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教学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04

弹性教学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钢琴小组课教学是综合类大学音乐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小组课的分组模式是本课程的开设组织形式,本文从当下钢琴小组课分组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出发,系统地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系统的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提出组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弹性分组模式的理念。

[关键词]弹性分组模式;钢琴小组课;“普修提高性”教学理念

钢琴小组课是目前各音乐院校及音乐系科重要的钢琴教学模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钢琴小组课教学有着促进学生共同提高,优化使用优秀生源等诸多特点,但由于学生群体的钢琴及乐理试唱等基础科目程度有差异,造成了集体课同组学生学习进度难统一等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拟对钢琴小组课差异化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并提出一些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与考核方案,为提高钢琴小组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提高钢琴小组课教学效率。钢琴小组课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分组,优化分组形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一、钢琴小组课教学分组当中出现的问题:

钢琴小组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分组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组的形式决定了后续教学与考核的方法,但在以往的钢琴小组课教改研究中往往忽视这个前提性的问题,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后续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因此,系统地梳理在钢琴小组课教学分组时出现的问题,才能找到教学问题出现的根源,更好地提升小组课的教学效率:

1较为简单的分组形式

钢琴小组课的教学分组在普通高校中往往采取较为简单的分组形式,如:按学号先后进行分组等;这样的分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学生钢琴学习的基础有差异。一个小组的学生中有的同学学习过钢琴,,有的同学在高考的强化训练时接触过钢琴,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虽不能和钢琴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但在小组课的学习中却是能够给他们带来优势的。反之,有些同学没有钢琴学习的经历,甚至没有接触过钢琴,可以说在钢琴的基础知识上属于零基础。这两种学生集中在同一小组中学习会对后续的教学和考核带来一系列问题。

其次,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有所差异。同一小组的学生除了基础知识的差异外,也会有着兴趣的差异,由于钢琴小组课在普通高校中属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普修课程,在同一小组中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学习动力十足,而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教学考核。这种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一也会造成教学计划无法统一开展。

2分组学习中缺乏再次组织的弹性

钢琴小组课的分组在普通高校中往往存在“一次分组定终身”的问题,即分组后就形成一个固定的学习小集体,缺乏再次组织的弹性。

首先,分组的弹性是必要的。在分组形成的学习小集体中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性,如学习基础与兴趣等,前文已有详述这里不再赘述。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的就有再次组织的必要性,将有类似兴趣与基础的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核再次组织起来,会重新给钢琴小组课的教学带来动力。

其次,分组的弹性是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学生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产生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发现自己学习兴趣所在,认识到自己更需要怎样的教学环境与学习小集体,学生本身也就有了对分组弹性的需求。

综上,改良“一次分组定终身”的问题,对分组教学注入弹性,无论在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层面都有必要性。

二、钢琴小组课教学分组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钢琴小组课教学既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音乐学学生学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两个方面都需要宏观一点的视野来分析:

1教学组织理念上的问题

钢琴小组课并非培养演奏家的“精英型”教学形式,而是一种“普修提高性”教学模式。钢琴小组课的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中的学习目的应该是为和声、曲式分析等相关学科互相促进,并为后续的即兴伴奏等科目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学的指向应是每一个学生的相对提高而不是个别学生的绝对提高,而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为所有学生设计了统一的学习进度与考核标准,这使得学生的差异性被忽视,正因为这种固定的教学计划与目的使得差异化分组这个教学活动中根本性的问题被忽视,因而影响了整个钢琴小组课教学的效率。

2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一方面作为以上学生个体差异性被忽视问题的产生,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性模糊,学习兴趣缺失,很多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的小集体之外,为教学的组织与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钢琴小组课差异化教学分组模式的几种形式

普通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的分组模式问题是有多种多样,根本原因是客观上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认识,过于统一的分组形式和刚性的考核要求,使得在教学计划的执行中和教学组织中均没有重点关注教学分组这一原发性的问题爆发点,因此, 建立在重点关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普通高校钢琴小组课教学的分组模式问题的解决就有了许多可操作性的方式:

1以学生基础分组

首先,在分组的前期可以做一定的问卷调查,充分统计学生的钢琴学习基础,按已有的学习基础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相应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基础较好的班重点在于提高,基础薄弱的班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普及。

