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2024-07-15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各行各业都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银行金融行业也开始将大数据信息技术运用到银行业务之中,开始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加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5年1月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这篇征求意见稿中对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提出了大致的意见框架,国家鼓励开展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以减少群众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的等待时常,更加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文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入手,归纳出当前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主要存在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银行账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四个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优化相关法规制度、强化部门协调、加强内部控制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完善措施,旨在为银行进行远程开户业务提供建议。

关键词:远程开户;银行;监管;身份识别;部门协调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受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影响亟须转型发展。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之下,积极谋划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成立各式各样的“轻”银行。但是,受银保监会要求的“面签”政策限制,对传统银行业在发展线上金融业务时造成一定的限制。在这情况之下,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该如何使用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怎么样开立结算账户都成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银行业务办理,尤其是开立账户都要求面签,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客户身份和行为的真实有效性。另外,面签也是有效防控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加之远程互联网虽然更为便利,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地风险不能忽视。我国针对银行远程开户账户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和实名制办法,但是远程开户过程应该防范地风险却并未提及,而且远程开户当前还十分欠缺监管措施。

1.2 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

一是影像资料真实性识别难。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办理中,一般是使用二代身份证影像作为身份自证资料,而二代身份证则是通过物理卡片防伪标识来进行真伪辨别,包括物理防伪膜、定向光色变“长城”图案、微缩字符串等技术手段,但是只通过身份证件的影像是无法完全保证客户证件真实性的。二是人脸远程识别难度大。客观环境是影响识别技术的重要因素,即使当前的远程人脸识别技术在识别率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如果拍摄的环境不能达到要求,那么人脸图像的识别仍然存在较大难度。与此同时,在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中存留的照片都是办理身份证时的影像,时间较长,无法有效进行人脸识别。

1.3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互联网金融基础信息建设不足,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银行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政府部门及本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数据库信息,对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验证时容易导致客户的身份信息泄露,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各个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且各个银行所拥有的客户信息资料属于银行的内在机密,因此在进行与各银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不足,客户资料泄露等现象,因此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为银行业交叉验证客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随着AI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议要将人脸识别技术加入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客户身份信息核验之中,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在银行金融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1.4 对银行远程开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

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存在一定的信息交互风险。远程开户依赖于互联网络进行客户与银行之间图像和声音的传输,但是在进行网络传输时,遭遇伪造、篡改等可能性较大。倘若客户的计算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了不法分子的入侵,那么在这样安全性较低的环境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办理,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进而发生窃取客户信息、插入虚假声像伪造客户声像等不法行为,客户的信息安全面临空前的威胁。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虚假与胁迫开户风险。银行机构需证明开户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表达,而不是外部胁迫,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远程开户引入的视频技术,并不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插件工具上传事先准备好的证件图片信息、当事人视频资料逃避相关的身份验证,也很难通过多种渠道来识别客户是否属于自愿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银行仍旧处于虚假开户和胁迫开户的风险之下。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问题的完善建议

1.1 优化相关法规制度

1.1.1 出台较为明确的实施细则

随着远程开户在银行办理结算账户业务中日益蓬勃发展,因此政府机关部门要不断加快优化相关的法规制度,出台一系列银行在办理远程开户业务时的各项规定制度,并对这些制度进行不断细化,明确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各个环节,同时银行等金融业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业务的办理,禁止出现滥用职权、非法办理业务的行为。

1.1.2 赋予银行要求客户提供辅助证明材料的权力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授予银行要求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申请人提供证明文件的权利,证明文件包括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个人有效证件。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来确定客户身份,如捷克 Zunobank会要求客户上传本人在其他银行的客户账单等。因此,应当赋予银行在办理远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时候,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来识别客户的身份。

1.1.3 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

结合不同性质功能的账户,平衡便利性和安全性,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不同的账户类型、交易类型以及交易的规模、大小、频率等多方面,对账户实施分层认证及管理。同时,通过后台实时监测账户的使用情况,采取实名认证的方式对账户进行升级,禁止越级使用账户。

1.2 强调部门协调

1.2.1 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

商业银行除了借助自己本身所特有的身份验证方式外,还可以和政府机关部门、其他的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利用政府部门的数据信息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信息,利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方式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客户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方信息共享机制,减少因信息覆盖率有限而导致的验证渠道受阻、账户审核环节不畅等问题,加强征信系统数据的开发应用,提高相关数据的利用效率,保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2.2 联合公安部门信息中心制定指纹核查办法

