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性警示教育范文

2024-07-18

政治性警示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杜威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他对当时社会深刻理解和观察的结果,更是对以往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他把达尔文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的思想相融合并运用到思政教育领域,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笔者通过阐述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结合自身辅导员工作经验,来分析杜威人性化道德思想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些启发。

杜威认为道德不是教来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应是简单地归结为某种问答式的教学,而应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杜威看来,儿童足从他们的全部社会经验中获得道德价值的。”因此,杜威正是在批判美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的。

一、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概述

杜威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大事如美国内战、美国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两次世界大战等,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杜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达尔文的“有机体适应”的重要理论中主要表达的是有机体的生存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在杜威的学术思想中“有机体适应”论的思想得到了直接的体现。[4]以强调有机体的积极适应为核心的“动态心理学”,主张正反合的过程乃是不断发现并进而解决困难过程的实验逻辑又共同为杜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心理学和哲学的依据。

实用主义是美国历史悠久的哲学,当中渗透着权益主义、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华所在,是与美国社会实际相融合的哲学思想。美国哲学黄金时代的到来就是它的到来和发展所致。同时在它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必然是把经验和实在效用作为评断道德行为是否具有德性的判断标准,把“关于道德的观念”内化为“道德观念”,进一步地去帮助个体解决道德问题,从而真正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实用主义哲学强调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工具性,这种立足现实生活,倡导积极行动和追求实效的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收集各种材料,提炼出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以便引导出我们再新的行为领域中对知识的发展趋势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总体态度。”[2]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应该致力于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道德与社会问题之中。杜威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因而他并不是在空谈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更是根据人性的理解进而将理论融入教育实践当中。

二、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内容

1、基于对个体的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在新个体主义思想中,首要问题就是对“个体”的界定,新个体主义思想中的“个体”不再简单地是单个的个人,而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融合在一起,“个体”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还包括每一个社会组成部分,例如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等等。“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现实的个人是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离开现实的个人,社会就像一個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2、基于个体与环境及社会组织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杜威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的,其首要的表现是对个体的尊重。一个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不仅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先天的本能,还是社会的个体,具有社会的本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个体。社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其目的就是想要塑造更具有创造能力的个体。强调个体的同时不忽视社会,个体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融合。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进步需要个人能力的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人的道德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而存在。我们的道德观念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来,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发挥。道德是社会性的,道德的行为主体是每个个体,在人类的天性中存在着喜爱群体和渴望交往的需求。每一个人无法彻底离开社会群体,每一个人都有交往的诉求。虽然这种天性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正是由于这种天性使社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三、杜威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杜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如以人为本的新个体思想、从做中学的知行观、关注生活的道德价值观都给予了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努力的方向,奋进的思路,可借鉴的方法。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还要从做中学,创设活动体验式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更要关注生活,创建全面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思政教育知识观。

一、通过批评性探究帮助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主要是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人的知识、能力、感情等。其主要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展,同时把发展范围扩大,调和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在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自我理想实现与社会福利不相冲突。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不因社会福利而忽视了自己的发展,个人自我理想实现与社会福利不相冲突,不因个人的发展而损害公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培养个性,以自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他认为凡有价值的地方就有探究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通过批评性探究发现什么是正确的,并帮助他们为追求合理的价值充分利用它们固有的能力和智慧。

大学生是价值探究的承担者,如果要使他们能主动地接受并遵从当今教育,才是我们教育者真正地解决道德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一个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持续不断地在学校教育的所有方面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发展批评性思维。“重视发展青年的批评性智慧,认识到道德价值不是永恒的,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学生要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价值并在审慎考虑结果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杜威还十分注意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真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理智能力,它所强调的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学习价值的观点己成为当代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3]因此,我们教育者就需要重视学生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真正去认识兴趣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帮助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

二、提倡学生在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个性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是主體与客体的关系,没有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和双向交流。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居高临下”的阵地。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得到重视,形成教育的深刻改革。

1、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杜威所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由约束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由单向式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由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向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由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是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参与,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合作精神和能力。

