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艺术类院校范文

2023-09-21

一本艺术类院校范文第1篇

【摘要】在我国高校课程中,英语已经成为院校学生重要的一门必修课,但对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却困难重重。艺术类院校学生与其他专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有不同与其他专业院校学生的活跃思维。随着艺术类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这些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学研究以及实践已成为院校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思维方式;感悟世界;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庆格乐(1976- ),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心得、艺术英语。
一、引言

艺术类英语教学与研究是相对现在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言的。此类院校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知识薄弱,以至于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对学习英语有畏惧的心理,使得院校学生不重视英语的学习。这是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独特之处,并针对这类院校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的探索和研究,创建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在艺术类院校得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1.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比较低。我国的艺术类考生在高考时更注重专业课的成绩,文化课的录取分数只要达到院校录取统一划线即可,并且统一划线的分数相对其他专业的录取分数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类考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英语作为一门参考课程,变得可有可无,所以大多数艺术类考生都会选择在高考前两个月进行文化课的集训。这样就会导致艺术类院校学生对于英语最基本的发音和语法都不能做到很好地掌握,使得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特别吃力,最终不少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综上所述,这些因素都是造成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重要因素。

2.艺术类院校学生独特的思维和心理。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院校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强,有活跃的思想,但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没有较清楚的条理性。对于语言类的学习课程而言,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

3.艺术类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以至于在学习中不断碰壁,导致对学习英语失去动力和信心。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受经济发展和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理工科类的院校学生对英语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对于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在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对于英语的要求不高,甚至继续报考研究生,英语的录取分数线仍然很低,艺术类考生较容易达到标准。第二,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而在院校的英语课程又相对难度较大,英语学习进度也较快。在院校英语课程中,对于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英语教材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导致院校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的现象。
三、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方法改进的实践

1.高度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解决艺术类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虽然此方法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也做出了强调,但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落实此项教学方法相对困难。所以应该加大师资力量的投资,将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到实处。首先要根据不同院校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基础、学习能力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做出针对性的教学,为院校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促进每个院校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根据院校学生的差异性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和引导院校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激发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院校学生自身解决排斥学习英语的这一根本问题。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进行了因材施教的实践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语教师根据每个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英语基础知识很差且学习英语兴趣不高的院校学生,教师除了正常讲课外,利用课余时间为院校学生开设了补习课堂,通过Flash动画的教学形式,形象地为院校学生讲解英语音标和单词,并帮助院校学生制定每天背诵10个单词以及学习音标的发音计划,等到这些院校学生完全掌握音标和单词的读法,再进行语法的教学;基础知识较差的院校学生,教师也引导他们制定每天背诵20单词并能熟练掌握这些单词的语法和语态的学习目标;对于英语知识基础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院校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每天背诵30个单词和掌握这些单词的语法,而且教师定期地对院校学生进行英语检测。

在下学期的英语课程中,英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引导院校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院校学生在期终考试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优异的成绩,院校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可见因材施教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2.引导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和激发学习热情。藝术类院校学生作为学习英语的主体,院校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英语和有饱满的热情学习英语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的每个阶段,学习模式大致为听教师讲课、院校学生听课、完成作业和期终考试。艺术类考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散漫的教育方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从院校学生内心角度去分析,能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心理机制是学习兴趣,当学生具有学习兴趣,就会激发出很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用生动的语言及引用现代科技的方式给院校学生讲课。教师给院校学生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使得院校学生达到学会英语教学目的的活动。上课其实就是院校教师对教学方案付诸于行动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在讲课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去讲解和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做到吸引院校学生的目光以及激发学生自主听课的兴趣。

要做到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课程的讲解,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因为英语教材的知识点较多,而上课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做到提炼英语教材的中心思想和知识点。常用的提炼英语教材中心知识点的方法有:第一,划分层次法。即将所要学习的英语教材根据段意划分成多个层次,分析每个层次在文章中的作用,准确地把我教材的中心。第二,关键词分析法。在每一篇英语教材中总会有一些关键词的出现,它可以构成文章的线索,同时也是对英语教材内容的概括。第三,审视词语法。是指院校英语教师根据重点词语的含义进行细细品读,进而提炼英语教材中心的方法。第四,开篇点题法。一般情况下,教材中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就能揭示教材的中心。第五,画龙点睛法。是指在英语教材的结尾处,出现点明英语教材的中心句。第六,前后呼应法。院校教师可以在阅读教材时,把握教材的开头和结尾句段,就能找出教材的中心。其次,要注意抓住英语教材的重要内容,抓住重要内容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题目分析法。题目一般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概括,也是教材的眼睛,抓住题眼的含义,就可以准确地提炼教材的中心。第二,教材句解法。在备课时,英语教师要逐字逐句去分析教材以及着重强调重点的句段,提炼出句子中的重点语法和句型进行详细地讲解,强调院校英语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这种形式还可以实现文学艺术与英语的有机统一和相互渗透,为英语的学习增添许多艺术色彩。现代科技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既可以给院校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简单地掌握英语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4.创建多种英语活动丰富院校学生的业余生活。在院校课程中,院校学生都会拥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在选择一些关于英语文学的视频给院校学生观看,让学生接受英语文学的熏陶,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校还可以举行一些英语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英语学习和英语交流。学校也可以为院校学生提供观看英语类影片的场所,通过对电影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热爱英语从而自主学习英语。

