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范文

2024-07-21

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情感是生命的依托,失去了情感,历史教学将永远失去生命。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前提——尊重、平等与自由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放弃权威观念,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释放出自己的个性,闪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例如,在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教学中,我课前让学生按照兴趣和特长组成“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损失调查委员会”,下设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调查小组,并以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方法去调查,等下次上课时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在关于此内容教学的课堂上,各组通过小品、歌曲、朗诵、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调查结果,其他同学则参与评说。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说起来了、唱起来了、画起来了。平等,会产生亲和力;尊重,能够激发出创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历史课堂成了师生自由放飞心灵、进行“幻想旅行”的场所。

二、关键——体验、认知和感悟

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的关键途径,是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活生生的世界中积极地体验、认知和感悟。

1 开发课程资源,搭建体验、认知和感悟的平台。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图书等物质资源,又包括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传授课本知识。其实不然,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积极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各种资源,为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服务,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搭建平台。

(1)从人性的角度展示真实而鲜活的历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真实、有情感的历史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我们要把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认知和感悟历史,而不是用空泛的道德条目去说教、去灌输。

(2)营造特殊的情感教育环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生命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也一样要呈现在历史舞台上。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引路人,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搭好表演的舞台、建好宣泄情感的驿站,“把真善美、假恶丑的原貌摆出来,让学生看个清楚”。

(3)开发、利用文学艺术作品传递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讲到文学艺术章节的内容往往只强调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忽视了其中的人文内涵。其实,文学艺术展示了人类普遍的爱。一个感情麻木的人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在教学中理性地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观,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炽热的人文关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使其感知具体美的事物,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从而让他们有志于追求高尚与健康的生活情趣。

(4)挖掘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活性。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民族、外交、文化、宗教等关系盘根错节,可以在历史研究中找到其渊源、联系。但教材往往枯燥、没有情节,不能触动人的心灵。因此我们教师应精心组织内容,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比较、理解,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优秀品德的人。

2 活动与交往——体验、认知和感悟的重要途径。

人的良好情感是在童年与少年时与自然、人们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心灵沟通与思想碰撞。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是学生体验、认知和感悟的有效途径。

在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形成情感交流与对话,能增强师生对“历史”、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达成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发展。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声传情、以情动情,让学生真切体验、认知和感悟历史的真谛。互动交流能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互动交流本身就是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合作精神等培养与形成的土壤。

3 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开放的世界意识——体验、认知和感悟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人生理想。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

三、归宿——思想情感升华并内化为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情感对意志产生激励作用,意志品质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感,并转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若能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历史情感教育的质量就提高了,目标也达到了。历史学科的价值观教育不是告诉,而是熏陶、感染、震撼和提升,在历史的价值观启迪中修正、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思想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只有和学生的人格成长、行为习惯相连接,才能够触动灵魂,逐渐内化并转化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才是历史教学思想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用心感悟和体验历史,使其思想情感升华、内化为信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作为社会公民的素养和内涵。

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 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 新路子。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队伍建设不稳定, 思想品德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条件差, 教师定编人数有限。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 《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 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大, 是以教师课时量的大小来搭配, 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 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 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 既不钻研教材, 又不研究教法。

(二) 教学思想滞后, 教学方法脱离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 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 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 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违背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 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 满堂空洞的说教, 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 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 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 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 教学偏于一隅, 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 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 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 教学评价不科学, 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 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 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 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 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 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验了哪些情感, 获得了哪些知识, 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 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 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 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 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 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一) 提高认识, 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 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 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课, 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 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 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 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 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为例, 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 发挥媒体的作用, 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在有情趣的教学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 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 课堂教学, 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 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 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 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 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 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 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四) 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 利用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 利用他们的好思想, 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 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形象而生动, 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 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 爱憎分明, 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 要重视见之于行动, 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 要防止“听听很感动, 想想很激动, 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 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 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 有的激动得流泪, 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 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 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 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 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 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1) 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 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 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 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 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 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课标》) 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 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 在从讲究营养、穿衣舒适简朴、锻炼身体的正面引导后, 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 扩展认知范围, 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 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 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 从而深化道德意识, 内化道德情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 立足课内外结合, 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 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养成教育。从摆说理教育、环境陶冶、榜样激励、意志磨练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 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了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也呈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自我自主、崇尚平等”、“价值多元、观点多变”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制改革的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主客体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间的重要纽带,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创新对于教育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用跨界思维的方式,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

