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作用范文

2024-07-23

语言的作用范文第1篇

1 以往语言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高分低能”问题。“高分低能”在目前的学生中似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高分低能”可以看作是学校应试教育的产物。2.命题和判卷不科学是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些考试过分表象化, 大部分是写有标准答案的多项选择题, 模式僵化。因此, 考试成绩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分数价值的认识问题:目前, 对于考试分数的价值, 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认识非常不统一。学校里考分高的尖子学生, 到社会上往往得不到承认。原因是社会要求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所得的分数不相吻合。用人单位所关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学校判断学生的优劣往往着眼于学生的分数;用人单位首先注重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 其次才是他们的学业成绩。由此可见, 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直接关系。例如:

英语测试偏重语言知识的测试, 答案的可靠性、有效性往往存在争议, 针对性不强, 缺乏灵活性, 不能反映出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语言教学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

2 对应于测试的思考

首先测试应适应社会的需要。对语言测试的具体要求是:语言测试应着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要做到科学、客观相统一, 并具备一定的标准化程度。目前学校英语教学的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尤其突出的反映就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很差。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书本、轻实际的弊端, 再加之其他诸多因素, 全然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因此, 笔者认为, 加强语言测试的针对性, 加大应用性测试的力度, 调整主客观题, 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体的比例, 力求使语言测试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 注重实效性, 突出应用功能, 力求使学生在其测试中的表现与其语言使用能力保持一致, 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测试中得到充分体现, 是目前语言测试改革的重点所在。

3 树立测试对教学的反拔作用的优先原则

任何科目的测试成绩都不可能避免地会对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测试学范畴称为反拨作用。在实际教学中, 考试可能产生正面的反拔作用, 也可产生负面的反拔作用。正面反拨作用有利于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是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负面反拔作用则相反, 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甚至会歪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从而导致所谓的“应试教育”。因此, 一项好的教学考试不仅自身必须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还必须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拔作用。笔者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 并比对了部分兄弟院校的经验, 建议语言测试应采用如下的题型:

(1) 多样化题型:题型多样化, 使学生不便于模拟, 避免题型固定化, 避免钻研“答题技巧”, 有利于揭制应试教育。如:填空、简答、信息转换、排序、匹配等。这些题型的特点是尽可能把重点放在检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只有在完全把握住应该获取的语言信息的基础上, 才能完成测试题目。

(2) 大量消减多项选择题:把测试的重点从语言的识别能力和猜测能力转向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概括、判断、推理和表达上。多项选择题在整套测试的试卷中的比例应不超过1/3, 其余的题目册需要学生动笔来完成。

(3) 加大翻译的比重:社会调查表明翻译能力的需求仅次于阅读, 位居第二。这充分说明了翻译能力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在测试中要加强对学生翻译技能的测试, 尤其是其在特殊语境中翻译技能的测试。

(4) 注意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的信度, 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即测试结果是否能反映被测者的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效度是指测试的准确程度, 即测试是否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 是否达到了它所预定的测试目的。为了科学地、客观地、公正地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 尽可能地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4 如何使测试产生正面反拨效应

测试是教和学的导向。问题是如何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 减少负面反拨效应。如果长期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 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猜题、押题, 教师则不可避免地偏向应试教学。这样的测试必将产生极为不良的教学效果。Hughes (1989:44~46) 提出了若干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测试要培养能力;测试内容要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尽量使用直接测试法;成绩测试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使用尺度参照等。这些建议多数涉及效度, 也与信度相关。信度和效度是影响反拨效应的重要因素, 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使测试产生积极有利的反拨效应。

测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师, 重视语言测试理论的研究, 掌握命题的原则, 在试卷编制过程中把握好信度、效度及其它评价指标之间最佳的平衡关系, 将有利于优化英语测试的质量, 更有效地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

笔者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 尝试着根据上述原则对本校研究生英语测试进行了改革, 加大了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偏重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淡化了应试的氛围, 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摘要:语言测试对课堂教学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即反拨作用。本文分析了以往语言测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进行了对应于测试的探索, 提出树立测试对教学的反拔作用的优先原则以及就如何使语言测试产生正面的反拨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反拨作用,语言测试,信度,效度

参考文献

[1] 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李绍山.关于测试工作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4 (2) :109~113.

