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连锁经营模式为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在我国,连锁经营模式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由于人才缺乏造成的人力资源问题日益凸显。连锁企业要想长足发展,不致昙花一现,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几个方面着手,建立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本文尝试通过我国连锁企业的现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步体系去探讨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连锁经营 人力资源 高绩效 校企合作

一、我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情况

连锁经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到我国以后,被越来越多我国零售企业采用。我国的连锁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06年我国连锁企业的年销售额就已超过万亿元。但伴随着连锁经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作为企业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在我国全面开放市场后,国内引进了大批的国际市场中成功的连锁经营企业,在这种学习与竞争中,可以说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我国连锁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各方面管理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国连锁企业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解决其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是连锁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缺乏人才储备、人才培养、对人力资源管理作用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几个方面。

1.缺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方面人才。现代意义的连锁经营模式在中国起步较晚,因此掌握连锁经营专业能力的人才也较少,各高校开设此专业也是近几年的事。对人才培养的速度没有跟上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速度,因此造成了由于缺乏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才。由于缺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对连锁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认识不够,受传统的企业或者人事管理理念的影响,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连锁经营模式的特色,致使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岗位职责不明确,对自身应具备的能力不具备,造成了连锁企业经营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影响,使得连锁企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2.基层员工职业能力不高。连锁经营企业迅猛发展,对员工的需求数量巨大,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方面人才的短缺,所以造成了企业在招聘时对基层员工的入职门槛放低了要求,导致了企业基层员工职业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门店的经营管理和发展。

3.缺乏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职能作用。有的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形同虚设,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仅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即事务性工作上,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很多连锁企业也只是人员流动、补充,这样的简单人力资源招聘方式。企业不做任何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不做人才战略。因此不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影响着连锁门店发展战略,出现人才短缺,对企业目标实现造成重大影响。

人力资源规划之于企业应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人才战略。企业成功和发展得益于人力资源的实现,人才战略和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相辅相成。作为连锁经营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及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形象力,必须将人才战略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仅要有做好选人,也要做好留人和育人的功能。

4.员工薪资水平偏低导致流失率过高。连锁经营企业是标准化、简单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体现。配备员工手册等管理文件。很多工作操作简单,由于工作需求量大,因此在招聘时对员工入职门槛放的很低,但这些人往往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素质缺乏,影响门店的形象。不仅如此,这些职位薪酬水平比较低,不管是企业开除不合格员工还是员工自动离职,薪资水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它直接影响着选拔员工的素质情况,影响着人力资源对员工的培训开发、造成人才流失。这大大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增加了企业招聘、培训成本,形成了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系统是我国连锁业必然的选择。

二、建立连锁经营企业高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践意义

高绩效人力资源系统是一个能够充分配置组织人力资源,从而满足顾客需求的人力资源实践措施组合。在国外近10年的文献里,这个系统中,被提及最多的实践包括:基于团队的工作、严格的招聘、知识分享、基于团队/绩效的薪酬、广泛的培训、授权与参与管理。简言之,是一个强调劳动力市场内部导向、赋予员工自主权的高承诺型人力资源实践组合。以下提出三点建议,希望规划出绩效的人力资源系统,以支持企业的良性发展。

1.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应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是要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包括一个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等;第二个层次是指人力资源业务计划,它包括企业员工补充计划、提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等。

2.建立健全员工培训体系和薪酬体系。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减轻需要招聘的成本,提高企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建立培训体系需要科学的将所需培训的对象予以确定;增强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并将其与岗位说明书相联系;科学选择培训方式。

3.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体现培训的真正意义。建立健全连锁企业薪酬体系,使薪酬体系更具有刺激性,确保人才的稳定。可制定一定的激励薪酬方案,根据岗位情况,工作难易、工作量等,拉开员工薪酬差距;对外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有利于吸引人才流入和留住本企业人才。