一、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另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经不适应现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该教育方法的创新,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今时代的社会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需要。随着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的途径,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一)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方法

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上有很多的缺陷,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正面灌输,如舆论宣传正面事例。但是欧洲西部以及美国地区,对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国在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要适当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方法,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教师在传授课堂教育时,要把“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就是把大学生当成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以及其主观能动性,民主、平等地和大学生进行交流。由于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尚未稳定和完善,对社会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在处理实际的问题当中喜欢盲从,致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诸多障碍。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被动传授法,而忽视师生间情感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就非常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把大学生的核心作用和个性差异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效果是好是坏,内容是基础,而方法和手段则是关键。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手段有其必要性。传统单一的课堂上灌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则极易让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有压迫感。因此,必须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方法。比如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给学生们带来崭新的学习环境,让枯燥的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有情趣。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体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发展性和真实性,符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四)完善评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机制指的是一种为完善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实现功能最大化的创新机制,并且通过对内部要素的价值采取评估判断、选择和合理利用来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例如:考试模式可以更多元化,如小论文、无领导小组讨论、答辩等方式;还可以开卷闭卷相结合;内容方面,减少教材上能找到的内容,增加个人思考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给出来的案例旁征博引,系统分析,从而侧重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五)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

总所周知,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教育中必可少的环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了其特殊的优势作用。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现实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为毕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一环而纳入大学生培养过程。创新载体、丰富方法、创新路径,使广大师生更新思想观念,将实践教学置于重要地位,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我国21世纪显著的时代特征,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创新,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最新课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面对挑战。要想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型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将学生当成教学主体,改变教育理念,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熊林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5,04.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陈慧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要改变单一传统模式的管理和教育,嘉应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一、嘉应学院加强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随着嘉应学院不断更新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日益成为嘉应学院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并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化。在高校,大学生通过QQ、学校论坛、班级微博、微信等就能实现网络交流。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其先进性、娱乐性、便利性等形式新颖的特点。

(二)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了解时事新闻的及时性。可以通过手机微博、今日头条、新浪新闻等软件及时了解国际、国家、学校新闻;二是可以丰富课余网络交流。学生课余可以通过班级微信增强班级团结凝聚力;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增强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性;三是网络文化可以增强自主性和开放性。可以通过学校贴吧、论坛、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传播媒介可以充分表现和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四是提供新的教育手段和新的机遇。网络文化把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画面,从多方面、多维度地感受理论知识。

(三)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在给高校学生带来学习的便利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意识形态、西方的反华势力的影响;二是网络内容的良莠不齐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判断;三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增强,进一步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学生长期身处于复杂无序网络信息环境中,容易受思想潮流中的是非善恶,非主流价值,违背社会义伦理道德的观念影响。

二、影响嘉应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方面。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或者两课老师,在知识结构、工作习惯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对新的学习软件尚不能熟练地操作。辅导员队伍是承担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但是由于待遇低,工作特点复杂,评职称困难,再加上辅导员日常学生事务繁忙,导致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脱离辅导员队伍。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大多已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事务性的工作,平时忙于应对的工作考核材料、评优评比评估的活动,基本上没有时间顾及到最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教育对象为学生主体。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有担当、有追求是当代大学生的应该追求的奋斗目标,但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也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和新情况。特别是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负面行为主要有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淡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个人为中心的功利色彩浓厚等现象。

(三)社会和网络环境方面。由于网络学习的便利,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时间比较长,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够,不能有效辨别真善美,特别是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递着社会负能量,强化西方反华势力的观点,增强负面的舆论导向更是激发了部分大学生们的情绪波动,从而让大学生否定主流价值。

三、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強校园网络管理,确保主流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校园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要开设高校的微博和微信,随时随地可以发表校方意见和建议,能更好的突破时空跟大学生们交流,互动更加频繁。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针对网络热门话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给予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唱响校园网络正能量,积极开设讲座视频、思想政治教育论坛,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利用主题班会教育网站和红色网站,引领传统文化为宗旨,以占领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将服务和管理融于一体。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结构

