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实录范文

2024-07-10

山行教学实录范文第1篇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最近学校课题小组对聋校语文课堂评价进行了研究,在这节课备课的时候,我有预设学生的回答,并在旁注了一些评价语言,但到了实际课堂才发现,学校的回答和我的预设有很大的出入,很多评价语言也用不上,最主要的是看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的积累以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及时反应所做出的评价。我反思了自己课上的评价,主要存在着这几点问题:

1、语言单调空洞

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只要是对的,不加区别一律“说得不错”“很好”,至于好在哪儿,不错在哪儿,此同学与彼同学相比,谁更好一些,或者怎样才能更好些,老师并不做指引,只做简单廉价的评判裁定。

2、表扬夸大其词

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合适的定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就夸张地大肆表扬。“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

造成课堂评价语言失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点:

1)、缺失“对话能力”

教师引导语和评价语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的航标灯。可是,有的老师知识储备量不足,思维不够敏捷,不能及时接过学生的发言,进行正确的引导点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正确、健康、全面的发展。

2)、漠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个意识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来提升以导向深刻,但这种提升应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激发出来。与老师相比,学生的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等处于弱势,但却鲜活灵动、充满契机。教师如果仅从与文本对话的角度、从课堂解读最终抵达的高度考察师生对话的意义,就可能忽视和压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山行教学实录范文第2篇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

山行教学实录范文第3篇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李敬寒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

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

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

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

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篇二:《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静斜,

白云身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教材分析:

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

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

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

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

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

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在一年级时接触过古诗,对古诗的朗读、领悟有了

初步的基础。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山行》时,

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感悟诗歌的韵

味和意境的美好。

课型:

精读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和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目标:

1、会认这首诗中的“径、斜、枫、于”等几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识记生

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教师抽查读学生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 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2、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

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3、 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4、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示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

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 悟诗情。

6、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

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教师示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篇三:山行 教学实录

《山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斜”字。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课件)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古诗呢?(《江南春》、《中秋》、《秋夕》、《

清明》等)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配乐)这是一个

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

生气。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

,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 -——《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识字教学

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

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 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

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

(二)通读全诗

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 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

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

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

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 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老师都忍不住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板画)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

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板画)

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哦,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

吗?

( )的枫林 请你读读。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板画)

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

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

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读!(课件:全诗)

师:谁能看着上面的板画,像诗人一样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师:在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想来试试的吗?

师:咱们小组比一比怎样?

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山行,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孩子们,读吧,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让这一次的山行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读!

四、写字教学:

师:课后还留给我们一些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读读。在书写的过程中,你想要提醒大家什么?

指导“记”字的书写:

记字形结构,组词。

书写时要提醒什么?

师范写。

生练写。

讲评。

小结。

板书: 《山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 霜叶篇四:山行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伊通镇第五小学 提亚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

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篇五: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众生有异议)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

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略

(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有哪些诗句是赞美二月花的吗?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视情况引导 (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 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山行教学实录范文第4篇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李敬寒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

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

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

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

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篇二:《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静斜,

白云身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教材分析:

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

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

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

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

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

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在一年级时接触过古诗,对古诗的朗读、领悟有了

初步的基础。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山行》时,

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感悟诗歌的韵

味和意境的美好。

课型:

精读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和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目标:

1、会认这首诗中的“径、斜、枫、于”等几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识记生

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教师抽查读学生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 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2、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

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3、 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4、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示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

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 悟诗情。

6、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

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教师示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篇三:山行 教学实录

《山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斜”字。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课件)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古诗呢?(《江南春》、《中秋》、《秋夕》、《

清明》等)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配乐)这是一个

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

生气。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

,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 -——《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识字教学

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

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 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

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

(二)通读全诗

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 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

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

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

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 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老师都忍不住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板画)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

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板画)

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哦,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

吗?

( )的枫林 请你读读。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板画)

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

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

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读!(课件:全诗)

师:谁能看着上面的板画,像诗人一样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师:在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想来试试的吗?

师:咱们小组比一比怎样?

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山行,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孩子们,读吧,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让这一次的山行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读!

四、写字教学:

师:课后还留给我们一些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读读。在书写的过程中,你想要提醒大家什么?

指导“记”字的书写:

记字形结构,组词。

书写时要提醒什么?

师范写。

生练写。

讲评。

小结。

板书: 《山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 霜叶篇四:山行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伊通镇第五小学 提亚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

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篇五:山行教案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课题:山行

二: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全班朗读古诗

师:大家根据后面的汉字拼音表,给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众生有异议)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

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略

(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师:对了,这个“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师:那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诗中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围绕从“寒山”感受到美)

师:为什么呢?

生:略(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等)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美的吗?

生:(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略(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鼓励同学)

3、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三四句,并回答问题。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师:出示图片。大家瞧,从这些图片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些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生:是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请学生回答)

生:(围绕是非常艳丽、千姿百态,千娇百媚,婀娜多姿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呢?