语言的作用范文第2篇

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课堂上, 教师的语言如果只是平铺直叙, 平淡无奇, 仅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自然也就无法从中体会到乐趣, 更不用说对学习产生兴趣了。而如果教师的语言在准确明了、优美甜润、抑扬顿挫的同时能够做到生动有趣且富有感染力, 就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令其自然地随教师一起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之中, 去体味、咀嚼文章的内在韵味。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引入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 (如笑话、故事、典故、谜语等) , 不但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竞选州长》一课时教师先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纽约州长在马克·吐温面前吹嘘道:“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 什么东西最锐利么?我告诉你, 我的防弹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 我的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微微一笑, 说:“先生, 我了解的可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 而最锐利得力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 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了!”学生听了这则故事哄堂大笑, 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了马克·吐温的幽默。他们十分好奇这样一个幽默的人所写的文章会是个什么样子, 进而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评语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激励性口头评价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可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课堂上, 当学生回答有误或是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教师仅仅简单粗暴的指责或是直截了当地说:“你错了!不对!”学生的情绪会紧张, 积极性会被挫伤, 思维会停滞。自此以后, 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再积极, 很可能会害怕此类问题。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更讲究一些方法性, 态度和蔼一些, 语言委婉一些, 更多的使用激励性的评价, 如:“很遗憾!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再想一想?”这样学生得到激励, 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他对这样的问题会更感兴趣。而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更应以丰富多变的艺术化语言给予激励——“你的思维真敏捷!”“你真是个有灵性的孩子!”……这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 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2 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1 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创新性学习情境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求教师也具有创新思维, 要求教师要“以创新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 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新性情境。”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 抑扬顿挫的声调, 充沛的情感, 讲究的修辞, 多变的句式, 极强的感染力来为学生描绘、渲染情境, 引领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之中, 体味人物的感情, 领略美丽的风景, 从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激发出学生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2.2 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形象性, 要求教师“讲到最典型的人物, 最生动的事例, 最感人的情节时, 要绘声绘色, 细致刻画, 使听众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节奏, 声调的高低起伏, 以使其满足学生的听觉需要。教师还应该注意谴词造句, 讲究语法修辞和多种句式的变化, 以此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 表现为创造新的影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师艺术化语言的启发下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生动画面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知觉材料。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这些形象的材料进行个性化的加工、再创造以便形成新的影像, 这样就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 学生必定有进一步创造性表达的欲望。此时, 教师极具艺术化的形象语言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材料。学生可以通过模仿, 将其内化为自己富于创造性的语言, 并使之逐渐形成为一种能力。

2.3 激励性的艺术化教学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求知、创新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阶段, 很可能会出现错误或是遇到困难。如果此时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励学生上进好学, 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喜悦, 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创造欲望。

3 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 学生读到的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有许多甚至是堪称经典的艺术珍品, 它们无不向学生传递着真、善、美的真谛。可是, 由于年龄、经历等等原因, 学生的领会力毕竟有限。这时, 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与这些文学作品之间的桥梁。

枯燥乏味的、不规范的语言无法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更无法使学生与其产生共鸣, 进行情感交流。反之, 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准确明了, 能够做到语音正确, 吐字清晰, 音色甜润, 抑扬顿挫;能够做到时而深沉, 时而激昂, 时而悲愤, 时而愉悦……那么, 效果会迥然不同——语言本身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体验到语言艺术美带来的身心愉悦。

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学珍品语言或优美明快, 或朴实洗练, 或铿锵有力, 或韵味无穷……教师不仅可以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在这些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 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陶冶情操, 而且还可以通过情感化的语言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艺术化的语言, 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了学生的心田, 激发了学生潜在的纯真情感, 使其受到了教育, 也进而提高了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纽带,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架设了桥梁,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引起学生的美感。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使教学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

摘要:教学语言, 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中所使用的语言。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语文教学语言需要具有艺术性。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并具有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用。

语言的作用范文第3篇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曹禺曾说过:应该从培养一个人的表达欲望开始,提高其对语言的兴趣,并从中领略到语言的妙处。 因此应该培养学生从对语言兴趣开始,让学生有产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在作文设计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有一个表达的话题,然后围绕话题展开语言表达,话题的内容可以是一段视频,可以是一个故事,还可以是一则漫画,只要能引起学生的话题,内容积极向上都行。 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要看语言的基本功,看平时的积累语言的程度。 语言的积累途径很多, 可以从课本上学习。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多阅读名家名篇, 多读多写, 积累好词好句,获得丰富的词汇量。 这种间接的积累方式内容比较集中,易于归类。 另外还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这是最直接的语言学习和积累的方式,可以学习到最鲜活的语言,能够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久,语言丰富,随着时代的推进,又出现了一些新词,包括一些外来词语,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也就越来越具有表现力。 不断地积累,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并能够将事物表现得恰如其分。

