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2024-02-10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外大学生 创业教育 经验 启示

1.前言

现阶段美国、日本以及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均具有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事业,其主要体现在上述几个国家的毕业生创业率最高可以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30%左右,相比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仅能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1.5%左右,这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社会经济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应引导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向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并不是将国外一些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照搬回国内,而是要结合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来对其进行本土化和创新实践,确保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可以迈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层次。

2.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

2.1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创业教育体系总体发展十分完善的国际有美国、日本以及瑞典等国,其主要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基本贯穿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作为一个创业氛围十分浓郁的发达国家,正因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才使很多国民都具备极强的自主创业意识。美国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将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其主要教育对象,在初级教育阶段和中级教育阶段也开始施行了较为正规的创业教育,以美国高级商学院联盟为主导的一些院校均建立了高度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瑞典创业教育已经覆盖除小学以外的所有国民教育体系中,学生自初级教育阶段便要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日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于20世纪50年代将创业教育引入国内,其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借鉴、吸收国外创业教育,使其形成了当前国际上水平较高的创业教育体系。

2.2创业教育组织

对于我国教育系统来说是创业教育工作中培养潜在创业者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其教育系统不仅是最大的创业教育机构,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衍生出了大量专职、兼职的创业教育机构,并且其在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建设也十分完善。例如,当前美国由不同层次的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来组成了其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这些创业组织不仅为国民创业教育提供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担负着创业教学信息交流、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样化的相关研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来指导和推动国内创业教育组织的发展;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均创立了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创业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均具有先进性、系统性这一特征。

2.3创业教育课程

我国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论等,均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直接引入或套用的,这些创业教育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很难满足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而国外已经走入成熟阶段的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了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国外创业教育课程不仅重视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态度、创业知识等息息相关内容的培养,并且其比国内创业教育课程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例如,美国相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其创业教育课程总数已经超过了2000门,在课程体系上涵盖了创业构思、创业融资以及创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英国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多种形式来给予参与自主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其还为参与创业教育培训的大学生提供与创业者直接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在该种模式可以有效推动英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4创业教育支持

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十分完善,可以包括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政策、服务、舆论等方面的系统支持,例如,美国科尔曼基金是全美第一个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而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英国主要采用提供发展债券的方式来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通过启动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等方式,来推动各大高校内部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日本国会通过颁布《大学生技术转移促进法》,以法律法规形式来推动日本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为各大教育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给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3.1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以各大院校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KAB、SIYB、YBC等创业教育项目,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之前的创业教育依旧处于真空状态,所以对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来说要进一步推动其教育体系的完善,要将创业教育工作有效贯穿于大学阶段之前、大学阶段以及大学毕业以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拉近我国创业教育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3.2建设多级创业教育组织

现阶段我国各级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整体分布方面过于分散,在整体发展水平方面也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很多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过于依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没有形成规模化,这种过于分散的创业教育组织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因此,我国政府要扶持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快速发展,使这些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可以形成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并要成立创业教育管理协会的方式来对各级创业教育组织进行审核、监督以及管理。

3.3研发适合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

虽然国外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先进性等特征,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均适合我国国情要求,再加上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创业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严重忽略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国创业教育组织要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汲取国外相关领域成熟经验进行创新。各大高校要结合创业教育需求来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在教训内容设置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模拟创业实训教学等,只有推动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才能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层次。

3.4加大创业教育的资金、政策支持

我国当前国情下很难有国外基金会一样的组织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充足资金,所以就创业教育资金支持方面政府依旧要扮演主要角色,政府财政不仅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通过宏观政策来为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并要主动引导社会力量来支持各级高等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只有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确保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未来发展中可以上升至国际一流的水平层次。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创业教育支持等方面十分落后,国外发达国家的整体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成熟阶段,均对我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很多发展经验与启示意义,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应注重国外成熟经验体系的引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松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

[2]王青山.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3]梅强.日本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4)

作者简介:

陈霞(1962.9-),女,汉族,湖南湘潭市人,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干事,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等。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举措。文章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出发,分别从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健全安全教育网络和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关键词]安全教育;网络诈骗;综合素质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2.165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暑假期间发生江苏女大学生返家途中被抢劫遇害、济南女大学生搭错车遭囚禁性虐多日、湖北女生在回家途中蹊跷死亡、重庆女大学生坐黑车与司机发生争执遇害等多起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案件;2013年,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接到自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的电话,说她涉嫌贩卖毒品,须查清她的资金来源,被要求去银行办了“电子银行密码器”,并将三张银行卡绑在一起,最后被骗子划走近45万元,堪称学生被骗金额“史上最多”。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诈骗研究报告》显示:因虚假兼职被骗的事主中,“90后”占54.2%。以上案件和数据充分显示,作为社会栋梁之材的大学生们,虽然有着较高的智商,但他们在复杂的社会面前非常脆弱,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给大学生上好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十分重要。

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校园逐步从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单位逐步转变为融合教学、生活、科研、生产、经营等设施和机构的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校园,甚至不法之徒亦会窜入学校进行盗窃、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还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这一切对于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依然陌生,甚至难以适应,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是一片净土,经常出现个人物品保管不善、贵重物品随处乱放、宿舍无人门窗不锁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社会交流时,缺少必要的警惕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造访缺少必要的戒备心理,容易遭致犯罪分子的欺诈,更甚至于受到人身伤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如火险、事故等,没有处置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优秀的大学生来讲,在不久的将来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服务于社会,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地了解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更快地认清社会,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2.1高校重视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轻安全稳定”的问题,忽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保卫部门的工作,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主要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提示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普及安全知识,亦没有组织专门的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更没有建立起安全教育工作的体制。目前,亦仅有上海市教委制定并下发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大纲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在每学期首日教育和期末总结时给学生讲授,每次1小时,共16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2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素材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采取的教育方法亦多是案例的讲解,没有一套相对成熟或全面的教材,仅靠保卫干部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个案例是难以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而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是适应社会进步更好的教学方法。

2.3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形式大于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新生报到后上一堂全体新生“一个都不少”的集体式安全教育,殊不知下面的学生睡的睡,倒的倒;学校盗窃或诈骗案件频发,保卫部门就采取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宿舍楼、教学楼进出口摆设警情提示,殊不知关注的学生能有几人;“迎评创建·临阵磨枪”,集中开展安全教育,频频报道安全教育成果,待检查过后便万事大吉。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收效甚微,并不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

2.4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是从事高校保卫工作的保卫干部,而大多数的保卫干部都来自其他部门转岗或专业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的训练,更加没有教师资格证,以NY高校为例,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中仅有2人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他们仅能凭自己工作经验和平时收集的案例,自编教案,匆忙登上大学讲堂,此后便忙于行政事务,无法进一步深入安全教育工作研究,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捕捉新问题的意识,所以,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3.1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工作科学化

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要能够将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应该编制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相应的高校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据大学生不同年纪的特点,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教案,内容应该以人身伤害、财物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为基础,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以医疗急救、应急处置能力为拓展,教育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如:针对新生要重点开展防盗、防诈骗、防火、应急演练等大学校园最常见、最多发、最重要的安全问题的警示性教育,帮助其认识校园及周边环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二三年级大学生,要进行信息安全、交友安全等提升大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安全教育;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开展就业安全、心理调适等教育。

3.2创新方式方法,使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案例、分析研讨等方式(而非灌输式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发生于身边的案例,将课堂讲授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NY高校在2014—2015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大学生安全教育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开展安全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书签制作、微电影、安全知识竞赛,开设以预防网络诈骗、女子防身术、校园多发案件预防等主题教育讲座,大学生安全协会自编自排的小品《骗子与傻子》在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决赛环节上演,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再现校园诈骗,深受师生好评。NY高校编制《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问卷》,对师生认为较好的大学生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开设安全教育课、班级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开展微电影、小品等创作性校园活动三种教育形式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亦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微信、QQ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应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寓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将安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开辟教育新思路。

