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2

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从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内容的分析出发,提出专业构建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原点问题。专业构建是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框架的基石,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 专业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 改革 原点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题。继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来,国务院5月份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五部委6月份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各省市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无论是对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解读还是对地方政府改革措施的分析,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终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教育改革的基础,承载着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教育链与产业链连接、社会期待与学生需求等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构建(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原点。

一、专业构建的内涵解析

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专业(profession)一词,原意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专业”译自俄文,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Major)[1]。有学者对专业内涵界定的视角进行了概括,总结了对专业内涵的界定大体有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视角,教育学视角有学业或学科角度和课程角度界定[2]。也有学者在论述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时指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的劳动者需要,以及学校教育的可能性所提供的培养类型;我国的职业教育把这种培养类型称作“专业”,是沿用了中国、苏联等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的专业的叫法[3]。本文不对职业教育“专业”概念做过多的学理性辨析,我们在借鉴有关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本文中所提到的专业界定为:职业教育相关机构根据社会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制定的与职业需求相对应的专门学业类别,兼具学科属性和应用性,侧重于应用性。

“构建”从字面上可理解为“架构”和“建设”,专业构建包括专业架构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概念。专业架构在教育实践中主要是对专业进行设置,设置又包括专业的“设立”和“调整”,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专业建设是在专业设置的整体框架下对专业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与优化。

“原点”,在数学上是指坐标系统的原点即坐标轴的交点,是坐标轴上正负值的分界点,也是计算坐标系中位置的出发点;在日常生活的理解中,原点还是出发点和初始状态或初衷的意思。本文中的原点指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改革围绕的关键实体。

二、专业构建是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框架的基石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如下图)。整个体系框架中突出“融合”与“流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纵向融合、与人力资源市场的横向流动。

从体系的基本架构我们不难看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也不再是“断头路”教育,它将有更多发展与延伸的空间,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与流动也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过程需要重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这一体系下专业设置是体系建立的基石。如何满足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展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专业设置的视角来看,我们对专业的理解必须更多地兼顾哲学视角(学科视角)、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视角。在社会分工愈发精细的条件下,只注重现有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必定是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需要的。首先,专业的学科属性是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体系流动的基础,如不注重学生学习的学科基础知识,向普通教育体系流动(例如中职学生进入普通本科解阶段学习)必然受到阻碍,学生将无法具备普通教育体系中所要求的学科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环节中合理强化专业的学科属性,做好专业的适应度调查,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充分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避免知识传授的碎片化和割裂化。其次,专业设置必须有灵敏的社会触角,这主要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中进一步体现了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密切融合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教育体系内的学生需及时地了解社会职业的发展态势与岗位的要求,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中列出“继续教育参与人次需逐年提高,到2020年达到35000万人次,高职院校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习者比例由现在的5%提高到2020年的20%,职业院校培训在校生(折合数)相当于学历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由现有的14%提升到2020年的30%”。一系列的量化指标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因此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亟待加强,面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专业设置需体现更多的弹性与前沿性,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建设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其三,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专业设置的教育视角是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则。不打好地基不可能有牢固的建筑,做好专业设置的内涵规划和专业微观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石。

三、专业构建是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纽带和窗口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到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这一原则所要求的就是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是改革的关键,着力点也必从职业教育专业构建入手。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本质就是一种调整职业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原有专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就会导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匹配。据笔者对探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研究者们都对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达成的结论也基本一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及行业发展不相符是导致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背景之下,专业的纽带和窗口作用进一步凸显,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需以某一专业为依托,同时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更倚赖教育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参与,专业的纽带作用在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同步互动中尤为关键。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都必须通过专业的纽带传输,专业构建必须将产业的前沿发展态势、前沿知识,以及发展的前景进行研究提炼并融入专业教育的计划和课程开设的方案中,同时需将人才成长培养的实践体验环节纳入行业、企业的责任范畴。