院校學生的课余时间较多,除了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外,大多数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上,由于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忽略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设立补习课堂,不仅可以帮助院校学生提高英语成绩,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图2为院校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统计图,由图可以看出A为参加补习课堂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B为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学生,仅占到学生总数的5%,C为不参加任何英语活动的学生占14%,D为观看英语电影的学生占65%,由此可得艺术类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喜欢参加一些轻松的英语活动。而课余时间的补习课堂人数相对较多,可见院校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也有逐渐提高。综上所述,开展英语活动对于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身的兴趣激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不仅仅是为了提高院校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我国的艺术与世界各国艺术文化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进而实现经济和政治更好地交流和发展。这就要求院校英语教师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寻找适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做好英语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远.浅析“微课”在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新美术,2016(3):130-132.

[2]张学敏.舞台式教学激发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实证解析——评《大学英语舞台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3]肖红,刘珊珊,陈香.艺术类研究生多元化英语教学模式探究-基于分类培养的视角[J].外语界,2017(2):67-73.

一本艺术类院校范文第2篇

摘要: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与其他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较低,因而艺术类院校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国际交流的需求。分级教学,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可以较好地保证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共同进步,进而提高英语整体水平。基于此,对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分析,在总结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挖掘分级教学的优势及必然性,从而制定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方针及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

艺术类院校是重点培养能够从事艺术类事业的专业性人才的院校,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文化课水平相对薄弱。纵使专业水平再突出,若不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仍然难以立足于社会。新世纪重视全方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英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艺术类院校若想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

艺术类院校对学生艺术专业的重视程度极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在艺术类院校当中,英语教学往往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如果以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那么其他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如教师过于关注中低水平的学生,则尖子生会对英语课堂缺乏期待,进而丧失兴趣,可见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由于人数过多,教师在授课时对于所有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难以周全,学生人数过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稍有难度,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接受;若教师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不愿接受,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习动能降低,逐渐失去信心,导致英语水平下降。对于大班授课的教师而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及班级课堂的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艺术类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的关注不足,而是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课上。大多数艺术院校学生在高考时英语成绩相对较低,进入大学后,大班授课更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英语无用,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毫无关联,加之艺术类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薄弱,而所学教材与授课形式又缺乏创新,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失去主动性的学生把及格作为其英语学习的最高追求。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和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应当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情况,编写符合其学习兴趣和发展趋势的大学英语教材,而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与其他非艺术专业的英语教材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无法与艺术类专业学生形成共鸣。这些教学中存在的弊病,直接导致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低下,以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丧失。

2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这是教育部在2007年对大学英语课程所提出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十分关键,尤其对于艺术类学生。艺术类院校通常将学生的专业水平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其英语水平的筛选,同一班级同一专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为缩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高低差距,艺术类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必然之举。“分级教学是普通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理想途径,但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合理分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英语教学改革中, 要做到科学分析,合理分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分级教学的多种优势,来促进广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并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

分级教学改变了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将所有学生依照英语水平进行分类,实行分开授课,将相同水准的学生分到同一班级,有计划地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对于高中低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艺术类院校应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不能再一味地进行大班“灌输式”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其进行分类,采取分级教学,对于不同应用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

3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策略

首先,合理地制订分级教学计划。采取最为适宜的方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可以参考学生入学时的高考英语成绩,并对学生进行现有英语水平的测试,从而进行分级规划。同时,将同等英语水平的学生分为同一级别,进行小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班级进行基础性教学,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增加一些训练难度。英语教师应深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特长,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发挥他们的优势,减少其英语学习上的弱势,根据其能力和特点进行分级教学。

其次,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教学改革及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都是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身素质的提升,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引导。因此,除了教师自身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外,学校也应积极鼓励教师以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进修,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授课形式,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出不同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这些都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才能收效良好。”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基本保障。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听说练习,对于英语实践能力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因而导致了其学习能力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其学习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和梳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知识,得到锻炼并取得进步。同时,可以针对他们在听、说等方面的不同弱项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其英语水平,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最后,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学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号召教师参与到分级教学改革当中,积极配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活动的进行。通过教学研讨总结经验和方法,从而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学后,对新生进行英语水平考试,同时,综合学生的高考成绩,按照学生成绩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的班级。“同时,分级教学不应固定不变,应当制定相应的滚动制度与奖惩制度,在此原则上对学生进行学期末再分级。”一个学期结束后,依照学生的期末成绩,并综合其日常表现和学习态度,进行再次分级,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奖励,同时进入上一个水平的班级进行学习,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则降至下一个水平的班级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进取心。对于高层级的学生,应在锻炼其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其听说水平的训练,使其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中层级的学生处于一种“可进可退”的状态,若能有明显进步则进入高层级,若落后则进入低层级,对于这一层级的学生应高度重视其英语水平跨越基础层面,避免其水平下降至低层级。全面培养其各个方面的英语能力,通过测验提高其竞争意识,促进其大幅度提升至高层级。低层级的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首先应当引导其增加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英语基本的听说能力及读写能力。