3.3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健全安全教育网络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应依据学校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特点,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并将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个人,以服务代管理,以服务促安全。如NY高校组建四支以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普及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学生自治组织,分别是以校园巡查不安全行为的大学生护校队、以加强校园非机动车管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为主要工作的校园安全文明志愿者协会、以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开展丰富多样活动的大学生安全协会和以普及消防知识组织消防演练的消防志愿者协会。为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高校应建立起“上传下达·灵动有效”的安全教育网络,以学院为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学生辅导员为主要教育工作者,班级干部为基层教育工作联络员,将安全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确保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3.4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者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去落实,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卫干部,都应不断提升自身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力,日积月累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才能改进工作方法,要能够有灵敏的洞察力,敏锐地感知社会形势变化,把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分析和预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适应不断变化地社会新形势,能够结合社会新形势。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社交行为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透彻地把握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要能够不断地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痛、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萍,李毅.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凌宏伟.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王正斌.试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4]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教育管理者要深度剖析教育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创新观念,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改革方法。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方法

一、 前言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我国发展的核心战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学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对高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大学教学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此,学校应该加快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发展模式,促进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大学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意识不足

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分配不均、教育和管理不同步、奖励制度不公平、教育管理态度松散等现象,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对大学教育管理意识不足。在文化多角度、民族共同发展、信息网络普及的新环境新模式下,大学教育管理被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要提升大学教育管理意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 管理缺乏创新

管理的含义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方法,整合教育资源,引导组织人员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但就当前我国很多大学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传统管理方法依然存在,管理成为简单的、封闭的制度体系,导致管理人员操作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固化,很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顺利稳定的发展。阻碍了管理人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约束了管理人员对大学教育管理创新方法的研究,阻断了经济成功转型和社会稳定进步对大学教育管理变革的积极影响,也很难给教育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三) 管理人员思维方式落后

在网络极速发展的时代,部分大学教育管理依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部门组织零散、进展速度低、内容扩散率低、组织操作性差、管理方法不先进等现象频发,导致教育管理制度很难在大学顺利落实。同时,学校不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掌握程度,对先进科技器材的使用和引进不充分,导致学校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稳定发展。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过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对课程改革理念认识不清、课堂教学创新不足等因素,都影响了授课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对科研工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了授课管理体系的建立,束缚了新时代大学教育管理工作。

三、 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一) 创建高校教育特色,实现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的大学教育管理要加强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可行性,使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都能给予教学管理工作充分的重视,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方案,确立教师为教学管理主体,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染力,创新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二) 革新管理模式,实现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的大学管理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打造专兼结合、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学校可以聘用一些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性的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大学教育管理的制度,在此环境下规范行为、塑造正确三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三) 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实现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

教师是大学教育管理的核心人物,要想保障大学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保证对社会优秀人才的输送。就应该在管理中提高师资力量和职业素养,加强专业化培训,构建一支高效、积极的教师队伍,为大学教学管理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与此同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实行激励制度,实施人文性关怀,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倾注全部精力与大学教育工作,将大学教育的管理化、模式化、准确化与事业化行为和精神密切结合,促进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展开。

四、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大学教育管理的创新是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一定引导、促进的作用。为有效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效果,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明确大学教育的管理方向,保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远刚,董成文.90后普师院校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调查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10(6):44-48.

[2]佚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教育管理工作途径探析[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5-57.

作者简介:

肖良,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大学高等数学是构建在中学初等数学基础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掌握的数学内容与数学思想方法对大学高等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大一新生和数学教师所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几方面入手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下一步推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尽自己所能做一些研究工作。

关键词:大学数学;高中数学;教育;衔接

数学学科由于其知识的基础性以及应用的全面性,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小学、中学均将初等数学设置为基础课程,在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在大学阶段高等数学仍然是大部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众所周知,大学高等数学是构建在中学初等数学基础上的,因此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大一新生和数学教师所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近些年,虽然有很多专家与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与反复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中学课程改革速度加快,中学数学、大学数学教材版本繁多,高考分省命题,因此在大学高等数学教学与中学初等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迫切需要有效地解决。鉴于目前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仍然有必要继续探讨大学数学教育和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为下一步推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尽自己所能做一些研究工作。

