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艺术化范文

2024-07-26

人生的艺术化范文第1篇

一、艺之初

小学三年级, 童心未泯的我在老师手中借来了当时的英雄小说《欧阳海》。同那个时代多数少年一样,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深深吸引了我。但真正让我内心感动、过目难忘的, 却是小说封面上的雕塑。童年稚气未褪, 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也只是一知半解, 但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却让我心生震撼。战士刚毅坚定的眼神、烈马暴虐的踢踏, 英雄的伟大形象瞬间凝聚……翻来覆去、爱不释手、日思夜想, 这就是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 也算是懵懂少年对艺术和美的第一次感悟吧。

时隔不久, 芦山电影院上演阿尔巴利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那个年代看上一场电影, 对别人来说是喜事, 对我, 却是奢望。兄弟姐妹多, 家庭条件差, 五分钱的电影票简直不敢向父母提及。还是父亲看出了我的心不在焉, 问清情况后, 撇开兄弟姐妹给了我一毛钱。少年不识愁啊, 当我兴高采烈地拿钱买票时, 又怎能想到这是一家人一天的菜钱呢?电影情节委实已记不清, 但其中一组雕塑家创作的镜头却让我终生难忘。捏、揉、刻……普普通通的泥块, 在大师手中刀下, 方寸之间居然变成了一座英气逼人、目光如炬的英雄铜像。这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不由得惊叹, 这是在变戏法吗?如此神奇、如此有趣!也许, 就是从那刻起, 成为一名像剧中那样的优秀雕塑家, 就成为了我最初的理想!

那是个什么年代啊, 文革十年, 社会环境复杂, 教学秩序更是混乱不堪, 师无从师之策、学无求知之愿。每天上课就是学语录读语录, 下课后就是背语录搞批斗……基本的语文算术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学艺从艺?在当时简直就是无路可走、无门可通、求师无门啊!我给同学说, 自己想当雕塑家, 记得当时别人都是嗤之以鼻。难怪, 饱腹之事都甚难解决, 谁会在意一个小孩的从艺之梦?

好在, 父母的工作是照相的 (那时还不敢说摄像师) , 家里开的相馆就在县文化馆附近。文化馆周围堆放了一些泥塑像、木雕像, 其中就有两件东汉石刻——天禄、辟邪, 2米多高, 完好无损。我的童年, 可以说就是在它们背上爬过去、爬过来中度过的。一帮小孩围着雕像嬉笑游戏、追逐打闹, 却不知道文化的精髓就在身边眼前, 现在回想, 这也算是一种浸淫吧。直到有一天, 文化馆的周老师不知在何处找来一本连环画借给我。当时只觉如获至宝, 顿感福从天降。从那时起, 我开始了临摹学习之路。寒冬酷暑, 春来秋去, 自己一笔一画, 一步一个脚印, 向书本学、向别人学、向生活学, 虽不知道未来能有什么成就, 但我知道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能为梦想而奋斗, 向夏花一样绚烂, 虽苦亦甜啊。

初中毕业后, 和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 自己也响应领袖号召来到了“广阔天地”, 抱着大有作为的理想抱负到了本县沫东乡黎明村后石笋生产队, 成为了一名知识青年。白天下地劳动, 下工自找饭吃, 很快皮肤变得黝黑粗糙、饭量变得越来越大, 而空闲时间却越来越少, 学习雕塑更只有见缝插针。日子一天天过去, 我变得苦闷、颓废、难过, 感到自己越来越像一名农民, 这辈子恐怕只能和土地牲畜打交道了, 至于艺术、理想, 最终可能就只能是一个梦想, 渐行渐远, 我变得更加彷徨无助。

一个刚收工后的傍晚, 父亲来到我住处, 却看到我躺在床上蒙头大睡, 父亲大声叫醒我, 摆好小板凳、倒上带来的酒……那晚上两个男人酒喝了不少、花生吃了不少, 记得的话却只有一句“娃儿你喜欢捏泥巴就要捏好、捏出名堂, 真喜欢哪个塔塔都可以捏!”父子俩第一次畅谈、第一次畅饮后, 我想明白了, 生活我选择不了, 理想总可以选择吧, 按现在流行的话讲,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那晚后, 我收拾了心情、收拾了工具, 捡起了心爱的泥巴。