2、合理运用商量讨论和理智的方法

西方伦理认为的道德理论始终关注意志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个体理智思维能力。学校德育必须确立这样一条根本原则,即“必须从最广义上把儿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维护这些关系。”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确立反省道德,使其在新的环境中把握行动的方向。反省方法的训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原则,而是教给学生在具体的道德情景之中做出理智判断的方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客观地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虚心听取不同的声音,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具体地说老师应该知道学生形成理智的选择、判断等能力,以此来培养民主主义的方法。但是作为要训练成一个有思维习惯的头脑,绝不是一件简单且容易的事情,因为理智思维能力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培养,才可以习得这种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个体理智的反省道德方法。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不是矫正学生错误的行为,而是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只要细心时常能发现有些人只善小而不为,知恶小而为之,这与我们所学的道德是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将道德知识付诸于具体实践,这样的道德知识也就没有意义可言。学校本身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共同生活的社会,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都能发展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都是道德的教育。只有这样,“学校的生活,才是一个活的社会生活;学校内养成的儿童,才是一个懂得社会需要,能加入社会做事的人物。他们组织的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兴盛的社会国家。”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扎根于生活,并在生活实践到具体的行为表现,让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俏华.以民主的方式养成道德——杜威民主社会理想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

[2]杨荣.杜威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3]胡春博.学校生活、课程、教法三位一体——从杜威德育观看当代中国学校德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陈亚军.哲学的改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3.

政治性警示教育范文第2篇

一、中学生的时代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与消极混日子并存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的高峰时期。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青春活力,而且思维能力很活跃。他们在社会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解社会需要和看待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们的竞争意识也更加强烈。反之,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则会错误地认识社会以致走入歧途。像罗某由于缺少正确的认识,与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来往,接受了一些消极行为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人生情感上优越感与失落感并存

中学生正处在蓬勃向上,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他们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时候,往往怀着乐观的情绪,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热情。有些青年学生在生活顺意、获得成功的时候,容易滋生出放荡不羁和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表现出一种悲观颓废和萎靡不振的情绪。像案例中的罗某在进入高中后学习上遇到了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开始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想法。

(三)人生理想上高尚健康与享受堕落并存

理想是激励学生为开创美好未来而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理想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并指引着人生观发展的方向。中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科学知识的增加以及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性的发展。能够按照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自己的主观条件来思考人生。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由于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致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对理想的悲观失望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二、影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

1、学校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学校面临升学的压力,有些学校较强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缺少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了思想上的问题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罗同学开始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来往,受到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而没有被及时地改正而走上了犯罪之路。

2、家庭

很多农村家长迫于生计,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限的原因,缺乏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这些都导致了中学生出现了思想问题而得不到有效地解决。罗同学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忙于生计,缺少对他的监督与引导,以致他出现了思想问题而没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社会

中学生随着交往的不断扩大,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帮助中学生形成好的观念和作风。反之,则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罗同学由于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往来,受到了他们的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世界观、人生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生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信念三个方面。人生的目的是指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态度是指怎样对待人生;人生的信念是指对理想坚定不移,并为实现这种崇高的理想而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意识和倾向。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一切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中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保持正确的方向,少走弯路。罗同学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受到了社会上不良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追为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走上了不法之路。

(三)学习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的学习观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等。当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多样,有的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别人的尊重。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获得个人功名。因此,要帮助学生竖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把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相结合,形成高尚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富有生气,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不至于在遇到一时的困难和挫折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本案例中罗同学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在遇到困难时产生了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是不正确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能力,树立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子女。加强社会教育,利用社会传媒和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和观念,引导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首先,提高学生对社会及其规律的认识。只有深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生才能正确把握社会要求,形成合理的社会态度,明确未来的生活理想。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领域。其次,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信念。应该注意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把共产主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他们的内在信念。再次,提倡榜样教育。采用树立先进榜样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与榜样的对照,加深对社会要求的理解,获得评价自己的客观标准,使他们有方向,有目标,促进学生在人生观等方面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三)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政治性警示教育范文第3篇

初中政治教学叙事 涡阳实验中学

魏东

关键词:趣味化 辩论 剪报

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做回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作为教师,担任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学习的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学习政治课本知识,觉得政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课本没有趣味性,缺乏学习动力。总结以上问题,我将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新意,并对政治教本中的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趣味化处理,作为我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本中的内容就像是一片混沌海底,有美丽的珊瑚,也有很多沙石,对教材的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概括提炼,凸显主题的劳动过程。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提前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选取一个主题,在课堂上通过辩论举例的方式来学习政治,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课时,我就第一次尝试了这种授教方式。课前,我组织学生们分为正反两组,提前预习课本中的内容,从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平时所观所感,举出事例,叙述自己的观点,来进行一场小的辨论赛。

