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4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时代的进步,许多农村青年在结婚生育后,转向去城市发展,将儿童留在农村,交与其他人照顾。儿童与父母长时期的两地分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生活学习习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分析,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问题,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对策。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及其法律問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法规;监护制度

一、前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进入城市发展或者父母分离,都将儿童留在农村。由于儿童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使其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每年,由于监护人的疏忽,留守儿童的遭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率不断增加,并且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生活质量逐渐下滑,对儿童的心身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课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

随着社会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村父母为了促进儿童未来的发展,我国每年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村劳动人民逐渐进入城市务工。根据央视新闻相关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五千万以上,留守儿童的数量目前曾上升趋势。近几年,为了农村稳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实施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保证农村人民的经济水平达到稳定的发展。虽然,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不能对每个儿童进行有效监管,依旧成为了发展社会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问题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依旧有着缺陷,对于监护人的设立,我国《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父母才是真正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父母发生意外导致身亡,那么儿童应由父母的主要亲属进行监管,例如,祖父、祖母、或者外公、外婆来承担监护义务,如果父母双方没有亲属,那么择由农村村委会进行监管或者指定民政部门进行监护,而实际社会监护机制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民法通则》中,只制定了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法定监护是指由相关地方政府直接规定监护人,而指定监护是指留守儿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对承担监护的人指定其承担监护义务的制度,对承担监护义务的人有争议性的,由相关的行政部门或者法院判定,直接指定监护人。同时,政府制定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并未将监护与亲权进行区分,亲权一般采取放任,对儿童不限制,对子女的财产具有享受权,但对儿童必须有抚养义务。而监护制度对儿童监护人进行限制,要求其不得对儿童实行暴力,不得强行使用儿童财产,儿童未满18前,同样具有抚养义务。不过亲权制度由于抚养人与儿童具有血脉关系,无需相关政府特别批准,在征得儿童的同意下,就可进行抚养,监护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相应条例,与亲权制度完全不同,这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隐患。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来讲,监护既包括抚养义务,同样也包括对儿童财产的使用权,但对监护人具有的权利,国家并未实行相应的对策,由于只规定监护人的职责,而对监护人的权利并未规定,这导致儿童在生活中犯错,监护人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不解决孩子生活素养问题,对儿童未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四、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应用对策

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进行了完善,将亲权人和监护人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并完善了二者的使用权利制度和相关的义务抚养制度。对于监护人,国家明确指出了监护人享有的权利,在留守儿童权益有保障的情况下,监护人可享有国家对留守儿童的补助资金。同时,农村相关管理人应组织监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在农村有农民委员会,其委员会中的领导应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儿童的职责,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时间段中,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检查监督,确保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应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看是否正常的履行教育职责,学校也应建设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促进留守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国家应建立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由中央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由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建设相应的监护机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在乡镇、农村都有监护机构、监护责任人负责监护,促进社会监护职能的建立健全,为留守儿童带来安全和温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保障的问题,同时建设各级留守儿童学校,为留守儿童配置专业的教育人员,加大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水平。大力建设社会公益性法律援助,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立法和推动法制建设的形式使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五、结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受到社会的关爱,但面对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我国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为儿童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为儿童的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希望此次研究内容与结果,能够增强社会各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生存环境的重视程度,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更多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我国偏远地区还存在交通、经济发展不完善、生活质量过低等现象,这些贫困地区的成年男女大多都在外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只剩下了一部分留守老人来照看这些留守儿童。我国偏远地区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都由留守老人去照看,农村的老人大多思想文化程度不高,在思想和教育引导方面并不能给留守儿童带来多大帮助,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思想观念,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为例,要了解他们焦虑的原因,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缓解他们的焦虑,使他们能够重新树立社交自信,从而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以及现状