2阅读教学,自主探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的知识贫乏,头脑中没有积累大量的词汇是绝对写不出脍炙人口的佳作的。 因此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自主探究,吸收作品中的好词佳句,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己的语感,为写作做好准备。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让阅读成为习惯,学会在阅读中进行自我探究。 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写作方法,仿写片段,仿结构布局,仿分析事物的方法等。 在阅读过程当中,每阅读一篇文章,都要想到为写习作服务。 比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文章思路流畅,结构清晰,很适合小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另外在语言上更有特色,深奥的科学知识由作者的一个比喻就描述的通俗浅显易懂。 在层次的安排上更是由天上写到脚下,跨度虽然很大却天衣无缝,过渡自然。 为了描写大自然的神奇,连用了五个动词,以拟人的手法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在阅读中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自主探究, 进行语言的润色,习作就会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语言流畅,从说开始

学生的习作大多语言干瘪,描写人物没有特色,只写出人物的共性,看不到个性特征。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积累的词汇量太少。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低年级学生更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作文语言的流畅性要先从说做起,会说话才能会作文。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胆量,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必不可少。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对于个别不爱说话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或许就因为一句赞美的话语就能激起学生表达的动机。 其次说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另外在具体的内容上,应引导学生尽量说得具体详细,把句子说完整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语言进行润色,让句子更丰满,语言更有味。 比如写人的眼睛,可以用上炯炯有神、目光如炬、水灵灵等,再比如写一个人的神态,要能够用上不同的词语,让读者感受到这个人是在笑,在哭,在愤怒,还是在思考,在恍惚之中。 也许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开始有点困难,但长此以往,必定会提高习作的表达技巧。

4发挥想象,启迪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心灵腾飞的翅膀。 小学生具有幻想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把他们的想象潜能发挥出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并运用到写作上,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作文的天空。 教师应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题材各异, 形式多样的习作。 比如让学生进行看图作文,就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还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续写,如续写《狼和小羊》,续写 《半截蜡烛 》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但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和原文保持一致,不能有太大的悬殊,在语言风格上也要基本一致,保持原有的风格,正好训练学生语言的基本功,特别是在语言润色上多下功夫;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童话故事,让学生发挥自己自由想象的天性,使习作表达更有情趣。 写好以后在学生之间交流探讨,指出优劣之处,再让学生自改或互改,相互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技巧可以从多方面来指导,但习作中语言的润色是相当重要的,要引导学生通过润色语言,让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到位,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这不仅包括用词的准确性,还应包含句子的感情色彩,说话的语气以及上下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小学生在作文中最难的是语言表达技巧。本文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阅读教学,自主探究;语言流畅,从说开始;发挥想象,启迪思维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旨在通过润色语言让作文表达更精彩。

语言的作用范文第4篇

1 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编程工具的逐步更新, 可视化编程的推广, C语言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其地位已经明显降低了。笔者认为从教学这一角度来说, 主要原因应同时包括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

(1) 从教师方面来看。许多学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课时都已经大幅度地减少教师在授课时若要完成教学大纲, 就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因而教师对知识的延伸, 后续课程的讲解很少。由此可以看出, C语言已不具有原来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了。

(2) 从学生方面来看。C语言这门课程本身就不易理解和掌握, 课时的减少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加之教师的不重视,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 从而降低学习质量。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满足学生的要求, 会把考试内容作为重点讲解, 其他知识一带而过, 从而难以保证学生对C语言的系统掌握, 从而导致学生对C语言的重视程度下降, 进一步地降低了C语言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

2 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了, 一些教师和学生也对应继续学习C语言, 以及学习C语言的意义提出了质疑。笔者下面将对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

(1) C语言的四种特点。

C语言是由布朗·W·卡尼汉和丹尼斯·M·利奇二人首先创造的一种高级程序语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广泛应用。C语言有很多优点, 这里主要介绍如下四种: (1) 兼备高级语言与低级语言的优点, 属于一种中间语言。 (2) 它是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 非常适合结构化程序设计。 (3) 有较丰富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以及函数供以选用。 (4) 允许直接访问物理地址, 可以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

(2) C语言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 很多同学具有一个相同的观点, 即现在如VB、VC++等很多语言, 都在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而且都已经采用了可视化编程技术, 浏览器下的交互式编程也越来越流行, 而C语言作为DOS环下的一种程序设计已经不适应时代与技术发展的需要, 应该被淘汰, 而作为学生继续学习C语言, 不仅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而且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不可否认, 可视化编程技术摆脱了面向过程语言的许多细节, 使设计程序轻松很多, 但用户对其对象化的事件仍需编写代码来驱动实现。这些代码仍包含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二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所以无论如何C语言的编程思想仍是可视化程序设计的一个理论基础。