二、艺之道

在县文化馆组织下, 自己有幸去到省城成都参观画展。对生在小县城、常在田地间的我来说, 进入展厅后如同置身于艺术殿堂, 一幅幅精美画作、一件件艺术作品, 让我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真恨不得全部记录在脑海中慢慢赏鉴消化。这次展览给了我很大启发, 原来雕塑还能这样做、人物形象还能那样表达!这都是以前想不到、看不到的。同行之人早已参观结束, 我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旁人、忘记了周遭一切, 甚至开展三天连续参观了三天都还觉不够, 真的是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这次展览结束后, 我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 前辈大家为什么能够有这样高的艺术造诣?为什么能够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得如此完美?自己的一些拙作虽然也参加了市、县级展览, 也侥幸获得了一些好评, 但和前辈相比, 差距又岂止千里。我开始明白, 紧靠闭门造车、凝思苦想是不行的, 自学是有致命缺陷的, 缺方法、缺标准、缺方向, 时间长了就成了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蒙蔽, 在不自信中找到自信!

1976年, 中国历史上注定不平凡的一年。那年, “文革”十年浩劫终将结束, 党和国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那年, 我终于结束了知青生涯, 回到县城当了工人。回城的第二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我“过五关”“斩六将”, 有幸拿到了四川美院雕塑系的准考证。对于多年来坚持自学的我来说, 自己非常清楚进入专业院校深造学习对于提升造诣、实现梦想的重要性, 也明白自己在一些专业基础上的缺陷。

临考前几天, 我时常无法入眠。反复思考考场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困难、自己的优劣势是什么、考不上会怎样……如此这般那般。那段时间的我像是得了强迫症, 塑了几个泥塑稿都不如意, 砸了重来、重来又砸, 完全找不到感觉和自信, 仿佛平时的所学所感在这段时间突然间离我远去。雕塑创作考得还较满意, 考场感觉良好, 顿觉春风得意, 仿佛自己一只脚已入美院大门, 现在想来也是年轻气盛。但我不知道, 考试科目还有石膏像写生素描。这下我傻眼了, 自己以前从未画过什么素描, 更不要说接受专业培训。没办法, 只有心里默念着毛主席语录给自己壮胆, 硬着头皮走进考场。结果可想而知, 一败涂地、名落孙山, 我的美院之梦最终在失望和困惑中结束了。

时间来到了1982年, 我离开了工厂, 接班调入了服务公司照相馆。照相馆是以人像摄影为主, 而我主要负责暗房工作。刚开始我对工作是不满意的, 觉得与雕塑沾不上边, 一有时间就拿着泥巴忙自己的, 对工作却是没有全身投入。有个晚上, 我想趁着相馆没人清静, 继续把白天没弄完的人像塑好。没想到, 一进门却看到父亲站在工作台前, 手里拿着我冲洗的照片, 正细细观察我的雕像。看着我进来, 父亲说了一句话“做人就像塑像, 作者心都不正、塑像能正吗?”一席话, 让我羞愧自检。时间长了, 我对洗印照片有了新的理解, 底片到相片的过程, 就是从无影到有影、从无形到有形, 这过程特别有趣, 和雕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看如何把握。在相馆的5年, 我学到了父亲几十年的经验技术, 更是学到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的精神, 实乃终身受益。

1986年, 芦山县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活动中, 我创作的红军长征胸像得到了专家学者和领导的高度评价。靠着对梦想的坚持, 87年我调入了芦山县博物馆。自幼长于“姜城”、深爱历史文化的我更是如鱼得水。在博物馆我认真向老同志学习, 不断努力学习研究, 学会了文物线描、文物修复、田野考古清理知识, 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91年, 我被单位推荐到北京参加了“古人类头骨面貌复原培训班”为期一月的学习。期间, 更是有幸参观了中国美术馆, 我信心更加坚定,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 一定要向着成为雕塑家的目标努力。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 我的汉白玉雕塑作品《回归》1997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汉白玉雕“文翁”半身像立于成都石室中学;2012年, 红泥陶“老成都”一套三件荣获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2013年木雕《老村长》荣获了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首展金奖, 多个石雕、木雕、书法作品入编各类典籍。特别是研究改良了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黑沙陶制作陶艺作品的方法, 开创了艺术的新天地, 2005年荣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时, 也利用业余时间培养了学生百余名, 为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艺之变