正方观点是“现今世界中经济实力决定地位,要全力发展经济。”

反方观点是“地球是我们的家,任何危害地球环境的举动都是可耻的。”

在辩论的过程中,正方学生举例说出我县的经济产业--煤矿产业给我县带来的经济效益,阐述了经济的发展对县城的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而针对正方学生的列子,反方学生则向我们展示出一些打印的图片,图片反映出了土地下陷、排放污染气体、环境恶化等问题,让人触目惊心。通过几轮的阐述,最后正反双方集体对这一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共同推荐一名同学做最后的总结,呼吁大家从现在起,就树立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高科技新产业做贡献,促进国家以科学的方式发展经济。课堂时间过去了20分钟,学生们依然沉浸在辩论赛的激情中,我就趁机询问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接受,学生们反映都很热烈,纷纷说这样上课很酷,并且在准备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本内以及课外的许多知识。此时我再就本课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作业,从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课时,学生们从古代君王统治下,人们尊卑有别,但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开始说起,最后谈到现在现今社会中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的人物中,有人凭借家族势力肆意作恶,大家对此现象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我的仔细观察下,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口若悬河,知识面非常宽广,于是我又想到让该学生提前准备后,在课堂上做简单的演讲的想法。他刚开始有点害羞,觉

得在座位上谈古论今、陈述观点,和在教室的讲台上做演讲有很大差别,没有勇气,在我和同学们的一再邀请下,他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了尝试,虽然准备仓促,但是在大家聊天的轻松氛围下,表现也可圈可点,同学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下课后,有许多同学找到我,说政治课越来越轻松,成了他们期待的课程,还说课堂上的发言锻炼了他们的普通话,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除了在课堂上,在课外时间,学生们也开始主动跟我提出一些好的教学建议,由课代表收集建议,然后我来挑选合适的加入到教育教学中。

其中比较好的建议,是由班里一位内向的学生提出的,他喜欢收集报纸,由他提供时事报纸,和班里的政治兴趣小组一起做成重要新闻剪报,每次政治的课前十分钟,由班里的学生在讲台上阅读剪报,然后从中找出切入点引出当天的课程主题,同学们轮流做读报员。自己动手的快乐和每天新鲜的新闻,给政治课堂注入新的血液,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知识与现实社会链接起来,不仅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能与时俱进的了解时事,加强了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从而端正态度,更认真、更积极的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掌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

政治性警示教育范文第4篇

全面从严治警”

教育整顿活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近日,按照分局关于开展“坚持政治建警 全面从严治警”活动的安排部署和我所《作风纪律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深入的学习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对照活动要求,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摆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的还不够好,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

2、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总认为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有一种想休息一下的想法,对自己的要求有所下降,工作不能够主动和自觉。

3、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工作中,思想不够解放,存在着因循守旧的观念,习惯于按旧框框、老规矩办事,不敢于破旧立新;在方法方式上还没有完全做到合理统筹兼顾;工作抓得不细,距离绩效考核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4、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待加强。牺牲休息时间抓紧处理工作的紧迫感有所放松,工作上还有“蹲、守、靠”的思想。

因为工作繁忙,有时会放松了学习和自我深造的时间。

5、在生活作风方面,基本上能做到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抵制拜金主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时贪图安逸、贪图享乐;节约计划性不强,总认为每月都有工资,没有很好地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政治站位不够高,理论武装有待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在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方面学得不深、悟得不透、做得不实,缺乏“挤劲”和“钻劲”,导致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思想武装不全面,政治站位还不够高,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提高较慢。

2、工作标准不高。对上级作出的决策部署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思考研究不多,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平时想问题、抓工作,立足于具体问题和局部利益的时候较多,站在宏观大局上考虑问题不足。

3、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狠劲和韧劲不足,缺乏以一贯之、常抓不懈的工作力度,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有懈怠思想,作为党员干部,在执行八项规定中示范带头作用和监督约束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整改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加强业务学

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从自身工作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科学管理的新机制。其次,注重法律实务,将法律理论与基层实际相结合,提高问题处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最后,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请教,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严格、公正、文明处理各种问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2、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完成所分管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模范的履行好一个警察的职责,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政治性警示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简述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通过展开论证、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通过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对比,阐述了网络思政教育的优越性,在对目前网络思政教育形势发展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目前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關键词] “互联网+”;网络平台;思政教育