4.增加校企合作,做好人才储备。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壮大,势必也会带动相关学历教育的发展。这会为连锁经营企业输送大批的专业人才,有利于连锁经营企业人才素质的保障。但是企业需要什么样职业素养的员工,需要与教育机构进行合作,订单式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做好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杨梅儒.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时代,2003,(9)

[2]阮平南.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基于管理哲学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苏中兴.转型期中国企业的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J].南开管理评论,2010

[4]姜澎,孔令锋.中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差距[J].中外企业文化,2004,(2)

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凭借其众多网点所产生的规模化效益,大大提高了企业本身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从而得到广大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认同,这一经营模式在商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也正因为连锁经营模式需要靠分散经营、快速扩张的经营手段来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规模效益,所以在资金方面存在前期投入量大、经营期间铺开面广的问题,这对连锁经营企业在资金筹措和资金管控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关键词:连鎖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一、引言

连锁经营就是在零售流通领域中应用现代化大生产的原理,通过规模化效益,充分发挥协调运作能力,使得传统零售服务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其中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文章探讨了连锁业内外部的资金筹措方式及高负债率和多网点分散经营所带来的资金财务风险和管控风险,并就如何在日常经营和内部管理方面降低前述风险进行了分析。

二、企业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即企业工作人员针对企业资金来源及资金使用方向进行合理的规划、监督和考核。资金管理,虽然属于财务管理范围的其中一点,却并不仅仅是指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在货币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限的货币资金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才是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在明确资金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关注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方向,进行合理的调控和资金整合。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的有效利用,避免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人员对企业资金进行任意的滥用,造成企业资金流动困难。市场发展环境日新月异,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优化企业资金的统筹和管理,做到事前预防,避免没有必要的资金浪费,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三、连锁经营的筹资渠道

1.内部筹资渠道。内部筹资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的内部留存利润,即企业分配给股东红利后的剩余利润。企业甚至可采用零股利战略,将所有的剩余盈余都投资回本企业,但是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单单依靠内部筹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

2.外部筹资渠道。外部筹资可分为权益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类。权益性筹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接受投资者直接投资等获得资本的一种方法。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采用权益性筹资无需按期还本付息,只需在企业盈利时支付股东股利即可,因此筹资的财务风险小,但容易引起企业控制权的变更,且筹资成本较高。

债务性筹资构成负债,企业需按期还本付息,如银行借款、发行的债权,此外还包括各类营运负债的资金来源,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债务筹资与权益性筹资相比有筹资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受需按期还本付息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于权益性筹资,且过高的资产债务率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筹资能力。

四、连锁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从经营风险来看,由于连锁经营企业负债率较高,且大多来自于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其盈余资金通常都用做再投资,进行新网店的开拓,以满足高速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这样的资金运作方式就使得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链起着重大的影响。连锁经营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一旦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随机就会减少,这就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

2.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从资金管理风险来看,首先连锁经营企业网点众多,又大多分散在各地,所属门店会在各地银行开户,造成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降低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零售企业的收入以现金交易居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来监控各地的资金情况,就会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最后,分散经营主要是看重单个网点的营运能力,一旦网点与总部的资金管理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就会误导企业决策层的判断,导致决策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资金方案。

五、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1.防范因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察觉经济周期的变化,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营决策和资金运作方案。根据企业的营收状况和盈利能力,结合企业的筹资能力和负债能力,合理安排新增网点的外拓进度,并依此编制资金计划。且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时时跟踪和定期反馈,以便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及时获悉企业资金运作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计划和网点外拓计划,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2.防范因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在内部对资金管理上,企业首先应要求分散在各地连锁网点的银行账户由总部统一开户,总部采用银行账户“自动划款零余额”方法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避免乱开户带来的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和安排。其次,健全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各网点的资金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岗位设置相互制约和牵制,不相容岗位必须有效分离;关键岗位采取轮岗制度,重视授权、审批、复核等制度。最后,重视营收系统在连锁经营企业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系统将各营业网点的实时营收情况上传至总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决策层提供更为准备、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六、结语

企业在其资金管理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足以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所以,任何企业都应对资金的管理问题予以重视,在优化内部结构的同时,更应对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梁莹.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2]张浩.企业资金管理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0).