四、专业构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需求

近些年,职业教育的质量颇受诟病,国家教育督导团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督导报告中提出: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脱节,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亟待改进,农林、土木水利工程、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弱[4]。职业教育质量问题是指职业教育未能达到相应标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专业的招生人数的结构不合理造成人才浪费,职业教育学校缺乏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过度依赖模糊而不确定的市场信息,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学校之间恶性的生源竞争,内部专业结构失衡,整个人才培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5]。招生人数的结构和专业发展的规划都是专业构建的重要内容,做好职业教育的专业构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是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原点。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专业构建与质量提高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对各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重点进行重新规划,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在专业设置上避免“一窝蜂”现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必然导致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职业教育学校自身更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做好专业规划,突出自身的特色,提高专业设置的聚集度,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类型,行业特色和属性应更明显,所设置的专业尽量与自身的行业属性或擅长的学科领域相关,不搞“大而全”,不能“什么热就上什么专业”,只有“专注才能专业”。再次,“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规划好学校的专业设置框架之外,最关键的是做好专业建设工作,职业教育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改革为中心,做好专业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在办学经费等分配上要做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做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等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休戚相关的教学环节建设。

结语

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是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和要求都必须从专业构建入手,做好专业构建工作是整个职业教育改革的支点,更是改革的原点。架构稳固的支点才能搭建牢固的大厦,任何改革必须有着力点才能切实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专业构建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是改革进行中的瓶颈环节—产教融合的纽带与窗口;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现状来看,专业构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第3卷:26-27.

[2]郑君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17-18.

[3]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4]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团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7-5:007版.

[5]刘义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10(01):75-77.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课题“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研究”(10YB286);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自筹课题“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中等教育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课题编号:11JY41)。

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国民技能素质水平的主要渠道,是人力资源市场源源不断地获取大批量适合各行各业岗位技能需求的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源泉,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迅猛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值得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深入细致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其执行力进行分析探究,并针对其现存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执行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推进现有体制改革,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出台各项扶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积极探索产教双融、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而且卓有成效。

然而,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不能满足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校企合作执行力严重不足,无法保证校企合作高效率实施。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执行力现状分析

1、校企合作方式

目前,校企合作在我国职业院校中都有开展,而且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比较常规的合作方式有:学生实训实习、用工优先、员工培训、专业技术支持、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数据显示,在上述项目中前三项分别占比为70%到80% ,后两项分别占比为17%到20%左右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与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方式,但方式少且大多停留在仅仅实现了双方人力资源流动这一初级阶段。同时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效率低、收效不明显。特别是当前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情况不容乐观。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收益的主要方面是人才队伍建设而非经济效益。职业院校提升应用科技研发水平和应用技术转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校企合作中参与企业类型。

据数据显示,目前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排名前三位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比为78.18%、50.49%和34.64%。以上数据表明高职院校与占全国企业比例为76.57%的小微型企业、私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占比很低。校企合作参与的企业数量少,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全方位、深层次发展的需求。

3、学校对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方式的贯彻和实施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院校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据数据显示,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比较了解的占比为62.82%,完全不了解的占比为2.97%。学生比较了解的占比为40%,不太了解的占比7.3%左右。以上数据表明,全国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方式推进中整体水平不理想,进一步提升空间很大。

上述资料表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方法正在逐步实施中,但其执行力严重不足。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执行力不足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自1996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职能和发展方向,大力倡导职业院校深化改革,落实产教融合,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校企之间专业技术人才有效对接和流通以及科研成果优质转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相关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深度实施企业合作的占比不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执行力严重不足。主要原因体现在高职院校没有强有力的吸引力,缺乏主动性。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企业无意愿参与合作。这就是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执行力严重不足的症结所在。

三、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执行力措施

1、政府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配套政策

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严格审查,并给予其财政税收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鼓励性倾斜政策。如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者适当减免税收,给与其获得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先权。对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专业技能人才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和信贷优惠政策等等。国家政策出台后只有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此应严格审核参与主体资格、严密监督检查项目实施过程、按时汇总上报实施结果、及时沟通和反馈相关政策的落实效果、集思广益收集、汇总和上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和措施。

2、打造校企广泛深入合作的供需衔接平台

政府要为校企合作搭建广泛深入合作平台并对其进行经营管理、信息维护更新和技术改造。平台不断发布和更新信息,发挥平台功能,让校企合作各方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地实现供需衔接。为校企合作铺路搭桥。

3、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是职业教育长远发展趋势。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包括政府搭台企业和学校唱戏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主动让教师和学生带着技术支持和科研成果优势资源走出去和邀请企业带着经营管理难题和技术研发创新瓶颈需求走进来的机制、企业主动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实习任务和积极参与科技研发的机制等等。

參考文献:

