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条例范文

2023-09-21

畜牧养殖条例范文第1篇

一、提升认识自觉贮

我们把青贮饲料作为一大产业来对待,一大战略来研究,实行退耕还饲、还草。对一个粮食生产大市来说,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被动到能动的过程,在确立青贮饲料产业地位,奠定思想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效益吸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青贮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强化宣传。过去,我们青贮饲料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原创网站wmjy.net,就是大多农民不了解青贮饲料,不懂青贮技术,认为拿好地种青贮是没正事,不合算,没有认识到发展青贮饲料效益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更没有认识到发展青贮饲料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市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户已深刻认识到,传统养殖放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化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市现有草原严重不足原创网站wmjy.net,今年又对全市所有草原实行休牧禁牧,利用秸秆饲喂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初级标准上,广大养殖户也在探索新的饲养模式,我们大力发展青贮饲料产业正迎合了广大养殖户的心理,我们抓住这一有力契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各种宣传舆论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印发宣传资料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青贮饲料产业对缓解草原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奶牛标准化饲养水平、调整种植结构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教育引导广大养殖户,摒弃传统养殖方式,走种青贮,贮青贮,奶牛一年四季喂青贮的路子。二是效益吸引。我市目前奶牛群体单产水平仅在4.3吨左右,除与品种有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没有饲喂青贮饲料,我们从算效益对比帐入手,组织畜牧专家、有经验干部、种青贮典型养殖大户组成宣讲团,深入奶牛小区、养殖大场大户和农户,与养牛户算奶牛喂青贮与不喂青贮效益帐,喂青贮的奶牛每头每年可提高产奶量1吨以上,纯增效益千元以上,与种植户算种粮与种青贮的对比帐,青贮玉米每亩可达1万斤,亩效益400元,与种玉米相比亩纯增收100元,使广大养牛户真正认识到,青贮就是奶量,青贮就是效益,使广大种植户认识到种青贮就优于种粮食,种青贮就增效。为确保今年青贮种植丰产丰收,增产增效,在今年年初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带领相关部门一把手,深入各乡镇逐乡召开青贮种植现场办公会,根据各地实际,做到种植村屯、农户、地块、种子四落实,并在全市青贮玉米种植工作会议上,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春种期间,市委、市政府抽调专人组成了专项督办组,由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四个专项组,深入村屯和地块,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跟踪督办,在今年低温春涝不利条件下,全市17.4万亩青贮玉米获得了大丰收。三是典型示范。为加快发展青贮饲料,我们培育了不同层面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带动群众。宋站镇瑞光村家家养奶牛,普及了青贮技术,全村青贮窖130处,年贮饲料1.8万吨,仅喂青贮饲料一项养殖户增收120万元。某镇奶牛养殖大户范志清,奶牛存栏248头,种植青贮饲料600亩,通过走舍饲精养之路,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吨以上,仅喂青贮纯增收入30万元。宋站镇立军青贮公司,自己种值青贮340亩,还与农户签订种植青贮合同,以每斤0.04元的价格收购青贮玉米,年贮饲料800吨,出售500吨,年获利2.4万元。黎明镇长富村村民王洪义,种植青贮玉米500亩,生产青贮饲料2500吨,以每吨170元的价格卖给养殖户,纯获利润17万元,比种植玉米增收12万元。在这些典型影响带动下,养殖户、种植户进一步增强了发展青贮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形成了全社会种青贮、贮青贮、喂青贮的浓厚氛围。

二、多轮驱动全面贮

种植青贮的前提是贮上贮好。我们针对近两年大打奶牛攻坚会战,奶牛总量剧增的实际,年初就抓青贮饲料,组织动员广大养牛户和社会各界力量大上青贮,现在我们抓住当前青贮的最佳时期,做到所有青贮玉米和贪青晚熟玉米应贮尽贮。一是奶牛小区必须贮。奶牛高产攻关示范园区,是推广青贮饲料的最有效载体,年初我们就要求奶牛小区按照小区入栏奶牛头数严格落实青贮面积。全市85处奶牛小区106处青贮窖可贮青贮7400吨。二是订单种植联合贮。按有畜无地户和有地无畜户年初签订饲料种植订单,组成青贮联合体,养奶牛户按照订单合同收贮,全市订单面积0.6万亩,组成青贮联合体118个。三是养殖大户重点贮。我们把奶牛养殖大户作为重点,按照每头牛2亩饲料地的要求,养多少种多少,养殖20头以上的大户,都建100吨以上青贮窖,确保成母奶牛一年四季喂青贮。目前共有1600户养殖大户储存青贮18万吨。四是组建公司专业贮。按照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股份合作,采取个人建,政府扶持的方式,积极鼓励支持个人出资组建青贮公司。全市青贮公司发展5处,贮存规模可达6000吨。五是自种自管户户贮。要求奶牛专业村、专业屯所有的奶牛户都必须种青贮,贮青贮,喂青贮。宣化乡荣兴村542户,户户养奶牛,户户种青贮。六是综合利用转化贮。今年我市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春涝、阶段性低温、多雨、寡照,致使部分地块农作物生育期拖后,玉米贪青晚熟,为降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秸秆利用率,我们趋利避害,综合利用,把2.2万亩贪青晚熟玉米全部转化为青贮。全市从9月5日开始,已全面掀起青贮高潮,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平均每天可贮5万吨,预计9月20日可全部贮完。