首先,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指纹化管理的规定》,并对该项规定做系统的阐述说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来办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开户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有效,降低风险。其次,公安部门要加快完善部门内部的信息库建设,对于过期的身份信息要及时地重新录入,使得公安部门信息库的指纹信息完整且有效,加快建设联网核查系统。除此之外,还要预防出现手指受伤、脱皮而导致无法识别指纹等情况,需要采集同一人的多个手指指纹信息,可以选择多个指纹尽心验证,使得指纹的通过率得以提高。

1.2.3 及时地对联网核查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

首先,总行的联网核查系统要与公安部数据信息库及时的对接,及时地将总行的数据信息与公安部的指纹数据进行核查并更新,尽量减少数据信息出现滞后的现象。其次,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新增指纹核查的模块,升级系统功能,使得客户在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指纹的比对以确定客户身份信息的完整。最后,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增加身份证件的种类信息,如军官证、护照等能证明本人身份证件的信息。

1.2.4 在各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实行试点运行

一般来说,省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在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率先实行试点运行,有利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测试客户身份信息的精确度和效率,并结合相关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及时的更新,不断改进提高。同时,还可以在医院、政务服务中心等人口较为聚集的地方进行试用,在开立社保卡或者健康卡等环节时,录入公民的个人信息和指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扩大指纹信息的使用范围。

1.3 加強内部控制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客户身份信息系统机制,结合相关信息资料对客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综合的评估判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银行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与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严禁出现违法收集买卖客户的个人信息的行为,搭建起一个互相信任、安全有效的非面对面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

1.3.1 多重组合的限制

对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客户实施多重组合的限制。一是要对开户对象进行限制。必须要求开户主体公司或者个人在我国境内且存续时间较长。二是要对开户数量进行限制。一个开户主体只能在同一个银行远程办理一定数量的银行结算账户。三是要对相关账户余额和交易的金额进行限制。规定银行结算账户的日交易金额、日取现金额以及相应的账户余额,防止出现利用远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1.3.2 线上或者线下远程信息认证

对远程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客户要进行线上线下的双重认证,要求远程开户的客户按照线上的相关规定填写申报信息,线上审核通过之后将能证明客户自身的文件资料、开户申请书等材料复印件寄回或者传真到银行进行线下审核。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同名账户进行转账验证客户的身份。通过电话回访对客户所填写的线上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确认,保证客户是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同时还可以以客户的产权证明、租赁合同或者其他相关辅助材料来进一步确认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3.3 适时转变银行账户管理理念,探索监管新方法

未来银行等金融行业的监管朝着自助认证、自担责任的方向迈进。现阶段,美国对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较为支持,并未对其设立多项的附加性要求。我们国家在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也要适时地转变银行账户的管理观念,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在以实名制开户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下,充分了解客户的身份信息,结合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探索新的监管方法和远程开户的方式。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则保留对银行等金融业务监督管理的权利,禁止出现利用远程开户洗钱、恐怖融资或者欺诈等现象。

1.3.4 建立新业务洗钱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加快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是银行等金融业务顺利开展的根基。因此,各个银行金融机构都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对远程开户业务的规定执行,制定涵盖完整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办理业务过程中各项电子证件有效的记录和保存,可以引入第三方认证方式确保业务的公平公正。同时,要加快建立防止洗钱风险业务的评估机制,设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加快完善事后追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以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设计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1.3.5 健全考评机制,强化业务监管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有效提升核查系统指纹化核查使用率。严格要求银行落实指纹化核查的各项制度规定,规范有序开展核查业务,确保使用指纹化核查身份信息的系统占比逐年提高。

二是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推广指纹化核查的细化措施和推进时间表,并对本机构内部系统功能进行自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整改优化。三是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省会中支应严肃指纹化核查纪律,公布咨询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机制;在支付结算执法检查中,应重点检查指纹化核查的开展和推广的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系统的、不符合操作要求的等违规行为,应依法严肃查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四是建立科学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提出指纹化核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评价标准并严格落实到位。

1.3.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对创新业务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随着互聯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就越来越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设立学习班,鼓励银行工作人员系统的学习金融监管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能力,更好地对金融创新业务风险进行评估预警,进一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2 结语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现阶段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是银行金融行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进行的改变。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完善,但现阶段还存在这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这些不足系统的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以期能够加快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发展,银行结算账户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采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方式办理相关业务更有利于节省人民群众的时间精力,同时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这一方面要求银行金融业要完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求人民群众重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大数据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完善远程开户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解决,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琰钦.中国传统银行的经营转型之道———互联网金融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罗锦莉.远程开户或颠覆银行传统服务模式[J].金融科技时代,2015,(02).