[

一、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9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此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现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人数日益增多。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20至49岁的网民群体占65.6%,数字新青年不仅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力,也是引领数字潮流的风向标。所以,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动力和源泉,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

(一)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不足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再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主要方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反应冷淡,“低头族”的现象更是尤为显著,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反映了传统的讲课方式已经不足以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课现状不理想主要有学生思想问题以及教学方式陈旧落后的问题。有些大学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课与所学专业无关,与就业不直接挂钩,用处不大,更有甚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现在多数教师仍只是靠一本教案、一间教室、一个黑板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理论与现实脱节,使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

(二)“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

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最新驱动力,“互联网+”是一种创新的经济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融合性的发展引擎,它能够把网络和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我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互联网为基本发展要素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并鼓励高校教育深化“互联网+”行动,打造网络化教育新模式。

2019年1月25号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总体目标:到2022年,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全面普及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名制空间,加快推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社会的大趋势下,高校发展网络思政教育也成了教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网络思政教育途径多样,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只能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的传播。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新媒体的涌现,QQ、微信、微博及各种知识性平台,都可以成为传播思想政治知识的途径。另外,教育平台的改变也会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接受知识也不是单一的课本,有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样的方式。这些方式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边“玩”边学。

网络思政教育不受过多限制。网络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让学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都可以学习。又因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们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限制于单一的课堂,这样也更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上课时间以及上课次数的不足,使得多数思政老师并不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则能够改善这一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起在同一时空多人上课,一人授课模式,网络思政教育比起传统模式更有针对性。

网络思政教育更有效果。网络思政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网络思政教育有更新颖的方式,更广的传播途径,随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的大量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平等、互动的特点,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自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推进提供了莫大良机与动力,但也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新的困境,即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的欠缺、网络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一、大学生对新媒体过度依赖等的困境。

(一)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投入欠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意识到要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但由于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认识并不清晰,且具体案例表明如何正确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有的高校相比于建设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他们更倾向于建设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学资源建设更迫切,更容易出成果。这也使得各大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投入不足,这也造成了现如今的网络思政教育水平不高,效果并不明显。

高校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使得高校建造的网络思政平台不够专业。出现网页设计不合理,相关教育资源空缺,时事政治更新不同步等问题,并且高校没有及时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因素让平台不能长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使得教育情况没有起到高校预想中的效果,如此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会越发下降。各个高校应当对网络思政教育足够重视,用心规划平台的未来,才能使网络教育发挥真正的功能。

(二)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一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00后”,网络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面对着这些网络原住民,从事思政教育的“80后”网络“移民”教師显得准备不足,对于那些有着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经历的老教师来说,不能熟练地使用QQ、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为他们传授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相对经历较少的年轻教师来说,无论是学习使用新平台,还是利用新平台进行知识的整合及传播,都有相对的优势。如何将新老教师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是每一个高校在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时都要面临的问题。

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和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各个高校在建设一个高效实用的平台之前,也要考虑到如何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今天,抖音、微信、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知识,但是这些平台对于青年学生的吸引不仅在于知识,当今许多大学生都沉迷于这些平台的娱乐活动中,所以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各个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同时,教师们也应该给学生们提供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建议,防止大学生们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

三、高校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

即使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途中,各大高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在社会潮流的引领下,网络教育一定会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各个高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探索网络思政教育高效进行的途径,真正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一)搭建实用性知识平台

首先,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或者开通官方微博账号,以此为宣传阵地,推动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建设。在学生常用的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宣传,利用该平台本身就具有巨大学生流量,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长期接收该方面的信息。因为国内还没有关于如何正确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所以教师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打造成符合本校的特色平台。该平台要能及时发布最新政治动态,让学生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事件,并在第一时间有自己的思考,同时该平台也要对一些常见的谣言进行辟谣,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教师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观察和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为思政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二)组建专业教师团队

各个高校要以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目标,加强对传统思政工作队伍的网络业务培训,提高他们使用相关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帮助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掌握发送公众号以及微博的方法,并培养个别教师设计公众号,以及布置推文的能力。让公众号或微博内容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要有符合内容的图片,也可以制作有关视频、漫画,这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接收到的信息更为丰富,现阶段大学生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使得媒介素养的培养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增长。

最后,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推动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大高校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理念的网络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周典典,孙迎光.解构与重塑:信息碎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

[2]龙曼琳.融媒体传播格局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3]王志清.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6).