三、优质服务保障贮

发展青贮饲料涉及种植、青贮、饲喂等方面,投入大,技术高,管理要求严,如果指导不到位,服务不跟进就会影响奶牛生产发展,造成经济损失。为保证青贮质量,我们对青贮生产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跟踪服务。一是健全服务网络。我们以市畜牧局草原管理站为龙头,以乡镇畜牧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奶牛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以奶牛养殖大户为重点的四级技术指导服务网络。在产前服务上,严把饲草饲料种子选用关。每年市乡两级都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对重点推广应用的饲草饲料种子先在园区试验示范,然后推广,几年来我们共推广高油1

15、中原单

32、龙福20

8、粮饲1号、黑饲1号、紫花苜蓿、紫粒苋等品种。在产中服务上,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农户,深入地块面对面地全程指导青贮生产。在产后服务上,组织全市百名畜牧技术人员深入到青贮户中,对青贮窖建设、青贮收贮工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做到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通过给技术人员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定奖罚,确保青贮窖建设和青贮收贮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二是增加科技含量。为了使养牛户都能熟练地掌握青贮技术,我们加强了技术培训工作,采取专家授课和办班培训相结合,电视讲座和印发资料相结合,从种植、建窖、青贮到饲喂全过程把技术传授给养牛户。先后举办培训班43次,培训养殖户1.1万人次;又在肇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定期讲座,购入青贮饲料技术光碟入乡入村入户播放讲座。同时,我们还聘请专家,成立了4个巡回授课指导组,深入到各乡镇、村屯和青贮现场,实行面对面讲授和指导。三是政策扶持。为扩大青贮规模,我们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青贮饲料生产的优惠政策。有些乡村对种植青贮饲料农户无偿提供种子,免征当年农业税;对具有一定规模养奶牛大户,乡村无偿提供青贮饲料地;对在国家项目区内修建砖窖的养牛户,乡镇无偿提供红砖和水泥;对个人投资兴建200吨以上大型青贮窖并贮满贮足的农户,经验收合格后,由金融部门优先提供贷款。同时,牢牢把握国家扶持政策,通过向上争取补贴资金7.8万元,政府拿出7.8万元,农民自筹19.2万元,购进了五台大型青贮机械,农民自己购进小型青贮机145台套。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农户发展青贮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青贮饲料产业的发展。

四、强化领导逼着贮

我们不断加大牧业发展特别是青贮饲料产业发展中的党员因素、干部因素、领导因素,全面升温加压,通过积极有效、创造性的组织领导,实现高质效推进。一是健全领导机制。我们把发展青贮饲料产业,提升到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主抓,市主管农业副书记、副市长、乡镇党委副书记专抓,各级领导干部都把精力用在抓奶牛特别是青贮饲料上,市里确定两名副处级领导按产业分工专门负责青贮饲料产业发展。二是建立责任机制。我们把发展青贮饲料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农村目标管理体系之中,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中,从市到乡到村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的职责分明的推进机制,不仅重视目标管理,更强化过程管理,自始至终有效解决责任脱节、敷衍塞责、浅尝辄止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干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抓好此项工作。三是建立包扶机制。实行市直部门包扶奶牛专业村,抽调副职领导和两名工作人员常年包扶奶牛生产,重点负责奶牛青贮饲料发展工作,每个包扶部门都要扶持种植青贮饲料200亩以上,全市83个部门共投入扶持资金567万元,种植青贮玉米1.3万亩,建永久性青贮窖83处,购买小型青贮揉碎机53台。

在畜牧业发展上,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80以上农户

畜牧养殖条例范文第2篇

项目建设单位:现代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法人代表:邓源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