高校要不断提高辅导员、两课老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并熟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师资队伍,充分调动辅导员、“两课”教师、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李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互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2]王明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作者简介:

林伟东(1983.01-),男,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人,研究生,硕士,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下,德育工作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而高中班主任对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进。但在对德育实效性的探索过程中,高中班主任要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去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以最好的成效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实践探索

一.强化隐性教育,弱化空洞的说教

隐性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内部进行的,它是通过外部条件对内部产生的一个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心理教育。而强化隐性教育,弱化空洞的说教是有关提高高中生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并且高中班主任对德育实践性的探索也离不开这个方法。但在此之前,班主任需做到以下两点:

1.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班级氛围。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可谓是必不可少,它不仅能够展现出一个班集体良好的面貌,还可以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内部心理氛围,可以以此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且教师要注重班级特色的建设,例如:教室门前的墙壁上挂上班级合照、教师寄语;定期完成黑板报工作;张贴励志话语、名人格言等,以环境的影响去潜移默化教师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不仅很好的把环境实体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更有成效的推动了对德育实效性的探索。

2.高中班主任要注重自我的形象。学生每天都面对着班主任,对班主任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我的形象。教师的举止、说话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处理班级事务的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性与做法。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首先要言传身教,注重自身形象,规范自身行为,起一个带头的好作用。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不要缚束学生的思维散发。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以及学会尊重自己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对自己给予尊重;学会尊重自己,就是对自己给予爱护。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严于律己,文明说话,宽以待人,在班级中真正树立威信引领班级越来越好。德育实效性在于实践在于环境感染,因此高中班主任要加强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要以身作则。

二.用直观性和感染性去加强德育实效性

教育界对德育的重视,使得各高校对此进行强制性学习,因而弊端初显,为了弥补这个弊端,就需要高中班主任用直觀性和感染性去加强德育实效性。而高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说服法、示范法、榜样法、教育法等去对德育实效性进行直观的探索。而且高中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用真挚情感、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去感染性的进行德育实效性探索,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影响。真挚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它不仅可以隔离人与人之间的陌生,还可以鼓舞人们乐观向上,努力拼搏。而教育是爱所衍生的事业,因而高中班主任要把爱和教育相结合,尽最大努力落实刚柔相济的教学方式,以爱感化,以教育催化,当严则严,该关爱学生时也需细致入微。用自己真挚的情感 、正确的三观去进行德育的教学,去塑造学生的思想与品德。

另外,高中班主任也可以借助学生的阶段特征去用直观性和感染性加强德育实效性。高中班主任可以依据学生的成长阶段特征去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把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班主任可以借用讲故事的形式去加强学生对尊重的理解与落实:“一位外出取景的美术生在杨柳下看到一个落魄的剪纸售卖员,出于同情怜悯,美术生给了他十元钱。可没走到取景的支架前,美术生又返回售卖员身边,从他手中取走了两张剪纸画,道歉并解释自己忘了取剪纸画,最后走时美术生说:“你我都身为热爱艺术的人,你有作品要展示。”没过几个月,他们再次相遇,剪纸售卖员成为了剪纸传承人并感谢那位美术生:“是你给了我自尊,让我有了自信,谢谢。”以这样讲故事的形式更能加强教育的感染性、直观性,从而达到教学的成效;同时,也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尊重,并落实尊重,从而达到德育的教学目的,也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新德育方式,鼓励学生参与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勇于创新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说、看、演”等教学形式把文化知识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德育变得有趣,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在对德育实效性的探索过程中只凭空想是不会得到结果的,因而高中班主任在探索过程中要落到实处,要实事求是。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学生,加强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去推进德育的教学探索。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需要高中班主任在对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中要注重尊重学生个体,给予他们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当严则严,原则为先。同时,也要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适时关心、关注学生日常的所想所需,尽己所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鼓励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实践活动。

由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很有必要。教师要积极创新思维,增加德育趣味,吸引更多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就需要高中班主任转变思维方式,多开展一些有关德育的实践活动,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产生意料之外的成效。例如: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班会、有关德育的问卷调查、黑板报、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实践活动中一点点让学生体味到德育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德育活动,如艺术鉴赏、读书会、书法课、体育模块等。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得到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德育的成效。

四.总结

高中班主任要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去进行关于德育实效性的探索。如果班主任想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只需做到以下几点:强化隐性教育,弱化空洞的说教;用直观性和感染性去加强德育实效;创新德育方式,鼓励学生参与。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

[2]常禾生学校德育指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2007.6.