(责任编辑:王义祥)

政治性警示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问题有不同看法,但主要观点的差异实质上是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角度和基点的不同。“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逻辑出发点的差异体现为宏观性(整体)与微观性(具体)的不同,即逻辑起点定位为“国家主体”还是“教育者”的差异,两者分别侧重实体与过程两个不同的分析维度。从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与呼应现实实践变化以及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特性的层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这“四要素说”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要素 主客体关系 对比分析 研究回顾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要件和元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有利于深入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结构系统及其基本规律、规约学科内涵、促进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完善。正因为该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学界尤为重视,相关论点也精彩纷呈。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和评述,特别是将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的“六要素说”和已纳入学科经典原理之中并长期沿用的“四要素说”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认识的主要差异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便进一步从学理上把握和明确这一重要问题。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主要观点回顾与问题聚焦点

从近年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论述其实不算太多,但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初步查阅相应期刊文献,可将当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构成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三要素说”、“三体一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含“新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十要素说”等。

毫无疑问,这些探索都是富有意义的。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要素。从概念上分析,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诸要素(不少于两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部分”。一方面要素要充分地体现与系统整体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要素与要素之间要充分体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但凡举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都应力求把握以下三点:一是从特征上要充分彰显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的不可或缺性,强调少了其一就难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运行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实体,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构成;二是从功能上要能够充分反映和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形态上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即作为要素要能够在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中找到相应的部分;三是从属性上要尽可能地突显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要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具体实践给予定性,强调一定内属性与独特性。以此为据,对现有的要素说试作分析,我们认为:传统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要求“三要素”说未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的过程外显出来,略缺动力性系统环节方面的描述。“五要素说”忽略了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无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状态下出现的新变化。“新五要素说”的教育媒介与教育环境语义关系不明,区分性不强,没有构成彼此独立的次级系统。“七要素说”所提出的教育效果和教育反馈已内在地包含于教育方式之中,而且效果、反馈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后才出现的问题,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八要素说”所提出的教育噪音等也与“七要素说”类似,没有根本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实质,不太符合要素的要求。“十要素说”用系统论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系统的角度分析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但客观上讲任何一项人的行为活动都可以推论到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概括性和内属性不强,且各系统之间存在重叠交叉。总的分析,按其定义逻辑和要求,还是“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实质和特性,而且事实上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争论的聚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四要素说”和“六要素说”上,两者在诸要素论中也是最受关注的。具体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用主客体的范畴来概括有欠恰当,因为主客体关系不能定义和说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既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活生生的人,那么人就应该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因此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主体决定客体,客体反映主体的关系,两者的角色定位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同时,有学者从哲学层面对何谓主体、客体的概念先进行了分析,继而对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难辨难分的事实进行说明,指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表述,必须是清晰明确、不致产生任何歧义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话语形式不利于基本概念的厘清,并一定程度上造成语义不清、歧义不断,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还是不宜替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受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附加到仅仅用于事实描述的主客体要素上,从而提出主客体不能作为要素的结论。其实“四要素说”的主体、客体都是以实体形式出现的,作为要素时两者本身是原始且静态的,不带有认识论层面的主客体关系。

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一不可,应独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不能笼统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把内容和方法合并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要素,确实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个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但是这些合并项的要素的质不同,在系统中的地位不同,为系统功能所做的贡献不同,把它们强行合并到一起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研究。同时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内涵和外延不同,功能也不同,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育内容不能作为介体来对待,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目标的客观性决定内容的存在,因此内容应该是教育的要素之一,但它不是基本要素而是目标决定的非基本要素。

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不具备的可控性和可创设性,离开对“情境”和“环境”的区分,笼统地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逻辑上站不住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存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不同,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这种情境相对于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生成而言是一种外部的客观存在,但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本身就是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的一个要素。同时,有些环境因素虽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不能有效掌控的,相反情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而有计划地创设的具体教育条件,它的创设和存在就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初步印证其所接受的思想意识的正确性提供具体情境,其无时无刻不渗透和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实际可控性。同时“五要素”论者抓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的解释给予反驳,认为不应该专指“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也当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范畴,并且认为环境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任何事物或活动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但不能把这些视为其构成要素。然而对这个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相互联结的纽带”,就已经内在地蕴涵了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这个内部环境因素体现在主体、客体与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中。为此,上述看法实际上是认识角度的不同所致。