艺术类院校是高等院校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它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艺术人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国家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而艺术类院校是塑造精神文明的摇篮,因此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培养应投入更多的关注。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病,直接影响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国高校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英语从教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对大学英语分级课程进行灵活调整,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为英语学习增添趣味。艺术类院校务必全力以赴,积极探索和分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吸取精华,开拓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文献:[1]马乐文.大学英语薄弱院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6,(35):90.[2]贾敏.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策略[J].科技信息,2014,(7):99.[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8.[4]张丽帆.艺术类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依据及合理化设置的行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2):91.

一本艺术类院校范文第3篇

当前,音乐院校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可以说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各种音乐学术研讨会大多设有传统音乐教育的议题;各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多设置传统音乐研究方向;不少民族地区院校已展开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各类传统音乐专著与教材不断涌现。但作为基础教育的本科阶段,其传统音乐教学课时却普遍减少,学生也不予重视。今后似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音乐艺术院校 ;传统音乐 ;教育改革

在中国的音乐艺术院校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既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相联系,更与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之所以现在又重拾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其教育现状中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一面。本文针对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深化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的若干设想,以期得到大家进一步的重视和思考。

一、现状:重视与衰减并存,表现为“四进一退”

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包括专业音乐学院、高师与普通高校中的音乐院、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具体现象可概括为“四进一退”。

(一)四进

1.以传统音乐教育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举行,呼吁越来越强烈

据笔者所知,从1990年在包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提出此课题并写出向领导部门的建议书、以及在1996年于广州番禹举行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进一步提出“母语音乐教育”以来,差不多每届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和音乐教育学会的年会,在议题中均包含有此项内容(包括音乐类“非遗”的教育传承)。所提交的论文数量之多,其他议题难以相及。近年来,有若干次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会议在各地举行,更把这样的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上述情况表明,音乐界与音乐教育界对此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而且越来越重视。

2.凡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均设置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

各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所设置的研究方向尽管名称不一,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人类音乐学等,但其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中国传统音乐。除此而外,乐律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表演等方向,不少也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这说明,音乐艺术院校在研究生层次是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研究的。

3.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大多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由于历史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是不平衡的,但大多数院校在数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等院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4.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专著、教材不断涌现

这方面的著作相当丰富,单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概论”、“导论”就有若干本,如王耀华、袁静芳、杜亚雄、杨红等学者所撰写、出版的著作;其他各相关学科的著作也不计其数,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杜亚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乐种学》(袁静芳)、《民族器乐》(袁静芳)、《中国宗教音乐》(田青)、《中国打击乐》(李民雄)、《中国民间歌舞》(杨民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伍国栋)、《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100问》(姚艺君、李月红、桑海波、陈爽、赵晓楠)……①这些专著、教材大多已用于教学,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一退

但是,从传统音乐在本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课时安排来看,我觉得现在还比不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民间音乐课分成四门,即民歌、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单独开课,每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总共要学两三个学年。上课方式以感性教学为主(如学唱、背唱等),教师多请院团的专业演员来担任,课后则有不少兴趣小组(如打击乐小组等)在自发地练习。感觉上,尽管整个校园内以西洋音乐占主导地位,但学习传统音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氛围。现在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课大多只能上一个学年,更有甚者,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含民歌、戏曲、说唱与民族器乐)则只上一个学期,其教学方法也多改成以理论讲授为主。除了音乐学系作为专业课或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得到重视之外,其他系科对学习传统音乐没能形成一定的氛围,不少学生只是图个学分了事。我举一个亲历的例子:

近两年,我应邀到一所学院兼任多声部民歌的选修课,报名人数不少,为了凑我的时间,学院破例安排紧缩课时的办法,一个学期集中讲两个单元(等于是讲座课)。为上好这门课,我精心准备,除了插入民俗、故事以提高学生们听课的兴趣之外,在音乐分析中尽可能地与他们的专业相联系,还专门做了PPT,录制了音像,第一年还行,来听课的有音乐学、作曲、教育等系的同学,人数与报名的差不多;第二年,换了一批学生,有管弦、钢琴、指挥、声乐的,课前来签到的也有30多人,但上课时却只有不到10人,几分钟后,陆续抽签,只剩四五个人了,下课前五分钟,又渐渐有学生进来,问他们快下课了还来干什么?有的说要签到,有的说教务处老师要检查。原来,课前、课后的签到、检查,是学校为维持学生上课率的一个措施,学生则为拿到学分也创造了应付的办法。我不是个善于应付的人,所以这学年他们还要请我去上课时,我只好婉拒了。