其次,再以学生钢琴基础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的成绩分组,如:视唱练耳、乐理等与钢琴学习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相关的专业基础科目是钢琴学习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素质将来在钢琴小组课的学习中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参考性的参照这些相关的系数,可以更科学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

2以学生专业分组

音乐学是一个学科总体,细分起来学生所学专业不一样,如:声乐、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作曲等专业,这些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思维模式也有差异,也就成为了我们分组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如:声乐学生钢琴基础相近的可以分为一组,西洋乐器因为读谱能力较强、进度便于统一,可以分为一组等。专业不同,其学习钢琴的目的也有一定差异,因此,不必“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有统一的教学进度,按专业不同制定相对性的教学目的,会使我们的课堂组织的可操作性加强。

3学习过程的再次分组

一个教学系统,无论你在设计之初设想得如何周密与科学,在实践过程中都有不可预测性,在钢琴小组课的分组设计时也是如此。初期,我们只能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等因素来考虑分组的条件,而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等悉数纳入我们的分组系统,因此,钢琴教学分组系统的弹性化设计就变得十分必要。分组的弹性最大的优势在于,补充和调整初期分组的不利方面,尤其是使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节点,适时地根据自己情况和任课老师讨论自己的学习目的,在可弹性操作的前提下,第二次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小集体,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对整个钢琴学习开始思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综上,普通高校钢琴小组课分组问题的解决需要改良以下方面:其一,差异化的教学理念的建立,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其二,教学管理组织的改善,促进教学相长。最终要建立,科学的,有弹性的教学分组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马 达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郭声健艺术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张 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5]刘钦铜钢琴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师大学报,1997(02)

(责任编辑:魏琳琳)

弹性教学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的培养,是信息管理学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征,总结了影响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几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启示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自然科学)项目资助,Nos.700693,700708。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加工(组织和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1]。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使得信息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更新较快。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过于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分析;教学方式单一,常常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满堂灌”,师生无法进行双向交流;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融入到教学中等。这些问题致使信息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对一些真实、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消极旁观为积极参与,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后延伸材料的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管理学科领域与实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授课中,后来被逐渐推广,并在全球闻名的管理学院得到普及[3]。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教育及培训机构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案例开发小组编写具有典型性、非偶然性的企业案例,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设计案例时,案例教学法会把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隐藏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观察和挖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信息管理学涉及信息系统、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相关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单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管理案例问题设计的若隐若现,恰恰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洞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案例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总体架构,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信息管理学的教学方法。

2.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实践中,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体现出如下特征:

(1)教学目标的鲜明性。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特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比较重视,前者如信息的获取和组织,后者如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系统操作等。与之对应,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鲜明,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列,这种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和管理,再通过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验证和解决,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义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相对应。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很多与人合作的小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组员的互动,相互学习,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求同存异。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安排较多,往往是“满堂灌”,使得学习过程过于呆板、枯燥。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控制案例讨论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并适当进行归纳点评[4];学生可以针对典型案例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观点。很明显,双向教学过程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和督促者。另外,双向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要对案例提供的感性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同时还要寻找零散的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以找到解决方法,使得学习从简单接受知识的层次升华到整合、消化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启示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几个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现总结如下: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案例的选择、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案例讨论重点的拟定以及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提前酝酿筹划和巧妙安排。例如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要求删繁就简,突出知识要点,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发言似乎减少了,学生的活动则相对增加了,但是这种转换并不能降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教师这一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了。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备课,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案例,并筹划案例教学的重要议题以及实施方法,创造热烈而有秩序的讨论气氛,安排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都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的进程,准确扮演导演、主持人、演讲者以及专家等不同角色。

(3)重视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更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重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其中,面对难以预测的教学环境,掌握并善于运用一定的课堂组织引导技巧,是保障教师进退自如的重要“法宝”。具体而言,首先要善于把握信息管理案例教学的速度和节奏。根据课堂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掌控学生发言时间等手段进行进度微调,而调整节奏的关键是澄清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就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其次,要善于利用沟通技巧和技能,当面对冷场、跑题、争执等突发情况时,能够准确把握沟通时机、恰当运用沟通方式,避免出现课堂失控的难堪局面。

(4)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信息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是阅读案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案例的阅读是布置在课外进行的,而课外阅读可进一步分为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两种。其中,课前阅读的对象是教师提前布置好的任务,一般在下次案例教学课之前进行,目的是为做好案例分析打基础;课后阅读是则是本节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涉猎更多信息管理学科知识,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更新知识,以拓宽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的鲜明和教学过程双向交流的特点。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通过案例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的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的正确引导是实施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岩松, 赵明晓, 李健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徐有芳.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5): 107-109.