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4月20日, 七级强震突袭芦山, 自己的几十件作品在地震中被损毁。震惊痛惜之余, 我开始了自我安慰, 难道冥冥之中真有定数, 莫非缘该如此?我不是一个信天信地的人, 但走上创作之路已经40多个年头了, 竟然从没有认真审视过往、总结自我。尤其是近些年, 自以为有了一定成绩, 得到了一些肯定和赞扬, 竟然有了骄傲自满之情、故步自封之势!今后的创作之路, 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2014年至2015年期间, 自己参加了一些国家级、省级的展览活动和培训交流, 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关心指导。特别是得到了中国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浙江艺术家高公博等名师大家的指导, 顿觉感悟。叶公指导我, 要放开思维, 在借鉴中提升创作手法, 永远有打破常规和创新的勇气。高公则一直循循教导我, 要时刻将“天下为公, 博爱仁义”的广阔胸襟融入到创作之中。也正是在诸位老师的教诲鼓励下, 自己的创作才有了新提升, 得良师益友如此, 何等幸事!

现在的我, 创作理念就是十个字:“无法则有法, 无形则有形”。

自己一直保持着求新、求变、求奇的心理常态, 力求今天与昨天不同, 明天与今天又不同。保证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故事、有说法、有看法、有想法, 在石头与根雕之中寻找陶艺的自我表现, 形成了无事生非、无像有像, 丑中见怪、怪中出美的特色艺术符号——“怪头怪脑”。

我搞创作, 不会全盘构思、深入设计, 更不会去画草图、概念图, 我的创作本身其实就是源于内心最自然、最纯粹的冲动, 没有固定的创作模式, 没有固定的流程工艺, 也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直接上架, 盘泥条、堆泥片, 怎么表达自然就怎么做, 怎么直击内心就怎么做。就如作品的表面处理, 可划痕、可打压、可粘接、可堆砌, 随心而定、顺势而为, 在创作中找寻精彩的视角、探索独到的方法, 何需自缚手脚?

由于泥厚薄都不一样, 上泥堆泥时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产生形变。我不讲究作品的工整, 也不喜刻意呆板的造型, 这种形变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让我着迷之处。正是这种自然的形变, 给了我开拓创造的空间和变无形为有形的途径, 或圆润、或刚劲, 或端庄、或突兀, 或写实、或重意。在变中寻找灵感, 在变中打磨塑形, 在变中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思想灵魂, 这即是我所理解的“无形则有形”。

人生的艺术化范文第2篇

——《谈美》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因为:情趣的活动(表现)是艺术,艺术的活动是创造和欣赏。而情趣的根源是人生。艺术离开了人生便无所谓艺术,人生离开了艺术便无所谓人生。

如何使人生艺术化就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

创造,乃是完成人生这篇文章,如何作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并懂得文章是完整的有机体,需要完整的人格,其表现便是完美的生活。其次,好文章的要诀是修辞立于其诚,就是流露至性深情。再者,文章要忌滥俗,滥俗就是自己没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蹈矩,是虚伪的表现。也就是强调本色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繁忙的工作是很多人忽略了修身养性。大多人都急功近利。为了生存谈何博爱、平等、真诚、守信„„更不用说人格的完整性。大多都装在浮华虚伪的套子里,几乎忘了何为本色,只是浑浑噩

噩的过活。一味的模仿矫情,总以为生活在被别处,想要逃离。事实上这一切都是畸形的成长,最终是“要走几段路,犯过几个错,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太多;要恨几个人,伤过几次心,才了解为了爱要怎么做;一座城市,又一个城市,才知道流浪的路多颠簸;一次成功,又一次坎坷,才懂得陶渊明先生的快乐。”