[3]许琪.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会计,2015,(8).

[4]王雪韬.银行账户远程开立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浙江金融,2015,(9).

[5]王硕.远程开户利好“互联网+金融”[J].中国农业金融,2015,(12).

[6]王路.银行远程自助开户业务存在的问题应予以关注[J].金融经济,2017,(02).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周生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近25亿吨标准煤,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想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将化为泡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造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习近平同志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雾霾天气、地下水等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群众反映强烈。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治气、净水、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趋向,面对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成效。

二、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措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总方向努力,严格按照这个总要求进行部署,抓紧细化实化这个总措施,全面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习近平同志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利用好改善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倒逼机制,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

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完整方案,抓好组织实施。

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习近平同志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经验教训,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来进行综合治理,发挥体制和制度优势,尽量缩短污染治理进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些要求,催人警醒,意味着我们党将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强化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一是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创性事业,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提出保障措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经济模式,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行动,坚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二是立足再生产全过程,制定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环境保护,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子纳入相关税种设计,建立健全环境税收政策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推动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深化绿色信贷、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政策。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科学快捷的立、改、废程序,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开展区域联合执法、跨地区交叉执法,增强执法效能。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严肃处理,尽快解决。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积极配合组织、监察等部门,扭转一些地方仍以国内生产总值挂帅、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绿色服装设计是当前生态时代背景下服装行业基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念引导所衍生的一个新的经营理念, 主要指的是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服装的设计、生产、产品、包装等各个方面中, 确保服装设计能与当今社会大众绿色健康的生活要求相符合。这要求当代的服装设计师, 在确保服装原本所具备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转变自身传统的设计理念, 将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融入到服装设计中, 对传统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设计方式进行转变, 使绿色环保与艺术创新能在服装中得到和谐平衡的体现, 进而在保证服装原本所具备实用价值的同时, 还能充分赋予服装设计较高的生态价值。

二、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要求

绿色服装设计要求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围绕生态时代人们对生活绿色健康的要求来对以往的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合理转变。首先, 绿色环保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入。要求当代的服装设计师在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念的引导下, 提高自身对健康环保的认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阶段的服装设计, 在确保服装原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同时, 赋予服装设计新的生态价值;其次, 绿色环保理念在服装生产中的融入。所谓绿色环保理念在服装生产中的融入主要指的是在服装设计材料的选择中要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充分的考虑, 以能耗程度的最低化以及材料的生态环保为依据, 在服装生产中选择那些健康生态的材料;再次, 绿色环保理念在服装产品中的融入。要求以满足生态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对生活绿色健康的需求为目标, 确保服装产品的质量与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相符合;最后, 绿色环保理念在服装包装中的融入。要求服装设计师能根据服装的风格合理的进行服装包装的选择, 采用那些可再生的包装材料以提高服装品牌自身在市场绿色环保的形象。

三、绿色服装设计的主要路径

1、绿色服装材料的使用

绿色服装材料的使用是生态时代背景下人们基于可持续科学观念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体现, 也是实现绿色服装设计最为重要的方式。一方面, 天然纤维的使用。以天然纤维为原料所制作的服装材料具有可降解可消化的特征, 将其作为服装设计的材料既能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还能有效维护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 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新型环保材料是时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引导所创造的新型服装材料, 这类材料色制作无须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不含染色剂毒素, 能有效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绿色服装造型的使用

所谓绿色服装造型的使用主要指的是在服装设计中对服装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求服装设计师对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内容有深入的了解, 确保在设计中服装的空间与人体之间有着其适度性以满足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需求。除此之外, 在服装造型的设计中, 设计师还应重视服装局部造型的设计, 为满足服装的舒适性与视觉的艺术效果应多采用简约的设计方式, 并确保局部设计与服装整体设计的统一性。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能转变自身的设计观念, 在服装设计中能重视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

