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

2024-07-14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第1篇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从而更好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引领产业链向高端提升,乃至助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不仅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体经济中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

当前,宁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各个门类的发展较为薄弱,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有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新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向“智造”转型,推动工业生产的战略转型升级,产业迈入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降低能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本课题通过对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找到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取向。

一、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宁国生产性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行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动能不斷加强,现代物流和金融业稳步发展。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与其他产业联动薄弱

近年来,宁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增加值呈现出明显的持续增长态势,但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没有完全切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无法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很多研发机构都是从科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很少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工业互联网以及工业大数据体系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也相当欠缺。

(二)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偏小

宁国的生产性服务业都在扩大规模,但因起步晚,发展较缓,出现了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现状。除银行、保险和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外,其他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体系小、散、零、乱。企业发展层次比较低,特别是与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尤为欠缺。此外,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知名企业,服务业业态不够丰富,服务功能为其他产业配套的能力不足。

(三)中高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

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知识基础上的产业,中高级人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目前,宁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高级技工、现代型技工、复合型技工、系统培养的技工人数少。地处宁国,高、精尖人才引进困难,辛苦引进的人才往往又留不住,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这个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产业集聚效应不够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既成事实,也被国家视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有效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约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尽管市委市政府全力规划,加快园区整合优化努力集聚形成产业链,如建设物流园等,但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好项目支撑,产业链较短,集聚效应不够强。

(五)创新机制缺乏

作为第三产业的延伸,目前宁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数处于低端服务水平,创新能力不强。“五缺”现象比较明显,即:缺乏高端研发机构、缺乏高端关键装备、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缺乏领军型人才。虽然像中鼎这样的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仿制和中低水平竞争情况大量存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发展将是必然趋势,这也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二、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总体需求不足

从宁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偏低,对农业生产性专业服务需求不足。从工业发展的现状看,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陈旧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固守传统“小而全”的企业形态,产品从研发到营销的各个环节都由企业内部完成,缺乏通过服务外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的主动性。小规模、低水平发展的工业和农业,无法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旺盛需求。这是制约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外部环境不优

1.发展氛围不够浓厚。宁国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试行》等文件,建立起\"1+1+5\" 奖扶政策体系,从实施重大项目、壮大市场主体、发展重点行业、推进集聚发展、强化区域合作、加强统筹协调等方面,对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政策性支持。但政府没有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管理水平也处于较低位置。

2.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调研中发现,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10个大类、34个中类、135个小类。但县级层面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口径,更没有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导致宁国生产性服务业没有专项统计数据,存在底数不清的情况。

3.吸引力不够强。因工业企业对于地方税收贡献大,宁国多年来对工业企业给予了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从税收、土地、信贷等任一方面都无法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扶持政策。加上财政收入有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产业需求,对于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缺乏吸引力。

(三)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欠缺

宁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竞争力较弱,产业层次不高,在服务理念、组织规模、技术创新、服务质效、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三、宁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 一) 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1.弥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板。从以上分析得知,部分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和高质量产品短缺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逐步解决制约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宁国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财政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实现财政资金由企业分散补贴向重点支持研发、技术、信息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转变。支持研發设计、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产业等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3.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宁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工程,优先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纳入宁国市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复合型领导人才、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生产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 二)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

1.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对内进一步加强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增强经济的发展活力。对外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鼓励有资质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宁国市场;同时也鼓励宁国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接受市场竞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重视创新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科技研发、专业服务、教育培训等也是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通过创新,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研发实力,最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政府要鼓励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并帮助他们申请相关的补助资金。

3.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明确发展重点,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能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有效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 三) 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1.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整个产业协同发展的最佳实现方式。二者融合发展就要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跨行业整合。比如,制造业与研发设计企业联合,借助于现代技术延伸产业链,提供更多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2.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边界。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交叉领域的创新突破、跨界融合,发展以“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链。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重新组合和高效整合,打造真正有市场、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链,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3.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作为主要抓手。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搭建重点企业产业互联网联合平台,积极吸引国内外主流大数据企业进驻宁国。重点研发云计算虚拟、云安全、大规模数据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业聚集发展步伐。(作者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们衷心的希望不仅奔驰汽车在华销售量实现35个月持续增长,也希望吉利汽车能开进欧洲市场;不仅中国的老百姓到家乐福购物,欧洲的老百姓也能在家门口逛王府井百货。”在3月15日举行的中欧企业家座谈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姜增伟如是说。他希望,中欧企业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实现经贸务实合作量增质优。