思想方法教育高中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物理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 而且是培养物理能力, 形成物理思想提高物理科学品质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结合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物理思想, 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因此,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必须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但在教学实践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并没有像物理知识教学那样内容具体、目标明确, 而是处于较盲目和随意的状态, 完全依赖教师自己的理解去把握。因此, 强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高中物理常用的几种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中的灵魂, 学习物理必须学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2.1 观察方法

观察是最基本、最古老、最直接的科学方法, 也是当今严密的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研究。在教学中, 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学生的。

(1) 重点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是引导学生注意对与实验目的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重点观察。一般可遵循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 进而由表及里的观察程序或先一般地了解全貌, 再集中观察某一现象。

(2) 对比观察法。人们认识事物、现象, 往往是通过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 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例如, 在研究透镜成像规律中, 蜡烛在焦点内和焦点外像的性质有何不同;在研究自感现象演示中, 切断和接通电键时, 两次灯泡亮度变化有何差异等。对比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区别。

(3) 归纳观察法。即通过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 得到具体的结论, 再通过归纳得出一般规律。例如:研究质点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就是在先确定质量不变的条件下, 观察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确定力不变的条件下, 观察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最后归纳得出一般规律。使用归纳观察法, 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 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

2.2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 利用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 在人为控制、变革及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物理实验以观察为基础又高于观察, 是观察的发展。

(1) 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定性实验是用以判定某因素是否存在, 某些因素之间是否有关系的实验。中学物理教材中介绍的惯性实验、热传导实验、电流的磁效应等都属于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是用以测定某对象的数值, 求出某些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或者用数量关系去表明某些规律的实验。例如, 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电流强度与电阻、电压的定量关系, 都属于定量实验。

(2) 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是指人们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时, 为了探寻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以及规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其特点是实验前人们对研究对象不了解。例如,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 富兰克林“捕捉雷电”的实验等都属于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在物理学研究中, 人们根据已知的理论和实验, 对一些物理现象的存在、原因或规律做出推测、提出假说或形成新的理论时, 为了检验它们正确与否而设计的实验。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实验。

(3) 对比实验与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是通过对照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 达到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以提示所研究事物的某种性质或规律的实验。在教学中, 当研究密度、比热、电阻等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时, 采用对比实验是很有效的方法。模拟实验是在物理学研究中, 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实验, 这时就要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条件或因素, 在模拟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2.3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符合客观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 使科学概念符号化、公理化, 通过对数学符号进行逻辑运算和推导, 得出数学现象, 从而定量地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任何具体的事物, 都有一定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 用数学表达物理问题是一种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

3 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3.1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某一物理概念, 就是某一类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物理概念的内涵反映了概念中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是该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特征。而物理概念的外延则反映物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对象, 即通常所说的运用条件和范围。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统一的, 内涵决定外延, 外延又限制着内涵, 有一定的内涵, 就必然有一定的外延。随着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科学方法的教育水到渠成。

3.2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从确定实验的方向和目标开始;接着选择实验方法, 精选实验工具, 按设计程序进行操作与观察;然后对实验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 使实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物理实验过程是一种科学认识过程,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 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3.3 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在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 利用物理解题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分析过程, 对学生进行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整体思维和局部思维、会聚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

3.4 通过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史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记录。它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历程, 因而它包含了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 能够提炼出完整的物理问题研究科学方法体系,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并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要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进行探索, 就应该明确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研究高中物理常用的几种科学方法及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意义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旭琴.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J].教育革新, 2006 (6) .

[2] 李金莲.高中物理实验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8 (3) .

[3] 胡建兵.浅谈高中物理的教与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 .

上一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感想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家庭暴力现状探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