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展改革论文范文

2024-07-15

银行发展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编者按:在于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如何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依然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温家宝总理为此明确指出:继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努力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关键是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显然,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改革问题将成为未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拿下国有银行改革中这个久攻不下的堡垒,借鉴国际银行的经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个很值得国有商业银行推进的方式。本文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需要指出的是,文中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而与其所在单位无关。

以交、建、中、工四家银行相继成功上市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银行改革的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现代公司治理条件下,银行(及其他公司组织形式)内部高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而矩阵式结构则代表了当前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趋势。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构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对于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反差

近年来,交、建、中、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遵循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围绕着“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三步曲,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改革成效已经显现。四家改革银行通过引入政府外汇注资增强资本金实力,并充分利用市场化原则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弥补财务缺口,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银行发展的历史包袱问题。在此基础上,四家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顺利实施了机构改组,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引入了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银行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机制初步形成。

经过改革,四家改革银行的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指标及测算口径,四家银行在经营绩效、资产质量和审慎经营水平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银行的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见表1)。为此,穆迪、标普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也随之调高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市场形象大为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就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陆续上市,引起了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境内外经济金融界和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四家银行的IPO表现不断刷新内地企业和银行改制上市的新记录,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突出亮点(见表2)。

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财务报表和上市表现不相称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力度不够,分支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在崭新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之下,改革银行的多数分支机构还未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进行市场化改造,改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上热下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设置仍不尽合理,没有完全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对机构网点进行合理布局,低效、无效网点仍然过多;机构扁平化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管理层级过多、职责交叉的现象;银行规模扩张的冲动仍然难以遏止,风险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没有建立起与现代商业银行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部分基层行在改革中甚至出现了矛盾和对立的现象;银行内控还存在薄弱环节,银行大案要案仍时有发生等等。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推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充分反映了当前银行改革的客观状况。良好的财务指标、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和强劲的市场表现均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分支机构改革滞后也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还相去甚远,银行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改革要真正取得成功还任重而道远。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加入WTO后过渡期已正式结束,国有商业银行将直面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和挑战。在此情况下,借鉴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及管理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分支机构改革,确保新体制、新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而真正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现代公司治理下的组织结构形式

根据现代公司理论,公司治理由于旨在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高管层、员工、存款人、社会公众等)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关系,而成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银行内部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良好公司治理的精髓集中体现在有效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它通过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责、权、利进行科学匹配,实现银行的良好运作和科学管理,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现代公司治理不仅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度,同时也要求银行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确保改革自上而下向纵深推进。

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首先要求全行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部门、岗位和个人都要职责明确,并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实现这一要求,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总行和分支机构信息和指令的上传下达,确保上级单位的管理理念及意图能够贯彻到分支机构,下级单位有明确的报告对象和路径;二是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前、中、后台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互相补充和配合。这两个问题,均属于银行内部工作之间的传递和转移关系,本质上就是银行组织结构的设置问题。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科学的组织架构设置是维系银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银行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切入点。

从历史上看,企业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具体形式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的发展而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工业革命时代,业主制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组织结构表现为直线式,业主直接管理,通过授权实现垂直控制;到大工业机械化时代,出现了流水线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职业化的要求提高,于是在垂直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了各职能部门,直线职能式结构由此产生。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适合于规模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和销售,各职能部门可以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在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分工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下的公司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难度不断增加,部门利益冲突开始出现。除此之外,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组织层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使信息传递漏损更加严重,公司对市场的反应显得迟钝。

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矩阵式结构开始逐步成为国际化大公司主要的组织结构模式。现代公司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主要由纵横两个纬度组成。从纵向看,采取战略事业部(SBU)制。公司按照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要素)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各事业部之间独立核算,在经营管理决策上拥有自主权,从而使组织层级减少,对市场的反应加快。战略事业部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各事业部既是受总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和市场责任单位,每一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点。从横向看,采取流程化模式。公司对业务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整合,形成前台、中台、后台既清晰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流程线,其中前台是客户营销部门,中台是前台的控制和监督部门,后台是服务和保障部门。流程模式以客户和市场的需要为起点,前台部门通常都采用了战略事业部制,通过促进业务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精细化服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国际性金融集团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趋复杂,业务机构覆盖全球,通过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的方式得到了普遍推广。不难看出,矩阵式组织结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式架构,在充分考虑业务个性化特征的情况下,将整个银行的所有机构和业务联成一个整体,共同服务于银行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一方面,事业部制提高了业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并对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另一方面,流程化模式强化了银行内部运行的“生产线”意识,有利于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属于直线职能型与地区事业部型的结合模式,与中国政府的组织结构极其相似:总行各职能部门相当于中央各部委,地区分行相当于各省,支行相当于县级政府。这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因为国有银行最初宗旨就是为国有企业和政府服务,与政府组织结构相匹配有利于早期银行业务的开展。随着金融市场化趋势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行业务管理部门与分行之间的存在利润冲突

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业务部门,如零售银行部、公司银行部都只是管理中心,而各分行才是利润中心。因此,管理部门会更多强调风险控制,而分行则更注重经营绩效,由此产生了经营绩效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矛盾,因为分行要实现更大利润就必须拓展业务,而管理部门要控制风险则需要对高风险的业务或项目进行压缩。另外,在各分行既相互分割又自成体系的情况下,一方面,分行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总行政策进行变通,导致总行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形成了事实上的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分行作为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在业务发展时也难以对各项业务进行平衡,在业务拓展时针对性不足,不利于资源的统一调整和配置。

分支机构负责人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在现行组织结构下,银行各分支机构属于综合性的经营实体,实际上自成体系,近似于独立的法人。总行各部门作为管理中心,无法对分支机构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也难以对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导致分支机构负责人集人事、财务和风险管理大权于一身,分支机构内设的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为违法犯罪行为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即证实了这一点。

激励机制不甚合理

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缺乏通过市场业绩和岗位竞聘等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只能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升迁,由此才能提高福利待遇,而越往上走职位就越少,这使得大批人才得不到激励。另外,由于各业务条线不实行独立核算,因而也难以进行业绩考核,无法实施与各部门业务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组织结构的垂直层级过多

