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3

语文课堂提问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时机 语言

在笔者主持的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的过程中,为深入掌握当前小学学生语文课堂提问的发展现状,组织了两位语文课题研究参与者一起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题研究和授课。对两位语文教师不同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意提问的时机选择

(一)提问在导入时

在课堂导入时提问,具有铺垫效果和激趣生疑的作用。通过观课,发现在导入时不同教师的导入既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相似性之处在于两位授课教师都讲的是从以前已知新旧知识的角度回顾,在新旧不同知识点的相互契合处进行提问,意图在课中建立新旧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广大学生快速形成新的知识思维体系。不相同处是两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尽相同,一位教师应标设问,另一位教师则过渡勉强,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处理略显不足。总之,导入时学生提问,对于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小学语文课的教师们更应该尽心尽力设计好语文课堂上的导入提问环节,特别是针对导入时的学生提问。

(二)提问在注意力分散时

在观课时,我们发现两位教师提问往往设置在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提问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处,不仅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也避免因教师讲授时间长而导致学生产生听觉倦怠。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替代了被迫去寻找,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有着相对高质量的课堂互动问题,学生的回答积极踊跃,注意力在正确引导下也能达到一种高度集中;反之,低效的问题造成学生不知所云,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设计有效率的提问,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课堂导入到结束时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环环相扣的,紧紧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提问的逻辑性。根据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选择在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时提问,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提问效率。

(三)可生疑处提问

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师的提问一般设置在可生疑处。在新课堂授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判断学生对哪些是新知识,又有哪些疑问或难处,作为学生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往往就需要通过各种提问方式来快速解决学生疑点,尽可能的激发学生思维上的碰撞。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起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思维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味单纯的要求讲解内容会导致部分学生感到枯燥,这时通过教师提问起到激发学生对于获取专业新知的强烈求知欲。因此,捕捉中小学生课堂新知识学习中的质疑点,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与认知思维上的冲突点,并在学生对知识理解充满强烈质疑时立即进行有效的提问,并进一步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与认知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处提问

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进行提问,且有效的提问必然是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任课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思考价值高,必须经过多个学生的多次回答才能接近正确,则这样的提问必然关注了教学的重难点;而教师没有准确性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和重难点,导致没有准确抓住提问的重点。因此,小学语文任课教师们在设计重点问题时,一定要把握重难点,在课时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处正确设置重点问题,逐步引导小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深度分析思考,不断发散小学生语文思维,达到不断提升小学生语文表达水平的主要目的。

二、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

(一)语言力求准确

通过课堂观察可知,教师提问的语言力求准确。实践证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决定着教师课堂提问语言的准确性。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换位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准确的問题,让学生听懂问题的要旨即可。

(二)语言力求精炼

通过课堂观察,设计的问题有难度时,应该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逐步攻克,即由易到难,语言精练。提问的直接目的是调动学生思考,语文课堂提问语言精炼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针对难度较高问题设计的提问语言不该拖泥带水,含糊其辞。在提问中应做到了不含糊、不啰嗦,用直截了当地提问培养学生语言精炼。

(三)语气力求起伏变化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提问语气的起伏变化调动着学生思维的运转。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主要表现方式往往是教师问答,高质量化的课堂教学提问往往决定不了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课堂问题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互动会围绕着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推进。因此,教师语气的变化导引着学生课堂的思维,也激发着学生课堂的参与。

(四)语言力求平等亲切

课堂师生互动热烈和效率高的小学语文课,教师的提问语言往往是平等和亲切的。教师提问学生语言的和蔼友善,为课堂的参与者学生营造了一个亲切和平等的课堂交流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堂上的互动,易于学习接受新知识。

总之,一堂好课的唯一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教师平等亲切的语言引导至关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一定是在尊重与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夏婷婷.对课堂提问行为的反思与改进[J].基础教育参考,2019(12):55-56.

[2]江荣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2)

[3]邵珺.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14)

[4]郭青锋.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2)

[5]廖先文.重视提问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效果[J].新教师,2019(03)

[6]李妍霖.自我提问策略在小学童话教学中的应用——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8(01)

[7]信航天.如何有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

作者简介:

马伟(1984-),男,回族,甘肃庄浪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提问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被提上日程。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严重缺陷与不足,但是对课堂上问题设置的技巧与艺术的把握仍不够完善。课堂上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置

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被提上日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堂中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掌握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和方法。

一、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要想实现现阶段语文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把握课堂提问的环节,充分设计利用好。因为提问环节可以说是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最佳时机。一个好的设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最佳角度,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是改变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的要求