在20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国整體经济发展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升,推进了我国整体的工业化改革进程,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化发展的水平,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都大幅度地涌入城市,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将家庭迁入城市中,在城市打工生活。但随着农民工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子女也不断产生问题,来城市打工的大多都是想要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将子女带到城市中生活,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读书,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并不符合城市的物质要求,所以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中,由其他人照看,这就使这些父母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孩子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就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极大部分都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主要的学习来源就是学校,很大一部分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教育和引导,从而加重了这些孩子们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严重缺乏关爱,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并不具有促进意义,反而可能会成为危害他们一生的枷锁。

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表现

患有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与其他人交流还是互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同时在独立做一件事的时候,留守儿童不会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不大善于和别人沟通,连问问题他们都对自己非常不自信。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留守儿童大部分都缺乏相应的自信心,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当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来到人流量大、人声鼎沸的陌生场所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不安和恐惧,他们不断地想要逃离或者避免这些场所,也想避免和过多人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进行沟通,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并不流畅,有意回避别人的目光,表现出一副极其不自信的状态。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过于害怕自己在人多的场合出丑,他们不愿意去做自己没有尝试过或者不了解的事情,不能勇于接受自己,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在意,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会随时处于一种极其不自信的生活状态。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完善,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会严重怀疑自己,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会将其归结于自己的错误,面对任何事情都不敢大胆地去做,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同时还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

三、影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产生社交焦虑的具体因素

(一)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总是不能够在得到父母共同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陪伴这一方面和其他的儿童存在差异,也就是让留守儿童在无形中发现了自身和他人的不足,这就会使留守儿童内心中无形地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如果没有人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留守儿童陷入自我认识不完善、缺乏自信的思想死循环中,更加严重的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厌恶父母,不正确认识自己等,最终酿成惨祸。正因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其他儿童相比起来存在差异,这才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心理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看待父母。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不能经常回家来看望自己的孩子,就导致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隔阂,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有过多的交流,虽然心底里还是期盼他们能够回来的,但长时间的疏远,使留守儿童的内心不再那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回来看望孩子没多久就要继续务工,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完善,反而进一步加剧,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学习成绩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在学校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不敢主动大声地与同学、教师说话,在课堂中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同时也害怕教师在课堂上点自己的名字,遇到教师和同学不乐于积极打招呼,上台发言过于紧张等,这些都属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而留守儿童产生社交焦虑和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缺少父母双方关爱的留守儿童可能在性格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并不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关注,存在性格缺陷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和他做朋友,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和同学都不能正确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很多其他学生的家长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和学习优秀的学生做朋友,而教师也比较注重学习优异的学生,忽视了留守儿童,使他们最终形成社交障碍,加剧了社交焦虑的不安感,这些留守儿童逐渐变得缺乏自信,不善于和害怕同其他人交往,在多数人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都自信不足,不敢直面回答老师、同学的问题,做事唯唯诺诺,过于紧张,这并不利于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经济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的留守儿童都是因为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增加自身的收入,改变自身的家庭生活环境,减小压力,所以都離开了家庭,外出务工。一般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够好,甚至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过于贫困,使留守儿童小小的年纪不仅要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的压力,这就使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很小的时候就要很懂事,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同龄其他儿童的不同之处,逐渐改变留守儿童的内心思想。虽然农村生活的留守儿童对经济还没有完全的概念,但是留守儿童会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原因多少会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会最大限度上影响留守儿童在社交方面的表现和自信心,一个做什么都缺乏自信的人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中,也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普遍存在整体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家中的老人或者亲人进行照顾,而留守家庭中的老人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落后,还因为老人由于年龄大的原因,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不能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有的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让本该拥有美好童年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生活中的压力,对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小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太辛苦了,留守儿童唯一获得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上学,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家庭中并没有人能够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解答,又因为自身的家庭条件导致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扛下了生活的重担,他们开始不善于与人交流,在教育方面,遇到不会的难题也不主动开口去询问教师,这就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思想道德方面,农村留守家庭中的亲人都缺乏思想文化方面的培养,更别说提高对留守儿童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在留守儿童心理产生问题的时候,他们的亲人不能正确地发现和引导,使留守儿童一步步拒绝和别人交流,加重自身的社交焦虑,使自己在生活、学习中不断感到不安和恐惧。

四、结语

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解决留守儿童的各方面心理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这并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重视留守儿童的社交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梦龙,任玉嘉,蒋芬.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1):839-844.