这只是一所学校一门选修课的情况,不能以一概全。但对中国传统音乐不予重视、甚至有所倒退的现象,恐怕不只存在于一两所学校中的一两个专业。最近,在一次传统音乐研讨会上,听到一所音乐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的发言,让我深感震惊,他说:“课时少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还在于学生们不愿意去上。我们学院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缺课、缺考而拿不到毕业证书,其中,缺课最多者即是《中国传统音乐》这门课。”

二、认识与思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客观的原因。有关历史的原因,过去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详尽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就现实方面的原因谈点个人的看法。从问题的提出到现在已过去了这么多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之所以如此,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大家对问题本身的认识不尽一致。这里所说的“大家”,既包含学校和师生,也包含领导部门。多年来,我有一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中国的音乐院校学习具有母语性质的中国传统音乐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如同人们学习语言,尽管长大了也要学习一两门外国语,但如果不会母语,那你怎么生活、怎么生存呢?那为什么在中国的音乐院校中学生可以不学中国传统音乐而能心安理得呢?各级领导在对待课程、课时的安排上,对不同的课程均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要求,是动不得的,而唯独能挤的,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了:从四个学年、两个学年、一个学年到一个学期,一路砍下来,所剩无几。也许有一天,某位领导头脑一热,决定不要这门课了也未可知。这不是没有可能。我就见过一所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连一节中国传统音乐的课都没有的全系教学课程总表!当有人对这种课程安排表示质疑时,那位系主任还振振有词地说:“为了突出教育系的特点,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要安排其他许多课程。”听起来很荒诞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然而大家又感到无奈。怎么办呢?无非是两条:一是继续深入研讨,以期进一步统一认识;二是行动,不能永远停留在讨论之中,总要采取适当的行动。音乐教育界多位人士(如杜亚雄、管建华等等)已介绍了外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少经验,其中对北非突尼斯的介绍尤多,突尼斯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全盘西化到以民族传统音乐为主的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其做法是由教育部牵头,自上而下地予以推行,现在他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是以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从音体系到具体作品)作为音乐学习的主要对象,同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进行配套的改革(譬如,为适应音乐律制,视唱练耳等课中不用钢琴而改用民族乐器等),效果甚好。在“高等音乐学院也开设有关西欧音乐的课程,但是教学的立足点是深深扎根在突尼斯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大出版社)我们能否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呢?

诚然,音乐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只能汲取他国改革的精神和经验,根据我们的国情,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下面想到的两条措施,是在不触动现行体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供大家参考。

(一)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

音乐院校是以本科为基础的。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应当成为音乐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传承文化,二是创造文化。要以文化育人,并促进社会进步。传承文化,是指传承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包括外国的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音乐院校在传承外国、特别是欧洲的专业音乐文化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为开创我国新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种原因,我们的音乐院校在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上,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影响所及,延续至今。

要改变现状,应从加强本科的传统音乐教育入手。当下即可以做的,一是将传统音乐课程的授课时间恢复两个学年(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实行),上课方式将感性教学与理论讲授并重,为加强感性认识,要制定一定数量的必唱、必会曲目;二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一种民族乐器,这一点,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早就实行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呢?三是增加选修课的传统音乐课程,以弥补必修课时的不足。与此同时,应对学生加强学习传统音乐意义的教育与宣传,破除学习无用论,增进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其实,学生的表现恰恰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一直在想,“谭盾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他们所创作的每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从观念到素材,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音乐及其文化。当然,他们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除了当时学校所开设的有关课程及深入生活做田野调查所得之外,自身的成长过程也起到很大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进音乐学院之前就有在京剧团等院团工作过的经历,进到音乐学院之后,又十分重视和关心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音乐)。中国音乐家,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跟,离开了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文化,根本是不可能的。

(二)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在音乐院校中进行传统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广泛开展与传统音乐相关的学术活动,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并将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为推动本院与全国各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持续举行了“两会一节”的活动,即“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教学研讨会”、“区域音乐研究与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和“北京传统音乐节”,产生了广泛影响。前两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参加,情况大家已比较了解,下面介绍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情况。

“北京传统音乐节”旨在打造北京音乐文化精品项目,搭建国际传统音乐文化交流平台;集中展示北京、中国及世界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研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及全球范围内传统音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对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师资、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干部进行传习和培训;实践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和“立足北京,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宣传中国音乐学院传统音乐办学特色,使中国音乐学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的“集散地”。

以传统命名的音乐节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它“立足传统,创造未来”的口号,彰显了“北京传统音乐节”将成为北京市别具一格的,集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音乐文化活动的特性。“北京传统音乐节”将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一样成为每年进行的一次集展示演出、学术交流、大师培训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活动涉及海内外专业团体,参加人员包括专家和学者、民间艺人和民间团体、大中小学师生、地方文化馆站人员和社区群众,活动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