目前,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性。诚然,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很好的提问方式,出现了不少误区,其原因纵然有到了职业院校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不重视等原因,但仍然有以下问题表现:

1.问题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有针对性的发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问题。只有问题设计的合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对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应该提问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提问后出现的情况处理考虑不周,结果往往造成提问缺乏针对性。更有很多时候教师是在随意提问,很多问题的设置可有可无甚至毫无意义,不仅不能锻炼学生思维与能力,反而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课文本身的重难点。

2.问题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这一点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表现的较为突出。科学性是在针对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首先明确问题设置的针对性,才能更好的拿捏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实现科学性。但是现实课堂上问题设置的这种“科学性”却没有很好的落实。问题设置往往表现出过易、过难、提问对象过于集中等等不足的现状。“过难”是指问题设置得过于空乏,难度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过易”是相对与“过难”的另一个极端,提问过于简单,属于低思维难度。学生通常不用多思考用“是”“不是”或“对”“不对”回答即可,甚至只看老师的脸色就能回答。“过于集中“是指提问对象过于集中。通常只对优等生或发言积极的学生提问而忽略差生。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以上种种课堂上的提问现状都是不科学的。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际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缺“服务,教学实效很差。

3.问题的设置缺乏艺术性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艺术的优劣,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艺术性是在做到针对性和科学性之后问题设置的更高层面的要求。课堂上少不了教师的提问,只有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而现状是,很多语文教师根本不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随心所欲的提出一些让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天花板,问:“头上是什么?”学生答:“头发”老师有点生气,又问:“头发上是什么?”“帽子”,老师发火了,接着又问:“帽子上是什么?”“一个洞”。虽说是一个笑话,却可以看出,这种随心所欲的提问只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学生根本无法了解教师的意图。有些问题设置形式陈旧,每节课提问内容如出一辙:先分段,再概括段意,接着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非常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后果令人担忧。

三、对优化语文课堂问题设置的认识

1.问题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要跳一跳才能得到。也就是说问题的设置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而要通过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设置的问题太难,让学生思维就会受阻。例如,有教师在上《孔乙己》一文时,问:“鲁迅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看似重要,实则抽象空洞,超出了学生的认识与思维能力,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又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2.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设疑

课堂中所有设置的问题必须以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特点、基础水平为中心,因人设疑,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得其所。也就是提问要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知识,也能融合师生之间的关系。

3.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一个人智力的一个方面。记忆能力有遗传的因素更有后天因素。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如古诗词部分,文学常识部分。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出发,设计一些识记知识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先前学过的内容,并和现学知识相连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学习《中国,水的困惑》一文时,可以这样设问: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哪些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重要常识,也更有利于新课文的学习,一举两得。

4.提问要善于抓住时机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习惯: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就提问,意在了解学生在新课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万全之策,从心理学来考虑,学生在这个时候往往在心理状态上没有做好接受这种提问的准备,即使作出回答也多是答非所问。所以这种方法应该少用慎用。教师必须首先深入钻研教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做好铺垫,突出重难点,选择在学生最想知道、最期待回答的时候提出来,激起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教学《美腿与丑腿》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后知道了文中不是讨论腿的美丑问题,此时学生心中已产生疑团,这时教师再把问题抛出去:既然不是讨论“腿”的问题,为什么还要以“美腿与丑腿”为题呢?这一问题的设置恰恰很好地抓住了适当的时机,很快即能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口头表达

课堂提问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提问要经过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的回答出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踊跃发言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如果遇到过大过杂的问题时要善用分解法,把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以利于学生回答。例如:“《守财奴》这篇课文作者怎样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表现性格特征的?哪些细节描写又能表现其守财奴的性格特征?”等等。这样设计问题不仅便于口述,而且容易让学生明白,贴近学生心理,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

总之,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不仅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的探索,切实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提问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为青少年终身语文教育打下基础。有效的课堂问题是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以及学生思考活动。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语文;提问;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在实践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课堂提问艺术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根据课堂目的和内容进行提问。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基础

(一)民主原则。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讲课严肃而陈旧,“填满课堂”和“填坑”是中国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很容易,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在高质量教育的今天,师生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流,平等学习,经常向学生提问。俗话说:“没有民主,就没有发言权。”教师要努力做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好朋友,为学生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合理调整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启发式原则,让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近期的发展潜力,叉出思维,不断创新,培育一个潜力水平,达到最新的学习水平。引导式提问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出主观能动性,识别每一个知识联系的回响,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展示学生未来长期发展的道路。