[2]徐善霞.初中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及催眠干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编辑 马燕萍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严重制约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因此学校必须从评价机制、师资配备、校园活动等方面寻求出路,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留守儿童是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家庭固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亲子关系失谐,导致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面对这一严重局面,学校承担着艰巨的使命。然而,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措施不够得力,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1.1地方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少关注

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留守儿童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关注。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态度不是很明确。好多地方虽然要求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要求每年基础教育汇报里对留守儿童人数做出详细统计,但在规范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行为方面,没有制定翔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根本没有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当中。

1.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

1.2.1学校只有制度而没有行动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对留守儿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这是当前形势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要在课堂上关注留守儿童,在课外还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目前大部分西部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部分学校在中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援助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在课外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1.2.2学校缺乏经费支撑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面临生源紧缺的局面,学校经费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已捉襟见肘。如果再加上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开支,这就使得本身比较贫瘠的西部农村学校教育难释重负。

1.2.3学校缺少必要教学设施西部农村学校校舍建筑紧缺,除供教师办公和学生上课外,几乎再没有其它室内空间供学生从事课外兴趣活动。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开展。学校均图书偏少,自然科学实验仪器老化,药品短缺,致使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1.2.4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在西部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更没有心理辅导教师,部分学校开设英语课都存在困难。小学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部分村级学校由于师资紧缺,采用复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整天不停的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政治学习、业务研修。教师工作量过大,对教学缺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漠视对待。

1.2.5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够,评价机制不合理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认为是让他们接受更加扎实的文化知识教育,把由于缺失亲情和监护不当造成的情感发育不足忽视。衡量学生发展的好坏只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缺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1.2.6学校与监护人缺乏交流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一般在家庭事务方面起不到决策作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约束与教导不具有示范性和威慑性,留守儿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往往表现出轻视和不配合的态度。学校或教师下达给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任务不能有效完成。教师因监护人发挥的作用不够而忽略了与监护人交流,留守儿童出现的成长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难以开展。

1.3西部农村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考评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标准,西部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只有学生文化课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才会有出路。评价机制和社会要求的双重影响,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发展的出路

2.1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西部农村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要让学校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办学条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当地政府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性教育经费投入。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应集中在学校校舍的建设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只有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敞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教育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只有为学校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的全面发展。②当地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自主探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出路。学校校长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而是要扩大社交范围,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公开学校当前面临的困难,积极寻求企业、社会团体的资助。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2.2改革评价机制

不管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西部农村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改变以往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简化考评制度。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全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有益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2.3加大师资配备,促进学校教育专业化发展

师资短缺和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西部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扩大编制配备教师,确保教师教学工作量适度,教师才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精准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关注;才能对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给予支持。在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方面配备专业教师,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才能有吸引力。配备专业心理教师,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才会取得实效。

2.4学校要办成功的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培训,让其明确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传授必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把握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案。

2.5学校不仅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还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同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留守儿童抗挫折的能力,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和人格提升。

2.6制定留守儿童培养目标和过程发展档案

全面分析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发现成长不足,寻找理性的解决策略,制定翔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活动,暴露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问题。整合每一个问题,记录每一个实现的目标,为下一步制定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意义深远,而西部农村学校更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中,社会各界也要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建言献策,提供资金支持,营造良好氛围。留守儿童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黄颖,叶敬忠.家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小学管理,2007.09.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为解决粤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本文对粤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调研结果表明,粤西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及社会关注与帮扶等层面上均有改善空间,政府、社会、学校与家长必须多方共同努力,而且改变孩子长期不能与父母相见的现状是问题解决的根源。