服贸合作机遇期

正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尹宗华在座谈会上所说:“我曾经在欧洲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中欧在服务业领域各有优势,双方合作充满机会。”

近年来,“服务贸易”似乎成为高频词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比重要大幅提升,要促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去年的服务业增速达到3%,快于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2.2个百分点。

欧盟连续11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12年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5648.5亿美元。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772家,同比增长11.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截至2016年1月底,中国对欧累计直接投资621.5亿美元,欧盟对华累计直接投资1039.6亿美元。

中欧近几年来的双向投资发展非常迅速,服务贸易的内容也越来越重要。尹宗华表示,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这将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中国市场广阔,高素质的劳动力众多,消费水平和经济结构稳步升级,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欧洲国家服务业起步早,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和浓厚的人力资本,形成了一大批全球知名的服务业和品牌,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中欧企业可以全面对接在资本、市场、管理、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抓住电信、金融、保险、咨询等产业的合作机会,带动中欧经贸合作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双方还可以广泛的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推动科技和产业相融合,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变传统制造业的传统模式与服务模式。

英中贸易协会是由英国政府和工商业界共同支持的对华经贸促进机构,主要任务是促进中英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主席詹诚信勋爵认为,近年来,中欧之间的合作服务增长势头非常强劲,2012年至2014年,中欧服务贸易总额已增长25%,英国服务业企业最感兴趣的投资地之一便是中国。

“一带一路”有亮点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及进一步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而许多欧洲企业也来到了中国,并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成为了很好的合作伙伴。詹诚信表示,他们希望看到中欧企业建立合作,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与产品,同时在中欧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桥梁,把更多的中国产品带到欧洲和其他国家市场上去。

“一带一路”也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我国将加快结构性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进金融、医疗、服务等领域有序对外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法制化、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对此,姜增伟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为双方工商界搭建更加宽广的桥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为中外企业深化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外,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彦辞表示,中国发展的许多经验可以适用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提供启示并做出贡献,例如向外资企业开放市场,允许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代理机构。通过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的营运效率和互联互通有望进一步提高。

随着中欧贸易的不断往来及企业之间合作范围愈发广泛,不论中国企业还是欧洲企业,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竞争。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公司总裁东嘉生表示,贸易是推进经济增长解决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企业,无论在“牛市”的时候还是在“熊市”的时候都有自身增长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企业内在的经营能力,东嘉生表示,希望能够加快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自贸协定的推进速度,货物贸易的进口增加一定会带动服务贸易,包括金融、法律的发展。

目前,有许多专注于中国市场的资讯企业,帮助跨国企业兴业,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银硃合伙人有限公司就是提供这类咨询服务的一家公司,银硃董事长贝彼德认为,在金融服务领域,企业家们的精力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外商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进行投资的时候会受到限制。他表示,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在海外市场所做的这些业务,外商企业在中国市场同样能够开展。

“在今年的两会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比重的51%,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空间很大。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产业与服务贸易以及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上,我们更应该关注两个市场。”据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介绍,去年在中国贸促会的大力支持下,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由36个国家共同发起成立“我们的共同宣言是打造一个网上的丝绸之路”。

创新模式更务实

如今,中国与欧盟提出,到2020年双边贸易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伴随着不断深入的经贸往来,工商界提出的建议也更加务实。

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对外事务与公共政策执行副总裁李洁告诉《中国对外贸易》,去年中国汽车产业逆势增长超过30%,成为业界的亮点。“在供给侧改革中,一定要有企业的声音,让市场的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心发挥作用,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前景。”李洁表示。

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南亚区总裁格雷瓜尔·奥利维埃提出,中国应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包括通过租赁的方式增加汽车的销售,大力开发二手车市场,创新汽车融资和汽车销售模式等。

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艾特·凯瑟克谈到在资本改革中要重视合作伙伴精神,这对于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也是非常关键。此外,他认为,在资本市场改革当中,关注中小企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会成为中国的重点,也会成为中英的交往重点。