一、 教材内容的衔接

现行的高中与大学的数学课程与教材总体上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各自阶段教学的教学要求,也达到了教学大纲的预期目标。但是尚有部分内容在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出现了问题,其实大部分大一新生对于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重叠的部分不会感到负担,相反还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当大学教师用符号语言对中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学生就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建立起连接中学初等数学与大学高等数学的桥梁。而对于那些中学没有讲授,而大学直接运用的知识,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断层感,例如:高中阶段弱化了反函数、万能公式、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公式,定比分点的相关内容,删除了极限、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棣莫佛定理,对于简单函数的导数公式、积分公式、求导法则只是直接给出,而没有推导过程,这些内容均需要大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承前”的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产生突兀感。同时对于大学教材中的数学名词与数学符号,也应该不断的修订更新,与人教版的高中数学教材保持一致。

在上述问题中,数学符号的问题如果教材的编写者、修订者多加以注意,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但是对于内容的衔接在现阶段来看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现阶段高中教材出现了高等数学的初步内容及其相关知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很难进一步增加内容;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面对来自不同省份与地区,通过不同高考考纲选拔出来的学生又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在短时间内完成中学数学与大学高等数学的过渡。所以造成了学生在内容上难以衔接。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部分高校从2015年开始开展大学先修课程培训,即在大学入学前自主学习学校自编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高等数学教材,同时在高考前后进行测试,考试成绩既可以作为自主招生成绩、加分录取依据,也可以转化为大学公共课程的学分。可以说是在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内容衔接上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 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方面,数学教师应该在讲解部分知识时,对某些数学问题给予适当的延伸,并使用符号语言书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的逻辑关系,理清数学的思想体系,适应未来的发展,最终达到数学思维上的长足进步,为大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学方面面对当前情况也应作出相应调整,首先高考招生时,某些对于高等数学有着较高要求的专业在缩小总分极差的前提下还应适当控制数学单科最低分数,其次高等院校在新生入学前应随录取通知书适当发放预习教材,这种预习教材,应该由大学数学教师与高中数学教师共同编写,以高中既有知识为基础,用高等数学观点以及运用符号语言对学生所熟悉知识重新阐述并加以适当延伸,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高等数学的形式结构,初、高等数学之间的区别联系,同时辅以一定量的习题,供学生巩固练习,新生开学后,该书内容也可以由大学数学教师作为高等数学预备课程进行讲授,使学生在脑海中迅速建立起连接初、高等数学的桥梁。

三、 学习方法的衔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 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由“学习为了考试”转变为“考试是为了更好的督促学习”,使得学生由“要我学数学”转变为“我要学数学”,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很多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一直处于一种“听课——做题——测试——发现问题——探究原理——弥补缺点”,在新课讲授后缺少对于数学原理的探究,对于知识的理解不能依靠对定理定义的探究,只能依靠实际题目的来对数学加以理解,这种方式难以构建起数学的整体框架,所以需要培养学生在新课讲授前后能够深入探究数学原理,从本质上理解数学问题,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学校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学生的平稳过渡。首先要在新生军训阶段抓好学生的心里建设,让学生明确高中到大学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与水平上进行难度更大的学习,使其消除高考后的松懈情绪。其次,由于大学阶段学生与教师见面时间明显减少,部分学生会产生茫然与失落的情绪,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要给以单独的疏导,学习上给予适当的督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生也应向授课教师了解高等数学的体系及其大学高等数学与高中初等数学的差异,询问高等数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在上课—练习—反思—复习—考试这些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实上述几方面措施不能单存依靠高中或者大学做出单方面的改变。必须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最后衷心地希望我国的数学家和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这方面的研究,既推进我国大学的数学教育改革,也为国际范围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作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简介:魏英超,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學教育与体育学院。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智力机构,必然要在当代肩负起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然而,一方面,大学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只能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教育职能,另一方面,多样化的社会教育类型也决定了其需要不同的大学承载主体。因此,无论是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还是高职院校,其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对其各自的内容进行明晰,而不能将三者混为一谈。