[1]王湘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J].教育家,2021.4

[2]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已不再是一个国内问题,借鉴和吸收域外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对当下我国交通廉政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综观国外和境外反腐斗争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发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交通廉政文化建设都有许多共性特征经验。

一、反腐法制化: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反腐法制化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其它反腐形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这是域外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法律在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把有关反腐的活动都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从而努力实现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整体而言,各国廉政立法制度有以下主要特点:

1.廉政立法历史悠久。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西方国家的廉政立法历史悠久。美国是制定防范和惩处公职人员犯罪法律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1978年修订为《文官制度改革法》。该法要求政府公务员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不得贪赃枉法、不得以权谋私、不得营私舞弊等。英国在1889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腐败法,即《防治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以防范和控制腐败蔓延。瑞典政府为了确保公务员的廉洁,于1919年制定了反对在商业活动中行贿的法律。

2.廉政立法较为齐全。西方国家既有反腐的一般法律规定,又有反腐的专门法律规定;既有立法机关的法律规定,又有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例如,美国政府发布了大量的行政命令,确立廉政标准和廉政行为准则。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而严格的廉政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除了这些一般意义上的廉政立法之外,许多国家还十分重视在专门的交通立法中规定有关廉政方面的内容,或者至少可以说,立法中相关的制度规定事实上可以有效防止交通腐败的产生。例如,加拿大于1967年制定了《加拿大国家运输法》,这是加拿大议会所制订的第一部运输法。1987年联邦议会对该法进行修订,制定新的《国家运输法》,1996年又修改为《加拿大交通运输法》,该法强调尽可能利用竞争和市场作为提供经济有效的运输服务的基本手段,从而排除行政手段的任意干预。这样一来,交通行政权就得到了事实上的有效制约,其被滥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腐败必然随之减少。这充分体现了制度防腐的优势所在。事实上,加拿大的《交通部法》、《航空法》、《海洋运输法》、《海洋运输安全法》、《铁路运输安全法》、《货物空运法》、《危险品运输法》、《机动车安全法》等主要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有效防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3.廉政立法严肃有效。法律的效力是法律的生命。因此,西方国家特别注重廉政立法的法律效力。例如,美国1989年通过《廉政改革法案》,该法案把有关政府工作人员卸职后重新就业限制规定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国会议员和高级政府官员,这使美国廉政立法更加严密有效。新加坡是目前为数极少的在高度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国家。为了有效地惩治腐败,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贪。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官员的清正廉洁和机构的高效运作,新加坡制定了《防止贪污法》并多次修改、《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以及《公务员惩戒程序规则》等重要法律法规,从而有效规范公务员的行为,预防腐败的产生。

4.注重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的转化。西方许多国家早就认识到廉政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制度问题,更是一个道德规范和行政伦理问题,因而在反腐时十分重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美国,提高公职人员道德水准成为70年代以来反腐立法浪潮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些反腐立法包括:1970年通过的《有组织的勒索、贿赂和贪污法》,1977年的《对外贿赂行为法》,1978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法》、《监察长法》和《政府道德法》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1978年制定了《政府道德法》,授权成立政府道德署,负责指导全国行政的廉政工作、制定行政系统统一的行为准则和廉政计划。另外,行政系统的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道德署,负责制定适合本部门特点的行为准则补充规定,与政府道德署协商制定并实施本部门的廉政计划。政府各主要部门和机构中还设有专职道德官,他们专门负责审查和处理本部门中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1]45

需要强调的是,反腐法制化只是域外治理腐败最为有效的制度之一。除此之外,其他制度还包括财产申报制度、高薪养廉制度、公职人员轮换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财务制度、审计制度、人事制度、税收征管制度、公务回避制度、官员问责制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防治腐败这颗社会毒瘤。

二、监督社会化: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锐利武器

加强社会监督无疑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锐利武器。监督腐败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有赖于公民、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强大监督。尽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反腐工作的支持与合作,采取广泛措施吸引和组织公众直接参与反腐斗争,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腐败案件得益于新闻媒体的揭露。例如,1988-1989年日本里库路特股票案,竹下登首相下台,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被传唤,宫泽喜一等一大批政要陷入股票受贿丑闻。披露此案并穷追不舍的就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朝日新闻》。1972-1974年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水门窃听案,是《迈阿密先驱报》等媒体揭露出来的。1986-1991年美国“伊朗门”案,1986-1990年法国“发展路口”案,1989年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因经济和桃色丑闻下台等一系列腐败案件,都是由新闻媒体首先曝光的。[2]