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柯明思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谈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酒店运营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需要整合不同地区、各种品牌的资源。此外,还需要与酒店所在地的业主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中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也了解到有很多中国公司有这方面的投资需求,我相信如果双方加深合作会更加有说服力。”柯明思说。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丁长峰也表示,万科正在瞄准2020年冬奥会商机,同欧洲企业合作进军滑雪度假市场,同欧洲企业加强在规划运营和培训等领域的合作。

中欧在零售业的合作机遇也非常多。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公司总裁东嘉生表示,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欧洲商品尤其是日用消费品质量和时尚度全球领先,欧洲企业可同中国零售企业合作,实现共同增长。

拥抱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也是工商界内的热门话题。据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挺革介绍,2015年中国出口出现了双降现象,而浙江出口同比增长2.3%。“主要原因在于服务平台‘义乌通’的打造。这个平台兼具物流、融资、海运、报关等服务功能,平台运作均由进口商和出口商自己完成,成本更低,更具有竞争优势。”他说。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交易银行部总经理许晟认为,随着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银行的传统方式也得到提升,除了资金上面的收款以外,怎么处理这个信息,及时反馈给商户,让他们能够得到明确的信息流,这是银行需要做到的。

除了传统服务业外,电商等新兴服务企业也在抢抓中欧合作商机。苏宁云商集团公司营销总部副总裁、苏宁国际公司总裁龚震宇提出,随着中国跨境进口电商的推出,针对诸多的海外企业进入市场又新的渠道,“我们非常希望在这个平台上面和海外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他表示。

京东集团副总裁马健荣介绍,除了直接从海外采买之外,海外商家也可以签约入驻“京东全球购”。现在已经上线了法国馆、韩国馆、日本馆、美嘉馆、澳新馆、德国馆等,而且这个列表还在不断地快速增加。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江苏全省高速公路共有服务区109对,其中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交控”)管辖的服务区为94对,在江苏高速路网中占比87%。近年来,江苏交控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大力推进服务区转型升级和“双提升”工作,不仅满足了群众出行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也将服务质量和服务设施提高到了令群众满意的高度,走出了一条江苏特色、交控特点的服务区高质量经营发展之路。如今,江苏交控系统有5对全国百佳示范服務区、16对全国优秀服务区、66对全国达标服务区,一大批有文化、有记忆、有特色的服务区创新了服务区转型升级的“江苏模式”,引领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

以新理念破解服务区经营发展困局

江苏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随着1996年沪宁高速开通的6对服务区而发展起来的,到“十三五”期间,建成运营超过15年的已经达到35%,10年以上的已经超过80%,还有部分服务区运营已经超过20年,大部分服务区还处在快餐、超市、厕所、加油的“老四样”经营状态,经营理念、服务设施等都比较落后,且长期亏损,经营困局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用地规模小,与服务区发展不适应;二是经营品质低,与老百姓需求不适应;三是盈利能力弱,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面对服务区的经营困局,江苏交控不等不靠,主动寻求破局之道。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江苏交控党委提出:服务区发展要敢于破局,善于用创新思维向传统挑战,围绕“城市的延伸、旅途的驿站、文明的窗口、温馨的家园”推动转型,打造一批在世界有知名度、在全国有地位、在江苏有影响的现代化服务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出行多样化、品质化需求。一是推动由公益为主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转变。转变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顾客满意为最大追求,同时更加注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立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的发展理念。二是推动由封闭式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发展初期,市场较为封闭,服务区为传统的自营模式。必须要开放服务区经营市场,通过经营权转让、场地租赁等形式,融合非公资本参与运营。三是推动由简单服务向细节服务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要求使我们深刻领会到,服务无小事。必须高度重视服务设施的提档升级,在再造服务流程、完善服务细节方面开展大量工作。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服务区转型升级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过去,最困惑我们的是服务区严重亏损,供给单一。而且在严重亏损的前提下,对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积极,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如何推动服务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江苏交控大胆解放思想,跳出高速看高速,跳出服务区看服务区,将服务区商业模式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不但实现自身飞跃,还引领了公路出行消费升级潮流。一是转变商业模式。宁沪高速6对服务区实施“3+3”转型策略,提出要向黄金通道要黄金效益,率先对梅村服务区按照城市商业体shopmall模式转型。改造后梅村服务区经营项目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国内外32家品牌入驻。2019年,芳茂山、阳澄湖服务区开业后,日均营收同比增长204.95%、189.93%。二是丰富商业业态。按照“双提升”的要求,形成了利用社会资本助力,形式多样的商业模式并存发展、同台竞争的局面。服务区商业经营模式由最初的“自营、外包”2种商业模式,发展到现在“自营、外包+监管、平台+品牌、平台+文化特色拓展”等多种商业模式、60余种商业业态、近百种国际国内一线商业品牌,大众商品实施“同城同价”,极大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选择需求。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在不改变产权的前提下,大胆引入社会资本。目前参与全省服务区运营的非公主体已经超过60余家,“十三五”以来引入投资额达10亿余元,既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能将节约的资金投入到跨江大桥等新建项目中,实现了良性循环。