关键词:大学;社会教育;多层次性

廣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种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组织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1]。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主要策源地之一的大学在国家社会教育的体系中毋庸置疑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如同人们在谈论大学乃至高等教育的其他众多议题一样,人们总是将不同类别的大学囫囵吞枣地视为同一种组织类型,而忽视了其因为自身的不同性质而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因而,我们在谈论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的同时,决不能置大学自身的性质类别于不顾,而应考虑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机构承担相对应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发挥不同的社会教育职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社会需求。

一、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理论分析

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基本形态,大学教育从其本质而言属于学校教育,然而,大学教育的实施主体——大学,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在政治权力、经济力量、社会生活三者之间呈现出巨大张力的知识、文化精英阶层,决不能以仅仅提供基本的学校教育为目标追求。这一方面是时代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大学延续自身合法性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革命以来,无论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还是个体的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向,面对几何式增长的知识总量和越来越快的知识代际更迭,以及日益复杂且精细化的社会需求,持续了数千年的一次性学校教育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概念应运而生,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深知识的集散地,同时又接受了政府巨额资助的大学被政府和公众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自然而然被视为提供社会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这是大学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外部动因。

另一方面,从大学自身来讲,历经了中世纪修道院式的原型大学,以及以追求“纯科学”为宗旨的德国古典大学,现代大学已普遍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交往中心”,乃至于“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站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2]。纵观大学的发展史,大学逐渐从一开始被动地适应社会走向了主动引领社会,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走向了社会的轴心机构,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主动思索自身的社会价值,正如德里克·博克所言:“如果大学向充分认识自己在当今社会中的真正作用和目的,那他就必须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3]。尤其是在知识民主化进程加快、大学自身的“合法性”存在危机的当下,大学更需要通过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相应功能重置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权威,因而,履行其社会责任、承担相应的社会教育职能就成为了大学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寻求延续自身“合法性”的必然选择。这是大学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内部动因。

二、划分不同层次的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必要性

在大学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已经成为必然的条件下,我们有必要对其可操作性进行深入探讨,因而,对大学及其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进行科学分类,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与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进行相应的匹配,这是由当代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特性和社会教育自身的多元化特性所共同决定的。

(一)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只能分别承载不同的社会教育职能

发展至今,高等教育已经从最初结构相对简单、功能单一的学者共同体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巨型的复杂系统。向“高端“拓展至研究型大学、精英大学,向“低端”拓展到社区学院、职业技术院校、开放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办学规模、组织结构、使命功能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正如安东尼·史密斯和弗兰克·韦伯斯特所言,“今天的大学如此多样、分化和充满差异,以至于我们难以找到合适的语言阐述宏大的大学组织原则”[4]。然而在当代,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普通的民众,却仍然习惯用“大学”这一概念来指代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谈及大学的目的、功能等关键问题时,往往不加区分,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概念一并赋予所有大学,这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与高等教育在当代的发展状况相左。概念上的混淆与泛化已经成为了人们在进行高等教育研究时所凸显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毫无疑问,同样的标准也适用于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相关研究。如果我们不将整个高等教育、大学视为一个多元立体的系统,而仅仅从观念上、经验中去泛泛地谈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最终的结果也必然会落入无的放矢的窠臼。参照潘懋元等人的总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我国的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在我国主要以“985工程”、“211工程”大学为主体;第二种类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学校以及独立学院;第三种类型为职业技术高校,包括单科性和多科性的院校[5]。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定位、功能、结构、规模等方面不尽相同,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毋庸赘言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而,高等教育机构必然要、也只能是承担起与自身社会定位相符的社会教育职能。

(二)社会教育的一系列特性决定了其需要不同类别的大学承载主体

相较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对象更加复杂、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教育领域更加广阔,“广义的社会教育包括了社会生活的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实际与广义教育无多大差异”[1]。社会教育的这些特性都决定了其高等教育承載主体只能交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