音乐节由北京市教委主办,中国音乐学院组织承办。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2009年北京传统音乐节自10月11日至10月17日,为期一周,举办了10 场传统音乐系列展演、7场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及6场传统音乐大师培训班。 展演的内容为:“北京音乐八百年”、“少数民族音乐专场”、“区域音乐专场”、“诗词吟诵”(中国、日本、韩国)、“雅乐物语”、“奥地利传统音乐”以及“北京民俗音乐狂欢”。

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暨第2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于8月末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开幕式上演《来自唐朝的声音》,闭幕式上演《丝绸之路音乐》,音乐节期间,有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世界30多个国家的各种传统音乐节目得到展演,真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2011年9月16日至19日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这届音乐节的主题为“戏曲音乐的流变与再创造”,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音乐学会联合承办,是建国以来戏曲界与音乐界的首次携手。 集中展演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个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越剧、昆曲、河北梆子、豫剧、晋剧、北路梆子、梨园戏、高甲戏与木偶、黄梅戏、楚剧、汉剧、秦腔、云南花灯戏、湘剧、婺剧、粤剧、柳子戏、川剧等。演员以老中青三代搭配、中青年为主;表演形式有清唱、彩唱、折子戏等;众多的梨园名角登台献艺。与此同时,还举办了三场音乐界与戏曲界高端论坛,就戏曲的流变、再创造,戏曲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今年10月将举办第四届北京传统音乐节。活动周期达三周,内容十分丰富,主题音乐会是“大河颂”,将中国的、世界的主要大河流域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展示。如果说,前三届传统音乐节的主题主要体现为北京的“北京”、中国的“北京”的话,那么,第四届将办成的世界的“北京”。这一届还将呈现两个特点:其一,将与我院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合并进行,让我院师生全程参与,同时还要深入其他学校与社区;其二,将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参加,办成一个有更广泛的群众参与的真正意义上的“节”。

举办“北京传统音乐节”是为了深刻反思近百年来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音乐。音乐节使传统音乐走到群众中来,和群众有了较好的互动,传统音乐也只有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保护。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走近传统,走进传统”,而最有实效、最有可能实现保护传统音乐的就是教育。音乐节期间,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走进大师培训班,面对面传授各类传统音乐艺术,使大家受到生动的传统音乐教育。总之,通过音乐节,营造了浓郁的传统音乐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将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了文化层面,而这也正是举办“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主旨所在。

将传统音乐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做法很多,这要依据各个学校的条件而定。上面介绍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这里所提的著作,仅为说明相关著述之丰而列举了笔者藏书之一部分,未能作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罗列;同时,为节省篇幅,也未能注明出版单位等项目,请读者谅解。

一本艺术类院校范文第4篇

实验教学环节在培养艺术类学科专业大学生艺术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方面功能不可替代,对促进高等艺术院校的长远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根据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中心多年实践索经验,对艺术院校如何与时俱进认识把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艺术实验教学专业队伍建设、艺术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旨在为高等艺术院校进一步厘清艺术实验教学运作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已延续十余年的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扩招,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亦随之成为艺术类人才市场优胜劣汰的重要导向指标。与之相应的是,传统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逐步改观。遵循市场规律,突出艺术专业实用性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培养大量能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具有时代性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逐渐成为许多高等艺术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就业率的共识和可行之策。由此,如何通过加强艺术实验教学机构建设,切实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在此方面,四川美术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探索,不断健全完善艺术实验教学机构运行和管理方法,卓有成效地发挥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艺术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的功能和作用。

把握艺术实验教学的时代认知

在艺术教育目标上充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教育规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创作中成长,将创作实践融入基础教学之中,使学生提早进入创作状态,是四川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坚持的艺术教育教学主张。

基于对实验教学环节重要性的充分了解,四川美术学院于2007年开始集中修建新校区实验中心11974㎡;建成服务于两地办学的实验区域,新老校区实验室总面积达18577㎡,累计投入3360.6万元。实验中心建有1个材料超市、18个实验室、45个车间及工作室、1个陈列区、2个多功能教室、2个管理办公室,形成了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实验设施齐备、综合配置高、规模较大的艺术实验教学机构。

艺术院校实验机构在为师生提供创作科研基地的同时,也是集中强化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重要课堂和有效载体。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实践推动创新,是艺术人才培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四川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持续强化实验教学的综合功能,不断加强实验方法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实验室教学质量。特别是注重突出教学与创作的结合,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由课堂传授式教学转向实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层次上从基础实验教学为主提升到以专业实验教学为主,系统训练学生的实验理论和动手能力,构筑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启发学生艺术心智为核心,以创新型实验为主导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为发挥创新型实验教学的优势,提出独辟蹊径的“跨域融合”实验教学理念,明确实验教学中心定位,中心所有实验室面向校内各专业12小时开放,增强实验教学共享性。构建由设计、绘画、雕塑、工艺、影视等实验教学功能模块的实验教学主体。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类实验教学、综合类实验教学、创新类实验教学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每个层次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难易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灵活的艺术思维和独立动手能力,由此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实现创新意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由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运作思路清晰,效率极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达95%以上,成立一年后即评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年后被评为重庆市艺术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其产生的示范效果颇为可观,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性艺术人才,乃至对于师生取得原创性成果,其艺术实验方法和手段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大艺术实验教学专业化队伍建设力度