在基层的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与总行领导之间隔着众多层级,加之中国地域广阔进一步加长了这种信息链条。据考察,从总行行长到基层客户经理的层级约7~9层,从总行管理部门到客户经理需要经过5~7层,假设信息在各层级传递的漏损率为10%,则经过7层的信息传递质量为47.83%,即超过50%的信息被漏损。显然,在垂直层级过多的情况下,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效果还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的设想

矩阵式组织结构代表了当前国际银行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最新理念,无疑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方向。但是,鉴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管理水平和经营环境还不成熟,全面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选择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事实上,我们目前采取的项目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客户经理制就是借鉴了矩阵式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国有商业银行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可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逐步推行战略事业部制

战略事业部制是矩阵式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银行强化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加快各项业务发展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可先在总行内部分类设置一些事业部,如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等(目前各行也都开始进行相关试点改革)。在此基础上,再对分支机构相应部门实施垂直化管理,切实推进机构扁平化和营运集中管理,纵向层级可以简化为事业部总经理——分行总经理——支行经理——客户经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网点撤并,优化机构布局。

有选择地进行流程化改革试点

在事业部制实施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业务的相关性程度调整内设部门的职责范围,进行前、中、后台的分设与衔接,进行流程化改革。流程化改革试点的关键在于中台建设,中台具体包括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职能,具体可形成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两大管理板块。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协作的科学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在部门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强化业务间的协作关系。

为全面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创造条件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并非是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一是强大的科技信息系统,鉴于矩阵式结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银行应实现信息科技系统大集中,并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客户管理系统和完备的账户交易信息系统;二是完备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内部转移价格,使各业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做到公平、合理、有章可循,以防范矩阵式管理可能造成的管理责任不清、业务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要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营造科技兴行、效益兴行的先进经营文化,摒弃存款立行、市场份额的传统观念,通过风险和绩效考核在全行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此为矩阵式结构的有效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全行统一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在条件成熟后,国有商业银行即可在全国构建统一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战略事业部制和流程化模式的网络式架构即将国有商业银行全行上下联成一个法人整体,全行每个部门、机构和岗位的责、权、利都由矩阵网络来决定。监管部门可充分运用法人监管的理念,将监管意图直接传达给总行,再由总行将具体落实意见及时传达至各业务单元,并在业务流程的支持下进行实施。在此情况下,银行可充分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平衡积分法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对银行各业务条线进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各部门、机构和个人的积极性,确保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

银行发展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本文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员工素质普遍不高、金融环境不健康三个主要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建议: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基层行的素质;加大力度培养和吸收高级金融人才;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金融腐败体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员工素质 金融环境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良因素分析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打破了原有的分领域经营的界限。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营业网点迅速扩张,产品数量和服务意识等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自有资本严重不足,金融案件频繁发生的危机。客观地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环境和外部监管方面的原因。

1、治理结构不健全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一样,存在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约束弱化的现象,并直接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监督约束机制弱化的银行治理状况。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经营具有明显的“超经济”特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所有者缺位”。政府常常以行政性目标直接干预银行的正常经营,银行也常常将满足政府的政策偏好作为其经营目标,银行真正所有权的行使实际处于虚置。

(2)“内部人控制”。银行管理者拥有许多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严重缺失。尤其是国家几乎承担无限责任的情况下,银行无倒闭的可能,经营过程中风险意识淡化也就在所难免。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人事激励、业务流程、信息科技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没有真正从权、责、利明晰的角度去约束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改革的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

2、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

困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源在于员工素质低,真正的金融管理人才奇缺。经过几年的人员机构修整,实施了加强培训以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广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事改革措施,各行实现了人员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改革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人员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并不代表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实现了高效率的精简,相当一批有才识的员工放弃了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而投身于竞争更加激烈效率更高的外资金融机构或者民营银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如何广招贤才并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3、缺少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体系,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严重滞后,未能及时公布信用信息;已建立的信用中介机构所建的信用数据库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同业、各业信用记录的联合,无法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再加上各家银行各自为政,一家企业虽然被某银行淘汰后仍可以成为另外一家银行的优良客户,造成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尚未正确看待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当政府的社会目标与国有资本经营相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国有资本为代价换取社会目标的实现,产生大量政府逃废债务的问题,极大的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一个地区的金融环境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金融环境好就会吸引金融机构大量进驻,资金大量流入,地方经济就可以较快发展,经济金融就会步入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轨道。反之则投资环境恶化,不良资产大量增加,金融业发展就面临更多的困难,不仅吸引不到资金反而会引起资金外逃,地方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极大制约。

二、措施建议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看来,改革获取的仅仅是一个形似神不似的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的国际大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以下六个措施建议。

1、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的体制包括体制基础、基础体制和其他体制三个层面。

(1)体制基础,主要指所有权制度。在体制基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按有关法律要求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平、公正地选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基础体制,主要指所有权制度改革后“三会”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起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

(3)其他体制,主要指业务流程、财务会计、信息科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指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实行机构扁平化,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按照现代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审慎的会计制度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加大培训力度等。

2、提高基层行的素质

(1)基层行行长的素质应得到切实保障。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员工整体素质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是基础,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者素质能够担当领头羊的作用,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基层行行长的素质尤为关键。应通过多种渠道选择一批有时代思想、知识全面、有政治素质的青年干部去基层银行担当重任。

(2)奖惩结合,提高基层行员工素质。针对基层行人满为患又素质低下的情况,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职业培训,改变这些思想保守员工四平八稳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投身于商业银行改革的浪潮中,对那些顽固不化并对银行产生不良影响的员工应加大惩罚力度,用有奖有罚的方式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