一件有价值的人生艺术品是要在许多次失败和挫折后磨砺而成的,同时也能经受住历史的洗涤和锤炼。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既要有严肃主义,又要有豁达之情。如此,便可成就伟大的人生,享受人生的艺术化。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太快,快餐文化下的人们已经把文学和艺术当做是自己有目的的功利性的能增加谈资的取悦于他人的东西来对待。所以他们讲究快,囫囵吞枣,通俗易学。所以出现很多经典名著速读之类的东西。这也就违背了严肃主义。为了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卑躬屈膝,一点得失就惶惶不可终日,这便是违背了豁达之情。这两种风度也是不艺术不道德的。美是需要严肃地慢慢地欣赏的,因为美是呕心沥血的创造,是细节的感动,是有余味的需要咀嚼的。审美是无功利的,只有无功利的人才能豁达的看待得失,看待人生。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无所为,便是超脱之态度,霍达之秉性。为,便是生活之本色,创造之严肃,情趣之丰富。“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便是教我们怎样审视人生,关照人生,进而鼓舞人生,美妙人生。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人生的艺术化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比较,在肯定审美对道德规范超越性的基础上探寻艺术教育本身与人生境界培养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境界培养的视角下可以从直觉体验、实践态度和创造性意义三个方面肯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并且以人生境界培养为目标还可以揭示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所面临的困惑。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审美境界;人生境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提供的普及性艺术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人性改造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和媒介。随着艺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日趋衰落加剧了人们精神家园的丧失和自我异化,针对这一现象人们开始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在陶冶心灵和提升精神境界方面的意义。

作者认为当前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在停留在实用和功利的层次,没有从艺术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的角度去引起重视。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理解也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一定程度上还在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徘徊。如果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能从提升人生境界的超越性视角出发,通过艺术培养人的审美境界,使人在主体性的实现过程中具有超越态度和创造性精神,为主体提供自我感悟的超越性体验和升华,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自我定位和发展。

一、人生境界培养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德育的超越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使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能否产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一直是教育者所关心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任何教育都不是孤立的教育实践,各学科之间可以建立广泛的联系,但各种联系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即在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求某种联系,但绝不能为关系所束缚。

考察西方美学的历史,可以找到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道德教育的联系。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1]席勒也认为:“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2]而康德更加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3]从上述观点来看,美的事物能激起人的喜爱之心,美的追求和道德的追求具有相通性,美不仅是一种情感,其本身也具有道德感召力。艺术作品的美是人赋予的,它包含着人类道德追求的理念和价值,通过与艺术作品的对话,人类道德内涵和人生意义随作品呈现并而深深影响着主体的思维和品格。但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一些观点就认为艺术审美和道德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朱光潜在谈到艺术与道德的问题时说:“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4]二者的距离就表现在艺术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这是藝术审美赋予主体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必然要求,因为境界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超越的态度。

现代新儒学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也超越了道德的视域,如近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依据“觉解”程度的高低将人生修养程度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种境界。天地境界是对道德境界的超越,只有天地境界中的人才对于人之为人之理具有彻底的觉悟。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则提出了人生境界的三种存在,即审美境界、伦理境界和宗教境界,其中审美的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伦理的境界是要求的境界,宗教的境界则是满足的境界。东、西方哲学的人生境界观没有把道德境界当作最高的追求,其中还蕴含着超越道德视域的冲动。

如何考察人生境界视角下公共艺术教育在道德教育问题上的定位?就需要用超越的态度进行审视。首先,不能否认艺术教育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但更要看到它的超越之处。康德说:“诗艺强加内心则是通过它让内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6]黑格尔则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7]自由和解放应当是艺术教育追求的境界,它更是人生境界最终实现的理想追求。所以,公共艺术教育不拒绝和道德教育产生联系,但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其次,公共艺术教育要和人生境界培养的目标相近,并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的理解和认同中,而应该赋予主体个性化的创造力,使之拥有超越现实之上的前瞻性和领悟能力。最后从功用上看,人生境界是主体的认识过程中稳定的直观,使主体能够以超越的态度去观察和把握现实,并通过自我实现的方式创造人生的价值。而艺术教育可以给人们带来比宗教和哲学等领域更为丰富多样的精神需要,从而消解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内在紧张,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内心世界中培养形成的关于人生的认识和体悟,并以境界呈现的方式帮助他们保持持续稳定的精神生活。