应当看到,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仅是艺术院校实验教学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机构的有效运行思路与管理方法,则是其功能发挥的关键。

高等艺术院校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实验教学要达到一流水平,除了需要一流的实验教学设备等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一流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必须建设一支一流的实验教学队伍。应把实验队伍的建设作为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应鼓励从事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积极投入实验室的建设。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着力打造精干稳定的艺术实验教学管理团队、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主持人队伍和实验室辅助技术人员队伍,才能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建设精干稳定的艺术实验教学管理团队。实验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全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实验中心办公室与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对艺术实验教学的课程开展、质量监控、学生创作等教学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及时反馈全校实验课程的运行情况。

二是建设具有专业优势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队伍应当专业教师组成,才能确保艺术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通过调整、优化措施,支持实验教师进行研究型实验,促进实验教师创作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实验教学的有益结合,打造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能够熟练掌握学科常规和学科前沿实验技术,工作态度严谨、团结、勤奋的专门化艺术实验教师队伍,

三是建设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主持人队伍。实验教学主持人队伍是实验中心教学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实验教学主持人根据艺术实验教学发展趋势及本实验室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结合本专业学科发展方向,负责拟定本实验室建设规划,确定本实验室实验、科研项目,并按实验教学大纲和科研计划要求,会同有关教学、科研人员,组织编写实验课教材和实验科研计划,不断改进和更新实验教学项目。

四是建设高效实用的实验室辅助技术人员队伍。实验室辅助技术人员是对实验室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行的切实保证。实验室辅助技术人员队伍主要负责该实验室的运行、设备维护、日常管理等多项工作,在保障实验中心日常运行和开放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实验教学与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实验室建设在相关艺术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学科专业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创作研究水平的集中反映和体现。高水平实验室可以促生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促使他们取得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并在专业研究方向积累丰富的经验。因而,加快高水平实验室队伍建设,本身就艺术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设立实验教学专项经费以保障并满足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单列评定、支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学历进修等,都是确保实验教学队伍有效培养和加快实验师资队伍自身建设的必要的正向激励的手段和方法。

注重艺术实验教学精细化管理细节

艺术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实验教学机构在加强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亦须注重在诸多细节方面突出科学化、人性化管理,以促进艺术实验教学的良性运转。

一是满足开放式教学需求。当今艺术实验教学中,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基本条件。诸如建设实验教学实景直播系统,实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课程教学视频、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打造自主学习平台,拓展作品赏析、电子图书馆等栏目;建设实验教学网站,打造实验教学管理平台,提供网络排课、选课,网络成绩查询,网上评教等多项管理功能,加强实验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科学管理。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力和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有利于促进艺术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实验教学过程中,人员操作安全、消防安全等是必须充分顾及的管理环节。细节上,所有实验室安装考勤机等设施,工作人员和使用人员必须打卡后才能使用实验室。在实验重点区域设置红、黄色线警示、导示系统,红线范围内仅允许技术人员进入操作,黄线范围内必须按实验安全规则,才能让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实验区域消防安全为头等大事,必须设专职消防管理员,负责巡视和检查实验中心的消防安全工作。同时规范安全制度,定期对师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增强消防的意识,提高应急逃生能力。重要实验室安装监控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实验教学情况的监控,以切实保障实验教学设备的安全和人员安全。

三是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加强实验环境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实验室公共区域培植多种植物、修建水景景观、室内通风透光、宽敞明亮,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健康。在实验室功能布局和设备配置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如将噪音大的和光污染的设备进行集中安置,加以隔离,降低木工、金工、气泵、喷漆房、金属切割和焊接等噪音和光污染。对有空气污染的实验室,在空间格局上采取通透式、大空间设计,保持空气流通,并投入专项资金配置功能完善的通风、除尘、过滤、送风设备,保障师生在实验教学与创作过程中的健康。

毫无疑问,切实强化艺术实验教学环节,是当前高等艺术院校当务之急和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就既往的经验教训而言,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中心通过特色鲜明的科学管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对艺术实验教学,特别是应用类艺术学科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意思维的培养,是具有示范价值的。而从长远来看,艺术院校实验室建设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艺术院校必须在此方面更加不懈探索,充分发挥艺术实验教学在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能更好地应对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的要求和需求。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一本艺术类院校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开设的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基本是有两个类型:一个是纯粹的艺术类院校, 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等;另一个是理工类的院校, 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设计艺术学院。

艺术类院校的招生是先考虑学生的绘画和设计能力, 然后根据这个学生的综合条件, 实施专业教育;而理工类的学校是以文化知识水平为参考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考察绘画和设计能力, 然后根据学生条件实施专业教育。