[4]刘春, 程效军, 吴杭彬. “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与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3): 90-93.

[5]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石莉(1978—),女,安徽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

弹性教学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计算机和网络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我省信息技术已纳入中考考核体系,这就给日常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如何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管理和创新,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发展,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需要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管理 创新 素质教育

虽然大多数乡镇中学都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已纳入必修课,但由于当地办学实际条件的限制,部分落后的农村学校还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善,领导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乡镇中学如何更好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缩短与城镇中学的差距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一、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早已开展多年,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信息技术课未能正常开设,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学生刚升入七年级时,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会只有二、三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信息技术老师了解后应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

二、更新观念,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计算机和网络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这些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做休闲课、玩耍课,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只会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甚至两个年级的学生,要管理成百上千人,而且在学生心目中,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副课,学习态度比较自由,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使其逐渐形成学习规范。

1.制定管理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面对每一届的新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都会宣布课堂管理制度,比如:固定机位、戴鞋套、按时提交作业等。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前紧后松,那么学生慢慢也会钻空子,最后会使制度形同虚设,学生一盘散沙。所以要课前检查鞋套,学生练习时清点人数,下课前公布作业提交情况,学生违纪达三次后,通过和班主任沟通,进行处罚,学生最怕的就是班主任,一个月下来,学生看到了老师的执行力度,自然不会再去触雷,以后的工作就会少很多麻烦。

2.建立学生档案,动态管理学生。首先,每个班都要有自己的座次表。其次,要有一个课堂情况记录本,记录每个班每节课的情况,比如进度,下节课需补充或纠正的内容,上课完成情况好的学生名单和差的学生名单,每个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及时奖惩,查漏补缺,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学生自觉自律。

三、认真学习,领悟教育改革新思路

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能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长河之中,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

再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的做法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四、重视人才,全面提高教职人员素质

农村学校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信息技术课程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可以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如使用超级兔子进行操作限制,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像,以便适时快速恢复等。

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对专业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虽然在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但只要我们肯学习,懂得更新观念,改进技术,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把农村教育事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兴旺.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国冶金教育,2003,5.

[2]王亚松.信息技术课教学浅谈.新课程学习,2009,12.

弹性教学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该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调查,探讨了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所反映出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式。“实践”是理工科教学管理的特点与重点,理工科包括理科与工科,同时在理论深化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行动力的实践型人才。而当前各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着硬件配备老化、软件更新慢、操作管理人员素质不足、高校对数字化高效管理重视度不高等状况,尤其在注重实践教育的理工科,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管理人才难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深化现代科技服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及时更新管理系统,搭建一个系统而完善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才能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型教学 信息化 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资源 理工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教育信息化成为构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有效的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践性教学逐步增加,信息化已经逐步建成但相当多的高校忽视了理工科在实践与实验上与传统文科不同的具体要求,机构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研究我国高校理工科实践性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职能机构的建设问题,并且针对缺陷提出建设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主体

我们的调研主体为教学信息化管理。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简而言之,即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理工科领域充分运用信息化传媒理论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核心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且全面考虑教育教学的主客观因素,高效运行、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研究并开发理工科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在实践中进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

1.2 研究特点

理工科当代教育系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的一部分。理工科教学偏向实践,有着与文科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偏重文字理论类教学服务,对理工科的实践型要求难以满足,本次调查针对高校教学管理网络系统,找出现有系统过于程式化,缺乏实践型与创新性的不足,希望引导建立一个多媒体实践信息全面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系统软件,使教育系统服务于实践教学。

1.3 研究目的

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由教学信息和管理方式两部分构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推进能够引发出对现行教学系统、教学信息表达方式、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教育方法等的讨论与改革。

1.4 研究方式

此次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详见附件),利用网络向各高校学生发放问卷。共投放问卷1000份,回收988分,有效问卷967份,有效率达到96.7%,由此得出的结论真实可靠。

为保证研究的普遍性,在调查人群方面,选取了211高校学生,跨越不同的省市,将调查结果分类汇总,最终得出有效结论。

2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2.1 管理观念和体制落后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大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的个个方面,每一个进程。在管理方面,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和意义认识不够完全,还处于传统的理论和方法,陈旧的教学管理观念。虽然有一些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但其功能单一,学生应用性较低,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