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新闻媒体的监督力量也不容忽视。根据2007年6月发布的“西非贸易和交通问题报告”,西非国家充分认识到交通对贸易的积极意义,以及交通腐败对经济的消极影响。在这些国家,交通警察对公路货物运输人员的索贿现象特别严重。对此,上述国家政府充分动员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例如,2007年4月《加纳时报》就披露了一位加纳交通警察向卡车司机索贿的情形。很快,加纳警察总长就公开表示谴责那些腐败行为,并承诺对那些接受贿赂之人实施严惩。这位司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并不是针对我一个人的新闻,在加纳,任何一位司机都会告诉你交通警察是如何执法的。不管你的卡车是一切正常还是有什么问题,警察都会向你索要钱财。我认为,政府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了。它正在毁灭加纳精神”。

此外,随着民主化浪潮的推进,社会团体在反腐斗争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韩国1994年成立的“参与联大”明确提出自己的活动宗旨:“开展反腐倡廉运动,建设廉洁透明政府”。1999年成立的“反腐败国民联大”提出的活动宗旨是:“建设无腐败现象的干净国家”。具体地说,这些市民团体开展的反腐败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廉政立法。韩国政府制定的《腐败防止法》正是通过市民团体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二是对腐败案件的举报和监督。受理市民举报和监督腐败是韩国市民团体最为普遍的反腐方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民团体纷纷利用因特网设立市民举报中心开展反腐行动。三是对市民开展反腐教育。公务员的廉洁意识教育是反腐运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些市民团体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从而使人们不愿腐败。[1]252-255

由此可见,以新闻媒体监督和社会团体监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化监督是防止腐败的一种有效形式。在遏制腐败的过程中,社会化监督的穷追不舍和深度挖掘,一方面促进了公民道德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对潜在的腐败官员产生震慑作用。这既为交通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本身也能有效监督交通领域的腐败行为。

三、诚信自觉化: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按照透明国际的解释,腐败的本质就是滥用公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也就是说,掌握权力的个人或机关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特殊利益,滥用公共权力,违反公共道德,侵害公共利益,从而牟取不正当私利。在这种情况下,权力被异化,诚信荡然无存。可以说,腐败的产生与诚信的缺失存在密切的联系。

从世界上清廉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崇尚诚信、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于预防腐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学者曾对瑞典和东欧国家的诚信度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社会诚信度越高,腐败就越少,反之腐败就越多。可见,随着诚信的逐渐缺失,腐败就会不断延伸,反之亦然。

目前,诚信自觉化最为成功的国家当属瑞典。因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腐败行为在瑞典被认为天理不容。健全的制度和严密的监督使得腐败不能,而且,腐败行为一旦被查处,涉案官员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更为重要的是,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被视为羞耻之举,谁要是背负此等罪名,将难以在瑞典社会乃至整个欧洲地区立足。瑞典的公民普遍认为,诚实守信是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也是一种美德,这样的荣辱观念深入人心。

瑞典之所以能在透明国际每年度的清廉国家排名中始终位于前列,在相当程度上与其诚信自觉的价值理念是分不开的。理念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重要的现实力量。在诚信的价值理念指引下,国家公职人员必然会在内心深处自觉产生对腐败行为的鄙视而不愿介入其中。因此,对交通腐败防患未然的最佳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推广这种诚信自觉文化,它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当然,树立诚信自觉的价值理念离不开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廉洁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不仅重视诚信自觉教育,而且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诚信行为。例如,英国政府制定了《公职人员履行公务基本原则》,这些基本的原则包括:无私、廉洁、客观、负责、公开、诚信和表率。日本于1999年通过了《国家公务员伦理法》,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韩国早在1981年就颁布实施了《公职人员伦理法》,该法对于推动韩国公职人员的诚信建设发挥了积

极作用。

四、市场化改革: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就改革趋势而言,各国普遍的做法是放松规制,探索在公共服务领域如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发挥市场的有效调节。采取这一做法的原因在于:主观上,西方国家深刻认识到资源垄断的危害。不可否认,交通腐败屡禁不止的关键在于,交通部门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具有高度的垄断地位,而垄断极有可能导致腐败。客观上,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西方国家都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这迫使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寻找传统管理的替代形式,以适应现代化的管理需要。进行改革成为政府及其部门的必然选择,改革是铲除腐败产生土壤、减少腐败产生机会的有效途径,属于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治本措施。