3、绿色服装色彩的使用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理念最为至关的体现, 因此, 为实现绿色服装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中也应重视绿色服装色彩的使用。基于此, 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能充分给予色彩和谐性充分的重视, 在设计中采用和谐的色彩语言, 强调色彩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要求服装设计师在绿色服装设计中重视自然色彩的运用并将其作为服装整体的主色调, 从视觉效果上给予人们自然环保之感, 除此之外, 设计师还应重视那些非染色剂染色的色彩使用来提高服装设计的生态性。

四、结语

随着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念的越发深入, 社会大众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这为服装产业今后绿色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此, 服装设计师就必须提高自身对绿色服装设计理念的认识, 将绿色服装设计的理念充分融入到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在服装原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态价值, 进而从根本上为生态时代背景下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摘要: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当今社会, 环境保护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念的引导下, 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开始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就服装行业来看, 绿色服装设计主要指的是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设计、生产、产品及包装等多方面, 确保服装设计的材料、造型、色彩等都能与当今生态时代人们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相符合。

关键词:生态时代,绿色环保,绿色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 嵇海虹.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 (22)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1 运用互联网技术, 高效整合农业资源

我国当前处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 针对农业经济来说, 需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发展之间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保证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完美的结合, 最终逐渐优化和完善现阶段的农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 在任何发展环境下, 都需要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另外,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 来对农业地区的以下几方面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土壤、水文、肥力等, 通过大数据来对当地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并为之提供解决对策。

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和优势, 对农产品实际行业进行分析, 避免盲目发展、科学规划方向, 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策略, 最终保证可以为农民之间的合作提供帮助。

2 重视电子商务, 创新农业经济形式

2.1 可以通过天猫和京东一些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将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进行拓展

另外, 农业电商可以对农产品市场做进一步分析, 突出综合类电商自身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这种模式合理的运用, 逐渐成为我国当前比较成熟的电商平台, 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的发展领域。

2.2 农业企业自身具备较强实力的条件下, 自主开发互联网平台, 需要通过互联网资源实现

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 可以不需要第三平台的帮助, 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 及时创建网络平台, 实现网络销售的最终目标。对于这种销售模式来说, 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创平台, 可以创造属于企业自身特点的农产品品牌, 从而充分挖掘农产品市场的价值和作用。

2.3 对于一些个体农户来说, 通过互联网平台后, 逐渐拓展销售途径, 并且实现了对资源整合的目的

我国当前互联网终端得到广泛运用, 不仅为个体农户网络销售提供帮助, 还可以完善农业分散经营手段。

2.4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首先, 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整合, 借助信息平台, 农产品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客户面前;其次, 通过云端网络技术, 农产品信息和质量得到监控, 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生产经营者。

3 培养农民互联网思维, 凸显农民核心地位

需要广泛宣传农民互联网思维和理念, 在打破传统销售方式的同时, 推进生产方式进一步改革。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 尊重农民的意愿, 满足农民的需求, 是激发起主观能动性关键。因此, 强化和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思维,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科学的农民培训机制, 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农民培养教育, 全方位提高农民技能。强化农民的生产经营教育, 教育制度构建要凸显农民核心地位, 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内容。成立专门的“互联网+农业”专家队伍组织, 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 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都亟待改变, 构建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显得更加迫切。此时, 国家农业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 必须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互联网与农业的整合提供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 强化农民的互联网思维, 开发和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 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内容, 其与我国社会稳定与人民利益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全球经济信息化的今天, 农业发展方式也需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近些年, 我国党和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的结合给予了高度重视, 通过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农民网络技能、整合农业资源等方式, 全面推进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巍.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 2017 (21) .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低碳经济背景下,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亟需改革。以往落后的农业发展模式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 改变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低碳农业发展观念的推行。国家应对农业发展政策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化的研究, 制定一些实际可行的节能降耗减排的措施, 不断健全农业发展体制。

2 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整体人员素质低

我国很多农村发展水平低, 务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管理方式不够科学、规范, 并且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这些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此外, 农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他们只看着眼前利益, 并不关心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特别是农药、化肥污染, 导致土地污染严重, 造成土地二次生产受阻。如果不及时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改变, 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民的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2.2 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偏低