(三)阶梯原则。面对不同类型的课堂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不同的梯度知识层级,将需要复习的内容置于最下方。可以教授的新知识是:放在顶层,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相关链接。同时,需要精简部署步骤之间的跨度,控制难度,找到最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全文。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上提问

(一)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比较直白,题目清晰,题目清晰,学生对类似问题的回答也比较好。但是,如果这些问题被问的时间长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没有成就感,并且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是老师们往往会忽略的一个弊端。画一条直线意味着要求老师改变你提问的方式,通过并排攻击并从问题的另一端开始,而不是直接提问。这样的问题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引人入胜,更容易让学生发散思想,激发学习热情。

(二)如果你不断地问问题,你的学生会感到沮丧,限制他们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打破常规,检查解题的不一致性,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根据正反材料的不同,对立的问题产生对立的情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草船借箭》课中,不是“诸葛亮神功的哪一方面出现”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扩大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句子,培养课堂教师的效率。

三、对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提问问题要求教师对教材和教材的要点、难点和训练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课堂问题的设计应从中心展开。链接每一层,以免造成问题。三样东西忘掉或者随意添加,让每课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清晰。这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一是要从自身做起,积极研究语文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如果一位老师告诉学生“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想通过这篇文章激发孩子的奉献精神,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阅读这篇文章。首先暂停,问小学生如果他们是男孩接下来要说什么。接下来,老师等待小学生完成讨论,然后让他们继续阅读。通过将小学生的答案与孩子的行为进行比较,让学生去思考为为什么男孩会这样说。慢慢地,老师会引导你体会你给学生带来的快乐。

(二)问题要与目的密切相关。解决问题应着眼于课程领域,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目标和计划,将其目的、计划和实施一步到位。学生需要指出阅读和思维路径,提高基础语言训练的适用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机性。小学语文教育问题需要逐层推进,不断探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问题,这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教师设计的问题都必须严谨具体。因此,语言设计与应用应体现教师在语言和写作方面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在使用中体现课堂问题,并考虑周到、巧妙布置。题目一经确定,教师应选词造句,保证设计的题目的逻辑性。在教育过程中,每个问题都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在教授“半支蜡烛”的内容时,问题设置如下,因为作者想达到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和阅读文章的目的。半支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用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再举个例子,笔者在学习“船长”课时,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将问题设置为船相撞时船长和人的动作,就完成了。你有生命危險吗?船长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只有明确问题的目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四)问题要激发思考。课堂提问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学习和掌握所教的内容。提问具有挑衅性或挑战性。在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努力和选择来描述成就。这让学生感到自豪,促进能力建设,建立自信,创造快乐,锻炼意志力和自制力。另外,语文教师在问小学生时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他们在接受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思考问题。此外,教师正确提问时必须小心。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简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制定一个全面、完善、创造的课程和课堂问题框架,以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顾春莲.艺术提问让互动价更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03.

[2]邓四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基本要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2:39.

[3]王建平.结构化视角下有效课堂提问的标准探究――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J].河南科技,2013,01:261.

[4]张任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分析.语文教育2012(1)

[5]王芳.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代阅读2011(3)

语文课堂提问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思维、教学情感等因素进行调节控制,使课堂教学合乎教学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的教学行为。有些教师上课随意,天马行空,想到什么讲什么,看似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实则盲人摸象,乱打乱撞,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有的盲目要求学生合作探讨,教师不会进行有效的调控;供学生探讨的问题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枝节问题;学生借探讨之名,行随意讲话之实;教学活动松松垮垮,教学时间无情流失,课堂是少、慢、差、费的课堂等等。因此,改变课堂教学的节奏是一门艺术。教学有其本身特有的过程、节奏,每一节课都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如果平淡铺陈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将语文课中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感染力化为乌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节奏进行变化,才能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教学过程处理上,要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

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即课文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若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春》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邃,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文章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期处于较强烈的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就会有干扰。因此在教学黄金时间内,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即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三、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情感节奏把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师生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琅琅上口,背诵如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原则,要求课堂教学的运动形式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的规律。