3、加大力度培养和吸收高级金融人才

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力度是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础。为了适应发展需要,我们要通过学历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培养一支熟练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复合型金融业务人才队伍;并且要吸收金融界顶端的精英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智囊团,集思广益,从外部特别是从国际上选聘一些专业化的银行高级管理人才,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上到下都有坚强的人才砥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1)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能够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有效的保护金融主体产权,因此,法律制度环境是影响金融环境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还必须提高司法系统独立运作的能力,强化司法执法力度,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债权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

(2)社会信用体系、诚信环境、会计和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内容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诚信体系建设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顺利进行应积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设的主要方向应该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诚信数据库,开放并提供共享;健全会计财务信息披露标准;规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结构。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努力培植诚信文化。

5、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

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改善金融环境,必须加快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使作为商业银行主要贷款客户的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建立起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必须着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改变,依靠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做大做好地方经济,为金融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改善金融环境必须提高金融部门的独立性,而这又有赖于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使其将主要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

6、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金融腐败体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政策执行不到位现象严重,一方面是受员工素质不高制约,另一方面是金融腐败造成。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日渐加大,在以往的案例中金融腐败现象触目惊心。在反腐败微观机制中,纪委的独立性被视为首要问题,通过“反腐败保险个人账户”调整收入预期、高薪养廉,和允许风闻言事的举报制度同样重要,而金融反腐败的宏观机制设计至为重要。金融反腐败必须有宏观战略,即是把反腐败机制建设建立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大框架内的广义思路。

(1)不断深化改革,克服中间利益集团的阻力,把资源配置权进一步向市场分散。

(2)推行透明度建设是防范金融腐败的根本所在,把不必要集中的权力下放到市场中,才是治理腐败的釜底抽薪之计。

(3)必须通过外力强制推行改革,以抵制金融权利主体降低透明度的行为倾向。

【参考文献】

[1] 王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经济日报,2005-11-30。

[2] 南轲:完善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核心.金融时报,2005-3-30。

[3] 项志华:股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题.经济参考报,2005-10-10。

[4] 唐双宁: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当代金融家,2005-11-28。

[5] 赵竞伟:阻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因素分析.审计署网站,2006-3-8。

[6] 周广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金融时报,2003-9-11。

[7] 李力: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几个热点问题.金融会计,2005-2-8。

[8] 汪宗俊:积极造好金融生态环境.证券时报,2006-4-6。

银行发展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自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指导意见下发以来,邮储各分支行逐渐开始落实,其改革方向主要是针对管理体制、风险控制、经营方向等,在近几年的调整下,已经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成效。基于改革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系统的全面改革。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推进,尤其是对银行系统的改革,组织结构重组、产业方向调整等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近几年的改革推行下,逐渐显示出诸多的问题,需要及时予以修正,确保二类支行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在本文中将对现阶段邮储二类支行改革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对其提出改善建议,进而促进其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问题;治理对策

自中国邮储银行成立后,各级分支机构逐渐开始运营,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一个运营与管理模式,但是随着邮政金融改革的推进,邮储银行在管理体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而其改变必然是向更为科学与有效的方向改善,对邮储银行的稳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成立具有独立性的邮储银行企业,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对组织结构予以重新调整,应对现代市场的变化,提升邮储银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邮储银行的经济收益。作为以邮政为主导改革的续存机构,在像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渐进性,也正是基于在改革期间不断的显示出诸多不利于未来发展的问题,需要改善。

一、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的问题分析

(一)业务管理存在不足

由于改革后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职能与权限还未予以明确的指出,在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后,开展以往工作的过程中,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由于完成改革的时间较短,内部控制中的审计工作开展严重缺乏有效性,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完成改制后,邮储银行应具有较强和完善的管理体制,但是实际上,内部控制对自身机构进行管理时,在执行标准上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这样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失去了内部控制的意义。另外,在对邮储银行经营中风险管理方面,对开展商业贷款和理财产品方面中,关于潜在的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不足。例如,风险评估的工作缺乏科学性、对贷款单位实际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的预测不准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执行标准存在不统一的现象,由于机构间机制对风险控制存在这种不统一和业务存在交叉的现象,导致在开展各项业务的过程中,工作效率较低[1]。

(二)管理机构权责不清

管理机构权责不清所指的是各机构的重组存在着业务或模式的重叠区域,所管理的范畴没有明确规定,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改革后邮储银行的储汇网点被分为邮储银行自营网点与邮政代理网点。虽然在相关规定与条款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且确定了代理与网络合作关系,但是代理费仍有邮政企业代为收取,从事金融工作的风险并没有得到改善。2、一类与二类支行的规划存在着管理职责灰色地带,不能够有效的实现邮银双赢的效果。部分邮政人员与邮储银行工作人员同属于一个行,但是实际归属存在着不一致,业务方向不容易统一规划。

(三)风险管理水平不足

就现阶段而言,除省市两级以下的分支机构并没有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而对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存在一定的风险管理职责过多,存在着对基层管理不能够及时落实的问题。传统的邮储银行内部各基层分支机构存在着人员数量不足或执行水平不足等问题,虽然改革中有明确规定对此作出调整,但在现阶段并没有对此予以落实。在相关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方面虽然得到了初步成效,但是邮储银行的基层网点就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与管理力度显然不足,与商业银行对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能够紧随业务开展的步伐。风险管理是确保邮储银行有效运行的必要措施,是指导业务开展方向与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机制,此方面存在缺失,将可能在邮储银行内部存在潜在经济威胁,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此予以控制[2]。

(四)监管制度不完善

邮储银行在正式确立后,分支机构与营业机构逐渐延伸,现阶段乡镇与农村普遍设有经营网点。由于邮储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众多,金融机构较为密集,但相关的机制却没有对此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因此,就风险监管而言存在一些不足。银行监管部门针对较为密集的各支行除引入必要的监管技术之外,采取人盯人的管理措施也是必要的。但就现阶段邮储银行二类支行的监管来看,银行监管部门在县级或以下级别的编制机构尚没有设定,而作为银监分局派出机构的县级监管办事机构,也存在着人员不足、经济支持不足等问题,不能够确切的落实监管措施。