以拉动服务区消费促进经济内循环

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仅是提供美食文化的交流平台,更是唱响了一道“经贸大戏”。“服务区+”在增强服务区自身造血功能,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是思路突破。围绕人民群众出行消费需求升级新形势,提出高速公路服务区“四小四大”思路,即“小窗口大民生、小空间大舞台、小岗位大作为、小实体大效益”,重新定义服务区形象。二是制度突破。加强顶层设计,出台《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实施意见》《推进服务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解决了在推进服务区转型发展过程中“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办”的关键问题。三是管理突破。以“精致、精细、精美”为目标,推行“一区一策、精准施策”,结合断面流量、地域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将服务区分为五类:总数5%以内、日均流量8万辆以上的服务区作为一类核心服务区打造;总数10%以内、日均流量5—8万辆的服务区作为二类重点服务区打造;2—5万辆为三类创效服务区;1—2万辆为四类基础服务区;1万辆以下为五类保障服务区。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政策,江苏交控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构建“助力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是提升经济效益。尝试平台招租模式,推进服务区按照城市商业体改造。转型升级以来,服务区经济效益进入了持续扭亏的快车道。2018年江苏交控经营管理的服务区实现扭亏为盈,2019年盈利总额达1.54亿元。二是尝试“服务区+旅游”。精心打造“梦里水乡·诗画江南”阳澄湖服务区、侏罗纪“新站点”芳茂山恐龙主题服务区、“交通+旅游”新窗口东庐山服务区等一批网红景点。2019年,阳澄湖服务区获评“全国最美园林文化服务区”,并携手芳茂山服务区获评“全国旅游主题服务区”。

以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国企使命担当

服务区是百姓感受社会进步的窗口,也是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前沿。江苏交控以提升人民群众出行体验为目标,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转型升级,逐步从“快速便利、及时到达”单一需要升级转变为“快行慢享、轻松旅途”的多元诉求,持续满足新时期社会公众对美好出行现实“新需要”。转型升级模式在全国迅速引发蝴蝶效应和网红效应,不断刷新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颜值”,颠覆社会公众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认知度”,改写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国企的责任和担当。

回顾江苏高速公路服务区这些年走过的路,从基本维持餐饮、超市、加油、厕所“老四样”的1.0时代,到实现品牌化、多样化的2.0时代,再到引入社会第三方资本打造商业综合体的3.0时代,又到主题服务区引发“网红效应”的4.0时代,包括我们即将打造的以综合智慧化服务区为代表的5.0时代,面对网络爆红后带来的惊喜,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和淡定,甚至感到了深深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土地资源制约的瓶颈需要突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荒凉的服务区周边大都成为城市用地,使得服务区想通过征地扩大服务区域成为难上加上的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区进一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是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服务区客流量的快速增长,在服务区有限的空间内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增加,比如高速公路作为危化品运输的主要通道问题等。三是创新发展的干劲不能松懈。目前江苏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已经进入“无人区”,再突破的压力将会呈现几何级的增长,但千万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维,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无人区”,继续成为引领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标杆。

(作者系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宁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第4篇

2.1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提出与深化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Hubbard和Nutter(1982)、Daniels(1985)等人,认为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并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者服务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以上是一些学者和机构从服务活动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

还有一些学者和机构从服务功能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定义。Gruble和Walker(1989)、Coffer(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生产性服务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Hansen(1990,199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其定义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美国商务部又进一步将这种中间功能的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联合生产性服务业”,总部与外国生产性服务业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

10%);另外一类是“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与国外厂商、私人企业、国外政府的合作(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90%)。