语文课堂提问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关键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针对教学内容,梳理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探寻高效的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做出整体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脉络。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尽快接受、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线,对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展开研究探索。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片面化、笼统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片面化,是指课堂教学设计缺乏连贯性。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误区:第一,“以课文讲课文”,就是孤篇讲解课文内容,不注重课文与单元结构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课文承上启下的关系;第二,课堂讲解仍停留在个人层面,不注重与语文组其他教师在教学方案、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与探讨,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笼统化,是指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过于笼统地看待教学对象,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脱离生活,过于抽象化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理论更加侧重于对知识与技能的层级结构的构建,忽略对知识与技能在加工操作方面的描述。这种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不全面,且脱离了教学设计的实际,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过于抽象,完全无法激活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固有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想利用文中对苏州园林的具体描述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却只是让学生朗读课文,缺乏对精彩词句、片段的深入讲解,无法让学生细细体会苏州园林独特的美感,即使部分同学对文章词句美感有模糊的感知,却说不出来究竟如何美、有多美。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具体化、生活化,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知识中蕴含的美感。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生动的展示,加深学生对于艺术美的领悟。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一)注重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近年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有了新变化,很多语文教师与相关研究者已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计划要有连续性,绝不应该是对单一文章或作文的教学,要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课程化,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考虑以下几点:初中语文课程目标、构成课程目标的关键点以及关键点的排列是否集中,这些是制定教学方案的前提。这些问题有了结果以后,且经得起课堂教学结果的检验,说明教师已经具备了课程意识,达到了课程层面的专业自觉。专业自觉并不是指教师素养有多高,而是指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把握、判断能力。如果难以到达课程层面的自觉,那教师所掌握的语文教学理论、教学技巧也只是一些华丽的碎片,看上去精彩纷呈,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则毫无用处,甚至互相冲突,适得其反。

(二)巧妙设置教学问题,产生对话期待

根据学生的兴趣寻找教学切入点,设置教学悬念,引导学生产生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对话期待,是开展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解《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博物院吗?听说过哪些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故事呢?马上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有的学生会说:“去过,知道故宫博物院网红院长单霁翔。”也有的说:“去过,知道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也有的说没去过,但听说过很多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故事。通过问题引导,勾起学生对于故宫博物院的好奇心,结合自己去故宫博物院的经历,掌握文章中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描述方式,深入体会教材内容,感受文章所描述的美感,形成自身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层次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语文课堂成为“死水一潭”。抑或问题过于浅显,课堂表面看似活跃,实则学生只是应付了事,懒于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深与浅的最佳平衡?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提问方式,让学生思维“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感到答案近在咫尺,才能激发语文思维。

(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增加过程性评价环节

在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增加对整个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环节,能够有效总结与优化课程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管理至关重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阶段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不应该只拘泥于学期期末考试这一单一方式,还应通过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对教学方案设计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针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重点讲解,从而逐渐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了解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升阶段性语文学习效果。还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即小组同学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对于初中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教师也可在阶段性讲解完成后,针对课后练习内容,组织在课堂上或者通过网络课程的方式,展开讨论交流,并根据讨论结果总结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善于创新,紧随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趋势,把握教学标准新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精心策划、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才能实现对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的升华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张丰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探析[J].才智,2016(10).

[2]戴海洋.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6(7).

[3]李爱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期刊,2016(23).

[4]马晓霞,张玲.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7).

作者简介:杨春香,女,1973年生,大学本科,一级教师,新疆伊犁州昭苏县乌尊布拉克乡学校。

语文课堂提问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而无效的课堂提问则无实质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明确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原则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出有效的课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提问又称课堂问题,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的教学,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并非都是有效的,低效率、无效的课堂提问仍是普遍存在,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掌握课堂提问的原则、方法,以便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课堂提问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常规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功能:

1.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使教材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由此引起学生对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发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获得知识,而不是由老师一味的灌输,这样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轻松,也更加透彻。

2.教学反馈的功能。讲授新课后巩固新知识的提问,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渠道,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新课之后的检查提问或小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由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程度。例如,以高中政治生活《民主监督》一课为例,在学习了“民主监督的方式”后,笔者给学生们读了这样一段材料——2009年2月网上热炒的“躲猫猫”事件,让学生回答这则材料中体现了舆论监督制度的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前首先是要明确舆论监督制度到底有哪些特点,从而对照材料一一找出答案。如果多数学生不能很快找出答案,那么在这个知识点上可能讲得不够透彻,学生没能够完全理解。这样教师就会对这一知识点再次讲授,加深学生们的认识程度。

3.复习、强化、巩固知识的功能。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也会注意了解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来达到复习、强化和巩固的作用。在学习了“民主监督的方式”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民主监督的四种方式,那么谁能告诉我在前两节课中我们所学的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有哪几种方式呢?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其实能够马上站起来正确回答出问题的人却不多,当然,这是在不准翻书的前提下。因为需要学生在脑海中回忆前几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并把答案提取出来,除非他们对知识有着充分地掌握,否则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回答出来。通过这种提问,我们可以掌握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