项目建设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项目建设目标:

现代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处交通便利、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公司冰淇淋项目已于04年竣工投产,液态奶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中的液态奶项目具有日处理300吨原奶的生产加工能力。目前该地区的原奶供应却非常紧张,蒙牛公司及其一部分股东认识到当地原奶供应紧张将会影响到液态奶的加工生产,蒙牛集团决定自筹资金建设现代牧业奶牛养殖项目。结合马鞍山本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按照绿色牛奶生产要求建立设备先进,管理一流的科技牧场、乳制品加工生产线和饲料加工厂等,逐步完善牧场硬件和软件设施。利用蒙牛特有的技术生产绿色食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养殖、种植观念,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之路,提高农民养奶牛的经济效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在马鞍山市环境

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使马鞍山市农民迅速走上致富之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现代化的饲养管理技术以及完善的技术服务、石牛的群体规模稳步扩大,生产效益持续提高。

蒙牛集团现有日加工能力已达到7000吨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原料奶的供应是由农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形式供应。为了保证公司的奶源供应、奶源的有效控制、鲜奶的品质,通过改良奶牛品种,带动周边地区的标准化、机械化养牛,以发展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促进沽源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蒙牛集团在当涂县丹阳镇建立一个存栏规模为10000头的奶牛养殖场,其中:一期引进奶牛800头。该场全部按照绿色牛奶生产进行设计和饲养管理,同时提高马鞍山市周边地区奶牛养殖水平和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周边地区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安徽省奶牛养殖规模化、专业回水平。

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4953.21万元,其中土建及钢构工程1218.08万元,各种设备及安装费2209.38万元(含进口设备200万美元),奶牛款12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25.75万元。资金来源为蒙牛自筹资金。

项目的社会效益

通过此项目的实施,有现代么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

由马鞍山市农委牵头,带动马鞍山地区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农户种植贮1.2万亩,直接参与农户600多户,农民每亩增收300—500元,每户每年可增收6000--10000元。同时牧场直接增加就业人数50多人,同时间接带动当地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

畜牧养殖条例范文第3篇

摘要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分析农村生态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以新农村建设为有效载体,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并从促进产业生态发展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途径

党中央明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这一发展目标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将“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点说明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地位突显,它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提高人们幸福指数增添了新的内容。

所谓生态文化,它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融洽相处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根据生态发展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以最优化的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总和。它是一种启迪“天人合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境界,是引导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形式。他预示着人类必须进入一个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新时代。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包括消费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科技观和发展观。在广阔的农村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渗透到广大农民的行为、意识中去,使农村社会群体现实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协调自身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就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使得生态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社会精神基础和体制保障。

1 生态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定位在“解决温饱奔小康”这个目标上。经济发展以粗放式为特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现。主要体现在: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数量、忽视经济发展质量;重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忽视了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导致价值取向的扭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农村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视角,从广义的角度看,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内容;狭义的角度看,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它是把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相结合,以维护生态,保障人们在发展中追求到幸福为目标,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个涵盖农村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体系,如感恩文化、敬畏文化、和谐文化、“孝”“善”文化、集体主义文化等体系在内的综合系统。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追求的不仅是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交互系统,更重要的是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交往状态的最大值。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友好相处,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待,礼尚往来,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持续发展,都应是生态文化建设中所应达到的理想目标与状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也基于这样的目的。这一建设,既要突出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化,还要建设将一种生态的交往文化、人文文化表现出来[1]。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化生态文化建设,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样的建设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

2 農村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生态文化就是人类按照生态规律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质生态文化扭曲、制度生态文化缺失和精神生态文化空白。目前新农村中生态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生态文明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来的,生态文化提出的时间更短,许多人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十分肤浅,认识尚未到位。从工作层面上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生态文化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还不明确。人们对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没有充分理解和接受,更没有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二是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虽然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村面宽量大、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总量偏低,资金投入面临较大的矛盾。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而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则主要依靠民间资金投入。投入项目一般在规模小、风险低的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服务业和书画装裱业等。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零敲碎打的低水平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另外,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甚至造成一些景区只有生态资源景观而缺乏生态文化亮点。三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目前,留守在农村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加之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普及不够,难以使他们形成生态价值观念。同时农村基层政府普遍缺少知识全面、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对生态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逐年增多;农药、农膜、化肥等有机物的使用量也大幅度增加;畜牧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矿山开采造成生态破坏严重;水源、河流、海域污染加剧。五是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老化严重,基础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的约束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农村文化部门抱残守缺,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现有文化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六是农村普遍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受几千年封建迷信的影响,旧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在农民生产生活中根深蒂固。这也是亟待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生态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自身经济、旅游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在于农村生态文化缺失。不首先解决农村生态文化缺失问题,新农村建设将是残缺的不到位的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目前提高农村生态文化意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必须将其置于全新的高度来执行、实践;另一方面,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依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具体的战略规划。