英国采取了民营化模式,主要表现为引入顾客观念,将社会公众和企业这些政府服务对象视同市场上的顾客,政府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提供者,顾客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有自由选择权。双方角色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只能通过改善服务水平,提高绩效来赢得顾客。瑞典则是在响应世界性公共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洪流下,开始自己的政府改革。针对原来主要由政府独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局面,着重强调引入竞争机制。他们提出一种“挑战权”理论,即主张私有企业如果认为自己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可以有权挑战每一个国有实体。在国家对于基础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的重要环节保持必要控制力的前提下,瑞典着手在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领域让出一部分空间,改由私人投资和经营。[1]107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增加私有部门在交通领域的投资将会增强责任和提高效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尽管在某些情形下可能存在失败的例证,但是,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项目的结果都证明,私人投资介入公共交通领域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私人资本的引入,效率和服务指数表明这种情形可以得到持续改善。

与此同时,很多公私合营项目也有助于确立一些调控框架,这些框架对于保护公众免受垄断权滥用的危害、并确保满足安全和公众关注的其他事宜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说,公私合营的方式确实具有一些优势:首先,项目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因为风险同时由私营公司承担,而不是由国家单独承担。其次,由于私营企业的竞争,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适宜的价格,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讲,项目总开支降低了。更为重要的是,公私合营方式可以有效制约公权力的滥用,从而抑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目前,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公私合营这种市场化方式对于杜绝交通领域腐败现象具有积极意义,并将之付诸实践。例如,美国交通运输业就热衷于公私合营模式,美国许多地区道路基建商目前都在重新评估他们的投资计划,以适应公私合营模式。美国至少有18个州在公开讨论交通项目的公私合营模式,这些项目为私有资本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法国高速公路也实现私有化。法国财政部于2006年发表声明,宣布法国政府以148亿欧元的价格将国内三大高速公路公司中的国有股份转让给法国或外国私有公司。巴西的很多公路项目也由巴西联邦政府首次采用公私合伙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建设。同时,克罗地亚也以公私合营的融资方式修建了通往斯洛文尼亚边境的一条公路,并正式通车。加拿大交通运输部更是确立了“整合紧固的交通运输政策框架内政府和私营部门间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作为其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的指导原则。

事实证明,凡是在交通领域采取公私合营模式的国家和地区,腐败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这种改革模式的根本做法是在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中打破传统的行政垄断,代之以引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以期运用竞争压力达到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股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力量,从而在源头上遏制腐败发生。

五、决策民主化: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交通对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交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例如,世界银行的一份最新研究表明,东亚发展中国家未来五年内需要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私有部门不断增长的需求。巨大的投入,要求交通部门必须保持清廉,否则,腐败必然泛滥成灾。

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和杜绝交通部门的腐败现象,必须强化民主决策过程,用好这些投入,用实这些投入。谁都无法否认,有相当一部分交通部门的腐败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决策专断造成的。这是西方国家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德国的经验充分证明:民主的交通决策能有效防止交通腐败,从而促进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在德国,交通决策过程采取的步骤是先草拟决策内容,然后与股东商讨这些内容的可行性,最后由政治家做出决定。一方面,这种决策过程可以确保行政部门受民主程序的控制和指引,从而杜绝权力的滥用,有效防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决策执行过程的运行也是按部就班,并充分考虑地方的具体情形和现有预算,其目的在于实现某些衡量指标,实际上,这些指标本身就是决策内容的一部分。

例如,在一份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发展决策中,交通决策部门会将所有交通工具的现有状况都纳入分析范围之内,并描述各自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所有被认为必要的措施,针对所有的这些措施,全面考虑其未来需求、经济发展、城镇发展以及预期目标(例如,城市环境质量、城镇发展等)。这份综合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定未来交通发展的方案,包括对环境、财政和城镇发展的所有后果。这使决策者有可能获得某种清晰的印象,并将之作为自己选择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评估过程的一部分,而且,一般来说,评估的目的就是在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之间寻求平衡。

接下来,将详细地描述诸如公共交通或自行车这些专用交通工具的发展规划。如今,对德国城市而言,公共交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规定了公共交通供给的质量和数量,这种供给完全是基于竞标而实现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在于现有预算。自行车交通规划分析目前的形势,并描述各个城市试图采用哪些措施来增加自行车交通的占有份额。降噪规划则分析各个城市的噪音程度,这些噪音大多数是由交通造成的,尤其是汽车和货车交通。