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性服务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总体上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而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2.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首先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特征:一是不可存贮性;二是非实物性,生产性服务是无形的;三是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同消费者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中间投入特性。这是其区别其他服务业最一般的本质特征。Coffey(1991)、stanbaek(1984)都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中间投入行业,在货物或者服务生产过程中扮演中间的需求功能,是被组织用作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新的服务生产过程的投入,其消费的过程会产生更多的产品或者更大效用的服务。

链式化发展及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已由发展初期的向生产企业提供单一性或阶段性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服务。目前,在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中,围绕制造环节这个中心,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秦远建,2006)。只要生产企业有需求,无论是生产环节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与之配套。

在国内,不断延长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开始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方向。链式化发展的趋势,不但大大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制造业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陈柳钦,2007)。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存在前向联系(中间使用率)和后向联系(中间投入率)。某些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或者本身就属于制造业某个环节,与制造业联系密切,能带动很多产业的增长,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任旺兵,2006)。

高度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即高度专业性。在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专业知识进行规划、整合、控制和评估,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正是各项专业化的服务。OECD(1999)认为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信息科技基础上的服务型经济。同时高科技人才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成为常态,Saxenian(1994)指出,硅谷有很多高科技人员会转往创业管理公司,科技管理顾问公司,以及金融等周边的生产性服务业。Grubel&Walker(1989)指出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不是人力和知识成本引入生产过程的唯一渠道,但是主要途径之一。大量迅速成长的生产性服务业雇佣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向企业提供,而人才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日益专业化和迂回生产不断推动经济增长,迂回的结果使人力和资本变得更加专业化(魏江,2004)。

空间可分性。主要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

Nicolaides(1990)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并不限于空间因素,服务本身跨跃国界,服 务消费者跨越国界,服务生产者跨越国界,是生产性服务业三种形态。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在世界任何空间区位,通过信息技术向生产性提供服务。Sassen(2002)也指出世界大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性产业,促进地方发展。

布局呈现集中分布和集聚态势。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跨国投资,在主要城市设立分支结构来实行生产和销售,或者集中少数城市大量生产和出口。

Eberts&Randal(1998)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大都市地区,形成整个产业活动的核心代表,Markusen(1989)通过研究证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也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Wernerheim&Sharpe(2001)研究结果显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聚集经济是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可分性改变了世界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国家都通过主要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既提

升城市功能也加快产业升级。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

(1)基于社会分工与交易费用理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看,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生产者之间所交换的商品数目和规模扩大,为此也会带来各种相关交易费用的提高。按照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交易成本)两部分。随着生产迂回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但制造业生产的迂回化和专业化也增加了企业内部的交易环节,增加了交易成本。在现代经济中,交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科斯(1937)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市场内部交易会增加额外的管理费用,但是通过形成组织来管理资源,会节约市场运营成本’。威廉姆森(197

5、198

5、1999)把交易费用分为交易前费用和交易后费用,交易费用的增加来源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企业的相对集中能够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国内学者魏守华等(2002)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大量相关企业集聚,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率,特别是在存在混合式分工水平时代,平等合作下的网络管理模式使得企业集中资源专攻价值链中某些环节,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创新从而提高生产率。

(2)基于产业区位理论和新地理经济学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最早提出集聚经济理论是韦伯(1909),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提出企业集聚的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各个企业功能的总和,韦伯将集聚划分为由于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产业集中化的第一阶段,和缘于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从而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聚集的第二阶段。同时,韦伯又将区位因子区分为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确定合理的工业区位应当在地方因子决定了工业企业的区位后,再根据积聚因子进行调整。韦伯还把产业集群归结为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常性开支成本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哈维(1936)修改了韦伯的体系,他考虑了更为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

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他认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以及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是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二是农资供应服务;三是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四是资源化的利用农业废弃物的服务;五是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六是农产品初加工服务;七是农产品营销服务。

宿迁市作为江苏省正在发展中的年轻城市, 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因而, 如何配置资源, 联动相关产业, 形成良性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动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宿迁农业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项目建设

2014年度农业开发项目通过验收, 累计完成各类项目总投资4.47亿元, 其中财政投资3.38亿元, 治理土地面积1.5万hm2,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4个。实施2015年度农业开发项目。全市项目财政投资3.23亿元, 实施项目80个, 其中土地治理项目34个, 产业化项目36个, 治理土地面积1.5万hm2, 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1万hm2。