首先,社会教育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如若不将教育主体进行相应分类,使之“对症下药”,那么整个社会教育活动将是无秩序无效率的;其次,由于面对着各式各样的社会需求,因而社会教育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丰富性,横向上有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科学技术、职业技术、体育卫生等内容之分,纵向上则有扫盲、科普、职业训练、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因而单一类别的大学机构显然无法独自应对如此种类繁多的社会诉求;最后,社会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带来了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例如培训班、讲座、函授、媒体传播、展馆、自学等,同时在教育场所上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就需要大学机构对自身进行细化,以不同机构所擅长的不同教育方式,来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形式进行衔接。

三、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层次划分

显然,大学要真正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就离不开我们在众多大学机构与多样化的社会教育诉求之间建立起一座座实实在在的“桥梁”,而“桥梁”具体究竟要连接哪两者,这是由“桥梁”两端不同层次之间各自的属性所决定的。

(一)研究型大学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

研究型大学一词滥觞于美国,以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为代表,是指“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6]。我们时常论及的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确切地说应该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功能,高水准的师资与生源、充足的科研经费,一流的科研平台,这些都决定了研究型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塔尖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其在大学社会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定位。具体而言,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应主要聚焦于社会文化引领与传承、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塑造、承担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三个方面。

1. 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引领

现代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早已不单单是顶级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学术的兴盛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研究型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中心,与社会文化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大学的文化功能常常被视为大学的“第四功能”。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文化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上,作为社会的智库,研究型大学应时刻以批判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比较、剖析、扬弃,在各项社会教育的活动形式中实现对各种传统文化形态的理性反思和价值重构;其次,研究型大学还必须对社会文化有所引领和创造,要秉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通过各种大众媒体,一方面要致力于向社会传播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进步思想,发挥出领航社会主流文化的示范性功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文化的自我创造性,积极创造滋生进步文化的土壤,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 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塑造

虽说现代研究型大学早已不是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但其仍然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社会之外拥有自己的一片栖居之地,用批判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去审视所处的这个世界,成为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塑造者。研究型大学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进行研究、弘扬以及通过自身的垂范来成为社会道德楷模两个方面。首先,研究型大学作为高深知识的集散地和人类精神的家园,有义务有责任对凝聚了人类数千年生产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伦理道德进行深究,并以合乎普通大众认知模式的形式将其弘扬到整个社会,在社会的道德认知出现偏差、出现某种道德问题之时,或是在民众陷入某类道德事件的舆论漩涡之中时,大学要勇于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伦理道德进行正面引导,使人类在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剧变中不至于迷失自我;此外,研究型大学还应通过自身对于伦理道德的垂范,坚守住社会的良知,为人类社会树立楷模,最终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

3. 承担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

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之中,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承担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这也是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必然要求。有别于一般大学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高端性——高层次的培养对象和高质量的培养水准,因而,其在开展具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时必须牢记这一特性,将自身的优势学术资源转化为继续教育资源,避免沦入普通和平庸。在理念上,研究型大学要力求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精品继续教育品牌,在教育目标上,要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式上,要秉持探究性、跨学科性、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等原则,同时严格把关人才培养质量,从而真正实现“优中培优”,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

(二)应用型大学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

作为一种正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的大学类型,应用型大学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而对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一种修正。它“是职业教育、大众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统一,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聚焦于应用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社会服务上面向地方,推进政府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7]。可以说,我国为数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塔基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所在,其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应立足于地方实际、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1. 为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各种培训

地方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作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源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发挥自身的区域性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时空的人才培养服务。当代产学研结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得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转变,针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各种职前、职后培训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应以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从自身特色以及地方产业需求出发,打造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同时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各种长、短期培训模式,使应用型人才能够得到及时的知识更新、补充、拓展以及能力的提高,以促进地方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