因此,拥有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就很重要。

2.2 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高校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到位体现在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因而没有将其设为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各高校教学管理从传统的手工模式向管理信息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教学管理的相关部门在工作环境、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管理模式、观念也应该作出对应的调整与改革。[1]

但总体来看,信息化教学在效率和全面性上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图1为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成果对比。

2.3 信息资源规范化建设问题

(1)缺乏合理的系统规划。

(2)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不完善。

相关高校的教学信息化软件由不从事高校教育的人员开发,对高校教育教学的了解不足,所开发的软件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需求。同时,一款软件往往应用在多所高校中,而软件的灵活度不高,可调试性差,造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2]

图2为调查中受调查人群对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度的看法,59.7%的受调查者认为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方便了日常教学管理。32.4%受调查者认为现有系统不方便,仍需改进。

3 改善目前状况建议

3.1 创新教育管理观念,使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要求各高校围绕理工类学科部门建设、优秀学生培养模式设计、等重难点问题,使加快教学管理前进的脚步趋向信息化与科学化。

3.2 加强硬件建设

各高校为了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全面、及时、有效的资源平台,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硬件的资金投入,链接校园网与互联网,优化高校的网络技术,使校园共享平台不断优化。适应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才能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效益与质量,实现资金与建设成果的良性循环。

3.3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一个兼备高效性与人性化的信息化教育管理系统需要操作者,即教育管理人员的操作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意识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服务。因此,各高校首先应通过组织管理系统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引进高素质现代化管理人才三方面优化提高系统的管理人员。

图3为2008—2013全国高校应用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比率发展趋势图,在调查中可见社会各高校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视度和应用率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理工科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度和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体现了本次研究的实际性与操作改革的可行性。

3.4 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相应的应用软件支持,为达到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评估、教务考务管理等方面工作,需要打理加强在管理软件上的技术投入,密切与开发公司之间的交流联系,在初期使学生和教师接入。在软件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不断维持学生教师与技术开发公司的联络,进行实时的监控调试,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与维护,力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3]。

理工科教学管理具有实践性特征,要求高校前期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行数据资源处理,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拓展,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丰富管理功能与信息全面性。

3.5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在各高校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教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理工科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提供媒介,为高校学生日常自主学习与实验提供硬件设施。具体分为四部分。

(1)建立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是为师生提供交流平台,在网络上教师与学生用户均可以利用其进行信息交流。教学论坛可分为教学板块和学习板块,安排教师在各个板块协助管理员进行管理与答疑,活跃气氛,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思想交流平台。同时上传教学视频、课件、练习题等资源,学生可按个人要求进行下载,完成课下的学习,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进行反馈,协助教师制定教学进度,教师在线答疑,帮助学生进行课下的学习。

(2)实施多媒体教学

在各个教室与阶梯讲堂安装多媒体系统,为教师授课提供硬件支持。例如幻灯片演示,教学视频播放,实验模拟等,以直观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宏观系统理解所学内容

(3)建立开放性计算机中心

对于实践性十分强的理工科专业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维持其学习实验的连续性,实验时间与周期性影响了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的实验。为解决相关问题,应建立健全开放性的计算机中心,在时间上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使用校园卡进行学习。综合性的网络实验室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了传统实验室资源,扩大了实验室的适用范围,实现了自动化与数字化的管理。

4 结语

在针对本次课题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应用了问卷调查等统计方案。制作了近六年来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占额比率,得出了除2009年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占额比率管理小幅减小,以后均成稳定上升趋势的结论。比率减小的原因可能是相关技术人员短缺及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此外,我们还对比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在更高效、更丰富等方面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根据调查显示,普遍高校师生认为理工科实践型信息化管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目前高校对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效果给予了普遍的认可,绝大多数师生认为它的发展将成为教学管理新的里程碑。

随着不断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学发展,针对理工科实践型教学而开展的信息化管理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研究的全方位管理,更有助于规范化管理教学工作。虽然目前局部高校仍面临技术人员短缺、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等诸多弊端,但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对于改革研究教学运行及教学管理网络化具有重要的主导意义[4]。以后我们更要深入探讨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注意如何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合理配置等诸多问题。我们将树立开放性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做好以实践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部署,强调规范化管理,创立良好的运行环境,将理工科实践型教学信息化管理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5]。

参考文献

[1] 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4).