二、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内在联系

从艺术教育和人生境界培养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来看,它们主要赋予了主体内在超越的特质。如何既生活在世界之中,又超越于现实之外,是人生境界的一种智慧。人生境界的内在特质和艺术审美有相通之处,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帮助主体探寻自我的内心世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环境,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8]艺术在人类意识中显然不同于科学的理性,它使人类对客观世界同一事物的认识产生出不同的效果。科学态度主要是抽象的思考,个人情感与意志在对事物研究中需要暂时离开,科学则要追求一种普遍的规律。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是科学的,但是艺术作品给主体的体验效果却根据不同主体呈现差异。不同主体审美境界之所以呈现出不同,是因为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呈现,在当前的感悟和体验之外总是包含着主体以往的积累与沉淀,所以无论艺术审美状态还是人生境界都不完全是先天的直接,只是各种因素都已转化为主体的内心存在,艺术教育和人生境界培养的效果应该指向内在的精神世界,并以此作为二者对话和互动的基础。

首先,艺术审美的内在主体性以一种直觉的方式去洞察身边的世界,这种直觉是对理性的扬弃。主体在进行审美的时候,他的思想和认识能力在其内心积淀已久,已经转化为直接性的存在,并透以直觉进行把握和领悟。这种内在主体性的存在就表现为一种境界,它印证着内在的自我存有,与现实的交汇总是以“呈现”的方式来展现。人生境界培养首要培养的是主体的自我存在意识,使主体在与客观世界产生认知和交往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做到不随波逐流。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要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不满足于流俗之见在当下快餐式的社会环境中才更加可贵。中国古代教育也强调形成“以我观书”的主体性学习,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曾说:“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9]就是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主体性运用在人生问题上则展现为环境变化中的冷静与深沉,即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处事的态度。艺术教育和人生境界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能够以自我世界与客观世界构成独立的对话,并以超越的态度去感受自我的存在。

不仅如此,艺术审美的内在超越性还以非功利的态度关注着现实,人生境界也持此态度去处理现实中的各种关系。所谓内在超越不是否定或回避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在保持自身主体性不受外在功利性的侵扰。审美的境界是主体把自身与审美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境界,达到物我一体的浑然状态,释放出自我内心的真实情感。人生境界是一种自我融入世界或将世界融入自我的状态,处理现实中的关系从主客关系变成了自我与自我的对话,自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亦在自我之中。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中,对立无处不在,以现实的态度把握现实难免陷入利益纠葛,而以内在超越的精神去观察和对待现实,很多矛盾都可以在人生境界中获得对立的统一,从而消解主体的内在紧张感。在人生的问题上,始终保持现实的、分析的理性无助于自身境界的提升,内在的超越更需要有高远的人生目标,有兼容并蓄、从善如流的雅量,只有不斤斤计较于毁誉得失才能摆脱功利对人的束缚,在内心世界获得自由的快乐。

人生境界在内心世界中追求超越现实的自由和解放,艺术审美的内在创造性则以一种存在的意义彰显了生命的美好。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来看,审美状态中的人因为跳出了功利的世界,超越了客观的现实,努力追寻的是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自然的表达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彰显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很多艺术品的创作灵感也源于生命的启示。人生境界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并不是寂静的存在,它因为赋予主体鲜活的生命力而具备了创造性。人生境界是一种生命本身的创造和变化,《易经》所谓的“生生之谓易”正是肯定生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是强迫发生的,而是内在精神遇到实际事物的呈现。创造性和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生境界的主体在创造过程中更具潜力,因为人生境界超功利和依靠直觉的特点是主体具有开创性思考的基础,人生境界為主体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环境,实现了“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状态。具有人生境界的主体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到心地宽平而不狭窄,规模阔远而不拘泥,既可以加深思维的深度又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从艺术教育带来的审美体验和人生境界的关系来看,艺术教育与人生境界培养在主体性、超功利性和创造性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二者对人的精神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人生境界培养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前面临的困惑