2. 主动融入地方社会,提升人民文化程度和生活水平

作为应用型大学而言,它不仅是区域内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区域内实力最强、层次最高的文化中心,因而,它有责任、有义务将现代、健康、文明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医疗观念等推广到所辐射区域的各个角落。具体而言,应用型大学应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之余,主动走进当地社区、乡村,深入开展医疗卫生、心理健康、人身安全、就业转岗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社会服务。同时还要通过大众媒体,或是利用校园、科技馆、纪念馆、博物馆、乡村文化站等科普场所开展常态化的市民、村民讲座,从而提升区域人民的文化程度。最后,应用型大学还应对当地民众适度开放自身的运动场、体育馆、图书馆、音乐厅等设施,通过校园文化周、校园开放日等形式,积极助推各项文化、体育事业的开展,最终达到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直接为地方发展培養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与普通的本科教育相比,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突出,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也更加直接。正如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所概括的那样,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8]。基于自身的定位和资源,高职院校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可以从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服务“三农”等三方面进行。

1. 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基层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构建开放式培训体系

面向社会开展的岗位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非学历教育及培训。首先,培训要面向企业和行业,如技能拓展与提升、转岗人员培训等;其次,培训要面向社区,为社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如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和无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培训等。而在培训的方式上,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创新各种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例如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联合各行各业的协会,举办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大赛,为当地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通过以上措施,高职院校应构建起一个与当地产业、社区紧密结合的开放式培训体系以及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

2. 服务“三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有大量高职院校位于城镇化率不高的欠发达地区,这为高职院校服务“三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在我国农业发展战略转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积极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或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提供助益,利用短期培训、骨干培训等方式,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养、实用技能技巧、职业技能、市场意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制观念等方面开展教育与培训

3. 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念

无论是从文化层面还是从实用层面来讲,职业技术教育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获得自己的价值地位和社会的身份认同。然而,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充斥着贬低与误读,将其视为某种低层次的教育,这种贬低与误读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劳力者“的鄙视,源于扩大化的社会分层,同时也源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供给主体,我国高职院校应致力于转变社会的这种错误观念,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打造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品牌,真正发挥出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巨大潜力,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正名。

四、结束语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谈论的大学社会教育职能的层次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无论是大学本身还是其社会教育职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之间并不是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每一所大学机构在履行其社会教育职能之时都没有一个固定的限制框架,而是在种种繁多的社会教育责任中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如果我们仅仅从观念上去理解不同类型大学的社会教育职能,那显然误读了大学职能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04).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潘懋元,王琪.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05).

[6]王战军.什么是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基本问题研究(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1).

[7]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

[8]黄炎培.“职业教育谈”[M].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作者分析了当前老年大学教育中在办学体制、教学对象、办学实践等诸方面存在的一些特殊性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如何紧贴实际,采用适合老年大学教育特殊性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议,值得探讨。

关键词:老年大学;教育特殊性;教学方式方法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对文明生活的需求,教育的过程是将一个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有着区别于一般学校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这种特殊性,对于有针对性地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特点,充分认识老年大学教育的特殊性

老年大学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是由老年大学现行教学体制和老年大学的特殊性决定的。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1、老年大学教育的特殊性。

一是在于它的“非正规”性。要求给予老年人更为充分、更为全面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要求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是在于它的“非功利”性。老年人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以求职谋生,而是为了使自己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生活更加积极、充实,不是消极地等待生命的结束,而是打开生命结束前新的一页。

三是在于它的“多样性”。要根据“择其所需,投其所好”的原则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四是在于它的“适闲性”。它给予老年人的以满足舒适度为先,校园人文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均要围绕这个中心,尽力展现学员积极乐观、自信开朗的风采。

2、参学对象的特殊性。老年大学的入学对象,其特殊性体现在“老年”上,一方面,学员群体均进入老年阶段,生理上高龄、多病,使学员的出勤率、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均打了折扣,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感、自卑感,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讨厌压服讨厌管制;另一方面,學员来源逐步多样化,从离休干部到退休干部再到社会普通老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带来学员的巨大差异,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难度。

3、办学实践中问题的特殊性。

(1)文化基础差异大的特殊性。目前处于一种愿者就来,随时插班入学,大学、中专文化与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同学,这样一来,弄得教师不知为谁教。