四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属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着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形式上是客观的,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一旦确立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轴心,应当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但有人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际上已经天然地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者)身上了,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设定和依托教育内容进行教育时已经内在地蕴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了,为此按照要素的定义无须单独列出。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见解不同的原因

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认识的差异其实主要还是根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解,即在于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为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社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还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场”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质上,“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的不同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认识的宏观(一般性)与微观(具体性)的区别,两者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本质上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按照一般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可以分为三层意思,即它首先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然后是一种有组织计划地以教育为中心形式并体现主导阶级意志的社会意识实践活动。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在范围上就存在差异,宏观上可以理解为一切对人们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培育教化人的活动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场合下教育者对特定对象所开展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在特定的时空下,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时空共同“在场”的具体范围内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中小学思想品德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学习报告会、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企事业单位各种思想教育活动等。不难发现,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就导致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景等认识的差异。例如,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在特定时空下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场”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条件的具体性和可控性,那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自然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更能体现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特征和范围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也就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能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但是,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整个社会实践层面从宏观上来理解,那么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就远远不只是基于教育者、受教育者、特定场合(思想政治教育情景)的“共场”问题了,它实际上涉及和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酝酿、组织、管理、实施、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分析一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两个概念。一般而言,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创造性与预见性的统一。但当用作指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要素时,笔者认为教育者的概念则不应泛化,教育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直接、最正面作用于教育对象的人。“教育者”这一概念本身无法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直接参与具体教育但直接负责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组织管理机构、部门和人员等,尤其是上级党政领导部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谁作为要素更合适的争论也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解。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限定为在特定:具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在场的教育实践活动,无疑在特定的教育者主导性作用下,这个时空条件也是特定的,即教育者能够充分地通过预先设定和掌控具体情景来影响教育对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如果不基于特定的具体教育实践形式来理解,环境就自然且理所当然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

可以说,“四要素说”始终是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的,这同“六要素说”事实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只是彼此思维起点不同,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是“国家(主体)一(中介)一受教育者(客体)”的过程,还是狭义的“教育者(主体)一受教育者(客体)”的过程。这一点,正是这两种观点最主要的差异所在。

三、“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的对比分析

其实无论“四要素说”还是“六要素说”恰巧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但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四要素说”比较切合设定为要素的要求,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领域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的“四要素说”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这“四体”概念更能在系统层面反映和揭示思

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社会性与复杂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性,能够从整体上高度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二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在语义表述上能够涵盖、囊括、体现和对应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而不至于出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却无力说明和映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表现形态上的新变化的“尴尬”。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涵和关系属性上要明显小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和实质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直面教育对象的教育施动者,不应全部涵盖管理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人员、组织和机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比教育者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工作特征,以及所不同于一般性学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居于首要的政治性特点。一方面显示实践范式上的组织科层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性育人活动在统领部署和组织实施上的“自上而下”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显示当思想政治教育被纳入教育学话语体系中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来理解时所内涵的特色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主导和引领职能。

用教育者、受教育者取代主体、客体可以规避主客体之间在关系上的无休止的争论,避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自然化的客体来对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及其现实实践的必然要求。但也随之产生了两个疑惑:一是“教育者”一词在语义上应不应(暂不讲“能不能”)包括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承担者、发动者、实施者?二是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不能做到“双主体”乃至“主体间性”,而没有主导的一方或相对被主导的一方的存在?

对第一个疑惑,笔者专此翻阅了不少文献中对“教育者”一词的定义,发现“教育者”的解释也有多种,且大多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有学者认为,“从广义上凡是有意识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体都是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亲友和其它社会成员;而狭义上就学校教育而言,全体教师都是教育者,都是德育主体”。那么,如果从广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自然就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发动者、实施者等。但恰巧不行,过于泛化的理解会带来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无法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完全子系统化,也无法准确定位和定性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自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管理也就不需要再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教育与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范畴)。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组织、协调、控制、反馈等的总称;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专指直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特定实践过程,并直接采取“面对面 (face-to-face)”或“面一载体一面(face-carrier-face)”的方式与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的直接互动交流,并对对象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的人员。即强调两个“直接性”:身体直接在场或依托媒介直接在场、直接思想观念信息的沟通互动。这样区分,在有利于我们科学而有层次地把握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运作模式的同时,才可以更好地引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谈相互关系也才有了现实的话语平台,否则由于教育者定位的“繁芜边际”必定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第二个疑惑。