1.2 农业科技

为结合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及公益性农技推广单位现有基地, 通过农业科技项目劳动、农业科技培训, 提升基地科技内涵和推广能力, 建设和认定一批高度集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农业基地。经统计, 截止2017年初已经建成各类农业科技展示基地20余个, 全市推广应用农业“三新”成果60项以上, 较“十一五”末增长50%,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1 000户。

1.3 农业机械化

2015年, 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超85%,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全年共推广水稻插秧机141台, 机插秧面积16万hm2, 高速插秧机90台, 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1.78%。全年新增玉米播种机279台, 秸秆还田机611台, 玉米机播率、机收率和秸秆还田率分别达83.6%、80.1%和85.2%。

1.4 观光农业

2015年全市蔬菜附中面积11.2万hm2, 比2014年增加2 000hm2, 总产453.6万t, 比2014年增加23万m2, 总产41.9万t, 比2014年增加1.1万t;西甜瓜种植面积1.44万hm2, 比2014年增加500hm2, 总产58.4万t, 比2014年增加2.2万t;果树种植面积1.03万hm2, 比2014年增加1 400hm2, 总产16.4万t, 比2014年增加5.3万t。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13个, 规模以上企业37个。全年有超过29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光浏览, 营业收入达到了12.2亿元。

1.5 农业产值

农业经济稳步推进。2016年,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17.24亿元, 而且, 可比价增长2.0%。农林牧渔服务业共计13.61亿元, 占比分别为57.7%、3.5%、19.8%、16.4%和2.6%, 其中农业共298.51亿元, 林业共18.09亿元, 牧业共102.14亿元, 渔业共84.90亿元。

粮食总产保持稳定。虽然夏秋两季受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 导致粮食单产略有下降, 但总产量基本持平。全市粮食总产量384.54万t, 较上年下降0.5%;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万hm2, 比上年增长0.5%;粮食单产442kg/667m2, 较上年下降0.9%。其中夏粮总产比上年增加0.22万t, 共计156.93万t, 增产0.1%;秋粮比上年减少2.3万t, 总产227.61万t, 减产1.0%。

2 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数据的处理分析, 宿迁的农业销售服务以及人才资源是导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宿迁要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发展现代化农业, 近年来, 宿迁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宿迁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 有区别的施行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业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促进宿迁农业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2.1 重视“互联网+”为依托的生产性服务业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种植技术与农业知识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讲, 前者越高则后者越高。日本为农业生产人员和企业提供数据和经验支持的渠道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种植技术与知识的数据化。因而, 发展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要想具备较大提升, 应当依托“互联网+”服务, 同时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宿迁市农业生产向智能化发展, 已达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逐步实现的目的。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就要继续强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培育、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创建、农产品网络营销供应基地建设、农业企业电商运用示范、农产品网络营销专业村建设、“一村一品一店”全覆盖、乡村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站 (点) 建设, 以及专业人才引进、电商从业人员培训等“九大工程”实施力度。

2.2 发展现代物流

加快宿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应该鼓励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促进物流信息资源整合, 打造“智能物流园、智慧供应链”。完整的供应链及高度规模化的物流水准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荷兰国土资源贫乏, 地域面积狭小被称为“地理上的小矮人, 经济上的大个子”。然而其凭借农业的高度集中化,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 达到了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的成就, 究其根本, 都离不开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及高度发达的物流系统。从宿迁的角度来看, 首先, 宿迁紧邻交通要道——徐州, 具有一定的地理区位优势。其次, 宿迁靠近淮安这一备受物流公司青睐的城市在物流规划上也有可取之处。最后, 宿迁市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建成高铁项目, 这一项目的完成, 无疑将为宿迁现代物流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机遇。