(2)新招学员匮乏的特殊性。虽然老年大学定为两年、三年一届,有的分初级、中级、高级班,而新招学员往往不够人数,三五个人不可能开设一个班,而学期届满的许多老年人还要继续学习,结果只好新学员插班,已参学几年、基础较好的学员与初学者同学,结果,造成老师不知应该教什么。

(3)活动场地紧缺的特殊性。老年人都喜好能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才艺的舞台、平台,而目前的老年大学(学校)的课堂绝大多数是让、租、借来的,第一课堂的教学勉强尚可。而要想开展一些活动,搞好第一课堂的延伸,开辟好活动的第二课堂,实在是困难重重。

(4)缺乏统一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教材的特殊性。现在各老年大学(学校)使用的教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各学校教师自编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紧贴实际,努力探索适合老年大学特殊性的教学方法

(一)坚持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在老年大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老年教育的内容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为提高老年人的素质而设定的。人的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老年人的素质也不例外。在一个高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与科学素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仅有科学知识还是不够的。人要有理想信念,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才会体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晚年,如果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难以画上人生完美的句号。因此,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又联系在一起,使老年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基本理论教育、普及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文化休闲教育等诸方面。在当前知识爆炸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现代新兴科学文化,西方先进文化,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应该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老年大学应当成为学习、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使老年大学实至名归。

(二)改进教学方法

1、根据老年学员的需求实行无压力教学。从老年教育的实际出发,既应体现规范、严谨有序的管理,还应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实行“有效+灵活+情感”的教学形式,采取入学自愿,专业自选,学习自觉,纪律自遵,离校自由,使学员学有所得、身心愉快。在教学方式上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循序渐进,要求讲、练、用三结合。在学制上体现多元化,可开设短期班,如月班、季班、半年班;也有中期班,如一年期班、二年期班;还有长期班,三年五载,甚至终身班。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多层次,可设基础班、提高班、高级班、研修班,进行分层教学。

2、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针对老年学员心灵感悟能力趋缓,肌体的灵敏度降低和大脑记忆力衰退的特点,教学应该放慢节奏,拉长教学时间,多反复,多磨练,多讲老年学员能领会、感兴趣、易做到的东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针对多数老年学员文化程度偏低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就浅、就易,照顾大多数。做到深奥的问题浅显地说,复杂的问题简化地说,高雅的课题通俗地说,严肃的问题风趣幽默地说。要形象化、生动化、贴近老年学员生活实际、思想实际;针对老年学员自尊心较强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多一点苦口婆心,少一点指责批评,切忌挖苦讽刺。多数学科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互动式,让老年学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种自由探讨、轻松和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3、尽可能实行课堂教学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参与实践,展示成果,服务社会,能让老年学员产生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展现、自我认知、自我肯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例如:绘画班、摄影班可组织学员外出写生、采风,用手中的笔、手中镜头展现大好河山、家乡美景、县城风光、寓居小巷;诗词班可有目的组织学员观风景名胜古迹、经济开发新区、农村建设新貌,有感而发地写诗作词;音乐班、器乐班、舞蹈班,可积极组织学员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参与县内大型庆典、文艺会演活动,让学员们展示风采,实验所学。

三、拓宽场地,为老年大学教学创设必要条件

老年大学的场地建设和基本的设备设施,是办好老年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场地建设搞不好和设备设施不到位,必将严重迟滞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当其冲将会影响老年大学(学校)教学。比如说课堂建设,老年大学教学仅有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有第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第三课堂是一、二课堂的拓展和升华。由此可见,三个课堂都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都在用各自的形式、阵地和渠道,为老年学员带来幸福、尊严和价值。然而由于老年大学(学校)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尚处在初级阶段,多数没有独立的院校,教学场地基本上是通过挤、借、租等而得来的,第一课堂的教学尚能勉强凑合。如果说要延伸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场地。因此,当务之急是各级党委、政府应提高认识,切实把老年大学(学校)独立院校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大学(学校)教学创设必要的条件。

上一篇:农民教育培训论文范文下一篇:商务网站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