从艺术教育与人生境界培养的相通性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成为人生境界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首先,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主体获得审美情趣,使对美的追求成为人情感生活的重要内容;其次,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获得主体的自我体验,使审美的效果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在审美过程中完成主体意向的自我构建;最后,从自我体验层面提升到人生境界的层面,境界的呈现是对客观世界的超越,当主体把自己呈现于对象之中时,客观对象在主体世界中则发生了变化,主体所体验的往往是价值和意义的世界,主体的人生境界自然会随之而呈现。但在现实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向人生境界培养的道路却难免遇到矛盾和困惑。

第一,高校艺术教育难以逃脱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藩篱。艺术不是空洞的抽象物,每一项艺术的背后都有其形式的载体,音乐、美术和书法等都有其技巧和形式,离开技巧和形式空谈艺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艺术技巧的层面进行学习和认知,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人生境界培养也会因此成为空谈。一个是公共艺术教育力图实现的目标,一个是公共艺术教育在现实中依托的载体,二者在现实中难以调和构成了公共艺术教育通向人生境界培养的第一重障碍。

第二,即使艺术教育本身跳出了知识技能教育的束缚,在教育过程中也会遇到教育对象差异所带来的困境。艺术教育与人生境界培养的相通性之一,就是主体的个性会在其中得到印证和培养,但承认主体个性的存在和差异就使教育不得不面对教育的普遍性和主体个性的矛盾。既然艺术审美不同于科学知识,同一对象给不同主体带来的审美效果必然出现差异,甚至某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根本无法带来审美效果。不同主体的天资禀赋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艺术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将决定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依靠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要解决个性化的问题还很困难。如果越想突破和跳过个性化的问题,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越发强调大众化和普遍性,就会在这个问题上越陷越深形成悖论。如果公共艺术教育无法开启主体内心的个人世界,把对美的追求转变为主体的内在精神需要,那么人生境界的实现也会随之遇到困境。

第三,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艺术“异化”现象也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假设主体受到了艺术教育影响,能够通过培养审美情趣去获得内心深处快乐,但他所处的艺术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神圣的、崇高的存在领域却开始失去自身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开始沦为非创造性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艺术。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最为集中,尤其是文化工业背景下艺术审美异化的批判理论,揭示了文化工业所营造的那种虚假的幸福与满足。“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地方,到处充满着走马观花和确凿可靠的知识,消费变成了快乐工业的意识形态。”[10]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艺术的异化将使主体失去独立的个体批判与反思意识,“人类已丧失构造出一个不同于他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另一世界的能力”。人生境界就是一种不同于现实逻辑的精神家园,是主体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如果生命活力和创造性的衰退,主体的精神家园将会有丧失其存在基础的危险。

四、结束语

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下,我们从告别传统走向现代的快速变革中意识到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价值与困惑。人生境界的超越理想在现实中努力寻找通向精神家园的路径,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的普遍开设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实践,并具有与人生境界培养产生联系的可能。

综合來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要超越德育的范畴,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对道德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艺术教育本身要避免德育化的倾向,不能成为大学道德教育的附属品,变成校园生活的装饰和点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不仅让学生能够走进美的世界,还要努力让他们去构建自己的审美世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做到个性化的培养则需要更加多样的艺术教育资源,除了课程的设置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艺术文化环境的创设,使主体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形成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并体现出艺术对人的关切。艺术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教育单元,高校的各种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也要尽量与艺术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生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57.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83.

[3]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10.

[4]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5]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68.

[6]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2.

[7]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9]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20.

[10]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3.

人生的艺术化范文第4篇

心生莲花,芬芳自来

人生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只有失败的事情,没有失败的人生。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失败,且又不断前进的过程。失败,增长的是智慧;挫折,磨练的是意志。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到最后,最终会赢得胜利。

生命不止,岁月不熄。人生需要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生活有时就像爬山,跌倒的时候,即使滚落到山脚下才爬起来,依然不能放弃。

生活不会无缘无故的给你多少,每一次的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每一次的努力,又会让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生命中的坚强,不是曾经经历过多少次风雨,而是历经风雨时,依然能够选择义无反顾的前行。

或许人生曾经对谁有过偏爱,但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时间带走的,谁也无法挽留 ,但今天留下来的,相信一定可以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未来。

岁月的心中总是装着慈悲,无论走到哪儿,命运最终得到的都将是一份宽厚。而大多时候,时光却总是一位旁观者,看着你尝遍人生百味,却从来不会主动站出来,哪怕是帮你一次也好。