【关键词】粤西地区;留守儿童;对策

1 调究的背景与意义

广东省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一,是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省份。但也是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珠江三角洲发展比较充分,东西二翼及粤北山区仍然滞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壮年为了脱贫致富,纷纷离开家乡奔向发达地区务工,导致农村产生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广东省目前约有农村留守儿童431.26万,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梅州、肇庆、汕尾、清远、韶关、云浮、揭阳、阳江、河源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粤西地区的湛江市为例,据2014年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湛江市留守儿童已达10多万人。留守儿童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父爱母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聚少离多,疏于沟通,缺乏父母直接的教育与呵护,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孩子在心理方面出现偏差,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或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性格弱点。研究如何避免或减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探索让其健康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便迫在眉睫。

鉴于此,调研人员于2014年暑期深入湛江农村,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为广东省粤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可行建议。

2 调查研究

2.1 调研对象

“留守儿童”这个从语法角度看,是“留守”与“儿童”这两个词合成的词组,概而言之,“留守”就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导致的“亲子分离”,“儿童”就是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我国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因此,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在农村与其他亲人或朋友一起生活的14岁以下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生活在贫穷偏远的小山村,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困难。

2.2 调究的基本思路

调研工作分五步走:“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取得实证材料为依据。

2.3 研究过程

调研工作从2014年2月开始,至2015年6月结束,历时1年零6个月。整个调研过程经过前期准备、试调查、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与报告撰写等五个阶段。调查问卷设计为“成人版”和“儿童版”两种。

在试调查阶段,调研人员为使调查问卷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以广东顺德大良古鉴村为测试地,抽取了60个人为测试样本,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了问卷在设计上存在的语言陈述不够简洁、前后问题的相关性不强等问题,最后形成“儿童版”和“成人版”两套正式的调查问卷。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为了能全方位、科学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调查团队采取发放问卷、个案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收集了湛江市500多名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在农村与其它亲人或朋友一起生活的14岁以下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湛江市自然村落500多名家长的对留守儿童各方面的看法。最终,儿童版调查问卷共发放530份,有效回收问卷共5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3%。成人版调查问卷共发放530份,有效回收问卷共5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3%。

3 问卷统计与数据分析

3.1 湛江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如图2示,通过对农村成年居民的调查可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不在孩子身边的时间至少3个月,80%的父母达到及超过半年不能在孩子身边。曾有研究学者将广东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的14岁以下儿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后者的父母超过70%长达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前者该数据仅为15%。

从儿童版问卷的统计数据可知(如图3、4示),被调查的500名湛江留守儿童,其父母均在外打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因此大多与(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生活,而由于这些老迈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极有可能在了解儿童心理、解决儿童精神需求上缺乏科学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3.2 湛江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调研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广东省发达地区的同类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留守儿童本人和成年居民对留守儿童学习态度的调查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比较突出,图5示。

究其原因,主要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关系。以湛江市遂溪县分界村的留守儿童为例,村里的小学在软硬件上均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师资力量不足,而且教师对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并不系统,孩子的信息化教育、心理教育、生理知识学习较为欠缺。学习设施落后,德智体美劳不均衡发展,学习上遇到的情绪问题或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地指导,这些都极有可能挫败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日积月累形成了上述的学习态度问题。

3.3 湛江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图6可见,成人村民认为留守儿童会满意其生活现状的比例略高于儿童本身满意生活现状的比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多数成年居民均表示家长会不定期向家里寄钱,孩子的日常生活不成问题。

调研表明,成人的这种片面认识正是留守儿童出现生活问题的重要原因,因为生活问题虽都由经济因素引起,但并非全部。以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例,图7表明留守儿童独立处理生活事务(如做饭、洗澡、做家务等)的比例偏低,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最多也仅有38%的被调查儿童能独立解决生活问题。反映出14岁年龄段的儿童需要成年人指导生活;作为最直接影响儿童生活习惯的父母应该意识到他们对孩子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而并非仅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

另外,留守儿童的体质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把湛江市遂溪县的留守儿童体质与2013年的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标准对比,他们大多处于偏矮和偏瘦的水平。改善留守儿童的营养,使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发展计划,对于偏远而又自然条件较差的湛江而言,值得思考。如表1示。