生:(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有哪些诗句是赞美二月花的吗?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从“停车”这个词中回答)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嗯,对了,诗人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略)坐:因为

师: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诗中又说到“枫林晚”,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师:好,大家能不能结合字的意思来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吗?大家想一下,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略

师:(根据情况而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全班朗读整首诗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

生:略

师:视情况引导 (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4、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不是

师:那又是什么呢?

生:(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从霜叶的精神上回答(生命力顽强等) 师:现在大家再齐读这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四)扩展知识:白居易《和杜录事题红叶》,想想在白居易这首诗中的红叶又是怎样的?

《和杜录事题红叶》

山行教学实录范文第5篇

本节课就是运用了一引、二动、三特的教学模式, 用此模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一引、二动、三特的教学模式内容简单的说:一引就是利用各种形式,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谈话或听故事等过程中, 开始本节课的内容;二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三特是在一引、二动的基础上,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不要求统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体现不同的“美”。

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人音版) 第二册第一课。学唱歌曲《布谷》一、二段, 聆听《杜娟圆舞曲》。

1.2 教学目的

(1) 能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布谷》, 培养歌唱的兴趣, 提高审美情操。

(2) 聆听《杜娟圆舞曲》, 并与歌曲《布谷》进行比较, 能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乐曲,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3 教学重点

学习歌曲《布谷》一、二段, 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布谷“的歌声, 用声音、动作表现音乐中的春天。

1.4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装沙子或水的可乐瓶一个、多媒体课件、小燕子图片。

学生:装沙子或水的可乐瓶一个。

2《春天》教学实录

师:刚才, 我看见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真开心, 我刚要和你们一起玩的时候铃声就响了, 可以我还想和你们一起游戏, 你们想不想?

生:想! (非常热烈、高兴、有兴趣)

师:还有一位客人也要和我们一起游戏, 同学们看, 谁来了? (出示小燕子的图片)

生:小燕子!

师:模仿小燕子的声音和同学们打招呼, 同学们好, 我是小燕子, 你们知道我什么时候才回到你们北方吗?

生:甲:你是刚回来, 噢, 不对, 是春天回来的。

乙:冬天走了, 春天回来。

丙:应该说, 冬天燕子从北方飞回了南方过冬去了, 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非常有表情) 师:你们说得都对, 小燕子就是春天的使者, 你们能说一说, 小燕子一回来, 我们的环境或者说是大自然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吗?把你们看到、感受到的都说出来。

生: (1)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春天来了。 (2) 冰雪融化了, 小草从大地时钻出来了。 (3) 柳树发芽了…… (8) 我家马上开始种地了, 昨天我爸爸都修车了。 (9) 春天防火第一, 特别你家种地在野外, 更要注意防火……

师:你们说的可真好, 我很感动, 老师不但享受到了你们描述的春天景色, 你们还告诉我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大自然的景色, 大家行动起来, 注意防火, 你们想的太周到了, 我们一起加油 (掌声) 。

师:春天太美了, 听, 是谁在唱歌 (教师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

生:布谷鸟 (同学们不自觉地跟着老师一起模仿) 。

师:那是谁?模仿的那么好听, 对, 就这样 (引导学生从力度、音色等不同的变化来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

师生一起模仿布谷鸟的声音。

师:我唱“布谷”的高声部, 同学们唱“布谷”的低声部, 我唱低声部时, 同学们唱高声部。

生:跟着老师, 交替进行 (最后唱春天来了) 。

师:播放教材课件, 教师范唱。

生:随着音乐节奏, 伴着老师的歌声, 自由的摇晃身体, 感受音乐情绪。

师: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怎样?

生:欢快、活跃 (聆听音乐、自由律动) 。

师:好, 我们刚才一起描述了春天, 下面我们一起和布谷鸟来唱春天好不好。

生:好, 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重复朗读一音多字的读法) 。

师:跟琴的旋律, 唱歌词。

生:用轻声和着教师琴声伴奏, 唱歌曲的第一段的歌词。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歌词) 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 下面我们把二

段连起来唱一遍。

生:认真的演唱。

师:用你们手中的可乐瓶为音乐和我们的歌声伴奏好不好。

生:认真的边唱边伴奏。

师:我们分二组, 一组是演唱“团”, 一组是“伴奏队” (教师指挥) 。

生:学生互评, 鼓励。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生:自由发挥, 争先恐后, 有的唱, 有的跳, 有的伴奏。

师:同学们真卖力气, 太棒了, 我们说春天, 唱春天, 用我们的舞姿和伴奏来表现春天, 下面同学们休息一会, 我给你们放一段音乐, 听一听, 它是怎样表现大自然的春天的, 播放《杜娟圆舞曲》。

生:自由休息, 享受音乐。

师:这首乐曲与《布谷》比较, 旋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自由发挥A:旋律优美, 欢快, 活泼。B:也有鸟的叫声……

师:同学们说得太对了, 这首乐曲, 先用了与《布谷》相似的鸟叫声, 旋律清新优美, 时而欢快活泼, 时而连续流畅, 好象报春鸟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 欢呼跳跃, 在歌唱大自然的春天。

(揭示《杜娟圆舞曲》)

师: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听着音乐, 走出教室, 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享受春天, 在春天里游戏, 好吗?