每个人都希望把平常的日子过成诗,把平凡的岁月酿成酒。而大多时候,心中的诗却总是躲在那个叫远方的神秘地方,而酿出的酒,也常常变成一杯清苦的茶。

并不是命运故意捉弄谁,而是有些东西,往往在得到后,便不再珍惜;有些事情,只有在品尝过苦涩后,才懂得生活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苦中有甜。

不要做那个追梦的人,因为追求任何一种不现实的东西,到头来苦的、累的还是你自己。有时候,梦幻与现实之间看似遥远,但当你明白后,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只差你一个成熟的距离。

人生是一本无法改写的书,每一步的行走,都会在这里留下一页历史。而这本书里,也将会有许多无法续写的篇章,让你从此懂得人生还有遗憾、无悔和生命的珍贵。

生命中的沉厚,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愈陈愈浓,愈久愈醇。人生大可适时的给岁月留一份厚重。因为只有经历过,才懂得苦;尝过了,才知道甜。

人生亦如茶,手捧生命的温度,看浮华三千,尝人生百味。红尘有暖,岁月,只有在暖中才有幸福,福至,才感到真情;茶中有静,人生,只有在静中才能开悟,悟透,才懂得取舍。

尘缘如梦,梦中的风景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醒了,才知道只有打理好自己的心园,才能感受到人生中什么是真正的春暖花开。

人生的脚步不要走得太快,生活的美好不是追求终点的辉煌,而是路上一直伴你前行的风景。

尘世风烟,世象皆空。清守一静处,虽诸多辛苦,终自有一善。凡尘游走,自有苦乐哀愁。苦多了,亦有甘来;悲过了,自会快乐。

人生的艺术化范文第5篇

成长他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由各种各样的事情的发生和解决所构成,在发生的每一件事中,你思考的过程也就是你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其中的坎坷、无奈、灰心、泪水想必大家都经历过。

铁只有经受无数次的锤炼才能变成坚硬的钢。人也是一样,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自己也就处之淡然,镇定自若,处理事情也就游刃有余。谁都想一帆风顺、谁都想事事如意,可这只是你的主观想法而已,事实上该来的挫折它依旧回来,那么在无法阻止它的到来的时候,那么一颗乐观的心就变的至关重要了!!同样面对失败,乐观者与悲观者会有不同的感受。乐观者会从中感受到启迪,增加力量;悲观者可能会意气消沉。要想积极的对待生活,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另外,生活的视角也需要调整。

生活之路就是这样,无论是谁,只要以一种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态度去面对风风雨雨,那呈现在他面前的必将是火红的太阳、美丽的花朵。反之,若将自己沉郁于悲忧低落的圈套中,在美丽的生命也会黯然无光。有首诗写得好:你高兴,月儿慢慢在圆;你忧伤,月儿在慢在圆;你看见,花儿努力开放;你看不见,花儿在努力开放;月儿在圆,花儿在开放,日子总在一天一天地流逝努力的让你的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幸福的光彩。

如果觉得成长是种痛苦,那你可以继续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中“成长”,永远做自己的童话梦。其实这里的痛苦只是你经受的挫折或者是磨难比较多或者比较大,但是正是因为你经历了这些,你也就真正意义上得成长了,当你下次遇到同样问题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纠结。回过头想,这是你的一笔财富,只不过代价高点罢了!!如果连这点都不敢去正视,那真的是·········。

人生的艺术化范文第6篇

却始终不引起过分热闹的关注,保有独立而随意的品格,这就很好。

对你笑的人很多。真心对你,包容你一切的,太少。

我们的所有梦想都能实现,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追求。

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百味尝遍,自然看透;看透世态,看淡世事。

微笑永远是一个人身上最好看的东西。

学会忽略,是通向内在平静的一条大路。

已经发生的,永远都不可能重来。所以,向前看吧。

生活,需要追求;梦想,需要坚持;生命,需要珍惜。

我努力赚钱的目的,就是想让我妈在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能像给我买东西的时候一样干脆。

上一篇:如何挑选水果范文下一篇:如何编写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