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11

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针对如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文教学中的多种具体问题, 结合课改精神,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 就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工作, 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1 激发情感——做好写作的准备

作文要有感而发, 切忌无病呻吟。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该做好激发学生情感的工作,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每个学生也都是有感情的, 学生写作时之所以会写不出真情实感、无病呻吟, 主要是他们的情感没有被激发起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学时尽量少写命题作文, 一般我们给他们划定一个作文范围即可, 不要限制得太死, 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和充分发挥的余地。平时作文练习时, 我们可以常用学生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为材料, 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看法、意见、心得、感受等。这样一来, 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融入到作文的情景之中, 将写作变成记录自己是感受, 他们自然就会有话说, 有话写, 学生就能在自我发现的过程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 变外加的“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写作负担为写作乐趣。

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能够有真情实感, 老师同时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重视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情感, 做到师生之间能够有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能够“心有戚戚焉”。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在课堂上集体交流, 也可以课后单独交流, 还可以在作文批阅时借助评语进行交流。本人有一个习惯, 在给学生的习作写批语时, 都坚持做到情真意切, 从来不写泛泛而谈的批语。窃以为, 作文批语, 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对习作进行客观的评价, 此其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此其二。曾经有一学生, 在自己作文的字里行间中流露了生活中的苦恼。本人察觉以后, 就以评语的形式, 用了大量的篇幅, 耐心的为他分析面临的困境, 并为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不久, 学生就在我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 精神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 同时, 他对作文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了。

2 加强鼓励——创作不竭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充满信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现在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 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 挖掘出他们不竭的创作动力。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不管成功与否, 都是他们苦心经营的结果, 他们劳动的付出都渴望得到承认, 因此要善待学生的劳动成果。作文讲评中, 要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 从字的书写、词语的运用、语言讲究、行文布局、表达技法、写作态度甚至一点微小的进步中找出闪光点, 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的一名学生, 他性格内向, 以前写作文应付了事, 字迹不清, 语言不通。有一次, 我让他写自己对班内同学打架及自己对这件事的反感, 他详细地谈出自己的感受, 很有真情实感。抓住这一点, 我在班内对他进行了表扬, 特别是他为班集体着想的美好心灵, 没等我说完, 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鼓励, 让他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以后, 在不断的鼓励下, 他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现在, 他已在学校的刊物上发表了两篇作文。

3 注重积累——拓宽写作的天地

要写好作文, 学生心中首先要有东西可写。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无话可写, 关键就是他们平时缺少积累。积累对于学生写作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平时积累做到“心中有丘壑”, 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这里的“积累”除了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的积淀外, 侧重指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和相应练笔。依据长期的教学实践, 本人以为, 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首先, 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写日志的习惯, 文章不论长短, 内容范围不做任何限制, 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进行记载。天长日久, 就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每日都动笔, 也是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的锻炼。对于学生的日记, 老师应该适时的进行检查, 不要看内容, 主要看是否写了。其次, 老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带学生到外面去参观、访问, 特别的对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场所。在参观访问的过程中, 要耐心的给学生讲解他们不懂的问题, 都让学生提问, 让学生去从现实中体验生活, 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再次, 老师要督促学生多阅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 文章自然就写得好了。对于重要的书籍和文章, 要多读, 反复读。此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每个人的直接经验是很有限的, 更多的是通过读书, 去体会和领悟别人的经验和感受, 从而达到感同身受。作文素材的积累对于任何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老师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多指导。

当然, 作文教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是一项很专业课题, 需要我们所有的同行为之共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直接决定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 现今的作文教学举步维艰, 学生写作能力日趋地下, 前景不容乐观。本文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依据, 对作文教学发表一些看法, 权当抛砖引玉。

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2 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⑴爱心是教育的关键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始终坚持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其实建立小组的目的是“沟通”,为了使他们有个交流的机会和场合,不论是学习上还是思想。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班主任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则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可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⑵诚心是教育的保证

和后进生谈心、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主要方式、方法,我也常常找后进生谈,但应注意的是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如果你逾越它,那么你就成功了。谈心过程中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我的做法一般都是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以一个朋友身份与之交流,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太容易了。其实后进生 3 们大多都很“肝胆”,如果能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那你离成功很近了。如果他们犯错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⑶耐心是教育后进生的前提