对第二个疑惑,笔者认为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要素表面上规避了“主客体说”所带来的认识论层面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疑惑,但实践中却遭遇现实性的不可能,而且很容易产生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一个“悖论”——主导性与主体性(含双主体、主体间性)的矛盾,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主体性理论之间能否实现一致?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能不能使然产生出主导性?尽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多样的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主客体也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是有条件的。其实,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在很大程度和更多时候是特定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和内含的。主体还是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方,客体总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一方。我们不能因为要达到双方关系地位的平等而否认主体与客体存在的特定性。如果每个人都是主体,那就不存在客体,显然也就难以存在“接受”与“被接受”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所谓方向、立场和信仰。“双主体说”、“无主体说”与“多主体说”都是片面夸大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而对二者不可省略的对立则采取了忽视的态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转化都是在一定条件和背景下才出现的,不是无条件地都发挥“主体”作用。

于此,需要补充的是,当前我们形成的共识是:“当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要素加以指明和概括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体的主要组成要素,它们是原始的,不加评论的。而当超越了实体性论证进入认识论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具有的认识论的本质属性,使我们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时,需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这对哲学概念,以便更加清晰地阐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系统中,主体和客体在它们的对象性关系中,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过程和运动轨迹。”我们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要把握两点:一是动态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很难以也不应该苛求达成一致,或者是视为固定模式,而且所谓固定模式也只是相对而言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较为普遍存在的特定关系。这种动态性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但也要注意这种动态性关系相对在很多时空条件下所显现出来的一般性,那就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二是具体性。例如,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比其它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更带有既定性和规划性,为此课堂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就很难与教育对象完全处于平等状态,即便是平等状态只会在表面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得到体现,本质上只要是教育者作为主讲(教育内容主导)这一实体存在,就不能说教育者非处于主导状态。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这决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应该根据不同实践状态及其实践要求来具体认识区分,只不过在动态性与具体性的把握中我们要致力寻找其中的一些普遍性的特定关系。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但“四要素论”能够很好地框定这些新变化,从而避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却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变化发展的现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隐性化和网络化趋势大大加强,出现了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种形态。而在生活化、隐性化和网络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越来越不同于传统师生同场的学校课堂思想政

治教育的方式,它的特征就是超越时空的具体限制,让思想政治教育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但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时无刻都不发生(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场所也随着消失,传统强调“在场”的教育模式变为“不在场”,“特定的人、针对特定的对象”变为“不一定特定人、针对不确定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也变得不再具有明显的可控性和可创设性,相反教育对象可以更为丰富地展开联想乃至于完全超越了原初教育者预先设定的情景和内容。与此同时,在生活化和网络化形态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日渐隐性化和掩藏化,教育者越来越不明显,教育对象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模糊,对象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表现为不确定性和整体集群性。这时,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就存在无力说明和映证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变化新特征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主客体可以无限地框定各种实践形态的变化,主体可以框定各类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和机构,而不论这种组织实施方式多么复杂和不确定;客体也可以很好地框定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不论对象是多么混杂。因为每个人必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而每一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都必定是影响其他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但不管“教与被教”如何转化互动,现实客体的存在却是无法规避的。而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联系的介体也能够框定这些发生在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各种互动交往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跨域虚实之间,可以明显亦可以模糊,但这种关系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且发生着的。至于环体更是可以涵盖对人的思想品德观念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远比情景更具有作用域上的广泛性和兼容性。

由于“六要素说”是从特定、微观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来理解的,强调的是具体时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更多带有教育学理论中关于教育要素的色彩,所以它更多与整个宏观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视角不同。从各自的特性上看,“四要素说”体现为整体性和实体性,能够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系统的实质;而“六要素说”体现为具体性和过程性,能够从具体过程的角度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实质,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认识更为精细、具体、动态。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六要素说”实质上只是“四要素说”的一种再细分化的表述,本质上不存在绝对分歧。这正是两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观的主要差异。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只具有一般学校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属性,是一种比学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更为普遍存在的教育形态。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不宜太拘泥于学校教育层面来阐发,它必须能够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思想观念教育实践的社会性、群众性和广泛性特征,并能够在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性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而不是属于教育学学科。综合分析,可以说,经过多年探索业已形成并坚持下来的“四要素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是较科学合理准确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6JJD880015)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争做人民好公仆范文下一篇:住宅防渗漏方案范文

热门文章

好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