3.4 湛江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性格、情绪、阶段性行为、对事物的基本看法等都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指标。调研重点考察湛江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与行为。

被调查成年村民的数据反映,村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偏消极,内向、任性和暴躁的性格比例超过70%,而开朗性格的儿童仅占17%。留守儿童群体给出的答案与成年村民的基本一致。父母仍是他们倾诉心里话的首选对象,除此之外他们很少乐意或主动与同学、老师、监护人进行沟通。留守儿童对父母外的对象产生的不信任或抵触心理,使得他们变得沉默寡言。显然,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尤为不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对非父母人群不仅保持着封闭的心态,还认为身边的人不关心和了解自己。持这种态度的儿童并非小部分。留守儿童自我封闭起来,一般人当然无法了解他们,也就无法进行所谓的关心行动,留守儿童自然就觉得没人重视他们。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火眼金睛者”能准确洞察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容耽搁。

3.5 地方政府与社会关注与帮扶湛江农村留守儿童程度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干预和解决。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是,超过一半村民不清楚政府的这些行动,15%的村民甚至认为政府没有行动。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社会民间机构上。尽管有类似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2013年资助湛江遂溪留守儿童幼儿园的民间力量关注留守儿童,但超过64%农村居民没有感受到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如图8示。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深思。

4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对策

目前我省粤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突出问题,处理好留守儿童不仅关乎儿童的健康成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4.1 政府层面

(1) 解决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力度,实现全省范围的三通(路通、电通、电讯通),促进各地资源的更好的调配和使用。每一个地区都要有一定的产业作为支撑,根据当地的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选择。可采取多样化的产业化模式,如发展工业、旅游业、现代农业、养殖业等都可以实现产业化,从而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推行“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为留守儿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确保留守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发展的平等权利与机会。

(3)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法制保障力度,保障留守儿童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政府要积极宣传《义务教育法》、《儿童发展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强家长作为子女法定监护人应妥善安排好留守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加强法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父母的监护职责不仅包括支付教育费用的义务,还应包括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等法律必须进行明确规定。司法应不断的完善有关留守儿童各项权益的法律,公安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伤害留守儿童的行为严抓严惩。

(4)粤西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投入,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的环境,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比如在农村投资建厂,教授农民科学耕种,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许多的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不仅加快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还将会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5)应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以尽快解决地方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完善教师的工资待遇制度和完备教育基础设施。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小学一、二年级独自骑自行车上学)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满足其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6)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积极组建和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队伍,采取基层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团队与留守儿童群体结对、定期服务等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和爱心捐赠等自愿服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如湛江市十七小“留守流动儿童快乐家园”是湛江市“儿童快乐家园”项目点之一,当前有留守流动儿童950多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6%。为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建设好“留守流动儿童快乐家园”,营造温暖、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在区妇联、区关工委和湛江师范学院关工委的指导和帮助下,该校与湛江师范学院数计学院结对共建,学院志愿者将定期为该校留守流动儿童送上志愿关怀服务,组织兴趣数学、文体活动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个案跟踪和“二对一”帮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7)加大政府与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广东顺德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顺德,很多外来务工的子女在暑假基本处于白天无人看管的状况,孩子单独在家,存在着安全、内向等各种隐患,而类似于顺德启创中心等社会组织就在小区中组织外来务工小孩参与他们的暑期计划,帮助孩子有意义地度过暑假,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这些组织的培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以及政府的重视支持。

(8)政府可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执行食品补贴或是资助金,让学校给留守学生提供营养食品,改善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现状。同时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力度,让贫困的留守儿童免费接受体检和接种疫苗等医疗保健服务。

4.2 教育层面

(1)学校建立和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其内容应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监护状况,以及监护人的详细地址、与留守儿童的关系、身体状况、年龄等。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数量,记录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并做到随时更新,动态管理。通过档案的建立,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2)学校应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留守学生的数量和情况,将留守学生的跟踪帮助工作落实到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身上,建立“一对一”的管护、结对帮扶制度,确保每一位留守学生都有专人跟踪教育,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全面帮助。学校还通过电话、“校迅通”短信等方式,经常保持与留守生父母的联系,交流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情况,了解其在家的学习情况,解答监护人在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帮助监护人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给留守儿童监护人讲解监护、教育的办法,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水平。