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加强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管理

[摘 要] 房地产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對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多重影响。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十分重要。而提升房产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加强房地产经营绩效的管理。文章从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管理的要求出发,分析影响经营绩效各因素,以更好地帮助房地产企业明确发展战略目标与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作者:石旭英

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会计;经营管理

一、企业会计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会计对企业的指导

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经济业务之前,企业的会计就应该先对市场进行调研,对市场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在完成收集数据之后再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可靠的预测,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铺垫。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能够为企业领导的重大决策提供便利,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选择最佳实施方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指明正确方向。除此之外,在进行经济业务之前,还应该做好预算工作,对企业进行正确公正的评估,从而制订出适合企业的能够进行有效实施的预算方案。

2.企业会计对企业的监督

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企业的会计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职能,在此过程中能够以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监督目标,从而对企业经营中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出現的一些错误地方或者是将要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对此加强控制力度,从而确保企业能够根据企业预先制订好的发展方案有计划地进行。在进行企业会计的过程中,企业要重视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企业的流动资产、产品的流通性以及成本进行监督,保证企业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有计划地进行。

3.企业会计对企业的总结

企业会计在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各个时期的经济业绩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针对业绩的数据相关资料全面详细进行,在分析之后要将得出的结果与之前的分析数据进行对照,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从而尽快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营教训和经验,为以后的企业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二、企业会计加强企业的管理

1.企业会计对企业的决策管理

企业会计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发挥非常多的作用,从整体上来说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对于发生经济业务能够进行事前预测事项的指导,同时还能够为经营业务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对于经营业务的事后进行总结和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涌现出来,在会计管理过程中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负责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企业会计的作用不仅仅是指导作用,还应该起到企业的决策作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应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在我国当前市场的经济管理情况,然后对企业进行决策,既要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又要适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通过为企业选择最佳的企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企业的有效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有效合理的预算方案,使企业在最小的成本投入之下实现最大的企业效益。其次,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应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在监督的时候应该重视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和解决,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还要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判断,并根据结果进行经验的总结,从而对企业的决策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得到更新。最后,企业会计还能够实现间接的决策,先对市场进行分析,并将收集的数据信息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让相应的部门根据数据进行决策,从而实现有效的企业决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会计能够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资金,因此,为了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会计就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好资金的收入和流出,确保企业资本的正确流向。同时,企业会计还应该对企业预算进行规划,这样能够为企业领导的监督和控制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成效。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会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企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企业就应该重视企业会计管理,通过对企业会计改革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机制,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王洪华.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会计文化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3(02):77-78.

编辑 孙玲娟

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引言

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地创造价值,从而获取利润。所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成效不仅对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价值增值以及利润的实现。因而,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最初单纯管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到二者的结合,再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步发展到从供应链、渠道、客户关系等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方法进行探索,进而使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然而,此类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如何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上。显然,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针对营运资金各个具体项目的“就事论事”式的研究思路,而营运资金的本质实际上乃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资源投入和耗费的“实物”表现,所以营运资金管理实质上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因此,笔者从营运资金实质出发,在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营运资金分类基础上,构建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基本框架,以期探索营运资金管理的新模式。

二、价值链与营运资金的内涵及联系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起始于原材料供应,终结于产品或服务到达最终用户,其建立和运行需要投入和耗费资源。为了构建创造价值的价值链需要投入必要且充足的资源,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在此,企业所投入的资源并不是传统的营运资金所界定的部分,但企业要创造价值,就必须具有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必备条件。资源投入的多少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支撑了整个企业价值链,影响价值链上各环节的资金使用及最终创造价值的多少。价值链的建立,只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了必备条件,在价值创造和提供过程中(即价值链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投入和耗费一定的资源,将其转化为顾客价值,在此过程中,企业为维持价值链日常运转所投入和耗费的资源即为营运资金。