搞好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能够不断促进农民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转变人们生产生活观念,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尤其是在农村营造一个浓厚的生态文化环境,向农民传递文化正能量,引导利用业余时间做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从而避免或减少一些愚昧、迷信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推动新农村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2]。同时,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战略之一,建设新农村生态文化也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3 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1 转变行政职能、履行政府责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倡导、维护、监控等重要责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选择中,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首先在消费领域政府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惠互利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辩证的资源观和理性的消费观。倡导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行为,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是政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为了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配齐相应的文化管理人员,负责农村生态文化组织协调、建设的规划、检查督促、考核评议工作,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理顺关系,建章立制,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村、镇各级基层组织要有专人负责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再者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板报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农村发生的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舆论監督,对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褒扬,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并建立农民信息和意见反馈渠道和机制,让农民为生态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提高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2 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生态文化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3]。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理念十分重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较高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投身于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宣传教育活动要从农村、农民、农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的推动新农村及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3.3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文化理念构建农村生态农业体系,将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4] 。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体系,这是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要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本地区的环境生态实际,既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更要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维护。同时也要与生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搞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作用,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注重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形成完善的生产生活生态产业链条,并使其融合到生态平衡中,对自然生态破坏大的产业要控制或停业。产业政策要体现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生态导向,鼓励农村发展生态产业,走生态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态文化理念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完善其市场体系,注重其生态开发和生态管理。同时基层各级政府要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搞好农村生态文化宣传,让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生产进行科技和技术指导,让生态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3.4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开展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很多的先进的文化活动形式。这些文化活动是农民群众农闲时节的重要娱乐活动内容,也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寄托所在。在建设新农村生态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传承,如秧歌、唢呐、舞龙、高跷、薅草锣鼓等。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注意对现代文化活动形式的传播和引入,如广场舞会、红歌传唱、登高、乡镇各种文化节等活动。这样不仅对历史文化进行了有效地传承,而且引进现代文化形式,丰富了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对提高农民群众的现代生态文化思想意识、知识水平、文化技能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农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5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统筹安排、搞好规划、全员参与、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一是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完善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统筹安排,编制相应的建设规划,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纳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前提和基础上,要完善村镇规划,尤其是中心村的文化规划工作,发挥中心村对周边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农村民房建筑设计也应渗透文化的元素,把房屋建筑、交通、安全饮水、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结合进行,与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基础设施建设要向规划点集中,用规划引导散居农户和过于分散村落向中心村、镇聚集。以便于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 二是政府财政要大力支持,提高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设施建设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补助性财政建设资金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各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针对性的资金投入。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奖惩措施的落实、管理办法的完善,来形成建设合力,促进激励和调动群众在各方面的工作热情,掀起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三是要落实责任,完善农村生态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硬件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中把对基础设施的管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落实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的“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用、无人修”的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规划阶段就应考虑运营中管护经费的使用,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管理,建立完善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制定卫生保洁、图书室管理、长效机制绿化养护,做到人员、制度、经费“三落实”。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除了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以外,建立群众激励机制才是推动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切合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生态文化程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的参与投身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去。政府要引导农民参与加快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抓好宣传引导、加强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有针对性的指导、政策激励等各项工作。同时要树立典型,鼓励先进,使生态文化的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

4 结语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社会全力支持,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推进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3-45.

[2] 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83-85.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2012.

[4] 张洪新.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08(10):49-50.

[5] 韦生彬.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59-7660.

[6] 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7-290.