(3) 学校应建立、健全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学校可以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教师的工作考核、晋级评优挂起钩来,用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师德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儿童心理咨询的方法,组织教师学习一些疏导儿童心理知识,针对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什么办法进行解决等,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4.3 家庭层面

(1)父母或监护人应结合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及思想认识的弊端。可从留守儿童生活照料、闲暇生活、家务的负担、零花钱等多方面考虑,以满足留守儿童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原则,提高留守儿童生活的质量。同时,让留守儿童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父母应提高回家看望留守儿童的频率,尽量增加停留在家里的时间;在外出打工时,父母可通过电话、书信及寄送礼物等方式与孩子进行经常性的双向联系,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关心与呵护。监护人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安全全方面进行监护,通过各种形式尽可能多地与留守儿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父母和监护人需共同努力童营造一种和谐而温暖的家庭氛围,多从学习、生活和情感上关心、开导和鼓励留守儿童。

(3)父母和监护人要在思想上认识到留守儿童各方面问题严峻和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在外出打工前,尽量把孩子托付给有足够精力和能力培养孩子的监护人,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谈生活、学习,还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家庭还应主动向学校(老师)咨询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状况及学习情况,寻求老师的帮助;只有家庭和学校双向的沟通交流、积极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其成长教育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因素。本文通过调研粤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家庭监护、学习、生活、心理及社会关注度等方面。并从政府、教育、社会、家庭等视角探讨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组织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汉平.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与相关对策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2]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叶敬忠,潘璐著.别样童年[J].社会科学文献,2008(06).

[4]孙玉娜,孙玉艳.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07).

[5]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06).

[6]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

[7]李庆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J].科技信息,2008(28).

[8]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

[9]刘宾,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报告[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

[10]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04).

[11]陈穗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广东边远地区某中学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

[12]李齐政.关于广东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以河源市连平县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03).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留守,是否就意味着内向与孤独,广大留守儿童是如何认知他们自身的,在社会和媒体的大力号召下,作为社会支柱的成人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行动到底做得怎么样,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认识差异,这将是本篇论文讨论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认知自身;社会关注;关爱行动;认识差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得不正视的一大遗留问题。过于强调发家致富和外出务工的好处而忽略了子女的成长问题,积累几十年的隐疾终于在今天全面爆发。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并且,这个数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下降的趋势。自从2004年国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以来,近几年,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呈现大范围状态。关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众媒体也已开始把视线投向他们。藉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经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媒体的广泛宣传,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广大的社会大众又做了哪些实际行动来关爱留守儿童。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哪些方面还待加强。

一、对留守儿童的自身认知调查

1.爸妈外出打工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影响吗

2.零花钱一个星期有多少

3.你的愿望是?(多选)

4.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吗?

5.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通过实际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在意,性格趋向发展正常,虽不能天天与父母在一起,但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一起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快乐,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较健康的成长。

二、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工薪阶层、待业者和家庭主妇。侧重于他们认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性格以及自身可以对其提供的帮助。

(一)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层面。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格特征。普通大众认为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内向或孤僻,在调查中,这个概率竟可达到100%。大众认为,有爱的人才会爱人,留守儿童获得的爱明显会少很多。 他们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平常生活中的交谈机会和话题会比非留守儿童少得多,更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保持这样一种不想交流的状态,长远下去,这种状态就会促使他们养成一种内向和孤僻的性格。

2.经济条件。大众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占72%,留守儿童之所以会留守在家,大都因为经济原因。和父母一起去外地上学,父母不能负担巨额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就近上学,其耗费的金钱与精力都会比较少。就如在对留守儿童的零花钱进行调查时,近半数留守儿童每个星期1—5元,甚至没有。这显现了留守儿童的一大突出问题,那就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映射了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除了教科书外,并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来帮助他们扩充知识,这也是留守儿童在整体上的成绩不如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