由于传统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因而营运资金管理也就主要集中于财务部门和资金收支,从而忽略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是资金流动的实际渠道和产生资金流动信息的事实。实际上,营运资金贯穿于产品的开发、设计、试制、生产和销售等创造企业价值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在价值链日常运转中,其各环节都需要资源的投入和耗费。可见,营运资金乃是价值链各环节上的资源投入和占用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营运资金是从财务角度进行定义的,因而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主要体现在对其各具体构成项目的管理上,从而忽视企业营运资金基于价值创造的优化配置。从企业全局来看,营运资金是企业为创造价值而投入、耗费和占用的资源,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价值链作为企业寻求价值创造的最有效工具,其实质就是寻求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营运资金贯穿于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各项经济活动中,不仅包括内部价值链,而且涵盖外部价值链,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都是资金流动经过的节点。因此,从创造和提供价值角度来看,营运资金乃是价值链运作过程中所需资源的具体表现或货币表现。

三、价值链营运资金的基本概念

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角度审视营运资金的观点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需要。基于价值理论,为使已构建价值链实现顺畅运转,从而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企业必须首先投入必要且足够的资源;企业不断地向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企业价值链连续运转的过程,而这必然不断地耗费资源;当顾客价值实现时又必然伴随着资金收回。可见,营运资金实际上是贯穿于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投入与耗费的具体表现(如图1)。

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企业为追求价值增值,必先赢得顾客。任何产品和服务,只有得到顾客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一方面,为了创造顾客价值,企业必须投入资金为后来提供顾客价值做好准备,即“营运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在向顾客提供或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必然要消耗资金,即“营运资金耗费”;当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得到顾客认可,企业价值得到实现,又必然伴随着资金的收回,即“营运资金回收”。同时,资金本身具有时间价值,从营运资金的投入、耗费到收回经过了一系列的前后继起的价值链活动。其间,投入的时间不同,价值链运转及其结果也不同。因而企业价值从创造到实现必然“耗费”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即“营运资金时间价值”。

可见,基于价值链视角,营运资金实际上应该划分为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回收和营运资金时间价值,以期更好地从企业经营基本目标出发来审视营运资金,更好地认识营运资金的实质,进而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四、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四维观

由价值链营运资金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与营运资金回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企业营运资金随着价值链运转而循环周转着,可以把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与营运资金回收比作一个立方体的三条边及对角线,前三者是立方体的长、宽、高,营运资金回收是立方体的对角线。若固定对角线的大小,即假设企业实现的价值固定,则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也会有很多种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影响营运资金的多少及使用效率,并最终影响企业价值增值。同样,若使企业营运资金成本固定,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同样会有很多种组合,但组合不同,企业实现的价值就不同,同样影响企业的价值增值。可见,基于价值链角度,企业要综合考虑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从全局出发,选择最佳组合使企业价值链达到最优。

为了实现企业价值,企业必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在顾客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种仅靠“纵向一体化”战略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全过程控制来推动作业活动创造价值的企业,已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的瞬息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利用其他企业资源为目的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开始成为众多企业成功的有效手段。基于价值链理论,“横向一体化”就是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结合起来,以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应该强调整合价值链,从全局出发,选择最佳组合使企业价值链达到最优。但在整条价值链上(包括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需要对价值链进行解构。在解构过程中选择那些本企业居于竞争优势的环节加以保留,然后再把分离出来的链环交给最佳的合作伙伴。因而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均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同时,能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对价值链的解构和重组,企业可以更好地考虑价值链各环节的营运资金投入情况,使企业的营运资金投入、营运资金耗费、营运资金时间价值及营运资金回收达到最优。如,一个生产PET塑料瓶的企业,塑料瓶的生产流程如图3所示。原材料通过注塑生产出管坯,管坯再通过吹塑生产出塑料瓶。有三种价值链可供企业选择:第一,通过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管坯直接将管坯销售出去;第二,购买管坯通过吹塑生产出塑料瓶销售出去;第三,从购买原材料开始通过加工制造生产出塑料瓶销售出去。显然,由于三条价值链不同,企业营运资金投入、耗费、收回及所需时间就不同,这不仅会直接影响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增值。因此,需要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以更好地利用营运资金,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