2.3 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就应该致力于将服务向金融保险、农业科技信息等领域发展, 这样才能够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活力。尤其是在宿迁, 对于科技创新的要求愈来愈加强烈, 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主导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就更为适合。此外, 此种模式还提升了创新的投入产出比, 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坚持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方式, 推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业技术咨询、良种推广、新产品引进、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各类农技服务发展, 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在鼓励企业发展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同时, 加大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业的投入, 继续培育、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服“110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等, 完善农技服务业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2.4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构建农业销售体系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 宿迁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这里具备优良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是农林渔牧业发展的天然基地。本文认为宿迁市政府应当带动以及鼓励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同时, 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 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还可以参照日本、台湾的发展模式, 引导农户形成区域规模经营, 打造具备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例如沭阳县的品牌塑造活动就为宿迁市整体农业销售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该县通过提高农产品品牌地区知名度, 在销售和推广过程中注入文化内涵, 紧接着通过地区知名度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形成良性体制。

2.5 人才培养、人才引进

目前, 宿迁市对于农业人才培养工程和项目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提高, 大部分农民长久以来受到传统农作方式的影响颇深以及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人才问题, 加之本地在吸引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技术型人才方面的准备工作不足, 直接导致了本地农业技术型人员的缺失。为此, 政府应当积极解决眼下农村从业人口的文化水平问题、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农业管理模式, 将新的研究成果推向农户, 普及现代农业知识。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本地农业技术型人才的不足, 又能够跟紧农业科技前沿, 发展现代化的、规模化的、区域化的农业经济。

结束语

本文从地域特色、现代科技、人员储备、农业销售服务等方面出发, 研究探讨了适合宿迁市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认为宿迁市作为年轻的城市发展空间巨大, 走地域特色化农业、休闲农业的路子。同时, 政府应当加大在现代科技、人员储备、农业销售服务、互联网+等农业生产服务性行业的投入与支持。如此, 便能形成宿迁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机制的良性循环, 稳步甚至快步发展农业。

当然, 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机制的探索仍有些许问题阻碍其前进的步伐, 本文提出的观点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建模时采取的变量也是经过了多次比对核选才选出, 如果加入更多变量其显示的统计结果就需要另加商榷。希望后者可以完善, 修正本文观点。

摘要:要保持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 研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可以称得上是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宿迁市作为江苏省正在发展中的年轻城市, 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结合宿迁的实际情况配置资源, 联动相关产业, 提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对策, 以促进宿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宿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 Kenneth A.Reinert, 1998, “Rural Conform Development:A Trade Theoretic 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Vol.4, pp.1-17.

[2] 庄丽娟, 贺梅英与张杰, 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450户荔枝生产者的调查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11 (03) :70-78.

[3] 姜长云,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16 (05) :第8-15页.

[4] 韩坚, 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J].学术交流, 2006 (11) :107-110.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第6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境内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 当地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与制造业关联互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仍值得辽宁借鉴, 当然珠三角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教训。

一、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和经验

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和惠州等, 广义的泛珠三角地区还包括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 (区) , 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珠三角地区是新中国最早启动改革开放进程的地区之一, 当地背靠祖国腹地, 紧邻香港、澳门, 遥视台湾, 面向东南亚, 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和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 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加工区、制造业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之一。随着当地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产性服务业在当地产业集群中不断涌现发育, 并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1.物流服务业

珠三角地区的物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产业基础, 与当地制造业有着天然的联系。珠三角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产业发展, 2002年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五”计划》, 提出建立协调有效的管理机制, 规范物流发展秩序, 推进物流业的改革和开放, 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推动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快物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促进海陆空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而基本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粤港澳区域物流协同合作、推动以广州——深圳为轴线的珠三角地区成为国内外双向物流和海陆空立体物流相结合的国际性物流中心, 从而成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广州、深圳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文件。如深圳出台了《深圳物流“十五”计划及2015远景规划》、《关于加快深圳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等, 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海、空港投资建设力度, 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建立以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匙安全体系、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建设综合型和集散枢纽型两种类型的六大物流园区, 形成与物流业相关的货运交易、代理、信息、管理、保险、金融等服务功能;并鼓励鼓励金融、保险、电信部门及生产和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 以资产为纽带, 以服务质量为品牌, 以信息技术和专业化管理为基础, 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把物流服务业与信息、金融等服务业结合起来, 共同服务制造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