(1) C语言其它课程的编程工具或基础。目前, 计算机学科教育在国内外不断发展, 教育界对计算机这一学科的进程倍加关注。以美国为例, 其最新发表的ACM/IEEE-CS不断发展新的教学计划, 其中提到利用理论、抽象和设计二个过程来描述计算机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 各校可有不同的侧重点。计算机科学可侧重理论与象, 计算机工程可侧重抽象与设计。但要求重视过设计等实践阶段来达到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C语言本身不仅是一门课程, 也是其它一些课程的编程工具, 因此学习C语言有一定的必要性。

(2) C语言是网络编程的基础。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计算机相关技术不断发展, 如Web网页技术已经逐渐普及, 从而人们可以自己较为容易的制作漂亮的网页。但是, 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或者是高素质人才, 仅局限于对W e b网页技术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大学生要想了解或者进一步对深层次的网络技术进行开发仍然必须掌握一定的编程工具, 如CGI程序, p e r l语言, A S P, P H P脚本语言, J s s s, J A V A S C R I P T, J A V A等等。上述较为流行的网络技术虽然听起来比较复杂难懂, 而实际上这些网络编程语言很多混合了C语言的语法, 这类语言在数据结构、运算符、函数的调用、程序语句的书写循环的控制上都极为相似。

在如上网络技术的一些程序设计中, 不难发现它们与C语言语法上的相似, 而且它们中的许多部分都是对C语言语法的继承。因此, C语言仍然具有网络编程基础的作用, 如果学生学过C语言, 那么他们也可以较容易掌握其他程序的含义。而且, C语言兼存高级语言简单易用的特性, 又可以完成汇编语言才能做的许多工作, 适合编写各种软件。认真学习, 熟练掌握C语言, 在网络编程中会占据一定的优势, 因为C语言常被作为系统描述语言, 在新的技术开发中, C语言的语法也常被作为编程的工具之一, 其应用的广泛性不言而喻。

(3) C语言编程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方面的作用。

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 不应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也不能局限于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一门技术纯粹的学习, 而是应该把对它的理解和掌握作为一种自我思维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的工具。这样, 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就会不再感到枯燥和乏味, 反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既使自己对C语言程序设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熟练的掌握, 同时也使自己的计算机思维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而使人的思维意识得到发展与完善, 变得更加精确与更加细致。

3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虽然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 但是C语言的重要作用仍然是不可否认的。因此, 学校、教师和学生应该提高对C语言的重视程度, 恢复其原有地位, 认真教授和学习C语言, 为以后的程序设计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可视化编程、浏览器下的交互式编程的广泛应用, C语言在编程工具中以不再流行, 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其作用已引起人们的许多质疑。本文通过对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进而阐述了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 付萍萍.浅论学习C语言编程的重要性[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2 (15) .

[2] 王嵩.C语言程序设计[J].教学探索与实践, JSYR教书育人, 2006 (12) .

语言的作用范文第5篇

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师生互动过程中,要取得高效率的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仅仅利用有声语言是不够的,必须还要借助一种无声语言——体态语言来达到交流思想和传达信息的目的,有时还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行为科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无声的语言,都可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罗伯﹒布鲁克西斯也曾说过:“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注意,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它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易理解、易模仿、易运用的特点。可见体态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凭借体态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首要条件。如果一种语言不加任何修饰,那学起来就比较干巴无味。特别是对于喜欢多变的小孩子,他们是最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一类群体。如果看多了,听多了,说多了,就也有一种想动一动的欲望。所以,有时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如在教跑、跳等动作的时候让学生和我一起做动作,这样的课堂才是童年生活的课堂。小手甩一甩,小脚扭一扭,小嘴动一动,愉快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提高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凭借体态语言,教学词汇

体态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对不同词性的单词及词组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动词walk, sleep.,sing, play basketball/football, 名词tiger, monkey, bird, duck., 形容词fat- thin, long-short, angry-happy等都可直接做动作,用夸张的动作使词汇产生一种趣味,学生用眼、耳等身体器官多方面接受信息,能更好地领会讲课内容。例如,在教学“pardon”时,可以找后排的学生与他对话,并故意皱着眉,把手拢成喇叭状放在身边装作听不到,说“pardon”。尽管那位学生没听懂,但看到表情和动作也会明白意思,这时再趁热打铁教“pardon”,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