五、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内容

(1)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营运资金投入”。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的“营运资金投入”是指在已构建价值链基础上,为保证已构建价值链能够有效地创造价值,企业必须投入的必要且足够的资源。基于此,营运资金实际上就是为创造顾客价值而预先投入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如铺底资金。营运资金投入是价值链营运资金观的第一维度,是为了使企业价值链具备向顾客提供价值所做的必要投入,主要包括价值链活动中的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员工一般有四种类型:核心员工、更替代价昂贵的员工、能够资源外包的员工、可以相互替换的员工,企业需要招聘和保留出色的员工,以此获取潜在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人力资源,没有相应的物质资源将是无米之炊。因此,企业还需要购买用于价值链各环节中投入的价值转移要素。这些投入要素的取得,将影响企业存货的成本和质量。所以,企业要选择一定数量信誉较好的供应商,能按时保质地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降低存货成本,加速营运资金周转。企业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开发不只限于研究开发,还包括价值链过程中的各种创造及改良活动。可见,所有这些投入不是价值链正常运转过程中的正常消耗,而是必须的“事先投入”。

(2)基于价值提供视角的“营运资金耗费”。基于价值提供视角的“营运资金耗费”是指在已构建价值链基础上,为了使价值链正常运转从而提供顾客价值所消耗的实际资金,即营运资金价值链在正常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过程中价值链各环节所消耗的实际资源,如实际占用的流动资产。营运资金耗费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的第二个维度。营运资金投入只是使创造价值有了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但要正常为顾客提供价值需要发生各种实际的基本价值活动,如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及服务等,这些基本活动的发生必然要耗费和占用一定的资源。如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每生产一辆汽车,按照制作工艺要求都需要耗用各种原材料(包括各种零部件)、生产人工和必要的生产管理费用,所有这些消耗与产量成正比。由于一个零部件磨损或损坏,从而可能导致某台机器无法正常工作。为使恢复生产,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企业有备用的零部件,则可以及时地更换零部件,使生产设备正常运转,从而不会造成设备停产而导致停工损失,然而,备用的零部件在没有使用前一直占用着营运资金。第二,企业没有备用的零部件,则生产设备只能暂停使用,同时,有关人员必须专程去购买零部件,这会耗费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同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并造成一定的停工损失。不管上述哪种情况,都会消耗或占用一定的营运资金。对于这种情况,企业需要综合分析零部件的价格、零部件的磨损频率及零部件的购买难易程度,估算出耗费或占用的营运资金及设备停工损失,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是否备用这一零部件。譬如,许多矿业集团通过建立内部超市来降低零部件等存货资金的占用。可见,此类消耗是价值链在提供顾客价值的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一种正常消耗,或是直接构成顾客价值的“价值要素”。

(3)基于价值实现视角的“营运资金回收”。基于价值实现视角的“营运资金回收”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价值得到实现所收回的资金。具体表现为顾客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从价值链角度看,就是所耗费的货币资金转化为产品,最终又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回归企业。营运资金回收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第三个维度。从已有价值链视角来看营运资金,已有价值链为顾客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只有得到顾客的认可才算真正实现了其价值,企业营运资金才能最终得以回收。这里收回的营运资金与过去所耗费的营运资金在含义、金额上均不相同。收回的营运资金不仅弥补了价值链各环节所耗费的营运资金,还实现了价值增值。可见,此营运资金实际上是顾客价值的实现,是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作用的具体体现。