由此可见,这样一种决策过程完全符合形式民主化和内容科学化的原则,最终的决策结果也是高质量并切实可行的。这种民主的决策过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知识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理性和观念的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避免领导者个人或者个别领导集体的专断行为,从而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不可否认,如果决策部门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就容易导致腐败,行贿者将以较小的成本贿赂该决策者。相反,如果集体决策,就会使行贿者的行贿成本、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加强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完善决策的民主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领导的权威凌驾于民主之上而导致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需要指出的是,域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进行交通决策时十分注重对文化因素的考量。它们在做出一项重大的交通决策时,都会充分考虑很多决定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些因素是重要的,有些因素是必须的,而有些因素则无关紧要,其中,交通廉政文化是重大交通决策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秀峰.廉政体系的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朱向东.舆论监督是反腐败不可或缺的锐利武器[J].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责任编辑:钱国华

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针对当前中职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给中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 分层次教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灵魂是因材施教

职教的生存与发展,多年的经验表明应遵循“招得来,留得住,保就业”的教育宗旨,否则必然滑坡,甚至走向失败。这就给职业教育在教学及管理上提出新要求。从实际看,只有教师从教学理念上转化为“适应各类不同学生”的教育观念,才能因势利导,使其提高兴趣,愿意学,才能学得会,学得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了解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动态,尝试多种量体裁衣的教法,在具体操作上,大致有两种较好做法:一是根据学生成绩、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等综合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的教学班,每个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各不相同;二是在同一教学班内,根据上述综合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学中实行同步授课、分组学习、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教学的灵魂是因材施教,它不只涉及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还涉及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组织的调整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许多具体而细微的工作。在这方面,从事职教的教师面前的道路实在还很长很长。好在前方已有“开山”者,20世纪初英国贝尔—兰卡斯特的“导师制”,我国建国初的“复式教学”,以及近年来在欧洲大行其道的“区别化教学”,让人们有了较宽的视野和较高的起步基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为教师提供了改革的环境和动力源泉。职教教师应该投身到这场适应时代的教学改革大潮中,勇做一名弄潮儿,如果无法把一种美好的教育理念变成一种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实实在在的教学模式的话,就无法摆脱有意无意中亲手毁灭让受教育者尽情沐浴现代教育阳光的美好理想的命运。

2 分层次教学倡导的是尊重的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鲜明特点:职业教育不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培养和造就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一定要特别注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闯市场,以质量促发展。努力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突出专业技能教育,三是突出自主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学生毕业时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必要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既注意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更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是“双师型”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教育思想上有一个大转弯,更新教育理念,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如电脑课件、多媒体教具等),大力倡导“尊重的教育”“以生为本”这样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潜力、兴趣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抓师德建设是一切教改活动的前提条件;抓教研教改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适时地适应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是职业学校任课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每位中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从教改入手,狠抓教科研,一边尝试、一边积累经验、一边总结成果,使所有一线教师的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以此促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改革。每个教研组都必须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定期进行教科研活动总结,科研方向定位在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其学得好、长本领、留得住,以此来帮助教师树立符合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每一位教师尽快由单纯的“教书匠”向合格的“教育家”转变。

3 结束语

总之,教育学生要注重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感染他,这也印证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学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特区,而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验证明:教师很世俗,学生就反感,如果教师没有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学生就不佩服;如果教师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学生就佩服。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要更好地服务于主体,发挥好“教学媒体”的作用。主动去适应学生,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走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职教中心)

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 目的:研究美国护理职业教育,发现其教育特色。方法:从美国护理职业教育体系、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护士执业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美国护理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培养目标具有特色,课程设置围绕整体的人为中心,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护士执业考试体系完善。结论:美国护理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相对比较完善,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 键 词] 美国;护理;职业教育

一、美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史

据文献记载,美国的护理教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18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由于战地护士护理水平低下,造成大量伤员救治的延误。这使美国人开始反思护理在疾病治疗和恢复中的地位,并审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1778年在纽约医院开始了护理职业训练,被认为是最早的学徒制教育。被公认为正式的护理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即1860年英国的南丁格尔在伦敦著名的Thomas医院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开始,她认为护理教育必须有自主权,护理教师应当由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护士担任,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南丁格尔的不懈努力下,由她创立的护理教育制度成为此后欧洲、北美及日本等国家护理教育的标准模式,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由此拉开了全球护理职业教育的序幕。