作为艺术类院校中的设计类专业的高等教育, 大都是以绘画基础, 设计基础, 表现技法等课程来进行的, 而如何进行设计创新、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推向市场等课程的教授却明显不足。而理工类院校更是如此, 很少能系统的教给学生利于以后自身发展的知识, 这样导致学生缺少设计能力, 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相联系。设计类教育与应用方面明显脱钩, 这样导致我们设计类的高等教育逐渐衰退。

高等教育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生活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高等院校设计类教育已经明显的与社会脱钩, 现在名牌大学的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很难立足。企业、公司反馈回来的意见表示, 设计类学生明显缺乏创新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2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我认为首先肯定还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比如说教师的自身素质, 自我创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上层领导对高等院校的艺术类专业的不够重视以及认识偏见等。

然后是外界的误解。比如说, 一般的平民百姓认为设计就是对一个东西进行美化加工;而许多企业、公司一直认为设计是美工:而决策者或者说是领导者往往不重视设计, 认为最重要的是市场, 设计可有可无。

再有就是生源的问题了。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的本质是在变化着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是不一样的。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的时候招生原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 当年的高等教育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 因为有很多出身和地位的问题不能进行高等教育的。而这已经30年了, 我们的高等教育或者说是艺术类的高等教育更是变化之大。

仍旧说到生源问题, 现在报考理工类院校的艺术类的学生数不胜数, 就我的家乡山东来说, 每年艺术类考试不下三四十万人, 为什么?这里面相当一大部分人都是理工科成绩稍差的学生, 在外面突击学学美术, 好歹有个学上。这样的人群比例是相当大的, 好多都考上了。这样还怎样培养优秀的设计类创新人才?我记得时任清华大学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的陆志成教授曾经说过:“现在的高等教育, 我们就是在培养一个个的产品”。

3 对现有的高等教育中设计类教育模式的辩证分析

首先, 设计类专业在平时的教学中所开设的基础课, 但是由于基础课程的设置过多, 并且非常冗杂, 极大的影响了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时间和复习琢磨时间, 老师和同学都是在赶进度, 这一门结课, 另外一门进行的时候, 同学们却在赶时间完成上一门的作业。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 使学生认为技法表现等课程仅仅掌握就行, 大家没有独立的设计思考能力。最终使得设计类的毕业生与设计相关的能力相当欠缺。

因此, 高等院校的设计类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表现技能和技巧, 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从表现设计到开发设计过渡, 怎样从一个学生成功过渡为设计师而不是技术工具。

2004年下半年, 很多人都会关注一件事情, 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我国著名油画家陈丹青向清华大学提出了辞职申请, 直接原因便将矛头指向了现代的艺术类教育。

“政治和英语成绩被称作‘文化课’, 太荒谬了。如果你没有过就说明你这个人文化不好, 不懂文化, 太荒谬了。”——陈丹青对于艺术类考生也要通过这样的考试很不理解:学校是向上负责, 而不是向学生负责, 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和学生“最后一定只能混”。

一语道破现代艺术类教育体制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确如此。许多问题不仅仅清华大学有, 别的高等院校也更是如此, 专业优秀的人才最后总是被刷掉。

高等教育到底应该对谁负责, 为谁服务, 不是为有钱人, 不是为教育部, 而是为了学生, 是为了受教育者。

据我所知, 国外的艺术类教学招生中, 许多高校采用的是导师制。我们的好多老师曾经在韩国日本工作, 在这些高校中, 导师的自主权是非常大的, 他们看一个学生, 第一位的绝对是专业, 像外语等理论考试仅仅是参考分数。

4 高等教育中艺术类设计人才培养的改进、探寻和思考

高等院校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 重要的培养创新设计能力, 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获得对一个产品的全方位的设计能力, 当然同时也包括一种跟踪调查, 就是设计好的方案投放市场后的跟踪调查, 将反馈回来的信息, 提炼加工, 以进行二次设计。

另外, 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的设计的培养, 还包括如何培养提高设计水平和境界。一个设计师要想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打动人、为别人所接受, 必会受他自己的设计境界和设计水平的影响, 而不是凭英语水平是多么的高超, 没有专业水准的设计师是不会又良好的创新设计能力的。如果一旦出现这种问题, 那么不仅是设计师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问题。

高等教育中艺术类的教学, 我认为在现在的基础上应该进行一些改进和探索。作为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学生, 如何在进入设计专业以后, 尽快的针对方案进行设计学习和研究;而在设计水平较高而文化水平稍微欠缺的学生中如何发挥特长并提升其理论水平;在绘画设计能力欠缺, 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中, 又如何提高艺术修养, 并同时发挥文化理论的特长, 这些问题才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者面前的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艺术类设计人才的教育培养现状的研究、探寻和改进, 带给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艺术类设计人才培养教育在我国推行多年, 虽然在不断的完善,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和它应有的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还需要我们的努力。但是如果再有高等教育研究者们以及政府的政策上的扶持等引导, 继续完善教育体制, 对学生负责, 那么高等教育中艺术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教育肯定会更加出色。