(4)基于时间链的“营运资金时间价值”。基于价值链理论,从价值链环节联系的角度看,价值链上的一系列前后继起的价值活动构成了一条时间链,这条时间链就是为了实现价值链顺畅运转所需的一系列时间的集合。营运资金时间价值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的第四个维度。基于时间链各环节的紧凑与否,显然时间链可长可短,从而对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产生影响:一方面,资金具有时间价值,时间的长短不仅影响资金本身的价值还影响资金周转的效率;另一方面,价值链各环节耗费时间的多少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基于时间链所创造的顾客价值。如,现有两条价值链需要投入同样多的营运资金(应收账款的周转),最后提供同样多的价值,但一条价值链实现价值的时间为一星期(价值链1),另一条为半个月(价值链2),这时,必然会选择价值链1。可见,时间链的长短影响着营运资金本身的价值及营运资金周转的效率。同样是上面两条价值链,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更能体现时间的价值,价值链1用一星期的时间为顾客提供价值,得到顾客的认可,实现了价值,还有可能会因为是新鲜事物,企业实现了更多的价值增值;而价值链2则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滞后,顾客的价值取向变了,企业价值得不到实现,或者只获得较低的价值。可见,时间链耗费时间的多少也会极大地影响着基于时间链所创造的顾客价值。同时,时间的投入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六、结论

基于价值链视角,可以更好地审视营运资金的实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思维定式。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是一种侧重于从营运资金实质出发的新模式,它从四个不同维度同时审视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从而可以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同时从营运资金投入、耗费、收回等不同维度解剖营运资金,进而有可能更好地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具体价值创造结合起来,既重视价值创造,又重视价值创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淑云、俞雪华:《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新视角——价值链理论》,《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年第12期。

[2]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编辑 熊年春)

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加入WTO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但同时,这无疑也是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绝好机遇。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 房昌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广东 深圳 51806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我国拥有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其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的直接出口贸易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没有取得进出口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则依附于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国有外贸公司来实现其出口贸易。此外,诸如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契约合作生产、国际加工与装配贸易、工程承包等方式也逐渐在民营企业中日益盛行。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有70%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至2004年底,上规模民营企业2119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989家,占46.67%;在国外建厂的企业62家,占2.93%;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47家,占2.22%。全年实现出口总额339.49亿美元,比2001年的86.20亿美元增长了70%多,年均增长达24%。目前,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根据企业跨国经营阶段理论(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企业跨国经营应该被视为一个发展过程。该理论代表学者Johanson和Vahlne在对有代表性的制造公司海外运营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都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步骤,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代理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以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上述过程被归纳为: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四个阶段。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分别表示一个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跨国经营程度。在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进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用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而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边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所以说,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身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偏见与政策准入等条件的约束下,多数还处于初创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落后等方面的缺陷,使其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大于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核心竞争力弱。虽然中国在海外的总体投入不少,但真正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企业却为数不多,海外机构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并且民营企业对科研开发的热心程度不高,其研发费用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到了其产品销售收入5-20%。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低导致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极低,这样的产品即使在国内市场都很难有竞争力,何况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而且民营企业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贴牌生产,缺少品牌效应,不仅使得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且不利于树立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2)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小。2002年对江苏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1%的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的则高达86.5%。民营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等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得不忍痛放弃千载难逢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即使历尽艰辛跨入国际市场,也难以持续经营发展。

(3)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跨国经营需要的是具备国际经营技能、国际风险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我国民营企业采用血缘、亲缘或者地缘关系纽带式组织管理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限制了企业人才的使用,也妨碍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2.国内环境方面。(1)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的金融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的歧视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在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出口信贷、买方贷款、卖方贷款、出口押汇等业务的服务对象一直只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诸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利用外资、政策性融资、产业基金、项目融资等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不公正的所有制歧视使得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应有的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必需的金融服务支持。