我国很多地区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 并且国家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大, 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落后, 实施不齐全, 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资源得到浪费, 致使农业发展极其缓慢。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 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3 改进策略

3.1 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目前总人口基数大, 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人均分配资源不高, 导致各种资源出现紧缺, 社会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农业改革创新,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实施循环经济。健全可再生资源体制, 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 确保农业经济和生态能够均衡发展, 不断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体制。

3.2 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可以推动农业经济方式的转变, 确保农业经济和生态能够均衡发展。农业劳动者在从事农业生产时, 要尽量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率, 减少农业生产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进行生态经济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劳动者应该科学地利用现有的农业设备及资源, 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 树立环保观念,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开发旅游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城市居民都乐忠于去农业体验乡村生活, 旅游农业随之产生。旅游农业以生态经济为前提, 可以给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并提供农业生活和生活体验。

3.4 发展农业科技

我们要利用农业高科技来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第一, 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 给予政策和法律法规上的扶持。第二, 完善农业科技的服务于推广体制, 提高农业科技的引导和宣传力度, 增加人们对农业科技的认识。第三, 建立信息农业基地, 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 加大农业调研力度, 对农民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

3.5 有机农业

目前, 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很多环境污染问题, 比如有很多村民依然坚持用燃烧的方式来处理秸秆, 燃烧秸秆的同时会给大气带来严重的污染, 同时还会降低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 对土壤肥力损害很大。我们应大力提倡有机农业, 采用秸秆还田的手段来处理废弃秸秆, 鼓励绿色施肥, 实施轮作制度。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农业对周围生态的破坏和污染, 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品质, 保持生物发展多样性。

结束语

低碳经济背景下, 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进程, 结合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 找到适合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要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频率,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开发和使用新型清洁能源。提倡绿色施肥, 减少化学施肥, 尽量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的污染,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日益严重。随着人们的环保观念提高,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为了确保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必须改模变落后的经济发展式, 加快农业改革进程, 不断缓解环境、资源和农业之间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新时代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探究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就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其呈现出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并且总体的产量也在逐年稳定的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也明显提升,那么随之农业经济水平自然也会持续提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前些年的农药以及化肥等虽然对于农作物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也会对土壤以及周围的水资源造成污染。综合以上情况,在如今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由传统的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既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该种模式的实施必然能够有效的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并促使我国农业经济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从我国的农业分布布局来看,农业经济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平原地区,也很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对各种科学技术以及行业信息的关心程度不够,所以在进行农业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手段。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区域的应用和推广,也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也就会特别的不理想。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此种环境之下农村经济的政策也就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很多地区仍旧沿用传统的生产手段,对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追求积极性也比较低。尤其是关于某些新型的经济理念,例如环保、节能以及低碳等,既不了解也不知如何践行,而伴随着近年来工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污染企业也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该种发展趋势无疑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探究

(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经济

从根本上讲,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才能顺利完成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时代新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具体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各种农业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应用,并且要格外注重各种与农业相关的资源优化使用,以此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各种资源的无端浪费,以及一系列环境污染的产生,当然还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帮助。上文中叙述的农业资源实施合理应用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路径,该种模式的实施具体的需要综合的统筹利用各种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最终确保农业经济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还能对农业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应借助多种政策方针尽量实现农业经济循环发展

在我国土地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另外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综合以上内容,为了将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最优化分配和利用,使其能够取得最优的成果,那么就必须要在结合现阶段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经济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尽量实现一种新型的循环性经济模式。该种农业经济模式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尽量实现资源的地循环再利用,其二就是尽量推动各种环保节约型能源的使用,最后就是尽量采用清洁卫生的种植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存在诸多的不和谐和矛盾之处,其中涉及农业科技应用、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在上述复杂的形势之下,低碳经济模式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该种理念的提出和应用必将为我国农业开启新的时代。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日益凸显。在如今复杂的经济形势之下,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农业经济在此种复杂的形势之下,也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使得农业经济必须依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否则我国农业经济无法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依据低碳经济时代的特点进行改革的必须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路径和策略,希望这些建议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改革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璐.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商论,2016(21):135-136.

[2] 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20):81-82.

[3] 秦军.低碳农业发展的障碍、模式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6):70-75.

上一篇:点线面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计算机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