3.亲情的缺失。有52%的人认为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因为留守儿童大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也能得到一部分亲情的关爱,但远没有父爱和母爱来的重要。这种亲情的缺失,很可能让孩子过度依赖爷爷奶奶而疏远父母,也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4.生活状况。从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是很少的,扣除平时买必需学习用品的费用,能够平时发的钱就更少了。特别是果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饭菜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远没有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平衡。农村的留守儿童平时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也会增多,会减少看书和做作业的时间,患病就医的速度和效率也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快。

5.心理同情。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是在心理上给与同情占72%,更有92%的人对留守儿童是同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大众传媒和公益组织或个人的宣传下,社会成员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结果大多是同情和怜悯,真正用实际行动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很少。大多只能局限于一种心理上的同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停留在一个观望的角度上,虽然内心也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但如果真正要拿出实际的金钱或行动来关爱他们的话,可能愿意的人就为数不多了。真正有实际行动的只局限于那些公益组织有针对性的对一个片区或一个点的帮扶。在很多我们看不见或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而要普通大众也自愿加入到这个帮助的队伍来,还需要一个大力宣传和进一步深入的过程。

(二)大众关注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

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大众对于帮助留守儿童的愿望也许很强烈,但有实际行动的却为数不多。虽然在政府会议和媒体广播中,都在报道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实例,籍以引起社会对其关注与帮助。但这一系列的宣传动作,貌似效果不大,并未引起广大社会成员愿意为他们做出实质的行动。只是在心里上加大了社会的同情。

在对留守儿童的的帮助方面,广大群众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提高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费生活费方面的补助,在某些方面的关爱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更要进一步确保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落到他们手上。并且实施学生异地升学政策。

在人民大众的呼声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最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对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如: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

2.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学校寄读,以减少往返学校的奔波与劳累。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让留守儿童能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并对外来儿童在当地上学施行一系列的关爱政策。

4.加大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杂费和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5.改善农村经济,寻找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出路,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

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困难,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其效果也只是暂时的,要想永远的解决这个问题,普通大众的关爱是必须的。

三、留守儿童自身与成人群体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差异的主要体现。

从留守儿童与成人的问卷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自身认知与成人对他们的认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性格的判断上。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父母的不在身边也是理解的,他们喜欢与人交流与交往,并不完全认为自己就应该就是被关爱、被同情的弱势群体。可是,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竟全是内向孤僻的,机率竟达到100%,很显然,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被夸大了。

(二)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

1.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关注点,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的, 多数的调查倾向于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生活、心理三大方面。其间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和局部调查揭示的问题令人触目。如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到对农村小学调查结果中的一系列数字:有60%以上的留守孩子成绩较差, 相当一部分已对读书失去了兴趣;60%的留守孩存在心理问题, 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很显然,这组调查数据明显存在着夸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问题。过于侧重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大肆渲染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把留守儿童群体本身作为一个问题群体,是导致整个社会过于误解留守儿童的一大原因。

2.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全面。特别是广大的城镇居民,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大都来源于媒体传播。而媒体传播的侧重点都会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但这个典型并不是代表。留守儿童中一定会存在着性格特别内向或者生活状况特别差的个别,但不能囊括全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还是在正常生活和成长的。即使在平时缺乏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但现代科技如电话就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明显的缓解作用。

四、提高大众对留守儿童关注度和促进大众采取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使社会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如何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加大媒体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

(三)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使广大社会重视儿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

(六)政府应协调政策,统整资源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政府的威望效应。

从调查中,我们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在政府以及媒体的大力关注下,广大的社会大众已经对其有了很深的了解,这走出了行动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还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与报道力度,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来。同时,要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爱心,也需要家庭的贴心;学校的关心;政府的热心。只有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彻底被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深入的研究,要把留守儿童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留守儿童虽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与内向群体。要让社会大众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期待着留守儿童能早日获得一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健康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1期。