(2)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营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加上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明显的区位与内部化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3)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诸如《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跨国公司法》之类的规范与保护海外投资的基本法律以及有关保护民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法律法规,在金融借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反不正当竞争、海外投资、海外投资保险、跨国经营等方面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门扶持和保护,这不利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4)缺乏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走出去多凭热情,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和对境外市场的调研能力。因此,在跨国经营战略布局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许多失败的案例。缺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缺少提供跨国经营服务的中介机构是目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

3.国际环境方面。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韩国、东盟、印度等国的出口产品存在严重的同构性。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促销的营销策略不仅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而且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常常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民营企业正是最近几年多起反倾销案的主角。并且国际市场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所必须面对的。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应当尽早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做出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同期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对海外投资的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尽快结束海外投资的多头管理局面,可由中央政府委托相关部委共同组建全国性的专管机构,专司对外投资行政管理事务,负责制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不同时期海外投资的规模、方式和重点,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正确制定对外投资战略提供宏观决策依据。并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方面,应引导其投向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其跨国经营提供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对于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区域选择、布局等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战略部署和各国的投资环境提供指导性意见,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选择。

2.政府要在金融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一大瓶颈,政府应在金融政策上进行扶持,发展和完善对外投资在融资、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1)改革金融制度,提高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政府的金融政策创新,不断强化银行系统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贷款,拓宽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服务的领域,放松利率管制,发展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其次,鼓励中资银行开展跨国经营。中资银行应该大力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提供服务。第三,大力培育、完善和发展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制订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我国的股票、债券、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渠道。第四,政府应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并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担保,鼓励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以扩大对外投资的金融实力。第五,加快组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企财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参与国际竞争。第六,应该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设立自己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步强化其金融自我扶持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的金融核心。

(2)改革跨国投资项目的外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政府应当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对于创汇大户,银行应为其建立对外投资专用账户,使其可以自由地提取并用于跨国投资项目。另外,为了便于企业用实物资产、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应对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的实物、技术投资部分实行免收保证金的鼓励性政策。

(3)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完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信贷担保体系。对外投资基金是指由基金成员单位注入一笔原始资金并由基金成员单位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跨国投资发展基金运作机构,进行具体的投资操作,将基金的各种组合投资获利部分对跨国投资活动进行参股。其好处是既可以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做到小额资金的集中使用。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在跨国经营中会遇到诸如商业、汇率、政治等很多风险,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很难独自承担这些风险。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进行扶持,通过设立对外投资基金和国家政策性跨国信用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对外投资保险的发展,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目前,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方面,我国还存在着审批程序烦琐、时间损耗过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应迅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基本法》、《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完全的微观自主决策权,大幅度简化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投资审批程序,放松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额度管制,确保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同时加快《海外融资法》、《跨国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出台,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和开展跨国经营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基础和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为跨国经营服务的信息和研究中心、中介机构和风险防范系统。

(1)考虑到对外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御性,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家级的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系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治、汇率、罢工、法律、恐怖主义、战争等风险的预警服务,一旦发生风险,应发挥国家影响力,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加快与各国签订诸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经济合作协定、贸易投资协定、社会保险协定等政府间协定,多方位、多角度地保护和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2)鉴于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了解和掌握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投资环境的跨国经营信息渠道,政府应建立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及传输功能的全球性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国际市场环境资料和权威的咨询服务。与此同时,还应组建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投资地区及项目等相关信息和中介、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中国经济贸易年鉴[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 -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7,8(2):23-32.

[3] 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75,12(3):305-322.

[4]Johanson, J. & J. E. Vahln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0,7(4):11-24.

[5] 刘迎秋,等.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分析[J]. 财贸经济,2004,(10).

[责任编辑:陈瑾]

上一篇:企业服务体系失效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院系教学资料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