二、推进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措施分析

(一)调整股权结构

应对管理机构分割不清的问题,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建立邮储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企业,通过对股权结构的调整,阶段性改善现代邮储银行公司治理水平不足的问题。明确邮储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职责权限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党委会的职责与权限,邮储银行方面的相关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管理由邮储银行本身决定,享有独立决策权。同时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机构,实现多样化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二)强化对代理营业机构的管理

银行监管机构需要根据邮储银行改革的建议,按其相关管理原则对代理营业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管,且辅助其推行改革。其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对改革前代理营业机构所获取的金融牌照重新验收,对从业人员是否通过相关程序获取从业资格进行审核。2、对代理营业机构的分离方案进行预设,充分落实分离时限,明确邮储隐含委托给代理机构的全责。3、设置代理营业机构转为邮储银行分支机构评估验收措施,将代理机构的人员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统一转至邮储银行进行管理[3]。

(三)强化对二类支行的监管

在改革期间充分的与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邮储银行二类支行的监管反向予以落实,一同制定管理制度。在邮储银行内部开设董事会,要求相关人员一同参与,对邮政企业抽走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业务资金的危害以及人员规划与组织结构重组等方面的问题予以协商,对所存在的风险予以评估,并制定相关政策。

(四)建立小银行金融机构集中管理体系

结合劳动密集型涉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小银行集中管理机制,银监会方面建立小银行或农村金融监管组織,归属独立职责,对邮储银行在内的内控管理水平相对不足的银行属性金融机构予以监管。强化各级分支机构的执行力与管理水平,尤其是针对基层分支机构,需要辅助其强化落实相关改革要求与管理需要。对农村金融集中管理措施予以明确,并指导相关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在评信与信用环境等方面予以调整,优化业务范畴,提升整体经营效益。

三、结论

随着邮储银行的不断发展,邮储银行已经于9月28日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其上市之后必定会带动邮储银行的效益提升,同时对邮储银行内控管理水平的要求会更加严格。综合上文所述,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管理机构权责不清、风险管理水平不足、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改革就更为迫切。针对此需要在改革中做出的调整措施为,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加强对代理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风险管理力度以及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等,对当下邮储银行所面临的困境予以调整。

参考文献:

[1]刘姝姝.基层邮储银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02(01):15-17.

[2]邹丽.邮政局和邮储银行执行《框架协议》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02):50-52.

[3]刘维山.邮政储蓄银行代理网点形成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金融,2010,09(08):30-32.

银行发展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基于Hotelling模型对我国银行体系改造中的有关贷款配置效率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研究表明,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坏账增多,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市场中存在一定量的充满活力的银行,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格局。同时,本文还认为,现阶段银行体系的改造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改制行为,其实质就是银行竞争的外部效应性,这种效应最终会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

关键词:银行体系改造;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Hotelling模型;贷款配置效率

一、引言

我国银行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银行体制的更深入改革,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出现了。这些问题如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根据WTO的相关规定,我国必须在2006年底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由于相关的自由准入政策门槛降低,必将会出现大量商业银行,这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改善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引起金融秩序的失衡。(2)原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大量坏账,虽经过多次银行体系的改造,但仍没有完全解决此问题,同时在银行体系重塑过程中又出现新的坏账。(3)银行体系改造没有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有关银行竞争理论的文献中,涉及的最主要问题是关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Matutes and Vires(1996)的文献中,强调了银行对存款资源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会导致银行获得较低的边际利润,这也意味着银行竞争对社会福利存在着一个负影响。这与Hellmann,Murdock and stiglitz(1998)的研究有相似之处,在他们的文献中提出一个动态的模型,这个模型中银行之间存款的竞争完全侵蚀了利润,同时这种对存款的争夺加剧了银行部门之间的“赌博”行为,极大地增大了金融市场上的“偷窃”诱因。

Besanko and Thakor(1993)分析了有关银行关系竞争的影响。他们在研究中发现,银行通过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可以累积借贷者的私人专用信息,这就引发了信息租赁的问题。如果这种租赁能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分享,那么双方都会受益。但是,如果银行之间为了累积这种专用信息而过分地竞争,就会降低客户借贷的欲望,从而使银行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并危害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Dell Ariccia(1998)研究了在准入制的基准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银行部门的市场结构会如何发生内生演变的。像Besanko andThakor一样,他也考虑了银行通过向其贷款者而获得其代理者的私人信息。这使现存银行与新进入者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Dell Ariccia的研究则表明,即使在缺乏外部固有进入成本的情况下,仅有一定数量的银行也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在Dell Ariccia,Besanko and Thakor的文献中,银行是在与其客户形成借贷关系时获得有关于他们的信息。这与Broecker(1990)和Riordan(1993)不同,他们认为银行是在与其潜在客户形成关系之前就获得其相关信息。Broecker分析了一种竞争性的信贷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银行彼此之间在价格上进行竞争,同时获得无成本的独立的二元信号,即有关一个潜在借贷者的贷款可信赖度。他的研究表明,大量坏账的出现是伴随着大量银行的出现而激增的,这意味着对获得贷款的借贷者而言,其平均的贷款可信赖程度受到负面影响。Riordan用一个类似模型也说明了此问题,在这个模型中,银行彼此之间争夺客户源,而这些客户所投入的项目在未来能产生不确定性的收益,每家银行获得一个无成本的有关投资项目获利的连续信号,那么银行数量的增加会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在增加所观测到的信号同时,也增加了所提供的坏账数量;二是降低了社会福利。更进一步说,太多的竞争会使竞争者产生过分乐观的“赢利者曲线”,且过度的竞争也会导致银行采取更加保守的方式来审批贷款,从而使社会福利下降。