生:好!生聆听《春天在哪里》走出教室, 去校园与春天交朋友。

3 教学反思

此课为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的首课, 这时, 正是冬末春初, 万物复苏的时节, 非常利于本课的教学。本课以春天为线,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描述春天—唱春天—表现春天—找春天, 感受春天的美丽, 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 唤醒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发现—喜爱—保护, 很自然地进行了音乐与环保教育, 将音乐审美作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健全的人格。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科综合的教育理念, 但一切重心围绕音乐展开, 听、说、唱、动、做、编、演等多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春天的音乐展开。

联系实际生活, 自制小燕子图片, 利用废品自制打击乐器, 充分发挥的挖掘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并运用它来为本课的教学服务。

教材是我们手中的媒介, 我们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与观念, 给了我们教师更灵活发挥的空间, 本单元歌曲《布谷》为三拍子歌曲, 有三段, 如果三段都教, 时间紧张, 该挖深的挖不深, 该处理提高的又没时间了, 于是, 我在这一课中剪切了第三段的教学, 将教学的切口放细挖深, 感觉既不仓促又不破坏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同时又将歌曲《小燕子》、《春天在哪里》等学生熟悉又喜爱的歌曲与本课结合教学。

在教学中, 无论多少科学、艺术、周全的预设, 总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 正是我们不断地前进的成长成熟的动力。

摘要:我省在十五期间针对各科教学的教法、模式等问题进行课程研究, 我们松岭区教科研中心针对各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专题研究, 我所承担的《小学1~2年级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在2005年已结题。研究出一引、二动、三特的教学模式, 现已在全区小学各年级进行推广、运用。

山行教学实录范文第6篇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名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

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

(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出题目。

出示学习目标

提到白杨,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其实是我们北方常见的一种树木。请同学们看一组白杨树的图片,试着找一两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白杨树。 (导入语的设计目的在让学生对白杨树有直观的感受,初步了解它的特点,激起读者的兴趣。)

这是来自我国西北高原的白杨树,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矛盾先生对这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有着独特的情感,他笔下的白杨树是否和同学们所感受到的一样,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白杨礼赞》(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赞白杨

同学们,题目就是“文眼”透过题目你能说说作者对白杨独特的情感吗?(礼赞)那文中作者是如何礼赞白杨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同学们能读出这种“礼赞”来吗?(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让学生体会作者酣畅淋漓的赞美和崇敬,为下一环节蓄势。) 师点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正是作者一次次的情感的抒发。散文的特点正是形散而神聚,一次次情感的抒发,独立成段而又贯穿全文,恰恰是文章的情感脉络。

(三)话白杨

作者写《白杨礼赞》并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而是赴新疆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看到这白杨,之后又赴延安,离延安又至重庆。在重庆时写下了此文,这中间有几个月的间隔,而作者的情感却没有丝毫的减弱,甚至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发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树?为什么作者说它“极普通” 又“不平凡”?

请以“这是一株

的白杨树,你看

。”这个句式来说话。

提示:(可以从它的生长环境、外形、内在气质等角度来赏析。) 生自由发言。

师过渡:这样的白杨树到底美不美?

引入课文原句。以诗歌的形式呈现,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白杨树独特的气质!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那么,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 好女子。 但是它却是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 伟丈夫!

(四)论白杨

作者用一系列写人的品质的词语来写白杨,不单单就是塑造白杨树的形象,作者由这样的白杨树联想到什么?这些白杨树又象征什么?让我们透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了解。

出示背景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生回答

师提示:变换句式,体会不同语气传达情感的区别 仿写句子,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些生长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没有楠木的高贵,确是伟岸正直、倔强挺立,正是象征了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北方农民!

仿句:那些

的(梅、兰、竹、菊),没有(玫瑰、牡丹)的

,确是

, 正是象征了

!

(五) 唱白杨

情感的表达是不拘于形式的,或说,或写,或谈,说唱。无独有偶,一首歌曲《小白杨》也正是寄寓白杨一定的象征意义。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在歌声中再次体会白杨的生命力!

(七)结语:

最后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像着白杨树一样踏实地,心有蓝天,力求上进,勇往直前!

(八)板书设计

极普通

白杨礼赞

联想

不平凡

上一篇:水务清洁生产范文下一篇:首问负责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