[2]刘璐、屈程、邱于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内外控倾向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第15卷第11期。

[3]秦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1第5期。

[4]王晓慧、胡金平.“问题范式”下的留守儿童研究及其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5]王爽.多重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J].安徽大学 ,2010。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体育教育对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以学龄期留守儿童、学校体育工作者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现状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改善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的实施与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体育教育 现状及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多数子女无法随行,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点与热点。而对留守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体育教育,也应该受到关注与重视。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学校部分领导受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影响以及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局限的影响,在学校体育的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对农村学校体育功能意义的全面认识。认为农村学校体育可有可无,从而有的体育课被消减,甚至被占用,从而影响体育活动教学的开展,由于领导的消极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态度,由于体育课不被重视,从而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体育教师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流动性。专职体育教师中多数教师都属于技术型,虽然专项技术好,但是知识面较窄,科研能力较差,在将来的农村体育事业中将会不适应,最终会被淘汰:在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师外出进修机会很少,不利于教师的队伍的发展。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地位和待遇低下,优秀的年轻体育师资流失严重,现有体育教师年龄偏大,能力及知识结构欠缺,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上这些不利因素都可能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丧失热情,失去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从而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更为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

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与《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国家标准有一定差距,运动器材数量不足,种类单一,质量一般,老化现象明显,有限的场地要兼顾体育教学和学校公共服务等多种角色,不能做到专场专用。单调的体育运动器材以及有限的场地,无法满足留守儿童丰富多样的体育需求。再好的体育教师对着“无米”场面,也只能带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久而久之,使本应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体育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变得枯燥泛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体育锻炼氛围欠缺

体育锻炼的氛围,直接影响孩子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课余体育活动单一,枯燥,并且处于基本无人指导的状态,孩子们不能很好的被引导,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缺失。体育教育的过程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家庭体系的瓦解导致留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的直接缺失。

三、发展对策

(一)相关部门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留守儿童依然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相关部门应该转变传统重文化轻体育的观念,并积极做好组织和宣传工作,使农村学校主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使其突破传统的学校体育思想束缚,使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深刻认识到体育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健心、娱乐、教育、审美等多维的功能。且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的宣传、检查的力,促使学校相关领导加强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从而使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体育锻炼场地及设施的投入

目前相对有限的场地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部分学校运动器材陈旧、老化,急待修缮整理和更新换代。要解决运动场地的矛盾,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场地和器材需求,调动社会公益力量,让更多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的体育问题,让农村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农村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入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使每个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三)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待遇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体育教师培养,广开培训渠道,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创建教师交流平台,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消息闭塞。促使体育教师自觉的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强化科研意识。同时增加兼职体育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学历结构及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提高他们的从业能力,提高农村体育师资职业修养。经研究调查也发现,目前我市农村体育教师资源流失严重与体育教师不受重视及待遇低有相当大的关系,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促使体育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四)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地区体育教育模式的课程实施方案

通过调查得知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条件与城市中小学相差甚远,农村中小学现有的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无法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的相关标准,体育教育精品课程的教材与模式的制定与开展只适合在市区展开,在农村体育教育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体育教师无法效仿和學习这些新的教学教法,从而遭遇到尴尬处境。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同时,应加强注意改变以往农村、城市体育教育一套教材的格局,根据农村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及体育师资的现状,制定适合农村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材,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体育的特色,让更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体育教育中得到传播和发展,和城市体育教育相比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使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生代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五)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课余训练

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加强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创造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最终目的,积极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课与训练。使课余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并形成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校园文化,这样不仅促进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而且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六)充分发挥体育选调生职能和长处

目前城乡选调生的选拔与聘用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相当大的作用,体育选调生也不例外,他们接受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着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知识,是新事物、新理念的代表者,并对体育教育工作怀有很高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这些选调生一些个人的创造空间,使其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热情和精力,从而相关部门应该给予选调生一些正确的指引,使其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迪.我国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

[3] 陈绍燕,胡庆山,杨成.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1.2.

[4]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5] 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

上一篇: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企业预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