[2] 高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讨论[J].产业与创新科技论坛,2011(2).

[3] 戴玉蓉.适用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

[4] 郭巍.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

[5] 李智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

弹性教学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在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课程群整合及实施、实验实训实习体系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构建、教学信息化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资源整合;体系构建

近年来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沿用精英化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脱离产业需求,课程体系及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不能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计算机专业。各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与政府、企业资源及学校资源整合不够,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变革等。因此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1]。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新型技术,尤其体现在软件技术的发展上。目前,软件企业在软件项目研发中,需要软件架构师、项目经理、熟练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等三个高、中、低层次的人员互相配合;在软件企业中,这三个层次的人员比例是l:4:7。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显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软件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整体结构的不合理。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缺乏问题逐渐显现并严重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软件市场中,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高端软件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软件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瓶颈”[2,3]。

二、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一直沿用老的知识结构、学时设置。这种结构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性,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毕业后大约只有10%的人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90%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应用。所以,高校教育中忽视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没有形成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很多高校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

3.实习及实训基地及平台缺乏。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办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然而实习及实训就有很大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企业接受的实习及实训的人数有限,二是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费用相对偏低,根本无法支撑相关费用支出,没有费用作支撑,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实习及实训任务。

4.缺乏有效的课程群建设。长期以来,各个专业的课程由各专业教师独立上课,导致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且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组建专业平台课程群机制,群组内的课程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且知识更具有递进性;同时,内容切块比较科学,以利于组织教学。在课程群中,提高了课程教与学的透明度,减少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并加强了教学环节与质量的可控性。课程群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体现了实践能力为主的思想,完善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体系。

5.缺乏校企政资源的整合。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短时间内,实现专业教学要求的良好师资力量是很难的,特别是具备良好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是很缺乏。因此,将各种良好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6.教学信息化能力不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构成了教学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教学信息化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导致教学模式将逐步向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变革和发展都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为了适应教学信息化,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整合;例如,如何更好地对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如何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更大的作用,如何使得多媒体课件达到最好的效果等等。因此,如果不管教学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采用教材搬家的方法,是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

三、改革的措施

1.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课程群整合及实施。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所有课程进行分析,将同样或者同类课程组成一个群组,便于群组内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加强相互交流。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课程性质和要求分析,课时分析,教师分组,课程群管理办法制定,配合课程群的课程建设要求等。另外根据企业需求,在课程群中嵌入了相关的企业需求课程,比如嵌入的卡内基梅隆课程体系[2]、塔塔课程体系等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

2.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实验实训实习体系构建。作为一个以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学校,实验、实训和实习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过去几年本院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成果,从整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角度来看,还要进一步对学生实践体系进行构建[4]。

实践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是形成科学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的工作主要有: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整合,跨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制定跨平台的实验教学和考核体系,结合学院科研团队和学生竞赛的多渠道实训方式的建设,跨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院企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等。

3.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构建。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制定校企政资源整合的系列制度和实施方法,从制度上保证资源整合的可实施性;其次是制定合作培养的教学课程或者实践课程,结合本院需要的教学资源寻找合适的结合点。最后是和校内其他院系、有关政府单位和企业机构进行联系,落实有关紧缺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最后构建完整的体系。比如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课程内容置换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定期安排企业到学院开设讲座等。

4.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教学信息化系统构建。构建教学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构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系统,便于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更高效的交流;二是构建教学信息共享系统,便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共享相关教学资源。比如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系统中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学院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网上交流;三是构建教学相关辅助系统,用来高效地管理学生选课、毕业设计管理、排课等事务。比如学校建立了智能排课系统,在系统上完成学生选课、教师排课的任务;学院2012年开发了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学生和教师通过该系统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工作。学校通过学院网站整合这些系统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5.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措施如下:首先研究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构思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方向,突出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比如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具有宣明的特色,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其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从校、院和企业等多个层面整合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资源,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在实际运作中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性。比如学院提出了“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2,3]、提出了“3+1.1”的学制设置[2,3]、“1+3+8+18周”企业培养方案[3]等。成都大学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四、改革的优势

1.建设课程群,可以充分整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为统一教学目标,提高各专业教学质量打好了基础。

2.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信息技术各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和工程性能力都创造了良好条件。

3.能够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院及相关院系专业的教学实力。

4.通过构建信息化系统,为大平台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

五、结论

通过在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的资源整合和体系构建,使得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更能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激流.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13,16-17.