在Broecker and Riordan所提出的问题中,他们假设信号是无成本的、可适用的。然而,如果考虑到信息获取是有成本的,那么问题就是竞争的加剧如何影响银行的改革,如何诱使它们向其潜在的客户进行投资。首先试着解决此问题的是Schnitzer(1999),他将银行筛选项目的诱因放在两种极端的竞争环境下进行考察。一种是垄断性银行的情况,一种是寡头垄断银行的情况,这里银行提供了同质的产品。在比较中,他发现一家竞争性银行产生的诱因与一家垄断银行产生的诱因一样高,但在一般情况下,在伯兰特竞争模型下的贷款配置效率是低于一家垄断银行贷款配置效率,这是因为它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坏账。另一方面,他也发现银行部门之间的竞争对企业重组改造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这是因为较低的信贷成本使它们能产生较大的剩余资本。

本文将利用Hotelling竞争模型提出一个更为普遍的框架。在这个模型中,企业需要信贷来进行项目投资,而项目的未来获利情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在一个闭环的公路上等距离地分布,它们彼此之间在价格上进行竞争,以争夺更多的客户。在向客户报价前,每家银行能观察到这个企业项目的获利性,以避免产生坏账风险。这个模型的好处就在于它能避免伯兰特模型中对同质产品竞争结果的极端性。另一好处就是它能提供一个合适的研究框架,在逐步改变银行数量的情况下,银行部门是如何重组演化发展的。同时,本文假设银行竞争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客户,而是多个企业客户,这样有助于了解企业股份制改革活动与国有银行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模型

考虑一个银行机构中有n家银行沿着一条长为l的循环公路上等距离地分布。银行彼此之间争夺客户,即是说,那里的企业需要贷款。假设企业沿着公路是均匀的分布。总的企业数量被标准化为1。每个企业有着一项潜在的获利项目机会,这也意味着其需要一个投资成本i,i>0。这个项目如果是好的,那么它会产生一个正向回报v,v>i;如果它是一个坏项目,它产生的回报就是0。好项目的几率是q,这里0<q<1。为便于分析,假设参数值的设定使期望的项目融资收益是正向的,即qv-i>0。企业与银行都是风险中性者,它们都希望各自的利润最大化,那么博弈的路径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进入筛选程序。如果一家银行决定这样做,那么它就有一个搜寻成本e,需要了解哪家申请贷款的企业有好项目。银行同时进行决策,它们所获得的信息是私密的。

第二阶段,银行开始设定贷款价格来争取客户。这些价格说明了一个企业在其项目能产生一个正向回报时,它必须支付的价格。在没有回报v时,也就没有支付。为分析尽可能简单,这里没有模拟银行对存款的竞争,而是把它作为既定的,即每家银行有充足的资金能贷款给这个项目。此假设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资金存储率比较高,尚不会出现资金缺乏的情况。

第三阶段,企业决定从哪家银行进行借贷。为避免伯兰特对同质产品的竞争模型极端情况的出现,这里假设银行提供差异性产品,这可由企业位于循环公路的位置来表示。“好的企业”,即有好项目的企业,它们以银行所提供的价格以及所处的位置作为决策的条件。其承担的往来银行的交通成本c与其到银行之间的距离x成一定的比例。“坏的企业”,即有坏项目的企业,其对银行所报的贷款价格并不敏感,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打算还贷款。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它们也不关心银行的位置以及它与银行之间长期的关系。上述假设也意味着所有银行同等地承担着坏账的可能性。在最后阶段,如果有可能,回报实现,同时偿还了贷款。

三、银行竞争、项目筛选与信贷配置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基准,首先考虑垄断银行的情况。假定好企业在既定价格z的情况下能取得边际收益,它愿意取得信贷,即

那么,垄断银行参与项目筛选的动机在什么方面呢?通过花费一定搜寻成本e,它们会发现哪些项目是值得贷款的,从而避免贷款损失的发生,即(1-q)i不会出现。因此,银行决定进行项目筛选,如果且仅仅如果在e≤(1-q)i时才会发生。

可见,垄断银行进行项目筛选不仅要承担获取信息的成本,而且要承担在没有进行筛选项目情况下错误配置贷款的机会成本。因此,它会充分地将错误配置贷款的社会成本内生化,这也表明任何形式的银行进行项目筛选都是必须的。

现假设有n(n>1)家银行参与,它们各自制订的价格是hj,j=1,…,n。那么,好的企业会选择报价最低的银行。在给定hj与hj+1的情况下,j与j+1银行共同承担位于二者之间好企业的需求,即用q(1/n)来表示。银行j服务于一定量的企业qx,这里x表示单位企业,其特征可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

坏的企业对选择哪家银行为其提供贷款并不关心。当然,一家银行进行项目筛选后也不会向坏的企业提供贷款。因此,坏企业的需求同样被所有未被告知的银行均等地承担,所以它们愿意给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发放贷款。

为了确定对称的价格均衡,这里考虑在银行j之外所有银行都提供均衡价格z的情况下的利润函数。如果j银行不进行项目筛选,但其它m(0≤m

如果进行项目筛选的银行数量越多,则其他未进行项目筛选的银行利润就越少,因为他们吸引坏企业贷款的可能性就高。所以,假设交通成本足够大,以致于cq/n2>e8,那么可得出:(1)如果e<(1/n)(1-q)i,则存在一个唯一的子博弈完美均衡。此时,所有银行都会进行项目筛选。(2)如果e>(1/n)(1-q)i,则存在两个纯战略子博弈完美均衡,一种是所有的银行都进行项目筛选,另一种是没有银行进行项目筛选。非筛选均衡帕累托优于筛选均衡,因为筛选成本高于在给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的潜在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激励银行进行项目筛选的动机不是依赖于竞争者的数量,而可能是非进行项目筛选银行的数量。如果一家银行期望其他所有银行都参与项目的筛选,那么其最好先进行项目的筛选,因为它可以避免因没有筛选而选择了坏的企业。然而,筛选的均衡意味着无效的筛选成本的大量出现。只要ne<(1-q)i,这种筛选的均衡就优于没有进行项目筛选的情况,尽管筛选项目成本的加重。如果是ne>(1-q)i,那么由于坏账的损失不能证实筛选成本增多,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个非筛选的均衡,即帕累托均衡。