2.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随着珠三角地区商务成本的上升和国内外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组, 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出口加工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制造业改造转型迫在眉睫。为此, 珠三角地区采取各项措施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从而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广东省科技厅联合云南省科技厅对泛珠三角科技资源情况进行调查, 完成了《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联合调查数据汇编》, 摸清了整个泛珠三角地区科技服务资源的家底, 从而便于整合开发。其次, 开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直接联系的技术研发项目, 如广东省科技厅出台了环保型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工作方案, 并推动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通过制造业信息示范市 (区) 建设项目等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新的核心技术, 给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注入了新内涵、新活力, 在IT装备和信息服务软硬件两方面对制造业的改造发展给予支持, 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并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程度, 促进广东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使得广东制造业改造升级颇具规模, 尤其是与产业信息化改造直接联系的IT制造业。到2010年, 广东IT制造业销售产值超过2万亿元, 增长22.6%, 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 成为信息产业第一大省。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等手段,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提高科技服务行业活力。加强泛珠三角地区科技研发合作, 广东和香港及泛珠三角其他省区共同开展关键领域项目联合攻关工作;还与广西合作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 优化两广特色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积极举办展会论坛, 加强科技交流。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平台, 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 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3.金融服务业

金融业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 2012年广东全省金融业总资产高达15.3万亿元, 居全国首位, 并超过排名第二的江苏省1109亿元。近年来, 广东不遗余力地构建金融强省的同时, 坚持金融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 尤其是其中的先进制造业, 取得了较好成效。首先, 广东银行业积极落实“产融对接”, 实现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有机统一。到2011年底, 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贷款余额达8200亿元。其次, 针对初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积极开展产品创新, 探索开展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新型权利质押融资业务, 推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还出台《出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十六条”意见》, 遵循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战略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 注重银行与企业建立互信互利长期业务合作关系, 帮助企业通过现代金融服务产品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效率, 引导企业走“专精新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同时通过企业的发展壮大来培育自身的优质客户群体, 提高经营效益, 从而实现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良性互动。第三, 在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地, 通过金融创新:股权交易和支持发展股权投资企业等服务制造业发展, 尤其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

二、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教训

当然, 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过程中当地物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教训。首先, 在物流方面, 物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程度偏低, 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增值服务不足, 导致供求结构矛盾:低层次物流服务相对过剩, 而高层次物流服务相对不足;其次, 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 培训认证不规范, 人才匮乏, 影响行业整体素质;最后, 人为的行政分割影响物流资源的有序竞争与合作。为此, 辽宁应该完善物流法规政策体系和相关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打破行政区划而站在全省高度整合物流资源, 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制造业的发展。其次, 在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领域, 一方面, 从科技资源角度看, 珠三角地区科技人员占比偏低, 甚至一度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 从成果转化角度看, 珠三角制造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 信息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速度迟缓, 直接导致信息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仍然滞后。为此, 辽宁应该切实发挥并进一步发展自身在人力科教资源的传统优势, 并加以引导, 避免过于集中在沈阳、大连等几个少数地区而影响全省产业发展质量和格局, 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和产品。最后, 在金融服务业领域, 由于历史、行政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原因, 产品创新仍有较大空间, 况且与上海和香港地区的金融领域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因此对当地制造业、物流业、科技信息和商务服务业的支持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为此, 辽宁应该在发展沈阳、大连金融服务业的过程中, 结合国家级开发战略地位和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结合自身制造业发展特色, 整合金融资源, 抓好产品创新, 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而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

三、推进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 需要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 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和服务, 构建价值链和产业集群等手段, 推进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

(一) 必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增大规模, 改变服务业相对落后的局面。

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和竞争性市场秩序,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剥离, 创造更加公平、科学、规范的税收环境,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 并推进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开放。

(二) 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等政策工具,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鼓励产业项目向特色园区、产业片区集中, 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环境。消除中间环节的重复征税问题, 实行鼓励联动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与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对接, 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 通过构建区域价值链和产业集群, 打造专业化分工体系, 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创造平台和条件。

一方面需要构建区域价值琏, 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一条研发、设计、制造、品牌、营销的区域价值链。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等载体建设, 引导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 做好发展规划, 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 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要通过构建和加强共享信息的平台建设以保障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相互之间形成一个服务网络, 形成上、中、下游整体发展的局面。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与制造业关联互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值得辽宁借鉴, 当然珠三角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教训, 同样也值得辽宁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珠三角经验,辽宁

参考文献

[1] 周晓晔, 高玉蓉, 张丽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策.经营与管理, 2012 (7)

上一篇:民间规范司法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财务报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