[2]杜小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4):34-36.

[3]叶安胜,周晓清.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探索[J].福建电脑,2012,(12):34,37-39.

[4]代显华.“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4-17.

基金项目:国家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高教函[2009]26号)。

作者简介:张志强,男,讲师,研究方向:算法研究与设计、数据挖掘、教学管理。

弹性教学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同样也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校企合作就是高校為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推出的最新举措,本文将结合信息化教学管理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基本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信息化的校企合作管理结构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信息化教学管理 优势与挑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来说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养的文化人才,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整体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如此,包含了国家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技能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愿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是符合当前实际的,最重要的是能够符合其职业相对口的企业单位,也就是说能够在单位里真正的能够发挥作用,切合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想要达到这些目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对学生来说企业是最好的学习对象,对企业来说学生是最容易培养的人才,要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离不开校企合作模式,需要认真探讨。

优势互补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最准确表述,学校拥有知识资源而企业拥有实践机会,高校最后培养的人才都是会进入社会的不同岗位进行实际的工作,校企合作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于企业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信息化教学无以比拟的优势

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计算机技术教学时这个时代所独具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学管理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之一就是提升管理效率,使教管理工作能够更快的进行。

1.大幅提高管理效率

效率是每一项人为工作所追求的,工作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最后结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于信息化管理教学来说,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效率是其重要作用之一,很明显,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介入,工作能够比原来的效率提高很多,计算机技术能够将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任何改变通过相应的数据库进行传达,这种便捷体现在即时性上,也就是说即使已定的计划或者工作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内让彼此知道这些变化,让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作出应对措施,影响是双方面的。首先,对于老师来说能够通过计算机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对于一些可能的出现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调整,对于学生来说搭建的信息化平台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选择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学则完全是自愿且充满理性的,因为不是被强迫而是主动的选择,学生们的积极性也有保证,教学效果就相对更好一些,另外一方面通过详实的选择数据也能分析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学生们现在正在对什么发生兴趣,这对学校来说是有用的,课程分析也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在学校方面来说,实时的数据传输与数据分析能够最大限度上的让学校的资源得到利用,对学校来说每个教师都可以得到利用,不浪费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2.资源共享性高,互动性强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共享,这种共享表现在所有能够上传到网络的东西都可能被当作是一种资源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原来的仅仅限于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学校的资源放到互联网上的话面对的就是全世界的“点击”,对老师来说通过互联网可以连接到更多更大更先进的数据库尽心学习,教育资源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得教学后备资源成倍的增长,对教师来说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满,教学更加有吸引力,而另外一方面来说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课程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直接的形式反馈到老师那里,好或者是不好都会有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期间学生和老师能够进行实时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沟通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老师问学生回答,这种沟通是基于一种较为平等的地位上,老师专心听学生说出自己内心对课程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全方位的互相的沟通体质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的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完全开放性能够让所有人所有学科的老师学生互相沟通交流,这种交流沟通能够各学科之间的互相学习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一般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者方法取得生产结果,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讲的模式就是指在现代教育过程中采用较为固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按照已经成型的培养目标及最终培养人才的目标进行培养,是制度化,可衡量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方法。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采用三加一模式,前三年的时间学生可以用来学习校内的专业相关知识而最后一年的时候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活动中去,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

三、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结构

体系是组织活动运行的基础,而信息化教学的整个管理体系结构中包含几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管理员和企业。

首先是教师的管理权限设置,教师在整个体系中拥有公告管理权,能够对个人公告作出修改或者删减,能够查看自己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发布学习任务,随时能够查询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其次就是学生能够对本人的信息进行修改,跟进学习任务。

管理员能够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删除或者修改自己发布的公告,而最后企业能够发布企业方面的公告查询校方公告。

四、结束语

想要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需要专业的培育培训方式和方法,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一项可行的政策,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姜苑,王武年. 高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2]韦伟.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育改革模式探索[J]. 企业导报,2012(01).

[3]史成泽. 校企合作背景下提升高职教学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J]. 知识经济,2012(02).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KJ1403604

上一篇:外国经济建设问题论文范文下一篇:西方传统法律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