四、市场准入与银行部门的市场结构重造的关系

这里将研究在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完善之时,银行体系改造是如何演变的。这实质上是涉及到在开放金融领域之前,如何尽快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的问题。

首先考虑银行业能自由进入市场的情况。银行进入市场的均衡数量将由银行所获利润的情况所确定,而银行利润反过来又依赖于银行进入市场后对所选项目筛选的期望。对项目的筛选实际上又面临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只有少量银行进入市场后进行项目筛选,另一种是当许多银行进入市场后没进行项目筛选。如前所述,可以得出

这里不考虑银行进入市场的准入成本,即在模型中将其记为零。因为即使没有准入成本,银行也必须承担一些外部准入成本。一家银行在进入市场时要么在成本e时进行项目筛选,要么遭受来自坏账的损失。在没有项目筛选情况的均衡中,每家银行服务于1/n家好企业,以及1/n家坏企业。随着n增加,在同一方向双方的份额都会萎缩。但还有一种情况,由好企业支付均衡价格,c/n+i减少。因此,尽管来自坏账的成本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但总的利润降低更多。这就是存在仅有一定数量银行可以保证银行获取非负利润的原因。

产品差异程度越大,好企业的比率q就越大,投资成本i越小,就有更多的银行愿意进入,同时银行有可能很少进行有效率地做出项目筛选。如果企业期望所有的其它银行都参与项目筛选,那么仅有较少的银行进入且在项目筛选均衡中处于帕累托最优。这对于价格来说是不利的,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资源浪费。c的值越小,有可能使较少的银行愿意进入市场,并且有效地参与了项目筛选。产品差异程度越低,意味着银行竞争越激烈,从而导致较低的价格出现。

那么社会上最优需求的银行数量是多少呢?是否要有一种限制进入银行数量的条件呢?本文认为的确如此。据上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br>  在情况(1)中,对于较低的项目筛选成本e,太多银行进入市场浪费了资源,因为存在太多的项目筛选活动。在情况(2)中,对于e的中介价值,自由进入成本阻碍了项目的筛选,尽管限制进入更好,因为它鼓励进行项目筛选。但仅在项目筛选成本太高,使银行无意再进行项目筛选时,最好的结果就是使尽可能多的银行受益于产品的差异性,同时所有银行能赚取非负的利润。

可见,在不制订银行准入规则的条件下,社会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在项目筛选成本高时,一个项目筛选均衡的出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随着项目筛选成本的降低,要实现银行有效率地运营,就必须有相应的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否则,就会有太多的银行出现,从而使没有项目筛选的诱因消失。

五、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国有企业改造之间的关系

假设国有企业的改造就是企业寻求在市场中份额的扩大,这种扩大使每个经理人在企业改造过程中都会努力,而这种努力又体现在企业期望在市场上寻求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如果经理人投入r,项目成功的可

假设银行能观察到企业经理人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但不能判断哪家企业能在改革中成功,那么单个经理参与企业改革的诱因是什么呢?这就是依赖于企业在项目证明成功时所给予的报酬。反过来,这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定价,以及由此产生的银行部门之间的竞争。单个经理人对国企改革的决策不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总体的份额,因为每家企业无穷小。然而,每家企业改革的诱因受到其他企业改革努力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每家企业的决策对于其他企业都有一种正面的外部性,并影响到银行部门的获利性。

六、结论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1)银行竞争如何影响贷款配置的效率;(2)在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前,银行体系改造的内生演绎路径是怎样发展的。(3)国有银行体系结构的改造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互动关系。在没有制订准入制的情况下,会导致太多银行出现在市场中,从而影响本国正常的金融秩序。这是因为太多银行进入市场,再加上筛选成本太低(国内对项目筛选不严),从而诱使银行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需要强调的是,当银行面对一个软的预算约束时,它们参与到项目筛选,并从坏企业中筛选出好的企业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对于第三个问题,本文认为,银行越多所引发的价格竞争,对于国企的改造是比较有利的。因为较低的贷款成本会激发企业的改造,但对于银行的边际利润却不一定是最佳的,故银行数量增大具有“双刃剑”的性质。[9]同时,由于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健全,从而使在商业银行过多的情况下可能引发银行内部人员的道德问题。那么,如何使商业银行达到一种均衡的量,并较好地监督银行内部人员的行为规范,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责任编校:周全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银行发展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利率市场化将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期货在对冲利率风险方面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但是,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利率期货又面临着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此,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将防范利率期货风险的发生和扩散,促进利率期货业务在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期货 利率风险 对冲 多元化 事业部制改革

一、利率期货业务的战略意义

1.利率市场化推动利率期货时代的到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利率市场化进程也逐步推进。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方案》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将目标树立为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迄今为止,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利率的突然改变和不规则变动将商业银行置于利率风险之下。为防范风险,避免银行危机的发生,利率期货作为一种风险防范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

2.利率期货对冲银行利率风险并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

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具有续短为长的特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在期限上具有不对称性。市场化的利率导致商业银行吸收到存款资金后,在作为贷款发放之前,这部分存款资金头寸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盈利还主要依赖于存贷业务,同时又难以对利率走势做出正确判断,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受到极大冲击。此时,利率期货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利率期货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率期货交易对冲利率波动风险以锁定利率,从而锁定成本和稳定收益。

根据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利率期货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资产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相对单一,存款贷款仍然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构成项目。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脱媒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应逐步降低对贷款收益的依赖程度,积极开展表外业务,实行多元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

二、利率期货业务是一把双刃剑

利率期货作为一项金融衍生品其自身的交易风险很大,高杠杆交易将风险和收益同时放大。如果商业银行过度追逐利益,增加投机交易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经营风险。同时,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和银行内部工作人员操作风险的存在,都加剧了利率期货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巴林银行倒闭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利率期货对于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冲利率风险方面保证了银行经营的稳定,但过度投机可能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如果商业银行严格利用利率期货对冲利率风险,利率期货将成为商业银行一项有益的资产项目。相反,如果商业银行过多地将利率期货用于投机以获取高收益,最终将导致银行整体风险的上升。