如果你的心情不好或烦躁,切莫去做后进生的工作,因为你没有耐心听他的理由,听他的“述说”,更不可能给他机会。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运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感染学生的情绪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一直起到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教学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水平上,更体现在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方面。 特别是对于小学思品教学来说,教师面对着的是一群爱玩、幼稚、想象力丰富且又坐不住的小学生,可以说小学思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整的完成,同时也要考虑到需要采取何种教学措施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更高效地接受知识。 笔者认为教师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作用在小学思品教学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听讲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感染学生情感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小学思品的教学效率。 在讲解“匹诺曹的鼻子”这一课的内容时, 很多学生在之前已经听过了很多次匹诺曹的故事,那么面对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我们的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呢?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 如教师在讲到某一个场景时,可以突然大声地喊道:“啊! 我的鼻子怎么了,我的鼻子怎么突然变长了? ”教师在喊这句话的同时要表现出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同时还可以用手不断地摸着自己的鼻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鼻子似乎真的长长了。 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语言和表演能力还不到位的话,可以利用平时的时间去观看《动物世界》,模仿主持人赵忠祥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的方式,这样在教师的眼中,匹诺曹便不再只是童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孩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教师强烈的情感表达中感受到故事的哲理, 才能够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的情境中,进而提高思品的教学效率。

2创设情境,渲染情感氛围

小学生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表达,与文字相比,图片和动画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口述相比,让学生表演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因此很多时候,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可以时不时地转化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和表演等方式来渲染情感的氛围。 比如在教学“筑起血肉长城”时,即使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爱国影片。 如《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等爱国影片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的层次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再比如在学习“在公共汽车上”时,笔者选择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如在上课之前, 笔者先给学生设计一个在公共汽车上的片段片段一为由于公共汽车紧急刹车,前面的一个乘客不小心把饮料洒到了你的身上。 片段二为一个老人在某一站挤上了车,而他正好走到了你的面前。 片段三为公共汽车上突然有一个人发生了急性病,需要紧急救治,而你面临着迟到的情况。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自由编剧,来再现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这三个场景。 在学生的表演中,笔者发现不需要教材的陈述和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 学生也能够选择出正确的做法。 在第一个场景中,扮演洒饮料的学生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歉意,被洒饮料的学生也能够宽容的微笑。 在第二个场景中,学生都会选择毫不犹豫地将座位留给有需要的老人;在第三个场景中, 鼓励司机快速地开向医院也是学生选择的共同做法。 这不是表演,而是学生真真实实的想法,也是学生在真正面临这些情况时的唯一选择。 最后,教师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同学们,如果第一个乘客并没有及时的向你道歉呢? 如果第二个乘客距离你的距离很远,又没有人为他让座呢? 如果你的迟到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呢?同学们你们又会怎么做呢?”这样,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也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走进生活,体验真实的情感

思品之所以会成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 不仅是因为其肩负着育人的重任, 更是因为思品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案例往往都是生活中的缩影,我们只有让学生学好思品,才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才能确保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思品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真实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春天的种植”时,教师与其在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知识, 为学生传授有关的人文理念,不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大自然。 如可以组织一次植树活动,让学生将小树苗种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校园里, 并让这棵小树苗陪伴着小学生度过难忘的小学生涯,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植树活动的当天体验到真实的情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学生看到自己种的树苗也和自己一样长的越来越高时,他们的内心必定是激动的,也必定是感触颇多的,这些小树苗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成了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希望,这时无需教师过多言语的刺激,“春天的种植”这一课的内容也一定会长久的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从而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综上所知,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就要提高教师教学语言和非语言的艺术, 就要创设真实的情景, 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实现高效的思品教学课堂。

摘要:思品课是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健康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教师如何将思品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所熟知的做人道理是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本文以小学思品课的教学为着手点,浅谈如何在小学思品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学习的欲望就会被充分激发,学习效果也会更佳。文章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兴趣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8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名言。浓厚的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兴趣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情感被激发,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就变得活跃积极。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历史学科取得新课程改革成功的迫切要求。纵观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传统教学只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模式显然已过时,教师要改变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课堂充满无限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浅谈几点拙见,期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提高。

