,社会成员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结果大多是同情和怜悯,真正用实际行动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很少。大多只能局限于一种心理上的同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停留在一个观望的角度上,虽然内心也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但如果真正要拿出实际的金钱或行动来关爱他们的话,可能愿意的人就为数不多了。真正有实际行动的只局限于那些公益组织有针对性的对一个片区或一个点的帮扶。在很多我们看不见或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而要普通大众也自愿加入到这个帮助的队伍来,还需要一个大力宣传和进一步深入的过程。

(二)大众关注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

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大众对于帮助留守儿童的愿望也许很强烈,但有实际行动的却为数不多。虽然在政府会议和媒体广播中,都在报道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实例,籍以引起社会对其关注与帮助。但这一系列的宣传动作,貌似效果不大,并未引起广大社会成员愿意为他们做出实质的行动。只是在心里上加大了社会的同情。

在对留守儿童的的帮助方面,广大群众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提高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费生活费方面的补助,在某些方面的关爱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更要进一步确保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落到他们手上。并且实施学生异地升学政策。

在人民大众的呼声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最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对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如: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

2.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学校寄读,以减少往返学校的奔波与劳累。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让留守儿童能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并对外来儿童在当地上学施行一系列的关爱政策。

4.加大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杂费和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5.改善农村经济,寻找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出路,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

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困难,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其效果也只是暂时的,要想永远的解决这个问题,普通大众的关爱是必须的。

三、留守儿童自身与成人群体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差异的主要体现。

从留守儿童与成人的问卷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自身认知与成人对他们的认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性格的判断上。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父母的不在身边也是理解的,他们喜欢与人交流与交往,并不完全认为自己就应该就是被关爱、被同情的弱势群体。可是,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竟全是内向孤僻的,机率竟达到100%,很显然,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被夸大了。

(二)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

1.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关注点,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的, 多数的调查倾向于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生活、心理三大方面。其间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和局部调查揭示的问题令人触目。如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到对农村小学调查结果中的一系列数字:有60%以上的留守孩子成绩较差, 相当一部分已对读书失去了兴趣;60%的留守孩存在心理问题, 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很显然,这组调查数据明显存在着夸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问题。过于侧重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大肆渲染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把留守儿童群体本身作为一个问题群体,是导致整个社会过于误解留守儿童的一大原因。

2.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全面。特别是广大的城镇居民,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大都来源于媒体传播。而媒体传播的侧重点都会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但这个典型并不是代表。留守儿童中一定会存在着性格特别内向或者生活状况特别差的个别,但不能囊括全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还是在正常生活和成长的。即使在平时缺乏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但现代科技如电话就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明显的缓解作用。

四、提高大众对留守儿童关注度和促进大众采取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使社会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如何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加大媒体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

(三)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使广大社会重视儿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

(六)政府应协调政策,统整资源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政府的威望效应。

从调查中,我们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在政府以及媒体的大力关注下,广大的社会大众已经对其有了很深的了解,这走出了行动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还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与报道力度,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来。同时,要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爱心,也需要家庭的贴心;学校的关心;政府的热心。只有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彻底被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深入的研究,要把留守儿童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留守儿童虽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与内向群体。要让社会大众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期待着留守儿童能早日获得一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健康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1期。

[2]刘璐、屈程、邱于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内外控倾向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第15卷第11期。

[3]秦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1第5期。

[4]王晓慧、胡金平.“问题范式”下的留守儿童研究及其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5]王爽.多重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J].安徽大学 ,2010。

上一篇: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