此后美国借鉴这种办学模式,在许多医院先后开设护士学校,培养的护士大多为本医院服务。到20世纪初,美国已拥有432所医院办护校。1909年明尼苏达大学首先设置了非学位的大学护理教育,开创了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开始,纽约州、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塞州等纷纷建立附设在医院的护士学校。其中,1872年9月1日建立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妇儿医院护士学校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不同于以往带徒培训方式来培训护士的正规学校教育机构。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以培养证书护士为目标的护士学校,是美国现代护理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從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二战的爆发等因素导致护士极度短缺,美国的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蓬勃发展,加之美国护理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促使美国的护理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美国的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相对完善,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护士执业考试上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模式,大致归纳有以下特点。

二、美国护理职业教育特点

(一)美国的教育体系相对完善

经过漫长的摸索和实践,美国护理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目前分两个水平四个层次,即基础教育水平及基础后教育水平。

1.基础教育水平。基础教育学制一般为2年,要求具有高中文化文凭,毕业后可获协士学位,参加各州统一考试后可取得注册护士资格,方能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或继续本科学习。美国很多社区学院(Community School)即从事护理基础教育水平教学。基础教育水平等同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2.基础后教育水平。基础后教育又分为学士、硕士、博士3个层次教育。护理本科学士学位教育接纳高中毕业生、注册护士及其他专业本科生,弹性学制2~4年,具体取决于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护理知识,较好的工作能力和质量,培养专科护理人员。硕士学位以培养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临床护理的高级护理人员,学制2年。博士学位学制2年,又分为两个不同研究方向,一为护理学博士,强调理论的应用研究及临床实践研究,目的是加强临床科研;另外是哲学博士,侧重于护理理论的研究。这三个层次属于基础后教育,按教育体系传统意义上来说,并不归属于职业教育类,部分争议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之后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美国的医学教育形成了由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所组成的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美国护理教育顺势而上,也逐渐构建了护理教育全过程的系统框架,包含基础护理教育、基础后护理教育以及继续护理学教育,这三个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了护理人员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并且有一套管理制度来促进继续教育发展,也因此影响了我国的护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变革。

(二)培养目标各具特色

美国的教育探索研究氛围比较宽松,鼓励探索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现在全世界护理教育广泛应用美国的教学理论,例如罗依的适应理论和奥瑞姆的自理理论等,因此各校培养目标也各具特色。但在培养目标中特别要求体现对人的尊重,突出哲学理念和职业特征,非常关注人权个性和隐私等,充分体现对服务对象的尊重。

(三)课程设置以人为本

美国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相应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和到80年代后期,随着护理概念和护理诊断的出现,创立的“以健康问题为中心”及近年来提出的“以整体的人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的转变,以整体的观念来重新组织学习内容,使护理专业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把护理的职能从单纯的护理病人延伸到健康管理,工作场地从医疗机构扩大到社区和家庭,涉足维持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更广阔领域,大大促进了护理职业的发展。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完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能够锐意改革,改变教学方式,减少或去掉学生不乐于接受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课堂上增加互动式教学,例如采取问题导入式、临床案例分析、信息搜索和分析系统式、岗位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学生提问式等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安排多名教师授课,每名教师只担任自己熟悉的领域部分授课,对教师要求严格,以朋友式引导学生,注重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增加开拓思路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有创造性,能持续发展的个体。

实践教学贯穿全部教学过程,这是美国护理职业教育最大的亮点,每一门课程的实践课,教师必须认真扎实上课,提倡护生早期接触社区、早期接触社会实践、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感受护理岗位工作氛围,体验护士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和护理职业能力,达到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融合,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五)护士执业考试体系完善