一、 利用学科引言,建立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白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有着和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有效地掌握历史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线索和规律,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点,还有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以及前因后果等。要使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历史脉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整理和归纳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中每一章节开端的引言部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章节内容,进而将整本教材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归纳,掌握各个阶段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结构,提高学生总结、概括高中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导入环节的准备工作。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疑问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旧课,以旧带新式;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式;承前启后,激起悬念式等。我最常采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式是设置疑问式,因为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下课时的玩耍情绪转移到历史知识的探索追寻上来,为上好本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巧妙构思教学过程,优化历史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在课堂教学中表现自己,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掌握历史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并且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的工作是否到位,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积极配合。所以,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是一堂历史课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下足功夫,熟练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想尽办法来探索出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四、借助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来进行授课,这对于生活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的。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成熟,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挂图、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等,可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具体、生动,从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认真听课,提高教学效果。

五、建立和谐、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如何,除了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想法之外,还会受到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对教师的尊重、崇拜之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课程上来,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爱屋及乌的道理。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动走向讲台,走到学生当中,深入了解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他们的点滴变化和取得的进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品质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心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爱上历史、乐于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 张群保.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学研究,2012(10).

[2] 贾艳丽.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山 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3] 荆振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策略[J].学园: 教育科研,2012(19).

[4] 曾焕伦.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教学研究,2011(6).

[5] 耿文秀.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6).

[责任编辑 吴海婷]

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 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 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 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更要强调知识 (特别是语文知识) 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 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2 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 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 中途打一个结, 让它暂时挂起, 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 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 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 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 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 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 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 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 奔走谋职之时, 还不辞劳苦, 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 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 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 品味字里行间, 所渗透的情感, 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3 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作者缘情而发, 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 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 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 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 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 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 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 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 否则, 不要说生活无着落, 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 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 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 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 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进行启发, 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为动, 化远为近, 化复杂为简单, 图文并茂, 形声结合。试想, 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 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 如画一幅“隔篁竹, 闻水声, ”周围“青树翠蔓”, “中间”全以石为底, “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 色、形、声结合, 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5 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 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 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 可采用对比启发, 分析时, 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 说话滔滔不绝, 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 “松树皮的手”, 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 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6 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 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 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 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 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 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 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 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 (变色龙) 一课, 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 (1)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2) 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3)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 (4)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 一上课就讲, 效果更佳。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内驱力, 有了这种内驱力, 语文学习这就会勤学苦学, 就会达到”无处不是学语文的课堂, 无时不再学语文”的境界了, 从而形成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摘要: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 它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的激发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激发起了兴趣, 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有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象及思考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层出不穷, 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导入上,从以前的单调、枯燥到现在的激趣、情境导入,在课堂评价上,从以前的只言片语到现在的激励性评价,在教学手段上,从以前的一只粉笔、一块小黑板到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改确实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现象阻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1.1 滥用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它使枯燥、抽象的课堂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体现学习的价值。然而情境联系生活不是一种时髦, 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 它必须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2 滥用评价

提高课堂效果应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你真棒! ”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1.3 滥用多媒体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常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 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在电脑课件上体现,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由于这样的“流水课”,教学时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的既定流程上来,从表面上看,虽然显得很严密,但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轨迹走下去, 实质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 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

2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2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2.2.1 创设生活情境,架设桥梁

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感受教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教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的信心。教学应实现由课本向生活的转变,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又缺乏生活经验。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使抽象的问题生活化.

2.2.2 创设实例情境,变静为动

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但是对色彩鲜艳、动感强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把课本上单调乏味的知识,制成一个个赏心悦目的实例,就可以使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3 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把练习内容设计成游戏活动,寓知识的巩固于游戏之中,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使学生心情愉悦,寓教于乐,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4 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利用多种形式的操作,促使多种感官一起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就能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在自己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发现并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会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2.2.5 创设竞赛情境,

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 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

2.3 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使使学生产生学好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好探索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上一篇:社会功能哲学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地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