畜牧养殖条例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分别是人口、粮食、环境及能源。人口的增加,促使粮食供应成为重要的问题,为确保人们有饭可吃,就向自然资源下手,采取过度开发的策略,致使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污染。就环境污染来说,除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以外,畜牧养殖过程中也存在着污染环境的因素。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以供参阅。

关键词:畜牧养殖;环境保护;问题;策略

引言

新形势下,畜牧养殖业必须要朝着生态化、精细化以及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增强对环境的保护能力,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经济与生态良性的互动,共同构建美丽和谐的家园。

1畜牧养殖中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畜牧业的养殖过程的环境保护,是我国在治理上整体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对畜牧业产品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加大。这也使得有些畜牧业的养殖户,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并且,许多消费者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了解过畜牧业生产的环境状况,同时也欠缺相应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相关的畜牧业监管部门并没有履行好相应的职责,只是进行一些相关的日常活动,在畜牧业环境的监管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并且,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养殖基地并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基础设施,所以环境问题很难得到保障。

2畜牧养殖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对策

2.1提高畜牧养殖的环保意识

要想有效解决畜牧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首先转变行业发展思路,树立生态养殖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各级部门在畜牧养殖中的环保意识。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畜牧养殖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要从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切实提高畜牧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畜牧养殖污染防治活动中来,减少畜牧养殖污染给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的各种危害。

2.2加强规范饲料养殖的意识

对于我国的畜牧养殖而言,科学饲料的喂养将会直接关系到牲畜的健与否,而饲料之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有害物质,如果不能及时被牲畜所吸收,那么就会四散到空气之中而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相关的畜牧养殖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规范饲料的喂养,然后要定期对饲料的品质和日期进行检测,以此来确保所有饲料符合规格。

2.3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综合防治

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利益,还要关注环境效益。这就要求在建设畜牧业的时候,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利用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时提高人员素质。例如:①在动物疾病诊断上,可以采用聚合酶反应技术或基因工程。②在畜禽的种群选育上,可以应用转基因技术或逐代选育的方法。③在饲料的营养价值方面,可以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或者菌体的繁殖。④通过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

2.4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对各类肉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畜牧养殖也朝着规模化和系统化运行,虽然经济效益得到了增加,但是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逐渐的加强,因此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要对破坏的环境予以治理,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协调畜牧养殖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保证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设施设备等。其次,还应该通过畜牧养殖的无害化构建,对养殖过程中的相关污染物进行回收,达到循环再利用的效果,做好污染物的处理工作,比如:对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可以通过生物净化或者物理净化的方式处理之后再排放。

2.5应用绿色养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畜牧养殖中,而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畜牧养殖污水、废物的排放,同时也促进了畜牧养殖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虽然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随着国家财政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养殖者开始采用绿色养殖技术。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新型的化肥、农药等,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畜牧养殖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国家针对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不仅有效地增强了畜牧养殖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力度,同时对畜牧养殖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必须根据畜牧养殖业的具体情况,严格限制畜牧养殖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免造成危害,全面掌控和监督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发挥出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将破坏和保护环境的畜牧养殖者加以区分对待,针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畜牧养殖者必须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那些有意破坏环境的畜牧养殖者则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才能充分地调动广大畜牧养殖者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畜牧养殖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畜牧养殖者生产经营的责任,他们既然从中受益,就要做好受益后的善后处理工作,畜牧养殖者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责。社会要让畜牧养殖者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他们自动地去做好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工作,使畜牧养殖工作能够做到生态环保。

参考文献:

[1]李莉芬.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新探[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12).

[2]敖全胜,宝雪莲.论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01).

(作者单位: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畜牧养殖条例范文第5篇

住址;安定区秤钩驿镇周家河十一 队

法定代表人;吴朝辉

申请项目;申请人因建养殖(养羊)场需要,特依法向安定区人民政府申请 养殖用地2亩。

事实与理由;近年来经商积累了一定资金,通过对市场的考察,了解到养殖业的发展大有前途,再根据政府的倡导,本人积极响应,决定开办自己的养殖场,同时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走发家致富的道路。特向安定区人民政府申请土地,建立一座存栏量为150只羊的养殖场,建立完毕后可向本村村民提供工作岗位,提高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建立养殖小区,带动本村养殖业的发展。现根据《畜牧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提出以下申请,申请土地2亩,地址为安定区秤钩驿镇周家河 十一队。

以上申请,敬请批复

此致,安定区人民政府。

申请人;吴朝辉

畜牧养殖条例范文第6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空前提高,对食品安全和人类自身的健康更加关注。因此,渔业生产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甚至人类本身的健康而谋求发展和获取不正当的经营效益,必须从重数量轻质量型渔业转向安全、质量、生态、效益型,即进行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

无公害渔业实际上是一种健康渔业、安全渔业、高效渔业、现代先进渔业,是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因而必须把可能发生的危害消灭在养殖过程之中。也就是说,泥鳅健康养殖应该从养殖基地、亲本、卵直至运输、暂养、加工、贮存等均达到无公害标准。

上一篇:乘车礼仪范文下一篇: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