美国的护理职业教育是紧紧围绕护士执业考试体系而服务,美国的护士执照考试起源于1903年,部分州例如新泽西、北卡罗莱等州就颁布了《护士执业法》。后来,美国的国家护士执业考试(National Council of Licensure Examination,NCLEX)由美国联邦护士委员会全国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State Boards of Nursing,NCSBN)组织的护士行业准入考试。NCSBN是考试的管理机构,该机构成立于1978年,现在有60个护士局和9个协会成员。1982年NCLEX在美国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包括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s,RN)和执业护士(Practical Nurses,PN)两种考试。美国的注册护士目前的考试内容根据人的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为线索,分为4大内容,具体如下:安全和有效的护理环境,又分为护理管理,所占百分比为16~22%、安全和感染的控制8~14%;健康促进和维持6~12%;心理社会的整合6~12%;生理的整合,分为4个小分类,分别是基础护理和舒适6~12%,药理和胃肠外治疗13~19%,减少潜在的危险10~16%,生理适应11~17%。从1994年4月起开始实施计算机自适应考试,是Pearson VUE考试系统里面的一个考试项目。另外注册也非常方便,美国护士局服务意识强,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完成注册。

三、结论

总之,美国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护理理论为支撑,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目标设置具有针对性和特色,课程设置“以整体的人为中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护士执业考试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围绕执业考试而实施,使学生真正具备护理服务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值得我们借鉴。

參考文献:

[1]任海燕.美国护理博士教育的概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2):1407-1409.

[2]毛莉芬,周川.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8.

[3]周薇.美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与启迪[J].医学文选,2004,23(2):256-258.

[4]唐鲁,姜安丽.中美注册护士考试大纲的比较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6-58.

[5]李敏,贺丽春,彭芳.中美护士执照考试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8):137-140.

①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11QZJ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敏(1974—),女,汉族,湖南株洲攸县人,副教授,美国注册护士(RN),在读博士,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系主任。

徐慧兰,女,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就职于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主任。

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施工建设数量和规模空前扩大。交通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挑战。笔者在文中对交通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论述了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

关键词:交通;职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摇人才

交通职业教育肩负着为交通工程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在我国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交通职业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如何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力度,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技能的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论述。

一、交通职业教育的现状

交通职业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一样,不同于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交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交通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教育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当前的交通职业教育现状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交通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表现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生源不足、师资和生源素质低、就业困难等问题。

最后,交通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课程没有按照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能力的需求进行设置,学生所学无法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无法学以致用。

最后,师资水平较低,教学和评价方式落后。交通职业教师长期处于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状态。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缺少职业教育最关键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多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无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

二、交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定位

基于对上述交通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交通职业教育要改变现状,需对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应以实用性、技术性、职业性为明确的职业定位[1]。在我国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交通职业教育应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合适的专业,并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交通职业教育应将“以人为本”,以服务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发展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兼顾为交通行业在职人员提供在岗培训和进修培养。通过交通职业教育的培养,使学生能具备交通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关注本行业的最新工艺和技术。

交通职业教育要为本行业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尤其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交通职业教育应以行业需要作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并制订教学目标,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与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教育改革

在教育内容方面,要以实用技能为主,重视学科内容的衔接和配合,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需增加基础课程比例,为进一步的专业技能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要增加试验课的课时,将较为抽象的专业知识演示给学生看,使理论知识实践化[2]。

在师资水平方面,通过加强专业化师资培训,调整其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知识观念,才能使教师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体制方面,要积极开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学改革,发展多元办学方式,形成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的新型发展格局。也可聘请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能根据行业和市场发展的动态,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打造优势专业。

在交通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方面,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口进修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公路工程技能型人才,以解决当前交通工程建设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水平较低的现状。在教学软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改善试验实习教学条件,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创造条件。

在学生素质方面,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学实践,努力造就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建设交通职业特色专业

市场经济给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交通职业教育应根据本行业当前的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对内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特色化专业。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体现特色。可将当前的专业更进一步细化,具体方法可通过对就业方向进行深入细化,也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专业细化为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等[3]。应从实际出发,以灵活性为原则增加特色专业。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来说,可分为以应用知识技能为主、以实践能力为主和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等三个方向。建立特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一体。此外,还需加强教学实践,构建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也可实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在岗实践,从而造就特色化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讨行业内最新的理论、技术和工艺。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交通职业教育要获得发展,需结合市场需要和就业形势,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交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使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学校获得发展的动力,能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置相应专业课程、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训,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掌握相应岗位应具备的技术能力,通过行业导向教学法解决职教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结语

交通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交通行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受教育者的未来。交通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提高认识、加大管理、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在交通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与沟通,使其能获得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非.交通职业教育培训与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2]高景卫,冯文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职业教育发展[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3]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上一篇:无菌操作技术护理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字电视前期制作分析论文范文