三、以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推动利率期货业务发展

1.事业部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是将银行按照产品、地区和顾客等要素划分为若干个事业部,各事业部之间独立核算,并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性,具有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特点。由于利率期货业务自身具有高风险的特点,为防范风险在银行内部扩散,将利率期货业务纳入独立的事业部是商业银行目前的最优选择。

2. 事业部制改革将有效缓解利率期货业务的风险问题

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将高风险的利率期货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离,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各项业务之间的防火墙可以有效抑制风险的扩散。事业部根据授权自主经营,发挥专业化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建立专业化、高强度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对各类期货业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每种业务或产品的风险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保证充足的资本支持。垂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独立的评审制度,以及专业化的审批流程将保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和审慎性,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有利于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速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因此,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将有效推动利率期货业务的开展,缓解高风险的问题。

同时,利率期货业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探索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和竞争模式的转型。为将来时机成熟时更加广泛地开展事业部制改革积累经验。

四、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现实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还受到很大限制,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在金融创新产品充斥和巨大的经营压力下,从长远看,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趋势在所难免。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中国也有了历史性的演进。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在中国资本市场正式上市交易。以梅拉梅德为代表的相关专家,纷纷预言利率期货可能是中国衍生品交易的第二步。商业银行应该早做准备,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利率期货方面的研究工作,改变过去武断地认为期货是高风险业务的看法,加强对利率期货的理解,利用利率期货来管理自己的风险,使表外业务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逐步推进事业部制改革的进程,为成功开展利率期货业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黎,张羽:金融衍生品交易与商业银行绩效——基于美国的经验[J].管理科学,2009(8)

[2] 李玉山:利率期货:风险防范工具[J].期货,2007(8)

[3] 熊芳:利率自由化和银行危机的理论解释[J].济南金融,2005(5)

[4] 肖小和,陈江伟,邹江:大型商业银行票据事业部制改革刍议[J].金融与经济,2009(11)

[5] 张国梁:中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风险分析与防范[J].求索,2008(6)

[6] 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改革,2010(2)

银行发展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从制度上来讲民营银行确实有很多国有银行不具备的优势,但国有银行也拥有民营银行不可比的长处。市场关心的是银行的经营机制,而不是所有制。究竟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银行,只有市场说了算,最终要由市场来说话,切莫陷入新自由主义金融的陷阱。□上海银行发展研究部 张吉光

工行上海市闸北支行 郭凌凌

在今年“两会”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就发展民营银行问题提出议案,从而使一度淡化的民营银行问题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此前,有关学者已就民营银行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但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很大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什么是民营银行、为什么需要民营银行和通过何种方式建立民营银行。正如有关学者所说,只有通过辩论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金融改革的必要性,才能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于现实。因此,笔者也想就以上三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民营银行

这一问题是民营银行争论的首要问题。正是基于对民营银行定义的不同认识,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关于对民营银行定义的争论,笔者曾将其划分为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三类。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现在重新看来,关于民营银行定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强调产权模式和强调经营模式。强调产权模式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必须是民有民营。而强调经营模式的学者则认为民营银行重点在于强调经营模式,只要是由民间经营,只要是按市场机制经营都可以称为民营银行。笔者认为,“民营”一词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具有很大争议,而且国外并没有这一提法。翻阅《新帕尔戈雷夫金融大辞典》,笔者只找到一个与所谓的民营银行含义相近的private bank,但它是指私人银行。因而,民营银行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而是对经营权问题的描述。既然有关学者提出民有民营的概念,与之对应的当然是国有民营。因此,笔者认为准确的民营银行概念应包括:民有民营和国有民营,而民有民营只不过是民营银行的一种特例。显然,那些主张设立民营银行的学者只承认民有民营的概念。而香港地铁的官有民营、农行台州分行的“国有民营管理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国有民营的案例。这说明了在国有民营的情况下,不触动产权也可实现政企分开。这也是对“只有触动产权才能实现政企分开”观点的最好回应。而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进一步阐述,为我们理解国有民营问题进一步提供了依据,即:不是再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而是强调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也就是强调政府只是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存在,而不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存在,即使对那些完全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政府也不能过渡干预,因为政府只是作为出资人而存在,企业则是具有完整独立法人地位的主体,出资人是以承认企业拥有完整的独立法人地位为前提的。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企业归谁所有,只要其产权清晰,并按照市场机制经营,能实现资产增值,国有企业也可以实行民营。因而民营银行并不等同于“民有银行”,只要是由民间经营,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真正拥有决定权即可。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最近召开的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证券市场和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上所讲,“从城市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看,民营银行并没有因为非公经济的存在而具有更好的经营绩效;所有制的改变是不可能完全改变金融机构的行为的”。

为什么需要民

设立民营银行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民营银行,民营银行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如果连设立民营银行的目的都不清楚,站不住脚,设立民营银行的想法无异于一时冲动的个人美好愿望。归纳起来,主张设立民营银行的学者认为设立民营银行的目的有三个:打破垄断格局,加强银行之间的竞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抵御外资银行的入侵。可是细细想来,这三个方面的理由并不充分。

(1)民营银行的设立是否可以打破垄断格局,加强银行之间的竞争?回答这一问题不能脱离我们的金融现状,并要考虑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就我国金融现状来看,严格的金融管制依然存在,即严格的利率管制和银行业务的管制。在这种情况下,民营银行不可能真正实现以价格(利率)为杠杆的市场经营。因为它们不可能通过价格(利率)竞争和服务竞争(金融业务创新)同其他银行展开竞争。银行业务特点的统一性和利率价格的一致性阻碍了市场竞争的展开。同时,银行业中的规模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业务创新和价格制定方面大银行总是处于有利地位。因而,即使是我国的金融管制逐步取消,新兴民营银行的竞争力也是值得怀疑的。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人们常以“鲶鱼效应”为例。鲶鱼是大家熟知的一种鱼类:体长形,头扁平,为两栖类鱼类,生性凶猛,以小鱼、小虾等为食。在平静的池塘中放入鲶鱼后,由于受到威胁,其他鱼类必然快速游动起来,于是平静的水面就会被打破。而主张设立民营银行的学者认为,设立民营银行无异于在中国金融业这块静水中放入鲶鱼,民营银行的强大冲击力必然激活中国的国有银行,促使它们行动起来,加快改革。笔者分析后认为,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但用来形容中国的金融业并不恰当。因为,这个比喻隐含了一个假设,即放入池塘中的鲶鱼已经成熟,且池塘中的鱼多为小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鲶鱼效应才会出现。可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现状与此大相径庭,在金融业池塘中的国有银行可以视作大鲸鱼,而新设的民营银行充其量只是鲶鱼鱼苗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会出现鲶鱼效应,还是上演大鱼吃小鱼,一目了然。