摘要:针对高等院校中的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教育中的现状, 进行辨证的分析, 并且根据自身的体会指出设计类人才培养教育中的不足, 并且探索和思考高等教育中设计人才的培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设计人才,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一本艺术类院校范文第6篇

摘要:当今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发展,艺术类高等技能型人才紧缺。随着大众审美方向的变化,艺术越来越注重市场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开始思考如何进行高职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而生。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为基础,探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实意义,提出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和运行的相关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0 引言

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师范类高职高专给教育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师。经过30年的发展,大批高层次人才出现,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与行业人才需求标准之间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这成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高职艺术类专业更是面临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学生就业渠道等难题。一些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进行了自身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倡导“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人才培养观念[1],提出要培养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随之出现了“工作室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技术人员指导学生技术实践的培养,学生拥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新加坡高职院校提出了“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知识教学要融入行业需求,使学校培养目标符合行业所需技能。因此国内受此影响也相继展开了艺术实践研究,推广工作室模式,为了解决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在教学中设置了技术实践,输出专业技能型人才。但目前艺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使得新的教学模式普及面较小。在实践上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为此,继续研究和探索符合本校特点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仍然很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

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较同类本科院校专业设置较晚,但发展较快,其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高职院校目前培养人才的体系主要参照类似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法,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中采取工作制室的培养模式,虽然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做了大量实效性工作,但是由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受到教育体制机制及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与工作室人才培养无法有效衔接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工作室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

1.1教学师资及教学设备方面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是从本科或研究生院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开始教学,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面向企业或者市场的实践经验不足,在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差强人意,很难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实践任务。为此需要从企业聘任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在教学过程中与高职院校教师适当配比,组成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团队进行授课,以此补充师资力量。

艺术类的教学实践工作往往需要较多的教学资源及实训基地,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教学实训环节名存实亡,大多实训工作流于形式,工作室未能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训实践的机会,究其原因大多是高职院校缺乏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无法购置更多的设备用于教学活动。

1.2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成果评价方面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缺乏真实有效的案例,案例的选择缺乏当下的市场背景,学生不能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动手操作,动手实训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同时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过分看重书面成绩,对于实践实训的成绩往往忽略,缺乏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过程的评估,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检验评估重视不够。在学校和企业合作方面,由于就业压力较大,学校对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实意义

2.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其重点在于企业和学校的对接,迎合就业工作环境。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或者教师组建的教学空间,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企业或者教师的工作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室培养人才的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的作坊制形式,该模式将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改善为教师带领学生做项目,以做项目形式将学习过程“由学到做”转变“边教边学边做”,将教、学和做融合,能显著的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理论,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基于工作室平台的教育模式是集中了传统教学和师徒制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通过充分的对接市场,学校和企业协作形成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缩短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

2.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在于:一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协作及学习与实践的融合。通过工作室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设计,在实践中学习工艺,在实践中锻炼技能,从而强化素质,实现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进行,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高度适应,学习的成果能够应用于生产一线,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機衔接。二是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工作室的教学是围绕项目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项目,从商业运作的整个流程展开,其中包括前期的调研、中期的策划实施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市场一线,能够获取到岗位上第一手资料,积累市场经验,进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工作室培养人才方式能够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融合。长期以来高职学校设计类教师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艺术类实践经验,传授的技能与市场脱节。在工作制模式下更多的企业工程人员参与,这就将社会需求带入教学工作,同时工作室在多方参与下运作,学生以工程项目为作业,师生共同参与研发,这就将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产品。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模式探析

3.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建设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的资金投入,教师配比,软硬件投入等都不同,其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不尽相同,职业院校在建设工作室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目前主要的建设方式有:一是职业学院自行组织建设院校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特色,统一调配资源组建工作室。在硬件方面,学校按照教学目标及企业项目需求,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作室,学生根据细分专业进入工作室完成学业。在软件方面,学生在工作室学习,并由工作室参与考核,院校进行审核的模式进行。二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建工作室。一方面学校可以主动向企业提出合作意向,由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工作室,学生的课程设置以企业诉求为主,围绕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关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向学校提出合作,学校提供相关工作室场所等基础硬件,企业提供成立工作室所需的专业设备,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由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制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运行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运行需要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及相关的管理方面等全面协调。为保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顺利运行一是要合理安排工作室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要在进入学校后就要了解工作室运行情况,根据学生专业细分领域有目的性的制定学习计划,同时有效的利用在校时间配合校内外导师结合企业项目完成毕业设计。二是优化工作室的项目课程。在教学上不能按照传统的章节为单位进行授课,而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化教学,将项目任务分解,学生分阶段学习相关知识并逐一解决。三是完善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将工作室运行的职责划分,并由专人负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和企业利益。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创建工作室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样的培养人才模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解决了艺术类高職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将学生在校学习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就业率。虽然工作室培养人才的机制尚不完善,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它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邓良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47-148.

[2]刘瑞斌.河北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3):86-87.

[3]刘爱胜.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9):176.

(责编:杨梅)

上一篇:郭明义的故事范文下一篇:品牌社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