三、凭借体态语言,理解教学内容

体态语是教学语言中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用适当的体态,既可以避免用汉语来解释英语,又可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环境。如在教学句型词组brush teeth或wash face时刚开始学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一反应,我就做刷牙、洗脸的动作。如此一下,效果甚好,学生们马上心知肚明。用体态语来配合教学引导学生摆脱了母语的影响,迅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四、凭借体态语言,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师讲课时运用适当的动作,对学生予以亲切的微笑、和善的神情都可以摆脱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开口模仿的欲望,直观生动的体态语能深深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动动做做、玩玩乐乐的氛围中全身心积极投入,促使他们抛开胆怯,大胆交往例如,在教学May I have…?时,我就请两位同学配合,Hello!我让学生挥手说。I’m ….我让学生用手指指自己,然后用手伸开询问对方:What’s your name?另一学生也用手指着自己说: I’m ….另一个同学说,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对方说, I have two books . 另一个同学接着说,May I have one book ,please ? 最后学生说Thank you . 这些生动的体态语引起了学生交往的兴趣,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连平时不爱张嘴的学生也踊跃和同学去练习。只需几个动作,学生一下子就进入状态,这样多种感官协调,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对话,而且学到了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凭借体态语言,、暗示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和动作就能使某个学生或整个班集体产生一种心理效应。体态语能为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强而有力的暗示作用。

首先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亲切的目光、和蔼的微笑,可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当学生想举手而又不敢时,教师用信赖的目光、鼓励的神态让他起来回答提问,他会从内心感激你,信任你,学生就会从爱老师、进而爱学教师的课,并且会更欣然地接受老师的要求和教育。

语言的作用范文第6篇

在小学中年级的法治课程中, 学生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要求, 明白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权利, 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是每一个中国人热爱祖国的表现。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快速传递信息。

要开展好这次法治教育的教学活动,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树立法治意识

当孩子踏入小学课堂第一天, 翻开部编一年级语文课本, 读写着“天地人, 你我他”六个汉字, 课堂便开启了浸润着“做好中国人, 写好中国字”的思想文化教育之旅。汉字,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从中体悟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学科是一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不写错字、不用别字、繁体字, 规范用语用字, 是这门学科的基本使命。语言文字又是学好其他课程的重要交流载体, 所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 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到了中年级, 由于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有了明显的增加,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对汉语言的规范运用出现了偏差, 如产生错别字, 误用同音字等现象。此时, 语文学科教学应充分发挥好育人功能, 教育学生正确运用汉字, 是遵纪守法的表现, 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更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二、以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 培养法治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应当运用‘教学做’原理, 围绕着‘事怎样做’这个中心进行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实践中修养品德。”从广义上讲, 法治教育也是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可以运用教学做的原理,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实践中树立法治意识。在这里, 也充分说明了培养法治意识, 也必须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起到育人功效。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 促进家校合作,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

在四年级《法治教育》教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一课的“与法同行”板块, 提供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途径——“啄木鸟”纠错行动, 号召学生对班级黑板报以及校园中的标语、警示牌用字进行检查, 发现不规范的文字进行纠正。另外, 在五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习过程中, 开展办手抄报, 文明用字的社会小调查等系列活动;在每年的“推普周”活动里, 加强“说话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的宣传, 倡导人人说好普通话, 规范语言文字。

这些实践活动, 皆是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具体表现,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法治意识。

三、在思辨中明确价值取向, 获得法治意识

文章前面提到目前的小学法治教育课堂由于受到忽视, 学生常接受说教和灌输式教学, 造成被动式接受。要转变这一现象, 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开展有价值的思考。思辨, 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策略。

思辨, 即批判性思维,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 并能辨析其正确与否。在核心素养视野下, 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8、9岁的孩子在生活中, 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 教师通过创设的模拟生活情境, 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孩子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余地, 激发他们在思考中探究, 在探究中提升能力。例如, 在生活中常看到一些错别字广告, 如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等。学生做了社会调查后, 感到非常有趣, 偶尔还会学着用一用。面对这样的生活现象, 我给孩子提出了问题:你支持这样的语言文字现象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了探究、讨论, 有的孩子认为这样的现象很有趣, 丰富了生活。有的孩子认为不好, 长期看到这样的广告, 会不知道正确的用字应该是哪一个了, 让小孩子有错误的认识。同学们的讨论非常激烈。通过这个思辨活动,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法治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获得、滋长。

总之,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要转变传统的法治教育教学方式, 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将教育落到实处。

摘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从青少年抓起, 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学习内容由重法律知识掌握转向了法治意识培养;学习形式由重讲解传授转向了实践体验。通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以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 在思辨中明确价值取向,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关键词:法治意识,学生主体作用,规范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血性讲稿范文下一篇:邀请函考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