(2)民营银行的设立是否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根据民营银行的定义,它的经营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并尽可能降低风险。因而,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并且风险较小时,它们才会发放贷款。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信用级别还可以,对其发放的贷款不会产生坏帐的时候,民营银行才可能发放贷款给它。可是现实中的状况是,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其财务状况混乱、家族式经营问题严重、经营很不规范、信用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民营银行为了避免坏帐风险就不会发放贷款。因此,那些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必定是经营不善、信用较低的中小企业。所以,民营银行的设立不可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并不是慈善机构,银行也要生存,也要获取利润,赔本的买卖是不会做的。而张军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参见《被误解了的金融》,《经济展望》,2001/10):“事实上,我们在江阴的调查发现,与很多学者的良好愿望相反,信改制出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并不愿意向私人企业贷款。在我看来,不愿向私人企业贷款并不证明银行没有效率,只能说明我们的想法太情感化了。没有理论证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必须由银行来解决。所以,靠改制或组建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不能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问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形成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原因。因而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从多方面入手,不能只靠银行这一条途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担保体系、设立中小企业基金、健全风险投资基金等全方面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外,民营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还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正如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所指出的,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将会面临信誉危机。存款人考虑到存款的安全,肯定将钱存到有国家作为担保的国有银行,而不是民营银行。在没有充足资金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即使是有满腔热血,为中小企业贷款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民营银行可以抵御外资银行的入侵吗?按照主张设立民营银行的学者的说法,加快民营银行的放开,是考虑到国有银行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不可能通过现有的改革实现彻底的转变。而民营银行是“初生牛犊”,具有朝气和活力,并不惧怕“外资老虎”。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太过于情感化,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为应对“外资老虎”而历经两轮洗牌作了充分准备的国有银行都难以低档这只老虎,那么即缺乏经验和优秀人才,又缺少完善规章制度的一个小规模的新兴民营银行,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抗国外的巨型金融航母呢?就拿泰隆信用社来讲,与国外巨型金融航母(如花旗)相比,只能算是一条小渔船,它怎么可以低档住装备了现代化武器的金融航母的入侵?

通过何种方式建立民营银行

有关学者在分析我国金融改革时指出,当前金融改革只有两条路:第一,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实现对内开放,组建一些民营银行,让民营银行来挑战国有银行,逐步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通过竞争提高国有银行的素质。在国内初步具备了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再考虑对外开放,逐步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这被称为渐进式改革。第二,在继续维持国有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垄断的情况下,修修补补,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时间表到期之后,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这被总结为拖延战术。第一种方式,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就是马上动手,民营银行还只不过像刚出生的孩子,规模肯定很小,尚需若干年的成长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规模很小的民营银行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在实际业务上对国有银行的挑战。随着民营银行的成长,国有银行有可能在竞争中完善自身的运行和监管机制。第二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拖上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既不用为外资银行的竞争而担忧,也不用为民营银行的挑战而烦恼。在这两、三年内,国内的金融市场还是国有银行一统江山,各个既得利益集团都不会受到触动。拖延战术将导致非常激进的改革。拖延战术把中国的金融体制放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在未来某一时刻,国有银行将突然面对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外资银行取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许可之后,将在我国的几个金融中心城市争夺优质客户,争夺人才。国有银行根本就不是那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对手。据此,这些学者主张第一种改革方式,即建立新的民营银行。对于这两种改革方式的争论,笔者将其总结为新设与重组之争,即新设立一批民营银行还是对现有银行机构进行重组改造。

主张设立民营银行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的设立可以打破金融垄断格局,促进银行之间的竞争。在他们看来,目前我国的金融格局仍是国有银行一统江山。但事实上,我国金融业确切说是银行业有序竞争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在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争夺中,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正逐步削弱。而外资银行的进入进一步打破了现有格局,加强了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上海个人理财大战、外汇业务争夺战、汽车贷款抢夺战等都是很好的说明。正如有人所分析的,国有银行根本不是那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对手。那么,那些新生的民营银行又怎么可能承担起抵御外资银行入侵的历史使命?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泰隆城市信用社是一家公认的经营不错的民营金融机构,其1993年成立时资产仅100万元,到现在则达到了19亿元,增长速度是其他银行所不能及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从100万元到19亿元,泰隆用了7年多的时间。而19 亿元的规模不用说在国外,就是在国内银行业中也只能处于银行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对国有银行的冲击力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况且,加入世贸组织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足5年。如何让民营银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膨胀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而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金融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加快对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才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唯一道路。这种趋势在近期得到很好的体现: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允许私人投资;浙江8家城市商业银行向民营资本开放,人民银行首肯;人行课题报告《进一步发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提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有望解禁;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召开,人行允许民间资本入股。重组改造的改革思路无疑已成为当局的首选。就笔者分析,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重组还是新设,要看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哪种方式更适合市场需要,哪种方式更经济。只要严格按照市场原则将现有中小银行、信用社改造成产权清晰的股份制银行,同样可以增强银行之间的竞争,促进产权清晰,同样可以促使国有银行加快改革的步伐。

综上看来,设立民营银行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正如央行官员所强调,当前的任务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完善。与以往不同的是,引入民间资本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已为当局所认可。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县级法律援助论文范文下一篇:海洋文化产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