4.教学管理的功能。提问是管理课堂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使教室安静,终止学生的吵闹,引起学生注意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对分心的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警告。一堂课,学生不可能45分钟都在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偏离的思维拉回正轨。教师预警性的提问,学生也会注意到,他们会不断地告诫自己,将逐渐偏离的思绪集中在课堂内容和教师身上,以免出现教师提问而自己不知道的窘况。

二、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发挥。目前,在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堂提问过于频繁。不少老师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要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于是在课堂中频繁地提问题。学生忙着应付老师不断抛出的问题,往往没有时间去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对问题的认识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这样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再加上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学生也很难保持一种愉悦、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们。一节课下来,学生不断追着老师的问题跑,感觉会很累,这种状态往往会挫伤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

2.课堂问题难易不适度。①课堂问题过于简单。课堂上很多问题仅仅是让同学们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往往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点思考的空间,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这样的提问就没有任何意义了;②课堂问题难度过大。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有时会提一些过难或过偏的问题,希望达到一种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但是这种问题往往难度较大,学生们没有储备这样的知识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而也无从答起。

3.课堂提问对象过于单一。有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往往会偏向于提问程度较好的学生,认为叫他们回答可以更快地完成教学进度。像只需回答“对”、“不对”这类过于简单的问题时,则会“恩赐”给程度较差的学生。程度中等的学生往往成为了中间的“三不管”地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程度好的学生也毕竟是少数,总是提问几个程度较好的学生,并不能得到全面的信息反馈,无法掌握学生普遍的接受程度和认识程度,也就无法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

4.课堂提问过于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有些老师为了追赶教学的进度,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不予理会,或者是直接中途打断,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自由解释,使之成为预想的答案,以追求答案的标准性。结果一节课下来,听到的都是老师自己的观点,表面上是师生互动找出答案,其实只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三、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了使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该要努力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老师要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明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实践,牢牢把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科学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问题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层层深入,最后解决问题。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答案、获得的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2.灵活性原则。提问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注意灵活多变。例如,将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提问方式普遍运用于新课的导入和复习旧知识中。曲问,就是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方式能够诱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琢磨,从而将知识消化、吸收。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的运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尽可能的保持和提升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3.激励性原则。老师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设想有差别时,要能够找出其答案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地评价,并通过引导性的话语帮助学生作多种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4.趣味性原则。思想政治课的很多内容都是较为平淡的,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平淡的内容变得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们思考,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1.控制好提问的次数。课堂提问过多,学生忙着应付老师的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只是表面的,这样不仅不利于课程重难点的突出,同时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何才能做到控制好提问的次数,使提问恰到好处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呢?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老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设计出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问题,从而避免那些过于繁琐、简单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老师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的储备。

2.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作为老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在问题设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能够回答得上的问题。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把握适当的梯度,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遵照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来设计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难,问题之间跨度过大,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根本理解不了问题,也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这种毫无梯度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上课时他们怕老师提问题,更怕老师叫他们回答问题。这样一种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极其不利的。作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把前后提出的问题内容连贯起来,难度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深入的理解、思考并回答问题。

3.注意正确的叫答。叫答同样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老师,必须要掌握以下几点:

(1)给学生留下等候时间。正如上述的内容中所分析到的,很多老师等候时间过短,致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足够的反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同样要注意的是,等候时间也不可过长,以免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专家建议,教师提问后至叫答的等候时间,低水平的问题应为3~4秒,而高水平的问题则应为15秒,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提问的效果,增强教学质量。

(2)提问后再叫学生回答,每个学生都应有同等的机会回答问题。老师在提问时要避免出现先叫答后提问的情况,这样做不仅会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反而不利于他们正确回答出问题。同时,老师应给予学生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类问题的设计上尤其要注意。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回答,老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优劣程度提出适合于他们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提问中获益,这也正是提问的目的所在。

4.给予有效的反馈。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必须做出反馈,对不同的回答要给予不同的反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该认真地听下去,并给予眼神或动作的鼓励。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地做出评判,这种评判应该多肯定和表扬,而少做否定性的评判。对那些错误或不全面的回答老师也不应直接地否决掉,而应该用语言引导、启发他们,如“你再想想”、“回答不错,还有吗”这类的语句,让他们有再一次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思考,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老师要适时找出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自身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老师要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真正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老师,尤其要不断提升自我对课堂提问的认识程度和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编辑:秦俊嫄)

上一篇:供电企业管理制度论文范文下一篇:镇村两级农村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